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夕烟
“茶解药性,不过我煮了莲子银耳羹,你要不要尝一些?”张沁儿问着,见郑成凯点头了,就转身去厨房,这莲子银耳羹恰好是她起意熬的,现在还温热在瓦罐之中。
盛出两碗,两个人一同吃着,莲子还是去年自家池塘中产出的,银耳倒是买的最上乘的,文火慢熬,最后撒入冰糖,滋味十分的滋补润口。
吃过之后,张沁儿才问着:“看你的样子倒像是打算好好读书了。”
郑成凯一愣,他只说去书院读书,她却知道他这是下定决定多读书了,不由得叹息:“哎,我肚子真大。”
“呃?”这没头没尾的话是什么意思?张沁儿侧目以视。
“我肚子不大的话,怎么装的下你这么大的蛔虫?”郑成凯浅笑着打趣。
张沁儿:“……”
“这几日我想的清楚了,虽然家里不指望我读书考取功名,但是多读些书还是有所好处的,另外我武艺也不够精湛,今年一年我怕是都会安心读书学武了。”十六岁的少年稚气已脱,眉眼处十分精神,他说这话的时候,不是强装,而是从内心深处做出的决定。
看着眼前这个半成熟的郑成凯,张沁儿忽然间有些想不起来当初刚见郑成凯时是什么模样了。
看见她发呆,郑成凯不由得问着:“怎么了?”
“我在想……你果然长大了。”张沁儿叹息着,时光和经验的磋磨,那个嬉皮笑脸惹是生非的少年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换之的却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男人。
三月的春雨淅淅沥沥,春风还带着几分料峭,两个人端坐在堂屋,大眼瞪小眼,不由得相视一笑,笑容中还保留着一份最初最真的心。
走出堂屋,两个人站立在屋檐之下,看着外面如飘着薄雾般的虚空,天气尚冷,张沁儿穿着元绣娘做的一件湘妃色薄棉衣,头发简单的梳成两个包子小髻,衬托着圆润的脸蛋份外的甜美。
“眼看着你都这般努力了,我在想我要不要也好好读书了。”因为不耐烦繁体字,张沁儿除了看些闲书打发时间外,倒真的很少看书了。
她叹息,等个几年,晗生永安都读书出来了,就连郑成凯这个半吊子都满口学问文章了,她还是如此吗?
说起来她可是留学的硕士好不好?可惜她的文凭在这个时代可是不被承认的,再加上许多知识不去使用,不去回想,渐渐的,似乎就全部遗忘了。
“女子无才便是德,你要是不想看书也别逼着自己,我当初可就不想看书就不看的。”郑成凯很大气的安慰着,却遭到白眼一双。
“你也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嘲讽的语气让人怎么不知道她不悦呢?
郑成凯忙说:“哪能呢,反正女子读书能作诗作画的,那叫做才女,不读书能做针线操持家务的,那也叫做温婉贤淑,总之哪样都成。”
张沁儿仔细端详了郑成凯一番,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番话居然出自眼前这人的口中?怪哉怪哉。
“你真这么认为?”他这话和前世的‘女人高,叫做亭亭玉立,女人矮,叫做小鸟依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了,我爹娘不束缚我,任由着我胡闹,想做什么,想学什么,都由着性子来,我自己快活了,怎么也不能学那些酸腐先生去束缚别人吧?”郑成凯理所当然的说着,语气中有着对酸腐先生的不屑。
想当初他不爱读书学习,虽然是天性所为,但是也和老师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好不好!启蒙的时候就丢给他一堆酸腐先生,讲些条条框框的大道理,实在无趣的很。
“我以前不喜欢何山长,觉得他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假学究,不过经过这近一年的学习教导,我觉得他是一个可敬之人,日后也会跟着他多读些书。”因人各异的教导方式使得何山长很受学子们的欢迎,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酸腐先生,那是好了不止一个档次了。
“听你和晗生总是夸奖何山长,可恨我是一个女孩子,倒无缘可见了。”这个讲究理法的时代,身为女子的张沁儿几乎没有任何权利读书认字的。
也就是一些开明些的大家族,才会请西席先生或者女先生教导家中女子的,但是大多也不过是一本《女则》一本《千字文》便打发了去。
“就算你见不着,也可以从我和晗生的口中知道一些,也算不错了。”饶是郑成凯大胆,也还是没有想着让张沁儿也跟着何山长一道学习,这简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当然,张沁儿也没有奢想,不过是随意说说罢了。
和郑成凯又畅聊了一会,因为中午只有她一个人吃饭,便留下郑成凯一道,谁知郑成凯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非要跟着去厨房,还鼓吹张沁儿给弄些别致的食物出来。
嘻嘻闹闹好一会儿,弄的两个人都灰头灰脸的,才吃上午饭,因为下午有事,郑成凯就先离去了,张沁儿看着雨势渐歇,也打算出门走走,顺便采购些东西。
在街上时,倒还碰上几个熟人,是田老二的媳妇苗氏。
苗氏穿着一件深色的薄棉衣,头发梳的一丝不苟,隐隐有着一丝端庄,这在乡村野妇之中是很难得一见的,张沁儿隐约听说这苗氏还是落魄大家族出来的庶女等等。
苗氏手中挽着一个竹篮,里面堆着几包果子点心,看见张沁儿时,甜甜的笑着打招呼。
“苗婶子。”张沁儿和这位苗氏并没有细聊过,不过如今也算是转折亲的一家人了。
“倒是巧遇到你了,你们家乐儿知道我要来县城里,一个劲的托我把你捎回去呢。”苗氏笑着说,她的五官白白净净的,当初逃荒时的蜡黄脸色早已经养回来了,眉眼弯弯,嘴角还带着一抹得体的笑容。
“家里怎么了?”张沁儿惊诧,莫非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
“别急别急,倒没有大事,不过是乐儿那丫头犯懒了,见不得你在县城里清闲。知道我今天要来县城买东西,就托了我,虽说给了繁花街的具体地址,却还没有上门过的呢。”苗氏亲亲热热的说:“本想买了东西,再去找你,顺道回去,这会儿撞见了也好,你且等等我,我再去买些棉布,三弟妹身子不方便,我给她带的。”
提起张贞娘,张沁儿也不免问上两句:“我小姑姑现在还反胃难受吗?”
“倒还有一些,不过也快过去了,想当初我怀才君时也不过吐了一个月罢,在等等就好了,我特意买了酸果子回去给她吃呢,她爱吃酸,怕也是男孩。”苗氏笑着,已经拉着张沁儿一块进了店铺选购东西了。
“男孩也好。”张沁儿笑着说,新媳妇能够一举得男,也算是在夫家站稳脚步了。
谁知苗氏却说:“我倒还想再生个女孩儿呢,公爹只有四个儿子,仅有的孙辈还是两个猴子般跳脱的孙子,公爹想孙女都想的发愁了。”
张沁儿也扑哧笑了,这就是人心不足啊,一昧生女儿的,就想着多生儿子,这一昧生儿子的,又想着生个女儿的好。
陪着苗氏把东西一一买好,又去了繁花街的宅子把自己随身的东西粗粗打包了,又在桌子上留下字条,说明自己早一步回家去了,厨房还剩下一些菜蔬,让晗生随便煮熟吃掉,省的坏了。
借着田家的驴车,张沁儿倒是顺利的回到家中,这一路上,也和苗氏聊了不少,知道了一些她的往事。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218.第218章 :五百只鸭子的烦恼
提起往事出身,苗氏嘴角常挂的一抹笑容已经淡了几分:“我倒算不得什么大家族,庶女却是真的,我家只是旁支,依附着过日子,不过就算有宗族依附,这日子也不好过,我十二岁的时候,家里就穷的很了,若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家不好卖儿卖女,我恐怕早就卖了……不过也算是卖了吧。”
“当初公爹家日子不错,婆母也还在,就想着找一门好些的亲事,可是不是他看不上人家,就是人家看不上他,这样拖着好一会儿了,我爹娘打听公爹家有几个钱,就起了心思,打算把我送去,一共换了五十两银子呢。”
说到末了,嘴角微微的翘起,带着一抹嘲讽。
五十两银子可不算少的,买去给人做小妾或者青楼也才这些么吧,何况一点嫁妆都没有给她置办,只让她带了几身随身换洗的衣裳而已。
不过她出嫁之后,也从来没有回过娘家就是了,反正她的姨娘早已经没了,再后来发生了洪灾,怕是想回都回不去了。
张沁儿微微诧异,却没有想过苗氏居然还有这样的过往!不过又想到田老头和田老二他们对待苗氏的态度,那可完全感觉不到轻视,那是实实在在对媳妇、对妻子的态度!
到此时,张沁儿不由得对田老头一家产生敬畏之情了,若是一般人家,对待花钱买来的媳妇,哪能这般好好过日子?
静默了一会,苗氏又说了起来:“我五六岁的时候,正是家族光景好的时候,我虽然是一介庶女,为怕丢族里的脸面,也跟着去学堂听了两年的课,学了一些边角知识吧,后来光景不行,就撤了族学,我家的嫡姐都没有再请先生,我自然也是不能的了。”
“我虽然不太懂,不过想来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吧,我总想着若没有洪灾,我们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想必比现在都不如吧。”或许是苗氏的经历引起张沁儿的共鸣,她的声音也有着一股超脱稚童的成熟,引起苗氏微微侧目。
“苗婶子,过去的,不管是好是坏,都已经过去了,以后才是重要的。”温婉的声音带着一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苗氏微微一愣,随即敛下眼皮,隐藏了些许情绪,声音淡淡的说:“你倒也是一个妙人,我总听公爹他们夸赞你,这些话我都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说出来过,偏偏说给你听了。”
张沁儿回以憨厚的傻笑,心想自己也没有套你话啊,这不闲聊着闲聊着你自个儿就说了出来。
接下来苗氏再也没有说什么,而张沁儿也谨慎的没有说什么,她有时候想说自己并不会把这些话说出去,让苗氏放心,但是话到嘴边,又觉得苗氏并不会担心自己说出去似的。
很快就到了村里,张沁儿并没有再让苗氏把她送到家中去,而是在村口下车,自己走着回去的,刚一进院子,就听到许多只鸭子嘎嘎乱叫的声音,虽然此时鸭子还小,气息有些弱,但是五百只鸭子凑在一起,这声音也大的很。
院子里并没有人,张沁儿先把包袱放到房间里,才朝后院走去。到了后院果然看到杨氏正辛苦喂养着鸭子,食槽是用木板做成的,长约半丈,宽约七寸,里面放着一些煮熟的饭粒拌合着麦麸和切碎的菜叶,旁边还摆着两个木盆,一个装着冷开水,一个则装着药材熬煮出来的药液。
“娘,这鸭子没有死了的吧?”张沁儿开口询问着。
杨氏回身看了她一眼,忙说:“当时就该把你一同拉回来!这么些鸭子哪里是闲的住的!这几日我都没法做针线,都托了你三婶和乐儿了,这几日我悉心照顾着,就不小心死了一只,我发现之后就把它丢出去埋了,应该不会影响其他的。”
“嘿嘿。”张沁儿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当初若不是和郑成凯说自己会在县城里住几天,她也不会一个人好好的,光让杨氏忙活了。
于是忙卖乖说着:“娘,你赶紧去洗手做针线去,这些脏活累活我来做!”
听着这大义凛然的话,杨氏再多的气也消了不少,她拍了拍手,说:“那就交给你了,福儿那孩子最近就喜欢那两只狗,天天出去带着狗乱跑,连牛都不管了。现在日头还行,先让鸭子在院子里待一会,等会天暗下去,就把鸭子赶到屋子里去。”
张沁儿忙应着,又问她爹张志仁干嘛去了。
杨氏就说:“在池塘边上干活呢,当初总想着自家后院矮房子不少,却没有想到这鸭子可不太好养,等大些放到池塘里了,还得在池塘边上搭些棚子才行,到时候天气也热了,你爹就住在那边守夜。”
杨氏唠叨了几句,就去洗手干活去了,针线活的一应用料现在都放在张乐儿家。
不多时,估计张乐儿听到她回来了,也找了个空儿过来和她说话。
“哟,你总算舍得回来了。”一进门,张乐儿就故意冷嘲热讽起来。
张沁儿白了白眼,说:“反正我又不会做针线,还不如在县城里清闲两日呢。”
“你看看我的手!”张乐儿伸出自己白皙的手指来,拉下脸说:“我一个人把两个人都活都顶下了!”
张沁儿扑哧一笑,说:“得了得了,等明儿山花开了,我给你做一盒胭脂出来行吗?”
听到有东西收,张乐儿也不再摆着一副晚娘面孔,笑嘻嘻的说:“行啊,等这鸭子长大了,再给我几只鸭子吃就更好了。”
“给你几颗鸭蛋就不错了,还想着鸭子!”
两个人笑闹了一会儿,就坐在一边看着满院子乱跑的小鸭仔,因为有买了母鸭,所以鸭仔们并不怕生,一直跟在母鸭的身后,那只母鸭就像一个领队的士官,雄赳赳气昂昂一般,身后则跟着一列小兵。
“你怕还要烧水呢,这些鸭子没长大之后,不能喝生水,都得烧开放冷了再给鸭子喝的。”
张乐儿提醒着,这几日她也瞧着张志仁和杨氏忙上忙下的。
张沁儿看那水盆里果然快没有多少水了,就起身去厨房,先把做饭的锅子都洗刷一下,不能残留油盐在里面,然后再放水慢慢烧着。
“你给我看火,我去提桶水来。”眼看着水快没有了,张沁儿就把看火的任务丢给张乐儿,张乐儿撇嘴说:“我是来看你笑话的,怎么倒成了你的柴火丫头?”
“下回我给你做柴火丫头。”张沁儿随口应着,拿着桶子出门了。
水井在两家人的中间,离菜园子很近,洗衣裳的水都可以直接泼菜的,由于没有先进的抽水的工具,张沁儿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取水,就是在一个桶子上栓着一根长长的粗绳子,然后捏着绳子,把水桶丢进去,装好水后,用力把水桶拉上来。
这可是一个体力活呢!可是前世的时候张沁儿用过摇井抽水的工具,却没有研究过人家是什么结构,这会儿想山寨都无法山寨了。
也是到了这里之后,张沁儿才发现在前世时所见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有一定知识原理的,比如灯泡,你常常要用它,但是未必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
等烧好一大锅的水之后,天色也渐渐黑了起来,张乐儿早回家去了,张沁儿一个人把热水舀出来,足足装了两个大桶,放在一旁凉着。
张沁儿走到后院,鸭子们似乎也在母鸭的带领下开始回到给它们弄好的房间里去了,院子里只有几只落单的鸭子,嘎嘎的叫个不停。
“快进去!”一面拿话哄着,一面把剩下的鸭子也赶到房间里去,又将房门关好,接下来还得去种植蘑菇的房间里洒水保持湿润,再然后就是又该给鸭子们拌食料了。
反正这些事情没完没了的很,好在家中还没有开始喂猪,不然事情更多。
张沁儿正庆幸没有喂猪呢,晚上的时候张志仁就说:“癞子家的猪要下崽了,咱们买不买头回来养?”
不等杨氏说话,张沁儿就抢着说:“还是别买了吧!如今家里又多了这么些鸭子,怕照顾不过来!等今年下半年再养一头猪,留着过年吃好了。”
张沁儿算过了,一头猪要养好几个月去,才卖个二两银子左右,实在累的很,何况家中也不缺这二两银子,等下半年的话,鸭子已经长大了不少,每天只要喂养两顿,其他的时间任由鸭子自己去野外找吃的,人就不那么累了。
杨氏倒是犹豫了一会,想着现在手头事情多,也就随张沁儿说:“就不要了吧,下半年的时候再买。”
张志仁应着:“那行,癞子家今天问我,我明天回了他去。”
吃过饭后,各自洗澡睡觉,当然操心的张志仁还得半夜起来喂牛和驴子一顿,细心的他还会看看鸭子们休息的怎么样,自从他从县城辞工回来之后,张沁儿和杨氏也着实轻省了许多。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219.第219章 :元绣娘大喜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在百般忙碌之下,终于到了三月八日这天。
一大早张沁儿家就开始起床忙活着了,元绣娘并没有给自己绣繁杂漂亮的嫁衣,只是做了一件红色的棉布衣裳,衣襟和袖口都细心的绣了雍容富贵的牡丹花,花朵绚丽,沾染了无限喜气。
这样一件衣裳,很是体面了,何况平日也是可以穿穿的,不至于压箱底再也用不着了。至于枕巾,那绣的是鸳鸯戏水,端的绣工精湛,拿去县城绣铺里卖了,分分钟就得钱银好几钱去了。
除了元绣娘自身准备的,还有杨氏和冯氏给的添箱,就连张沁儿也送了一根银簪,感动的元绣娘差点落泪。
她与张沁儿不过是有了眼缘,这才多聊了几句,能帮衬的帮衬了一下,谁知到头来却是受了她的照顾了。
元绣娘不肯在张家白吃白喝,提出要给银子,也被张家人拒绝,只说她无妄遭了贼人,如今只剩下些许银子傍身,更应该拿在手中好好过日子,等日后日子好了,再补偿也是可以的。
当然,元绣娘也知道这话不过是推脱,日后哪怕自家日子好了,张家又岂肯收银钱?想到此处更是感动。
“新娘子快别哭了吧,嫁人可是喜事呢!”三文婶子笑着说,她手脚利落的给元绣娘绞
面,然后上妆,三文婶子以前就做过喜娘的活,村里嫁娶都是叫她过去绞面上妆的。
妆已毕,头已梳,元绣娘一身大红色显得十分的喜庆,庄户人家的亲事不那么讲究,但是也不好让元绣娘走着去赵贵山家,于是张志仁牵出自家驴车,杨氏则扶着元绣娘上车,小宝和福儿也跟着上车,权当是金童玉女压轿的。
为了衬托着喜气,驴车上也贴了几个双喜剪纸,端的喜气的很。
其余的人则跟在后面,把元绣娘一起送到赵贵山家,今天是赵贵山家的喜事,这办酒自然也是要在赵家办的。
都是在一个村里,不多时就快到了赵家,杨氏替元绣娘置办的嫁妆家具早已经提前送过来了,连带的还有赵贵山和赵小花的一身新衣裳。
相比起当初的家徒四壁,如今的赵家已经改头换面一般,里头的家具虽然并不如何精致,却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门窗上都贴着喜庆的剪纸,双喜字是最多的,赵小花站在自己房间的门口,一副傻愣愣的看着渐渐逼近的送亲一行人。
以前赵小花都是和赵贵山睡一间房的,一来是赵小花还小,二来也是整个家只有一张像样的床,而如今爹要娶新媳妇了,自然不好三个人挤在一起,在新床送来之后,赵小花就搬到另外一件空房子去住了。
她身上穿着元绣娘精心做出来的衣裳,粉紫色的衣裳上绣着一些好看的云纹,粉色的布鞋上则绣着两朵桃花,娇俏可爱。
驴车已经到了赵家门口,因为并没有弄围墙圈院子出来,打算把摆酒席的桌子就直接摆在门前的空地上的,有些凹凸不平的地方,也被赵贵山下力气弄平坦些了,他和元绣娘打算日后也砌一个围墙出来,居家过日子感觉还是有个围墙的好,又方便又安全些。
杨氏掀开车帘,扶着元绣娘出来,福儿小宝也穿的十分喜气,跟在身后,一直把元绣娘送进准备好的新房里,整个过程赵贵山都傻笑着,从眉眼处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很开心。
张志仁就上前给他道喜,赵贵山忙招待着客人,一场寒暄之后,被赵贵山请来的帮忙做饭菜的媳妇就提着一个木桶过来了,里面放着熬好的白粥。
赵贵山忙让大家坐着,又去忙着拿碗筷、下粥小菜过来,此时还早,吃过粥之后,还有的忙活。
送亲的人也就是张志仁家和张志礼家,张家老宅和其他的人都得上午才到去了,都是熟人也就没有那么讲究了,除了福儿小宝几个小孩子陪着元绣娘说说话或者找赵小花说说话之外,都开始忙活起来。
张志仁和张志礼还有赵贵山都去祠堂那边搬桌椅过来,晗生永安也打下手搬些凳子碗筷的,好在赵贵山家也没有多少相好的人家,打算置办的酒席也不过六桌而已,很快就把桌椅的问题都解决了。
杨氏冯氏带着张沁儿张乐儿开始忙活起厨房里的事情了,除了厨房里有一个大锅,在院子墙角处也堆了一个土灶,像别家借了一口大锅,厨房的墙外堆着满满当当的柴火,这是赵贵山早就提前准备好的。
赵家可没有水井,提水太麻烦,杨氏就带着要洗的菜蔬去水井边上清洗好了再拿回来,除了赵贵山提前买的,张沁儿家自然也摘了一箩筐的蘑菇送过来,另外带了四只鸡和二十个鸡蛋,池塘里的鱼苗刚刚放了没两天,自然是没有送鱼了。
“这赵家娶到芳娘可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呢!”青山婶子的一面快速切着菜,一面和人唠嗑着。
“是呢,往日里咱也不是不知道赵家的情况,要是凭他们父女两个,还不知道过的什么日子,想娶亲更是没法子的。”回话的是赵家的邻居王嫂子,这次她和青山家的一同被赵贵山请来切菜掌勺的。
这两家都是住在附近,和赵贵山家关系算近的,自然清楚这桩喜事简直是赵贵山捡了狗屎运了。
正唠叨着,看见杨氏已经带着洗好的菜蔬回来了,两个人也就闭嘴忙活着了,她们知道张家的人是不喜欢别人说赵贵山是靠着元绣娘才过上好日子的。省的到时候坏了他们夫妻的感情,不过这明眼人谁不知道呢!
菜开始下锅的时候,张家老宅并黄家周家也一同过来贺喜了,赵贵山身为主人,自然要笑着招待,尤其是张老头,他可是充当双方媒人的。
赵贵山并无父母健在,自然请张老头坐在上座,其余几个村中老人作陪,在一块说说话。
1...118119120121122...2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