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新唐书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欧阳修、宋祁
法冠者,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也。一名解廌冠。
高山冠者,内侍省内谒者、亲王司阁、谒者之服也。
委貌冠者,郊庙文舞郎之服也。有黑丝布大袖,白练领、褾,绛布大口绔,
革带,乌皮履。
却非冠者,亭长、门仆之服也。
平巾帻者,武官、卫官公事之服也。金饰,五品以上兼用玉,大口绔,乌皮
鞾,白练裙、襦,起梁带。陪大仗,有裲裆、螣蛇。朝集从事、州县佐史、
岳渎祝史、外州品子、庶民任掌事者服之,有绯褶、大口绔,紫附褷。文武官骑
马服之,则去裲裆、珣蛇。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绫及罗为之,六品以下,
小绫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裲裆之制:
一当胸,一当背,短袖覆膊。螣蛇之制:以锦为表,长八尺,中实以绵,象蛇形。
起梁带之制:三品以上,玉梁宝钿,五品以上,金梁宝钿,六品以下,金饰隐起
而已。
黑介帻者,国官视品、府佐谒府、国子大学四门生俊士参见之服也。簪导,
白纱单衣,青襟、褾、领,革带,乌皮履。未冠者,冠则空顶黑介帻,双童髻,
去革带。书算律学生、州县学生朝参,则服乌纱帽,白裙、襦,青领。未冠者童
子髻。
介帻者,流外官、行署三品以下、登歌工人之服也。绛公服,以缦绯为之,
制如绛纱单衣,方心曲领,革带钩褵,假带,袜,乌皮履。九品以上则绛褷衣,
制如绛公服而狭,袖形直如褵,不垂,绯褶大口绔,紫附褵,去方心曲领、假带。
登歌工人,朱连裳,革带,乌皮履。殿庭加白练衤盍裆。
平巾绿帻者,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觯之服也。
青丝布绔褶。羊车小史,五辫髻,紫碧腰襻,青耳屩。漏刻生、漏童,总角髻,
皆青丝布绔褶。
具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大事之服也,亦曰朝服。冠帻,簪导,
绛纱单衣,白纱中单,黑领、袖,黑褾、襈、裾,白裙、襦,革带金钩褵,
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白袜,乌皮舄,剑,纷,鞶囊,双佩,双绶。六
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上以白笔代簪,八品、九品去白笔,白纱中单,以
履代舄。
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冠帻缨,
簪导,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钩褵,假带,方心,袜,履,纷,鞶囊,双
佩,乌皮履。六品以下去纷、鞶囊、双佩。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嫡子之婚,假絺
冕。五品以上子孙,九品以上子,爵弁。庶人婚,假绛公服。
命妇之服六:
翟衣者,内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外命妇嫁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之服也。
青质,绣翟,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青纱中单,黼领,朱縠褾、襈、裾,
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大带随衣色,以青衣,革
带,青袜,舄,佩,绶,两博鬓饰以宝钿。一品翟九等,花钗九树;二品翟八
等,花钗八树;三品翟七等,花钗七树;四品翟六等,花钗六树;五品翟五等,
花钗五树。宝钿视花树之数。
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
双佩、小绶,去舄,加履。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
钿。
礼衣者,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通用杂色,
制如钿钗礼衣,唯无首饰、佩、绶。
公服者,常供奉之服也。去中单、蔽膝、大带,九品以上大事、常供奉亦如
之。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公主、王妃佩、绶同诸王。
花钗礼衣者,亲王纳妃所给之服也。
大袖连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青质,素纱中单,蔽膝、大
带、革带,袜、履同裳色,花钗,覆笄,两博鬓,以金银杂宝饰之。庶人女嫁有
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
妇人燕服视夫。百官女嫁、庙见摄母服。五品以上媵降妻一等,妾降媵一等,
六品以下妾降妻一等。
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神玺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玺以封禅
礼神,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皇帝之玺以劳王公,皇帝信玺以召王公,天子行玺
以报四夷书,天子之玺以劳四夷,天子信玺以召兵四夷,皆泥封。大朝会则符玺
郎进神玺、受命玺于御座,行幸则合八玺为五舆,函封从于黄钺之内。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及妃,玺皆金为之,藏而不用。太皇太后、
皇太后封令书以宫官印,皇后以内侍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内坊印。
初,太宗刻受命玄玺,以白玉为螭首,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至
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天宝初,改玺书
为宝书。十载,改传国宝为承天大宝。
初,高祖入长安,罢隋竹使符,班银菟符,其后改为铜鱼符,以起军旅、易
守长,京都留守、折冲府、捉兵镇守之所及左右金吾、宫苑总监、牧监皆给之。
畿内则左三右一,畿外则左五右一,左者进内,右者在外,用始第一,周而复始。
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左厢、右厢给开门符、闭门符。亦左符进内,
右符监门掌之。蕃国亦给之,雄雌各十二,铭以国名,雄者进内,雌者付其国。
朝贡使各赍其月鱼而至,不合者劾奏。
传信符者,以给垂阝驿,通制命。皇太子监国给双龙符,左右皆十。两京、
北都留守给麟符,左二十,右十九。东方诸州给青龙符,南方诸州朱雀符,西方
诸州驺虞符,北方诸州玄武符,皆左四右三。左者进内,右者付外。行军所亦给
之。
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
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官有贰者加左右,
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刻姓名者,去官纳之,不刻者
传佩相付。
有传符、铜鱼符者,给封符印,发驿、封符及封鱼函用之。有铜鱼而无传符
者,给封函,还符、封函用之。
天子巡幸,则京师、东都留守给留守印,诸司从行者,给行从印。
木契符者,以重镇守、慎出纳,畿内左右皆三,畿外左右皆五。皇帝巡幸,
太子监国,有军旅之事则用之,王公征讨皆给焉,左右各十九。太极殿前刻漏所,
亦以左契给之,右以授承天门监门,昼夜勘合,然后鸣鼓。玄武门苑内诸门有唤
人木契,左以进内,右以授监门,有敕召者用之。鱼契所降,皆有敕书。尚书省
符,与左同乃用。
大将出,赐旌以颛赏,节以颛杀。旌以绛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
绯幡,紫缣为袋,油囊为表。节,县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余与旌同。
高宗给五品以上随身鱼银袋,以防召命之诈,出内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饰袋。
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赐鱼。天授二年,改佩鱼皆为龟。其后,三品以上龟袋饰
以金,四品以银,五品以铜。中宗初,罢龟袋,复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
袋。景龙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然员外、试、检校官,犹不佩鱼。
景云中,诏衣紫者鱼袋以金饰之,衣绯者以银饰之。开元初,附马都尉从五品者
假紫、金鱼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绯、鱼袋,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
中书令张嘉贞奏,致仕者佩鱼终身,自是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
当时服朱紫、佩鱼者众矣。
初,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乌纱帽,折上巾,鞾,与贵臣
通服。唯天子之带有十三镮,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于庶人。
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腰带者,搢垂头以下,名曰钅宅尾,取
顺下之义。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既
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亲王及三品、二王后,服大科绫罗,色用
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绫罗,色用朱,饰以金。六品以上服丝布交梭双
紃绫,色用黄。六品、七品服用绿,饰以银。八品、九品服用青,饰以鍮石。
勋官之服,随其品而加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则服r
绢施布,色用黄白,饰以铁、铜。
太宗时,又命七品服龟甲双巨十花绫,色用绿。九品服丝布杂绫,色用青。
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贵女功之始也。一命以黄,再命以黑,三命以纁,
四命以绿,五命以紫。士服短褐,庶人以白。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
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褾、襈,为士人上服。开骻者
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又请:“裹头者,左右各三襵,以象三才,重
系前脚,以象二仪。”诏皆从之。太尉长孙无忌又议:“服袍者下加襕,绯、
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
太宗尝以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兵,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
之。又制进德冠以赐贵臣,玉,制如弁服,以金饰梁,花趺,三品以上加金
络,五品以上附山云。自是元日、冬至、朔、望视朝,服翼善冠,衣白练裙襦。
常服则有袴褶与平巾帻,通用翼善冠。进德冠制如幞头,皇太子乘马则服进德冠,
九,加金饰,犀簪导,亦有绔褶,燕服用紫。其后朔、望视朝,仍用弁服。
显庆元年,长孙无忌等曰:“武德初,撰衣服令,天子祀天地服大裘冕。
按周郊被衮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与大裘异。月令:孟冬,天子始裘以
御寒。若启蛰祈谷,冬至报天,服裘可也。季夏迎气,龙见而雩,如之何可服
故历代唯服衮章。汉明帝始采周官、礼记制祀天地之服,天子备十二章,
后魏、周、隋皆如之。伏请郊祀天地服衮冕,罢大裘。又新礼,皇帝祭社稷服絺
冕,四旒,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无章。按令文,四品、五品之服也。
三公亚献皆服衮,孤卿服毳、鷩,是天子同于大夫,君少臣多,非礼之中。且天
子十二为节以法天,乌有四旒三章之服若诸臣助祭,冕与王同,是贵贱无分
也。若降王一等,则王服玄冕,群臣服爵弁,既屈天子,又贬公卿。周礼
此文,久不用矣,犹祭祀之有尸侑,以君亲而拜臣子,硩蔟、蝈氏之职,不
通行者盖多,故汉魏承用衮冕。今新礼,亲祭日月,服五品之服,请循历代故事,
诸祭皆用衮冕。”制曰:“可。”无忌等又曰:“礼,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
素服,今服白袷,礼令乖舛。且白袷出近代,不可用。”乃改以素服。自是鷩冕
以下,天子不复用,而白袷废矣。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
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
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
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
武后擅政,多赐群臣巾子、绣袍,勒以回文之铭,皆无法度,不足纪。至中
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其后文官以紫黑施为巾。
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则有罗巾、圆头巾子,后遂不改。
初,职事官三品以上赐金装刀、砺石,一品以下则有手巾、算袋、佩刀、砺
石。至睿宗时,罢佩刀、砺石,而武官五品以上佩韘七事,佩刀、刀
子、蛎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是也。
时皇太子将释奠,有司草仪注,从臣皆乘马著衣冠,左庶子刘子玄议曰:
“古大夫乘车,以马为騑服,魏、晋朝士驾牛车。如李广北征,解鞍憩息;马援南
伐,据鞍顾眄。则鞍马行于军旅,戎服所便。江左尚书郎乘马,则御史治之。颜
延年罢官,骑马出入,世称放诞。近古专车则衣朝服,单马则衣亵服。皇家巡谒
陵庙,册命王公,则盛服冠履,乘路车。士庶有以衣冠亲迎者,亦时服箱。其余
贵贱,皆以骑代车。比者,法驾所幸,侍臣朝服乘马。今既舍车,而冠履不易,
何者褒衣、博带、革履、高冠,车中之服也。袜而镫,跣而乘,非唯盩古,
亦自取惊蹶。议者以秘阁梁南郊图,有衣冠乘马者,此图后人所为也。古今
图画多矣,如画群公祖二疏,而有曳芒屩者;画昭君入匈奴,而妇人有施帷冒者。
夫芒屩出于水乡,非京华所有;帷冒创于隋代,非汉宫所用。岂可因二画以为故
实乎谓乘马衣冠宜省。”太子从之,编于令。
开元初,将有事南郊,中书令张说请遵古制用大裘,乃命有司制二冕。玄宗
以大裘朴略,不可通寒暑,废而不服。自是元正朝会用衮冕、通天冠,百官朔、
望朝参,外官衙日,则佩算袋,余日则否。玄宗谒五陵,初用素服,朔、望朝颛
用常服。弁服、翼善冠皆废。
唐初,赏朱紫者服于军中,其后军将亦赏以假绯紫,有从戎缺骻之服,
不在军者服长袍,或无官而冒衣绿。有诏殿中侍御史纠察。诸卫大将军、中郎将
以下给袍者,皆易其绣文:千牛卫以瑞牛,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虎,武卫以鹰,
威卫以豹,领军卫以白泽,金吾卫以辟邪。行六品者,冠去珠,五品去鞶囊、
双佩,幞头用罗縠。
妇人服从夫、子,五等以上亲及五品以上母、妻,服紫衣,腰襻褾缘用锦
绣。九品以上母、妻,服朱衣。流外及庶人不服绫、罗、縠、五色线鞾、履。
凡裥色衣不过十二破,浑色衣不过六破。
二十五年,御史大夫李适之建议:“冬至、元日大礼,朝参官及六品清官服
朱衣,六品以下通服绔褶。”天宝中,御史中丞吉温建议:“京官朔、望朝参,
衣朱绔褶,五品以上有珂伞。”德宗尝赐节度使时服,以雕衔绶带,谓其行列有
序,牧人有威仪也。元和十二年,太子少师郑余庆言:“百官服朝服者多误。自
今唯职事官五品兼六品以上散官者,则有佩、剑、绶,其余皆省。”
初,妇人施幂釭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冒,施裙及颈,坐檐以代乘车。命
妇朝谒,则以驼驾车。数下诏禁而不止。武后时,帷冒益盛,中宗后乃无复幂釭
矣。宫人从驾,皆胡冒乘马,海内佼攵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
衣而鞾,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妇人曳履及线鞾。开元中,初有线鞋,
侍儿则著履,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
巴、蜀妇人出入有兜笼,乾元初,蕃将又以兜笼易负,遂以代车。
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僣奢,下诏准仪制令,品秩勋劳为等级。职事官服绿、
青、碧,勋官诸司则佩刀、砺、纷、帨。诸亲朝贺宴会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
通犀,三品服花犀、班犀。车马无饰金银。衣曳地不过二寸,袖不过一尺三寸。
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襦袖不过一尺五寸。袍袄之制:三品以上服绫,
以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双孔雀;四品、五品服绫,以地黄交枝;六品以下服绫,
小窠无文及隔织、独织。一品导从以七骑;二品、三品以五骑;四品以三骑;五
品以二骑;六品以一骑。五品以上及节度使册拜、婚会,则车有幰。外命妇一品、
二品、三品乘金铜饰犊车,檐舁以八人,三品舁以六人;四品、五品乘白铜饰犊
车,檐舁以四人;胥吏、商贾之妻老者乘苇{厶大车,兜笼舁以二人。度支、户
部,盐铁门官等服细葛布,无纹绫,绿暗银蓝铁带,鞍、辔、衔、镫以鍮石。未
有官者,服粗葛布、官施,绿铜铁带,乘蜀马、铁镫。行官服紫粗布、施,蓝铁
带。中官不衣纱縠绫罗,诸司小儿不服大巾,商贾、庶人、僧、道士不乘马。妇
人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彩帛缦成履,而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及吴越
高头草履。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
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品、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
常参官施悬鱼、对凤、瓦兽、通栿乳梁。诏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条易行
者为宽限,而事遂不行。唯淮南观察使李德裕令管内妇人衣袖四尺者阔一尺五寸,
裙曳地四五寸者减三寸。
开成末,定制:宰相、三公、师保、尚书令、仆射、诸司长官及致仕官,疾
病许乘檐,如汉、魏载舆、步舆之制,三品以上官及刺史,有疾暂乘,不得舍驿。





新唐书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历一
历法尚矣。自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事略见于
书。而夏、商、周以三统改正朔,为历固已不同,而其法不传。至汉造历,
始以八十一分为统母,其数起于黄钟之龠,盖其法一本于律矣。其后刘歆又以
春秋、易象推合其数,盖傅会之说也。至唐一行始专用大衍之策,则历术
又本于易矣。盖历起于数,数者,自然之用也。其用无穷而无所不通,以之
于律、于易,皆可以合也。然其要在于候天地之气,以知四时寒暑,而仰察
天日月星之行运,以相参合而已。然四时寒暑无形而运于下,天日月星有象而见
于上,二者常动而不息。一有一无,出入升降,或迟或疾,不相为谋。其久而不
能无差忒者,势使之然也。故为历者,其始未尝不精密,而其后多疏而不合,亦
理之然也。不合,则屡变其法以求之。自尧、舜、三代以来,历未尝同也。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
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
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
高祖受禅,将治新历,东都道士傅仁均善推步之学,太史令庾俭、丞傅弈荐
之。诏仁均与俭等参议,合受命岁名为戊寅元历。乃列其大要,所可考验者
有七,曰:“唐以戊寅岁甲子日登极,历元戊寅,日起甲子,如汉太初,一
也。冬至五十余年辄差一度,日短星昴,合于尧典,二也。周幽王六年十月
辛卯朔,入蚀限,合于诗,三也。鲁僖公五年壬子冬至,合春秋命历序,
四也。月有三大、三小,则日蚀常在朔,月蚀常在望,五也。命辰起子半,命度
起虚六,符阴阳之始,六也。立迟疾定朔,则月行晦不东见,朔不西朓,七也。”
高祖诏司历起二年用之,擢仁均员外散骑侍郎。
三年正月望及二月、八月朔,当蚀,比不效。六年,诏吏部郎中祖孝孙考其
得失。孝孙使算历博士王孝通以甲辰历法诘之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七宿毕见,举中宿言耳。举中宿,则余星可知。仁均专守昴中,执文害意,不亦
谬乎又月令仲冬昏东壁中,明昴中非为常准。若尧时星昴昏中,差至
东壁,然则尧前七千余岁,冬至昏翼中,日应在东井。井极北,去人最近,故暑;
斗极南,去人最远,故寒。寒暑易位,必不然矣。又平朔、定朔,旧有二家。三
大、三小,为定朔望;一大、一小,为平朔望。日月行有迟速,相及谓之合会。
晦、朔无定,由时消息。若定大小皆在朔者,合会虽定,而蔀、元、纪首三端并
失。若上合履端之始,下得归馀于终,合会有时,则甲辰元历为通术矣。”
仁均对曰:“宋祖冲之立岁差,隋张胄玄等因而修之。虽差数不同,各明其意。
孝通未晓,乃热南斗为冬至常星。夫日躔宿度,如垂阝传之过,宿度既差,黄道
1...2930313233...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