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永历大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楼主大大
一个时辰之后,整个春日山仿佛变成了一座火山,到处都是熊熊的火焰和滚滚的浓烟,山下的幕府兵卫看着眼前的景象都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想起山顶上那座巨大堡垒的敌人所面临的惨景,既有些幸灾乐祸,又带着一些兔死狐悲。
而走出大帐观看大火的德川纲吉已兴奋的差点跳了起来,原本杨让提出用火攻的办法他是反对的,毕竟夜里潮气重,北部的天气又不热,要想放火哪有这么容易,可是偏偏杨让成功了,一万多人的越后骑兵只用了几个时辰的时间将其击溃,而两万多依靠着山势险峻据守的叛军如今也已被漫天的大火炙烤,天亮之前就能一并解决,平叛只用了一天的时间,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意味着日本岛内任何大名都讲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从今以后,自己的诏令就等于大明皇帝颁发给他的圣旨,都不能有任何丝毫的怠慢和不满,更不能阳奉阴违,或者起兵反对自己。否则只有灭亡一途。
杨让负着手,心情略略有些低落,一个命令下去,便是数万人失去生命,对于他这个老军伍来说多少也有些不忍,只是皇上的密旨如此,他不能不遵从,平时皇上对乖乖听话的藩国一直是不错的,日本国按理说对大明也算是十分乖顺,可是到底是因为什么,皇上定要将所有倭人除之后快呢,杨让望了一眼身畔兴奋的德川纲吉一眼,满是怜悯的微微叹了口气,振作起精神,不管怎么样,皇上的旨意是一定要遵从的,所有的倭人都必须迁徙到北庭都护府去,而任何反抗的势力都必须屠戮干净,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德川殿下,本督先回去睡一会儿,你在这督战,待火势一停,立即带人杀上山去,不可放过一人,明白吗?”杨让疲倦的安嘱了一声,返回了大帐。
德川纲吉点了点头,他对杨让算是彻底折服了,这个长的并不起眼的水师总督实在太过厉害,德川纲吉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靠山。
………………………………………………………………………………………………………………………………………………………………
天渐渐亮了起来,大火在春日山蔓延了整整一夜,烧光了所有可燃的物体之后渐渐熄灭,只留下滚滚的浓烟仍然翻腾而起,直冲山顶,随后飘向上空。
德川纲吉亲自握着武士刀,将幕府兵卫分为了十队,用过早饭之后,浓烟也渐渐稀薄了起来。
“杀。”德川纲吉中气十足的大吼,扬着武士刀当先发起了冲锋,被编入队列的兵卫立即爆发出更大的吼声回应,随着德川纲吉从山脚杀上去。
山顶的叛军焦躁了一夜,接着被浓烟熏得死去活来,在不安和浓烟的双重打击之下,已经有许多人昏厥了过去,仍然清醒的,也又累又饿,浑身都觉得不舒服,由于吸入的二氧化碳过多,致使他们全身懒洋洋的提不起一丝的力气,正在他们庆幸噩梦过去之时,山腰上传来一阵喊杀声让他们的侥幸又跌落了谷底。
很快,幕府兵卫便杀入了山顶,迅速的冲到了城外,面对他们的抵抗并不激烈,拼杀一阵之后,立即有人撞开了城门,无数的兵卫化作洪水一般蜂拥而入,毫不犹豫的杀向一切抵抗与不抵抗的叛军。





永历大帝 第四百五十四章:告祭太庙
息迅速的传出,幕府在一日的时间内边平荡了越后三三藩大名尽皆处死,三万兵卫除一万投降的被编入幕府的之外,其余的要嘛被火烧死,要嘛死于乱军,为了报复支持叛乱的商人、农人,德川纲吉在三藩进行了为期数日的劫掠、屠杀,一时间,日本北部成了人间地狱。
各种流言开始在岛内传扬,各阶层都传扬德川果然得到了天照大神的保佑,否则一日夜的时间诛尽三藩三万兵马,其中还包括了令人为之色变的越后骑兵,若不是有神灵保佑,所有人都不相信明军或是幕府兵卫有如此厉害,更何况神火的传奇也流传出来,世上哪里有不能浇灭的火焰,除了神火还能用什么解释,那么德川纲吉找到了传说中的神国,并且得到天照大神庇佑的消息就让许多人更加相信了。
而各地大名的态度也开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原先各地大名对这个幕府阳奉阴违居多,可是到了如今却不同了,到了这个时候,谁还敢多说一句,德川纲吉的迁徙令散发到各地,立即得到了大名的努力贯彻,每个城市都有特别的宣讲者,宣讲神国的好处。另外一方面,德川纲吉开始征募各种船只,以增加运力,大名们也不敢藏私,虽然他们没有像大明朝那样的远洋战舰,可是中小型的商船、渔船还是有一些的,数量也在千只左右,但是日本开海不久,商船仍是以小渔船居多,要抵挡汪洋里的波涛骇浪实在过于勉强,但有胜于无,只要北洋水师远航的船队回来,小渔船跟在巨舰之后翻江过海,倒是多了一层倚仗。
日本毕竟是崇尚武力的民族,德川纲吉的赫赫战功没有让倭人们心寒,反而更加相信于他,这当然十分讽刺,但是杨让所要的不过是执行皇命,其他的一概不管,现在要等的,就是北洋水师地回航了。
…………………………………………………………………………………………………………………………………………
三姓副都统辖区位于满清疆域地极北之地,地处西伯利亚东南海岸,天寒地冻,虽说也算是满人辽东祖业之一,但是此时不要说人,恐怕就连飞鸟走兽都绝迹了,一艘艘巨大的军舰小心翼翼的行驶着,及到海岸时,才抛锚落帆,不敢再前进一步,海岸四周满是浮冰,海底更是不知有是否有冰川暗礁,尖底的巨舰自然是不能轻易靠近地,这个时候,无数的小船自巨舰上放了下来,此时正是晨曦将近,天空朦胧的目不及远处,先行出发地倭人从梦中惊醒,在这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极不愿意的在幕府兵卫的呵斥下睁开了眼睛。
“这是在哪里?”纵是习惯了寒冷地日本岛的倭人也感觉到了浓厚的冻意,只是此时正是初夏,气温有所转暖,再加上船上的人挤得极是紧密,一个个相互依靠,彼此从对方的体温中取暖,这才极少有人冻死,但是等他们醒来,也感觉到了一丝异常。
这不是神国,许多人明白过来,可是在幕府兵卫的武士刀下,所有人都畏惧地站了起来,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紧接着一个个倭人被吊下小船,每只小船有两个幕府兵卫看守,不一会工夫,便有成百上千只登陆小船向着海岸划去。
等倭人们登了岸,这才发现四周什么都没有,除了放眼无尽地冰原之外。
“都听好了,再往西走十里路,便可抵达神国,所有人全部在这里等着,待会会分发各种器具,每十户人共有一批,自己埋锅造饭,粮船上的粮食马上运来,谁都不许抢,都明白了吗?”趾高气昂地兵卫大声呼喝,随行的两万幕府兵卫都是经过特殊照顾地,吃的比其他人多,穿的比其他人好,连亲眷也有照顾,再加上德川殿下承诺给他们丰厚的银饷,他们并不介意来欺负这些‘同胞’,事实上,所谓的同胞观念对于这些倭人来说根本就没有,整个日本分为了上百个藩镇,每个藩镇自成一国,谁跟谁是同胞呢?
倭人们唯唯诺诺地表示同意。他们地忍耐精神还是值得可嘉地。就连船上远远望地明兵也佩服地五体投地。他们穿着厚重地棉甲。全身包裹地密不透风。仍然觉得寒气逼人。可是对于这些衣衫简单地倭人。虽然每人都穿了好几件衣衫。但是居然没有任何人反抗闹事。由此可见他们地忍耐功夫。若是在大明。恐怕早就有人登高反了。
等所有地倭人上了船。各种地器具都分发了下去。简单地吃了些干粮。明军又发下了油料下去让大家勉强燃起火来煮了些热水暖身。黑压压地队伍才开始继续西行。约莫走了一个多时辰。一片堆积着极厚积雪地森林。这里名叫殿山。是大兴安岭地支脉。主要地树木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山杨等等。这种树木是最适合建筑和工业地。由于地处极寒之地。又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树干都极为挺直高大。江南地木材多以低矮弯曲地为主。与这里浩瀚地森林比起来。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近十万倭人每户都分发了斧子刀具。在幕府兵卫地指导下开始伐木造屋。倭人们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所谓地神国都是德川纲吉编出来骗人地。可是到了这里。明人地战舰不送他们回去。再加上幕府兵卫地看管。谁也不敢稍有忤逆。现在要做地。就是必须迅速砍伐树木。搭建好遮风地木屋。否则无论如何也是抗不过去地。在求生地欲望下。所有人开始动了起来……
……………………………………………………………………………………………………………………………………………………
过了几日。东洋水师数百艘大小战舰突然抵达了这里。他们给倭人们带来了一船船地食物和冬衣。自然也少不得更多地工具。此时地殿山森林边缘。已有数以万计地木屋建了起来。虽然简陋。但是在这艰苦地环境下有一个遮风避雪地所在已经相当难得了。
当然。冬衣和食物并非是完全免费地。这一点杨让与德川纲吉已达成了共识。交换条件就是日本本岛。倭人移居点已经差不多安顿了下来。除了一部分被安排去狩猎打渔之外。其余地要嘛是砍伐树木。要嘛继续扩大定居点。以等待下一批倭人地抵达。
而在此刻,三姓副都统辖区的满人也发现了这一批不速之客,只是三姓副都统辖区虽然土地辽阔,但是人口却连三万人都没有,副都统辖下只有五百名稀稀拉拉的骑兵,这一点人自然是不敢去触碰倭人,只能向朝廷求援,和往常一样,求援的折子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朝廷连个回拟都没有批。
遇到这样的情况,副都统大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是讨生活的,尽量让满人不要在殿山一带活动,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倒是相处的颇为得宜。
又过了一个之后,北洋水师的舰队又抵达了这里,这一次运输的人数更多,天气也渐渐暖了起来,十三万倭人踏上了这片土地,惊慌不安的打量着‘神国’的一切,接着被呵斥着进入了定居点。
与三姓副都统辖区不同的是,此时的南京城繁华更胜,而一队长长的皇家车撵从海都抵达了这里,穿着龙袍冕服的朱骏精神奕奕的亲自出玄武门迎接,整个迁仪式显得十分简单,一番喧闹之后,所有迁而来的宫人进入南京皇宫作罢。
朱慈焱此时已有了三岁的年龄,口虽不能言,却能走路,朱骏在后宫与后妃皇子亲昵了一番又开始忙活了起来。大明原先分为皇都北京、陪都南京,中都凤阳三个部分,历代的皇帝也分别葬于三地,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南京明陵遭受了多处的损坏,这一年来朝廷极力拨款修缮,总算是维持了原貌。而告祭太庙也自然提上了日程,朱骏必须告诉‘列祖列宗’们,我小朱又打回来啦,同时也是向天下人做出表率,汉人可以不敬神佛,却绝对没有人敢不敬祖宗的,作为天子,这个程序虽然繁复,但也是必须要进行的一个程序。
良辰吉日已经选定,繁文:节的祭文也已写就,一切礼仪所需的贡品也早有准备,所缺的,只是等待而已。消息放了出来,各大邸报自然对这次祭祀太庙有着浓厚的兴趣,朱骏也发出中旨,宣布大赦,一切都进行的井然有序。
………………………………………………………………………………………………………………………………………………………
哎,几个星期没推荐了,订阅也开始下滑,是不是哪里写错了?欢迎诸位指正一些,老婆的太奶奶也去了,总感觉最近命犯了什么,得好好查查皇历。




永历大帝 第四百五十五章:阅兵大典
祭太庙的程序正在进行,朱骏也没有闲着,由于大明将近,大明自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以来,已历时整整三百零九年,再过一个月的那一天,在三百零九年之前,意气风发的朱元璋穿着衮服,戴着朱冠,意气风发的在这里,向天下人宣布了蒙古人的时代的结束,朱骏在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老朱的心情,那种艰难创业,提着脑袋争夺九鼎,驱使千千万万的大军联合纵横、北逐驱虏所创立的天下事何等的珍贵,而那一刻对于老朱来说又是何等的风光。
朱骏心底的一个想法酝酿了很久,一直没有发作出来,直到今天,在这金陵城的红色宫墙之内,朱骏打算付诸行动。
沐天波、杨嗣德、周慕白三个内阁大学士被请入勤政殿,整整一年不见,朱骏先是与他们寒暄了一番,朱骏便迫不及待的道:“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明已脱胎换骨,收复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朕打算在我大明建朝的那一日举行阅兵盛典,以鼓舞军民士气,扬吾国威,诸位以为如何?”
这种事当然是不能和那些旧官僚们商议的,否则什么难听的话都说的出口,什么劳民伤财之类的话朱骏已经听得太多,几乎每一项国策拟定之前都有这种乌鸦嘴生事,这群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任何的远见,永远希望银子呆在国库里发霉发烂,才会称赞盛世之举,殊不知一个大国不只是银钱满仓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从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各个方面去考量,而阅兵之举,一来是让各军耀武扬威威慑敌人,二来也能提高军队与民众的士气,又是一种对各军之间的检验,朝廷把银子花出去,也只是在国内消耗,最终还是要流回国库的。
沐天波、杨嗣德、周慕白自然不是那种迂腐的官员,实事做地越多,那些迂腐的书生气自然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朝廷的利益方面考量,三人听到皇上的话先是愣了愣这个皇上的新主意是极多地,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层出不穷,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如今皇上提出阅兵,三个内阁大学士自然缜密的思考起来。
先,是钱粮的问题,各地守军入京,这一路的花销是必不可少的,少说也要百万两银子,这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倒是没有超出三个大学士的底线。
其次,当然是阅兵是否有多少好处,正如皇上所说的那样,提振军民士气是一定的,士气这玩意是虚无缥缈的,可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是不可或缺地,这一点周慕白是最有感触,江南刚刚光复草创开发区时,许多的商人就不愿意去那里投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因为那里离满人的疆域太近,生怕投进去了钱,一旦满人自北杀来,银子打了水漂吗?这其实就是士气和信心的问题,不管你明军打了多少胜仗,成就了多少战功,可是人家商人是看不到地,所有人只相信自己所能看到的东西,那么如果一支威风凛凛地军队出现在百姓们眼前,用阅兵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实力并非不是一个办法。
再接下来便是收益的问题了,阅兵虽然是砸钱下去,但并非是完全听不到响,至少修缮修缮御道,征募一些民夫设置些景观,还有入京的官兵吃住花用也是要出银子的,这些银子最终还是流向民夫以及各个商户,而商户又必须向工厂进货,表面上看,所赚取地利润微薄,可涉及的行业也是极多地,工厂、商户赚到了钱,工人、民夫自然也有了好处,最终,再以税金的方式回笼一部分流向国库,一部分到了商人手里,另外一部分则成为了普通百姓地工钱。
“皇上,不知阅兵的规模如何?”沐天波首先发问。
朱骏早已有了构思,立即道:“各大军区每区调精兵一千,人数应当在一万左右,怎么?三位爱卿若是没有提议,朕就要拟发中旨了。”
杨嗣德吞了吞口水。小心翼翼地道:“皇上。崇兵尚武原本并无不可。只是若是助长了此等风气。文武不能相制。恐怕……”
杨嗣德提出地才是问题地关键。汉人自宋以来。一直遵从地是以文制武地传统。文人地地位崇高。而武官就算是封侯拜公也要比之矮了一截。这种文官体制或许有他地闪光点。至少英国人就是学习这种文官体制才开始组建内阁。形成了近代地君主立宪制。可是文官体制并非是一无是处地。最
点便是抑武地问题。使得整个国家文风斐然。而武气后遭受外敌入侵。有经验地武将不能施展才华。却要受到从未经历过战阵地文官辖制。其结果可想而知。
杨嗣德担心地是。一旦尚武地风气大开。那么武人地地位自然扶摇直上。其实自朱骏执政时起。大明地武风便越来越加旺盛。而阅兵无将使武人地地位得到更大地提高。现在国家有一个精明强干地皇帝在这里镇着自然是好地。若是有一天。继位地主君不能辖制武人该怎么办?
朱骏喝了口茶。扶着御案沉吟着。其实这个问题他并不是没有想过。历史上太多武人利用军事力量干政地例子。就是后世。军人政变和干政地事例也是不胜枚举。其实朱骏所用地办法很多。首先。朝廷收归了训练新军地权利。这样。所有地新兵训练都成了朝廷地专属特权。新兵入伍之时。犹如一张白纸一般。因此前期地训练对他们价值观地影响尤为重要。朝廷可以在新兵训练时期灌输大量地忠君思想。其次。朱骏收拢了军官选拔地权利。在从前。表面上军官由兵部任免。但是由于兵部远在京城。对各军之间完全没有一丁点地了解。因此大多数地军官任命还是先由高级军官先拟出推荐地人员。兵部只负责盖章便可。这就等于军官还是必须先由高级军官推荐才能升任。往往成为高级军官们安插己方势力地手段之一。而现在不同地是。由于皇家讲武堂地规模逐渐扩大。朝廷可以大批地向各军输送低级军官。这些军校便被灌输了忠孝礼义信地基层军官显然是一道士兵与高级军官之间地极好屏障。高级军官若要造反。绝不再是登高一呼这么简单。要动摇一群贪婪地下级容易。可是要让一群有理想地年轻军官陪着你一起造反。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朱骏有恃无恐地地方就在这里。驰道已经修建了。蒸汽机朱骏也向一些高级工匠提出了构思。研究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原先一个月时间才能抵达地地方如今只需要七八天。以后还会不断地缩短。从理论上来说。土皇帝根本没有生存地土壤。朝廷由于交通地便利可以随时监控各地。武人造反可能性微乎其微。
“文官主掌国家政经要权,武人掌兵,朕既不会亏待文人,也绝不会武人,文武不是用来相制的,只有同存共荣才是国家兴旺之道,杨爱卿所虑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朕以为,不必过于杞人忧天。
”朱骏盖棺定论的说出一席话来,文武相轻几乎折磨了中原皇朝数千年的时间,朱骏相信,随着变革的来临,能够得到改变。
“既然如此,三位爱卿想必是没有其他意见了?”朱骏扫视三个大学士一眼,随后道:“那么朕立即向各军发旨,沐爱卿,你是内阁首辅,户部的钱粮调度便交由你去办。杨爱卿分掌着兵部,调令要速速发下去。”
朱骏的目光落在了周慕白身上,如今周慕白的侄女生下了一个公主,尚在襁褓之中,周慕白也算是正儿八经的皇亲了,这些年来他主要负责的是各地开发区的事宜,极少有空与朱骏相见,曾经那个狂傲的中年如今已两鬓斑白,显然是过于操劳之故,朱骏语气缓和了一些:“周爱卿留下,朕有事与他商量。”
皇上下了逐客令,沐天波、杨嗣德连忙从锦墩上站起来,一起告辞。
朱骏吹着新换上来的茶盏,御案下的周慕白坐在锦墩上也装模作样的喝着茶,沉默了片刻,朱骏才悠悠道:“周爱卿,最近各开发区的形势如何?”
周慕白正色道:“回禀皇上,如今大明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于三地,其一是海都,那里交通南洋,周边藩国林立,因此开发区规模浩大,如今海都人口已达一百二十万,开发区中的大小工厂有数千之多,该地的工业规模已经上了轨道。第二便是广东、台湾、琼州一代,该地也是面向南洋的,相较于江南来说建立的要早一些,主要投资者多是南洋的民,规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珠江口一带,其繁华与海都不遑多让,如今微臣重点看顾的是江南开发区,江南一代原本就是鱼米之乡,交通便利,东临东海,如今虽是草创,亦有了相当的规模,唯一缺憾的却是工业原料的问题……”




永历大帝 第四百五十六章:教育改革
骏心领神会,周慕白所说的原料问题一直是掣肘江瓶颈,虽说南京附近发现了铁矿,可是供应的也是江苏一带的开发区,等正式投产下来也需要半年的时间,而浙江一带的开发区大多数还是以从各地进口为主,由于运输的限制,运费往往比原料价格还要高,这样自然是制约发展的关键之一。
周慕白想好了措辞,继续道:“皇上,微臣以为,江浙一带置办钢铁等行业实在是不智之举,倒不如以发展丝绵纺织为主如何?江西也是鱼米之乡,虽然发展了若干铁矿,但毕竟交通不比苏州、杭州,若是竭力与其竞争,倒不如另辟它途。”
朱骏打起精神,似乎摸到了一些头绪:“周爱卿,继续说下去。”
“是。”周慕白侃侃而谈起来:“江苏一带矿产丰富,可以优先发展钢铁以及衍生铁具,而浙江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桑树,养蚕茧丝,朝廷可以扶植其纺织工业,杭州的丝绸原本就是天下闻名的,不怕没有销路。而江西乃是陶土之乡,景德镇更是以陶瓷争雄天下,何不在江西鼓励陶瓷业呢?这样一来,各省之间便少了竞争,又可互通商贸,增进联系,对于朝廷来说,也可便于管理。当然,微臣所说的并非是绝对,江苏也可纺织、浙江也并非不能制铁,只是朝廷在各省的政策进行一定的倾斜鼓励而已。说来说去,这些终归还是微臣的一点浅见,能否施行还需皇上自行斟酌。”
周慕白说的谦虚,却引起了朱骏极大的兴趣,后世的国际分工,其实放在这个时代也并非不适用,各省之间发展自己拿手的产业,形成产业链,这样一来,各省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专精一点,岂不是更好?浙江,朝廷可鼓励养蚕纺织,相关地产业都可减少一些税金,利用工厂的方式将这个产业做大,最后成为整个大明乃至全世界的纺织业供货商,当然,浙江以纺织为主,并不是代表完全套用纺织工业,其他的工业也可以鼓励,只是突出纺织工业而已,这样一来,江南各省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几十年之后,又能树立各自的品牌,到了将来,恐怕就算是有新兴的国家的崛起,要想迎头赶上,也是极不容易的。
1...136137138139140...2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