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夕烟
“哎!听我说,我们来摸泥鳅和鳝鱼吧?”张沁儿提议着,看着黄小丫因为被其他人占了地盘,而有些闷闷不乐的表情,说:“泥鳅和鳝鱼更好吃呢!”
听到好吃,黄小丫才笑了,重重的点了点头。
泥鳅和鳝鱼需要水越少的地方越好,所以几个人顺着河道走,走到那水流量小的地方,就用泥巴将上面的水道截住,然后就用手在泥巴里面摸着,这泥鳅和鳝鱼虽然滑溜,但是在泥巴里面却比水里面好摸多了,只要一番捣腾,摸到泥鳅之后,抓住不放,它就跑不了的。
并且可以从一些洞穴看出这一片是否有泥鳅和鳝鱼,顺着那洞穴摸进去,几乎百发百中的。
张沁儿专心摸着泥鳅,心头因摸鱼不顺而生起的抑郁消失了不少,永安摸鱼是把好手,摸泥鳅也不错,而张乐儿、张贞娘和张莲儿也适应的不错,不多时大家就收获颇丰。
“姐!这里泥鳅真多呢!咱们多摸些!”永安兴奋的说着,两只眼睛亮亮的,十分有神。
张乐儿说:“这些泥鳅也是可以卖钱的,但是价钱不高。”
她在镇上住着的,以往吃的,都得花钱买,所以知道一些,这泥鳅是河道边很常见的东西,自然是有卖的,但是卖的人不多,价钱也不高,因为泥鳅有股腥味,肚里还有泥沙,让人吃的很不舒服。
不过怎么去腥和去泥沙,张沁儿倒是知道,一是用生姜,二是用清水静养几日,吐净泥沙再吃。
只是此时她们手里头没有生姜,所以她又多想了想,去腥除了生姜,柚子皮和橘子皮也是可以用的,而前些日子她们正巧找到一颗橘子树,得到许多橘子,那些剥下来的橘子皮也被她风干收着。
“我知道怎么做的好吃的法子,这样吧,既然这里这么多,我们就多摸一些,过两日拿去县城卖卖试试看。”
“也好。”张莲儿笑着说,对于一贫如洗的家庭,能填饱肚子和卖钱的东西,都是好东西。
几个人忙碌了半响,日头渐渐的炎热起来,而她们带来的竹篮子也装满了泥鳅和鳝鱼,也是打算打道回府,这时却又迎头碰上先前抢地盘的胖小子一行人,看他们的神色,估计收获并不多。
那胖小子看见她们竹篮里装的都是泥鳅和鳝鱼,却不羡慕,而是嘲讽着:“真是没见识呢,这些东西一嘴的泥巴,有什么好吃的?哼!我们到别处去!”
说着,翘着头,如一只骄傲的公鸡走了过去。
张沁儿看着他那神色,不由得笑了起来,也不去理他,倒是永安小声的说了一句:“呸!有的吃就不错了!你以为你一身肥肉就不缺吃喝吗?”
“别在背后说嘴。”张沁儿训斥着他,带着一行人往家走去。
因为黄小丫想着吃鱼,大家就将唯一得到的三四条巴掌大的鱼都给了她,又分了她一些泥鳅和鳝鱼,张沁儿吩咐着要用清水养上几日。
黄小丫却惆怅了,说:“没有盆子呢!”
张沁儿一愣,忽然后知后觉的想到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家也没有盆子!
顿时她苦了脸,那么这些泥鳅该怎么办?
因为泥鳅和鳝鱼是会钻泥巴的,挖个坑放水养着的没用的,不一会泥鳅和鳝鱼就会钻进泥巴里面去了。
张家至今只有一口铁锅,一个水桶,平日里都靠着那水桶提水来喝的,这回也顾不上许多了,张沁儿将泥鳅和鳝鱼全部倒进水桶里面,用水养着,只是鳝鱼和泥鳅太多了,密密麻麻的缠绕在一起,看得人纠结不已。
张贞娘却有些担心,讷讷的说:“这么做,娘会骂我们的。”
是的,家里就一个桶子,还要提水做饭呢,现在放着这么多泥鳅鳝鱼的,不但脏,还腥的很,要是连氏回来,铁定会骂!
“那怎么办?”永安一想到连氏的骂,就打起颤抖来。
“让我想想。”张沁儿眼珠子转溜着,不断的想着法子,忽然她眼睛亮了亮,说:“有了!”
“什么办法?”永安忙追问。
张沁儿说:“我看这些泥鳅和鳝鱼倒不入其他人的眼,我们将这些泥鳅和鳝鱼放在笼子里,然后放在河里。”
“这样也行!”杨氏是个勤劳的,这两日在家里除了忙活着家务,还砍了不少竹子编竹篮竹筐来,细密一些的笼子也编了一个。
几个人找了那笼子来,又拿着藤蔓做成的绳子,提着那水桶再度往河边走去,因为这是要将水桶里面的‘证据’洗干净!
找了一处水多的地方,将笼子放进去,用绳子绑住固定好,再用一块石头压在绳子上,这样就差不多了。
又洗干净水桶,到上游水干净的地方提了一桶水。
她们的水刚提回去,就遇到干活回来的连氏和谢氏,在连氏那凌厉的眼神下,张沁儿只得讨好的说:“奶奶,我们看没水了,提了一桶回来呢!”
连氏倒没有忘记让她们出门的初衷,问着:“鱼呢?”
“在河里养着,鱼太小,我们摸了泥鳅和鳝鱼。”张沁儿答着,她选了几条鳝鱼杀了,将肠子什么的全部洗干净,这样就不会有泥沙了。
熬鳝鱼粥,那也是不错的。
谢氏是看不上那些泥巴里面钻来钻去的东西,黑着脸说:“摸那些东西做什么?谁稀罕似的!”
又说:“既然你们几个没找到好吃的鱼,那就去熬粥,我都累惨了。”
谢氏说着,进了屋子,倒在地上就躺着了。
看了冯氏一眼,不阴不阳的说:“有人就是福气好的很!”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27.第27章 :烧制陶器
张沁儿看着谢氏的背影,撇了撇嘴,煮饭就煮饭呗,反正就熬个粥,烧个火而已。
张贞娘见连氏也进屋休息了,便说:“你们也去休息下吧,我来熬粥。”
“不用,小姑姑你身体比我还弱呢!你们快去休息,我们下午再上山去!”张沁儿不在意的说着,这些活她并不觉得多累,只有永安留下,说:“姐,我帮你烧火。”
“嗯。”张沁儿开始忙活着,家里有刀子,也有用木头做的砧板,先把鳝鱼剁成段,又拿出一些风干的橘子皮来,烧些少量的水,开了后,将橘子皮和鳝鱼丢进去去除腥味,再倒出来备用。
接下来就淘米煮粥,这每顿的米都是连氏准备好的,到了做饭的时候,才拿出来,这回子张沁儿拿到米,忍不住又藏起一小把来,这些米到时候捉鸟的时候用的着。
连氏小气,是不肯给米去喂鸟的,但是张沁儿却觉得,一小把糙米,可以换十来只麻雀或斑鸠,怎么都是划算的,等到了冬天,鸟没有吃的,抓的就更多了。
待米煮开了,就将鳝鱼丢进去一起熬着。
张沁儿坐在一根树桩上,默默的盯着火红的火焰,心里盘算着怎么弄盆子出来。
虽然满大山都是大树,但是她可不会做木盆什么的,并且做木盆需要趁手的一套工具,她也是没有的。
所以思来想去,越发觉得只有先烧制一些简单的陶器来比较好。
赤红色的火焰倒影在她圆溜溜的眼睛中,显得异常的有光彩。
粥好了的时候,张老头也带着儿子们回来了。
几个人拿碗直接从桶子里舀水喝,看的张沁儿又纠结起来,这些水可都是生水呢!
不是她不烧开水,而是没有多余的容器来装开水。
想到这生水里面也许有虫子的卵什么的,张沁儿就一阵恶心,想了想,觉得这烧制陶器的事情,刻不容缓了!
中午吃过粥,张老头他们是有半个时辰休息的时间,都躺在屋子里眯着休息,张沁儿睡不着,这陶器一日不烧制出来,她就一日担心着,所以拉着永安往山里去。
张贞娘她们也要去,张沁儿说:“小姑姑你们不累吗?”
张贞娘摇了摇头,说:“还好,不累,在屋子里也闷热着,不如去林子里舒爽。”
张沁儿想了想,也觉得如此,只是临走时看着福儿眼巴巴的神色,不由得停住了,这几日福儿一直在山脚下割草捡柴火的,也没几个人和她说话,闷着呢。
张沁儿想了想,觉得这次上山主要是烧制陶器,所以带着福儿去也不打紧,到时候她捡柴看火都是可以的。
“福儿也去吧,家里柴火够几日了。”张沁儿说,拉着福儿也一起往外面走去,福儿因为她愿意带她上山,也笑开了颜。
这几日上山,张沁儿对山上的土壤也做过初步的调查,知道一处地方土壤粘性大,是可以用来烧制陶器的陶土。
于是几个人直奔那里去,一路上,张沁儿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听,张贞娘她们只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家里的情况大家也是知道,要是成功了,可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寻了一处离水源近的地方,方便和陶土,张沁儿吩咐福儿永安他们去四周捡柴火,并且越多越好,自己则带着张贞娘她们开始挖陶土,又拿粗竹子节当水杯用,装着水将陶土混合着。
先是去除陶土中的石块、草根等杂质,将陶土混的有黏糊劲的时候,再用手灵巧的做出不同的形状的器具来。
因为几个人都是新手,不曾接触过,张乐儿那是纯属当作游戏在玩呢。
真正做陶器并非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若是陶土和的太稀,就根本无法成型,若是和的太干,塑形的效果也不好,还要防止塌裂,因为有时候陶土根本无法支撑住上面部分的重量。
不过几番尝试过,一些简单的造型还是勉强可以捏出来,那些造型大多是很大的碗或者缸子盘子等。
在经过几次试验之后,张沁儿倒是感觉自己逐渐可以掌握的好的,所以开始琢磨着捏一个茶壶,以后用来装开水用,只是一开始她心里想着那种很精致的茶壶模样,结果怎么弄都弄不成功,最后郁闷了,索性捏了一个中号的缸子,到时候将水倒在里面再用木板盖着吧!
将所有的成品都放置在一颗树下,让它们先阴干,这样才好烧制成陶器来的。
接下来自然不可能一直耗在这里,今天还没有寻找到足够吃的食物呢!
张沁儿分派永安带着福儿就在这附近捡柴火,为烧陶器做准备,但是永安皮着,不耐性子,说:“我要去捉野鸭子呢!”
张沁儿瞪着他,说:“福儿一个人在这里,我哪里能放心?你是哥哥,你得照看着着!再说你以为那野鸭子是那么容易逮住的?”
永安被训斥了一番,想要辩解,最后却在张沁儿的目光下低垂着头,只是嘴巴撇着,似乎是不甘心的。
张乐儿这时却说:“让永安去捉野鸭子吧,没准还真能捉到呢!再者永安就是去捉几只鸟来也好,我留下陪福儿一起捡柴火。”
她是真心不想去山里找食物,又要走很远,又要背着那么重的东西,这来来回回的,她肩膀皮都磨破了,再者她走的脚痛的很。
张乐儿是出生在镇上的,被冯氏娇养着,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缠足,一双小脚很是俊俏,所以时常有街坊邻居们纷纷打趣着说:“乐儿这双脚真俊俏,长的也不差,以后啊肯定是要做富家少夫人的!”
这无形中也让张乐儿娇气了不少,越发认为自己以后是要嫁给有钱人家的,现在哪里敢把这双小脚又撑大了?
张沁儿也多少知道张乐儿的心思,想了想,也就成全了她,张乐儿做事不上心,所以临走她还得吩咐一句:“那行,乐儿姐你就留下吧,尽量多捡些柴火,这些陶土要烧很久才能够成型呢!”
“知道了!”张乐儿洋溢着笑容,朝她们挥挥手。
于是,各自忙活着去了。
张沁儿心里惦记着那满山的茶树籽,就朝那边走去,留下做事认真的张贞娘和张莲儿在这里捡着,自己又去附近转悠着,她眼力好,能够看见老远的地方。
这些茶树籽是有大用处的,但是连氏此时看不到有什么好处,所以若是全捡了茶树籽,没有别的,铁定要被训斥了。
不多时让她又找到一颗板栗树,还找到一颗桃树,只是现在桃树是没有果实的,张沁儿先记住这桃树的位置,等着来年春天过来采摘果实。
因想着烧茶来喝,她又随手摘了一些野菊花,这些拿回去晒干可以泡茶喝的。
午后的树林中,光彩斑驳,清风徐徐,行走在其中,倒令人觉得很惬意,估摸着那些陶土都风干了,张沁儿就开始往回走,招呼着张贞娘她们一起回去。
福儿人虽小,却是一个实诚的,张乐儿饶是想偷懒,看见比自己小的人这般努力,也总不好太过份,所以大家回去的时候,看见堆的高高的柴火。
拿起之前捏出来的东西,用手捏了捏,已经开始硬了,因为是放在树下风干,不是直接被太阳晒干,所以并没有裂开,为了怕烧不透,张沁儿特意捏的一指宽的厚度,省的太薄会支撑不住塌了去,太厚又烧不透。
“开始烧火吧!”张沁儿眼睛亮亮的,拿出从家里带过来的打火石,用干树叶引燃了火。
“真的可以烧成陶器吗?”张贞娘不放心的又追问了一句。
张沁儿心里也没有太多的底,毕竟她现在连个窑都没有弄出来,再者她们几个人捏的手艺也太差了,就用烈火烧着,谁也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
不过张沁儿记得她当初极喜欢的一本《鲁滨孙漂流记》中确实也是这般将陶器烧制成功的。
“试试吧!若是不成功,也别回家说去。”张沁儿将火烧的旺旺的,然后开始把风干的陶器造型一一放置在火堆中,在上面和四周又堆干柴烧,火红的碳碎裂之后就落在缸子里面去,这样从里至外,泥器都处于烈火中,保持温度一致。
接下来似乎也没有多少技术性的活了,也就是不断的加柴火,保持温度就行。
张贞娘和张莲儿不想这般傻等着,又将背篓中的茶树籽倒了出来,背着空背篓去四周转悠着了。
张乐儿不想去,寻了一颗大树,靠在上面小憩。
永安说是去捉野鸭子,现在还没有回来呢。
只有张沁儿带着福儿一边捡柴火,一边照看着火,小心的不让泥器在火种裂开,她心里多少有些紧张,要是这次成功了,对于以后搭窑烧陶器就更有底气了。
那火堆一直熊熊燃烧着,足足维持了两个多时辰。
永安已经从树林中窜了出来,虽然没有让他捉到野鸭子,但是用衣服兜着好几个蛋呢,有野鸭子蛋,也有一些山鸡蛋和鸟蛋,是永安爬树去摸下来的。
“你的野鸭子呢?”张沁儿开玩笑说着。
永安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指着那堆蛋,说:“我找到它的孩子了。”
张沁儿忍不住扑哧笑了起来,用棍子扒拉着火堆,扒出几颗烧熟的板栗。
“吃吧,可香着呢!”张沁儿招呼着永安去吃,她看火无聊,就随手撒了几个板栗进去,板栗烧熟的时候,就会炸开,到时候就好剥皮了。
烤熟的板栗又香又粉,吃起来满嘴的香甜,孩子们都好这一口,就连性子弱懦的张贞娘也吃了几回,只是她心里有犯罪感,表情也纠结的很。
那陶器在火堆中烧了这么久,已经全部烧的通透了,亮着一种火红的光彩,甚至表面有些融化的迹象,这是混在陶土中的沙石遇热融化的缘故,若是再烧下去,恐怕就要成为玻璃了。
估摸着差不多了,张沁儿就开始断了加柴,待火逐渐小了,就让它自然冷却着,这个时候可不敢去碰的。
西边暮色叠叠的时候,陶器终于完全冷却了下来,因为沙石烧融化的缘故,在陶器的表现还形成了一层淡淡的釉彩,这让这些粗陋的陶器看上去凭白添了几分质感。
张沁儿小心的用手轻轻一碰,表面还有余温尚未完全消散,再用手指轻敲着,能够听到有些沉闷,不甚清脆的声音,用眼睛仔细的检查,除了细小的气孔,也并未发现明显的裂开。
“成功了!”张沁儿忍不住喜悦的说。
其他的人也纷纷围了过来,一个个都好奇的摸着自己捏出来的陶器,一面打量,一面颇自豪:“哎呀!这是我做出来的呢!”
“你这个都歪了!也不知道捏好些,你看我这个,可好呢!”
“你这个这么塌,能放什么东西呢?烧了也是白烧!”
几个人俏皮的互相笑闹着,不过每个人心底还是喜滋滋的,这种劳动获得收获的感觉,很不错呢!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28.第28章 :盐价太贵
张沁儿仔细端详了这一批陶器,虽然模样确实寒碜了些,大多数都有些歪扭,实在说不上美观,但是它毕竟已经从陶土变成陶器了,不是吗?
有了这些东西,她就可以养泥鳅鳝鱼,也可以每天烧一壶开水给大家喝了。
如此想想,心里还是很愉快的,又将木棍扒拉着火堆,如果有没有熄灭的火星子,就用水泼灭了,省的山风一起,引起了火灾。
几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抱着新烧好的陶器回家了,在路上时而遇到别的人,都纷纷好奇的打量着她们手里的东西。
回到家,看见杨氏已经回来了,正在厨房烧火熬粥。
“娘,那只野鸭子卖了多少钱呢?”永安眼睛亮亮的,跑了过去,那野鸭子是他捉到的,能够为家里换一些钱,他觉得很开心。
杨氏也扬起笑脸,说:“今天运气好呢!本来这样的野鸭子只能卖上三四十文,不过恰好遇到那郑小少爷,他给说了几句好话,再加上鸭子是鲜活着的,那林府的管家就以五十文买走了呢!”
“呀!真的呀!”永安开心的笑着,不过又皱巴着眉头,闷闷不乐的说:“可是我今天没有捉到野鸭子了。”
杨氏笑着安慰他:“哪里是天天能有的。”又对张沁儿说:“那郑小少爷让我转告你,说他这两天有事,没空过来找你玩,等两天再来,他还给你带了一包糖呢,不过在你奶奶那里。”
张沁儿一愣,郑小少爷?郑大人的儿子?脑海中忽然就浮现出一个小混混的模样,张沁儿忍不住蹙眉摇了摇头,这几天忙活着,她倒是忘记那天他临走前说要找她玩的事情。
他们两个,身份地位差的太多了,怎么玩?
如此想着,她心里是对郑成凯不屑的,不过想着这郑成凯人虽然混蛋了些,心还是好的,这回遇到娘,又让娘多卖了几个钱,又送糖的,只不过那糖到了连氏手里,也就不用再指望了。
“你们手上抱着什么?从哪里弄来的?”张沁儿她们走到跟前了,杨氏这才发现她们手里抱着一些奇形怪状的陶器,那模样真不顺溜,歪歪扭扭的,倒不像是市面上卖的。
张沁儿献宝似的把手里那口中号的缸子送了上去,说:“这是我们自己烧出来的呢!你别看着难看,管用就行!”
“是啊!这是我捏出来的。”张乐儿笑着说,将她捏出来的一个大碗抱进屋子里,给她娘献宝去了。
张贞娘她们也放下背篓,进屋休息去了,忙碌了一天,真是有些累着了。
张沁儿留下来陪着杨氏,随口问着县城里的事情:“娘,你买盐了吗?”
“买了二两。”杨氏说着。
张沁儿一愣,家里这么多人,二两盐顶什么事情?几天功夫就得吃光了。
“娘,怎么不多买些?”
杨氏面色诧异,看着她说:“现在一斤盐要三、四钱银子呢!我五十文能够买上二两盐已经是掌柜的看在郑小少爷的面子上了。”
张沁儿蓦然,忽然换算了一下,三、四钱银子,折合就是三百文大钱一斤盐!
真心贵啊!这么贵的盐贫苦人家又哪里吃的起呢!
忽然她脑海中又冒出一个数据: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国库(太常库)平均每年财政收入209万两白银,其中盐税超过100万两,明朝末期,盐税最高时达到250万两白银(整个财政收入约366万两白银)。
盐税如此巨大,盐商自然要把成本嫁接到消费者身上了!
这个数据还是高中历史老师感慨时常挂在嘴边的,还不断的说,现在他们能够吃上两块钱一斤的盐,真是太有福气了。
此时盐价三百文,相当于三百块一斤盐了,虽然此时的一斤比起前世的一斤稍微重些,但是也贵的太多!
吃不起盐呢!
张沁儿换算一下,就忍不住咋舌。
接着她又问了自己关心的话题:“娘,我让你去县城榨油作坊问的事情怎么样了?”
杨氏说:“我去问了,那榨油作坊的人说了,茶树籽是可以榨油的,以油抵工钱也是可以的,只是我觉得还不合算呢。”
听杨氏这么说,张沁儿心里就有底了,榨油作坊每次都要截下四斤油,肯定不是只为了自家吃,也对外出售成品油的,但是以油抵工钱肯定不是按照油价的市场价为准的,这么算,就是不划算的。
只是自家此时拿出一文钱都是问题,不这么做又怎么办呢?说不得要趁着现在天气好,多捡一些茶树籽回来。
“没事,等到时候有钱就给工钱吧。”张沁儿随口说着,又闻到一股腥臭味道,不由得朝那腥臭味道的地方看去,原来是一副猪下水丢在竹篮子里。
杨氏见张沁儿看着那猪下水,面上一红,有些局促的解释着:“我瞧着这猪下水又多又便宜……本来是要两文钱的,那屠夫看在郑小少爷的面上,白送我的。”
杨氏是真的很尴尬,想她之前也是一个秀才娘子,若不是变成如今的模样,她是万万不会打这些腥臭东西主意的,她提着这些猪下水回来时,那腥臭味道一路引的人张望着,她脸皮都快臊死了。
更何况回来的时候,还被谢氏抢白了一番,说什么带这些肮脏东西回来给她们吃,问她存了什么心思。
1...1011121314...2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