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马赵子龙
而这也正是杨山芦所希望的,如此国运之战,就需要增加一切可以增加的力量!
(而且客观的说,明朝时的监军权力还是很大的,并且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因为这位张监军位高权重,还比较‘跋扈’,原属刑曹(刑部的官),本不知兵,却一味催着洪承畴速速决战,才最终导致松锦之战大败亏输的,不过现在嘛……)
接着大军又是一路前行,几日后就到达了宁远,而等到大军到达宁远之后,和已经先期赶到的好几位总兵顺利汇合后,那种盛况,就真的好像是后世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了一样……
而已经先期赶到的总兵也有很不少,像什么山西总兵李辅明,蓟镇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等等,而这样一来,入援的总兵就全部到齐了……一共多少位总兵呢?整整十大总兵!
(他们分别是,宣府镇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李辅明,于田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蓟镇总兵白广恩,辽东总兵刘肇基,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宁远总兵吴三桂)
所以这么多顶盔贯甲的将军,那真是兵多将广啊!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中,也不过是来了八大总兵,可是现在呢?并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竭尽全力,也不过是调集了兵力十三万,可是这一次呢,不仅总兵力达到了整整15万之巨(还不包括公主殿下率领的一万蒙古骑兵)
并且此次的兵员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可是没有四万玄甲军加入的,可是现在呢?所以和历史上相比,此次入援的明军,不仅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大大提高了呀!
(而且此次,各镇带来的都是精兵,也就是之前杨山芦就和崇祯皇帝说过,让他们不要带凑数的兵马过来,只带精兵,不然的话人数还要多)
当然,此次大军云集,文官也是少不了的,此次的大军督师,蓟辽总督洪承畴就不用说了(标准的两榜进士,要不是杨嗣昌没死,此时的他已经当上兵部尚书了)。
除此之外,辽东的一干重要文官也全部在场,像什么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蔡懋德、姚恭等等。
(另外不要小看这几个兵备道,他们的权力可不小,兵备道本身是从三品或者正四品,但是可以节制正二品的总兵,就好像之前打下了宁远大捷的袁崇焕,此人厉害不厉害?但是当时的他,不过就是以兵备道的身份,全权指挥山海关外的几十万明军罢了)
所以此次出关之战,这么多文臣武将聚聚一堂,可见朝廷对于此次大战的重视啊……
接着等到双方见面之后,那自然是不用说了,第一天就是先安排十五万大军宿营,然后等到第二天,都安顿下来之后,洪承畴这才召开这次的入援会议,也就是确定接下来的作战基调。
而等到在宁远城里的总督大堂坐定之后,因为人数实在太多,除了五六个文官之外,武将就只有副总兵以上的将官才能入内的,就这样都足足有三四十人的。
(当然这个其中,杨山芦是唯一一个以参将身份,参加这次军事会议的,但是在场所有人,却都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的,毕竟其他的不说,单单是杨山芦带来的四万玄甲军,就几乎占到了这次入援大军的三分之一强嘛)
等到众人在大堂里按照身份高低坐定之后,作为蓟辽总督,此次大军的督师,洪承畴当然是高坐主位了,其余人坐在下首,可是在他的右侧,就是高坐着杨山芦(两人平起平坐)。
没错,杨山芦虽然仅仅是参将的身份,可是他的另一个身份那可不得了,是位高权重的伯爵——镇国伯!(也就是他的官职军职低于洪承畴,身份地位则是高于洪承畴,所以如果是在平时,洪承畴都要向他行礼的,就算是在军中,两人也完全可以平级见礼,这种显赫……)
当然如今在场的,一共有三位伯爵……另两位分别是平虏伯杨国柱和平东伯曹变蛟。
可是在场众人都清楚,这三个伯爵中,以镇国伯的含金量为最高(就连另外两个伯爵,都是在杨山芦的帮助下取得的),所以杨山芦就是当仁不让地坐在洪承畴的一旁了(至于杨国柱和曹变蛟,就是坐在杨山芦的再右侧)。
而且杨山芦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其实按照他的性子,并不喜欢这么高调,不过这一次却是大大的不同——此次国运之战,事关重大,甚至关系到此后我汉人的三百年民族气运的!所以杨山芦还能韬光养晦吗?
甚至杨山芦这一次,真的非常高调啊……除了同样坐在上首之外,连崇祯皇帝亲赐的蟒袍都穿了出来……那种金色丝线掺杂蜀缎所反射出的烁烁光华,那种鳞爪飞扬,遨游天际的四爪金龙……在现场的三四十号文武重臣中,又是独领风骚!
(在场的这么多文武重臣,穿的不过是衣冠禽兽而已,就算是杨国柱等二位伯爵,也不过是飞鱼服而已)
然后再加上他身后侍立的刘大棒槌,手里还捧着装在黄缎绣龙套中,崇祯亲赐的尚方宝剑,所以那种骚包,那种威风……说他是此次大军的督师,也没人不信的!
而见了这样的架势,很多总兵自然是非常欢喜的……终于不用在文官面前装孙子了呀!
而同样高坐主位的洪承畴呢,见了这个架势却是既有欢喜,又有担心的,欢喜的是有了玄甲军的加盟,那就是有了定海神针,有这样的4万虎狼之师,镇国武力,那是绝对可以给狗鞑子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的!
而且洪承畴本身还野心不小……他也知道这样的大战机会难得,所以他还渴望借此一仗,为自己搏一个封侯拜相的。
但是他担心的是,如今流年不利,武人‘嚣张’,在场的这么多才学之士都没有一个封伯的(文官),可是偏偏就有三个目不识丁的武人都封了伯爵(还一溜在他旁边坐着),这让他感觉非常的不舒服。
所以洪承畴已经暗下决心,在此关键时刻,他可要握紧主动权,绝不能事后被他人分润功劳的。
于是接下来,自然先由洪承畴开始讲话,而他所说的也就是起了个调子……也就是所谓的虽然奴贼发重兵而来,困我锦州,但是上赖圣上洪福,下有众将出力,所以一定能够扫清鞑虏,还我朗朗乾坤的!
对此论调,众将当然都是纷纷点头称是的,然后做了这样的官面文章后,接下来就是步入正题——洪承畴命人拿过来辽东地图,开始说起具体的作战方略来。
码字是有职业病的,例如颈椎病,腰椎病等等,然后白马也是不幸,马脖子扭了……
然后贴了几张膏药之后,那股辛辣的味道又是非常刺鼻,影响了思路……所以如果这章文字质量不佳的话,还请包涵一下哈,嘿嘿
变明 第三百四十七章粮道之争!
宁远,总督大堂。
等到洪承畴说完之后,总体上还是和他前世所用的战法上一样……采取的是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战法,以这样稳健的方式来解锦州之围。
而杨山芦听完之后,就是暗中沉吟,怎么说呢,不愧是历史上留名的人物,这个作战方略,还是中规中矩,挑不出什么毛病,如果硬要挑刺的话,也就是略显方正一些,有些匠气。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
当然杨山芦也明白,洪承畴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也是吸取了他三个前任的教训。
(洪承畴的三个前任,也就是三位蓟辽督师均是和鞑子作战后,战败而死的……萨尔浒大战杨镐入狱被杀;沈辽大战袁应泰兵败自杀;广宁大战熊廷弼传首九边。所以这位实在是吓到了呀)。
而等到洪承畴说完之后,和历史上不同,这次并没有张若麟跳出来和他唱对台戏的。
(历史上的张若麟张大监军,因为秉承时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朝廷的意思,催他快速决战,不得延误!不过现在嘛,这位早就唯杨山芦马首是瞻了,所以现在看见杨山芦没有反对,这位监军大人也是面带微笑,一副好像很赞同的样子)。
而洪承畴呢,看见没人反对,还是很高兴的……我这个督师还是有些权威的嘛,只是,等到他说到关于后路什么的安排时,杨山芦就是皱起了眉头……历史果然有其惯性,这位还是犯了历史上一样的毛病——轻视粮道。
也就是后方的看护力量不足,最终被狗鞑子找到机会之后,出其不意截断粮道,导致十三万大军不战自溃,最终痛失这场国运之战!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从宁远到锦州城,大约是一百五十里,也就是75公里,一共有以下几个节点,分别是宁远,笔架山,塔山,杏山,松山,然后过了小凌河,就是最终目的地锦州城了,而在这漫长的防线上,洪承畴只安排了三万人马)
不过不得不说,在场的这些文官中,也有明白人,这其中兵备道蔡懋德就是小心的道:“督臣,根据探马传来的消息,杏山、松山、锦州等地的奴贼已经大举增兵,并且声势浩大,看着远远不止原来的四万人,洪督不可不防啊——”
听见鞑虏增兵了,在座众多武将都是引起了重视,仔细倾听,而洪承畴却只是不以为然的道:“这个本督也有得知,根据哨探回报,鞑虏人数估计己经达到八万,可是就算他征发十万大军,那又如何呢?”
也就是按照洪承畴的想法,就算鞑子来了十万人,面对他带来的十五万大军,还敢分散兵力吗?
再说了,就算鞑虏敢于分兵进犯粮道,有他布置的三万人马,再加上塔山,杏山,松山等地都有我军堡寨以为依托,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嘛,并且还可以坚守待援(也就是等他带领大军回援),所以完全没问题的。
(不得不说,洪承畴这个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完全经不起实际的检验,在原本的历史上,洪承畴也是这样安排的,然后在清军猛攻之下,三万人马连半个时辰都没坚持住(他安排的还都是些杂兵,就是参将游击这样拼凑起来的),即告崩溃!
然后造成的恶果是,不仅粮道被切断,包括储存在笔架山的12堆储粮都被鞑子夺走,消息传开,明军顿时大乱啊……)
所以现在又到了这一关键时刻,杨山芦听了之后,已经是暗暗摇头,当然他也知道,洪承畴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有情报方面不足的原因……历史上的松锦之战,清军最终调集的兵力可是高达二十四万!
当然现在的清军没有那么顺了,崇祯十一年被痛扁一顿之后,我大清被打的去了半条老命,足足战死六万精锐!哪怕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调集的兵力应该也没有这么多。
(根据‘蒲公英’们打探到的准确情报,这次狗鞑子同样是以举国之力而来,不过也只有来了二十万人),当然就算这样,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出洪承畴的预判了……都来了二十万东奴了,你还敢如此布置?
不过就在杨山芦准备开口劝阻的时候,文官中还是有忠心之人的,也就是按照大明的规矩,主帅都这么说了,也就可以点到为止了,可还是有人忠心直言!
这时就有兵备道张斗出声说道:“启禀督臣,下官以为我军粮道如此重要,是否应该多派些守军防守……”
然后这句话就捅了马蜂窝了,洪承畴本来被三位武人压着(身边坐着的三位伯爵),心里就是非常的不爽。
然后更是没想到,他制定的作战方略,武将都没有反对,反倒是下属的文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言挑刺,这位督师大人哪里还能忍得住,他当即就是厉喝一声,也就是说出了那句历史上很著名的话:“我十二年老督师,若书生,何知耶!”
(意思就是我都做了十二年的老督师,你这样的书生又懂什么!还要你来教我!)
然后洪承畴这突然变脸,就把张斗给吓到了,洪承畴做蓟辽总督已经有几年了,平时很有威望,待人也算和善,所以现在这样突然变脸,张斗吃惊得都没反应过来,甚至脸色都吓得有些发白。
可是他正想解释的时候,洪承畴已经打断了他的话,并且再次厉喝道:“只会做空谈误国,书生痴言,本督要你何用!来人啊,把他……”
“且慢!”还没等洪承畴说完呢,却被杨山芦出声打断了,杨山芦当然知道,这位忠心直言的张兵备,在历史上被洪承畴收拾得很惨(他要树立权威嘛),不仅被当场赶出了大堂,还准备事后弹劾他呢,不过现在嘛……
杨山芦就是咳嗽一声道:“洪督,张兵宪所说或许有所偏颇,但是念他也是忠心为国,洪督也就不要苛求太多了。”
“这个嘛……”洪承畴瞥了杨山芦一眼,再看了看在杨山芦身边,同样表示高度关注的另外二位伯爵,心想自己还架不住他们这么多人劝说的,于是就只能压了压火气,对张斗说道:“算了,看在镇国伯求情的份上,便饶了你这次,只是要切记下不为例!”
可怜这位张兵备,这会还有些懵圈呢,只是他虽然有心还想再说,可是看见洪承畴脸色严峻,完全听不进去,那还能怎么办呢?也只能轻叹一声,不再言语了。
而见了这一幕,在场众将都是心中一凛……心道这位督师大人威风很大啊,堂堂一位兵宪都被训得像孙子似的!
只是杨山芦见了呢,却是心里暗暗摇头,果然是执迷不悟啊……洪承畴还是和历史上一样,犯了骄傲自大的毛病,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开始!
就是因为他的骄傲自大,最终断送了这场国运之战!连带他自己都成为鞑虏的俘虏,甚至最后还投靠鞑虏,为虎作伥……史笔流芳终可法,洪恩浩荡反成仇,这位明末能臣,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现在嘛,趁着还有机会挽回,杨山芦当然是要开口的。
当然,如今这位督师大人气性很大,杨山芦还是会注意方式方法的,他如果用自己的威严硬压洪承畴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让别人看到将帅不和,那也不好。
于是杨山芦想罢,只是冲着洪承畴微微一笑道:“洪督所谋确实高瞻远瞩,只是如今已经快要接近中午时分,不如先行用餐之后,再接着议事如何?”
“啊!”洪承畴就是非常不解的,本来他以为杨山芦也要阻止他呢,没想到却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而且他还说什么?这么早就要用餐?
只是洪承畴接着就看见,杨山芦冲他暗暗递了个眼色,分明有事相告的样子,洪承畴见状也就按下疑惑,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暂且散会,下午再议。”
然后众将也很纳闷哪,不过既然洪承畴都这么说了,也就纷纷起身离场,而等到人都走光之后,杨山芦却是来到洪承畴身边,冲他低语了一句,而洪承畴听了之后,两眼瞬间都瞪大了……露出了不敢置信之色!
只是他也相信,以杨山芦的身份绝不会骗他的,于是洪承畴努力镇定一下后,这才收拾心情,开始向着神机营的方向而去了。
然后等到他再回到总督大堂的时候,刚才那种颐指气使的神色,已经完全不见了。
然后等到中午用过餐饭,下午继续开始议事的时候,洪承畴的口风就是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就是非常诚恳的对着场下众将说道:“诸位,本督在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之后,发现加强粮道看护的做法还是有些道理的,所以本督决定,对于我军的粮道,还要多多派兵保卫。”
“呼——”听他这么一说,在场众将都是松了一口气,其实在上午的时候,他们就觉得似乎不太妥当的,只是被洪承畴的气势有些镇住了而已,可是现在呢?这就是好的呀!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细心的人,就是觉得非常奇怪的……这个转变也太快了吧?才中午吃了一个饭的光景,这位的态度就来了这么大的转变?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就是好事情。
当然这其中的玄机,也只有杨山芦知道了……他看着洪承畴那一脸貌似真诚,好像很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模样,心里却在暗笑……哈哈,你这位十二年的老督师确实很牛,可是你再怎么牛,也要听取那位九五之尊的意见吧?
甚至他都可以想象的出,洪承畴见到崇祯皇帝时的情景……先不说他看见崇祯皇帝的惊讶,而且其中的奥妙就是……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杨山芦这个军中的参将都已经知道了,可是他这位堂堂的督师却不知道,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而且更不要说在出征的这几天里,杨山芦根据越来越多的情报(为了情报的准确性,杨山芦又把n多的特种营都派出去了,可谓用心良苦啊),给崇祯皇帝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所以这样反复灌输之下,崇祯也早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等到洪承畴面圣之后,还能不被好好地洗洗脑子吗?
当然他堂堂一个蓟辽督师,就算是面圣,还是要蹦跶几下的,可是崇祯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按照杨爱卿的意思办!而这意味着什么?那就是意味着崇祯皇帝信任杨山芦,还要胜过他洪承畴!
当然洪承畴不服气那是一定的,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他洪承畴确实是十二年的老督师不假,也确实有才干,可是杨山芦呢?那就更是一个传奇了!以区区一个小旗之身,短短七年就已经封侯拜将,这样的高度,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达到呢?
并且纵观杨山芦崛起的经历,南北水陆大小二十余战,连战连捷!(而且绝大多数还是打的最牛的狗鞑子)所以这样的赫赫武功,那绝对称得上是当世名将!戚少保再世!所以值此关键时刻,崇祯更信任谁,那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当然,所谓花花轿子人抬人,既然洪承畴已经服软了,杨山芦也不会去硬揭他的老底,所以杨山芦只是装做糊涂,微笑着道:“洪督深谋远虑,又兼虚怀若谷,实在是令人佩服啊!”
“啊!哪里哪里!”洪承畴一听,脸上就有些笑模样了,本来他还担心,杨山芦既然占了上风,会不会趁机讽刺他几句,让他当众下不来台呢?
可是现在的这一幕,让洪承畴都不得不承认的,这位镇国将军虽然年纪轻轻,又兼骤登高位,可是这份气度,还是很令人佩服的嘛。
于是这样一来,满天的乌云就散了,然后又是这样互相吹捧一番,一团和气之后,杨山芦接着就关于粮道的安排,却是话锋一转,说出了一句令人非常意外的话:“不过虽然如此,本伯对此却另有看法……那就是粮道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大可不必安排大军守护的。”
“啊!”杨山芦的话一出口,在场无论文武,都是愣住了……心道先前支持多多派兵的是你,可现在调转枪头的也是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当然在场众人也知道,这么重要的事情杨山芦是绝不会信口胡说的,特别还是这样重要的场合,然后再看看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于是这样一来,众人也都想知道,这位百战百战的镇国将军,这次又会有什么锦囊妙计了。
变明 第三百四十八章绝妙好计!
迎着众人期待的目光,杨山芦就是微微一笑,开始慢慢揭开谜底:“诸位,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如今敌我双方都是大规模增兵,大战已经一触即发,只是这个开门的首战打的如何,却是非常关键的!甚至将直接影响到我军的士气!”
“不过现在嘛,我却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就是我军可以减少兵力,然后围绕着这个粮道做点文章。”
(杨山芦的意思就是,用来保护粮道的大军,不仅没必要增加,反而可以比之前洪承畴安排的三万人马,更加减少)。
然后他的这番话,就是更加引起众人的惊讶了……都知道粮道的重要性了,还要减少兵马?
不过在场这些武将,大多不善于谋略,所以这个其中,就有总兵王延臣直接说道:“镇国伯,咱们都是粗人,所以你也不要再说这些弯弯绕了,有什么妙招就直接说出来吧。”
“好!”而杨山芦听了就是微微一笑,他之所以要这样卖关子,不过是为了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而已。
而接着呢,他就是命人拿来了辽东的作战地图,然后用手点指着塔山和杏山之间的地段,其中的一个小黑点说道:“诸位将军请看,这里就是我阳和道东路于一年前,所修筑的一个军堡,名叫大定堡,诸位将军想必是知道的吧?”
“确实有这么一个堡寨,可是那又怎么了?”好几个驻防辽东的总兵就是不以为然的道,虽然他们都知道有这个军堡,可是一来这个军堡是阳和道东路自个修建的,没问他们调运钱粮,二来驻守的军士也是他们自己的,和他们无关,所以他们仅仅也就是知道,并没有过多的了解(也就是并没有觉得如何重要)。
而这个其中,也就是少数几个总兵,像曹变蛟或者吴三桂这样的人物,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不过接下来,杨山芦已经揭开了谜底,他就是郑重的道:“但是我要告诉诸位,这座堡寨很重要!甚至是等于我军的第二个粮道!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堡寨里,储备着足够我军吃上一个半月的粮食!所以这样一来,接下来的战法是不是可以变一下了呢?我军是不是就可以示敌以弱了呢?”
“啊!”听杨山芦这么一说,众将都是惊喜交加的……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事?不声不响的就储备了这么多的粮食?既然这样的话,那看来是可以围绕于此大做文章了。
包括到了这会儿,就算是那些反应比较迟钝的总兵,差不多也都明白了……也就是说,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狗鞑子肯定也在寻找我军的弱点,然后看到我军长途运粮不易,很想切断我军的粮道的!既然这样那就让他们来好了!反正我军有着大定堡的储备粮,被他们切断了也不会引起军心动荡的。
但是反过来说,我军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了,就好像杨山芦之前说的,表面上粮道只驻守少量人马(例如一万到二万人),暗地里则在四周设下重兵埋伏,然后等到狗鞑子兴冲冲的前来截断粮道的时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