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帆
“既然这样,那谢谢你了!”我说完从椅子上起身走出办公室,头也不回地往大门走去。当我走到出口处的时候,就听到有人一边叫我的名字,一边喊道:“等一等!等一等!”
那位销售员又把我哄回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他可以在所谓的最低价上再降低2700元,这个新的最低价比我第一次给出的价格仅仅高出100元而已。
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第一,要摸清这辆车的价格底线是多少;第二,当你看到销售员做出吐舌头的动作时,你就要知道,他试图侥幸地让你接受所谓的最低价。
微表情心理学 拉拽衣领的人可能在撒谎
拉拽衣领的人可能在撒谎
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场景:当男主人公看到心爱的女孩儿投入其他男人的怀抱时,会使劲地拉拽自己的衣领,并解开衬衣的第一个纽扣,即使打着领带他也会烦躁地将其松开,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急躁与不安。男主人公这些动作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烦躁时火气很大,所以要使劲将衣领拽离自己的脖子,以使凉爽的空气钻进衣服里。
其实更多的时候,男人拉扯衣领的行为并非只是因为烦躁,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琼斯最近正在为自己新交的男朋友苦恼着,因为她很想知道现任男友在她之前是否有过非常相爱的女友。于是小心眼儿的她总是时不时地故意在男友身边套话说:“你的前女友长得漂亮吗?”“她是一个温柔的人吗?”……男友在她每次提到这些问题时总会显得烦躁不安,但最终还是会聪明地回答一句:“我过去有过女朋友?怎么可能有这回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总是会下意识地拉拽下自己的衣领。看到男友的这个动作,琼斯便知道:他在对自己说谎,那些搪塞的话更加显示出了他的心虚。但此时琼斯并没大发脾气,反而微笑着对男友说:“我希望我们之间能开诚布公,你知道我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研究发现:人在撒谎时之所以会拉拽衣领,是因为谎言会使敏感的颈部神经产生痒的感觉,于是人们便会下意识地试图通过摩擦或者抓挠的动作来消除这种身体上的不适。
从客观上讲,男士比女士更喜欢拉拽衣领,主要是因为男士大多时候会穿西服、衬衣,而女士的衣服种类很多且有一些是不带领子的。如果是女人说了谎,她们更多的反应则可能是故意转移话题或是将脸转向别处。毕竟对于注重仪态的女士来说,拉拽衣领的动作看起来比较男人气。因此,不能仅仅根据拉拽衣领的动作就断定某人在撒谎。
与拉拽衣领同时相伴的面部表情才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如果对方真的撒了谎,那么在他拉拽衣领时肯定会有细微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如:躲开直视自己的目光。所以,我们通常根据一个人闪躲的眼神和下意识的拉拽衣领的动作来确定他是否在撒谎。
而且人们在说谎时还会因为言不由衷而露出不自在的笑容。因为真诚的笑容是一种下意识的面部动作,它不受大脑的直接控制,而是面部肌肉自主作用的结果,且一副自然的笑容会让人的眼睛四周出现细纹;而虚假的笑是由大脑发出笑的指令,由思维调动脸部肌肉的运动,所以笑容就会显得不自然。不真诚的笑脸因为只有嘴角轻轻上扬,所以细纹也只会出现在嘴的四周。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确定一个人的回答是下意识的反应还是心烦气躁,就可以像琼斯那样,由于不能判断出男友在回答问题时频频拉拽衣领是不是担心自己的谎言被识破,便用真诚的微笑来询问对方“有什么地方不舒服吗?我希望咱们之间能开诚布公”或是“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行吗?”以期套出对方更为真实的想法。
微表情心理学 记得多看对方一眼
记得多看对方一眼
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视的时候,这两个人会立刻发现自己很矛盾:既想和对方有眼神接触,同时又想要避开对方的眼神。如此的来来去去,便发展成人类一套复杂的眼神移动模式。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我们用理智控制着身体的每一个举动,力求让它们中规中矩,可你不曾想到的是,我们的眼神会泄露自己内心的秘密。而别人正像灵敏的猎犬一样注视着你的眼神,将你视为猎物。比如:让小布什坚决攻打伊拉克的原因,仅仅是因为fbi的专家在萨达姆的眼中看出了恐慌。而对于fbi探员来说,每一次的约谈都可以在一个个不经意的眼神中,找出击败对手的突破口。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相互信任的基础大部分是通过眼神的接触来完成的。当你和一个人说话时,他的眼睛总是看向别处,你还会相信他所说的吗?当一个人和你交流时,眼睛眨动的频率明显比平时高,你还会相信他是无辜的吗?
fbi探员乔接到线人举报说,他的一个嫌疑人此时正躲藏在女友家里,于是乔马上赶过去准备抓捕他。可是当嫌疑人的女友打开门后,却告之她的男朋友并没有来过她家。乔并不能确定对方的话是否真实,于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盘问。在乔反复询问的过程中,嫌疑人的女友虽然一直保持镇定,可是其眨眼频率已经明显高于先前,乔由此断定该嫌疑人一定还在女友家中。最终在乔一再的坚持下,他对房间进行搜查,并在房间的大衣柜里找到了那名嫌疑人。
在这个案例中,乔正是由于发现了嫌疑人女友眼睛的频繁眨动,才察觉到其内心的不安和紧张。尽管当时她的表现是那么镇静,可是她的眼睛却出卖了她,最终使得乔通过套话,发现了更多的线索。
达·芬奇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乔·纳瓦罗也说:“眼神的接触更有利于约谈双方融洽关系的搭建,如果我们想要维持与嫌疑人的友好关系,那么与对方握手或是交谈时就不要马上停止眼神的交流,而应缓缓地将视线移至对方的左右两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接触与沟通都离不开彼此眼睛的参与,比如:它总是让我们看到自己喜欢的人,而对于那些自己讨厌的人会视而不见或不再看第二眼;当我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一般会长时间地盯住不放;我们还可以用眼神来传达力度感,从而控制整场谈话;当我们的情绪受到影响时,眼神还可以说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绪。所以说,眼睛所能传达出来的不仅是秘密,还可以是一种愉快和友善的氛围,对交流产生更有利的影响。
人们在握手或打招呼时的眼神接触,通常支配欲较强的人会持续的时间长一些,而性格比较温顺的人持续的时间会短一些。对于男士而言,在与同性打招呼时,眼睛注视的时间最好短一些,否则很容易传达错误的信息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要知道良好气氛的营造对于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那么,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好自己的眼神来讨对方喜欢,以便更快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呢?
在两个人的交流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眼神的交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若一味死盯住对方不放,便很有可能会让他感到不自在,从而希望能尽快结束这次谈话。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出现,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每隔5秒钟便打断一下彼此的眼神交流。
但切记眼睛不要向下看,因为这是结束谈话的暗示。我们可以试着向上看或是向旁边看,就像在思考什么事情一样。当对方看到时,也会认定你在思考问题,因此将继续对你的话题感兴趣。我们还可以在倾听时先看对方的一只眼睛5秒钟,然后将视线移向另一只眼睛,接着移向嘴边,这样保持循环移动,对方就会觉得我们对他的话题很有兴趣,从而愿意与我们继续交谈下去。
在与他人发生争辩时,如果想保持对自己有利的地位,那么眼神的威力是不容小觑的。若是眼神用得好,即使不说话也能让对方屈服;若是用得不好,便已经输了一半。所以,你可以持续盯住对方的眼睛,并透露出坚定的眼神。在对方说话时,也不要放松注视,通过这种眼神的接触观察他的语调和神色。保持沉默,用眼睛注视,这是一种不说话也能赢的有效途径。
微表情心理学 不能倒叙事件,就是在撒谎
不能倒叙事件,就是在撒谎
某部电视剧中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情节:剧中主人公在等了许久之后终于等到一个停车位,可是当他刚要倒车停进去时,一辆飞驰而来的车抢占了他的车位。主人公质问抢车位的司机:“难道你没有看见我等了很久才等到这个车位吗?”那个司机点了一下头后连连摇头,非常无辜地说:“没有,我也在等车位。”主人公非常认真地说:“您在说谎,因为刚才您做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说谎’动作:‘在摇头说不之前,先轻轻点了点头’……”
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点头动作,让抢车位的司机泄露了内心的秘密。由此可见,谎言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便很容易从对方不经意的动作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其实每个人都会说谎,曾有一位著名的教授指出:每天与我们交流的10个人中,就有5个人在说谎。说谎的原因大多是想隐瞒一些事情或是不想被人看透心思,所以才会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掩饰。而这种情况在审讯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fbi探员杰克约谈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并问他:“事发当天你都在做什么?”嫌疑人回答说:“我8点去了便利店,10点在上班的路上,12点在吃工作餐……”这名嫌疑人将时间地点回答得非常流利,似乎完全可以证明自己当时并不在作案现场。杰克接着问道:“请你把你刚才说的事情,按从后往前的顺序再说一遍,好吗?”经过长时间停顿后,嫌疑人支支吾吾地说:“下午5点的时候,我……我在……”嫌疑人根本无法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倒叙出来,所以杰克由此判定嫌疑人在说谎。
对于准备说谎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事先编造一番流利的对答,但是由于没有切实参与过这些事情,所以这些事情不能进入深层记忆。如果让他们倒着说出所做的事情,便会露出马脚。所以当你面对一个高明的说谎者时,可以用这些套话的技巧让其露出马脚。比如:假装自己没有听清他刚才的叙述,从他所说事件中抽出几个时间点,让他对其重新进行描述。如果他不能流利地答出来,那么他说谎的事实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在交流时对方出现以下特征,同样可以被认定是在说谎。比如:语速很快且比平时流畅,这点说明对方早有准备;在撒谎时,对方大多答非所问,且嘴动手不动;说话时停顿时间较长,很容易支支吾吾,身体不动,姿势没有太多变化;说谎人的眼睛要么不敢看对方,要么瞳孔会比平时大;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撒谎时语言会显得非常不流利。
总之,人在撒谎的时候,无论手段与技巧多么高明,都会留下各种痕迹。哪怕语言叙述得天衣无缝,肢体动作也会泄露秘密。如果我们能够看穿对方的谎言,就会在心理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因为当我们明确了对方的真实想法后,便可不再受制于人。尤其是在进行一些商业谈判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识破谎言的技巧,反而可以“先发制人”。
微表情心理学 他在对我撒谎吗
他在对我撒谎吗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说谎或被谎言欺骗的次数之多令人震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心理学家费尔德曼研究称,每人平均每日最少说谎25次。当然,谎言有不同类型之分,有的谎言是出于善意,对此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但若是谎言出于欺骗和伤害的目的,我们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骗呢?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即使最常说谎的人,当他的大脑转换成假装模式时,也会有下意识的信号可以被抓住,普通人可以像测谎仪一样,抓住说谎者的口实。
大部分骗子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偶尔说谎的人和经常说谎的人。
◎ 偶尔说谎的人
偶尔说谎的人,通常是为了回避不愉快的情况,或是掩盖自己的错误,而以谎言加以掩饰。这种人不善于说谎,所以说谎的时候会感到局促不安,而不安的情绪会表现在外貌、肢体语言及声音上。
◇不提及自身及牵涉的人的姓名
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说:“人们在说谎时会感到不舒服,所以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比如你问一个人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约好的晚餐,他会抱怨说他的汽车抛锚了,他不得不等着车修好。说谎者通常会用‘车坏了’来代替‘我的车坏了’。”
所以,如果你向某人提问时,他总是反复地省略“我”,他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反过来,撒谎者也很少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涉的人的姓名。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几年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向全国人民讲话时,拒绝使用“莱温斯基”,而是说“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
◇避免与他人的目光接触
每个人都记得小时候妈妈的批评:“你肯定又撒谎了,因为你不敢看我的眼睛。”一些偶尔说谎的人在说谎时往往会去摸眼睛以避免与他人的目光接触。女人在说谎时,一般会轻轻地摸眼睛的下方,为的是避免动作粗鲁,害怕弄花自己的妆;她们也会看天花板,以避开对方的视线。而男人摩擦眼睛的时候通常较为用力,也会去看天花板或者其他地方。
◇音量和声调突变
如果你问老公刚刚是谁打来的电话,他突然开始像喜鹊一样说话,你就得警惕了。音调突然升高往往是说谎者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真实表情闪现时间极短
人维持一个正常的表情会有几秒钟,但在“伪装的脸”上,真实情感停留的时间极短,所以你得小心观察“谁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态却强作镇定的人”。在美国保密局提供的胶片中,克林顿说到莱温斯基时,他的前额微微皱了一下,然后迅即恢复了平静。
◇说谎时鼻子会变大
你知道说谎时你的鼻子会变大吗?你的身体在说谎时的反应是,多余的血液流到脸上,有些人整个面部都会变红,而且说谎还会使你的鼻子膨胀几毫米。当然,这种膨胀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但是说谎者会觉得鼻子不舒服,因而会不经意地去触摸它——这是说谎的表现。
◇撒谎的人老爱触摸自己
人在撒谎的时候越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越是会因为多种身体动作的变化而将内心暴露无遗。心理学家奥惠亚等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让被实验者用谎言回答面谈者的提问,并分别记录各个时间段里的非语言行为。与不说谎时的行为比较,被实验者撒谎的时候,回答变得更加简短,而且还伴有摆弄手指、下意识地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的动作。
在说谎时,人们经常会去捂自己的嘴,但又觉得这样不太合适,所以最后通常会在鼻子上摸几下,以此来掩饰自己刚才捂嘴的动作。有的时候,并未说谎的人在说话时也会摸一下鼻子,但是这一动作与撒谎时有明显的区别。从触摸的时间和力度上可以看出,不说谎者触摸的时间稍稍长一些,力度也大一点。
◇拉衣领
拉衣领这一动作显得很普通——为了美观,人们通常会注意自己的衣领。据心理生理学研究:人们在说谎时会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的微妙变化,引起面部和颈部的刺痛感,就会用手来揉一下或碰触一下,或下意识地拉一下自己的衣领。
◎ 经常说谎的人
经常说谎的人,在熟能生巧的情况下,连外貌、肢体语言、声音等都能控制得惟妙惟肖,不露出什么蛛丝马迹,但他们的谎言并不是毫无破绽。
◇说谎时眨眼或摩擦眼睛
对于一些习惯说谎的人来说,他们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发觉——紧紧地盯着你看。由于欺骗者看你的时候注意力太集中,眼球开始变得干燥,他们不得不更频繁地眨眼或是摩擦眼睛来缓解干燥带来的不舒适感,而正是这个动作泄露了致命的信息。
另外一个准确的测试是,直接盯着看某人眼睛的转动。人的眼球转动表明他的大脑在工作。大部分人当大脑正在“构筑”一个声音或图像时,如果他们的眼球在不停地转动,也能说明他们在说谎。这种“眼动”是一种反射动作,除非受过严格训练,否则是假装不出来的。
◇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后,说谎者会勃然大怒
问一个问题,然后等他们回答。问第二次,回答会保持不变。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间留一段空隙。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
在所有的生理反应消退后,身体放松成为正常状态。当你趁他们不注意再次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已经不在说谎的状态中了,他们不是恼羞成怒,就是会倾向于坦白。如果一个人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他多半是在欺骗。他也可能对你说:“事情是这样的,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
◇说谎者从不忘记任何细节
在你的朋友身上试试,问他们两天前的晚上从离开办公室到上床,都做了什么,他们在叙述过程中难免会犯几个错误。
记住一个时间段的所有细节是很困难的。人们很少能记住所有发生的事,他们通常会反复纠正自己,把思绪理顺。所以他们会说:“我回家,然后坐在电视前——噢,不是,我先给我妈打了个电话,然后才坐在电视前面的。”但是说谎者在陈述时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头脑的假定情景中把一切都想好了。他们绝不会说:“等一下,我说错了。”恰恰是在陈述时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错,反而暴露了他们。
微表情心理学 表情,思维的画板
表情,思维的画板
19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能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反映得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能展示我们人的感情、欲望、希冀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
我们所说的“脸”不仅是指静态的人的长相,而主要是指动态的脸部表情。脸部表情在反映一个人的情绪方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
人们在欢欣喜悦时会表现出高兴的表情,脸颊的肌肉会松弛;人们在愤怒时会表现出扭曲夸张的表情;人们在嫉妒别人时会表现出喜怒无常的表情;人们在遇到悲哀的事情时会泪流满面。
不过,也有些人不想让自己的这些内心活动被别人看出来,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就会判断失误。从表情窥探他人的内心秘密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
美国心理学者奥古斯特·伯伊亚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几个人用表情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漠不关心、幸福、悲哀六种感情,并用录像机录下来,然后,让他人猜哪种表情表现哪种感情。结果平均每人只有两种判断是正确的,当表现者做出的是愤怒的表情时,看的人却认为是悲哀的表情。
在一次洽谈会上,对方完全是一副笑嘻嘻的满意表情:“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考虑考虑。”这使人很安心地觉得洽谈成功了,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在很多时候,人们纵使情绪很激动,也会伪装成毫无表情,或者故意装出某种相反的表情。所以,如何去探测对方的表情底下所隐藏的真实情绪,对探测者的观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 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假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怀有憎恶、不安的感情又不愿让对方知道,就会变得面无表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的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面无表情。碰到这样的人,许多人都感到十分头痛。其实,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的活动倘若不呈现在脸部的肌肉上,就会显得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就越有可能是感情更为冲动。
例如,有些职员不满主管的言行,却又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事实上,不管如何压抑那种愤怒的感情,内心的不满依然很强烈,如果仔细观察他的面孔,就会发现他的脸色不对劲。
人们经常把这种木然的面孔称为“死人”似的面孔,也就是说他像死人一样面无表情、神色漠然。这种“死人”似的面孔本身就是一种不自然的表现。
此外,虽然这类人努力使自己喜怒不形于色,但倘若内心情绪强度增加的话,他们的眼睛往往就会马上瞪得很大,鼻子会显出皱纹,或在脸上出现抽筋现象。所以,如果看见对方脸上忽然抽筋,那就表示在他的深层意识里,正陷入激烈的情绪冲突中。
如果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去指责他,或者当场给他难堪。当看到部属脸色苍白、脸部抽筋时,主管最好这样说:“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如果你有什么不快,不妨说出来听听。”以设法安抚部属正在竭力压抑的情绪。
死板的面孔或抽筋的表情,至少可以暗示上下级关系正陷入低潮,这时双方最好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以消除误解,改善关系。
毫无表情,有时候也可能代表着好意或者爱意。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爱意,似乎为常情所不许,于是便常常表露出相反的表情,装出一副对对方毫不在乎的样子。其实表面上漠不关心,骨子里却是十分关心在意的。
◎ 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时也会微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