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咸鱼的自救攻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貌似高手

    然而楚垣夕怎么可能妥协呢这种事情,当然是寻求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了,真牛科技的业务正嗷嗷待哺呢。说起来,视觉同样也是薛明的强项来着,当年楚垣夕截胡的时候,他去鹏飞聊的本来就是视觉方面的工作。

    所以徐恩晟把小康的工作和总裁的要求想的实在太简单了……

    结果因为楚垣夕不切实际的要求拖累了效率,地图广告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插件类功能,在早就预留好所有接口做好前期准备的条件下直到5月20号才算完成。下一步是测试,测试之后封装,最后推向商家。

    其实楚垣夕本来没有必要催的这么急,因为移动支付按计划应该在里程碑6里做测试,也就是通过城市宝藏这个版本中的某些玩法对支付闭环进行小范围验证,到里程碑7才正式全面铺开,上线几个强力的功能完善整体的支付环境。

    那个时候才是地图广告大显身手的时间。

    但是楚垣夕存在的价值就是随时调整计划,不可能许多年前定好一个时间表,然后就无脑执行下去,不管外部形式变化,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外部形式一天一变的当口。

    其中最关键是用户的反应,这么多的种子用户,小康当然不会不做数据分析和挖掘,其中处于运营区的可并不少。

    推广移动支付,当然是在运营区推广的效费比最高,楚垣夕甚至没有想过在没有小康门店和单车的地方硬推,脑子里的思路始终都是小康的店面铺到哪,移动支付滚动到哪,比较保守。

    但是再保守,看到运营区里有两万种子用户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改计划,因为已经有人接入小康的移动支付了,而且是真正的商家。

    这是移动支付迈出的第三步。

    对移动支付来说,用户端和商家端的解决完全不一样,用户端绑定银行卡就算大功告成,一般人在支付宝的教育之下早就会用移动钱包了。而商家端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种,有a的和没有a的。

    没a的商家只能扫码收款,无非就是“你扫我还是我扫你”的问题,小康要做的就是促使他们开通小康收款码,并且扫描枪能够扫到用户出示的小康付款码。

    有a的商家,以美多为例,结账的时候可以直接扫码,也可以通过a结算。后者不扫码,而是在付款的时候通过a选择支付方式。

    目前美多的可选项就很多,不但有微信和支付宝,也有美多卡,还有包括建行龙卡、云闪付、大狗东、招行、工行等等在内的一系列支付方式,每种都有对应的在线支付优惠策略。小康要想打通美多,就需要同时让美多的收款系统纳入小康码,同时在线支付选项中加入小康支付,这才算是大功告成。

    实际上小康也是其它移动支付玩家的攻略对象,让小康a加入他们的支付。因此完全可以作交易。

    现在的情况就是已经有人在提现活动期间,也就是1号到10号之内申请了企业码。

    因为二维码支付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人以为收款码是所有移动支付的标配,其实并不是,大狗东和黄团就只有企业码。小康要做的是全域的支付,对标微信,所以个人支付码必须有,但是企业码就得单独申请了,是公对公的流程。

    办企业码需要审核企业资质之类的手续,所以楚垣夕还真没想到这就有人开始申请了,数量还不少呢,查了一下大部分是小康运营范围内的,因此才加速推动地图广告一类的功能。

    而且他还挺好奇的,为什么对方快速申请企业码难道是有人已经目光如炬看穿了自己的战略布局所以他还特地亲自打了电话:“喂您好,请问您是xxx我是小康生活的企业服务生,需要和您核实一些情况。”

    对方:“嗯嗯嗯。”

    楚垣夕:“我们很想了解您为什么要申请企业码,您用收款码不是也能收款吗”

    徐恩晟在旁边直翻白眼,给用户打电话倒是确实是产经的工作,楚总宝刀不减当年!

    对方:“为什么不为什么。不是你们的人来推荐让下载小康企业a版本的吗那玩意除了申请企业码还能干嘛你们到底让不让申请”

    “让申请啊。”

    “让申请我不就申请了吗这也要问”

    楚垣夕极为尴尬,因为人真不是小康派的,不用问肯定是某些聪明的种子用户。但他还是礼貌的提醒对方打开小康企业版a的后台看一下消息,那么大的一个a肯定不是用来申请企业码的,现在有惊喜。

    楚垣夕嗲声嗲气的说“有惊喜”把徐恩晟的鸡皮疙瘩都惊出来了,但是是真的惊喜,小康需要树立标杆,开了企业码的商家只要把后台做做好就可以得到流量,虽然小康目前还没有特别显著的流量。

    树立标杆可是《稷下学宫》里重点讨伐的对象,什么“千金市骨”、“商鞅立木”之类的,被孟子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是作为治国之道,它好使,楚垣夕熟读《稷下学宫》台本,当然不可能记不住道家大贤者们群嘲孟轲的片段,道家可都是实用主义者来着。

    小康要做移动支付往大了说其实就两点,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使得小康支付有受众,以及让企业乐于使用小康支付。

    地图广告功能就是个很好的立标杆的工具。只需要接入小康支付的商家把自己的商品做成类似黄团平台上那种单款or套餐式的明码标价的款,在小康企业后台把图片码整齐,剩下的就是小康用户通过广告买商品,然后到店消费了。

    对用户来说感觉像是在大众点评上买券,只不过是a主动推送的,点评上的券得自己找。

    商家还可以把地图广告和ai团长结合起来用,在ai团长的框架中开发自己的功能,达成对用户的一站式优惠券打击,这是小康允许的。

    小康的线上内容不是一个外卖平台,也不是一个点评平台,不会给用户人找货的机会。像黄团点评那么搞就是喧宾夺主,而且也不可能比黄团干的好。

    但是利用自有流量打一些广告肯定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广告策略随时都可以调整,可以调整流量倾斜的策略,也可以从支持移动支付的推广变为做收入的利器,中间只差一个千人千面的机器算法。类似的套路最近两年被各大企业玩的贼溜,已经没有特别高的起步门槛了。

    其实也不怪种子用户们积极,这段时间围绕小康城市宝藏和健康币,在社会上已经引发了一波声浪。虽然有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一看区块链钱就开启群嘲模式,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声音还很响亮,甚至一度上了某乎的热榜第五,然而那些举报的似乎给小康来了个助攻,很快有关部门的核查就结束了,没有人喝茶,那就是没问题。

    这种事情只要简单的发出一条宣告就很说明问题了,当然楚垣夕不可能简单发一条生命,总要借机想全社会广而告之的。

    小康采取的方式也相对温和,没有按祖安星的传统口吐芬芳问候举报者,而是耐心的解释,只要拿到健康币就相当于拿到了钱,这个钱就已经属于您了。至于是提现还是买东西抵现,不过是兑现的方式。

    ——————

    推书打广告,《我的宇智波太稳健了》。这书名一看就知道不是我写的,是个老写手换马甲,据说本来新书都攒了10万字,写火影的瘾犯了,原本的新书都不写了写这本。我看了一眼,还可以,除了有一些老写手的通病。




第一千五十四章 表面完美
    这封公告楚垣夕显然不会让别人代为捉刀,写到这里他话锋一转,说这个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不是发空气币发出来的,而是您用手机的闲置算力换来的,您并没占小康的便宜,所以不用慌,要心安理得的拿。重要的是做对比,要拿的比走路赚钱喝水赚钱之类更心安理得,而且比它们赚的多。

    这是发在小康官方微博上的,说的还算客气,楚垣夕在下面登录自己个人号回复网友提问的时候就豪横的多了:小康就是要打碎这些渣渣网赚的饭碗

    在朋友圈,他就文艺的多了——那些打不到你的都使你变得更强大,感谢举报。

    但他有意忽略了城市宝藏中用健康币买资源投资到地图中的流程,不是不想做这个宣传,而是这个事情不着急,根据原世界中的经验最好是自然演化,而不是拔苗助长。

    因此才要推迟交易市场功能的上线,否则¥玩家就可以通过场外交易的方式用¥横扫市场资源,然后垄断掉地图中某片区域内的建设节点。

    健康币是可以换成现金的,但小康系统并不卖健康币,用现金只能找用户私下买卖。这就仿佛回到了端游页游时代,场外交易极为普遍,一点操作难度都没有。但是这种投资在后面可以达到戴维斯双击的效果,只是对企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交易市场,是接下来要上线的内容之一。城市宝藏中用户投资节点的时候是可以选择类型的,其中有些是生产型的,可以产资源,乃至稀缺资源,系统不卖的资源,因此需要交易市场互通有无。

    所以现在不但不能宣传,小康的运营人员还得监控可能出现的异动,尽量避免垄断,争取让用户们自己进行价值发现,参与的人越多越好。

    通过这一番折冲,楚垣夕最后感觉自己还是有点被动,因为时间表再次做出了调整,被动跟随了市场走向,提前开始强调移动支付。本来他的打算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张旗鼓的推移动支付的同时默默铺开社交,这样支付可能会遭到狙击,但社交更有价值。移动支付当然也要推,但是重要性逊于社交,完全可以容忍社交先富之后再带移动支付的后富。

    结果微博上怼完人,楚垣夕忽然发现似乎按照现在这个方式进行下去就不得不开始打移动支付的硬仗了。

    打硬仗的话,技术准备和资金都还好,但是楚垣夕信心不是那么足。别看城市宝藏这个调调走起来很顺,各方面都搭配的很好,不好的地方可以还调整好。

    但是功能再强大,有直接砸钱强大么大概是没有吧

    楚垣夕原世界也没搞过移动支付,尴尬的地方在于他并不知道自己这套方案理论上完美无缺,现实中会不会被用户浇冷水。这是最忐忑的地方,不像其它战略,原世界已经做成了,心里有谱,就算发现什么异常,也有足够的经验,知道怎么解决。

    而移动支付只能是设计好框架,然后走一步看一步。这也是他把移动支付的重要性压在社交下面的原因,实际上从价值上来比较,这俩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对于移动支付整个业态,楚垣夕不得不花时间重新梳理。

    银联云闪付就是直接砸钱的代表,包括建行也是,砸钱力度极大,便宜全都被用户撸走了,然而成效几乎看不到。

    换言之,用户不用微信和支付宝之外的移动支付不是因为讨厌,云闪付那么有诚意的羊毛没理由被人讨厌,只是不习惯罢了。

    从具体的手段上看,无论支付宝还是微信,能够成为用户移动支付的常规选项,第一靠普及率,也就是a用户多,商家易于接受,第二靠的是让用户的移动钱包里有余额。有余额,用户才会想着花,才会想着关联银行卡,花了又有,有进有出形成循环,这才养成习惯。

    所以杰克才会感慨微信的春节红包是偷袭珍珠港,如果没有这场红包活动,微信就算做了移动支付也没那么容易和支付宝进行纳什均衡点上的竞争,用户知道您开发了这个么功能,但是不习惯用它。

    换成运营角度来看,则是这一套红包连招使得微信抢到一段宝贵的时间,去商家端推广支付码。

    移动支付从来都是用户端和商家端配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如果没有这么一段用户微信钱包里有大量余额渴望花出去的阶段,即使是社交霸主微信做支付,在商家端早就被支付宝所笼罩的情况下也未必铺的开,商家都是什么对自己有利就用什么。

    这就是做移动支付铁索横江的地方。除非全国范围内进行史诗级地推,所有商家一家一家啃过去发支付码,否则必须调动商家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摆上码,让他们的扫描枪解码时跟进自家二维码下的数据。没有这种主动性,还是推不开。

    而银联云闪付之所以不被用户习惯,没有做钱包功能是个巨大的软肋,或者说没有为了让用户拥有自己的钱包余额而付出成本。可惜的是只是单纯的给用户让利是没有止境的,也根本无法修正用户的习惯,因为用户的钱在微信和支付宝的钱包余额里呢,为啥要用云闪付,花银行卡里的钱

    黄团也不想付出这个成本,但是黄团做移动支付就比较讨巧,更容易被用户接受,那就是学花呗做透支。

    花呗的透支不是透支信用卡,而是透支自己的移动钱包,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黄团领悟了其中的精髓,于是照方抓药,凭借自身强大的平台能力和用户规模,倒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市场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否则花呗也不会进化出比如宝呗青年一类的产品,继续提升用户体验,微信看似在移动支付的普及率上与支付宝并驾齐驱,但实际上在产品力上始终远远落在支付宝的后面。

    但这不是小康敢走的路,楚垣夕怂的很,他知道小康的斤两。黄团可以给用户透支是因为黄团干了那么多年了积攒下大量宝贵的用户数据,能够形成用户史,在这种基础上做做风控,风险可控。

    小康胆敢东施效颦立马被羊毛党教做人。

    这就是底蕴的价值,黄团的底蕴远远高于小康,所以能够采用这种更高效的方式,小康作为新晋玩家必须脚踏实地。

    如果楚垣夕傻乎乎的看黄团干的不错就抄作业,很快就会明白什么叫做“选择大于努力”。做这种决策,是ceo的价值。

    其实最近楚垣夕可以给自己点赞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说b轮融资做的坚决且及时,排除了所有阻挠,一天都不等,抛掉了所有不坚决的投资者,用最快的速度把能收的钱收了上来。

    之所以要点赞,是因为最近对于创业者来说,时间不是朋友。翻译成人话就是越来越难从投资者那里忽悠到钱了。当时可能还有投资人觉得楚垣夕蠢,把融资周期拉长一点点,可能还能再收一点钱。

    但到了现在可就不是这样了,现在小康的中小投资人中有些已经陷入焦虑,特别是b轮才进来的那些。不是小康干的不好,实际上就市场表现来说好于预期,小康上线的新功中惊喜一个接着一个。然而没有一个不吃钱的,账上的钱哗哗的往外撒,看得他们心惊肉跳。

    这还是楚垣夕克制了撒币拉新的情况下。

    以至于有些投资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要是当时楚垣夕催的稍微慢一点,比如说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走完b轮融资的流程,说不定他们就保守了。

    对此,小康上下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其实楚垣夕看到这种调调反而是后怕的,他很怕拿不到其他投资者这10个亿。那10亿重要吗说不重要的肯定是不理解楚垣夕的心情,他肯定不想进行一轮巴人集团独投的40亿融资。

    但是如果当时没有当机立断,真有独投的风险,那样倒不是脸上不好看,而是对朱魑、声叔他们不好解释——另外10亿投资起到的是背书的作用,你们看,有这么多专业的投资者认可小康的估值,跟进10个亿,这数目可不少呢,换成别家也就能融这么多。

    这就说明小康确实值这个价,而不是老夫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确定了小康的价格。这种情况下巴人领投30亿没什么大毛病,不管钱多钱少好歹价钱是合理的。

    独投,虽然楚垣夕无论从情分还是法理上都可以操作,但是不完美,小康的崛起过程不完美。

    完美看似是一种精神追求,是楚垣夕在矫情,其实不然,这是为了未来没毛病。巴人和小康都不应该是一个生命只有几年的企业,至少得活个三十年,到楚垣夕退休不能出差错。然而,有多少企业,就是因为在初生期不讲究,一些看似合法、可行的操作为未来埋下了隐患,等到十几二十年后爆发翻旧账这种事情只要当事人有一个还活着就不晚。

    譬如说国朝著名的罐装饮料企业某露,作为国民品牌可谓树大根深,原本是有机会问鼎中原的。但是近年来受制于早年一份品牌使用备忘录,和汕头方打起旷日持久的品牌官司,一边是不断败诉伴随业绩下滑,一边把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告上法庭,索赔一个多亿。
1...487488489490491...5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