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变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马赵子龙
接着杨山芦再经过了解之后,这才明白其中原因……老先生身为孝子,却痛失母亲,实在是令人悲伤的一件事情,而更令他难以释怀的是,像浙江这样的鱼米之乡,居然都会出现流民作乱的,那么可想而知大明其他的地方呢?所以也难怪老先生如此冲动了!
不过杨山芦还是小看了刘宗周的冲动程度,刘宗周下一刻,都已经从袖子里取出了一封奏折,看上面新鲜的墨迹显然都是连夜写成的。
刘宗周就是异常亢奋的道:“镇国啊,老夫这次回乡一趟,终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夫已经用自己的双眼,已经找到了救国的办法——那就是你把你扶上更高位!所以你就敬候佳音吧,老夫这就前往京城,亲自向圣上呈上这份奏折!”
而杨山芦听了只能是哭笑不得了,这位老先生到底是六十岁,还是十六岁啊!做事情能别这么冲动吗?或者说别认准了理就不回头呢!而且谁要敬候佳音了!且不说圣上会不会同意,要知道自己还想低调的发展几年,如果这样一下子被推到风口浪尖……
不过刘宗周却是已经不给他考虑的时间了,在和杨山芦说完了他的这个伟大创举之后,已经是兴奋的直接拔腿而去,准备前往京城,把他的想法直达天听了。
而且刘宗周见到崇祯的可能性还不小,别看他已经被罢官为民,但是他崇高的威望摆在那里,并且依然还是东林党人魁首的重要身份。
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刘宗周受到杨山芦的影响,也不再只是空谈国事,而是能俯下身子实际了解各种民生,也就很少和崇祯皇帝继续唱反调了,所以他真要去面圣的话,崇祯还是很可能会接见他的,这到时候再呈上这份奏折的话……
包括这时杨山芦周围的很多属员,也都是被刘宗周的这番话给震惊得目瞪口呆的,他们虽然因为跟随杨山芦日久,都知道他绝非池中之物,总有潜龙腾渊的那一天的,可是现在的步骤有点乱啊!
包括杨山芦本人,都是被刘宗周弄得有些措手不及的,而且他也知道,以这位老先生的性子,再加上他的名望,想要阻止他是不现实的,所以如今也只能考虑会带来的影响了。
不过这也可以算是他带来的蝴蝶效应……他在深刻影响了一大批人的同时,这些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他,于是杨山芦在处理了屯田的事情之后,接着就是立即召集一干心腹,分析这件事情带给他的影响,包括他该做出的各种应对。
镇虏卫的官道上,刘宗周已经坐在了马车上,一骑绝尘。
七天后,皇宫,金銮大殿上。
在经过一番运作,顺利得到召见的刘宗周,正在崇祯的面前慷慨陈词,言辞犀利地说出了他的主张——救天下者唯有杨山芦!并且还不顾在场文武百官的震惊,当场呈上了那份奏折。
并且刘宗周除此之外,他还另外献上了一份万民书!所谓的万民书,就是由一万个老百姓写成的请命书!
这可是刘宗周发动手下弟子,跑遍了整个阳和道东路(刘宗周上京后交代他的弟子们办的),找到那些愿意为杨山芦请命的老百姓,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和家庭住址全部写在上面,这样有根有据!当然这些老百姓们几乎都不会写字,可是没关系,他们都会咬破自己的手指,按上血手印!
所以现在的崇祯皇帝,看着刘宗周这封言辞激烈的奏折,然后又看着这份有着一万个血手印的万民书,他就是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对他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呢?
因为这段时间以来,他就是一直收到了各种弹劾杨山芦的奏折,甚至数量之多,都快要把他的御案给堆满了!
至于事情的起因也是很明显的,杨山芦这次大刀阔斧地对整个阳和道东路进行大治理,并且是从上到下的大治理!其他的不说,光是赶走的有品级的官员(各种贪官),就是多达三四百人!
这三四百个是什么人,其中最低的都是正六品武官,乃至上过他御览揭帖的正五品以上的高官,都有上百个之多的,可是现在呢,全部被他赶走了!
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三四百人虽然不敢正面对抗杨山芦,但是他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靠山,再加上他们为官几十年,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既然你触犯了我的根本利益,那我也就必须和你拼到底了!
所以很快的,朝廷中就以代王朱传火齐为首(建藩于大同府),联合一些京中勋贵,外加一大批朝中官员,那是一起弹劾杨山芦……各种奏折铺天盖地,什么罔顾国法,任人唯亲,乃至把整个阳和道东路变成他一言堂的趋势……反正是各种脏水怎么脏怎么往他身上泼啊!
不过在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崇祯皇帝顶住了这份压力!他依然对杨山芦信任有加!他依然记得当初他和杨山芦君臣奏对的时候,他金口玉言对他说过的承诺,只要他杨山芦做的事情无愧于大明,无愧于社稷,他崇祯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所以这么多奏折,都是被他留中不发的。(所谓的留中,就是把大臣上的奏章留置宫禁之中,不批复,不交办,就这样晾着)
可是就算这样,崇祯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为这些大臣们,都像吃了枪药似的每天都上弹劾的奏折,搞得崇祯不胜其烦啊!可是现在呢,在看了刘宗周这份‘别出心裁’的奏折之后,崇祯皇帝却是震惊了……难道自己还小看了杨爱卿?
毕竟他太清楚刘宗周的为人了,这位老先生虽然当初多次顶撞过他,甚至是以死相谏的,可是对于这位老先生的风骨,还是非常敬佩的,那真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士人的楷模,文人的表率!
可是现在呢,这样的人物居然都站出来力挺杨山芦?甚至还是如此的高调?把杨山芦吹的简直天下地下绝无仅有,乃至拯救大明的希望,都系于他一人身上?
只是,这正搔到了崇祯的痒处啊……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这次罕见的大灾年持续深入,整个大明的形势日益艰难!各地请求赈灾的奏折如同雪片般飞来,让崇祯都是深感头痛的!
甚至崇祯都不敢想象的,如果没有之前杨山芦力挽狂澜,消灭了张献忠、罗汝才这献曹二贼!又开发了琼州岛,持续有米粮供应,现在的大明江山,真不知道是如何模样呢!(在原本的历史中,这时的张献忠已经重新起复,配合这次大灾年的无数流民,大明的半壁江山已经尽数糜烂)
可就算是这样,现在的崇祯也已经是焦头烂额,包括他一次次问计户部尚书,户部总管天下钱粮,可有办法?得到的回答也只有二个字——没辙。
所以现在呢,忽然看到刘宗周送来的一线曙光,崇祯就是忽然心有所动……当然,此事事关重大,不是可以轻易决断的。
于是崇祯就是看了看依旧在等他回复的刘宗周,和颜悦色地说道:“老爱卿(刘宗周已经是草民之身,不过为了显示对他的亲近,依然如此称呼),你的一片为国忠心,朕已经看到了,对于你的提议,朕也会慎重考虑的。”
不过不得不说,刘宗周怎么就是‘一根筋’呢,崇祯都这么说了,包括在场那些弹劾杨山芦的官员,都是对他怒目而视的,恨不得扒了这个老家伙的皮!刘宗周却还是说道:“皇上啊,这已经是拯救大明的唯一希望了,所以你要早下决断啊,不然的话老臣可是明天还要来的!”
“朕知道了!”好吧,如果是在以往,刘宗周如此‘不知进退’,崇祯肯定是不喜的,不过现在嘛,既然对他的感观发生了变化,崇祯也就变得欣赏起刘宗周来……这才是国之忠臣啊!
(在此多说一句,其实东林党人大多都是爱国的,只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才会出现杨继盛误国这种事来,而现在只要找准了方向,那还是很有能量的)
不说刘宗周退朝之后,开始联系其他东林党人,继续为杨山芦造势,就说崇祯皇帝,等到退朝之后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看来是得给杨山芦压一些更重的担子了!
当然崇祯也知道,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即将做出的决定事关重大,关乎万民!所以还是需要亲自前往东路看看(刘宗周这次返乡的‘社会实践’也触动了他),只有真正地了解实际情况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断啊!
不过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崇祯叫人查阅了一下地图,这里前往东路,一来一回要十几天,再加上还需要用上二三天进行考察,所以差不多都要离开大半个月的,这么长的时间……
所以崇祯知道瞒不住,就找来了内阁首辅刘宇亮,和内阁次辅杨嗣昌等人,告诉他们自己要前往东路进行实地考察,到时候朝廷中的奏折就由他们代为批阅(内阁辅臣们本来就有票拟之权),当然如果是真正事关重大的事情,他们无法作出决定的,可以飞鸽传书来通知他。
而得知崇祯要离开京城,内阁首辅刘宇亮是非常震惊的,而且按理说以他内阁首辅的身份,应该坚决予以阻拦的!(崇祯身份显贵,不能离开京畿)不过这位内阁首辅一向信奉明哲保身,然后他再看看崇祯去意已决,所以也就根本没做什么劝说的。
反倒是次辅杨嗣昌,虽然他也不赞成崇祯皇帝离开京城,但是得知他是要去阳和道东路考察,杨嗣昌就是改变了主意……
要知道这次那么多人弹劾杨山芦,让他非常恼火的!只是这次的来头太大,又是王爷又是勋贵的,他也有些顶不住……所以能借此机会,让圣上看到芦儿做出的功绩,然后狠狠训斥那些人,那应该是好的吧……
既然内阁中分量最重的两位人物,都没有反对,这件事情就定下来了——崇祯要开始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离京!
当然原本崇祯是非常勤奋的,几乎天天上朝,现在忽然消失半个月,不是要引起那些大臣们猜疑的吗?不过这是难不倒这些内阁辅臣们的,他们商量之后的说法就是,皇上龙体欠安,偶患小疾,这样对那些大臣蒙混过去即可。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帝出行不是小事,身边必须有强悍武力护卫,不过现在京城的主要武装力量,也就是京师三大营,早就是武备松弛,不堪使用。
不过现在的朝廷非常窘迫,除了这些人之外,还真没有什么可用的武装力量,最后也只能在矮子里面拔长子,从三大营中挑选出了五百军士,另外还从锦衣卫中挑选了五百精干的番子(锦衣卫原本就是皇家的御林军,皇帝的卫队),这样合计1000人出发的。
另外这次出行,崇祯还带上了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外加总领三大营的勋臣之后,武平侯陈世恩,这样一文一武,来进行陪王伴驾的。
当然这次是秘密出行,所以这一千人就是轻衣简行,悄悄地离开京城之后,这才浩浩荡荡的前往阳和道东路而来了。





变明 第二百九十章东路见闻!
因为是属于微服私访……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所以并没有打出天子龙旗,只是让那些三大营军士身穿一套鸳鸯战袄,看着好像就是寻常的武官调动一样,而那些锦衣卫亲军则都是身穿便服,负责暗中开路。
六天后,这队人马就到达了阳和道东路。
只是在这六天的旅程中,崇祯的心情却是非常的不好……其实崇祯并不是不解民间疾苦的皇帝,他虽然身处深宫之中,可是也知道如今天下,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可是等到他真正出来之后一看,这才真正的了解到,百姓日子过得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凄惨无数倍!就说这前往阳和道东路的一路上,路上看见的树木都是没有叶子的。
什么原因?大灾之下,民不聊生,老百姓都在掘草根吃树叶啊!偶尔看见的一些百姓,也都是瘦的皮包骨头,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好像一个个游荡的活尸……这样的凄惨……
甚至还有几次在经过一些集市的时候,到处都是些卖儿卖女的百姓啊,那些十二三岁的少年男女,一个个跪在地上,头插草标,只盼着能被人买走,免得活活饿死!
而且因为是大灾年,粮食歉收,一石米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八两银子!可是这样一个人却二两银子就能买走!一个大活人只值四十斤米?这样的凄惨……
所以崇祯坐在马车之中,见了都是几度落泪,口中直道愧对吾民啊!
所以这样几次之后,一旁伺候的王承恩都不再让他看车外的景色了,防止崇祯伤悲过度。
不过在大队人马进入阳和道东路之后,王承恩却是一反常态,频频拉开车帘,让崇祯观看车外的景色,而一路上自责不已的崇祯皇帝看了之后,心情也是变得好了一些……甚至他觉得实在是奇怪的,同样是在大明的治下,只不过是进入了阳和道东路的地界而已,可为什么看上去就像是两个世界呢?
就说他之前看到的,一路上都是田地荒芜,偶尔能看到的一些庄稼,也都是一副蔫了吧唧的样子,可是在这里呢,那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屯田中,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
现在秋收已经完毕,所以田地里种的正是冬小麦,而且这些冬小麦长得还非常好,完全看不出几个月不下雨的样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崇祯毕竟没有干过农活,不清楚其中的门道,恰好这个时候,他就看见前面屯田里有几个百姓正在耕作,崇祯就是来了兴致,决定亲自前往查问一番。
不过崇祯身份尊贵,岂可亲自过去,于是英国公张世泽就是派了几个三大营军士,去把那几个农夫给叫了过来。
然后崇祯打眼一看,就是心中暗暗点头,要知道现在已经是10月底,天气很是寒冷了,可是这几个农民却都有厚实的衣服穿,虽然只是最便宜的粗布衣服,可是和一路上看到的那些衣不遮体的百姓,已经强的太多了!
而且看他们的脸色,虽然称不上红光满面,可是却也带有几分血色,和其他地方一个个脸色蜡黄,形似骷髅的难民相比,要强了不知道多少!
打量完之后,崇祯就是挑了其中一个年纪最大的农民,和颜悦色的问道:“这位老人家,朕……我来问你,这块田地是你的吗?”
“回公子爷,这块地不是小老儿我的,这是参将大人租给我等小民耕种的。”这个农民看见崇祯贵气逼人,身边又是护卫众多,知道应该是大有来头的人物,所以就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哦,老人家,你没有自己的土地?那么这样租地耕种,收成可还能吃得饱饭吗?”崇祯就是继续和颜悦色地问道。
“回公子爷,小老儿我原是大同府的人,只是在老家实在活不下去,原有的三亩薄田在灾年之际,被地主低价买走了,走投无路之下,这才逃难到这里来的,不过到了这里之后,将军大人果然是大善人,现在小老儿不仅衣食无忧,甚至这次秋收之后,家里还攒下了够吃半年的粮食呢!”
“什么?居然能有这么多?”崇祯听了就是非常惊讶,他虽然不懂农事,可是最基本的秋种夏收还是知道的,既然这样的话,有了这半年的存粮,就表明等到来年夏收之后,粮食又可以接上来了,这不就是一年到头都能吃饱饭了吗?
而且需要注意,这个农民说的是粮食够吃,可不是掺着麸皮野菜度日的那种哦。
“既然这样的话,你这个地租交的又是多少呢?”崇祯就是想了想道,这个他是知道的,对于这些没有土地的农民来说,地租的高低,基本决定了他们生活的好坏。
“地租很低啊。”这个农民说到这个,脸上更是露出了感激之色:“多亏将军大人仁慈,整个东路境内,只收一成的租子!要知道小老儿在老家的时候,那些恶霸地主都要收七成的租子,并且就算是这样的大灾年,田里都颗粒无收了,他们照样不减一分租!所以如此一来,更显将军大人的仁政啊!”
“什么!”崇祯听了就是动容不已,只收一成的租子?要知道他出来之前,也是恶补过一番这方面的知识的,知道这种卫所的屯田,每年上交的屯田子粒,差不多也就是一成的租子。
既然这样说的话,杨山芦就是在这个其中,没有赚任何利润,完全就是无偿给这些百姓们耕种的!可既然这样的话,他又是拿什么来进行屯田的水利建设,拿什么来养军的呢?难道说那些百花露和羊毛衫真有那么大的利?
可正在崇祯沉思的时候,身旁的张世泽却是一撇嘴道:“切,不过是收买人心而已!”
张世泽是荣国公之后,正宗的勋贵之子,不过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东路四百官事件,其中也有几个是他的狗腿子,所以这次被杨山芦无情的赶走,他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所以自然不会说什么好话。
不料他这话刚一出口,刚才那个一直畏畏缩缩的老百姓,却是忽然猛地看向了他,高声道:“这位大爷,你说这个话小老儿就不爱听了!什么叫收买人心!这是圣人之心!你说将军大人这是在收买人心?要知道整个阳和道东路都有近百万百姓,这样都是在收买人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也收买一个我看看?”
“呃——”张世泽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包括一旁的另外几个农民,听见他居然敢贬低杨山芦,一个个都是对他怒目而视,这要不是看见他们人多势众的话,估计都要教他如何做人的!
而崇祯见状,也是狠狠的瞪了他一眼,怪他乱说话,在安抚了这些百姓后,既然崇祯这次是来深入了解的,所以他又是仔细的询问了一番,包括田地里的麦苗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他们又是如何来防御干旱的。
而等到崇祯得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屯田都投入了重金,开挖深水井,安装了打水的水车……还包括其他各种水利设施,也都是杨山芦无偿出资兴建的,就这样还只是收一成的租子之后(说白了杨山芦不靠这个赚钱,他不赚这些穷人的钱,赚的是那些富人的钱!另外还可以休养民力)。
崇祯听了就是久久不语,最后才说道:“真不愧是镇国将军是也,这样如果换成是朕的话……我都想被他收买人心了。”
接着崇祯一行人又是继续前行,然后他一路上看着整个阳和道东路,一望无际的土地上,到处都是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他不禁就是若有所思起来……
他犹记得一句话,所谓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为天下大治!可是现在呢?
而等到这一队人马来到目的地,十大卫所中的镇虏卫之后,因为是微服私访(好看到最真实的一面),事先没有通知的,所以崇祯就是让张世泽派出一队锦衣卫,带上他的一件龙形玉佩,让他们前去通知杨山芦的。
没一会儿,杨山芦就带了一队亲卫亲自前来接驾了。
而等到他看见确实是崇祯来了之后,都很是吃了一惊的……心道皇帝怎么不在京城内坐镇,居然到我这里来了呢?不过既然来了,再考虑这些也没用,杨山芦见到崇祯之后,当即就是下马,准备以大礼参拜。
不料崇祯却是摆摆手道:“杨爱卿不必多礼,这次朕……呃,本公子这次是来微服私访的,实地考察民生,所以你只要叫我一声朱公子即可。”
既然这样,杨山芦知道崇祯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也就点头同意,接着看见崇祯远道而来,杨山芦就想请他先去将军府内休息一下,之后再考察不迟。
不料崇祯却是非常急切:“杨爱卿,本公子这次下来可不是为了休息的,所以你现在就带我开始参观吧。”
好吧,崇祯虽然自称朱公子,那也是金口玉言,所以杨山芦也只能遵从。
“那既然这样的话,要不先从屯田看起?”杨山芦就道。
“呵呵,屯田在这一路上,本公子已经看的不少了,爱卿你治理有方啊!倒是粮仓什么的,可以带本公子看一下。”崇祯就是笑呵呵的说道,显然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既然这样的话,杨山芦也就带他去看了粮仓,要说整个东路的粮食产量惊人,所以建有众多的粮仓,也是一大特色。
而等到崇祯一行人来到了一处有玄甲军守卫的重地,看到了一溜十几个,占地都有数亩,有二层楼那么高的粮仓时,他的眼睛已经放出光来……我靠,这些粮仓这么大,这么高,这一个卫所的粮仓,就顶的上其他三四个卫所了吧……这要是里面都储满粮食的话……
等到崇祯进入粮仓,看见里面堆的满满登登的一袋袋的粮食,并且崇祯还亲自打开袋子查看,发现都是秋收刚刚打下来的新粮,不是什么放了几年的霉变粮食,进行滥竽充数的之后。
崇祯那是连连点头啊:“爱卿你做的很好,所谓民以食为天,民无粮则不稳!朕在这过来的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卖儿卖女!令朕痛心疾首的景象!可是在你这里,朕却看到了希望啊!”
“微臣不敢!”在没有弄清崇祯的来意之前,杨山芦可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决不能翘尾巴啊。
而再接下来,崇祯又道,有什么具有东路特色,新奇利民的东西,可以带他去看一看,既然这样的话,杨山芦就带他先去看了温室。
现在的半地下温室,已经发展到了整整六个(每个都有半亩大小,约三百平方),其中四个温室中种的都是蔬菜,主要满足杨山芦手下各级官员的需要,另外两个就是培育番薯的。(育种)
对于各种温室蔬菜,崇祯并不在意,虽然他知道现在这种初冬的季节,这种黄瓜啊,鸡毛菜啊,茄子啊,确实是属于很稀罕的东西,能卖到很高的价格,但是这对于民生并没有什么帮助。
可是等到杨山芦带他进入了培育番薯的温室,并向崇祯隆重地介绍了番薯的作用之后,崇祯的眼睛都是霎时瞪圆了:“什么?你说什么?我大明居然还有这种神物?”
ps 白马好惨,我看了一下,整整二十一天没有打赏!破了历史记录,白马就想不通了,难道写的真就这么差?在这里白马厚颜摆个碗,哪位大仙打赏个188铁血币吧,也好给白马增加点动力……




1...149150151152153...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