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星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纯牌老狼
实心物体遭受撞击时,可以测出两种波,一种是纵波,一种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体只能测到表面波。“纵波”是一种穿透波,可以穿透物体,由表面的一边经过物体中心传导到另一边。“表面波”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只能在极浅的表面传递。卡捷级的月震仪经过长时间的记录,发现表面波的数量远比纵波多。
澳洲媒体就此事采访过asa,陈德齐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反而告知了另外一条消息:罗利级太阳系探测器在小行星带发现了疑似忒伊亚的残留物。
“忒伊亚是假设的行星,火星般大小,跟月球的起源有关,完美度相当高的行星碰撞说的产物,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就已经毁灭。不管月球是空心的还是其他结构,论证它不应该出现在现有位置比解释它的存在更容易。”
李庄看到这不由得查了科普资料,因为陈德齐没有解释“行星碰撞说”,反而列了一堆的数据和计算公式,说明“行星碰撞说”的可信度。
网上乱七八糟的资料不少,但计算机专家一般都是看科学机构的文章,因为掺杂私货的可能性要小很多,数据不容易出错。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拥有卫星,这是天文观测的结果,但是地球独一无二,因为它的卫星月球直径是自己的27%,而其他的行星卫星直径没有超过母星的5%。为数不少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彗星,而不是地球原始就有的。
地球本身非常神秘,两个强壮的大哥木星和土星遮风挡雨,还引来彗星给地球海洋添砖加瓦,外加一个巨大的卫星帮助形成地球的生态圈。
种种巧合之下让地球拥有了适合碳基生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不过太多的巧合让科学家们有些怀疑地球是改造星球和月球是人造天体。
抛开改造星球的猜测不谈,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不容小觑,它是地球不可或缺的伙伴。主要原因有三条,首先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保持稳定,从而使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其次它对地球大气层有影响;三是让地球拥有一个巨型的磁场,如果没有这个磁场,宇宙射线足以将地球生命的幼苗扼杀在襁褓之中。
人的想象力十分强大,人类中总有些智商超高的人物,没有什么理论是无法理解的,只是迟早。不管怎么猜,地球现在有人,月球就在它现在的位置,人类对地月系的研究已经进行了数百年,形成众多的理论。
地球是否孤独,以目前的天文和宇航方面的研究来说未知,不能下结论,但这个经常看到的月亮引发了无数人的兴趣,它是最靠近我们的大型天体。
月球到底从何而来?它的起源是个古老的问题。18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与地球同源说、地月分裂说、地月俘获说。
“同源说”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月球起源假说,它认为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太阳系早期同时从星云中诞生的。
“分裂说”则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地球的转速相当高,以致于部分物质被甩出去后形成了月球,甚至有人认为太平洋就是月球分出去后留下的疤痕。
继“同源说”和“分裂说”之后提出的“俘获说”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在不同的地方形成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地球把运行到附近的月球俘获,成为自己的卫星。
这三种假说都获得了一些实验数据支持,但在某些问题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随着观测宇宙学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花旗国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摆脱了上述三种假说框框的月球成因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大约在相当于目前地月系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了原始地球和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它们在各自的演化中均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以硅酸盐组成的地幔及地壳。
科学家推断,忒伊亚本是和地球同源的的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一颗行星,运行方向和地球一样,但是比地球快或者慢60度角。这个位置在天文学上叫做拉格朗日点,是小天体在两个大天体间能够取得稳定平衡的点。
这种行星共享轨道现象看上去很奇怪,其实即便在太阳系中也不少见。在木星的轨道上就有两群群小行星,特洛伊和希腊,分别位于木星前60度和后60度的地带。
忒伊亚本有望成为和特洛伊小行星一样的小行星群,奈何自己初始体积较大,所以不断吸引周边的宇宙物质,个头日增,轨道因此变得不稳定,跑得忽快忽慢,偏离了平衡点,最终一头栽倒地球上。
这个碰撞可谓惊天动地,忒伊亚自身完全毁灭,绝大部分被地球兼并,但地球也损失惨重,被撞出轨道。大堆岩浆在剧烈的碰撞后脱离了地球,飞离的气体、尘埃受地球的引力作用落在地球的周围,通过吸积,先形成几个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似地形成了月球。
“行星碰撞假说”兼容了三种经典假说的优点,能解释绝大部分地月系现象,并得到了一些地质化学、地质物理学实验的支持,但没有被最终确认。
只要能找到忒伊亚的残骸,地月系形成之谜就可以破解,这些年包括asa在内的宇航机构发射了近二十颗太阳系探测器,希望能找到明确的证据。
asa第一艘罗利级太阳系探测飞船于七年前发射,到去年为止共发射了七艘,重约五吨,功耗200~2000w,均使用了联合技术公司最顶级的技术,一艘比一艘先进。这些探测器到目前为止,均工作正常。罗利一号曾出现故障,但被船载智脑修复。
罗利级探测飞船由asa空间科学研究所罗利实验室负责管理,它传回的信息非常丰富,威州日报科技版因此销量惊人,罗利实验室与多家著名媒体同时建立了合作关系。搭载了多功能元素光谱分析系统的罗利三号是发现疑似忒伊亚残骸的飞船,它和罗利四号都是为探测小行星带而专门建造的。
asa拿到数据后联系了众多知名的天文学家,他们都认为极有可能是忒伊亚行星的残骸,因为能在太阳系中找到与地球内部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类似的星球暂时还没有发现过,但宇宙无穷无尽,不敢断定被发现的小行星就是要找的目标。
科学家们的发言非常严谨,但媒体和普通人不太在乎这些限定严格的单词。“行星碰撞假说”大盛,本是偏门的“月球人造飞船说”几乎没有市场,但仍顽强地存在着,原因就在于月球年龄。
月球有些岩石的年龄按照钾氩测定法超过了太阳系的年龄,即大于45亿年,这是“月球飞船说”的支撑论点之一。
;
迷失在星空 第四十四章 神秘的月球(二)
原来只是nasa和rsa有月球岩石的记录,其他的机构拿到的都是赠送品,人类团体之间的信任度不高,但cnsa、jaxa、esa和asa的月球着陆探测器返回后,一切都归于平静。
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阿波罗”飞船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寂静海降落后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不过与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还算是年轻的。据分析,月球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科学家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后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
asa发言人被问到这个时,开了一句玩笑,“也许外星飞船曾经来过,或许是某种时空现象,我们是以工程为主的机构,并不擅长理论物理学。”
此言一出,媒体便跑到顶级理论物理学家那边挖掘时空解释,奈何时空本就是超级复杂的课题,因为这涉及到宇宙的结构。解释的人头大,大多文科出身的记者傻眼,即使是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的记者也两眼直冒金星。
同位素的衰变在特殊环境中能被加速,岩石年代鉴定中的钾氩测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完美时空模型没被建立起来之前,无法判断这些岩石的真正年龄。
“也许史前人类或者外星人使用了某种加速同位素衰变的技术造成的,钾40会衰变成钙,可以被用作能源,这是我们现在已经能使用的科技。”有天体物理学家这样解释。
“那月球有些扁是怎么回事?”记者问。
“它仍是个谜团,也许上帝嫌太圆,便捏扁了。”这句本是玩笑之言,被神造论者大肆夸奖,搞得物理学家很被动。
早在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就注意到,形状不规则的月球自转时会发生“颤抖”。
“谜团在于月球太扁,”mit学者给出了答案。月球不是规则球形,而是两极直径略小于月球赤道直径的天体。仔细观察月球形状,我们会发现它好像被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极“挤”过一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太空探测器发现,处于月球与地球地心连线上的月球半径被拉长,也就是说,如果沿赤道把月球分成两半,截面不是正圆,而是像橄榄球一样的椭圆,“球尖”指向地球。但迄今无人能就月球当前形状的成因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种假设认为,天体运行轨道半径与天体转速有关,因此1比1的自转公转周期比可以解释当前月球形状不规则的现象。
还有科学家假设,月球形成初期的自转公转周期比为3比2,也就是公转2周时间自转3周,这种情况至多持续了几亿年,最后因为潮汐力而自转降速,自转公转比稳定为现在的1比1。计算结果表明,这段自转比公转快的时期可能提供足够的力,为月球形成目前的形状准备了条件。
谜团还有很多,比如逃逸之谜和月球表面呈玻璃状之谜等,至于月球始终只有一面面向地球,可以用潮汐锁定来解释。这种现象常见,冥王星和冥卫一就属于这种情况。
拉普拉斯在18世纪末发现月球形状不规则难能可贵,但他没有看到的是,月球正在逐渐远离地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这个可以用角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堪称完美,至少在现有体系内可以用这个答案。
阿波罗的宇航员们发现,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物质,这表明月球表面似乎被炽热的火球烧灼过,正如一位科学家所指出的:月亮上铺着玻璃。专家的分析证明,这层玻璃状物质并不是巨大的陨星的撞击产生的,有些科学家相信,这是太阳爆炸产生的后果或者飞船频繁起降的结果。
在所有的谜团中,以月球放射性之谜和磁场之谜最让人迷惑不解,而且比较敏感。
月亮中厚度为8英里的表层具有放射性,这是一个惊人的现象。当阿波罗15的宇航员们使用温度计测量时,他们发现温度高得出奇,这表明亚平宁平原附近的热流温度的确很高。有人猜想,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热,令人不解的是,核心温度并不高。这些热量是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可是这些放射性物质(铀、铊和钚)是从哪里来的?
至于磁场,也是“月球空心论”和“月球宇宙飞船说”的重要论据之一。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过强大的磁场。这个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诸如地球)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必须离地球很近,但这样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并不比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认为月球核不会是较重的铁镍等元素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在月球1000公里深处,月幔温度不会高于1000°c。根据对月球内部状况的了解,固体部分圈层结构并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月球的上述圈层结构,也是月球的演化过程中整个月球物质圈层分化的结果。
这些都是根据现象进行的假设,在没有真正建立月球基地之前,是没法获得真正的证据,也无法平息怀疑。
nasa去年把人送上月球,虽然差点闹出笑话,但终究还是顺利地将一半样品送到了地面实验室,并取得了部分成果。事后nasa展示了实物,终于让流言近乎消失。
阿波罗登月是骗局的流言持续了很久,但李庄属于相信登月真实的一类人。原因很简单,即使是前苏联这样的专制国家都无法封住几十万人的口,更不要说花旗国相对自由的政体。
如果某群人中不少于一个知道真相,只有将其他的人都咔嚓掉,才有可能保守秘密,而这显然不是花旗国能做到的。为了一个骗局向自己国内的大量精英下手,这种事情只有疯子才能做得出来。
冷战时期,两超级大国的关系极为紧张,前苏联的宇航科技同样发达,如果nasa造假,rsa必定会揭破nasa的谎言而让华盛顿名声扫地,而显然莫斯科没能做到这一点。
政治斗争非常残酷,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更为激烈。当时越战正酣,两超级大国在越南战场上斗得稀里哗啦,互相妥协共同欺骗世人的可能性为零。现代人也许很难理解以前为了某些政治理念可以大打出手,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无所不在的偏执和洗脑持续了数十年,甚至连统治阶层都无法避免这种情绪,并非简单的物质利益,而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问题。用一句话来形容,吃饱了撑着难受,这是现代文明高速发展而人类社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的直接表现。
当然这些东西涉及到社会学和历史,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冷战时期两大势力能妥协的可能性不存在。这是典型的社会学和历史学分析,可以算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有的,asa发射的巴瑟斯特级高分辨率月球探测器找到了扬基佬阿波罗计划留下的东西,包括nasa登月舱下降级的残骸。卡捷级大型月球着陆探测器取回了部分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目前这些石头有两块留在澳洲国立博物馆和双威宇航科技馆展示,其他的都在科学家们手上研究。
有媒体质疑asa的能力,认为宇航领域的进度不会这么快,但asa从没有澄清。流言愈演愈烈,甚至其他势力的航天机构都嘲笑asa作弊。每个人说话都有立场和目的,asa对月球进行了大规模的探测,但几乎没有发布过结果,不少人心里因此惴惴不安,虽然这是联合技术公司的习惯。
“我们要不说明一下?免得媒体总是猜来猜去,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污言秽语和神经病一样的政治性互骂。”安德列夫年初在公司联谊会上提起这事。
李庄摇摇头,没有采纳建议,asa只管做事,没有对外话语权,发言人也由总部公关部委任。计算机专家的理由很充足,“我们是私人机构,为什么要向那些闲人证明我们的探测飞船曾经登陆过月球?这是浪费精力和钱,他们爱信不信。”
花旗国现在有数个团体都在从事宇航方面的业务,但只有nasa面对公众,因为它的经费都来自财政拨款。
“呵呵,陈德齐这厮不会是在耍我吧,明知道我看不懂,非要罗列一堆的数字和公式,看看下面还有什么。”计算机专家回过神来摇摇头,决定把这篇天书读完。
“其实月球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我唯一有把握的是,外星人或者我们的先祖肯定在那里呆过,而我们是他们的基因后代,并非创造,否则无法解释如此多的巧合。我敢断定,李庄看到这篇东西肯定会气死,而且会在看的过程中不停地抓脑袋。”
李庄吐血中,陈德齐这家伙最后来了一把,真是让人崩溃,他写这东西果然是专门调侃自己的。
其他的档案能看的不多,都是专业人士写的,包括国宝写的研发记录和周奇森在威森科技调整过程中给管理层联席会议提交的报告,但李庄没看过,他现在整天盯着已经很庞大的人工智能研究院。
“要不看看周奇森写的东西?这次调整眼花缭乱,我都不知道他们在琢磨什么。”计算机专家挠挠脑袋,很佩服这家伙超级的管理能力。
(这章有不少文字来源于网络,老狼要谢谢原始版本的作者,希望他们不要介意解释方面的抄袭。
关于阿波罗计划的小段评估:
阿波罗计划前后耗资245亿美元,这个数字从今天看并不大,但按购买力算可以算出它的含金量。大众甲壳虫汽车的结构从六十年代到现在变化不大,1960~1970年,它在美国的平均售价不到八百美元,当时相对简陋,但即使加上必要的配置,也不会超出太多,而现在是以一万八千美元起,这说明美元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至少二十倍。冷战时期大家都拼命做事,而现在花旗国的懒人大把,gdp无法反应出特殊时期创造的价值,比如战争期间。
阿波罗计划按照今天的购买力,包括参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政治性努力加成,总耗资折成2010年标准,估计在6000~7000亿美元之间,而nasa2011年的经费约190亿美元。相比之下,这个计划完全称得上烧钱,它的成果除了政治得分,一些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对相关行业的促进,就是送一些宇航员到月球去旅游。
即使以今天的技术水准,建立带大型提炼工厂的永久月球基地,nasa用点点钱完成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最多是个小基地。这些都是初略估计,有人用发电量来推算说这些钱只值2894亿人民币,老狼觉得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阿波罗的主控电脑连我们pc的性能都比不上,但我们的火箭发动机再过二十年都未必能赶上f1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技术还是老毛子六七十年代发展的,当时两超级大国都疯了,冷战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个冷笑话,但确实把人的潜能都逼出来了。
科技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能简单类比,有些领域进步并不大。人类未使用电脑前即已造出原子弹、二十世纪初期已经有强国的大型舰队在海洋上进行战斗,时至今日各主要国家科技能力都远胜当年,却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造出当年美日等级的海上舰队以及核武器。
书友们看看即可,无需较真,老狼也是随便算算,没有追根究底的意思,请一笑而过。)
;
迷失在星空 第四十五章 跟随者和领跑者
威森科技的垂直化体系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将很多设想变成了现实,周奇森团队的管理能力有目共睹。李庄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理论派,比不了真正的高手,所以极少插手,公司的自约束体制能替他管住这些位高权重的聪明人。
生活中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很少有杰出的管理能力,智商和情商双高的人物才能管住联合技术公司这样兼具研究和实业的体系,周奇森做总裁非常合格,是九十九人联席会议的主要终裁,因为大面现在州长做得很开心,人口急速增长的威州事务繁多。
联合技术公司最大的两个股东李庄和大面基本不管公司的事,周奇森在总裁的位置上已经呆了快十年,不过李庄希望他能继续做下去,谁知道他添加的档案给计算机专家来了当头一棒。
“总裁看起来光鲜,其实没啥意思,我决定最多五年就辞职然后继续搞研究!”
“晕!张凯的文章不会有副作用吧?不对,周奇森的脸皮很厚,这么点打击动摇不了他,应该是他官迷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李庄抓抓脑袋,把跟周奇森相关的事情都回忆了一遍。这家伙与公司或者说他有缘,当年张凯死皮赖脸的时候,他正有移民英国的打算,父亲支持他的决定,反对的母亲已经过世。
不知道张凯怎么跟他承诺的,但单纯的利益和职位肯定无法打动这个精明的家伙,应该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周奇森思想复杂,一直是成功人士,他老婆韩淑梅娘家富裕。对于他们这种级别的技术人才来说移民很轻松,也不需要为投资移民那点钱咬牙切齿到心理变态。他们的家庭是无数普通人羡慕的类型,想出国就出国,想回来就回来。
威森科技起家时,管理层主导了公司的发展。李庄最大的作用是投资者,没有这些同道中人,凭他那点本事,做起来的可能性很小。能面面俱到的是神,这个世界危机四伏,高手众多,只有高手才能跟高手对拼不落下风。
国内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执行类人才占的比例不大,不少学者都呼吁要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很多团体找不到合格的管理人才,只能选择非正常的管理模式,这是他们无法真正壮大的原因之一。做大的民营企业很少,管理体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把所有麻烦都怪罪到政治头上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发达国家因经营不善倒闭的大企业同样不少。
李庄原始的圈子里没有管理类的高手,不是做业务就是做技术。为了鼓舞士气,他硬着头皮装了一把雄心壮志,但心里没有必胜的把握,生活中充满了偶然。联合技术公司能壮大到如此规模,包括管理层在内都没有想过。务实的人不会把目标定得过高,经商不是坐在家里拍脑袋自我催眠和遐想,不可测的参数如大形势、政策之类的都让人头疼。
威森科技筹备组员工现仍在公司工作,除了王风能跟上脚步,其他的都在非核心部门。实验室主任里,除了少数人,大部分仍原地踏步,他们能享受到的只有财富增长,而科研人员更希望能获得学术上的成就,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优越。
周奇森能在总裁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五年,没有人能把他赶下台,说明这家伙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才,非一般人可比。九十九人联席会议成员中同时精通管理和技术的人才有三十来人,出身、能力和资历都无可挑剔,他们也有能力做总裁,但从目前看没人能达到周奇森的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