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朕才不禅位[三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水墨黛
考卷的名字都在纸张的左侧,为了讲究阅卷的公平性,他们的名字都是被针线给封起来的。刘协甫一看完,就命令小黄门:把名字给拆了,朕倒要看看这几个出色的是什么人。
每张考卷都有三个阅卷人打的分数,是的,阿拉伯数字那种。在阅卷之前刘协特地命他们学会用这种百分制的打分来计算考生成绩,幸而这些人都是一点都通透的狐狸学士,学得十分迅速。
小黄门用算盘把平均分给算出来,填写在了卷面最显眼的地方。刘协倒是没有动他们这个分数,只是在几张卷子的分数后面做了简单的增减。
这次考试的所有人的分数,都统计出来,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好。刘协道:明天用大红纸的方式把名字、分数和排名写好,带给蔡邕,让他张贴在洛阳门学显眼的地方三天。
小黄门问:陛下,这排名也是要用阿拉伯数字?
刘协点点头:没错。
小黄门踟蹰道:怕是那些没有学过数字的人看不懂,可要再用汉字在旁标注?
不用,看不懂正好。刘协直接拒绝了:横竖门学里面有开数学课,不好好学这基础学科,刚好让他们知道后悔怎么写。
这次考试名列前茅的居然有几个刘协颇为熟悉的名字,程立、蔡文姬和司马懿。
蔡文姬不愧是蔡邕一手养大的女儿,文采斐然,然而字语中又有一份坚决,对治理国家和管理官吏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刘协轻叹了一句:若是不看姓名,真是难以想到这样一份慷慨陈词的文章是出自一位年轻女子之手。如此,在洛阳门学教学倒是有些委屈了她,不如安排一份官职。
下一份。
看了下司马懿署名的前缀,刘协挑了挑眉,有些出乎意料:司马懿年方十二岁,就已经到高等部了?
曹操、刘备和孙权争夺了一辈子的天下,最后胜利的果实却被司马家给窃取了,这夺得曹魏大权,就是从城府极深的老狐狸司马懿开始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世这个成语就是来自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司马懿的孙子则是逼得曹魏禅位的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因着这个,刘协不由反复看了几遍他的文章。
不愧是司马家,才十二岁就这么厉害了,若是不拆开细细看文和前后一致检查,还真信了他的邪司马懿对所有的考题回答几乎是滴水不漏,圆滑地很,甚至还引用了天子利民的种种举措,不动声色地吹捧了一番。不过,在一些模拟场景回答里,终究还是露出了没有同情心和倾向世家的一面。
刘协想了想,直接用御笔在后面写了一个大写的减十,让小黄门重新统计:重新算排名,记得朕的增减不可以告诉任何人。
他敲了敲桌子,想了想:以后涉及到吏治的卷子都不必发回去了,直接入库保存,任何人要调阅都要经过朕的允许。说罢,又安排道:让布衣卫给司马懿做一个详尽的调查,朕要知道他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情。
暂时将司马懿的事情抛在一边,刘协看向下一份。
大学部兖州东郡东阿人程立。
看到这个考生的姓名和籍贯,刘协一拍脑袋,想了起来。这不是演义里面那个赫赫有名的程昱么?和荀彧一样是曹操身边的元老级人物。不过他现在没有遇到曹操,也没有立下守城的大功,名字也没有因此被曹操改为程昱。
这位可是刚正不阿的清流,既能带兵,也能治国。刘协喜上眉梢,程立是平民出身,身家也清白,名声应当也不错。若是重用程立,既可以制约世家,也可以分散一些颍川名士的权力和名声,非常适合被提拔。





朕才不禅位[三国] 分卷(53)
刘协吩咐说:让布衣卫去给程立做一个详尽的背景调查,他来到京中后的举动,也尽可能的包括在内。
作者有话要说:周五更新。
程昱被曹操改名的由来:程昱本名程立,小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他从东路登上泰山,直达日观峰。这时,天鸡一鸣,东方云霞漫天,只见在水天云海之际,金光四射之中,跃出一轮红日,年幼的程昱心想,天上的玉盘太美了,我要把它带回家去,免得落入宝山,空手而归。于是,他腾身一跃,直上云际,将那玉盘牢牢捧在手里。谁知,那玉盘竟然热得像团火,把程昱烧得疼痛难忍,不禁失声大叫,那梦也就醒了。
后来,程昱长到18岁,身长八尺,膀宽腰圆,力大无穷,虽是武夫的身材,却也满目清秀,风度翩翩。他跟随曹操征战南北,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特别是张邈在兖州反叛时,他跟荀彧一起镇守东阿、范镇、甄城三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次,曹操拉着程昱的手,十分感激地说:没有你出力,我连立锥之地也不会有。你小时梦见在泰山捧日,气魄非凡,我看你不如改名叫程昱吧!
于是,程立便成了程昱。
第86章 八十六章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被他安排在了洛阳门学读书,既然司马懿的考卷都出现了,不会也出现诸葛亮的吧?
怀着这个疑问,刘协把前一百名的名字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但没找到诸葛亮的名字。
念及诸葛亮的年纪,他释然地笑了笑,放下了试卷:我可真是想太多,毕竟对方还只是个十岁的孩童呢。演义本身就夸张得多。更何况现在的小诸葛还是小学生的年级,总不至于在吏治上比快五十的程立还看得通透清楚吧?
不过刘协对诸葛亮的好奇心被挑了起来,于是吩咐身边的小黄门:让布衣卫去暗地里打听下诸葛亮的学业。若是论做肱股之臣,诸葛亮可比司马懿合适多了,还是多关注着些好。
布衣卫领命而去,先是去学堂里暗暗观察,却发现那叫诸葛亮的童子上课时一点都不勤奋,要么托着腮对着窗外发呆,要么趁坐在后排暗暗打瞌睡。这一到下课,这小童就精神了起来,把书本随手往桌洞里一塞,神采奕奕就往外走。出了门学,诸葛亮连蹦带跳地去了洛阳第一木工厂。布衣卫出示了身上的腰牌,也跟着走了进去。
对于两日后布衣卫呈递上来的关于诸葛亮的所有情报,刘协颇感意外,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你说他被张巧手看中,已经被其收做学徒了?
布衣卫见陛下闲适的坐姿都改变了,心下倒有些称奇:陛下可是听闻谋逆军情眼睛都不带一眨的,为何对这则消息如此动容?
正是,回禀陛下,这诸葛小童在木工上十分有天分,当日他揭了张厂长张贴的赏金榜,提出了改进曲辕梨的新思路,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不仅如此,他还做出来了一种新式的小弩,改变了大家一直以来的一弓一箭想法。这小弩能够连续发射箭矢,节约了抽箭另行瞄准的时间,实在是妙啊。
刘协默然不语: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居然是在诸葛亮这么小的时候就做出来的吗?这孩子是究竟咋长的?
虽然他一向是擅长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之类的玩意,但学业也不可以落下。刘协想了想说:他成绩如何?
所有教过他的先生皆夸他聪颖,每逢大考,这孩子皆名列前茅。不过平时,这孩子的成绩就马马虎虎,说不上好。
写的文章如何?
据说平时十分随意。说着,布衣卫将从门学中带回来的一张试卷呈在桌案上。
刘协嗤笑了一声:何止是随意,简直是乱写一气。
这诸葛亮少时,是个叛逆脾气不成?还是单纯瞧不上平时的课业,只肯认真对待由大儒出题的季考和期末考呢?
布衣卫觑着天子的脸色,小心建议道:陛下,是否需要臣去和蔡祭酒打声招呼,让各位先生多照看一下?免得这样不务正业下去,耽搁了学业。
木工非不务正业,刘协摇了摇头,木工肯定不会耽搁诸葛亮的学业,他只是对某些无感的课业敷衍了事罢了,倒也不是什么值得惊动别人的事情:不用管他课业,倒是木工这块刘协想了想:罢了,你下去吧。
第二日,在许褚和布衣卫的陪同下,刘协便装出宫去了。他们寻了个地儿,支起来了一个简便的摊子。摊子虽然简单,树在旁边迎风飘荡的旗子上的标语可不简单。刘协笼着袖子,就等目标人物出现了。
不一会儿,从街角跳出来一个小童。这童子一身蓝衣,头上扎着两个鼓鼓的小角,嘴角斜斜叼着一根嫩树枝,眼睛满足地眯着,显得有点调皮。
这小童一眼就扫到了那明显的旗子,嘟囔道:好大的口气!
他径直走了过去,问道:谁是摊主?
刘协正细细打量着他,闻言不紧不慢道:我是,小兄弟可是要来上一卦?
诸葛亮打量了他一番,脆生生地道:你说你是天下第一神算,可以断人学业、算人官运,可是真的?
刘协唇角一勾:当然是真的,你可要来上一卦?
那你可要算准了,要是不准的话,哼
哟,这么大小还会威胁人了?刘协饶有兴致地问:不准则如何?
诸葛亮做了一个鬼脸:我就让兄弟们砸了你的摊子。
所谓兄弟,显然就是张巧手下面的学徒了。
你笑什么?
我笑你智者之范没见到,倒是染了匪气。刘协耸耸肩:若是我算得准呢?那诸葛亮眼珠子转了转,本想摸出身上的银钱,但想到自己赏金已经被家里一分不剩地给没收了,只得从口袋里摸出一支小小的弩,他对此一向甚是自得,于是道:那我就送你一个别人都没有的好东西。
刘协点点头:可以,你把手伸出来。
诸葛亮狐疑地伸出了手。
男左女右,左手。
你在看什么?
刘协叹道:你这一掌乱纹,一看就是操心命啊。
诸葛亮刚想反驳,却听对方悠悠道:不过你这是封侯拜相的命啊。
诸葛亮好笑道:天子早已裁撤了宰相的职位,即位后也再也没有封谁为侯,你不会不知道吧?
刘协懒懒地道:别乱打岔,闭上眼睛,我要在你的脑袋上探听下天机。
诸葛亮闭上了眼睛,嘴里嘟囔道:若是瞎说,可别怪我掀了你的摊子。
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叛逆呢?
诸葛亮刚想开口反驳,就被刘协打断:安静。
诸葛亮憋屈地想:我看你能掰出什么花样来,我忍!却不料头顶上温和的声音不紧不慢地道:上天在夸你天资聪颖,会制造传世之诸葛连弩。
诸葛亮心下一惊:诸葛?
刘协才不管他的反应,继续说下去:你会制造出木牛流马,从此长线运粮不再是十粮九耗。
什么是木牛流马?
唔,我开天眼瞅瞅。刘协随意地道:是形似木牛和马匹的运粮独轮车,通过人前后的牵引力和推力,既可以在山间小路行走,也能爬坡。
什么?此时运粮车都是两轮,诸葛亮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上天说,天机不可多泄漏。实际上刘协知道的也只到如此了,木牛流马早早就失传了,在后世几乎成了传说。
诸葛亮在脑内飞速构思这种类似牛马的车型,却没有明确的思绪,不由追问:还说了什么?
还说你刘协故意顿了顿:在年轻时候,是个孤独的侠士,会铲除天下不平之事。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再多更吧,今天感冒了,更不动啦。
第87章 八十七章
诸葛亮怔忪了一下,忽然伸出手紧紧抓住了刘协的袖子:既然你自称天下第一神算,可算得了我晚饭吃了什么?
刘协毫不犹豫地道:我观你脑海里萦绕着的都是椒盐排骨和油炸蘑菇,不过只能吃到黄白二物品罢了。
小米粥、豆腐,可不就是黄白二物?
诸葛亮被说中,却仍然嘴硬:你到底是什么人?不会是家里请来故意诓骗我的吧!毕竟家里不想让他接触木工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刘协轻笑了一声:我已告知你木牛流马的样式,等你做出来的那天,我会再来找你。说罢,朝后面的人使了一个眼色。
诸葛亮还想再说什么,眼前忽然兜头罩下来一块黑布,他只得松开刘协的袖子去扯开。然而等他拿下黑布,双眼重见光明之时,这街上早已空无一人,刚才摊子的半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诸葛亮疑惑地冲到路口,路口车水马龙,却没有方才人的半分踪迹。
刘协心情轻松地回到宫中,然而刚到宫门口,就看到有负责军情的布衣卫在门口等着,心下顿时有了不好的预感,低声道:你直接上车说。
上了马车,布衣卫立即呈上来飞鸽传书的的急信,忐忑地低声道:陛下,长安被西凉马腾和韩遂攻破了!
刘协面色一沉,深吸了一口气:什么时候攻破的?不,他们什么时候出兵的!他心下震怒,为何洛阳没有收到丝毫的信息。
是两日前攻破的城池,布衣卫艰涩地吞了吞口水:对方通过挖地道的方式在深夜出其不意攻地攻入了城中,长安的军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匆忙往东撤离。
刘协的眼睛里怒火熊熊直燃,声音里面是压抑不住的怒火:不是早就让他们加强戒备吗?那么多巡逻城墙的人是吃干饭的!
车内气氛压抑得很,布衣卫在天子怒火发作下感觉自己都要窒息了,跪在座位前方,头都不敢抬起。
刘协深深吸了几口气,感觉肺部都要被气炸:有多少人撤出了长安城?
布衣卫小心翼翼道:一共两万军队。
刘协不怒反笑:也就是说咱们的军队抛弃了守卫的百姓,自己径自跑了?
布衣卫讷讷不敢言。
那些给他们守城用的枪支和弹药呢?
也一并带走了。
也就是说半夜被人偷城,这些人见满是敌人和火光,也不挣扎抵抗,就灰头土脸地跑出了长安城?刘协平复了一下呼吸,差点气得说不出话来:这带兵的软脚虾是谁?
回禀陛下,长安太守在进攻之初就被西凉人给刺杀了,统领军队撤退的是长安京兆尹。
刘协的手几乎把坐下的锦缎给揪烂,却也只是冷声道:你下去吧。
诺!布衣卫跳下马车,忙不迭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心下庆幸:陛下赏罚分明,甚少迁怒于人。
刘协立即派出黄琬率领骑兵五千,前去接管整顿逃出长安的军队,随后命成廉带领陷阵营三千步兵,紧随其后。
得到命令后成廉颇为迟疑,长安距离洛阳足有四五百里地,这长途跋涉,如京中有事,必无法及时回援。他担心京中兵力空虚,然而天子之令,不敢不从,只得带着军队动身前往长安。
长安失守后,朝中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
三大将军都不在京中镇守,吕布在并州,皇甫嵩去了青州,这下黄琬又去了长安。荀攸告诫天子,京城中拨出去了这么多人,城中难免有人心思浮动。
然而刘协对京城的军事布局没有大的调动,各个军营的操练一如既往,在朝堂上的各项文件处理也是如常,对世家照样打压,丝毫不手软。不过,在荀攸的唠叨下,刘协还是多调了一千精锐增守皇宫。
演义里面曹魏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已经尽数为我所得,曹操的贴身保镖许褚也在我身边护卫。刘协在一张纸上奋笔疾书:蜀国的五虎上将我已得其三,张飞、关羽和赵云。他想了想,继续落笔:吕布及旗下的高顺、成廉等健将尽数为我所得,算下来,这手底也算是人才济济,却还是怎么都不够用。他叹了一口气,下令道:让于禁过来。
如今于禁统帅虎贲两千人,职位也从中郎将提拔为虎贲将军。
刘协见到他,开门见山道:朕知你治军严谨,有大将风范,如今有一件要紧事情交代你去做。根据监军呈报回来的兵书,不论是大胜还是鏖战,只有于禁带领的军队特别整齐,听从军旗的指挥,既不会杀红了眼疯狂追击也不会在人员有大的损失情况下溃散,阵型从来么有乱过。监军盛赞了于禁治军的本事,夸赞他可以和昔年名将周亚夫媲美。
于禁连忙躬身行礼:陛下请吩咐,臣绝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城外新起的新城里,刘协决定再新修一座军事学院,他淡淡地道:朕和你细细说一下,你若有不赞同的或者不明白的,也要及时提出来,不要不懂装懂,或者在执行的时候糊弄朕,明白吗?
于禁赶紧跪下道:臣遵旨。
刘协:起来吧,坐下。
谢陛下!
想必你已经发现了,朕手下不缺猛将虎将,但治军之才太少,皇甫将军他们又已经年纪大了。刘协说:你很好,朕需要你多培育些治军的人才。
陛下的意思,莫不是以后除了操练军队,也要在平时挑人教习阵法和兵法?
去过洛阳门学和鸿都门学吗?
于禁点点头:臣去过洛阳门学的夜校。
既然儒生可以教习,那么兵卒也可以教习。刘协道:你在军中的时间也不短了,自然知道勇卒易得,良将难觅的道理。要培育一个将才,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只是陛下,将领的指挥和作战的能力是要在战争中不断积累的,不然很容易变成纸上谈兵。于禁面上浮现出为难的神色:如果像是儒生一样,在学校里面对兵卒进行教习,也很难让他们都成为名将。




朕才不禅位[三国] 分卷(54)
不必都成为名将,刘协道出了立校的缘由:这学校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其次才是培育和储备人才,只要百个里面有一个成才,那就不辜负这一番努力了。
于禁颇有些不解:提高思想觉悟?请问陛下,这是何意?
刘协想起了在现代看过的一句标语,随口道: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然而我们的军队里面怕死的兵却是十之八九,就连带兵的将领,都会弃城而逃,你觉得这种现象要如何才能改变?
于禁肃然道:按照臣的经验,必须要严罚。
怎么罚?
战场不听号令者轻则三十大板,重则斩!于禁斩钉截铁地道:和他同队的人也必须一同受罚。
治军果然很严格啊,难怪监军在队伍里民意调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透露出来将军太严格了,有些吃不消的信息,于禁在军中远不如吕布、乐进等人受欢迎。
刘协倒也没反驳,笑道:除此之外,朕有一点要强调,你要从一开始就要培养他们保家卫国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还有要训练他们下意识的服从意识。
于禁挠了挠头:保家卫国这个,臣可以反复给他们讲历史上和战场上的各种爱国的知识,陛下说的下意识是什么意思呢?
刘协想起了以前在某乎上看到的某个话题军队这么吹毛求疵地进行列队和整理内务的意义在哪里,当时他还在上面吐槽了几句叠被子这东西根本就没必要吧,最讨厌叠被子了,不过后来就被当时的高赞回答说服了。在这种反复枯燥的过程中训练军人的服从意识和增强纪律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笑了笑:服从意识这东西,朕倒是有个建议,你可以先从列队整齐和叠被子训练做起。他想了想,拿起旁边的纸笔,说了些自己记得的现代军队练兵的法子,让于禁开始记笔记。
于禁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完全不同于兵法上的新奇东西,一时来不及消化,只能奋笔疾书。
爱国训练你不用担心,朕会安排将军和老兵去给他们讲抗击匈奴、西羌等胡人的故事。若是可以,他还想找几个大儒写点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让兵卒们背诵和抄写。
刘协大致安排了下课程:一开始的话,早上跑操,上午耐力训练,下午对垒演练,晚上则上兵法课,中间休息的时间你来根据他们的体力安排。先这么安排着,未来课程的变动,你也根据实际的效果再排。
诺!于禁应下,然后问了重要的几个问题:陛下,这能入学的兵卒是个什么标准?咱们是在哪里办学呢?
十四岁到二十岁的兵卒,先从洛阳满足条件的健康兵卒里面征召,就说要夜晚教习兵法,让他们自由报名。刘协道:学校未来会坐落在新城,如今学校的设计图都还没有完成,白天训练你们就在朕的御林苑吧,晚上学习则去洛阳门学的空教室,朕会和蔡邕打好招呼。趁着这报名的阶段,你且将训练的法子细化,并多寻一些擅长讲解兵法的将士。
诺!
对于庞大的汉朝而言,要提高军队整体上指挥能力和选拔更多有才干的将领,就必须依靠系统化的军事教育来培育,不然出来的名将都是在战争中历练出来的零星人才。如今,大多数的将领还是出自将门世家,他们掌握着民间几乎不可得的兵书和训练的法子,还能将自己戎马一生的治军手段传给后人。
即使被认为是天生我才的吕布、于禁和乐进,家中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做过军官的,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习得兵法和一身武艺,即使入伍的时候身份是普通士兵,但起点已经超过了别人一大截,非常容易在普通的士兵中脱颖而出。
作者有话要说:明天继续更新~
可怜的小诸葛被家里没收的赏金,只能在洛阳门学的食堂点朴素的豆腐和小米粥了,不能去洛阳食肆买大餐了。
第88章 八十八章
军事学院的事情,刘协并不打算只交给于禁一个人来主办,未来还是要交接给其他人。毕竟于禁本身就统帅虎贲军,刘协需要一个游离于兵权之外的人担任未来军事学院的祭酒。于是,不久后他在未央宫召见了程立。
程立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看上去是个精神矍铄的瘦高中老年人,胡子也打点得整整齐齐,看上去不过四十岁。
刘协在打量着程立的同时,程立也在打量着这位年轻的帝王。天子面部轮廓柔和,甚至稍显稚嫩。但气息平稳,眼神锐利,身上带着股胸中自有沟壑的镇定,果然有明君之相。
1...3233343536...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