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马赵子龙
(杨山芦的第一个条件是节制权,但不是任命权,任命权只能归于朝廷。
因为杨山芦知道,如果任命权他也拿过来,知州,知府,布政使等大官都由他任命,山西事实上变成他的独立王国,再加上他还掌军,那样崇祯再大度,晚上也会睡不着觉的。
当然完全没有任命权那也不行,所以杨山芦就取了个折中的方式,这样大家都能接受)
果然,崇祯听了之后感觉可以满意,任命权只到县令一级,知州知府等人可以在上面遥控,还可以经常下去检查,这是他完全可以接受的。
另外他也非常理解杨山芦如此要求的用意,毕竟他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非常清楚下面的那套把戏,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朝廷颁布的政策,到了下面就会变样走形,所以把基层官员抓在手里,那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崇祯就点点头,表示同意。
不过杨山芦却不以为甚,因为他知道,这一点其实不管什么,接下来一点却是最难谈成的,但是想要治理成功,却必须要谈成!
于是杨山芦接着就道:“此外还有一点,我要皇上您授权恩准,那就是我到时候会用书院毕业的学员,来充作书吏,并且我还要为他们打开上升通道!简单地说其中优秀的吏员,经过考核后最高可以做到五品官!(知州到知府这一级别,可以管辖几十万百姓)身份可以等同于同进士!”
“什么?”崇祯听了就是吃了一惊,他一开始还觉得杨山芦的要求都还可以,属于中规中矩的,没想到紧接着就给他来了一剂猛药……区区的吏员也能做五品官?身份还要等同于同进士?
(所谓的同进士,身份比进士低一级,但是高于举人,也算是非常显赫的一种文人的身份了)
要知道在大明,统称是官吏,但是官和吏实质上是分开的,只有举人和进士才可以做官,区区小吏想要做官,想都不要想啊……(吏员基本都是几代人世袭的)
而看着崇祯震惊的模样,杨山芦却是不为所动……因为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点!
而这也是很明显的,想要治理这么大的山西,靠他单枪匹马那是不现实的,而且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基层的执行力……让那些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吏员,能够保证不念歪经!
(举例来说,明明杨山芦制定的政策,是一亩地收十文的赋税,轻赋薄役,可是那些吏员呢,他们就硬是敢问老百姓收取一百文,你奈我何?整个山西吏员过千,你难道还跟在屁股后面一个个盯着?)
客观的说,杨山芦已经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因为书院第一批学员的效果不错,第二批在读学员都有一千人的,还有一年就能学成毕业,相信把这一千人撒到整个山西去,会看到一些效果)
可问题是,如何确保这些毕业后的学员不被沾染变质,能看到光明的前途,能看到上进的希望,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不然的话还是像以前的吏员一样,哪怕干得再好,一辈子也就是个小吏的命!连不入流的小官都不是,换言之干好干差一个样,这样的凄惨前景,这样的‘前途无亮’,还能让他们保持本心吗?还能谈什么职业操守?
所以杨山芦必须坚持这一点,或者说这就叫做要想让马儿跑,就必须让马儿吃饱草!
只是,这一点实在是非同小可!现场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崇祯迟迟没有表态!只是看着脸色严峻,同样不发一言的杨山芦,崇祯非常理解他的用意,甚至他还不得不承认,这是非常妙的一招!可以极大地调动那些吏员的积极性!可问题是,这个改变,或者说这个‘变法’实在是太惊人了!
甚至他可以预见到,只要他批准了,接下来那些文官的攻击会铺天盖地而来!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是如果那些收税的,整天和泥腿子打交道的小吏都能当官,乃至是五六品大官的话,那他们还要这样悬梁刺股,苦读四书五经干什么呢?这不是斯文扫地么!大家都去当小吏去好了!
换而言之,官职乃国之重器,不可轻授!(这只是他们文人的特权,区区小吏想当官,想也别想)
不过崇祯也理解杨山芦的立场,看他接下来一直一言不发,知道不答应的话这件事就谈不成——换成他也不干啊!
于是崇祯反复思量,最后沉吟许久后,这才说道:“你说的那种少年吏员,就是朕今天看到的张贴告示的那种吏员吗?”
“没错——”杨山芦就是点了点头。
不得不说,那个少年吏员给崇祯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能够做到这样廉洁奉公,非常难得!甚至不说现在了,就算是在大明开国初期(一般在开国初期,吏治是最清明的),都是难以做到的。
(朱元璋那会还制定了种种酷刑呢,一有贪污的就剥皮楦草,一样无法阻挡汹涌的贪污潮!至于所谓的剥皮楦草,是酷刑的一种,犯事的官员,会被侩子手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然后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可是现在呢?
所以崇祯考虑良久后,最后就有了决定,他最后就是说道:“既然这样,朕可以答应你!不过爱卿你也要理解朕的难处,优秀的吏员最高能做到五品官,身份还等同于同进士,那个实在太高了!朕如果同意的话,会被那些文官的唾沫星子给淹死的!
这样吧,有表现优秀的,最高可以做到县令,身份等同于秀才(所谓的身份,也就是文人最为看重的出身),至于以后如何,再看具体情况而定,你看如何?”
“这个……可以有。”杨山芦听了之后,终于表态了,他也不是那种不近情理的人,如果步子迈得太大,那是绝对要碰壁的!这可以说是针对整个文官集团宣战!所以只能一步一步来!
而且在整个大明的官员系统中,县令看起来好像不大(七品官),可是对那些平头百姓来说,那已经是了不起的大官了!(民间俗称县太爷……和太爷一样大的官!)
而对于世世代代都不入流的吏员来说(所谓的不入流,就是连芝麻绿豆大小的从九品都不是),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甚至可以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一辈子只是当小吏的命,居然也能做县太爷?而且未来还有提升空间?
相信有了这条政策之后,那些小吏们才能真正的焕发工作热情,有了向上的动向!
倒是崇祯,看见杨山芦满意了,他却是露出了苦笑,杨爱卿是满意了……他还不知道如何向那些文官开口呢!(虽然这个政策只限于山西一地)不过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一点又谈成了。
当然对于崇祯最后会同意,杨山芦还是有些把握的……因为从后世的历史来分析,崇祯这个人,属于急性子,或者说就是冲动型的人物……他看对眼的人,那就是无条件的支持,就例如之前的对于袁崇焕五年平辽,他是各种支持!所以现在杨山芦也享受了这个待遇。
当然,你如果辜负了他的期望的话,就好像袁崇焕最后的下场就是很惨(是被千刀万剐的,一个大活人硬生生的被削成了一副骨架)。
当然,杨山芦不是袁崇焕,只会空口说白话的!既然他敢答应,就是奔着踏踏实实的成功去的!
所以这样想着,接下来杨山芦又提出第三个要求:“皇上,你把山西交给微臣治理,是想变成像东路那样的地方,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只是要做到这一点的话,我还要求有海上贸易权……简单的说就是进出口权。”
“咦?这又是为什么呢?”崇祯听了就是很有些惊讶的,他就是不解的道:“爱卿你现在百花露什么的都是行销各地,甚至都是漂洋过海卖给那些夷人的(东瀛、安南之类的),这不等于就是有了进出口权吗?为什么现在还要特地说明呢?”
而这就是崇祯的御下之道了,别看他身处深宫之内,但是对于周昌为杨山芦销售百花露,而且从安南运来粮米,进入东路的事情,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当然这也很正常……毕竟每次运送的规模都非常大,粮米都是近百车一拉的,想不被锦衣卫查知都不行啊。
所以杨山芦听了也不以为意,他就是解释道:“这是不一样的……微臣需要正式的行文。”
当然这也是很明显的,原来杨山芦只要拉动整个东路的经济,还可以小打小闹,借手他人来操作。
可是现在想要拉动山西全境的经济,盘子那么大,人口近千万,而且崇祯又是一个急性子,所以想要在一二年内见效的话,杨山芦就必须亲自参与海上贸易!
而且真到那时候的话,像什么百花露啊,羊毛衫啊,这些蝎子拉屎独一份的东西,产量还可以提升十倍!乃至是几十倍!反正面对全球销售,还怕卖不掉吗?
也只有通过这样源源不断的赚取超额利润,进而进行各种投资和改造,这样才能拉动整个山西的经济,进而获得大发展!真正做到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说得简单点就像是后世的引进外资,发展地方经济一样,现在杨山芦做的也是引进资金,发展经济)
并且作为从后世过来的人,杨山芦可是非常知道对外贸易的暴利的!
其他的不说,小小一瓶百花露,都不够喝一口的,在大明境内就可以卖到二十两银子,如果漂洋过海的话,卖到琉球安南等国,那是50两一瓶不还价的!你爱要不要!而区区一瓶百花露的成本只有二钱银子,这样的暴利……
另外真的获得了海外贸易权,赚钱的门路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每次出海,杨山芦还可以再带上一些丝绸啊,瓷器啊,茶叶啊之类的大明特产,所谓汝之毒草,彼之仙草,更不要说这些本来就是夷人眼中的珍物了,这到时候的利润……
甚至真的获得了海上贸易权的话,那对于后世过来的杨山芦来说,眼界开阔,那真的遍地都是金山银山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运货到琉球(日本),而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带回来大批的金子(用金子结账)。
因为杨山芦非常清楚,此时的琉球有很多的金矿,盛产黄金,所以琉球那里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极低。
简单的说就是把百花露卖到琉球之后,让倭人用金子来付账,他们那里金银兑换的比例大概是一比七(一两金子换七两银子),可是回来在大明兑换的话,一两金子就可以换到十两银子,所以最简单的倒手一下,就可以赚取三成的利润!
所以正因为知道海上贸易的美妙前景,所以杨山芦才极力要求得到对外贸易特权!
当然杨山芦也知道,这个要求要通过不难,因为现在的大明,窘迫至此,可不再是之前那种禁海政策了……什么片帆不许下海,早在去年正月,工科给事中傅元初,就奏请开福建海禁,用以通商佐饷。
并且崇祯也是同意的,只是规模比较小而已,另外赚到的钱,又是惯例大部分都入了那些贪官污吏的腰包,不过现在嘛……
所以现在的杨山芦,就等着崇祯答复了,而只要崇祯一旦答应,这到时候有了海贸利润的强劲支持……
ps 这几天不知是怎么了,看来太阳真的从西面出来了!今天又有三位书友打赏!他们分别是书友焊枪2015,书友ynmzlyh,书友sirius1111!
这也就是在连续三天时间内,一共有十六位书友打赏!有这么多朋友的支持,白马别说用四个马蹄打字了,就是抱着键盘打滚都没问题啊……所以作者君会写出更好的情节,来回报大家的厚爱的!
变明 第二百九十四章把皇帝也拉上自己的船!
看见杨山芦说的郑重,又想想已经有了先例,不算违制,崇祯就是点点头道:“行,你要海上贸易权,朕也答应了。”
很好,杨山芦看见提出的三个条件,崇祯全部答应了,还是非常欢喜的……这样一来,他既有了人事权又有了进出口权,相信接下来那就大有可为了呀!
当然,杨山芦可不是那种头脑简单的人,他知道天下没有平白无故掉下来的馅饼,现在崇祯给了他这么大的权力,难道就没有什么监督?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
所以接下来杨山芦就是说道:“除此之外,微臣还奏请一事,原玄甲军监军左懋第,忠于任事,所以微臣奏请在微臣治理山西期间,依然让他担任微臣的副手。”至于这其中的用意,那就不用明说了。
“左懋第吗?”崇祯听了就是点了点头,对于左懋第这个人,他还是非常清楚的,那绝对是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就好比之前左懋第担任玄甲军中监军期间,做得也是非常称职。
虽然听说他自从来到东路以来,和杨山芦因为理念相合,两人走得很近,可左懋第却不会因私废公,他依然不忘自己职责,一板一眼的每半个月就往朝廷送上一份密报,把他看到的所见所闻都如实向上禀报,所以崇祯对他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
所以现在听见杨山芦提出这个要求,崇祯觉得完全可以答应。
“行,朕同样答应了。”崇祯就是笑着点头道。
而看见崇祯答应了,杨山芦同样非常开心的,因为这也是很明显的,崇祯对他再信任,两人之间的感情再深,他毕竟是一个帝王,不可能放任这么大的权力都交给他,然后没有任何制约的。
所以与其到时候山西境内到处都是锦衣卫的密探,把他的情报事无巨细都禀报上去,还不如直接找一个放心的人来和他合作……毕竟左懋第来到东路一年多来,两人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针尖对麦芒,到现在可是成了他的有力支持者哦,所以现在看见崇祯答应下来,杨山芦同样是非常满意的。
然后谈好这些后,大的方面就算差不多了,当然杨山芦也知道,治理山西不同于阳和道东路,等到大刀阔斧的开始治理之后,都不知道会动了多少人的奶酪!所以那种改良的阻力……(还称不上变法,现在这种大环境,也不适合变法,充其量只能称为改良,先动些小手术,一步步来)
所以到时候以他的小身板,就是崇祯皇帝的身份,都可能会抵挡得非常辛苦,所以杨山芦觉得,还是有必要给崇祯一点甜头的,或者说彻底把他拉到一条船上来,形成事实上的同盟军。
于是接下来,杨山芦又是说道:“除此之外,微臣还有一个提议,那就是恳请皇上赐下一个冠名权,也就是到时候微臣往海外销售的百花露、羊毛衫等东西,可以打上皇家御制的字样。”
而杨山芦之所以要这么做,提高售价还是次要的,主要就是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给崇祯送钱的机会!只有让崇祯也尝到海上贸易的甜头,得到了好处,才会坚定不移的支持他呀……
而且杨山芦还能肯定,崇祯肯定就会‘上钩’!毕竟现在这种年景,不要说是地主家的,就是崇祯的内库中也没有余粮啊!
要知道如今这天下,连续七八年的大灾年,崇祯早些年查抄魏忠贤得来的那些银两,早就消耗殆尽了,甚至崇祯的内库都空的可以跑老鼠!甚至是在里面跳集体舞!
不然的话,堂堂一国之尊,也不可能穿着打补丁的龙袍吧(估计这位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寒酸的皇帝了),所以现在呢,如果有银子赚的话……
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崇祯这次微服私访前来东路,两人可以谈的好好的,可是等到他重新回到京城之后呢?
要知道整个山西的改良,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以年来作为单位的,所以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如何坚定崇祯的信心,不让其动摇呢?
那只有把他拉到一条船上来,让他同样尝到‘变法’的好处,让他每个季度都能分到大把大把的红利……以坚实的利益作为纽带,这才是最好的结盟方式吧?
而等到崇祯听了他的这个想法之后,都是忍不住是笑了:“你这个镇国啊,鬼点子还真多。”他当然知道,如果能够打上御制物品的字样,那个售价翻上一番是非常轻松的,看来这个镇国啊,那是掉进钱眼里去了。
不料杨山芦却是正色对他说道:“皇上,微臣这可是为了你呀,因为微臣不会白要这个冠名权的,微臣可以在这里承诺,到时候海上贸易的利润,微臣可以给你二成!”说着杨山芦就竖起了一个手指。
而崇祯听了之后,却是笑了,甚至故作不满的道:“才只有二成吗?要知道朕这次微服私访,发现你对治下的老百姓可是很大方的,什么无偿打水井啊,提供水车啊……包括地租什么的都是非常低的,可是为什么到了朕这里,你却这么吝啬呢?才只有区区的二成,就想打发了朕这个皇帝?”
“吝啬?”杨山芦听着却是笑了,这孩子还是不懂行啊……你知道这二成代表着多大的利吗?所以杨山芦也不和他废话,只是伸出二个巴掌来冲他晃了二晃。
“皇上,微臣可以在此保证,等到海上贸易展开之后,你每年的分红最少都有这个数!”
“哦?一年能有20万两?”崇祯顿时就来了兴趣,要知道现在一个上县,一年上缴的税银不过几千两而已,所以二十万两已经能做不少事情了。
不料杨山芦听了却是苦笑道:“皇上,你这是在嘲笑我吗?微臣这么郑重其事的向你索要这个海上贸易权,难道只是为了这区区的20万两?告诉你,这是二百万两!而且还只是一年的收益!”
“什么?”崇祯听了之后,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甚至连眼睛都瞪大了:“一年能有二百万两?”
这也太惊人了吧?要知道大明地域如此广大,一年的岁入不过二千万两银子而已,而且那些银子还都是要进户部的,不进他的内库!(内库是崇祯自己的小金库,属于他的私房钱),可是现在呢?平白无故每年就能得到二百万两?
(至于他付出的冠名权,笑话,那个能当银子用吗?这要是谁愿意用二百万两银子换一个冠名权的话,崇祯都愿意往外批发!另外再说多一句,私房钱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之前的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却那么热衷的往各地派出各种税监,矿监,就是为了给他捞私房钱啊)
而见了崇祯震惊的模样,杨山芦却是肯定的说道:“没错,这还只是最低数字,以后海上贸易做得顺顺当当的话,还要远远不止呢!”
“什么?可是这怎么和其他人说的不一样呢?哎呀,朕的脑袋有点疼,先容朕静一静——”
崇祯就是实在想不通了,要知道其他大臣都对他说,海上贸易风险极大,大洋之上不仅风高浪急,而且夷人凶残,又是语言不通……总之就是各种利润微薄,就算能赚一些那也是卖命的钱!可是现在呢?原来这帮家伙都在骗朕啊!
而见了崇祯的模样,老实说杨山芦还真有些同情他的……还真是个可怜的孩子,身居深宫之中,接触不到外界的事物,自然是被那些文官给忽悠惨了!
至于这些文官为什么这样做,那也是很明显的,不把崇祯忽悠住了,片帆不得下海,他们又怎么能利用自己的身份,独赚那个超额暴利呢?
而这会的崇祯在思索了一会后,已经有了答案,当然他还是很相信杨山芦的,可问题是,仔细一想的话还是细思极恐啊……
这钱也太好赚了吧?要知道他身为天下之主,可是以往每亩田里只加了一钱二钱的赋税,那些农民就忍无可忍,要起来造反!可是现在呢?随随便便做个生意就能有二百万两的利?而且这还是小头?
于是最后崇祯就是说道:“可是朕还是难以想象,你这二成的利润就有二百万两,那如果是十成的话,不就是一千万两了?这样的话你一年不就是能够赚到八百万两了?”
也难怪崇祯如此,要知道大明整个天下,坐拥两京十三省,1427个县,每年又要查办那么多缴税不力的地方官员,可就是这样,一年岁入不过二千万两银子而已,可是现在呢?这一家伙就赚了大明近半的赋税啊!
“这又是有什么稀奇的?”杨山芦心道你是不知道那种垄断商品的暴利,反正是物以稀为贵!只要是对方没有的,哪怕一块牛粪都能卖出黄金的价格!更不要说还是百花露,羊毛衫这样的好东西了。
当然他也明白崇祯的另外一种意思,估计这位有点‘眼红’他,于是杨山芦就是解释道:“皇上,你以为800万两很多吗?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山西全境近千万百姓来计算,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一两银子都不到的,所以想要振兴山西经济,我还要再想其他的方法呢!”
“好好好!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崇祯最欣赏杨山芦的就是这一点,他赚钱厉害,却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造福百姓的,这一点就不知道把多少人比了下去!
然后崇祯再一想,也感觉可以满意了……什么事都不用干,就能白拿二百万两银子,国库十分之一的收入?天下还有比这更好的事么?所以这个海上贸易他是保定了!
“行,那就这样约定了,一年200万两银子!朕就等在家里收钱了哦!”甚至崇祯还生怕他反悔呢!现在可以说崇祯是当着整个大明的家,可实在是被弄得没脾气了呀……这里遭灾了要钱!那里遭灾了要钱!而唯独没有给他进贡钱的!
可要是杨山芦能够一年给他个二百万两,并且以后还会增加的话,那可真的是解决了大麻烦了呀!他的小金库里也不用整天跑老鼠了!
而看见崇祯满意,杨山芦也非常满意,二百万两多吗?确实很多!可如果是用来买个平安的话,那就不贵!更不要说有了这二百万两,还怕崇祯不会死心塌地的支持他?还怕他不会结结实实的上了他的贼船?所以这样的投资,还是值得的。
于是这样一来,所有的条件已经全部谈成,并且双方都是非常满意的(这也是杨山芦最为推崇的理念——双赢)。
如此一来杨山芦也就成了事实上的山西的‘主人’,一场影响整个山西千万百姓的大工程,也将正式启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