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内部讲话(最新版)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希文
目前,中国企业仍处在职业化管理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来推进职业化管理。
正如盖房子要先打地基一样,企业管理的地基就是规范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地基的规范化管理如同六根支柱的六个系统构成,只有把这六根支柱深深地打入“地下”,企业大厦才会稳固。规范化管理的六个系统分别是:战略规划的规范、程序流程的规范、组织结构的规范、部门岗位设置的规范、规章制度的规范、管理控制的规范。
企业规范化管理,也需要制度化,也需要标准化,但它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当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外部创伤后,能自动地修复愈合,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或者说,它赋予企业组织一种生命力,让企业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当企业组织发生创伤和病变后,具有自动愈合、自动产生抗体抵御病源,恢复健康的机能。现实中绝大部分走向衰落的企业,之所以会因为很小的挫折,就导致企业组织分裂解体,其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这种自我免疫和自动修复的机能。
任正非内部讲话(最新版) 以指标说话,以结果复命
以指标说话,以结果复命公司的改革是否正确,就是看作战队伍的作战能力是否提升了。如果作战能力没有增强,改革不正确。提升作战实际需要的作战能力,这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完整的干部标准。
片联要抓住干部大循环,重新调整前线的作战队伍。目前公司到处都有屏障,你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打通全流程。将来我们攻下一个项目,留下最佳的干部和专家配置,剩下的人员再进入到干部循环流动。通过三年左右时间,让全球化的组织在流程、制度、干部配置、管理方法上达到一定标准。如果片联将市场的干部资格管好了,研发、财经等所有地区的干部资格管理都可以由你们管起来。当然,并不是说对于每个干部任命,片联都要知晓,但是片联要有总的干部管理机制,下面如何推荐和评审,让干部去接管这个摊子。
重装旅是资源组建中心,作为战略预备队提供资源配置,作战中心只能有一个——能听到炮声的地方。重装旅的建设思路,应该是训战结合,一边“跑步”进来,一边“跑步”出去,不断增大重装旅的人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重装旅参加抢占战略高地的全球作战,打赢了,成本摊给项目;打输了,自己拿出干粮,就是空载费用。这样公司才能建立起“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机制。
我们慢慢调整,第一步从行销开始干部循环,逐步扩展,至少技术口和业务口要以此为中心。工作场景是不断扩大的,而且“雪球”要滚到研发里去。研发的苗子早点让他上战场,循环回来,知道客户需求后再进行开发,有可能当将军,或者还能成为更厉害的人。
不要相信文件发布后就会自动实施,一定是要推行才会有实施。重装旅、重大项目部、项目管理资源池都是一股股洪流,推动进步。
——摘自《好好学习优化,不要总想颠覆》
华为刚取得一些成绩时,虽然内部管理官僚化还不重,但是苗头不小。由于管理水平不够,面临“企业缩小规模就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却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的窘境。华为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已达到几亿,但由于经验不足,内部出现了一些混乱和浪费的情况。因此,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必须改革,学习怎样由一个小公司向规模化转变,提升队伍的战斗力,最终“多打粮食”。
ibm的管理模式引起了任正非的关注,他认为,ibm的管理制度是付出数十亿美元代价总结出来的,其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因此,任正非亲自访问了ibm和贝尔实验室,通过此次访问,华为对ibm管理制度的规范、灵活、响应速度有了整体的认识。
由此,华为开始由运动式管理向系统性管理转变,提出了研发、营销、管理均衡发展的思路,把流程优化作为管理的主要切入点,并要求形成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指导书。
华为严格的考评系统就是在软件硬件设施齐备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一切以指标说话,为的就是培养员工一切以结果复命的习惯。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那么医生就得拿着救死扶伤的结果复命;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那么军人就得拿着保卫祖国的结果复命,同理,教师的复命结果就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工人的复命结果就是生产任务完成的指标。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复命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复命时的结果不能打折扣。
作为企业的员工,如何让自己的复命结果变得更加“货真价实”呢?
首先,找出“正确的事”。在主动做事之前,请你确保自己正在解决的是正确的问题——很有可能,它并不是先前交给你的那个问题。搞清楚交给你的问题是不是真正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深入地挖掘和收集事实,问问题、多看、多听、多想,一般用不了多久,你就能搞清楚自己走的方向到底对不对。这是确保工作能够完美复命的大前提。
第二,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儿会给自己、给公司、给客户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当自己的内心对于“差不多”形成排斥之后,做事的时候就会自动自发地趋于完美。
第三,在企业中,做事情一定要按照流程去做。一般而言,一套成熟的流程汇集了前辈的种种经验,并且经过了多次的归纳总结。优化是建立在你对工作有更深的理解之上的,在此之前,请遵照流程做事,这是不出错的有力保证。
任正非内部讲话(最新版) 明哲保身的领导是变革的绊脚石
明哲保身的领导是变革的绊脚石
庙小一点儿,方丈减几个,和尚少一点儿,机关的改革也应该是这样。总的原则是我们一定要压缩机关,为什么?因为我们建设了it。为什么要建设it?道路设计时需要博士,炼钢制轨需要硕士,铺路需要本科生,但是道路修好了扳岔道就不要这么高的学历了,否则谁也坐不起火车。因此当我们公司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建设起来的时候,就不要这么多的高级别干部了。建立流程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单位生产效率,如果一层一层地减少一批干部,我们的成本就会下降很快。在本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敢于负责任,使流程速度加快,对明哲保身的人一定要清除。华为给了员工很好的利益,于是有人说千万不要丢了这个位子,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利益。对于凡事要保自己利益的人,都要免除他的职务,他已经是变革的绊脚石。在去年的一年时间里,如果没有改进行为的,甚至一次错误也没犯过,工作也没有改进的,可以就地免除他的职务。他的部门的人均效益没提高,他这个科长就不能当了。他说他也没有犯错啊,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而有些人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但他管理的部门人均效益提升很大,我认为这种干部就要用。
我们要简化不必要确认的东西,要减少在管理中不必要、不重要的环节,否则公司怎么能高效运行呢?我们一定要在监控有效的条件下,尽力精简机关。秘书有权对例行的管理工作进行处理,经理主要对例外事件,以及判别不清的重要例行事件做出处理,例行越多,经理就越少,成本就越低。一定要减少编制,我们的机关编制是过于庞大的。在同等条件下,机关干部越少越好,当然不能少到一个人也没有。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一部分机关干部派到直接产生增值的岗位上去。机关的考评应由直接服务部门进行打分,它要与机关的工资、奖金的组织得分挂钩。这也是客户导向,内部客户也是客户。
庞大的机关一定要消肿。在这个变革过程中,会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也会碰到许多矛盾,领导干部要起模范作用。要有人敢于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就不能当干部。
——摘自《华为的冬天》
中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在改革前,内部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减员增效的呼声越来越高。华为也一度面临同样的问题,1998年,经过1997年前后大规模扩招人才,华为员工已经突破8000人,而华为在海外市场上的业绩仍然没有多大的起色。这导致华为人均效益的下降,任正非认为,如果效益无法提高,利润无法获得增长,那么现行的工资将无法维持,减员增效势在必行。
在访问了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先进企业之后,他深深感到与世界先进的管理体系相比,华为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在绩效管理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关注绩效结果,不关注绩效改进,在对新员工与老员工进行绩效评定时尤其突出。老员工由于本身任职能力强,产出多,但可能相当长时间没有进步;新员工由于来公司时间短,产出少,但进步大。对这种情况有些主管只比多少,不比进步,打击了员工不断改进的积极性。
华为采取如下方式改进绩效:首先,分析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找出员工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合理的绩效改进方案,并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实施,如个性化的培训等;再次,在下一阶段的绩效辅导过程中,落实已经制订的绩效改进方案,尽可能为员工的绩效改进提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帮助。
华为的市场部机关曾经被任正非盖上了“无能的机关干部”的标签,因为其办事效率低下,且过于依赖他人服务,掌握不了程序化、系统化的工作方法。任正非认为,对事负责和对人负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一批干部,习惯于事事向上级请示,也就是任正非所说的“对人负责”。对人负责的态度造成了华为的机关部门一定程度上人事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对此任正非强调,要建立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体系,即对于已经有规定,或者成为惯例的东西,不必请示,直接通过。
针对市场部机关,任正非规定“从明天开始,市场部把多余的干部组成一个数据库小组,所有数据只能向这个小组要,不能向办事处要,办事处一定要给机关打分,你们不要给他们打那么好的分,让他们吃一点儿亏,否则他们不会明白这个道理,不会服务于你们,使你们作战有力”。
企业减员增效是指通过持续重组和深化用工制度改革,使员工总量逐年减少,员工队伍素质逐年提高,员工队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人工总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劳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企业减员增效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即将企业非生产部分和间接辅助部分从企业主体分离出去,面向社会,创收节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二是下岗分流、转岗就业,即按合理用工定额,确定主体职工编制,通过竞争上岗,裁减富余人员,使多数下岗职工向非工业转移。
任正非所提倡的减员增效,是指尽可能地发挥出每一名员工的能力,以最少的人力收获最让人满意的结果。对于企业来说,是否应采取“减员增效”的措施还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因为减员有时未必能增效,还需要企业承担一定的风险后果。
举例来说,减员后企业可能要面对这些风险:
首先,是关键人才、重要技术、商业秘密的流失风险。
许多企业在裁员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工成本上,对员工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视而不见,没能像评估机器、房产、专利等财务资产一样评估员工的价值,结果裁员中丧失了一些对企业的发展富有价值的人才。尤其是结构性裁员中,企业的一些部门甚至整个事业部会因业务调整而被砍掉,大量优秀员工往往随之被解雇,他们所掌握的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客户关系、商业秘密随之流失。当企业度过一时的困难,回头需要扩充人员时,却发现那些具有潜力的员工已为他人所用,削弱了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实施操作与内部公平风险。
在裁员目标人员确定、员工总量变化、裁员过程控制、裁员赔偿、裁员方式方法选择实施操作的各个环节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风险。如果企业在裁员的政策、规则、标准、程序以及操作上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不能维护被裁员工的合法权利,则不仅会造成被裁人员的争辩、反对和联手抵抗;而且最坏的情况是,留任员工自危、焦虑、意志消沉、对企业不信任而士气低迷。有研究资料显示,如果裁员使部门规模缩减一半或三分之二,或使留任员工的工作负荷增加到以前的两至三倍时,员工就会表现出保守、恐惧、畏缩或麻木等消极反应。
再次,是要素资源匹配度低,投入与产出不统一风险。
企业绩效的提升乃是投入与产出的统一,裁员只有在企业经营绩效的稳定或增长时才有意义。在减少人力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改进或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路径,得依靠提高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的集合优度,依靠从资源投入到成果产出的转化效率提高。实践中,有不少管理者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节省人力成本或人力资源使用上,不去花气力相应提高要素资源的匹配优度和资源到成果的转化效率,结果往往陷入裁员先行(或单行),投入与产出不统一,减员难以增效的系统风险之中。
最后,企业“软”实力受损风险。
许多企业的裁员行为着眼于企业财务资产、资源、技术效率、利润率等硬实力的提升,到头来却往往由于损伤其形象、口碑、品牌、影响力、文化、传统、行为规范、心理契约等“软”实力而无助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裁员时,应认真把握企业自身一贯奉行的价值观念、管理方式、行事风格、企业文化等软实力。企业降低软实力的损失并不亚于硬实力降低的损失,而且是长时间难以弥补的。
裁员举措在一定环境、条件和时间下,确实能给企业有针对性地摆脱困境带来积极效用,但同时也给企业留下一些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业务情况发生变化,当运营状况超越裁员的原有前提和边界时,它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就开始降低、扭曲,甚至走向反面。因此,裁员策略往往潜藏着短期脱困与长期发展相冲突的风险。这就告诫我们,裁员无论何种原因都应当始终基于企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战略、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
任正非内部讲话(最新版) 淡化领导人的英雄色彩是职业化的必然道路
淡化领导人的英雄色彩是职业化的必然道路
华为曾经是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人、创业者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的必然之路。只有职业化、流程化才能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内耗。第二次创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职业化管理,职业化管理就使英雄难以在高层生成。公司将在两三年后,初步实现it管理,端对端的流程化管理,每个职业管理者都在一段流程上规范化运作。就如一列火车从广州开到北京,有数百人扳了道岔,有数十个司机接力,不能说最后一个驾车到了北京的司机就是英雄。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是一个代表,并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需要组织创新,组织创新的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一个个人英雄行为,而是要经过组织试验、评议、审查之后的规范化创新。任何一个希望自己在流程中贡献最大、青史留名的人,他一定会成为流程的阻力。然而基层干部不能无为而治,不当英雄,也就无法成为中高级管理者。对基层干部我们的原则是呕心沥血、身体力行、事必躬亲、坚决执行、严格管理、有效监控、诚信服从;与高级干部标准反过来,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体系。
——摘自《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
毫无疑问,在华为员工的心目中,特别是在那些在华为工作时间长达十几年的员工心中,总裁任正非就是华为的灵魂和英雄,“没有任正非,华为的前瞻战略肯定会大打折扣”。
但任正非不这么想,“华为不需要英雄”。任正非经常讲,“一个没有英雄的公司是一个最好的公司。过去是靠英雄打下这份基业,现在是靠流程、靠平台,不再是靠一个能人”。
正如任正非所说: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人、创业者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的必然之路。事实上,华为从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公司。
任正非从来不否认与华为一起打拼了二十年、见证的华为点滴成长的老员工们,是华为的英雄。但与此同时他还强调,没有任何员工可以凭借着过去的贡献而自居为华为的英雄,影响甚至阻碍华为的进一步发展。华为需要每一名员工都有着成为英雄的信念和像英雄学习的精神,但这并不代表英雄个人主义可以在华为扎根。华为想要在国际市场中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淡化英雄主义色彩,一切让制度和管理说话。
“以前我们还有家传手艺,比如说爷爷打菜刀打得很好,方圆五十里都知道我们家菜刀好,然后孙子继承了爷爷的手艺。在方圆五十里我还是优秀的铁匠,就能娶到一朵金花。那现在铁匠还行吗?现在经济全球化了。人家用碳纤维做的刀,削铁如泥,比钢刀还好得多。你在方圆几公里几十公里曾经流传几十年几百年的祖传手艺,被经济全球化在几秒钟内打得粉碎。”
诚如任正非所说,爷爷有着祖传的手艺,是那个年代的打铁英雄,但是现在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崇拜那个年代的英雄,要不断开拓视野,用更先进更完备的知识和技能装备自己,才能生存下去。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管理,是每一家企业的必由之路。
在国际上,职业化水平比较高的主要是美国、欧洲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的职业化状况不容乐观,管理类职业化刚刚开始,这个问题不是出在员工身上,而是出在企业没有一个职业化的体系作为保障。外企的员工职业化程度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比较健全。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的职业化道路至少还要3年到5年的时间。
国内企业的组织架构、流程制度、运营管理,主要还是学习和模仿西方企业;职业化的发展,模仿的痕迹也同样很重。西方企业强调的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的职业化核心内容,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学,却没有像前者那样起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职业化管理没有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从国人所受的文化熏陶角度出发,抓不住内因,自然很难被重视、认同和接受。众所周知,上班可以锻炼身体甚至洗澡的“自由散漫”的美国人创造了微软、google等这样的超级企业;循规蹈矩、沉默寡言、不善变通的德国人拥有奥迪、宝马、奔驰;被上司扇了耳光还得点头哈腰的日本人,也打造出了松下、索尼、丰田等世界级大品牌。换言之,不同的民族个性都可以创造出世界级的品牌。中国有如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好理念,善于学习的中国人同样可以搞好企业职业化,打造出世界级的好品牌。
任正非内部讲话(最新版) 让最有责任心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让最有责任心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我们让最有责任心的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我们公司确立的是对事负责的流程责任制,我们把权力下放给最明白、最有责任心的人,让他们对流程进行例行管理。高层实行委员会制,把例外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委员会;并不断地把例外管理转变为例行管理。流程中设立若干监控点,由上级部门不断执行监察控制,这样公司才能做到无为而治。
一个部门领导没有犯过什么错误,但人均效益没有增长,他应该下台了。另一个部门的领导犯过一些错误,当然不是品德错误,而是大胆工作,大胆承担责任,缺经验而产生的错误,而人均效益增长,他应该受到重视。若他犯的错误,是集体讨论过的,错了以后又及时改正了,他应受到提拔。各级干部部门,要防止明哲保身的干部被晋升。在一个系统中,人均效益的指标连续不增长,那么主要部门领导与干部部门的人,应全部集体辞职。因为,人是他们选的。
区别一个干部是不是好干部,是不是忠臣,标准有四个:第一,你有没有敬业精神,对工作是否认真,改进了,还能再改进吗?这就是你的工作敬业精神。第二,你有没有献身精神,不要斤斤计较,我们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我认为献身精神是考核干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一个干部如果过于斤斤计较,这个干部绝对做不好,你手下有很多兵,如果你自私、斤斤计较,你的手下能和你合作很好吗?没有献身精神的人不要做干部,做干部的一定要有献身精神。第三点和第四点,就是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的员工是不是都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如果没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为什么还想要当干部?
——摘自《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在一个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然而,想要成为企业的领导者,势必要肩负更高的责任。领导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扛起它,才能对自己和企业问心无愧。
作为华为的最高领导之一,任正非就是一个十分有责任感的人。虽然任正非身体一直不好,但为了华为的生存和发展,他一直身体力行。从1992年开始,任正非就多次出访各国,探寻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他多次在寒冷的冬季出访俄罗斯,远赴德国、美国,一边要承受由于时差、环境、气候等带来的不适,一边还要竭力融入当地的文化大背景中去分析和理解当地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公司的发展,也为了便于和国外企业家沟通,任正非在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习英语,华为员工经过他的办公室时会感到一种来自心底的崇敬,当然还有油然而生的紧迫感,由此,他们想:“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