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马赵子龙
并且以上战略基于二个基础,第一点,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到时候我军前锋已经前进到塔山一带,威逼敌人杏山,松山防线,所以狗鞑子肯定不会全军而来的(例如来个三四万东奴),这样就有了全歼这股来犯之敌的基础!
至于第二点,在这么大的诱惑面前,就算是狗鞑子有所察觉,其中似乎有诈,但是他们也一定会上钩的……因为切断粮道的诱惑太大了呀!
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只要付出一点代价,切断了明军的粮道,让明军知道接下来没饭吃了,即将面临活活饿死的危险,那么来犯的大军还能稳得住吗?是不是就会不战自溃了呢?
(包括在历史上,狗鞑子也正是这么做的,然后切断粮道之后,明军果然大乱,一举奠定了胜局)
另外能促使狗鞑子做出这一判断的,那就是还利用到了他们的一个盲点……也就是在狗鞑子的判断中,只要切断了明军的粮道,明军崩溃那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可是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明军还有储备粮!而且还是n多的储备粮!(这也就是杨山芦的高明之处,并且早在一年前就为此准备了,而且往大定堡里大举运粮,狗鞑子还是完全蒙在鼓里的,因为大定堡就建在海边不远,然后又是通过海路来运输的,而狗鞑子在海上的力量就是一片空白,所以还能知道明军在搞什么花样吗?)
所以以上这些,就是杨山芦关于此次战略的设想。
而等到杨山芦说完之后,并且连各个细节都想到了之后,在场的文臣武将都是纷纷叫好的……妙啊!实在是妙!有了这么大的一根胡萝卜吊在面前,狗鞑子就算知道是陷阱,也会一脚踏进来的吧?(而且他们还不一定知道呢)而这要等到首战获胜,并且狠狠打疼了鞑子的话……
当然这其中最过于震惊的,那就是洪承畴!
老实说一开始崇祯皇帝命令他听杨山芦的,他还很不服气呢,可是现在看来,不服不行啊……这位镇国将军居然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并且还是瞄准了最关键的问题下手,这样的战场判断力……
只是,洪承畴毕竟是有才干的,他在仔细的想了一遍之后,就是发现了这个计划中的一个薄弱点。
洪承畴就是担心的问道:“镇国伯此计很妙,但是这样一来,大定堡的存亡就成为重中之重了(因为要消灭来犯之敌,都数以万计,估计要打好几天的),这要是万一偷袭粮道的敌人没有被消灭,却被狗鞑子把大定堡攻下来了,那我军就真的要断粮了!这个风险……”
(一旦开始动用储备粮,大定堡的秘密也就保不住了)
“所以敢问镇国伯,大定堡的防守可有把握?”
“绝对放心——因为大定堡的守将是阎应元!”杨山芦就是信心十足的道。
“阎应元?这都从来没听说过呀!”洪承畴听了却是大失所望的,毕竟杨山芦手下的那几个大将,他也多少都有耳闻的,可是这个阎应元呢?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呀,都根本没有听说过!
可是见了洪承畴的担心,杨山芦却是拍着胸脯说道:“洪督还请放心!我既然敢把他放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那就有着绝对的把握!大定堡绝不会失守!并且我敢立军令状!”
我靠,既然都说到了这种程度,洪承畴也就不再担心了……既然都敢立军令状了,那信心就不是一般的足了!
而杨山芦真的有信心吗?那是没错的,甚至不客气的说,在这个时代,都找不出比阎应元防守更厉害的了!
想想看,阎应元是创下了什么战绩?当初满清入关,开始平定天下的时候,他以区区典吏之身防守江阴(不入流的小官,当地的官军都跑光了)。
然后他率领十万义民,抗击二十四万清军铁骑!凭借一座孤城,和清军激战八十一天,使得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打死普通清军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这样的战绩,放眼中外那都是难得一见的!
(另外再多说一句,阎应元的气节,同样感动天地,在苦战八十一天后,城破之时,全城义民无一降者!包括阎应元在内,被俘后拒不向清廷贝勒下跪,哪怕被刺穿腿骨,血涌沸而仆地,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最终英勇就义!
如此英雄,连清军都为之震撼!如此气节,连天地都为之感动!甚至到了后世,都有全国性的公祭,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
所以想想看,那么艰苦的条件,都能防守八十一天,更不用说这是专门的军堡,杨山芦还早在一年前,就给他配上了五千玄甲军用于防守,包括还有预留的后手……所以这要是还防守不住的话……
(当然让出征大军协助防守那是不可以的,此时在这二百里的战场上,都不知道密布了多少双方的哨探,如果有明军进入大定堡防守的话,就会被鞑子侦查得知,进而引起怀疑了)
于是这样都安排好之后,大战的序幕就开始悄悄的拉开了,(在此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看下相关地图,例如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知道书中地势,了解战场谋略。
当然简单的也有,这里简单说一下,山海关再往东北方向就是笔架山,然后清军要截断的粮道,就在笔架山和塔山之间,而作为大军屯粮地的大定堡,就在塔山和杏山之间,还是难以理解的话可以画一张图看看,呵呵)
包括最后,这个作战方略还送到崇祯皇帝那里,请他圣裁独断(其实就是走个过场,不拿过去是不尊重滴),不过就算这样,因为条理非常清楚,连崇祯这个对军事不太在行的人,看完之后都是拍手叫好的!
甚至他在欣喜之余,就在心中暗道不愧是他的戚少保啊!在一年之前就开始布局的!而这样一来,这场大战下来,那是绝对能让鞑子吃不了兜着走的!
于是接下来,计划完成后,就是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也就是接下来大军就离开宁远,开始向着锦州的方向挺进(宁远是属于明军的势力范围,而宁远到锦州的这一百多里,是属于双方的拉锯地带,所以大军必须出动,留出足够的空隙,才能方便鞑子前来截断粮道嘛)
崇祯十四年九月十三日,入援大军到达了塔山,然后身后留出了约三四十里的空隙,足够鞑子来偷袭了,并且这一路上,还遇到一些东虏哨骑的拦截与骚扰,均被大军前锋一一击溃,斩首八级。
(大军移动中几乎就是抱成团的,然后每路总兵之间的距离不过半里地,如果遇敌,几乎飞马便到,再加上外侧又有骑兵护卫,所以那是相当的严谨)
当然,大军到达塔山之后,在后方的粮道上,已经留下了二万兵马看护(比历史上的三万兵马还少了一万人),当然在暗地里嘛,那就是留下了八万兵马暗中埋伏,就等狗鞑子前来了!
至于到达塔山的大军,由原来的十五万,变成了五万大军,也完全没有关系,一来大军过万,无边无际,本身就很难看出具体人数,二来还有诸如减兵增灶的手段,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狗鞑子能看出来。
包括最重要的粮道那里,随着大军移动后,此时从宁远到塔山的漫长路线上,正有无数民夫在往来不停的运粮呢,并且为了确保狗鞑子上钩,在粮道上运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粮食,也就是一辆辆小推车上,放的全是真正的米粮,和正常情况别无二致。
而这样一来,就可以让狗鞑子的哨探侦查清楚之后,回去禀报他们的主子了。
也就是说明军的招数已经亮出,就看我大清如何反应了?
ps 鞠躬感谢书友scjosdu的588打赏,发现已经连续多次打赏,在这寒冷的冬日里,这就是满满的真爱啊……深情厚意,无以为报,只能马蹄子抱着键盘走起来啊!
变明 第三百四十九章鞑子来了!
满清盛京,皇宫。
时间前推一个月,在大明入援大军刚从京师出发之后,清国那边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清国在大明的细作还是很多的,特别像是现在这种大战时刻,他们更加重视,散步各地的细作不断将各种情报传来,并且还非常细致,连入援大军人数,兵种构成,领兵将领名录等等,都有详细记录。
(毕竟这个也算是鞑子的起家法宝之一,历史上辽东的很多名城,诸如辽阳,沈阳等等,都是这样有着奸细的里应外合,才被攻破的)
所以自从得知明国倾大军而来,虽然不知道具体人数,但是根据细作汇报,应当也有十万人以上!更不要说其中还有他们视为心腹大患的玄甲军!
所以这样的规模很快引起了皇太极的重视,他很快就和历史上一样,做出了倾全国之力,和明军决一死战的决定!(不管怎么说,这里还是他们的主场,在这里举行大决战,先天占据优势的)
并且不得不说,此时的清国,虽然崇祯十一年那会被打惨了,可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处于国力的上升期(虽然这个国力上升的进程已经被严重阻扰),所以在皇太极颁下全国总动员的命令后之后,短短半个月之内,已经集结清军二十万人!(只比历史上少了四万人)
当然,这个质量就是和前几年没法比了,这二十万人的年龄跨度,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有,也就是说这次我大清真的是刮地皮似的征兵了……凡是身高在四尺半以上的男子(也就是一米四以上)全部征发!这要是输了的话……我大清那真的要当裤子了!
显然之所以如此,皇太极也是迫不得已,因为他非常清楚,也有战略眼光……知道这是一场决定国运的战斗!胜了,则大清国前景广阔,甚至入主中原都不再是梦想,如果败了的话,自然一切休提,估计重新又要钻深山老林,退回以前那种半野人的生活状态了。
崇祯十四年九月三日,皇太极亲率二十万大军,并带领所有的亲王贝勒等满清重臣,包括同样征发的仆从军(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朝鲜棒子组成的军队等等),一直到达杏山附近的乳峰山,黄土岭一带,并且在这二地修建了大量的壕沟,石墙等军事设施。
(皇太极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乳峰山和黄土岭都是前往锦州的必经之路,所以他先行重兵布防,占据先手之利)
不过就算这样,老实说在明朝入援大军齐集宁远,并未作出下一步动向的时候,皇太极还是很有些焦虑的,因为八旗铁骑擅长的是围点打援,他们总的作战思路就是通过调动敌人的生力军,来达到歼灭的目的。
(甚至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就好像后世国//共两党在关外的战斗,同样是围绕锦州等大城市做文章,一方据守,一方围点打援,一方不想按照你的思路走,一方偏要把你的援兵调出来,双方据此而斗智斗勇。
就好比其中,国//军被困关外某座大城市后,孙//立人将军为了鼓舞部下,就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将亲率第一军前来解围!)
所以现在皇太极的担心就是,如果明军猬集一处,并且按照洪承畴一贯小心谨慎的战法,也就是建立饷道,层层推进的话,他们就很难发挥出自身优势(洪承畴之前已经担任蓟辽总督数年,所以相应作战风格已经被清军有所掌握)。
可是‘天无绝人之路’,等到皇太极得到探报,集结于宁远的明军开始出动,并且一口气就走到了木冲堡一带(在塔山的稍北侧),并且在他们的后路上,仅仅有二万兵马看护时,皇太极就是大喜过望,感觉机会终于来了呀……毕竟比起围点打援,切断粮道的利益更大啊!
可是,机会来得如此容易,他又怕中了明军陷阱,所以一场最高级别的作战会议,很快就在满清高层中召开了。
乳峰山下,一座废弃的原明军守备官厅,在略加修缮,并且墙壁上挂满了满洲人专用的挂毯之后,皇太极就是高居主座之上,包括到场的,都是些满清的亲王贝勒,还有蒙古八旗的各旗旗主这样的显贵。
等到这些重要人物到齐之后,皇太极就是开始了,他首先在墙上挂上了一副巨大的辽东地图,并且亲自做起了讲解,等到这些满清重臣都清楚当前的形势之后,他就是让这些亲王贝勒们各自发表看法,他好选择其中优良的建议采纳。
既然这样,作为满清中的老资格,已经年近六十的正红旗旗主代善(他也以保守闻名),就是第一个说道:“启禀皇上,这看上去确实是个机会,只是奴才所虑,明军统帅并非不知兵之人,他会轻易地露出这么大的破绽?还是其中会有什么陷阱呢?所以还请皇上三思。”
而代善的看法也代表了大多数满清重臣的意见……也就是其中恐怕有诈!
只是这个其中,在座的另外一位满清重要人物,也是他们公认的头号智者,睿亲王多尔衮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在仔细的研究了一番地图之后,就是沉声说道:“启禀皇上,奴才却有另外的看法……也就是既然有这个机会,那就不仅要派兵去截他的粮道!而且还要多多派兵!”
接着面对众多满清重臣诧异的目光,多尔衮却是沉稳的道:“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陷阱,那最好,就算他有陷阱,那又如何!带去三四万人,他能吃得下,可要是带去六七万人呢?”
“再退一步说,就算他六七万人都能吃得下,可是那时,早已完成了切断明军粮道的战略目标(毕竟明军的主力已经移到木冲堡一带了),所以到了那时,就算他们有天大的诡计,还能翻出花样来吗?十几万明军没了补给,恐怕很快就会崩溃的吧?”
“所以奴才不才,愿意领兵前往。”
“很好!”皇太极听了之后那非常欣慰……不得不说他和多尔衮是想到一块去了,也就是机会难得,没有陷阱要往里面跳,有陷阱也要往里面跳!毕竟切断粮道的诱惑太大了!
(而且支持他们的,还有详尽的情报,他们可是知道,明军中除了有令人头疼的玄甲军之外,还有像逃跑将军马科,白广恩,王朴这样的货色,所以只要切断粮道之后,还不等明军把切断粮道的勇士消灭,明军已经支持不住,先行崩溃了吧?当然在原本的历史中,也确实是这样上演的)
于是皇太极当即就是作出了决定,他就是沉声说道:“既然如此,睿亲王听令,朕就命你带领属下两白旗,并两红旗,再加上正蓝旗一部,外加部分蒙古八旗,一共发兵8万,前去截断明军的粮道,可能办到?”
“奴才遵旨。”多尔衮听了之后,当即跪倒领旨,并且他还感受到了皇太极的诚意,先不说皇太极给他派了整整八万人马(在他的预计中能有个六七万就不错了),而且这个其中,正蓝旗还是他儿子豪格的直领八旗,这样的嫡系都给他派出来了,显然是真的要极尽全力打好这一仗啊……
而有了这么多人马,多尔衮也就更加有信心了……呵呵,就算你有陷阱那怎么样!我拼着损失一半的人马,都要截断你的粮道!
而且此时的皇太极,在大清国中还是很有威望的,虽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尽如人意,经常生病,不过还是不妨碍他的话说出来之后,在场众多满清重臣都是一起遵旨照办的。
于是作战计划确定之后,接下来这八万清军就是立刻开始行动,前去赶往明军的粮道。
并且这个其中,八万人又是分为2万骑兵6万步兵的,并且多尔衮还是加了小心……他估计会遇到陷阱的可能性不小,所以他就是放缓了赶路的速度,要争取到时候骑兵和步兵一起到达战场,然后他就以这个庞大的人数来获胜!
(毕竟这也是很明显的,就算是崇祯十一年的那场入关大战,入关的总共也就十万人,那还是兵分八道,齐头并进的,可是现在呢?)
*****
明军,隐藏方面的部队。
很快就接到了特种营禀报的杨山芦,还是非常满意的……哈哈,鞑子果然上钩了!
只是,既然客人来了,能不能把这些客人都‘招待’好,乃至把他们都留下,那就要看明军自己的了……甚至还算是这次出关之战的第一个考验。
既然这样的话,正好洪承畴也要召开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杨山芦也就当仁不让的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做了发言,并且还是主题发言。
而他所阐述的思想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值此国战之际,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抉择……是做民族的罪人,国家的罪人,为万世所唾弃!还是想死后进忠烈祠呢,被万世所敬仰!你们自己想清楚吧!
而杨山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里打埋伏的总兵中,有过逃跑劣迹,或者将有逃跑劣迹的总兵还是有那么几个的……就好像白广恩,马科,王朴等人,所以杨山芦必须要先打预防针的。
包括此次主题发言中,除了再次强调了十七禁律五十四斩的军律,杨山芦还着重强调一点……那就是值此国战之际,谁要是敢临阵逃跑,只要他杨山芦活着,哪怕他逃到天涯海角,也一定会把他亲手斩杀!
好吧,听了杨山芦的发言之后,在场的白广恩等人脸色都是不太好看的……这是说给他们听的吗?
而且老实说,斩杀一位朝廷大将,堂堂总兵,杨山芦还真的有这个能力!想想看吧,当初在扫荡中原流寇的时候,同样是身为总兵的刘良佐临阵逃跑,结果如何?还没回到大营就被杨山芦给杀了!而且他那会,还是一个区区的游击将军呢,可是现在呢?
所以面临这样的高压政策,这些人就是不得不审视起,藏在心底的一些若有若无的私心杂念来……
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因为此次是国运之战,杨山芦可是不指望他们的个人情操的,所以除了口头警告之外,他还有实际行动的……那就是给每个总兵身边,再派出二名由玄甲军方面充任的监军官,这样谁要是到时候故态复发,想要临阵逃跑的话,就要先问问这两个监军官答应不答应了!
而等到杨山芦的这个话说完之后,在场的白广恩等人都是一片大哗的,甚至这个其中,山海关总兵马科都是直接站了起来,愤怒的说道:“镇国伯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不相信我等吗?”
“非也非也——”杨山芦却是皮笑肉不笑的说道:“这和相信不相信你们没有关系,我这只是为了更好的保证这次大战的胜利,甚至是为了保证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气运!”
“并且你们也不要觉得受到了侮辱,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我派监军到你们那里,你们也可以派监军到我那里嘛,我杨某人就在这里放一句话,如果到时候我杨某人想要逃跑,你们可以让他们第一个砍掉我的脑袋!”
我靠,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让马科等人都是哑口无言的……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人家都是一视同仁的,并没有搞差别对待啊……而且杨山芦都这样表态了,你如果再拒绝的话,容易显得心里有鬼啊!
当然对于杨山芦的这个建议,最终决定权是在蓟辽总督洪承畴,和朝廷监军张若麟手里,不过那位监军大人就不用说了,杨嗣昌出京的时候就对他有过交待,所以当即就是表示完全赞同啊……
至于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洪承畴呢,那是同样如此……老实说如果不是他怕得罪人的话,他早就这样下令执行了(前面已经说过,洪承畴的野心不小,都想指望这场大战封侯拜相的,所以是不会让这些总兵坏他的事的),可是现在呢?
于是这样一来,那就当场通过了,也就是这次负责围歼敌军的一共有七位总兵,他们分别是,宣府镇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于田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蓟镇总兵白广恩,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
然后在这七位总兵身边,每个人都派了二名由玄甲军派出的监军官,他们平时就是形影不离的呆在这些总兵官的身边,当然对他们的任何军事决策也绝不过问,但是如果有谁万一想要逃跑的话,那就对不起了,马上叫你人头落地!
甚至同样的,杨山芦也让他们派了好几个人过来……这样大家一碗水端平。
只是做出这一措施之后,杨山芦就感觉现场气氛好像不那么高的……毕竟想想也是,那些总兵感觉被人这样防备,总归感觉不太好的,杨山芦就开始现场打气。
当然像杨国柱、曹变蛟、王延成那些老兄弟,那就不用说了,而对那些第一次谋面的,特别是其中最为年轻的吴三桂,杨山芦都是不吝褒奖之词,把吴三桂夸作我军中的后起之秀,未来之星!并真诚的祝愿他,能在这次大战中斩获佳绩!
而杨山芦这样一番热情洋溢的鼓励,把吴三桂还是弄得很不好意思的……虽然吴三桂这会儿,已经在明军中,特别是关宁铁骑中崭露头角,可还是和杨山芦完全无法相比的。
可是现在呢?堂堂镇国伯,居然对他如此亲昵有加?所以吴三桂还是非常感激的……拍着胸脯表示,接下来看他的表现吧!
而杨山芦之所以如此,却是有他的打算的,例如后世曾经有人统计过——明末十大豪杰。
而这明末十大豪杰中,吴三桂能排在第八位,按照他们的排名是,第一孙承宗(主要是年纪够大),第二卢象升,第三曹文昭,第四孙传庭,第五曹变蛟,第六洪承畴,第七李定国,第八吴三桂,第九周遇吉,第十祖大寿。
可是杨山芦却知道,此时的豪杰吴三桂,日后会成为狗鞑子的平西王!所以为了挽回他的人生轨迹,现在就做一下努力吧……
甚至可以想象一下,等到在这场大战中,吴三桂不负他的盛名(吴三桂少年时,曾经亲率几十家丁,在已经陷入鞑子的重重包围中,救出他的父亲吴襄,在当时可是被传为美谈的)。
杀死n多的狗鞑子,乃至斩杀狗鞑子的高级将领,这样双手沾满了狗鞑子的鲜血之后,日后满清再想招降他,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了吧……
甚至再联想开来,明末十大豪杰中,在场的众将就有好几个(曹变蛟,洪承畴,吴三桂,还有此次需要救援的对象祖大寿),所以杨山芦有理由坚信,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