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废太子生存指南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寻香踪
“你不想让他去?”
“也没有,他自己不是不愿意去吗。”
“他当然不愿意去。”
“啊?为什么?”
裴凛之说:“自己去想。”
萧彧:“……”他怎么知道!这问了等于白问啊!
次日朝堂之上,萧彧将取缔青楼妓馆的计划一说,果然引起了的很大反响。
大家都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帮原广州的官员几乎没有人赞同取缔青楼,认为牵扯面太广。
萧彧岂有不知道,所谓牵扯太广,其实是损害到了一些世家的利益,毕竟不少青楼妓馆的背后老板就是他们。
倒是从崖州跟过来的人都支持萧彧的决定,因为他们看到了取缔后的成果,没有了青楼,对百姓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人们还多了一些期盼,可以看到歌舞表演。
当然,也有人认为,青楼妓馆的存在,能让穷困的男人有地方宣泄欲望和压力,减少对女性的犯罪,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稳定。
萧彧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合着女人就是泄欲的工具?那还要官府和军队干什么!





废太子生存指南 第107节
第114章 报纸
六月初六, 阿平的生日,也是个传统节日, 六月六,晒龙袍,百姓则晾晒自家的被褥衣服。
阿平过生日,一切从简。但萧彧还是亲自动手,给阿平蒸了一个花馒头,用蔬菜汁、果汁和花瓣汁和面, 做了一只五彩公鸡,因为阿平是属鸡的。
这只五彩的胖公鸡憨态可掬,阿平看到这个礼物,喜欢得不行, 抱着不舍得撒手,也不舍得吃。
思归逗他:“阿平你吃不吃, 你不吃我可吃了。”
阿平抱着胖公鸡:“不许吃我的胖公鸡,这是郎君给我的。”
萧彧说:“阿平,你还是吃了吧, 这个不能放, 放久了它就坏了。你喜欢小公鸡, 赶明儿叫瓷坊的人给你烧一套, 那个就不会坏了。”
阿平摸着胖公鸡,左看右看, 还是不舍得下嘴, 抬起头, 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萧彧:“我晚上吃好吗?”
萧彧笑着摸摸他的脑袋:“好, 晚上吃。走, 带你出去玩。听说今天街上很热闹呢, 我们去瞧热闹。”
“喔喔喔——太棒了!”这个阿平最喜欢了,对一个有着旺盛好奇心的三岁孩童来说,外面的世界正是他最向往的。但大人们都忙,他平时很少出去,只能在府中玩,后院马厩里的马尾被他揪得都快秃了。
萧彧弯腰抱起阿平,小家伙搂着他的脖子,亲着他的脸颊:“我最喜欢郎君了!”
萧彧呵呵笑。
裴凛之嫉妒地看着阿平,为什么这个臭小子可以随时随地亲萧彧,自己只能关上门之后才能做这些。
“臭小子,你都三岁了,下来自己走,别让郎君抱。”裴凛之说。
阿平冲他皱鼻子:“我不嘛,我就让郎君抱。”
赖峰说:“陛下,还是我来抱吧。”
“没事,我能抱。累了我会放他下来。”萧彧说。
马车出了门,萧彧将窗帘卷起来,从窗口看街上的风景。
家家户户果然都在晾晒被子、衣服,大人的,小孩的,各个季节的都有。
多为靛青、黑、白等色,很少有鲜亮的颜色,没办法,染色剂有限,而且不易固色,染上了也容易掉。若是谁家能看到这几种颜色以外的,那绝对是值得显摆的事。
六月六晒衣被,其实也有些攀比的意味在,跟左邻右舍比比,谁家的衣服被子多,谁家的更好。
车行一段距离,阿平突然喊了起来:“哇,好漂亮!”
裴凛之也“嗬”了一声:“好大的排场,竟然挂了一条街。这是哪家的?”
萧彧往另一边窗口看去,外面突然多了很多人,都在往左侧一条名为安顺街的街道涌去。而整条安顺街,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匹,从临街的二楼垂挂下来,风一吹,飘飘扬扬,煞是壮观。
马车外随行的孟思归探过头来:“师父,应该是吴家,这一条街都是吴家的。”
萧彧问:“吴参军家的?”
孟思归点头:“正是。城中最大的医馆就在这安顺街,我来过很多次。”
萧彧笑道:“吴家果然有钱,整个番禺城都不及他家颜色丰富。”
又行了一段,萧彧发现自己还是见识太少,路旁的树上竟挂满了五彩的丝绸,这怎么看都不像是晒布,分明是炫富,他竟看到了史书上写的情况,这些世家竟真以这样的方式竞富!
“这又是哪家?”萧彧问。
吉海去打听了回来:“陛下,是何家的。”
除了吴家与何家,其他几个大家族都不甘示弱,连跟萧彧走得最近的林家也晒了不少出来,只是没有另外几家夸张罢了。
据说往年有陈家在,场面更是夸张。
萧彧看了一路,越看越是无语:“罢了,不看了,去一鸣社。”
一鸣社里倒是热闹非凡。前几日萧彧一声令下,城中的青楼妓馆全都给取缔了,那些富贵人家的公子少爷没地儿消遣,便聚集到茶馆来了。
原本挺清净的一鸣社变得热闹起来,人也鱼龙混杂了起来,有人在参加辩论赛,有人喝茶看书,还有人在高谈阔论、吹牛放屁。
他们进了后面的雅间,担任掌柜的林海生亲自上来招待:“陛下和将军好久没来茶社了。”
裴凛之皱眉:“好好一茶馆,怎么搞得乌烟瘴气的。”
林海生也颇为无奈:“陛下前几日取缔了青楼,那些常逛青楼的客人就都跑到咱们茶馆来了。开门迎客,我也不能将客人挡在门外。”
萧彧倒是无所谓:“无妨,人多口杂也有好处,便于收集消息。海生让茶馆的小二多留意一点,应该能收到不少有用的信息。关于取缔青楼一事,这些人是什么态度?”
说到这个,林海生就有话说了:“起初几日,那些人意见大得很,都在非议陛下。”
萧彧挑眉:“哦,非议我什么了?”
“他们有人说陛下收了那些姑娘是为了自己用,还有人妄议陛下有特殊癖好,不、不好女色。”林海生说到这里,偷觑了萧彧一眼,不敢接着说了。
裴凛之红了脸:“大胆!”
萧彧则忍不住笑出了声:“倒是挺敢猜。随他们去吧,没青楼可逛,多回去陪陪自己老婆孩子不挺好的。”
林海生说:“但也有人说,正经的青楼妓馆给取缔了,恐怕会让暗娼猖獗起来。”
萧彧说:“那就让官府去抓,一旦抓到,便处以惩罚。”
他也知道这种事是不可能完全禁止的,因为总有些好逸恶劳不知羞耻的人会利用皮肉来赚钱,这钱来得多轻快啊,但官府的态度一定要树立起来,严厉打击。
林海生又说:“估计最近纳妾的人会增多,不少人都说厌倦了自家的黄脸婆。”
萧彧冷笑:“看样子得颁布新的婚姻令了,不仅男子能休妻,女子也能休夫。”
萧彧这话一出,屋内人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从来都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子哪有婚姻自主的权力。
萧彧见大家惊诧的表情,说:“觉得很奇怪吗?我说的男女平等,可不是在嘴上喊喊而已。”
不仅如此,他还要修订一下继承法与赡养法,不能只有男子有继承权与赡养义务,女子同样有继承权与赡养义务。女子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才有主动要求离婚的底气。
正好趁着广交崖三州人少,提前试行这些律法,一边试行一边修订,等到天下一统,就有了全面推行的基础。
裴凛之说:“陛下说的都有道理,我支持陛下的做法。”
萧彧看着裴凛之,嘴角扬了上去,虽然裴凛之可能没法完全理解他的想法和行为,但他这种你说的什么都是对的态度让他很受用,至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林海生又说:“最近茶社又来了不少北边的读书人。有一些似乎手头比较紧,盘缠花光了,无处可去,白日便在街头卖字画代写书信,夜里便宿在茶馆。我也没法赶人,但长久这么下去不是办法,请示陛下该如何处置。”
萧彧略一思索:“明日让礼部在茶社门口贴一张告示,但凡有外地来的考生,一律去礼部报到。由礼部统一安排食宿,设若自己没法谋生,九月开学后都去学塾做夫子。明春再来参考。”
既然是来投奔自己的,那起码要给这批学子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裴凛之说:“陛下正缺人手,何不再考一回?”
萧彧说:“这样一来就乱了套了,整年都在忙选拔考试了。等天下安定了,选拔考试也不能每年都考,否则官僚机构太过臃肿,就会成为国家的负担。”
他们从茶社出来的时候,竟在门口遇到了王启。
王启一惊,赶紧过来打招呼:“陛下今日也来了茶社?”
萧彧说:“王大人也是这里的常客?”
王启说:“有空便来坐坐,听听读书人的意见。”
萧彧点头:“不错。对了,我有个想法一直想跟王大人说。”
王启忙说:“陛下请讲!”
萧彧说:“活字印刷的字模已足够多了吧?我欲制作一份期刊,定期印刷,上面可以刊登朝廷的新政、律法,或者是社会大事,也可是读书人或者某官员的评论观点,抑或是诗文、小品。每期内容都不重复,半月或一月发一次。至于稿件来源,可以在一鸣社公示栏征稿。”
王启露出激动的表情:“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这是给天下读书人一个了解信息的渠道与展示才能的机会?”
萧彧点头:“对,便是这个意思。活字印刷排版方便,每次可以定量发行,免费或收费皆可,收费也无需太高。”
王启拱手:“陛下真是英明,连这等法子都能想到。妙极!妙极!”
萧彧说:“稿子定下之后,都先送来与我过目。”
“遵旨!”
萧彧微微一笑:“那王大人去忙吧,我们先走了。”
有了报纸,就能够掌握舆论,引导民众的思想。
往后这城内商铺若是开起来,还能在报刊上打广告,收个广告费呢!
“恭送陛下!”王启恭敬地送萧彧上车。
车上,裴凛之侧目看着萧彧,不说话。
萧彧扭头看他:“你看什么?”
裴凛之说:“我在想,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奇妙点子?”
萧彧笑起来,凑到他耳边:“你忘啦,我可是集合了几千年智慧的人。”
裴凛之满眼都是宠溺,特别想将人抱在怀里好好疼爱一番,他怎么能如此幸运,拥有这个可爱有趣的人。
萧彧说:“回头有空你替我去瞧瞧那些青楼女子,有艺术才能的,便跳出来让她们组成文艺团,届时还去演出。我还打算再开一个茶馆,让这些女子去表演,让那些纨绔子弟有地方消磨时间,只能看不能摸,谁不规矩,敢言语冒犯,就着人掌嘴!”
裴凛之夸道:“此法也甚是妙!”
第115章 爆款
次日, 萧彧在朝会上提起了创办太学一事。
专为各地前来参加选拔考试的学子提供落脚之处,也给这些学子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场所。
说白了,就是不能让前来投奔他的人寒了心, 得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真的重视人才。
王启问:“陛下, 太学选址于何处,是否将原来的府学改成太学?”
萧彧摆手:“不必, 府学依旧保留。将原来的陈府改为太学吧,那所宅子足够大,理当能容下数百上千的学子。”
陈家的宅子非常大, 比萧彧住的刺史府都要大。陈家被抄之后,萧彧原打算将宅子赐给王启, 因为王家接了一堆族人过来,需要大房子才能安置下来。
但王启没敢要, 他可不敢住得比萧彧的行宫还大。
那宅子就一直空着,如今正好派上用场。办太学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数日后,王启送了几篇稿子过来让萧彧过目, 并且请示是否需要起个名字。
萧彧说:“当然要起的, 王大人有什么建议?”
王启说:“臣草拟了几个名字,请陛下指示。”
萧彧看了一下, 不是太古板就是太文艺,他说:“都不太合适, 便叫《星火》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废太子生存指南 第108节
王启说:“可是出自《尚书》的‘若火之燎原, 不可向迩’?臣以为不妥, 这后一句是犹可扑灭, 不太吉利。”
萧彧说:“对, 火是可以扑灭的, 但思想之火一旦蔓延开来,便会代代相承,影响深远。”
王启听到这里,便不再反驳:“臣遵旨。”
“好了,这稿子先放我这里,等我看完了,再与你讨论。”
第一期报纸,萧彧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要定一个基调。不能太纵容那些刻板保守甚至反动的观念存在,能改的就该,不能改的就删,反正他身边有的是能人,写几篇稿子还是不成问题的。
萧彧批完这些稿子花了两天时间。
王启拿到朱批改好的稿时,非常吃惊,他以为萧彧也就是过目而已,没想到他是亲自修改,甚至还亲自写了一篇文章。
改完之后,萧彧又同王启商议了一下排版的问题,报纸纸张肯定要跟纸坊特定,需得要大,才能够承载下如此多内容。
萧彧又说:“报刊文章将来的受众会非常广,建议用句读隔开,以免引起歧义。”
这点王启有点难以接受:“断句是每个读书人都必学的内容,我看就不必加了,印刷时也不方便。”
萧彧不以为然:“有何不便?烧制一套句读字模即可。报刊是新鲜事物,报刊加句读一样新鲜,刚开始人们可能不太适应,但时间一长,肯定都会很自然地接受下来。”
主要是萧彧看书就不太适应没有标点符号,奏折里也没有,有时候还得去猜对方的意思,毕竟没有标点有时候会引起歧义。
报纸有了句读,课本加句读就顺理成章了,对知识普及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小孩子就不必浪费时间专门去学句读。
王启拗不过他,只得答应下来。
萧彧这时候就觉出当皇帝的好出来了,说什么就是什么,下面的人反驳也没用。
不过权力一旦没有了约束,碰上个昏庸无能的昏君或者暴虐残忍的暴君时,灾难就来了,国家的命运全都掌握在皇帝手里,就跟抽彩票一般,老百姓太难了。所以还是得想办法约束一下君权才行。
裴凛之的身体已经好多了,他暂时还不能练兵,便去帮萧彧跑腿干点琐事。比如督工装修带戏台的茶楼,去青楼女子中挑选有才干的女子组建文艺团。
文艺团的排练还是交给了有丰富经验的向阳。
萧彧这人对感情非常迟钝,身边人对他的感情他都一律认为是尊敬或者喜爱,对自身的男性魅力严重缺乏自知之明,完全没有万人迷的自觉。
所以裴凛之很苦恼,一直都在警惕着各路情敌,好在萧彧位高权重,对他有爱慕之情的也不敢轻易表达。
萧彧迟钝,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若是他知道身边有那么多人爱慕他,想爬上他的床,倒会徒增他的烦恼。
萧彧没察觉到,裴凛之却不能纵容这事的发生,他一直想支走向阳,如今可算是找到理由了。
向阳哪怕是不乐意,他也没法拒绝,谁叫他之前就是干这个的。
《星火》创刊号发行的日子,正是茶楼一品香开业的日子。
一品香跟一鸣社有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就是多了个戏台,里面有人弹琴唱曲儿,其次就是茶比较贵,同样的茶,在一鸣社卖三五文,到了一品香,那就得一二十文,最贵的还能卖到上百文一壶。
此外一品香的茶点也要丰富得多,花样也多。
说白了,一鸣社是给读书人提供读书与交流的场所,带公益性质的,一品香则是要赚钱的,更何况一品香还有小娘子弹琴唱曲儿呢,这可是高级享受。
如此一来,就将一鸣社和一品香的客人区分开来了,一鸣社还是留给真正有上进心的读书人,那些纨绔子弟都去一品香继续纨绔去。
读书人想去一品香体验一下与众不同的风格也未尝不可,多花个一二十文即可,只要你肯出钱。
对一鸣社的常客来说,一品香的开业对他们来说不算新闻,一鸣社正在售卖的《星火》报纸才是劲爆新闻。
这些读书人自幼读书,看的无一不是手抄本,所学的也就是那些经、史、子、集的册子,读书十几几十载,都是在反复钻研这些。
若偶能得到一本这以外的读本,不知有多难得,必定会囫囵先吞完,再反复咀嚼,誊抄,加以批注。
对读书人来说,看到有字的纸张都要仔细地看过并且珍惜,今日他们看到了什么?一种从未听说过的东西,说它是书并不合适,因为它只有一张,茶社掌柜说这叫“报纸”。
这种报纸不止一份,而是无数份,并且每一份都是一模一样的,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哪位手抄者能有如此稳定的发挥!而且还抄了这么多份!
掌柜笑着解释,说是印刷出来的。也就是将刊载的内容雕刻出来,然后一张张重复印刷。
这个印刷术,对当下的读书人来说完全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书本还能这样制作出来!
《星火》虽然只有一张,不过价格也极其亲民,只需一文便能买上一份,如此廉价,简直太令人惊喜。
尽管内容都是重复的,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借阅,但茶社的客人无不人手一份,有人还买了数份,要给家里的父兄们带一份。
《星火》创刊号只印刷了两千份,朝中官员人人免费发了一份,卖到市面上的仅有一千多份。
但是仅一天时间这报纸便卖了个干净,还有无数人来一鸣社询问有没有报纸卖,几乎将门槛都踏破了。
不得已,林海生只得着人去礼部询问什么时候再补货,得到答复后,便在门口挂上一个“今日报纸已售罄,欲购明日从速”的告示,这才将自己从即将晕厥的状态解救出来。
一夕之间,“看过报纸了吗?”几乎成了番禺人见面的第一句话。
《星火》报连夜加印,又印出了一千份,第二日还是早早就售光了。
《星火》如此火爆,萧彧也没料到,毕竟一鸣社的茶客数量最多也就几百人,他以为有个两千份也够用了,没想到完全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看样子城中的读书人还挺不少。
如此多人看报,这可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家都爱学习啊。
几日后,王启在朝堂上汇报:“启奏陛下,《星火》创刊号前后已经印刷了五千份,业已售罄,是否还要再加印?”
萧彧说:“既如此受欢迎,那便再加印一万份吧,安排车马送往各郡县以及崖州与交州,各学塾都分发一份。”
闵翀则说:“陛下,臣以为可以再印几万份都不为过。”
“闵爱卿何出此言?”萧彧问。
闵翀说:“臣以为,《星火》在番禺如此受追捧,那么对整个安国读书人的效果应当也是一致的。若是能将它们送到安国的读书人手里,不知会有多少有识之士向往广州。陛下想要网罗人才,必将唾手可得。”
王启与孙非等人也表示赞同:“闵大人所言极是,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萧彧说:“既是这样,那便依闵爱卿所言,再印五万份吧。只是要辛苦纸坊与印坊了。”
闵翀提的这个非常重要,这等于就是意识形态的渗透,哪怕是报纸不卖钱,白送给安国的读书人,那也是他赚了,这报纸一是显示了他们的先进生产力,二是传播了他的统治理念与治理思想。
对读书人来说,一个拥有活字印刷的地方可不就是天堂般的存在了。
王启干劲十足,他决定再扩大印坊规模,多招工匠,多烧字模,多版同时印刷,既不耽误报纸印刷,也不耽误教材印刷。
《星火》创刊号发行一个月后,它终于出现在了建业的读书人手里。
一夕之间,《星火》便成了建业城中最为热门的话题,若是还有人没看过《星火》,那肯定是落伍了。
第116章 禁商
自从萧彧在崖州称帝, 建业城内就开始暗潮汹涌,虽然明面上大家都默契地只字不提,暗地里都有各自的小九九, 有人欢喜, 有人鄙夷,有人叹息, 有人看戏。
有人进行过客观分析,萧彧跟萧祎抗衡,胜算有多少。
从兵力、财力、物力、外力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萧彧最大的优势是地处偏远, 除了萧祎,就没有其他外部压力, 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广交一带较少□□, 人口不会因为灾荒而骤减,如果好好经营,假以时日, 还真能壮大。
但他有壮大的机会吗?没有, 萧祎不会给他壮大的机会。他连梁王与豫王都容不下,这两位还没称帝呢, 更何况是已经称帝的萧彧。
整个广交地区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安国境内人口超过两千万, 有源源不断的兵力,碾压萧彧绰绰有余。不出三个月, 萧彧的小朝廷便将被萧祎扼杀在襁褓中。
然而事情并不如分析的那样, 萧祎的兵力远多于萧彧不假, 但他自去年下半年起就在疲于应对各地层出不穷的暴动, 粮草迅速被消耗掉。
一直到今春, 萧祎才派出水师攻打广州,然而三万多兵力全军覆没,五十几艘战船连一块舢板都没漂回来。
1...6263646566...1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