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奉系江山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其实5000也不算少了,折合到后世,也有几十万了,记得某大国就给了豢养上百年的狗10万而已,还被一堆人称赞,这是尊重纳税人的血汗,中国也要跟上世界潮流啊。
“总理,我再给你出个主意,要是谁还鼓动捐款,你就下令组织一个志愿者团队,谁叫的最响,就让谁过去,让他们也和日本人同甘共苦。”
“成,就这么办了,反正我是没有多少钱给日本人送去。”
刚刚遭受了大地震的日本,很快就得到了中国方面热情真挚的慰问,充满诚意的关怀,相信遵守纪律的日本人民,一定能够克服灾难,重建家园。
在最后中国政府慷慨的提供了5000元,100条棉被,2000公斤粮食,10顶帐篷,200个罐头,由海容号和黑山号军舰运送到日本,随舰还搭载了50名专业的搜救团队,可以参与救治伤员,搜寻幸存者的行动之中。
看到了这份电报,简直把日本人给气出了内伤,这点玩意连打发要饭花子都不够,而且最可恨的是中国方面还想借机把海军军舰派过来。那些搜寻团队找情报恐怕要远远多于救人吧!
凭着日本人的脏心烂肺,当然体会不到中国的关怀,对善意表示了感谢,不过当即拒绝了中**舰进入日本港口的要求,更不准中国方面派遣救援队。
这下子也打了国内某些过于热情的人的脸,人家不要,和中国自然没关系。
对日本人吝啬,不过对国内张廷兰可是大方到了极点,连续公布了几项大型基础建设投资项目。全国的铁路要统一成标准轨,管理运营也必须统一,结束中国铁路被列强分割霸占的历史,光是这一项投资,就多达5千万。
随即张廷兰有公布了一个教育对口支援计划,也就是以奉天对于直鲁豫三省,以吉林对应江浙,以黑龙江对应湖广,从东三省抽调教学人才,推广中小学教育和扫盲教育。
按照张廷兰的计划,每五年时间,要让人口识字率提升百分之十,也就是说二十年之后,识字率要提升到百分之五十,凭着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在人才的绝对数量上面,中国可以和任何一个列强比拟。
为了这项教育计划,光是中央政府每年就要增加3千万预算,地方财政也要把预算的百分之二十拿出来,而且还要逐年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张廷兰也准备大力扶持一批高校,在华中地区,形成一个产学研基地群,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引擎。
当然为了落实这项计划,把钱真正花到有用的地方,张廷兰决定亲自到湖广走一趟,看看究竟该怎么花出去。(未完待续。。)





奉系江山 第七百四十三章 中原土改
“瀚勃,你怎么看西南的事情?”
常荫槐一听这话,突然愣了一下,张廷兰可是绝少和他谈过政务,现在突然问了起来,怕是有些什么事情吧。
“副总统,以我之见,西南就有两个字形容,一个是乱,一个是穷,越穷越乱,越乱越穷。”
张廷兰微笑着点点头:“一阵见血啊,西南地理偏僻,北洋的势力无法达到,因此就成了民党对抗北洋的堡垒,和北洋作战,内部也有混战,总之是战火不停,百姓受苦啊。”
“副总统,您是有意插手西南么?”
张廷兰点了点头:“在中国这块大棋局之中,西南处在了控制力最弱的一角之上,如果不快点解决,势必后患无穷。只是还没有合适的人选,不知道瀚勃有没有兴趣,到西南干上几年。”
常荫槐急忙诚惶诚恐的站了起来,脑门上面也冒汗了,战战兢兢的说道:“副总统,卑职自知调查局的工作没有做好,但是还请副总统给我一个机会,我保证能弥补漏洞。”
常荫槐的确是有点吓坏了,直军叛变,他的特别调查局一点消息都没有拿到,放在哪里,都是一个巨大的疏漏。张廷兰现在提到了这话,难道是要把自己给撤换了不成?
“瀚勃,你不用着急,平心而论,你是愿意继续管情报部门,还是愿意担任一方大员?”
相处这么久,常荫槐也很了解张廷兰,从他的话中。常荫槐已经读出了坚定的意思,他只能低头说道:“全凭副总统安排。”
张廷兰笑道:“瀚勃,我是觉得让你单纯管理情报部门,有些大材小用。而且西南局势复杂。还是一堆土皇帝,派军队过去不成,派文官过去,也很为难,想来想去,只有你最合适。你放心,只要在西南干出成绩,一样能够扶摇直上,而且行政系统远比情报系统更宽广。只要好好干,五年之内,我许你一个副总理之职。”
“副总统您既然这样说了,我就保证把事情做好。”常荫槐的脸上终于恢复了一丝镇定。
“嗯,就该有这个信心,我先委任你出任西南铁路督办,主抓川汉铁路的建设。这条铁路四川老百姓可是盼了多少年,为此还引发了保路运动,最后甚至推翻了满清。你以此为切入点,四川的那些军阀没有人敢公然反对。不然就是和四川几千万老百姓作对。再给你配一个快速机动师,名义上就叫筑路保护队,全部归你指挥,该怎么做,全靠你运筹帷幄了。”
张廷兰这个安排也是深思熟虑的,西南的土皇帝都要清理掉,但是西南道路艰难,而且经历几次战乱之后,民众都十分排外。贸然入川。很有可能激起四川军阀集体抵制,这样就不美了。
因此张廷兰的策略就是温水煮青蛙。先把势力插进去,然后再进行分化瓦解。不过张廷兰这个煮青蛙可是真金白银的煮,不是某公的鸠占鹊巢。
川汉铁路的施工难度相当大。投资也十分惊人,想要修成,不只要投资,还要调动四川本地的民众支持,招募工人,采购物资,总之这一条铁路就是靠钱堆出来的。
张廷兰笑着对常荫槐说道:“铁路是一个很好的支点,运用到了妙处,就能撬动四川的局面。修铁路就要招募工人,就要采购物资,这些钱就会流入社会,滋养四川的民众和商人。他们有钱了,我们的商品也就进去了,经贸往来会越来越密集,只要控制了越来越多人的钱袋子,就不愁拿不下四川了。”
“副总统,您这是给我指明了路啊,说起来的确是这个理,外蒙和西北的铁路修建起来之后,也有大量的民众获益,我们的脚跟就站稳了,在西南也正好能参考西北的做法。”
张廷兰也满意的点点头,的确常荫槐其实在内政上的才华,远远在情报之上,当时是没有合适人选,不得不赶鸭子上架,现在手上的人才也多了,正好能把常荫槐调到西南,让他能够一展所长。
火车停在了汉阳,张廷兰刚下了火车,谭延闿领衔,带着两湖的要员亲自来迎接,另外王永江也等在了这里。自从张廷兰将长江流域交给了王永江之后,他先是到了江浙转了一圈,然后又逆流而上,到了武汉三镇,这次他也亲自过来迎接。
见面之后,寒暄了几句,张廷兰就笑着对这些赶过来的两省政要笑着说道:“在三十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就在这里创建了汉阳铁厂,成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开端,也造就了武汉三镇工业中心的地位。钢铁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张之洞能够看到这一点,能够肯投资,现在看起来,还是相当了不起。不过这些年以来,汉阳铁路因为种种原因,惨淡经营,这一点必须纠正,我这次来,就要加大对两湖的投资力度,让这个工业中心重新兴旺起来。”
投资可不是一句空口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银子,而且听话听音,张廷兰将两湖定位成了工业中心,这可是和东三省平级的待遇,也就意味着接下来大量的投资必定会倾向到这里,无数的百姓都会因此受益,这些人全都欢声雷动,场面异常的热闹。
张廷兰被接到了原来的都督府,先后接见了一些政要,好言劝勉他们一阵,大家全都和和气气。一直到了傍晚,张廷兰邀请着王永江,坐上了船,从龟山到赫山之间,一面看着夕阳西下,一边聊天。
这一带正是张之洞投资的重点,有汉阳铁厂,有湖北枪炮厂,刚药厂,绵延十里,是一条完整的工业地带,不管后世对张之洞有多少争议,说他是钱屠,但是在张廷兰看来,知道发展重工业,就是了不起的,在开始的时候,交点学费也无所谓。
“岷源先生,您在长江走了一圈,不知道这心里头有没有发展的腹案了呢?”
王永江叹了一口气:“有是有,不过发现的问题还是太多了,哪一项处理不好都容易造成我们投资打水漂啊。”
“有这么严重么?”
“十分严重,湖北可能还好一点,真正费心的就是江浙,那是最早开放的地区,列强势力深入的最早,有大量的买办存在,同时金融业十分发达,投机盛行,这两项在工业发展的时候,都是一个大麻烦。”
发展工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进行大量的基础投资,还要培养相应的人才,早期投入十分惊人,而且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多都是垃圾,质量比不过外国产品,这就造成了投资工业,投资巨大,回报则比较晚,还有一定的风险。
但是充当买办就不一样了,直接代理洋货,没有了麻烦的生产过程,而且资金周转十分快速,靠着洋人分下的汤汤水水,就能过的比较舒坦了。
“这人一点找到了容易挣钱的途径,就不愿意多干活了,我调查过一些江浙上海的富商,按理说他们的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去投资实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但是实际情报并非如此。他们都把钱投到了金融市场,买股票,或是直接交给外国银行,进行投资,我也计算过了,投资实业,好的时候,一年不过一成利润,甚至可能更低,但是投资金融可就不一样,半个月,甚至是几天,就能拿到百分之几的利润。”
听着王永江的话,张廷兰眉头也皱了起来:“岷源先生,你是说想单纯靠着引导,很难把江浙一带的资本引入实业了?”
“很难,至少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干的,但是采取强硬措施,又会造成反弹,我也有些拿不准。”
张廷兰对于江浙财阀也有些了解,知道其中有多少奇葩的事情,比如某公领衔的四大家族光是资产就达到了当时中国两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某公夫人更是敢把全国捐来买飞机的钱,放在银行里头生利息。
要想让这么一帮人,真正沉下心,好好的干实业,的确是强人所难了,人家身娇肉贵,已经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
张廷兰想了想之后:“这也在预料之中,暂时还是尽量鼓励一些有心发展实业的商人投资,我们提供优惠政策,暂时江浙的重点还是轻工业,至于重工业主要投资在武汉三镇吧。”
王永江点了点头:“也只有如此,不过拙言,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忧,我怕一旦大规模投资之后,会造成整个国家不稳。”
“此话怎讲?”
“中国太大了,地区发展又不平衡,偏偏我们底子又薄,只能重点投资某些区域,无法惠及其他地区。但是一旦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又会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这可要全国老百姓承担。另外发展工业,又会造成人员流动加剧,人心不稳。日本人那么能忍耐,明治维新之后,发生了多少次农村暴动,我是真怕中国的贫富差距会更大,更加难以收拾。”
张廷兰听到这里,联想后世,其实也是如此,不过那时候好在全国都有了工业基础,现在可是大多数老百姓都吃不饱,活不下去,要是搞不好,中国都有可能会烽火遍地。
想到了这里,张廷兰人说道:“为今之计只有速行土改,让老百姓有了土地,有了念想,这样才不至于把人逼到绝路,我们也就拥有了迂回的空间。”




奉系江山 第七百四十四章 千年剧变(上)
工业化是一次痛苦的涅盘,就像是练七伤拳一样,要先伤己,再伤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相当困难了,偏偏还要一个民族一起来修炼,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从英国开启工业革命开始,真正练成神功的国家屈指可数。但是一旦神功大成之后,就能横扫天下,所向无敌,就连曾经世界最骄傲的霸主,天朝上国都可以轻松的碾在脚下,可见这门神功的厉害之处。
而以中国的体量,一旦修炼成功,那基本上就相当于扫地神僧级别的,傲视群雄,无人可与争锋。但是越是厉害,这条路就越是难走,王永江这些年作为奉系的大管家,可谓是殚精竭虑,耗尽了心血。
“拙言,东三省工业发展到现在,走得有多难,你我都清楚,偏偏东三省还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有充足的土地,有丰富的资源,还有俄国留下来的现成铁路,地方上也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另外还可以从全国吸收人才和资金,才有今天的成绩。可是下一步要想把工业化推向全国,困难绝对是几何倍数增加,我都不知道有没有信心走下去。”
开玩笑,王永江都叫苦不迭了,张廷兰急忙笑道:“岷源先生,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依我看工业化需要着力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产业的问题,第二是社会的问题。所谓产业的问题包含了建设工厂,培养人才。发掘市场,是一条龙的,社会问题就相对复杂很多,工业化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识字人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差距扩大,**滋生,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困难,全都无法回避。”
王永江点了点头:“拙言,你算是把一切都想清楚了,咱们在东北的时候。抓住了几次重要机会,又有国内当做腹地,社会问题还可以控制,但是放到了全国,这些问题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不过要想靠着土改,就能把问题都解决了,我觉得也不现实。而且还会产生后患。”
“岷源先生,咱们把问题都摆出来。也像军队一样,搞一个推演,看看究竟利弊如何。”
王永江堪称当世的智者,又管理经济这么多年,见解非同寻常,而张廷兰不只有后世的见解,还有执政多年的经验,两个人都对各种问题,有着深入的理解。很快就把问题归结起来。
“拙言,你方才总结为产业问题和社会问题,其实从我的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成靠发展解决的硬性问题,以及要靠政策调节的柔性问题。人才培养,工厂建立,开发矿山。科研积累,这都是靠着投资和时间积累的,但是那些社会问题就会比较麻烦,如果不考虑清楚,搞不好就会影响我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发展需要人才,因此必须提高识字率,必须增加城市人口,但是众所周知,识字越多,这样的人对政治的诉求就越大,因此很多大学教授都会指点江山,自我膨胀,恨不得有当总理的本事。
另外农民承受能力要远远超过市民,一个村子里,大家几乎都认识,互相帮衬着,什么问题都没了。但是到了城市,大家都在匆匆忙忙,根本无暇关心自己的邻居,这样的人就比较脆弱。
一方面是自我膨胀,一方面是承受能力脆弱,这些人就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保护,要求更多的权益,这也是现代政治逐渐民主化的原因,正是由于市民阶层的增加。
但是在工业化的发展期,工资水平更低,劳动时间更长,休息几乎没有,工伤更是家常便饭。翻开每一个列强的发家史,都是血泪斑斑,多少童工被饿死,多少黑奴和印第安人丧命,日本有米骚乱,俄国有大饥荒。
而且到了中国身上,问题变得更糟糕,难度更大,因为中国太大,也太弱,没有实力全面工业化,因此只能重点发展一些优势区域。结果就会拉大地区差距,尤其是在投资期,往往要从落后的地区拿钱,去填补发达地区。
反过来发达地区还会输出高物价和高通膨,让其他地区老百姓承受的苦难更多。这是城市和农村都受苦的时代,如果再加上**滋生,老百姓很容易把矛头对准政府,指责工业化的政策。
一旦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民主制度,向着选民妥协,整个国家的努力就完了。因此必须顶住压力,坚定的走下去,才能浴火重生。
“拙言,实行土改之后,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能降低人口流动,防止城市过分膨胀,而且老百姓都有了口粮之后,对于通膨也有了抵抗能力,社会秩序也会变好。而且还能释放农民的劳动热情,政府可以更容易的发动民众,用他们的义务劳动,完成早期的积累。”
王永江一阵见血的说出了好处,张廷兰也是频频点头。
“不过有了这些好处,也有坏处,一旦全都分掉之后,农民是有储蓄习惯的,因此分的越细,市面上流动的粮食就越少,但是另一方面城市的人口却在增加,你让这些人吃什么?而且还会造成征税困难,减慢积累的速度。中国人多地少是不争的事实,就算把土地全都分了,并不会让大家都富裕,只不过是一起贫穷而已。”
听到了王永江的分析,张廷兰也终于对后世的一些政策有了清醒的理解,土改是不得不为之,而公社化也是必然的选择,否则根本没钱去积累,也没有粮食支撑城市化。
自己相比那些伟人,唯一的优势就是提早了几十年,手中的筹码或许更多一些,迂回的余地更大。但是他们开创的一条工业化道路还是没有错的。从重工业到轻工业,等到工业成熟之后,控制住虚拟经济,着重实体经济。
光是这两点大方向,就足以得到一个及格分。张廷兰能做就是尽量让政策更加温和一些,受损失的人更少一点,既要保证发展的速度,又要防止发展的问题,还要避免急功近利,张廷兰在心里头已经将策略都确定下来。
“没错,我也注意到了,单纯分地肯定不够。因此我的意思是把土改限定在几个中原的人口大省,把这几个省摆平,就能极大的降低社会矛盾。”
王永江苦笑着摇了摇头:“拙言,恐怕不会这么容易的,这几个省土改了,其他省份的人也会红眼的,他们不会考虑别的。对于很多农民来说,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就是几辈子的梦想,要是全国都一样还好,不然他们闹起事来,后果更严重。”
张廷兰一听这话,也是以手击额,一脸的苦笑:“岷源先生,我是把问题想得简单了,但是无论如何,不土改。就搞工业化,我敢担保,中原必定会再度出现白狼起义,遍地都是烽火,我们还怎么搞建设啊。”
“拙言,我想了一段时间,觉得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赎买的办法,我们从地主手中把土地买过来,然后有了钱的地主再去投资工商业,从中原开始,然后再逐步推广,遍及全国。”
“也不妥。”张廷兰也顿时摆手阻拦:“岷源先生,这里面也有问题,我们本来资金就有限,如果再用来买土地,哪还有投资的钱。而且你怎么能担保地主拿到了钱之后,就会投资工商,万一他们存到银行生利息怎么办?”
王永江一听,也是一阵目瞪口呆:“的确如此,想要两全其美,实在是太困难了。”
张廷兰突然眼前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笑着说道:“岷源先生,你的想法倒是提醒了我,或许可以按照赎买的思路走下去。我们可以从地主手里赎买土地,但是可以在钱上做文章,如果愿意投资工商,可以全部给他们,如果不愿意,就只能存在指定的银行之中,分期付给他们。”
听到张廷兰的话,王永江也是露出了一丝笑容:“拙言,继续说下去。”
“我们可以对地主的投资行为作出规范管理,让他们多吸纳一些劳动力。一旦劳动力流向了工商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剩下的农民组成农场,就像是东三省那样,农场提供的农产品可不是分散农户可以比拟的,我们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嗯,拙言,这个办法算是目前为止,对各方利益伤害最小,隐患也最低的一个方案。不过要想做好这件事,麻烦还有。”
“什么麻烦?”
“用人!”王永江轻轻吐出了两个。
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其实往往会出现有趣的现象,顾忌的方面越多,留下的漏洞也就越多,同时执行起来就越困难。弹性越大的东西,就会被人钻空子。就比如说张廷兰想的要引导地主办厂子,可是这些家伙要是办了一个空壳子,然后把赎买土地的钱都骗到手,然后转身就说工厂倒闭了,你又有什么办法。
而且想建立农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东三省的农场最初是走投无路的受灾农民建立的,他们每个人头上都背着巨额债务,不得不挖空心思去进行经营。另外东北土地足够多,实在是没有办法,就拼力气,多开荒地,把汗水摔成八瓣,收入总会不错。
可是到了中原地区,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土地,组成了农场,很多老百姓可能还是活不下去。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也都是张廷兰不能不思考的事情。
“岷源先生,我读老子的时候,发现有一句‘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现在我才弄明白,要是老百姓能单纯一点,会少多少麻烦。”
张廷兰一边感叹着,一边看了看涛涛的江水,看了半晌,又突然笑道:“长江千古流淌,人生不过百年,本来就是时不我待的事情,何必再瞻前顾后,先做起来,看看成效如何!”
王永江也朗声大笑:“这话说得对,我们先在河南推广一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好我们空想。不过此事必须派遣得力的人手,你觉得楚明远怎么样?”
在张廷兰眼前,又闪过了当年的那个毛头学生,他也点了点头:“就是他了!”
……
“阎长官,听说您在山西推行过一项土地村公有的主张,由村公所收买土地,让土地实现公有私种,民众在老了死了之后,土地在归还村里。”
阎锡山对于自己这个主张也十分得意,因此笑道:“土地公有,就是社会之革命,消除剥削,实现百姓的平等。当然这只是山西一省的设想,没法和副总统主张的土改相比。”
1...321322323324325...3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