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夕烟
锅里的混合物滚开后,张沁儿就让福儿把火停了,然后等自然冷却。
冷却后,又犯愁了,现在可不像前世,有那种喷洒机,现在想要将兔粪水喷洒在果木上,只能通过用瓢泼了。
至于兔粪渣,张沁儿没打算用,水也就罢了,那渣干了之后,挂在树枝上,感觉挺破坏风景的。
忙碌了一个下午,短时间内肯定是看不出效果的,张沁儿盯着桃树的卷叶发了会呆,把剩下的水洒在一颗枇杷树、一颗枣子树上。
这样是为了做出对比。
不过传说是兔粪水是能够提高挂果率的,现在都八月初了,喷洒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为了这次实验,结果用过的锅硬是被杨氏逼着刷洗三遍,才准拿回来!
张沁儿顿时觉得她家的猪,都比她过的好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接下来的日子,张沁儿没事就往桃树下跑,天天盯着看进展,似乎、好像、貌似是好些了的样子。
这么折腾了几天,就到了中秋了。
今年的中秋依旧还很热,只有早晚开始凉爽了些,水田里一派黄灿灿的风景,等过了中秋,村里又该收稻子了。
中秋是团聚的佳节,照例是要提着各色礼品去张家老宅一起过的,今年多了马春花一家,显得格外的热闹,所有的人往院子里一站,老老少少二十多个,顿时显示出大家庭的人多热闹的优势来了。
也许是过节的缘故,也许是张老头提前打敲过的缘故,总之今天过的十分顺利,连氏谢氏和马春花三个人的嘴巴即使没有说出热情的话来,倒也没有说出冷言冷语,更没有上演指桑骂槐,让张沁儿一家和张乐儿一家不由得感到松了口气,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些。
随着年纪的增长,张老头身体越发不行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下去,平日里常常卧躺在床,同一个村里的人,都很少能够看到他了,不过今天他的精神不错,穿着一身簇新的衣衫,胸口绣着五蝠捧桃,边上则绣着云纹,看上去显得十分高档的样子。
看到大家注意到张老头身上的衣裳,马春花很得意,告诉大家,这是她家先勇拿工钱给买来孝敬的。
杨氏和冯氏心底都觉得拿银子买成衣,实在太败家了些,不过人家这是孝顺长辈,这话就不好说,只一个劲的夸这衣裳好看,又夸李先勇有本事,能赚钱等。
看着合家欢乐的一幕,张老头坐在椅子上,满脸的笑容,老脸上的皱纹因为笑容,被挤的很深很深,更显钟龙老态。
平安无事的度过中秋节后,村里就进入繁忙的秋收,家家户户都忙活起来了,大家早出晚归的干活,就连顽皮的孩子,这会儿似乎也懂事了不少,帮着爹娘提水送饭等等。
收割后的稻田,还会让孩子再从后头捡一次,往往把遗落的稻穗累积起来,都能够煮一次饭了。
秋高气爽,最近天气都很好,高高的太阳挂起,炙热的阳光最好晒稻谷不过了,在村里空地上,到处都铺满了金灿灿的稻谷,看上去颇为壮观,农妇们除了铺开稻谷,还需要用工具上午下午各翻晒一次,这样才能够令稻谷全部晒干水分,方便收藏。
至于牛,帮着主人家干活之后,就让它们随意在割过的稻田中游荡着,那些还青翠的稻茬对于牛来说,也是一种美味,汁水香甜。
张志仁自然也没有闲着,整日早出晚归,带着方家人在地里干活。
甘蔗的种植周期比较长,此时并不急着,霜降之后,村里的人大多空闲了,再收割都不迟。
时已深秋,山里的作物经过一年的生长和累积,已经结出丰盛的果实,这是大自然送给勤劳的人们的馈赠,所以全村的人在忙完地里的活之后,都开始背着背篓,带着竹筐上山捡山货了。
每年捡山货的时候,杨氏都得事前就准备好,提前通知那些人多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告诉他们今年收购野葡萄、乌桕籽、茶树籽等东西,让他们到时候捡好了山货,就送到张家来过称给钱。
这种事情,都弄过几年了,所以也就是提前说一声就行。
(之前稿子有些乱,悲催了,对不起,已经修改过来了。)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403.第403章 :增加赋税
在这个属于收获的金秋季节,富足村的人们却并没有完全沉溺在这种幸福中。
稻谷晒干后,就要开始向衙门缴纳赋税,往年施知县在时,由于富足村是新设置的村落,村里的地也全部都是刚开垦出来的荒地,荒地贫瘠,作物产量低,加上施知县有意将富足村打造成他金光闪闪的政绩,所以对富足村的待遇十分好。
不但赋税降低一半,并且徭役分摊下来,也轻省了不少。
如今这所有的一切,随着施知县离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田老头从衙门里回来后,一张脸就没有半点笑意,吩咐田老三和田老四跑腿,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家都喊了过来。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村里的人就聚集在田家大院,张志廉作为张家老宅的代表,此时坐在椅子上。
张志仁和张志礼在家,听到消息,也赶紧赶了过去,因为一个村子的人多,所以都是当家的去开会,不带媳妇小孩的。
张沁儿想去打听下,也没有法子,只好等张志仁回来再说了。
这一次的碰头会议很长,直到天黑鸡抱窝,黑虎旺财朝家里窜时,张志仁和张志礼才一起回来。
兄弟两个的表情,都不怎么好,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杨氏将张志仁迎进来,就开口询问了:“饿了吧?给你留了饭。”
张志仁默默点头,等杨氏把饭菜端出来,他闷头吃饭,一句话不说。
“唉。”随着一声长叹,筷子落在桌子上,发出一声轻响。
杨氏和张沁儿福儿三个都围着张志仁,等着他的下文。
“这新来的刘知县实在是厉害!这是要卷地皮啊!”张志仁郁闷不已,将在田家开会的内容说了出来。
无非就是要涨赋税,在往年的基础上,每亩加一分,这加的倒也不算多,原本富足村的赋税就比其他村子低了许多,但是往年都是直接缴纳晒干的稻谷,今年却是要碾过的白米!
一担谷子,只能碾出一半多一点的白米,这样一来,大家交的赋税,平白就需要多出一倍来!
这还不算,今年开始,衙门不直接收白米,而是折算成银子,所以村民需要先把稻谷碾碎,再挑着白米去县城发卖之后,换成银子交给衙门。
“寻常买卖,都是用铜钱购买,银价也一直有些变动,有时候一两银子只能换九百多铜钱,有时候一千多铜钱,才只能换一两银子。我去打听过了,现在就要一千零五十个铜钱,才能够换到一两白银!这多出来的五十个铜钱,对于其他的村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说到这里,张志仁忍不住唉声叹气,也是如今他家不缺这点钱,不然这日子还不知道要愁成什么样子了。
经过几年的耕种,荒地虽然肥沃了不少,加之村民勤劳耕种,产量增加了不少,只是依旧比不上那些上好的良田罢了。
所以这样一来,很多人一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一下子就要去掉一大半了!
并且碾米、发卖、换白银,这个过程都需要时间和损耗,累积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这刘知县怎么能够这样?太不要脸了!这是要逼死人啊!咱们村的日子才刚刚好过一些,现在又成这样了!这天下的官还真是黑!”杨氏愤愤的骂着,她家不急,但是其他的人家可怎么度过这一关?
她想着自家藏了不少银子,于是说:“这样吧,到时候就让村里人到我们这里换银子,好歹一两银子能够省下五十个铜钱。”
家里的钱财,张沁儿是最清楚的,原本为了妥当收藏,大多都是银票,至从银价动荡不平时,张沁儿就提出存一半的银子和一半的银票,这样双保险一些。
张志仁思索了下,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说:“这个……先看看吧。”
杨氏诧异,这种助人的事情,张志仁向来是积极的很,怎么这会儿有些不太乐意。
接受到杨氏诧异的眼神,张志仁十分郁闷的说:“今天开会之后,我走在最后面,田叔叫住了我和大哥。”
“怎么了?”也许是张志仁的表情太过于愁苦和复杂,杨氏也不由得担忧起来,赶紧问着。
“是作坊的事情。刘知县也知道咱们村弄出了两个作坊,所以想……大哥的软纸作坊,每年要孝敬一百两银子,我们的榨糖作坊,就要多些,得两百两。”
“啊!”杨氏瞪大眼睛,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
开口就是两百两啊!
普通人家一辈子也许都没有几个两百两!
张沁儿和福儿也吓着了,两个人盯着张志仁,后者却只能苦笑。
“这个数目还是亏了郑少爷,原本听说大哥要给两百两,我要给四百两的。今天听田叔一说,我才想起来,先前咱们村是有些生面孔进来,在村里到处转转,还转到咱们这榨糖作坊来了。也找一些村民打听过软纸作坊和榨糖作坊的收益,那会儿咱们都没有留心,有那大嘴巴的人,就囔囔出去了,还偏偏往夸张的说,只赚了一两银子,在他嘴里,都成了二两银子了。”
“那些人……都是刘知县派来打听消息的?”张沁儿懂了,这刘知县要么不动手,一动手就是准备齐全,一下子就能拿捏住你的了。
张志仁点头,今天田老头在衙门里时,那张师爷就将富足村的情况说了个干净清楚,一下子让田老头没法辩驳了,毕竟张志廉的抽纸盒卖的整个县城上流社会都家喻户晓,而张志仁家的榨糖作坊,更是引起周围的村都开始大量种植甘蔗。
这种事情,瞒都瞒不过去了。
“也不止我们村,其他的村和县城的商铺,都是要交一定的孝敬银子的,这银子要是不交,那日子肯定会不怎么好过,知县想和你过不去,有的是名目。”
张志仁语气很颓败,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一年下来,结果才赚了那么些钱,还要先孝敬二百两出去了。
这事搁谁身上,都心疼的很。
“那郑少爷……”杨氏原本想说郑成凯怎么没再把这孝敬银子压低一些,但是一想,原先是要交四百两,要不是郑成凯,哪里能少二百两!
四百两,想想都要人命了!
张志仁知道她想说什么,又想到女儿和郑成凯的关系,担心女儿也会乱想,于是看着张沁儿,语气诚恳的说:“沁儿,郑少爷也是尽力了,他毕竟年少,职位又低,能够帮着说上一两句话已经算不错了,田叔让我带话给你,说因为现在衙门里开始收赋税,忙碌的很,郑少爷一时半会也没法过来和你说清楚。”
张沁儿倒是很理解,郑伯景当初在临川时,就算施知县也是要给几分面子的,但是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来施知县本身就不是那种贪婪、个性强硬的人,二来才是郑伯景在临川有威信,会做人,吃的开。
现在郑伯景已经离开临川,去了鄱阳县,而新来的刘知县又是个贪婪无度的人,本着最后一次任职,能刮多少,就刮多少心态,出手狠辣不心软!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官员的俸禄有多少?这白花花的银子,还不是各种暗黑收入么!
而郑成凯,他虽然继承了郑伯景人脉,为人也油滑而有本事,以小小的年纪,能够做到今天这一步,已经算不错了。
想想郑成凯今年也才十八岁,搁在前世,妥妥一个高中生呢!
“田叔今天已经警告全村的人了,以后防着点生面孔,并且多余的话也不要乱说,又吩咐我做事低调本份些,不要太引人注目了,所以给村民换白银的事情,还得看看再说。”
虽说这一次出钱的是张家兄弟,但是村民依靠这两个作坊,也是在农闲时赚了不少收入的,若是这两家作坊出了大事,村民们多少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榨糖作坊,如今整个富足村的人,多多少少都种植了甘蔗呢!
要是榨糖作坊出了问题,那些种植的甘蔗的人家就得打水漂了。
杨氏点头,也觉得自家还是低调些,省的引起那贪婪的刘知县又来刮一次地皮,心里则盘算着日后要和村里那些长舌妇好好说一说,千万可别再乱说了。
忽然又想起村里的砖窑和陶窑,好奇的问着:“大哥家的砖窑陶窑不用孝敬吗?”
“原本也是寻了名目要的,不过因为毕竟大哥家也不靠卖青砖赚钱,那砖窑一年有一大半时间是空着的,加上有郑少爷和田家兄弟的说话,也就算了。”
张志仁感慨不已,果然还是衙门有人好说话啊。
不然凭着刘知县这德行,不知道要再出多少血,才能够满足他呢。
“爹,那二百两是现在交,还是等榨糖卖糖之后再交?”张沁儿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现在交自然也是拿的出来,但是这样轻易拿出二百两来,肯定会让人觉得她家有钱,可以随便宰。
到时候难免刘知县的胃口,会越来越大,不停的巧立名目,她家就得不停的孝敬银子了。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404.第404章 :太黑
想到这里,张沁儿赶紧说:“爹,这钱咱们是得给,但是不能给的太轻易了,到时候你得拉下面子,多哭一下,就说咱们家赚的钱,今年都买了地,然后地里的甘蔗也还没有收割,钱都压在上面,暂时没法孝敬之类的。”
对于女儿的机智,张志仁已经很习惯了,说:“这个田叔也说了下,大意也是如此,你放心吧,到时候我会看着办的。”
看张志仁明白了,张沁儿也就不多话了。
自从村里人都知道新缴纳赋税的方法后,气氛就低迷了许多,有些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的,更是****哭丧着脸。
山里野果子什么的,已经捡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捡茶树籽和板栗了,原本这事大多是妇人带着孩子去山里捡,现在汉子们也纷纷拿着麻布袋上山了。
每次下山,十有八九都会选择将山货送到张沁儿家。
往年因为日子好过,大家都乐意将山货留下,自家享用,今年赋税翻了几翻,大家缺钱的很,想着能卖几文钱,也得几文钱了。
对于这种情况,张沁儿家自然是很乐意的,并且将每样山货的价钱都调高了一文钱。
一文钱虽少,累积起来也不少了,也算是他们张家的仁义了。
趁此机会,张沁儿家算是又刷了一笔威望值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里的山货越堆越多,多到杨氏每天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像野葡萄这种新鲜的果子,就得趁着新鲜将葡萄洗干净,晾干水分,捏成碎葡萄,放糖搅拌,再放进橡木桶中发酵酿酒。
而茶树籽是需要摊开暴晒几天,再去壳,清理出里面能够榨油的茶籽的,这晒需要地方,剥壳需要人手,往年东西不算特别多,还好处理,今年多了几倍,杨氏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于是村里一些身体较为羸弱的妇女和姑娘,她们都不方便上山捡山货的,就被杨氏请来家中帮忙,又安排冯氏在祠堂那边设立一把秤,山里捡回来的茶树籽直接到祠堂称重,称重之后,就直接摊在空地上晒着。
到晚上时,方家兄弟再将茶树籽全部装袋,放在祠堂屋檐下。
张沁儿点了张乐儿、赵小花、黄小丫等几个姑娘,她们拿出好几个大木盆,开始将晾干的野葡萄捏碎,这个过程,若是给小孩子玩,一开始她会觉得有意思,但是若是一直维持同样的姿势、同样的动作,即使不累,也会很烦的了。
所以甜儿就处于帮忙一下,又疯跑一下,又帮忙一下的状态中。
今年野葡萄也多了不少,所以张沁儿去年准备的橡木桶不够用,又搬出好些坛子出来,多余的野葡萄汁则放进坛子中。
这些杂事足足忙活了五天,才算做好。
张沁儿看着杂物间里摆的满满当当的橡木桶以及坛子,下意识觉得手指酸痛不已。
这几天,算是捏了几千斤葡萄吧!
等这一批葡萄酒酿好,喝上一年都有余的了。
山货渐渐的都捡的差不多了,大家又得开始忙着挖红薯,随着红薯一担担被挑回家,红薯粥立马成了大部分人最新的早餐选择了。
傍晚,结束繁忙一天的张家人,难得悠闲的坐在院子里,看着每间屋子都堆满了东西,不由得露出一丝笑容。
张沁儿则感慨:“原先我以前咱们家算大的了,现在才觉得一点都不大啊!这么些东西,就已经塞满了。”
不说杂物间和空着的厢房,就连张沁儿住的房间墙角,都堆着两麻布袋的茶树籽了。
这还不包括乌桕籽!
乌桕籽这几天已经进入成熟期,站在山下一看,裂开的白色种皮在红色的叶子中,十分的显眼。
张志仁也想到即将成熟的乌桕籽,说:“方家那边还有空余的地方,到时候乌桕籽就堆在那里一些,另外你三叔家也有几间空屋子。”
也只能这样了,等茶树籽和乌桕籽榨成油之后,就能够少占许多地方了。
一家人又说了会闲话,张志仁就起身朝屋子走去,他说:“明天我要去趟县城,得早些睡觉了,你们也早些睡吧,这几天够累的。”
因为大量收购山货,家里放的那些铜钱早就花光了,所以张志仁明天打算去县城换一些铜钱回来。
第二日,一大早张志仁就出门了,张沁儿和福儿一个都没有跟着,这几天在家里累的半死,她们两个一点逛街的心思都没有,倒是冯氏搭着顺风车去了。
一年两季的乌桕蚕茧已经下来了,自家和村里其他人家的蚕茧累积在一起,也有不少份量了,所以冯氏趁着顺风车,把几个麻布袋的蚕茧都帮上车,这些麻布袋占了不少地方,最后冯氏都挤不进去,只好和张志仁坐在一块了。
除了蚕茧,她手里还提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的是最近绣的绣活,等今天回来后,这些东西至少也会换不少银子回来。
所以冯氏脸上的笑意十足。
这一日倒也稀疏平常,等到下午的时候,张志仁和冯氏就回来了。
冯氏是笑着去的,自然也是笑着回来的,一下车,就对杨氏她们说:“卖的价钱还不错,今年总算可以安心过日子了。”
具体多少她没有说,杨氏也没有问,只真心替他们高兴,有了这蚕茧银子,她家的日子总算要好过不少。
只是张志仁却有些闷闷不乐,等到只剩下自家人时,张志仁才把闷闷不乐的原因说了出来。
原来这次张志仁去县城换铜钱,发现银价又涨了,涨到一千一百文换一两银子了!银子换铜钱,却是一两银子换一千文。
杨氏惊呼了声,说:“多了一百文?这也太那个了……”
张志仁郁闷的可不止这一点,说:“除了这个,我到粮铺打探了下,发现好几家粮铺都黑心的很!临近赋税日子,县城到处都有挑着白米的人寻粮铺去卖白米,明明是上等的白米,粮铺的人却偏偏说是下等的,一下子说是去年的陈粮,一下子又嫌弃里面掺了石头米糠,反正不管怎么样,价钱压的太低了!”
张志仁这话说出来,杨氏还没有反应过来,张沁儿却瞬间明白了!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405.第405章 :太多
不是奸商心太黑,就是和衙门勾结,狼狈为奸!
种种手段使出来后,整个临川的地皮就被刮了一遍了。
张沁儿郁闷的很,虽然她对历史不是特别精通熟悉,但是也大概知道,此时所在的时间处于明末后期,一般朝代变更时,往往伴随着暗无天日的杀戮和残酷的现实。
而明朝的官员和军队都讲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了避免官员和军队在当地做大做强,往往是三年一流动,并且还要远离熟悉的家乡。
这样一来,官员千里迢迢上任,对此地风土人情,压根不熟悉,做事也不上手,等熟悉上手了,又该换地方折腾了。
刚当官,保持初心时,还能够尽量做事,但是在犬色声马的诱惑下,往往会造成一大批贪官不折手段的贪污,对所管辖的地方,没有丝毫仁心。
这种事情,斗米小民自然无法反抗,只能吞声忍气、老老实实的把赋税交齐了。
原本洋溢着幸福的富足村,此时弥漫着一股忧心和低气压,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不知不觉少了许多。
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甘蔗收割的前一天。
天气逐渐冷了下去,地里的甘蔗也进入成熟收割期,张志仁开始忙着将村里种植甘蔗的人家聚集起来,大家一起商量着什么时候收割甘蔗,又按照去年的方法抓阄,排榨糖顺序。
当然,选择榨糖的都是种植大户,那些种植小户们只有一两亩地的甘蔗,自己榨糖反而划不来,于是就将自家的甘蔗按照市价卖给张沁儿家。
安排好自己村的村民,林子村种植甘蔗的大户,也跟着崔家兄弟过来探望情况了,附近的坑里村因为关系不算特别亲密,是最后才安排。
张沁儿家足足有二百多亩甘蔗地,自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加上今年村里许多人都缺钱,所以张志仁就出面花钱请人帮忙收割甘蔗。
张志仁安排方家人带着村民在地里收割甘蔗,自己则带着崔家兄弟开始打开榨糖作坊,榨糖机子已经洗干净,糖寮边上也堆满了柴火,只需要将牛套上,开始榨糖熬糖了。
今年加盖了一个榨糖作坊,所以两个作坊一起开工,所需要的牛和人手就更多了,整个村里多余的青壮劳动力,基本都被喊来做事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