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做人能做到张祚这种地步,还真是极品,活该遭天打雷劈的极品!
后来张祚还采纳尉缉、赵长等的议论,僭号称帝,设立宗庙,跳八佾之舞,设置百官。
只不过这厮的下场很凄惨!
355年,宋混、宋澄兄弟与张瓘等里应外合进入姑臧,宋混等攻入宫门,张祚被斩首示众,暴尸在路边。
“秦牧,你是想要朕扶持这个张祚”
“不错。张祚现在表面上的为人,还是博学威武,有治理政事之才,但私底下,暗卫已经搜集过许多情报,做出了一定的评价!陛下,若是让张祚成为凉王,执掌西凉大权,会发生什么事情,想必不用臣赘言了吧”
冉闵倒是两眼放光,但是随即又摇摇头说道:“想要扶持张祚,谈何容易张重华不是傻子,除非他死了,不然张祚是绝不可能取而代之的。”
“那就让张重华去死吧。”
第0470章 谢安
听闻关中已经被魏国攻克,姚襄逃亡巴蜀,为桓温所接纳,东晋朝野上下,一片震恐。
得到八百里秦川的魏国势必会更加强大起来,对于晋国更是虎视眈眈。晋国的执政大臣,会稽王司马昱不得不颁发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问出身,不论门第,只要有真才实学,一经查实,便即刻录用。
当然了,其实这求贤令是形同虚设的。
东晋朝廷永远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在这个以门第出身为重的国家里,寒门庶子一向是不被重视的,更别想真正的出人头地了。
可想而知,司马昱求的不是真正的寒门士子,而是高门士子,譬如殷浩这样朝廷屡屡征召,却屡屡不受的名士。
东晋重门第,可是这些有着真才实学,或者腹有良谋的名士都学着诸葛孔明隐居深山,亦或是遨游四海,行踪飘忽不定。
这诸多的名士中,司马昱最为看重的就是谢安谢安石!
司马昱求贤若渴,决定亲自前往谢安的隐居之所,会稽的东山。
“殿下,你觉得谢安石这次会赴召吗”
山涧之内,跟随在司马昱身边的御史中丞高崧,对司马昱这种礼贤下士,继而三顾茅庐的做法表示十分的不解。
“安石(谢安的字)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
闻言,高崧摇摇头道:“殿下,朝廷不是第一次征召了,但谢安都屡屡不愿出山!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职,都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石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当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督促逼迫,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郎、琅玡王友,谢安一概推辞。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也被他写信拒绝!”
“那时还有不少大臣上疏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历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谢安于是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殿下,依我看这一回谢安还是不会赴召的!”
司马昱听到这话,倒是没有反驳什么,而是点了点头说道:“你这么说也不无道理。本王听说谢安曾到临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区别!’他又曾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
“当时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风浪转大,谢安慢慢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听从吩咐立即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谢安虽然纵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赏,总是携带歌女同行!”
“谢安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
高崧叹了口气说道:“谢安若是不能为国效力,就真是太可惜了。”
“是啊。谢安的弟弟名士谢万任西中郎将,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有任宰辅的声望。他平素常常用礼节来教导子弟,这样的贤才,朝廷一定要重用!”
看着司马昱斩钉截铁的样子,高崧不再说什么。
很快,司马昱一行人就浩浩荡荡的来到谢安隐居的地方。
不说是简陋的茅草屋,但是门第不高,只养了一些鸡鸭猪等牲畜,种了几块菜园子。司马昱他们来的时候,谢安的妻子刘氏正在拿水桶在水井口取水,而谢安则是跟个庄稼汉一样,挥舞着锄头翻地。
“安石!”司马昱叫了一声。
“噢是会稽王还有高茂琰啊!”谢安似乎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把锄头放到一边的地上,拍了拍裙角的尘土,顺便擦了一把汗,随后道:“会稽王、茂琰,请进去坐吧!阿紫,快去抓一只鸡宰了,生火造饭!今日二位能光临寒舍,令我家蓬荜生辉呀!哈哈哈哈!”
“安石,你呀你,还是一如既往的豁达啊!”司马昱哭笑不得地道。
旁边的高崧与谢安是老熟人了,所以不禁白了他一眼,说道:“连个打杂的仆人都没有。安石,你这日子过得还真是朴素,跟一般的农户都差不多了。”
“现在的我呀,就是一个农夫。”
谢安随之就将司马昱与高崧请到里屋去坐,亲自沏茶,给二人倒茶喝。
至于司马昱所带来的随从,则是都待在外面。
司马昱端着茶杯喝了一口,顿时感到口齿清香,一股舒适的感觉由内而发。
“安石啊,你还想在这东山隐居到几时”
“殿下,你是知道的,我无意于官场,醉心于诗书山水,陶冶情操。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何必为了这世间的污浊所束缚呢”
又是这样的说辞!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谢裒,官至太常。
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即东晋初名士王承)差。”他在童年时,便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工于行书。
谢安少年时曾拜访名士王濛,与王濛清谈多时,他离去后,王濛之子王修问:“刚才谈话的客人是什么样的大人物”王濛说:“这位客人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
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士族之间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
司马昱摇了摇头说道:“安石,你有这样的情趣固然是好的。不过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安石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
“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
“由此说来,你谢安石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安石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本王希望你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
谢安愣了一下,旁边的高崧便道:“安石你常年隐居于东山,可能还不知道外面的世事变迁吧冉魏已经攻灭氐秦,占据关中,虎视天下!”
“现如今冉魏的国力是与日俱增,渐渐强盛,反而我晋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几次北伐非但没有占到一丁点的便宜,反而屡屡损兵折将,丢城失地!”
“北方的魏国已经实质上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若不是有一条长江天堑横贯着,只怕我大晋迟早会为冉魏所灭!到时候谢氏家族焉能有今日之兴盛安石作为谢氏一族的一份子,理当以家国为虑才是呀!”
“形势已经严峻到这种地步了吗”谢安的眉头一皱。
“不容乐观啊。”司马昱叹了口气说道:“如今我大晋外忧内患十分的严重!外有冉魏虎视眈眈,内有桓温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倘若冉魏举兵南下,除了倚仗桓温,朝廷别无选择。而一旦借了桓温的势,唯恐当年王敦、苏峻之事再现呀!”
“这……”谢安有些不知所措。
司马昱又道:“安石,本王素知你有济世之才,可济天下。现在大晋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你若是一再逃避世事,只顾自己洁身自好,陶冶性情,而枉顾天下大事,国家之兴亡荣辱的话,就请当本王与茂琰今天没来过。”
“殿下,你说的这是哪里话”
第0471章 仇池国
谢安的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
刘氏看见谢安逃也似的进了厨房,不禁颇为幽怨地看了他一眼:“夫君,谢家各门都家门富裕而地位显赫,只有你谢安石隐居山林,虽吃喝不愁,宛如闲云野鹤一般。但是如今会稽王亲自上门,召你入朝为官!”
“大丈夫不想富贵吗”
谢安遮掩口鼻低声说道:“恐怕不可避免。”
良久,谢安这才出了厨房,给司马昱和高崧二人上菜。
高崧取笑道:“安石啊,你这就有点不像话了。正所谓君子远庖厨,安石你堂堂一个大丈夫,又怎能进到厨房去呢”
“哈哈哈哈,茂琰啊,你别以为我这些年隐居于此,不问世事,但过去所读的经史子集都忘却了!很多人一直错解了孟子‘君子远庖厨’这句名言,误以为做大事的君子和堂堂男子汉应该远离厨房,而女人才是厨房的主人。这可是不对的啊。”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他对齐宣王不忍心杀牛的评价。”
谢安又看向了妻子刘氏,问道:“阿紫,你知道孟夫子这段话的含义吗”
“知道。孟子是在说,但凡有血气的东西你都不要去杀它,推崇的是不忍之心,让君子不要造杀孽。这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
“不错。”
谢安很是赞赏地看了刘氏一眼,后者不愧是名士刘惔的妹妹,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满腹经纶的,不下于其他小有名气的文人骚客。
而高崧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名士,自然知道孟子的这句“君子远庖厨”是什么含义的。他不过是在打趣谢安而已。
话说高崧与谢安的关系可不简单,他是谢安的姐夫,娶妻谢氏,而且他与谢安交情匪浅!
所以说,高崧与陈郡谢氏关系甚深。
高崧是广陵人,年少丧父,以奉养母亲至孝而闻名。在十三岁的时候,广陵闹了饥荒,高崧甚至把好的饭菜都给了母亲,自己只吃稀饭喝稀粥!
高崧家境贫寒,少时即好学,长大了就入朝为官,当个主簿、中书郎、黄门侍郎、抚军司马、侍中、御史中丞。高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迷”!
“安石,本王与你说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司马昱迫不及待地询问道。
谢安不再犹豫,垂手道:“殿下,我愿意应召!为国家之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好!”司马昱顿时一拍大腿,一阵的快慰。
这目的算是达到了,所以谢安与司马昱、高崧二人喝得是宾主尽欢,醉意朦胧的。
高崧甚至还对谢安开玩笑说道:“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深有愧色。
谢安于是入朝担任尚书郎、会稽王友,官职不是太高,但胜在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
话说冉闵在收复关中之后,又拒绝了西凉张重华的称臣纳贡之请,但没有派兵征讨西凉,而是将目光放到了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多年的仇池国的身上。
仇池国,因境内的一座仇池山而闻名。
《水经注》记载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源,所谓清泉涌沸,润气”。
东汉建安年间,氐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操。
后因战败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其馀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西晋文帝时,氐人杨飞龙受西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
晋惠帝元康六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公元317年前仇池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
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
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公元371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
在原来的历史上,仇池国有前后之分,后仇池国就不必赘言。
现在的仇池国已经历四位君主,杨茂搜、杨难敌、杨毅以及现在的天水公杨初。
值得一提的是,仇池国的国主不称王而是称君的。
譬如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西晋封为骠骑将军、左贤王。
杨难敌被前赵封为假黄钺、都督益宁南秦凉梁巴六州、陇上、西域诸军事、上大将军、益宁南秦三州牧、武都王。
到杨毅这一代自号龙骧将军、左贤王、下辨公,向晋称藩。而现在的仇池国国主杨初,也是自号的,他自立为仇池公,东晋封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雍州刺史、仇池公,后改封天水公!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内乱不断,夹杂在几个大国之间,竟然还奇迹般的没有被灭掉。
杨茂搜的两个野心勃勃的儿子杨难敌与杨坚头之间的内斗就不必多说了,后来杨毅上位,被堂兄杨初袭杀,几个儿子都被杀死!
所以说仇池国的现状是十分混乱的,而冉闵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决定顺手将这个撮尔小国给灭了,看着就心烦!
武都郡,故道。
故道,顾名思义。
故,同妨,本作故;道,导也。县南之三道河,东北对嘉陵江,即《水经注》之故道水,像女子仰卧,据首举手,有所道也”。县以此得名。
此时的故道县已经是人满为患,大量从关中逃出来的胡人挤到了这里,沦为难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