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我在古代搞基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星陨落
她这一说,不少过来人都纷纷响应道,“可不是,我就说当时生孩子怎么就那么轻松呢,合着是干活的缘故啊。”
“这话可不对,孕妇的运动量得适中才行,活干多了生孩子是很轻松,可是它也容易掉。”稳婆面色沉肃道。
这话一说,众人的声音不由瞬息,良久才有人道,“活干多了会没孩子?”
“干什么事都得有个量,要知道肚子里面的娃娃才多脆弱啊,你们这些当娘的干活,他们也跟着受累,弱一点的,可不就直接掉了么,能顺利生下来的那都算孩子命大。”
“是啊,我们自己能行,可是却忘了孩子是不是能受得了累。”这个问题以前她们都没有想过,孩子掉了,伤心几天就又去干活了,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掉。
现在想来,原来那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你们现在知道也不晚,以后怀了孩子都注意点,那些小媳妇们不知道,你们这些老一辈的都提醒一点。”
“陛下不是说了么,生了孩子的妇人们需要卧床静养一个月,只有把身体给养好,之后才能更好的生下一个孩子。”稳婆道。
“这是不是就是陛下所说的“月子”?没想到“月子”居然需要一个月那么久。”众人惊讶道,尤其是民间的妇人们,她们生孩子不费力,基本都没怎么休息过。
反倒是那些贵族的妇人们,会进行产后修养。
“不过为了以后能更好的生孩子,这个“月子”得坐。”妇人们道。
把从府衙培训到的东西说给妇人们听以后,稳婆就开始讲解起了如何摸妇人的胎动。
如何隔着一层肚皮来为孩子们做各种检查,听的妇人们只觉的大开眼界。
对于孕妇“坐月子”还有剖腹产等各种生产知识,陆陆续续的出现在民报上面,让看到的男人们面红耳赤的同时,却也对妇人们的生产有了更多的了解。
比如肚子里面的孩子几个月大就可以接收到来自外界的信息,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就已经能跟孩子讲话,让知道的百姓们感到非常的稀奇。
民报的出现让之前只是零散产后修养的“坐月子”一下扩大了规模,并且在这之后,大秦渐渐形成了“坐月子”的惯例。
向当地的妇人们传授完自己的毕生经验以后,全国各地的稳婆们分批前往咸阳城进修。
平坦开阔的大马路上,行驶着一辆慢悠悠的驴车,几位衣着朴素,打扮干净利索的老太太撩开车帘,看着路两边的风景,唏嘘感慨道,“没有想到干咱们这一行的也有去咸阳长见识的一天。”
“可不是,要不是咱们陛下不避讳妇人生产一事,我们哪能得到这机会啊。”
她们是谁?“三姑六婆”。
地位和之前的“九流”相当,是社会的最底层。
却不想时来运转,她们居然也能从偏远地方走出来,去见识咸阳城的繁华。
就在稳婆们向天下妇人们传授接生经验时,咸阳城外一块广袤的土地正在被开垦出来。
这是赵燕歌给医家人种植药材的地方,占地面积宽广,种植的草药种类繁多,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边际。
能支撑一个帝国的药园自然不能小了,咸阳城这里只是其中一块药田。
药材对水土有要求,这些都需要医家人去亲自查看并侍弄,毕竟一般人根本就不懂得药材怎么种植。
“陛下,您要的水车已经做好了。”墨家和公输家的人过来道。
水车是用来给田地灌溉的,尤其适合多水的南方,当然,北方有水的地方也适用。
第118章
南方多水,水车正好适用。
九米多高的巨大水车伫立在渭水河道,已经开始“哗啦啦”的运转着。
大型机器带动的水流量非常惊人,不过一会的功夫就有河水顺着管子流到了需要灌溉的农田中。
这个效率比人们打井汲水快的多,看的岸边的百姓们欢呼不已。
当然,水车水车,自然得在有水的地方才能起到作用,从这点看,南方水车的使用率要比北方高。
水车的规模可以根据河流的大小进行调试,成品出来以后,有关于水车的精细图纸已经送到了南方,让正在挖渠给南方容易发生洪涝的大河分流的工人们身上为之一松。
大热天的,正在挖河的工人们聚集在河道里面,就像是一群黑黝黝的蚂蚁一般,热火朝天工作着。
偶尔有过来贩卖冰棒的商贩过来,没一会就被抢购一空。
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的河道已经挖的差不多,现在只剩下和大河连接处的泥土没被挖开。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100节
他们现在正在挖掘的正是淮水靠近南侧的一方,马上就要完工。
有经验的领队们抬头看了一下天气,又来到河边测了测水位,眉头不由皱起。
“这马上就到汛期了,希望不要出大事才好啊。”
汛期是河流水势最盛的阶段,并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发生在汛期。
而南方是出了名的多湖泊河流,再加上每年的降雨量多,出现在南方最多的就是洪涝灾害。
至于干旱,有史以来少的可怜。
天上“轰隆——”一声,刚刚还是艳阳天,转眼之间就迎来了暴雨,把正在干活的众人们给淋了个落汤鸡。
怕发生意外,领队们连忙让河道里面的工人们快点上来。
早就十分熟练的工人们顶着大雨开始往岸上跑去,雨水混合着杂乱的脚步,众人脚下的泥土很快就变得泥泞一片,距离远一些的鞋子已经陷到了泥泞里,速度一下慢了下来。
突然,正在往岸上奔跑的工人们感应到沉闷的一声,回头一望,就看见远方有水势升高,有大水自淮水河的上游快速本来。
“快,发大水了,都赶紧上来。”岸上,领队们扯着嗓子大声嘶吼道,声音隔着瀑布似的雨帘,传到工人们的耳边已经变得很小,却也让工人们猛的一个激灵,从怔愣中回过神来。
好在他们的河道还没有和旁边的淮水连通,水流就算涌过来暂时也淹没不了他们,趁着这个功夫,工人们纷纷跑上岸。
“轰——”上游水势巨大,直接蔓延上了两岸,并且去势不停的涌起更高的水花朝着远方奔去。
众人的所在地只是它的一处过路口,连歇脚的功夫都算不上。
大雨混合着洪水,落入众人眼中,瞬间满目刺疼,大水面前,岸边可不安全,刚刚跑上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工人们立刻往地势高的地方跑去。
“稻田。”来到高坡上,保证了基本安全的工人们下意识的关心起了自家的地来。
“靠近河岸边的田是保不住了。”领队们沉声道,和工人们同样满目悲痛。
“你们快看,河道被冲开了。”有工人看到下方的形势不由惊呼道。
淮水一侧,本就松动的土壤开始在洪水的冲击下一点点的薄弱起来,泥土被水打湿卷入洪水之中,很快的,在众人的注视下,他们施工队最后的一点工程被洪水帮忙打通。
他们挖掘的河道深而宽广,河道走势蜿蜒起伏,这样可以有效的减缓洪水冲击。
只可惜,面对这滔天洪水,一两条的河道分流根本不起作用,它该肆虐还肆虐,分流的河流就像是一根手指似得,根本撼不动洪水这根粗大腿。
好在汛期即将来临,官府已经提前通知百姓们去水少的地方进行躲避,可惜房子百姓们带不走,只能随身带上值钱的东西躲避。
大多数百姓们的房子可用不上砖瓦,除了房子需要房梁固定以外,墙壁什么的,基本都是泥巴混合着干草和成糊起来的。
洪水一来,稻田被淹没,房屋也被洪水浸泡坍塌。
南方洪涝起来可不是一两处,而是靠近河流的地方都有可能,如今又有天上的雨水助势,让水灾的架势看上去更大。
不少去查看洪水情况的人回来汇报,每次都让南方的地方官员心中一沉。
也就只有一个装好地下排水管道的郡县只是地面湿润,雨水都顺着排水管道去了别的地方,其余没有安装地下排水管道的郡县河水混合着雨水,已经来到了街道和百姓们的家中,开始往人的小腿肚淹没。
至于村子,水位线已经过了人的腰身。
“快,打开粮仓搬运里面的粮食。”眼看着大水已经蔓延上来地势偏高的粮仓,郡县的官员连忙让人去抢救能活人命的粮食。
万幸,随着玻璃在民间的普及,郡县粮仓内的粮食已经用玻璃存储了起来,哪怕被水打湿玻璃,里面的粮食依旧干燥。
安排人去聚集百姓,南方地方的官员们快速向咸阳城发送急报。
两天以后,咸阳城收到南方洪涝水灾的信息,整个朝堂顿时嚷乱成一团,纷纷提出各种救灾办法。
房屋和良田是抢救不过来了,那就争取救更多的百姓出来。
“陛下,臣记得您曾把“开仓放粮”的权限给地方官员,有了粮食,百姓们应该能支撑一段时间。”右相道。
朝堂声音渐息,气氛顿时比刚才宽松了一些。
“尽管已经采取措施,肯定也有百姓被卷入洪水中,南方正下着大雨,让他们去洪水里捞人显然不行。”
有官员提出了独木舟,船等。
“独木舟什么的太小,从北方派大船沿泾渭河快速赶往南方……”赵燕歌道。
大秦的大船是用来航行海洋的,可以抗的住海中的风浪,如今派去南方救人显然更加稳妥。
很快,北方的大船就前往了南方洪涝严重的区域。
北方的百姓们也从民报上得知了南方洪涝的消息,皆担忧不已。
洪涝啊,那灾难级别就跟着他们北方的干旱似得,北方的百姓们纷纷祈祷着南方百姓们能够平安无事。
此时距离洪涝发生已经过去了数天时间,洪涝还没有过去的迹象,府衙的人把百姓们都转移到高山上,用粮仓内的粮食暂时果腹。
下方低一点的地势已经被洪水肆虐淹没,嘴里吃着饭菜,百姓们看着下方的稻田心疼的死去活来。
所谓种庄稼就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了,他们就大丰收,一旦遇到了什么灾难,就会颗粒无收。
“那是什么?水中好像有黑点在动。”在地势高的地方报团取暖的百姓们眼尖道,直到离的近了,他们才看到那是一艘艘大船在水中航行着。
玄色的大秦旗帜迎风招展,站在甲板上的水手们手持望远镜,四处搜寻着落单的百姓们。
不是所有百姓都能幸运的吃上饭的,有的百姓跑的时候没有注意,一不小心就会被水全部包围,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
这些大船就是出来搜寻南方落单百姓们的船队。
见到人了,连忙照顾着人上船,把满船的百姓们送到安全地带。
不仅如此,水手们从河中打捞上来的百姓们数量同样不少。
天下暴雨如注,连带着大船也在风雨中飘摇,尽管船上晃晃悠悠的,可是脚踩在实地上的滋味让百姓们的心头蓦然一安。
“等这次洪涝过去,以后南方的地势全都给抬高。”朝堂之上,看着从南方传来的数据,赵燕歌皱眉道。
大秦的建筑本就恢宏大气,就像咸阳宫,地势抬高了数十米,哪怕大洪水肆虐也不至于淹没到屋子里。
“还有百姓们房屋的建筑材料,等这场灾难过去,就给他们重建,让他们以后“以工代赈”慢慢的偿还。”一连数个县的房屋都被洪水彻底淹没,等洪水退去,那些房子基本也都不能用了。
良田、房屋、人畜,这次突如其来的洪涝让大秦损失巨大。
赵燕歌站在连接宫殿的走廊上遥望着南方,心情微微沉重。
公孙起过来给他披上了一件衣服,道,“你是不是再想自己出手的事情?”
“有一点。”赵燕歌道。
龙本来就掌管着风雨,也就是说,赵燕歌现在是有能力去停止南方洪涝的。
只是,他布置下去了种种救灾措施,能从根本就地解决洪涝的手段却没有用出。
那是属于“龙”的力量,也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力量。
“你现在出手,只能救得了他们一时,却救不了他们一世。”
“他们只有经历过,才能从中得出解决的经验,而不是你把洪涝停止,让他们从此以后只依赖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这样下去,那些人可是会废的。”公孙起道。
“你说的我又何尝不知道。”
“一场洪涝,让南方损失了多少人口,更别说还有无数附加的东西。”
赵燕歌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建设的东西被风雨给摧毁,让他的心血付诸东流。
“有些事情不破不立,就像你说的,百姓们的房屋不坚固,等这次灾难过后,我们给他们建更好的不就行了。”
“到时候我们就把地势、排水、漏雨还有冬天炕头的情况都给考虑到,争取以后给他们来个一劳永逸。”公孙起道。
“还有堤坝拦截、分流等问题,也要考虑到。”赵燕歌接着道,心头不由轻快了一些。
大毁灭过后是就是新生,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南方洪水整整肆虐了十几天,稻田被淹死,房屋被浸泡,等到洪水退去,就给百姓们的是一片狼藉而衰败的家园。
无数百姓看着自己被毁的家眼中流下泪水,伤心的痛哭。
一时间,哀鸣声不绝于耳。
除却郡完好保存,还有一些县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破坏,村庄已经全被洪水淹没浸泡。
把人类好好的玩弄一番后拍拍屁股就毫不留情的离去,留给大秦半个百废待兴的疆域。
南方的情报系统已经瘫痪,除却某些特殊的渠道还不受灾难波及之外,中央几乎都快和整个南方断了联系。
稻田被淹,就意味着今年大米的产量减少并趋向没有,让大秦的粮食储备量一下缩水一半。
不过好在中原人一直都有屯粮的习惯,不至于灾难一来地区也跟着立马断粮。
与此同时,赵燕歌调了北方粮仓的粮食前往南方,南方沿海区域也捕捉了更多的海鲜运往南方的受灾区。
等这场风雨尘埃落定之际,百官们发现这次洪涝灾害减少的人数和财务都比以往要少。
这都多亏了赵燕歌当初给地方官员“开仓放粮”的权限,要不是官员们手中有这个权限,等请示中央,一个来回,百姓们黄花菜都凉了。
“好了,这次朝会我们讨论南方受灾一事,该如何做到预防、控制并善后等问题。”朝会上,赵燕歌道。
百官们纷纷献策。
第119章
人类和洪水抗争一事从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
最出名的就是大禹治水。
他当时选择了“堵不如疏”,如今大秦的分流用的其实也是这种办法。
只可惜时间上不够,河道分支挖的不够多,这才对这场洪水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陛下,南方的各个堤坝得加高加厚,一般来说,只要堤坝不坍塌,河流就蔓延不到岸上去,无法造成土壤流失,这样一来,南方的受灾情况就不会这么大。”
“同时我们也得警醒洪水的汛期,提前做好防御工作,这点,臣推荐道家、阴阳家、农家的人担任这个职责。”有官员道。
不管是道家、阴阳家还是农家,对观测天象都很有一手,想要提前预防,这几家人就属于这其中的专业人才。
至于善后,赵燕歌的“以工代赈”措施被满朝文武所接受。
这样一来,百姓们有了新的房屋,大秦也有了更多能用的人手。
洪涝没有干旱的时间长,可就是这短短的期间,所造成的破坏一点不亚于干旱。
整个南方都百废待兴着。
南方地方官员们收到来自中央的指令之后,就知道他们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大工程,这个工程跨越区域范围广,时间也会很长。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101节
“预计三到五年才能彻底完成。”计算出这个计划大概时间的府衙人员对郡守道,“并且堤坝那里还不能停,不然谁知道什么时候又会来一场洪涝。”
“不过好在朝廷对我们大力扶持,我们这边能比原先预想的轻松一半。”聚在一起的郡守们松了一口气道,有人给他们扛大头,他们这边也能放开手脚去做。
洪涝退去,赵燕歌派到南方的大船并没有回归,而是留下来帮助南方运输各种物资等。
要建就建最好的,这是赵燕歌的想法。
百官们下意识的想要劝阻,可是看到国库满满没地花的那些钱,就明智的闭上嘴巴,迅速的投入到了南方的建设中去。
可以说,一个充盈的国库能够解决掉九成的国事,让那些事情都不再是个事。
灾难过后,人口数量肯定会减少,南方的户籍也被再一次的更新,村子、镇上、县城还有郡里都有百姓失去踪迹,整合起来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差点过万。
当地府衙把还活着的百姓们聚集在一起,给他们重新分配居住地,村子的人如果太少,那就填充进镇和县,正好也能少建个村子。
至于百姓们现在居住的则是施工队临时打造出来的简易房,尽管有些简陋和单薄,却也能让百姓们暂时的遮风挡雨。
年轻人已经出去帮忙建设百姓们新的居住地,没了力气的老人们带着一群孩子留在后方给他们做着饭,安排着琐碎事宜,充实的忙碌让人们短暂的忘却悲伤,为还活着的明天努力着。
众多水车在河中不停歇的转悠着,把河里面多余的水给传送到更远的地方,南方的水位线在一点点的下降着,百姓们的新居也一点点的建起。
大秦日报给北方百姓们带去南方的最新情况,一天比一天好的情况让北方为南方担忧的百姓们心中宛若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在这样的忙碌中,夏天悄悄的来到了尾声。
北方田地中的粮食已经茁壮成长,尤其是今年新种植的几种粮食更是让百姓们上心。
玉米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变化着,直到沉甸甸的挂上枝头,饱满的颗粒让百姓们彻底惊呆了。
他们迅速的钻进玉米地里检查了一下,发现空穗的玉米几乎没有。
哪怕百姓们没有吃过玉米这种新粮食,却也清楚的知道了玉米的高产。
一时间,这些新粮食把百姓们的目光纷纷吸引过去,每天都盼望着能够快点收割它们。
除却地里面的红薯和土豆,由农家人做出来的绿肥试验田今年也明显增产。
所谓绿肥就是用别的植物和粮食相互套种,可以做到彼此互相增产,而现在受到农家人所推崇的绿肥是各种豆类。
豆类绿肥明显比别的绿肥有更高的增产量。
这之后的就是全国公厕内沤出来的肥料,也能给粮食进行增产。
明显的丰收景象让百姓们因为南方大部分地区颗粒无收的面容都跟着轻快了一点。
这样一来,只要北方节省一些,就能救济南方的百姓们。
只需要几个月的功夫,明年南方就能再次种植粮食了。
“陛下,请您移步玻璃大棚,农家的粮食取得了新收获。”农家人向赵燕歌行礼道,声音里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赵燕歌跟着他来到了玻璃大棚内,就看到农家人全都围绕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的看着。
“陛下,你快过来看这块麦田。”玻璃大棚内的农家人激动道,把他们围在中间的麦田送到赵燕歌的跟前。
“这是你们新培植出来的麦苗么?”赵燕歌看着郁郁葱葱,只有人一指半高的麦田问道。
“陛下,这些麦苗和我们现在所种植的麦苗都不同,它可以在冬天稍暖的天气进行种植并存活,由其适合南方冬天的气候。”农家人道激动的说道。
“能冬天种植的小麦,这样一来南方目前的困境就能迎刃而解了。”赵燕歌不由眼睛一亮道。
“书上有记载,春秋时期,晋、郑、陈所种植的就是冬小麦,后秦统一中原,因为我们大秦所种植的都是春小麦,导致冬小麦差点失去踪迹,这些麦苗是臣等从民间寻回来的,陛下,我们试过,这些麦苗的确能在冬天依旧生长。”农家的人道。
他们之上忙着嫁接和棉花,却也没有忘记从民间寻找能够食用的食物,发现冬小麦就是一次意外之喜。
就像赵燕歌,吩咐大秦出使西域团队的外贸队伍,其中之一需要带回来的重点就是西域的各种食物和种子,然后在大秦进行种植。
有了冬小麦,南方的困境的时间又缩短了一点。
只需要再等上两三个月,就能够播种粮食。
等来年,冬小麦收割以后,就能继续栽种水稻,关于南方粮食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事情得到解决,赵燕歌睡觉都睡得沉上一些,不再像之前,大都浅眠。
公孙起伸手摸了摸赵燕歌的额头,把赵燕歌惊醒,道,“怎么了?”
“你的发际线好像变高了。”公孙起道。
赵燕歌眼睛一睁,睡意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可能,我的发际线怎么可能会变高?”赵燕歌把头插进头发里道。
不知是不是错觉,他的发际线真的好像往上移了移。
“怎么会这样?”
“应该是用脑过度,还有忧思过重导致的。”公孙起道。
“接下来,你是不是就该身材走形,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油腻帝王了?”
1...5657585960...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