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基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星陨落
不少官员在下朝后又偷偷摸摸的来见赵燕歌,给赵燕歌诉说他们的内心。
说他们不是那种喜欢挥霍的人,就是喜欢家里面有钱的那种感受。
就像百姓们喜欢攒钱和屯粮一样,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兴趣爱好而已。
当然,这会能到赵燕歌跟前的官员们都是经历过大清洗,却依旧还存活的官员们。
贪心谁都有,区别只在于有的人选择伸手,付诸于行动,而有的人则贪在心里面,想要更多的钱却又没有那个胆子。
而大秦这会的贪官都是没胆子伸手的那批人,有胆子付诸于行动的人这会尸骨都凉了。
也就是赵燕歌今天放话说他们能依附大秦的商队能让他们光明正大的赚取更大的钱财,要不然他们还得缩着胆子,什么话都不敢往外说。
现在感性上来,他们就对赵燕歌说起了自己心中也曾起过贪念这件事。
“人生在世,为的最多的就是“名、利”二字,身为朝中官员,朕其实并不要求你们每个人都是圣贤。”
“但是却想让你们明白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
“陛下,臣明白了,咱们大秦自己的钱财不能拿,我们可以从外国来为自己赚取钱财。”官员明悟道。
其实说白了,就像欺负自己家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一样。
你欺负自己家里面的人,身为家中的长辈肯定要为另一个孩子做主。
而要是和外人产生冲突呢,家中长辈毋庸置疑是站在他们身后的。
“不是欺负,是交易,有些事情是建立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的。”赵燕歌更正道。
“好了,你们要“名”给“名”,要“利”给“利”,接下来可要好好干活了。”
“喏,陛下。”官员心悦诚服道。
出门一看,是自己的另一位同僚。
“你也来找陛下谈心?”
“可不是,今天陛下这话可把我给激动的,我还以为这辈子都和“财”无缘了呢。”
“我也是,有时候做梦都怕落得和那些贪官污吏们一个下场,现在好了,心结解开,以后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
朝中还有贪官一事,赵燕歌一直以来都心知肚明,只要他们不伸爪子,好好做事,他没必要一直抓着这事不放。
当然,他也知道他的铁血让那些心有贪念的官员恐惧和害怕,让他们不敢伸爪子。
只是跑过来和他谈心是赵燕歌想不到的,甚至还有些哭笑不得,不过好在收服百家时已经习惯了给人喝心灵鸡汤,安抚了他们一番,让他们以后把眼睛都往外面看,别总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这才把人送走。
“名、利”二字可以安抚朝堂大部分官员的内心,至于那些来朝堂想要一展胸中抱负,有了“名、利”二字更能锦上添花。
虽然他们不求这个,但是能够衣食无忧,也能让他们把心思都放到自己的理想上面去。
一时间,整个朝堂气氛和谐,君臣相宜,不少官员都在内心深处把赵燕歌引为知己。
就像当初的百家人一样,赵燕歌为他们找到自己最擅长,并且能一展抱负的准确位置,要不然依靠着所谓的名声利益,是打动不了那些具有崇高精神的百家人的。
大秦的外贸队伍从咸阳城开始出发,后面是贵族们的商队。
虽然贵族们的第一批货物还没有回来,但是每次大秦外贸队伍他们都没落下,错过就是损失,尤其是知道了去年第一支外贸队伍回来带回来的那些东西,不少贵族们都在私下里感叹,“这简直比抢钱还快。”
瞧瞧大秦的外贸利润,再看看他们以前做的私盐生意,两者根本没法比。
农历二月十九,是阴阳家推算出来的植树节。
农历三月十二,清明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和后世一点差别都没有。
阴阳家人对赵燕歌道,“陛下,只要我们大秦富裕,臣等能推算出三百六十五个节日来。”
咳咳,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啊。
“对了,你们负责制作的大秦日历推演的如何了?”赵燕歌问道。
“陛下,日历已经被我们推演到百年以后,现在还在继续,预计可以推算到数千年以后。”阴阳家的人躬身道。
日历是根据天上太阳太阴位置变化所推演出来的,换句话说,日历就是古代天文知识的产物。
虽然古人不会登月,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在地面上对天空之外各种星体的观察,所谓的“上知天文”字面上的意思。
“很好,你们看什么时候把日历放出去合适吧。”赵燕歌道。
距离大秦如今最近的节日就是植树节。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正是植树的好时节。
百姓们看到民报上宣传的植树节,头脑不由一懵,不明白这个节日是用来干什么的。
要知道,中原但凡以来的节日,那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同欢乐的。
“陛下怎么突然想着要种树了?”百姓们疑惑道。
“报纸上面不是已经写了么,要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树木,要不然纸张迟早有一天无法生产,同时也能改善我们的环境。”会识字看报的文人们道。
别说听的百姓们不懂,就是他们也读不懂。
不过这没有关系,他们只需要跟随陛下在那一天种树就行啦。
陛下是不会让他们吃亏的。
第131章
长久以来赵燕歌在百姓们心中的树立的威信让百姓们发自内心,想也不想的就照做起来。
全民种树,那规模何其庞大,首先树苗就是一个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树木的位置规划。
不是你把树往路边随处一种就可以的,这点将由地方府衙来布置。
今年的南方被分发到了不少的小树苗,府衙的官员带着百姓们看着区域规划,没有小树苗也可以从密林中刨大树出来种植到别的地方去。
尤其是南方密林,树木很是密集,大部分的树木都被更为高大的树木所遮挡,汲取不到足够生长的阳光和雨露,现在可以给它们搬个家继续生长,
也能给人们腾出一条利于百姓们行走的通道来。
植树节这天,大秦的百姓们轰轰烈烈的种起了树。
刚栽种下去的小树苗自然不能为百姓们现在带来便利,只是用长远的目光看,他们现在享受不到树荫的清凉,子孙后代们却总有享受到的一天。
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不少老人们都乐呵呵的种着树,然后告诉家里面的孩子们,说这些树木会跟随着你们一起长大,要好好爱护。
树木的种类并不限制,松树、榕树、果树,甚至还有很多奇珍,比如黄花梨、红酸枝、金丝楠等,树木种植在临水边缘,然后给它们之间留下足够的间距。
赵燕歌自然也带着文武百官们亲手种下树木,桃树、杏树、梨树、石榴树……种完以后就像是一个百果园一般。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112节
“陛下种的树,很朴实啊。”代左相笑着道。
“可不是,都是吃的,都还季节不同,到时候这个没果,下一个就结了。”
“这就是农家嫁接出来的那些果树吧,没想到能生长的这么好。”
嫁接果树已经证明了嫁接术的厉害之处,现在文武百官们最期待的就是杂交粮种的诞生。
北方的小麦,南方的大米。一旦这两样能成,那他们大秦今后将再也不缺粮草。
“诸位尝尝这些柑果,是闽南那块的特产,我们正想着如何嫁接能够在北方生长。”农家人为正在干活的众人送来清甜可口的芦柑。
至于现在是不是芦柑生长的时节,自从有了玻璃大棚,农家人已经各种反季节了,百官们也见怪不怪。
芦柑个头长得像橘子和橙子,皮薄肉厚,比橙子好剥,味道比橘子汁水更甜,一吃就让人上瘾,几个官员手上不停歇,快速剥开芦柑皮,连连几个芦柑下肚。
“好甜,跟甘蔗的甜度差不多。”
“甘蔗经过培育,它的甜度还能再往上走,不仅如此,经过我们验证,这次从西域带回来的葡萄也非常适宜制糖,葡萄的生长和甘蔗不同,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迅速培育出来。”农家人道,他们相信葡萄的种植量很快就能赶上甘蔗,如此一来,他们大秦的制糖方式就多了。
“对了,听说你们上次发现了一种比芝麻出油率还要高的植物,叫什么?”
“是油菜籽,油菜花结出来的种子,出油率在四成左右,比芝麻还要高。”农家人笑着说道。
他们把从动物体内得到的油称为荤油,从植物体内萃取到的油称为素油。
两种油味道各有千秋,不过总得来说,植物油暂且还只在朝堂之上,贵族层次普及,底层的百姓们现在用的还是荤油。
不过素油在民间的推广也快了,只要把芝麻和油菜花在民间大面积的种植,素油用不了几年时间就会进入到千家万户的百姓家中。
与此同时,大秦去年前往西域的第二支队伍和第三支队伍经过一整个冬天在西域的休养生息,交易过后,一同结伴踏上了归程。
和中原寒冷的冬季不同,西域哪怕是冬天,气候也非常的适宜,根本就用不着穿棉衣,只需要注意防护好风沙就行。
这次归来,这两支队伍还带上了几位与众不同的客人们。
听说他们是从更为遥远的地方过来这边,让听了他们来历的大秦外贸队伍敬佩不已。
而这些客人们也对大秦外贸队伍中的大秦国非常的感兴趣,在他们那里也有一个强大而兴盛的国家,要不是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恐怕早就已经进行国际接轨。
这次他们一路苦行至这里,就是想看看别的地方有没有规模庞大的人口,他们想要进行传教。
2650万人口,这是大秦外贸队伍从那些人口中得知的那个帝国人口数量。
他们大秦之前的人口数量为2000多万,这两年经过增长,会只多不少,看上去数量和另一个国家差不多。
更何况,他们相信真的要打起来,谁也不会是他们大秦的对手。
这种自信不仅依托于霹雳雷火,还倚靠着大秦的众将士。
按理来说,随着霹雳雷火的威力,朝中应该缩减边关将士的数量才对,可是没有,霹雳雷火的出现除了让大秦将士们多出了一个攻击手段外,其余的依旧照旧。
军饷照发,训练也不曾停歇下来。
这种状态,就像是在随时积极备战一般,对大秦的百姓们再清楚不过。
除了已经被他们打怕了的匈奴,谁还是他们大秦能够备战的对手?
现在突然出现了一个2650万人口的帝国,可不就让大秦的士兵们留意起来了么。
除了这些客人,两支队伍还带回来了不少奴隶,全身粗糙而又黝黑,跟随在车队的后面走着。
脚下沙砾磨损着他们皮糙肉厚的脚掌,他们眼神麻木而认命的跟随着这批新主人去往新的家园。
就在这时,队伍中突然稍微躁动,有人骑快马于队伍前方返回。
“怎么了?难道是匈奴人又攻打过来了?”队伍中的众人神色凝重问道。
“不是,只是在前方发现了一个草原人的尸体。”
至于是不是匈奴部落的,他们并不确定。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还特地搜寻了一番,结果什么都没发现。
“马上就到草原了,出现一两个尸体应该只是偶然吧。”领队的人皱眉道,明明什么都没有,可是他们就是觉得自己有什么线索错过了。
至于尸体,他们怎么可能会花费时间去安置。
就在大秦两支庞大的商队走过,很快的,草原上的豺狼和秃鹫就盯上了这块美味可口的肥肉。
这个人刚死不久,身上还新鲜热乎的。
就在它们成包围趋势准备享用这顿美餐之际,后方突然传来阵阵马蹄声,秃鹫们被惊的四散飞起,豺狼们口中呜咽几声,在庞大的铁骑声中退让而去。
“找到了,我们草原部落的勇士们。”前来的匈奴众人欣喜道。
翻身下马,匈奴人毫不客气的用斩马刀剖开死去之人的胸膛,而后从他的身体里找到一张水火不浸的纸张来。
那个匈奴人连忙把这张带有大秦霹雳雷火的配方给收好,而后把那名死去的草原间谍尸体给带回去安葬。
遥远的北方边关,隐者突然睁开眼睛道,“鱼儿已经上钩了。”
就让他们看看,一张霹雳雷火配方能在匈奴人之间掀起多大的风浪吧。
经过去年丰收,不管是玉米、红薯、土豆,还是甘蔗、棉花、芝麻,今年的粮种都积攒的非常充足,很快的,以去年那批粮食留种为主,这些植物很快就被大秦各个郡县给申请种植。
就在这时,大秦南方去年种植的冬小麦迎来了收获。
虽然因为第一次耕种没有经验而导致冬小麦的收成有些稀拉,可是它却真正的挺过了寒冷,让南方的百姓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收获。
等冬小麦收获以后,上交了八成粮税,百姓们手中也留下了一些麦子。
虽然只是几捧的数量,却让他们眼前看到了大秦衣食无忧的未来。
咸阳,朝堂之上,这天左相身着一身正装上朝。
其余官员纷纷讶然的看着左相,然后道,“左相,您这是要回归朝堂的节奏啊。”
“数年不见,甚是想念啊。”
真要说起来左相在朝中大事时从未缺过席,可是平常众人却没在朝堂之上见过左相。
身为历经数朝的元老,可想左相在朝中的影响力,刚开始的众人还很不适应,现在大秦发展日新月异,刚习惯少了左相的朝堂,左相突然宣布自己的回归。
“左相回归朝堂,这岂不是说左相之前负责的那些东西已经全都办完了?”
“肯定的啊,要不然左相怎么可能放下那些事情在平时上朝来。”文武百官们道,对左相的行事风格很是了解。
“事情都忙完了么?”赵燕歌看到左相上朝,温声问道。
“回陛下,臣和稷下学宫幸不辱命,已经完成了陛下交代的任务。”左相温和的笑道,把自己和稷下学宫众人的劳动成果呈给赵燕歌看。
赵燕歌看了以后就递给右相,而后按照职位一个个的传阅翻看。
左相负责的有好几件事,一:给大秦目前为止的书籍断句,除了某些先贤、晦涩难懂的书籍外,其余的书籍也需要进行断句,只是花费的精力没有某些书籍大。
现在大秦已经推广了断句一事,标点符号什么也被天下文人慢慢接受,可以预见,以后就不需要再花费精力去整理书籍断句一事了。
二:给大秦目前的字体都标上拼音。
从仓颉造字,皇帝时期到现在的秦朝,时间跨越度足有两千数百年的时间。
最开始上古甲骨文,商时的金文,再到大篆、小篆,秦朝现在的隶书,还需要把大秦现用的字体一一追本溯源,然后还要统计各地说话的口音,把那些字体给标注上一个标准的发音,向大秦官方语言牢笼。
可以说这是一个历时很久的大工程,左相最开始接下来的时候已经做好了所有心理准备。
“还是陛下有先见之明,建设了我大秦的稷下学宫,聚天下文人于其中,要不然臣也不会那么快的就完成这件事情。”左相不由唏嘘道。
“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人多了,进展也就快了。”就像工程,就像这次书籍断句注音。
断句注音比建设工程要复杂的多,更别说还是文人,这其中肯定少不了磨合和摩擦,意见相左等事情,可稷下学宫依旧还是完成了这个任务,只用了两年的时间。
其中稷下学宫内的老师们贡献最大,那些学子们的贡献同样也不少。
“稷下学宫有没有什么想要的?他们这次可是大秦的功臣,得好好的奖赏才行。”赵燕歌心情开怀道。
“陛下说的没错,这次稷下学宫的确有功于社稷,有要求朝廷会尽量满足他们的。”回过神来的文武百官们道。
“要说要求的话,的确有一个,那就让我过来问问陛下,什么时候可以开办天下学堂?他们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左相笑着道。
不仅是老师,学子们也想尽快的把文化推广到大秦的各个角落,把大秦的文气给带起来。
“好吧,既然那么迫不及待的想要干活,到时候可别喊累啊。”赵燕歌道。
“陛下,不会的,而且就算苦,想必大家也会甘之如饴的。”左相道。
“首先,我们先给天下百姓们做一个基本扫盲。左相,基础文字拼音已经整理出来了么?”赵燕歌问道。
“回陛下,已经整理出来了,随时都可以大批量的印发。”左相道。
“还有,算学家们那边也早就准备好了。”
赵燕歌点点头,“我这就给稷下学宫批准一批建设学堂的经费,天下学堂的位置等他们选好以后报上来就开始建设。”
“在此期间,把基础《语文》、《数学》大批量的印成册,然后交由府衙们扫盲。”
普通已经成人的百姓们普及这些就足够用了。
基础算学让他们日常买卖变得更加简单快速,基础语文主要是让他们学会拼音,和认识生活中最基础的字体,毕竟现在民报上的字体上面就印着拼音注释。
只要学会了拼音,以后时间长了,百姓们自己就能看、读报纸。
最重要的是,你给百姓们科普多了,让他们多学点文化,百姓们也不一定能学的进去,还不如给他们来一个速成班,让他们尽快“毕业”。
至于天下学堂建造起来以后,里面收的自然都是孩子,从小就给他们教导知识。
除此之外,天下学堂还分了层次,比如村级学堂、镇级学堂、县级学堂、郡级学堂,其中,大秦稷下学宫是最高学府,未来将会是天下文人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圣地。
收到这个消息的稷下学宫众人简直高兴坏了,“我们这么快就能建设天下学堂了么?”
这才多久啊,他们心中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咳咳,好了,接下来学宫给你们分配任务,你们各自选择一个方向去考察学堂的位置,然后给学宫带回来。”稷下学宫的老师们道。
第132章
稷下学宫的学子们轰然响应,“终于能再次远游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虽然民报的出现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下事,可是亲身去切实的了解那些事宜一直都让稷下学宫的学子们所向往。
考察学堂不得多在外面待上一段时间么,尤其是他们大秦修建的大马路,他们早就想体验一番了。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113节
学宫内南北两方的学子都不少,说不上哪里人多,哪里人少,众人都下意识的选择了自己老家附近的路线,不均匀的把人匀匀,很快的,人员就被分配好。
之后,稷下学宫的学子们就从咸阳城出发,赶往大秦各地。
他们大都结伴同行,等到了之后路途的分叉口再分别。
学宫内一下少了那么多的人,留在学宫内的老师们耳边突然清净下来,不免有些不习惯,却又感到一股轻松,就像突然休假了一般。
“趁着那群小家伙们外出,我们赶紧充实充实自己。”一名儒家老师道,就像被突然点醒一般,老师们纷纷回过神来,连忙朝着稷下学宫所建设的图书馆走去。
稷下学宫的图书馆非常庞大,里面的书籍囊括万千,被分门别类的归置好,方便众人的查询。
儒家、法家、兵家、医家、农家、道家、名家、杂家、墨家、公输家、阴阳家、家……
还有每一期的官报和民报。
“奇怪,家们的书籍怎么会增加的这么快?”看到突然多出来的家分类书籍,众老师不由惊讶道。
“还不是活字印刷术让出书变得更加便捷,那群家伙们可不得扯着欢的挥洒笔墨。”
家们的书籍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出书时总是谨慎又谨慎,而家们只凭借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而天马行空的书写,反正从一开始就不是真的,里面自然是怎么荒诞怎么来了。
别的书籍对于读书人来说就像是一份需要细细品尝鉴赏的美味,轻怠不得,家的书就像是一份零嘴,在看的时候大都是放松的状态。
所以虽然有些非主流,家们的书籍在文人中间还算畅销。
老师们随手翻阅了一本,越看眉头越加皱起,“这书,看多了移性情。”
“所以才只可做消遣,而不能成为主流。”其余老师们道。
里面写的多是一些人间风月一事,甚至还配有插图,对上了年纪的老师们影响不大,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一个把持不住可是会上瘾的。
“既然这样,要不要把家们的书给禁一禁?”众人商量道。
“凭什么要禁止我们家的书籍?”角落里,一名家的老师们。
稷下学宫内的师生囊括百家,家的人数并不少,有当学子的,自然就有当老师的。
之前他们批判家写的书籍也就算了,毕竟真不是主流,他也赞同。
但是禁书可就不行了,一旦开了这个不好的头,他们家的“势”只会越来越弱。
“年轻人基本都没什么定力,家的放在图书馆内,一边是晦涩难懂的圣贤书,一边是轻松惬意的,你说时间长了,学子们会不会失去读圣贤书的动力。”其余百家的老师们不由担忧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