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娇娘发家录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树洞里的秘密
娇娘发家录
作者:树洞里的秘密

穿越了,穿成乡野山间的小农女,瘦不拉几,衣不蔽体,爹早亡,娘病逝,和奶奶相依为命,好在门前就是一条长河,屋后就是一座大山,有山有水,宋秋表示,不怕不怕,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家致富,带奶奶过上好日子!PS细水长流文,本文所有设定仅为了本文故事,切勿考据。





娇娘发家录 第一话:宋秋
正值夏初,刚下过几场夏雨,漫山的松针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被久违的阳光照得闪闪发亮。
青山绿水环抱着的松山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大都聚集在一起。
只有山脚下有单独的两户人家,宋家和张家。
左边的院落簇在一起有七八间的屋子,皆是青砖瓦房,这便是张家了。
而右边靠近山脚的用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却只有简单的三间木屋,两大一小,这是宋家。
张家近十几口人住在一起,自然热闹,而宋家只得老袁氏和宋秋祖孙俩相依为命,就要冷清得多。
院子两边都是菜地,只留出中间的一条路来,菜地里种着这个季节该种的蔬菜,胡瓜丝瓜和刀豆的藤蔓牵成了密密麻麻的网挂在院角,都快牵出篱笆外去了,开着各种各样的花,长势喜人得很。
十几个少男少女提着篮子或背着背篓从村里的大路往这边走来,远远的就有人冲着两家院子喊。
“宋秋!梨花!走喽!捡山菌去喽!”
“诶!”
两道声音立马回应,先是左边张家的院子里,背着背篓的张梨花从后院跑出来,紧接着,右边宋家的屋子里,背着背篓的宋秋也飞快的跑了出来。
两人一起汇入少男少女的队伍里,一行人说说笑笑的的往山上去。
松山村的村民没有自家的田地,要么就是农忙去地主家打短工,给地主家种地收粮,要么就是靠山水吃山水了。
这个时节正是山上的山菌发的时候,捡了山菌拿去集上买,或者捡得多了处理好了晒成干货,等到冬日里或者青黄不接的时候再卖,也是一道好菜,逗人买着呢。
特别是刚下了雨,山菌就发得更厉害,只要眼睛好使,不出半个时辰,就能捡出半背篓来。
一群人打上了山,就四下散开了来,钻进林子里,认真捡起山菌来。
宋秋身上的衣服短出来一大截,凉快虽凉快,可在山里这么一钻,还是扎人得紧的,但她丝毫不在意。
穿来这里快两个月了,病病沉沉一个来月,见识了这个家的清贫,家里所有的钱都被拿来给她治病用光了,还欠了不少外债。
日子清苦,能活下去就不错了,现下哪顾得上衣裳合不合身呢?
想着上午雨一停就往二十几里外的肖家场去了的奶奶,宋秋暗暗咬了咬牙,一双眼睛瞪大了在树下睃来睃去,加快了捡山菌的动作。
在她前世,老家的镇上,每到六七月的时候,大家伙可是最喜欢上山去捡山菌的,山菌脆脆爽爽的,混着辣椒爆炒,那叫一个好吃,胜过吃肉。
上学时每回暑假回老家,她就没少跟院子里的邻居等人往山里去捡山菌。
所以,这捡山菌她可是在行的。
不多时,拽在手里的背篓里的山菌就堆成山了,眼见着就要满了。
从不远处一边睃着树下时不时捡下一朵一边往这边来的张梨花一见她这背篓里的山菌,就瞪大了眼,“阿秋,你今年眼睛太好使了!往年捡山菌哪有这么厉害啊!”
张梨花是原身最好的朋友,从小一起长大的,情谊自然是没得说的。
宋秋也很喜欢这个活泼明快勤劳又善良的姑娘。
闻言看了看她只有半背篓的山菌,便道:“我背篓捡满了就给你捡。”
“那可行,阿秋你最好了,我这背篓要是捡不满,回去指定要被骂的。”张梨花吐吐舌头,说着就往斜刺里拐下去,她正好看到一朵绿油油的绿豆菌在那下头。
宋秋也转了身,继续往前头还没去过的林子里去。
但两人不管怎么走,都是不会离得太远的,一直保持着叫一声就能吱应的距离。
不像村里其他一起上山来的,有些都已经跑到前头的那片山腰子上去了。
松山村背靠的这座山就叫松山,不仅仅只是背后这几座山头,更高的连到了十几里外,那一片才是松山的主峰。
主峰上有个松山寺,寺里有个叫缘法的和尚实有些灵验,前往这松山寺去去烧香拜佛的人就多得不得了。
便是离着有半天路程的县城那边,都有信徒专门赶来的。
要是遇着缘法和尚讲经,那来的人更是摩肩擦踵,数不胜数,热闹非凡。
是以,松山寺下头的平安村就形成了一个大集,周围七八个村子的人都喜欢上那儿赶集或是卖些家里的鸡蛋啥的。
像他们捡了山菌,不往更远的盘石镇去卖的话,就去十几里外的平安村的集会也行。
其他村落不靠山,想吃山菌不想自己大老远的往山上来捡的话,可不就是要买嘛?
反正这山上就有的东西,也不贵,家里稍微有点松和的,买个一斤两斤的回家尝尝味也是没啥的。
每年都要卖山菌的松山村人,那对捡山菌自然是热衷得很的。
宋秋急切的想挣钱,这雨一停,山上的山菌发起来了,当然要快些捡,趁着山菌发的时节,多挣些银子,好还家里的欠债。
不大会儿,宋秋背上了背篓钻出林子,背篓里已经就捡满了,手里还兜着一捧,“梨花!”
她刚喊了一声,张梨花就从一边的坡下爬了上来,头发上扎着几根松针,脸上还沾着泥巴。
宋秋看得扑哧一笑,几步走过去,将手里的一捧山菌放进她的背篓里,抬手将她头发上的松针取出来。
“走,咱边回走边捡了。”
张梨花点头应着,四下望了望,见其他人四下聚拢,都在往山下去了。
“下山有些滑,阿秋你小心点,踩有树叶的地方。”
两人背着背篓,小心脚下,往山下去。
刚下了雨,山上都是湿的,往常被人走过的路走还打滑,走树林子里,反倒好走些。
一路下了山,捡漏的山菌装起来,便也把张梨花的背篓装满了。
一行人在山脚汇合,大家看两人都捡了满满的一背,都是打趣不已。
周石头也捡了满满一背篓,他看向张梨花道:“梨花,明儿我爹要去镇上,你去镇上卖山菌不?可以坐我家的牛车。”
张梨花还没说话,其他人一听,纷纷道:“石头,我去镇上!”
“我也去!搭我一个呗!”
“还有我!”
------题外话------
咳,开新文啦,撒泼打滚求一波大大的收藏




娇娘发家录 第二话:张家事
张梨花虽然也想去镇上卖山菌,但她奶指定不会让她去的,摇头道:“我不去,跟往年一样,我们家还是我小叔去卖的,我明儿还要接着往山上来捡呢!”
大家都晓得她家里那回事,周石头听了,虽然在意料之中,却也有些失望,便笑道:“那行吧,等下次你去卖了,咱们一路!”
其他人怕周石头不给他们搭车了,就都围上了周石头,簇拥着他往村里去。
宋秋和张梨花落在后头,他们只用走十来步就能到家。
想着周石头那眼神,宋秋看着张梨花,不由得暗暗笑了笑,嘴上却不多说,梨花还小呢,不急。
“这一背篓放不得,我明儿一早打算去平安村大集卖了,你真不跟我一起去?”
眼见着离院子还有一段,张梨花瞥着他们家院里没人,冲宋秋挤眉弄眼道:“我倒是想去,可我奶咋可能让我去卖?”
“那还是往年一样,我偷偷替你卖些,你也能攒些银钱。”
张梨花点点头,自小的情分,也不跟宋秋客气,向了背篓过去,让宋秋抓上一大把。
往年都是这样的,一次帮忙卖个半斤一斤的,积累下来,也能攒不少。
“又要辛苦阿秋你啦!”
宋秋麻溜的抓了一大把兜在本就短了一截的衣摆里,只道:“咱俩谁跟谁呢,你说这话多生分。”就没再多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前世她就深以为然。
但到了这里,见识了张家,她才知道,都是难念的经,这难也分个高中下的。
张梨花的爷爷张老豆同她奶老邓氏刚成亲不到一年,当时县衙来征兵役,正好把生得五大三粗的张老豆给征去了。
老邓氏转年就生下了大儿子张南瓜,可儿子直到一岁,都没得张老豆的消息回来,老邓氏带着儿子,每天等啊等。
突然有一天,有消息了,却是张老豆被征去了云州的东营大军,跟着上官去打倭匪,尸骨无存。
老邓氏一听这消息,当下就病了,要不是老袁氏两口子帮扶着,早就跟着去了。
病好之后,她娘家人就劝她带着儿子再嫁,要不然一个人想拉扯儿子长大,多难?且寡妇门前是非多,老邓氏又长得好看。
老邓氏被说得多了,看着年幼的儿子,没过多久就和人重新成了亲,男的姓李,也是个鳏夫,家里没有其他人了,拜了堂就住进了张家来。
两人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也算美满。
但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那个听说死了的张老豆竟突然就活生生的回来了!
众人称奇不已,一问之下,才知道张老豆当时为救上官被砍了好几刀,都以为他死定了,但那上官念他相救之恩,替他找了最好的大夫,将人给治好了。
他养了大半年才养好身体,可左手却废了,自然不能再当兵打仗,上官便将他留在自个身边当个亲信,做些账中的简单活计。
但张老豆实在挂念家中媳妇,等仗一打完,就和上官求了情想回家来。
上官念他救命之恩,就同意放他归家,还给了他一笔丰厚的银子。
张老豆怀揣巨款高高兴兴往家回,结果一到家就看见许久不见的媳妇同一个男人有说有笑,三个孩子在院子里嬉笑打闹,当下就风中凌乱了。
张老豆本就脾气不好,又当过兵打过仗,血水里挺过来的,哪受得了这窝囊?
当下就二话不说冲上去同人扭打在一起,别看只有一只手能用,那拳头也是硬得不得了的。
要不是老邓氏求情劝架,照张老豆那血性,李大锤能活活被打死。
自然,让张老豆手下留情的还是老邓氏给他生了个儿子。
张老豆当时一听这个,才收了手。
不过被打得半死不活的李大锤已然好不到哪里去。
张老豆不杀他,却也容不得他,只喊他赶紧滚蛋,滚得越远越好,一辈子都不要出现在松山村。
李大锤想带走儿子和女儿,张老豆双眼一瞪,没门儿!
是以,最后远走的只有打不过说不过张老豆的李大锤。
张老豆很喜欢老邓氏,两人又是从小认识的,念她是以为自己死了怕养不大儿子才在娘家人的劝说下再嫁的,便很快就原谅了她,也认下了李大锤的儿子和女儿。
跟他姓,往下排,二儿子张冬瓜,大女儿张水芹。
后头两人又生了两个儿子张地瓜和张胡瓜,小女儿张香叶,一共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一家八口,虽说有两个不是亲生的,但张老豆手里有钱,也不在意多两张嘴。
毕竟,他想跟老邓氏好好过日子。
但这事总是发生过了,两人有个吵吵闹闹的,难免就总是提起这事。
久而久之,张老豆这里没啥,老邓氏自己心里却过不去,觉得这双儿女十分碍眼,从而对这一儿一女就厌恶起来。
不说动辄打骂,却也是没少磋磨,张水芹得洗全家人的衣裳,且每天干不完的活,等到嫁人,也是老邓氏胡乱给她配了个婆家嫁了。
而张冬瓜这里,老邓氏给其他三个儿子都花了聘礼娶了媳妇,给他却是拿十斤粮食买回来的媳妇,穷山沟里的,没见过世面,说话都不敢大声。
连这个儿子都不喜欢,那这儿子所出的孙女孙子就更不喜欢了。
张梨花就是张冬瓜和陈氏的女儿。
她上头还有个哥哥张杨。
这一房人在张家的日子那是相当不好过的。
老邓氏铁了心的看他们不顺眼,起初张老豆也护过他们,但时间久了,吵得累,他也就不乐意管了。
像这样的处境,老邓氏怎么会允许他们接触跟银子有关的事?
每年山菌出来了,她都是要让张梨花去捡的,但卖是从来不会让她去卖的。
宋秋有原身的记忆,对张家的这些事情自然也清楚得很。
眼见着张梨花进了她家院子,老邓氏就吊着眼睛往她背篓里看。
“赶紧拾掇了,明儿你小叔好往镇上去卖!”
“好咧好咧!”
张梨花应着,就往院角的水井边来。




娇娘发家录 第三话:处理山菌
两家共用一口压水井,这一块是连着的,并没有栏着篱笆。
宋秋进屋拿了大木盆和大筲箕出来,张梨花已经压上来不少水,顺势就倒在了宋秋放下的木盆里。
见两人凑在一起,老邓氏站在上房檐阶上,少不得要冲张梨花骂一句,“麻溜点!拾掇好了赶紧去剁猪草!”
张梨花背对着那边,向着宋秋吐了吐舌头,做了个鬼脸,接着压起水来。
她打小力气好,常帮宋秋压水,宋秋早就习以为常,当下就坐了下来,将背篓打倒,然后顺手摘了两片丝瓜叶子,递给张梨花一片,开始小心的拿起一朵山菌擦洗起来。
这山菌沾了泥泞,又糊着不少枯枝烂叶,自然要清洗干净,才有好卖相。
但也不能下了水,一是下了水容易烂,不好卖,二是下了就重些,有些人就不乐意买了,所以只要将上头的枯枝烂叶泥泞这些稍微清洗一下就行。
清洗也是需要注意的,得轻拿轻放,轻轻洗才行,一用力就有可能碎了,那样不成朵的,自然不好卖。
一背篓的山菌,堆在一起的背回来,有不少碎了的,或者菌冒跟菌根脱离开了的,宋秋都把它单独的放在另一个小盆里。
等到一背篓的山菌全都清洗出来,雨后冒出来的太阳已然往西山下落去了。
宋秋直起腰,扭了扭脖子,这才将满是脏污的水给就近倒进了一旁的土沟里。
要拿去集上卖的装在大筲箕里就晾在檐阶上,免得堆一晚上坏了相。
剩下的小盆里的,宋秋就接着清洗了几遍,直到将沙土都洗干净。
张梨花也是如此做的,刚洗完,上房檐阶上老邓氏又在催她了,她赶紧就收拾了一通,将洗好的都搬回去,又麻溜的往后院去剁猪草去了。
老邓氏和张老豆都最喜欢大儿子张南瓜,当年盖了青砖瓦房还剩不少银钱,就特意送张南瓜去上了学堂。
不管张南瓜能不能读,总之是考上了童生的,眼下三十好几岁了,孩子都生了两个了,还在镇上学堂读着呢,且还是和儿子一起读一个学堂,一房人都在镇上租赁了房子住着。
而三儿子张地瓜,老邓氏和张老豆经历过生离死别诸多事的第一个儿子,自然也是很得他们稀罕的。
所以他成家后特意给他去镇上盘了个小铺子,让他卖些杂货,一家人都在镇上,一般逢年过节才会回来。
好了,上官给的银子这就用得不剩个啥了,张老豆废了手,自然做不得活。
这家用就落在了张冬瓜和陈氏两口子身上了。
两人一年到头几乎都在地主家做工,是地主家的长工,常不得自由的,而家里洗衣服打猪草喂猪喂鸡这些活计就落在了张梨花的头上。
四房的苗氏只负责带着女儿做饭,张胡瓜是小儿子,虽没银子再给他盘铺子啥的,这人在家里也是闲活的。
像这种买卖家里的东西的事向来都是他去办的。
为了不让小儿子惦记,老邓氏正暗戳戳的攒钱,打算给小儿子也去盘个铺子得个营生,这事张胡瓜两口子都知道,这才不闹呢。
至于钱从哪儿攒?
自然是张冬瓜两口子没日没夜的去做工来了。
要说二房唯一没被磋磨的就是张杨了。
张老豆脾气大,张杨脾气更大,老邓氏几乎管不住他,一天到晚就没见他着过家,自然是想管也没处管的。
在这外头都能听到张梨花剁猪草剁得铛铛铛的声音,宋秋忍不住笑了笑,端了洗好的一盆山菌进了灶屋去。
把外头收拾好,趁着天还没黑下来,提了个篮子往左边的菜园子里的三垄辣椒树去,摘上一篮子辣椒,明儿一起带去集上卖。
天渐渐黑了下来,宋秋见奶还没回来,想着上午奶走时说的话,便知道那户人家的媳妇应该还没生下来。
今晚奶指定是回不来了,她关好院门,转身进灶屋里去,趁着还有一点星亮,往灶孔里凑了一把枯柴,用打火石引燃了。
将中午剩下的一碗菜稀饭热了热,就坐在台阶上,靠着墙,将一碗菜稀饭一点一点吃干净。
吃完了,就进灶屋去先用锅里坐热的水洗了脸,洗了脚,再把碗洗了,出了灶屋,栓好灶屋门,正准备回她住的屋里。
“阿秋。”
一道黑影从院角跑过来,“袁奶奶今晚不回来呀?你怕不怕,我跟你一起睡吧!”
宋秋前世都已经二十八岁的大龄了,一个人睡惯了,哪里会怕。
不过从前的宋秋大约是怕的。
她点头道:“好。”
张梨花显然是常来跟宋秋一起睡的,熟门熟路得很,进屋摸黑都能找到床。
“你快睡进里头去,我晚上要起夜,免得惊醒你。”
宋秋便赶紧爬进床里头去躺下,等张梨花也躺下来了,才笑道:“晚上老起夜是病,得治。”
“啊?谁说的?我就晌早那顿能吃点干的,晚晌饭都是清水稀饭,能数出十粒米就不错了,这咔咔咔的一大碗下肚,能不起夜吗?我要是憋到天亮去,你可得往我坟头上烧纸去了。”
屋里黑着,宋秋看不清张梨花的脸,但只听这欢快跳脱的打趣,便能想象得出来她是什么表情。
当下不由得笑了,嘴里便道:“我逗你玩呢。”
“嘿嘿,我知道,我也逗你玩呢!我才不要你到我坟头上烧纸呢。”阿秋每年逢年清明都要上三座坟,再加她一个的话,天不亮去,都赶不上回来吃早晌饭的了。
她可是阿秋最好的朋友,要是出了事,阿秋会哭瞎眼睛的。
上次阿秋大病,她都差点哭死,幸好啊,佛祖保佑,把她的阿秋送回来了。
天不亮,睡在外头的张梨花就起来,宋秋听到动静,也跟着爬起来了。
“我去小河沟洗了衣服就往山上去捡山菌,你要是卖完了还早,到山上来找我啊。”张梨花系好衣服,说着就往外头去了。
宋秋在后头应了声,跟着下了床穿好鞋子往外头去。
到灶屋里将昨晚清洗好的要拿去卖的山菌背上,再提上装了辣椒的篮子,开了院门出去,再将院门锁好,就着将明未明的天光往村外去。
------题外话------
收藏走起!




娇娘发家录 第四话:大集
拐下门前的坡地,一条大路直通村外,出了村就是个岔路口。
往右边去沿着村外的长河而上便是一条宽敞又平整的官道。
这条官道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一头北上直通京城,一头南下,往盘石镇和县城方向,另劈出一条支道,则是东边过来的路。
而宋秋直接拐上了左边的小路。
这条小路就是往平安村去的,比走官道更捷径,他们村的人若是去平安村或者镇上,走路都是往这里去。
刚走出不到一里路,宋秋便瞧见前头也有人背着背篓在走,走得近了一看,正是他们村里的人。
那人见了宋秋,也是笑了笑,“是秋丫头啊,你这是一个人往大集去卖山菌?你奶奶昨儿没回来?”
“没呢,福婶子,你也是往大集去?正好咱俩搭个伴。”宋秋笑着追上去,同她一起往前走。
有人搭伴,走起这条路来就要放心大胆的多,毕竟天才麻麻亮,一个人闷头走还是有些吓人的。
这人是村头的梅福婶儿,去年刚死了男人,儿子女儿都不大,人挺好的。
两人一起赶路有话头说,倒也快,天微微亮时,就经过好几个村子,马上就要到平安村大集了。
这一路上的人也更多,都是背着背篓或挑着担子往大集去的。
很快到了大集,梅福婶子眼尖,正好瞅到挨着一块的两个摊位,忙拉着宋秋过去。
这大集没人管,也不用交摊费,先到先得,并不固定。
宋秋跟着梅福婶子在空位上将背篓放下来,和篮子一起摆在面前。
梅福婶子要卖的一篮子鸡蛋,另外的背篓里,装的则是一只养大的鸡,红光油亮的,看着就好。
她喂鸡喂得好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别人买十个鸡崽通常只能养活六七个,她却能养大八九个,所以,一年中,总能来集上卖上几只鸡。
宋秋放好东西,蹲下来,好奇的四下张望。
原身跟奶奶来过好几回平安大集的,但她还是头次来,亲眼看着,跟脑子里的记忆感觉自然是不一样的。
1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