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侠影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古道牧星
乱世侠影 第四百三十二章平息内乱
太监把诏命送到江一尘手上。胡婉心看了不禁皱眉,道:“一尘,你这个五方救应史可是做到了极致,这种内讧的事,郭子仪一个人去就可以办到,不明白为何还要让你同去?”江一尘也有点纳闷,说道:“我也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难道让我去保护郭元帅的人身安全?”卢国苓道:“让一尘同去,听说是太子的提议,应该是一尘和朔方军这些将领熟悉,派他去调解矛盾的。”胡婉心道:“打仗时互不服气,没平静几天就闲得慌,不死几个人都不好意思说是朔方军的!”江一尘哑然失笑,道:“不管他了,我去郭元帅那里,问问他可要做什么准备?”胡婉心道:“去吧去吧,新房的家具杂物都购买好了,没几天可要搬过去了,一帆昨天说了,打算回成都一次,把剑梅和杨芷她们接过来。”江一尘道:“我这次去河东,一天两天是回不来的,就让一帆辛苦一次吧。”卢国苓道:“一尘忙于国事,家事就多劳烦一帆了。”
赶到郭子仪家门口,远远望见郭子仪正准备上马,江一尘快步走近,喊道:“郭元帅,去哪里?”郭子仪见到江一尘,喜道:“一尘,你来了正好,随我进宫去!”江一尘道:“陛下没有宣召我,擅自求见不太好吧。”郭子仪一边让人给江一尘备马,一边道:“陛下也没有宣召我,我左思右想,觉得有必要去一次宫中,不见一次陛下,心中不安。”郭子仪这样说了,江一尘也就不再言语,跟着郭子仪前往皇宫。
肃宗身体不适,几天没有上朝议事,也没有见过一个朝臣。郭子仪在宫门口请求道:“老臣受命,将死于外,没有见到陛下,是会死不瞑目的!”太监把上述言语告知肃宗,少顷来到门口,把郭子仪和江一尘领入肃宗的寝宫。
肃宗斜靠在龙床上,病恹恹的,见到两人,勉强一笑,拉着郭子仪的手说道:“国家多事之秋,河东的事就拜托爱卿了!”郭子仪感动的热泪盈眶,道:“老臣蒙陛下厚恩,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肃宗看着江一尘,道:“江爱卿虽然年少,却是功勋卓著,此去河东,困难重重,还望不辞劳苦,多为国家分忧。”江一尘答道:“有郭元帅在,河东的事不难解决,请陛下放心!”肃宗叹道:“有两位爱卿的这番言语,朕就放心了。”李辅国见肃宗说了几句话,已经非常疲倦,便道:“陛下龙体疲倦,俩位没什么事的话,就出宫吧,让陛下多休息。”郭子仪和江一尘不敢多呆,上马离开。
当天,郭子仪回家简单地收拾了收拾,随同江一尘,带着儿子郭晞和三千铁骑,星夜赶赴绛州。
出北门后,郭子仪问计于送行的胡婉心:“婉心姑娘,此去河东,该采取什么办法?”胡婉心不假思索,道:“以郭元帅的威望,平乱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这些人平常骄纵惯了,此次切不可再纵容他们,对主谋,该杀就要杀,该解除职务就有解除,余人自然畏服。”江一尘也道:“这些人真是可恨,史朝义还没平定,就开始内乱,决不能轻饶他们!”郭子仪拍拍江一尘肩膀,大笑道:“吾有一尘,河东之事无忧矣!”江一尘苦笑道:“郭元帅,您可别夸我了,我给你做个马前卒就行了。”郭子仪道:“以你的官位,老夫可不敢让你当个马前卒!”一夹马腹,胯下骏马疾冲而出,三千铁骑扬起满天尘土,声势惊人。
绛州的将士们听到郭子仪要过来,都非常高兴,迎出城外。没想到郭子仪一改往日宽厚仁慈的作风,雷厉风行,将王元振与一干从犯统统斩首,绛州驻军上下一震,动荡就此平息。
接下去就是北庭的事了,郭子仪道:“一尘,你曾经接替李嗣业,担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荔非元礼也算是你的继任了,现在他被杀了,此事还得麻烦你去一次。”江一尘道:“也好,里面还有不少人曾经是我的部下,应该容易解释。”郭子仪叹道:“这次杀了不少人,实在是有违我的本意,这可都是我曾经的手下,死在战场上还说的过去,死在我的手下也太不值了。”江一尘道:“如果他们认错服罪,能不能网开一面?”郭子仪道:“当然可以,这些都是国家的精兵强将,用来对付敌人的,让他们戴罪立功吧。”江一尘道:“我明白了。”带上随从和王元振的首级,出发前往北庭行营的驻地。
郭子仪整肃军纪,王元振伏诛的消息早就传到了北庭行营,白孝德非常害怕,听到江一尘到来,赶紧带人出迎,硬是挤出一丝笑容,道:“江道长,您这次过来,可是带来了圣旨?”江一尘见众人脸色都有惧色,心里一轻,跳下马道:“没有什么圣旨,我是替郭元帅来安抚大家的。”白孝德心中顿觉轻松,跪下说道:“末将糊涂,犯了大错,请江道长降罪!”江一尘伸手搀起,道:“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起来吧!里面说话。”
白孝德满脸惶恐,带着江一尘屋内坐下,随即有人送上茶水。江一尘端起茶碗喝一口,道:“郭元帅说了,只要大家今后奋勇杀敌,前事概不追究!”白孝德大喜,不过心里还有点不放心,小心的问道:“江道长,你说的可是真的?”江一尘道:“当然是真的,朝廷没有忘记这些年大伙的功劳,郭元帅现在绛州,委托我全权处理此事,我向大家宣布:各就各位,既往不咎!”环顾众将都是脸露喜色,又道:“参与兵变的,每个人都必须上表请罪!”
乱世侠影 第四百三十三章玄宗驾崩
众将大喜,纷纷表示服罪,这样的责罚,实在是太轻了。有人便道:“朝廷对我们太宽大了,至少该罚饷几个月吧。”又有人道:“郭元帅向来带人宽厚,这一定是他体恤我们这些曾经的部下。”另一人道:“王元振这伙人都被杀了,你就别指望郭元帅容忍此事了!”先一人道:“说的不错,这应该是江道长的主张,他可是我们以前的统帅,自然要照顾一点。”
这些话江一尘都听在耳里,脸一板,喝道:“把王元振的首级示众!”从人随即从包裹中拿出人头,摆在桌上。
众人一看,凛然生畏,一个个站的笔直,不敢出声。江一尘面无表情的坐着,好一会才道:“朝廷的容忍不是无底线的,下次再犯,定不轻饶!王元振就是例子!”喝令把首级收起来,扫视一遍站着一动不动的众将,说道:“事情到此为止,还站着干啥?该干嘛干嘛去!”众将如释重负,一个个轻手轻脚走出营帐。
白孝德凑近江一尘,赔笑道:“江道长,末将已经备好酒宴,请入座吧。”江一尘拍拍他的手臂,笑道:“很久没和弟兄们一起畅饮了,今日一醉方休!”白孝德大喜,连声道:“好好,末将叫人多搬些好酒来。”江一尘道:“白将军,今后做事可不能鲁莽了,朝廷还指望着大伙去平定史朝义的叛乱呢。”白孝德惶恐不已,道:“末将也是受他人挑唆,下次再也不敢了!”江一尘一笑,道:“好了,去喝酒吧,全营将士今天放假会餐,白将军,不知道你的酒够不够?”白孝德道:“末将马上派人去采购,一定让大伙喝个痛快!”
目送白孝德离开,江一尘心情轻松,寻思道:“这些将士身经百战,尽管桀骜不驯,但是对朝廷的忠诚还是不容置疑的,但愿这次仅仅是个偶发的事件,未来的平叛可缺少不了他们!”
第二天,辛云京和白孝德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妥,私下商议之后,把领头作乱的全部正法,带着他们的人头,跟着江一尘来到绛州,向郭子仪请罪。郭子仪见首恶已除,并未过多追究,对这俩位旧将表现出了宽厚的一面,先是训斥几句,然后好一顿安慰。俩人面带愧色,唯唯而退。
至此,河东的内乱,在郭子仪和江一尘的努力下,得到了彻底的平息。
河东的内乱刚刚平定,肃宗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再一次执着地把东征提上了议事日程。
偏偏这个时候,风烛残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带着对杨贵妃的思念,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上元三年(762年5月3日)四月四日,玄宗已是弥留之际,气息奄奄的他对侍女宫爱说道:“我其实是天上的孔升真人,投胎凡世,现在就要重归仙班,与贵妃相见了。”拿出珍爱的紫玉笛嘱咐道:“我走后,你把这根笛子转给我孙子大收(李豫的小字),然后为我香汤沐浴。”宫爱大恸,含着眼泪,一一照做。
当天晚上,宫爱听见玄宗在屋中放声大笑,笑声慷慨豪迈,气吞山河。她已经很久没有听到玄宗笑了,但是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是玄宗的回光返照。五日凌晨,宫爱进屋一看,玄宗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李隆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八月初五(公元685年9月8日),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的四十三年间在位,在四川呆了两年,返回长安后又无比郁闷地活了五年,享年七十八岁。群臣为他上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后世沿称为唐明皇,庙号玄宗。翌年三月安葬于泰陵。
玄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了,一手开拓了“开元盛世”,却又一手酿成了“天宝之乱”。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佳话。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清初洪升的《长生殿》其实都是沾了他的光,才得以流传千古的。他本来既想爱江山,又想爱美人,可惜江山与美人好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马嵬坡兵变,无辜的杨贵妃被缢杀,这对他的打击是极其沉重的,往后的日子,一直都是郁郁寡欢。沉浸在对贵妃的思念中,如今辞别人世,也算是一种解脱了。玄宗一生好道,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真正参悟了大道:万事虚无,唯爱长存。
消息传出,万民同悲。人们怀念开元盛世,但是带领他们开创那个美好年代的玄宗却永远的离开了,开元盛世也成了大唐帝国最后的绝唱。
高力士此时还在巫州,并不知道老朋友去世的消息。直到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高力士才得以获准返回长安。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号天叩地,悲不自胜”,据说死过去好几回。七月,高力士行至朗州(今湖南常德)时,由于过度悲痛,害起了大病,对左右说道:“吾年已七十三,可谓寿矣。官至开府仪,可谓贵矣。既贵且寿,死何恨焉。所恨者二圣升遐,攀号不逮;孤魂旅榇,飘泊何依?”八月八日,这个唐代著名的大太监、好太监病逝于朗州开元寺的西院。代宗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江一尘听到玄宗离世的消息,也是非常悲痛,流了不少泪,惹得胡婉心好一顿揶揄。
因为玄宗去世,东征的计划被迫搁置。而肃宗此时,也病的极其严重,首先是本来就有病在身,其次也是因为父亲玄宗的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常重。自从灵武即位后,父子俩关系变得很微妙,尤其是后几年,被张皇后和李辅国挑拨,对玄宗的关心不够,甚至把玄宗迁入甘露殿居住,这些都让肃宗内疚,身为人子,只要不是安庆绪那样的禽兽,心中肯定都会非常的难受。
乱世侠影 第四百三十四章密谋兵变
肃宗对自己的病心知肚明,继续掌控这个庞大的帝国已是力不从心,于是在乙丑日下诏,由皇太子李豫监国,代秉朝政。为了讨一个彩头,肃宗再一次修改年号,将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
肃宗并没有想到的是,李豫一来生性柔弱,二来根基尚浅,大权竟然落入了张皇后和李辅国之手。
玄宗离世,肃宗病重,举国悲伤的同时,也有人非常高兴,那就是张皇后和李辅国。二人趁着肃宗病重不能理政的功夫,近乎放肆地抓权。但是,权力毕竟就那么多,你抓多了,他就要抓得少了。在这方面,张皇后明显抓不过李辅国。很快的,张皇后和李辅国的“蜜月期”过去了,二人之间嫌隙萌生,愈演愈烈,最后居然变成了针尖对麦芒的仇敌,彼此水火不能相容。
这就是现在国与国外交中常说的一句话,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最毒莫过妇人心,张皇后决心抢先动手,扳倒李辅国。因为自己力量太过薄弱,很难同势力强大的李辅国相抗衡,张皇后决定开展统战工作,将敌人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最大限度地争取合作伙伴。当然了,恨李辅国的人有很多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够格当张皇后的伙伴,能同张皇后当伙伴的人,自身必须也具备很强的实力。那谁是这样的人呢?当然非太子李豫莫属。在当时的朝廷中,除了李辅国和张皇后之外,最有实力的就是这位年轻的太子爷了,这可是名正言顺的下一任天子,自然非同小可。
张皇后私下召来李豫,说了这么一番话:李辅国这个阉人一直操控着禁军,而且,他还拿着皇帝的玺印,陛下的所有制敕只有经过他的署押才能生效。他假传圣旨,逼着太上皇迁居西内,简直胆大包天。现在见陛下病重,又把你我当做了眼中刺、肉中钉,听说,他和射生内侍程元振相互勾结,图谋对你我二人下手,如果我们不赶快行动的话,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贼臣辅国,久典禁军,四方诏令,皆出其口。顷矫制命,逼徙圣皇。今圣体弥留,心怀怏怏,常忌吾与汝。又闻射生内侍程元振结托黄门,将图不轨,若不诛之,祸在顷刻。)
没想到,李豫把个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倒不是不同意杀李辅国和程元振,只是不赞成在肃宗病重期间对他们下手,以免惊吓父皇,落个不忠不孝的恶名。非但如此,李豫还反过来劝说张皇后从长计议,徐徐图之。从这些言论来看,李豫确实是一名孝子。(此二人是陛下勋旧内臣,今圣躬不康,重以此事惊挠圣虑,情所难任。若决行此命,当出外徐图之。
张皇后不死心,费尽口舌的劝说,无奈李豫就是铁了心,不愿意在此时动手。实在没办法了,张皇后只好对李豫死了心。
虽然太子李豫不答应,但是事还是要办的。张皇后又把目光锁定在了越王李係(此时李係已由赵王改封为越王)的身上。之所以会瞄上李係,原因有三:其一,越王李係和李辅国向来不和;其二,李係想当太子已经很久了;其三,李係现正在潼关带兵,手中握有军权。
张皇后的如意算盘是,等到大事办成后,就把李豫排斥在政权之外,由听话的李係掌权,登基为帝。
于是,张皇后便悄悄地派人把李係召回了长安,将前面对李俶说过的话又对李係讲了一遍。张皇后问李係,这件事你能不能干?(汝能行此事乎?)年轻气盛的李係把胸脯拍得哐哐响,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能!”
张皇后和李係商定的计划就是:在宫中埋伏一队人马,然后矫诏召李豫和李辅国入宫,废掉太子,做掉李辅国,二人坐地分赃。
张皇后当即拟旨,召李豫和李辅国入宫。李係则找来了自己的亲信——内监总管硃(zhu)光辉、段恒俊、马英俊、啖庭瑶和陈仙甫五人(都是太监),密令五人从所管的太监当中挑选出百十名青壮年,发给铠甲兵器,埋伏于宫门两侧,等李豫和李辅国入宫后,便趁机发难。
应该说,这个计划还是蛮周密的,但很可惜,他们还是少考虑了一点,那就是李辅国的实力。李辅国深受肃宗的信任,掌管禁军多年,毫不夸张地说,宫中到处都有他的眼线,宫内发生的大小事情,瞒不过他的耳目,加上最近又和程元振勾搭在了一起,消息更为灵通。
张皇后和李係前脚刚刚部署完毕,后脚就有人把他们的阴谋泄露给了程元振和李辅国。
李辅国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面对这种危局,他倒是很淡定,眉头一皱,便计上心头了。程元振和李辅国密议之后,连夜召集了数百名禁军悍卒,带至凌霄门外设伏。
天色微明之时,太子李豫急匆匆地来了,一听说父皇下诏,也没有多想,赶紧入宫见驾。
李辅国看见太子来了,赶忙迎了上去,抢先告了状,说张皇后和越王李係图谋对殿下不轨,已经在宫中设下了埋伏,就等着您进去送死了。
李俶听了,当时就惊出一身冷汗,心中还是有点不相信:“不会吧?皇后想要害我,这我早就知道。但是,越王李係是我的弟弟,和我的关系一向都很好,他怎么会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呢?”
程元振见李豫有狐疑之色,便帮着李辅国劝说:“殿下,防人之心不可无,皇位就一个,越王也觊觎这个位置,现在陛下被张皇后控制起来了,他们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李辅国和程元振说的煞有介事,不由得李豫不信,当下便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应对。
乱世侠影 第四百三十五章深宫喋血
李辅国胸有成竹,见李豫相信了自己的话,便将具体的计划部分托出:咱们不如来个将计就计,程元振率兵潜伏在宫门之外,老奴和殿下您去叫门,等到城门赚开之后,我们一起涌入宫中除逆,为了殿下安全,对方打开宫门后,可先撤往飞龙厩,在那里等待我们胜利的消息。
李豫见李辅国连自己的安全问题都考虑到了,心中十分感激,说道:“好,就按照公公的意思办!”李辅国见太子终于点了头,心中大喜,领着十几个心腹簇拥着李豫,前来叫门。
里面的硃光辉、段恒俊等人听说太子与李辅国来了,请示过张皇后与越王之后,先开了一条门缝,见李豫、李辅国一行只有十几人,便放心地打开了宫门。
岂料,宫门刚刚开启,李辅国一挥手,两名禁军拉着太子回头便向飞龙厩跑去。硃光辉等人这才发现事情有变,赶紧上前来关门。李辅国的手下一拥而上,拔出刀剑,与宫中太监对战起来。趁着这个功夫,程元振也率领埋伏好的士兵冲了上来。
士兵的冲击下,大门根本无法关上,结果不用想都知道,宫中的那些太监哪里会是禁军士兵的对手,不一会儿的工夫,便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越王李係、硃光辉、段恒俊、马英俊、啖庭瑶和陈仙甫等六人全部被俘。
战斗告一段落,事情可没结束,真正的罪魁祸首张皇后还没逮着呢。李辅国胆大包天,可没把一国之后放在眼里,让程元振在外面候着,自己带着一帮全副武装的心腹,向张皇后的寝宫冲去,结果没找到人。原来,张皇后得知计划失败的消息后,一颗心吓得怦怦乱跳,慌乱中跑到肃宗的寝宫,躲了起来,一个劲儿地安慰自己:“李辅国胆子再大,想来也不敢在陛下的面前乱来吧?”
很快,李辅国杀气腾腾地来了,进屋一看,发现肃宗也正在看着他。那一刻,李辅国有点害怕了。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所畏惧的,那就只有肃宗皇帝一个人了。肃宗躺在病床上,双眼圆睁,全身抖做一团,眼睛中闪耀着暴怒的光芒,他没有想到,一贯宠爱的李大善人居然敢拿着刀剑闯入宫中。
李辅国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因为他发现肃宗根本就动不了,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避开肃宗的怒目,朝屋内四周一扫,便发现了龙床后瑟瑟发抖的张皇后。
李辅国一喜,大踏步上前,拽着张皇后就往外拖。张皇后哪料到李辅国居然这么嚣张,吓得不得了,一边儿死死地扳住床杆,一边大喊救命。肃宗见李辅国居然敢对一国之后动粗,气得当时背过气来。李辅国见肃宗死了过去,先是吓了一跳,随后更加地肆无忌惮拉扯张皇后。
别看太监不是完整的男人,力量也比女人大的多。张皇后终于还是被拖出了寝宫。李辅国一面命人将张皇后押到偏殿看管,一面派人去搜捕张皇后的亲信。正在这个时候,肃宗的第六个儿子兖王李僴(xin)带着人赶来救援。李辅国一不做二不休,将李僴等人一起拿下。
忙完这些之后,李辅国才想起来,里屋还有个肃宗皇帝呢,赶紧跑回屋里一看,肃宗已经追随玄宗,踏上了黄泉路。
时为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十七日,距玄宗太上皇驾崩之日仅十三天。肃宗李亨生于唐中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在位五年多(公元756年—762年),享年五十二岁。
肃宗是大唐诸帝当中唯一一个在外地称帝登基的皇帝,登基之日,叛军已经攻陷两京,驾崩之日,安史之乱仍未平定。尽管宠信李辅国和鱼朝恩等太监,但是肃宗并非昏庸之人,在最危急的关头稳定住了局势,随后收复了两京,并把叛军压缩在河南和河北,保证了绝大部分江山的稳定,安史之乱没有在他手中平定,这是最大的遗憾。
肃宗驾崩,李辅国再也没有害怕的人了,马上假传圣旨,说张皇后、越王李係和兖王李僴三人合谋造反,即刻处死。三人百口莫辩,被活活勒死,张皇后的一干亲信也被全部处死。
一时间,宫中哭声和惨叫声响成一片。
喧嚣之后,尘埃落定。李辅国、程元振带着众人来飞龙厩见太子李豫。当时,天已大亮,眼见就要到正午了,李豫还搁那儿等着呢。李辅国告诉李豫,事情全部办妥,张皇后、越王係、兖王僴等一众谋逆之人全部就地正法,皇上已经龙驭归天了,建议您赶快登大宝、安人心。
李豫是个孝子,听说父亲死了,哭得差点晕过去,哪有心情登基?李辅国赶紧命人帮李豫换上孝服,同时召文武百官到飞龙厩。百官听说肃宗暴毙,不一会儿的工夫,便到齐了。李豫公布了肃宗的死讯。紧接着,李辅国及时站了出来,扶李豫到两仪殿祭奠肃宗的亡灵。然后,李豫就在肃宗的灵柩前正式即皇帝位,并更名为豫,大唐就此步入了代宗时代。(注:唐代宗本名李俶,为了阅读方便,一直使用李豫一名。)
参加完肃宗的葬礼,江一尘和卢国苓等人心情沉重的回到了家中,一路上谁都没有说话。胡婉心奇道:“死了个皇帝,怎么好像是世界末日了,一个个都哭丧着脸。”卢国苓道:“先皇在世时,李辅国已经权倾朝野了,现在新皇年轻,还不是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未来的朝政,肯定是被他把持了。”叹口气,又道:“我真的不适合再做这个户部尚书了,也应该退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