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夕烟
张沁儿将自己得到的山梨和柚子还有刺头也放在一起,等着一起分配。
原本谢氏是不愿意去寻找东西的,她是小脚,走路本来就很痛苦了,但是在发现找东西的时候支开别的人,就可以多吃一些,才让张俊峰和张俊杰也出去找东西,并且私下吩咐他们,能多吃点就吃点,当然也别忘记留点带回来给她吃。
尽管如此,张俊峰是个死读书的呆脑子,张志廉一面自己读书,一面把希望寄托放在儿子身上,所以总是拘束着他,导致他的生存本领也直线下降,独自出去找东西,除非运气爆表,否则大多是没有收获的。
许氏看着张沁儿用大的芭蕉叶包着的小鱼,顿时笑了,说:“你们也弄了些啊,我今天去水边担水时,也弄了几条小鱼,不过我年纪大了,可不像你们那么活泛了,正愁着鱼少呢,正巧你这还有些。”
张沁儿笑着,永安跑过来祈求着:“姐姐,下次让我也一起去么!”
张沁儿没有马上回答,只说:“等你长大再说。”
永安却不乐意,臭着脸说:“我已经长大了。”然后黑溜溜的眼睛朝张俊杰那里看了一眼,将嘴巴凑在张沁儿的耳朵边,小声的说:“姐,让我和你们一起去吧。我留在这里和俊杰那小子一起捡柴,但是他根本不会做活,每次都偷懒,然后抢我的柴,回来后还跟奶奶说都是他捡的,说我懒死了,害我被奶奶骂,我才不要再和他一起捡柴了呢!”
说起这事,永安心里真的难受,俊杰比他大,身体底也比他好,在一个人的情况下,根本干不过对方。
张沁儿闻言,眼睑微微上扬,不动声色的瞟了张俊杰一眼。然后拍着永安的头说:“下次带你去。”
“好!”永安开心的露出大大的笑容,一双眼睛黑亮黑亮的。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15.第15章 :希翼
这一顿饭总算吃的比较开心,准确的来说,自从张家和周光勇家以及黄大安家结义一起吃饭之后,张沁儿就觉得爽气了不少,至少连氏不敢明目张胆的克扣他们二房的口粮了,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连氏又向来是个要面子的。
他们炖出来的野鸡肉,香味十分浓郁,随着水蒸气不断的在空中散开,引起众人的羡慕,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他们这边,但是周光勇还有黄大安以及张家人可不是软柿子,是以倒没有人敢过来抢。
倒是有脸皮厚的人拿着碗过来,不为了吃肉,只求给孩子喝一口肉汤解馋。
见状,许氏将锅子里装满一锅水,然后将那些小鱼丢进锅里,承诺大家,等汤好了之后,发给大家喝。
这个时候互相帮助是必须的,而大家在分了一些兔子肉和鸡肉斑鸠肉以及一些野果子后,也差不多勉强饱了。
张沁儿想了想,觉得一夜的功夫估计也能够得到些什么,于是到周光勇身边说出她的想法,由于她献出来捕鸟的法子很减小,所以周光勇也不疑有他,带着张沁儿去四周选了几个地形好的位置。
用粗木棍刨出几个坑来,在坑里面插着几根削尖的竹子,又在坑上面堆着一些杂草。
这种陷阱是用来捕捉山鸡和野兔的,如果恰好有动物路过,掉进去之后,基本就难逃走了。当然,如果是野猪之类的大动物,这种陷阱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准备好这些之后,两个人回到歇息的地方,永安招呼着张沁儿,喊着:“姐,快过来吃麻雀!”
此时埋在火堆里的麻雀已经烧熟了,大家正扒拉出来呢。
麻雀比较多,每个人都能够分到一个。
用棍子撬开裹在外面的泥巴,此时泥巴应该高温,已经变得很硬了,张沁儿敲打着,忽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来。
陶器!还有青砖!她想起奶奶家的村子里就有一个烧制青砖和陶器的窑,大概的过程她倒是知道的八九不离十的,只要找个地方稳定下来,她就可以凭借着这些发家致富!
想到这里,她的眼睛越发亮堂起来,恨不得马上就结束这流民的生涯。
其实学的东西越多,忘记的也越多,这些时日张沁儿不断的在回想着以往的一些知识,尤其是以前看过的那本《鲁滨孙漂流记》里的求生内容,然后将能用的全部记下来,只等安定下来,假以时日,过上小康生活应该是不难的。
那锅用小鱼熬出来的汤已经发给四周的人了,因着这,大家对他们很是敬重,有那良心好的,在得到什么果子之后,也会送一些过来。
将手头的一切准备好之后,大家就打算睡觉了。
如今已经到了深秋,很快就要入冬了,山里的气温本就低,到了晚上更是冷的很,大家索性烧了三堆火,又捡来柔软的干树叶,当火堆将一处地方烧热之后,就立即移开火堆,将干树叶铺在上面,热气会顺着干树叶朝上面走去,趁着暖和,赶紧睡觉。
因为火堆多,大家也不敢全部睡死了,每天晚上由两个男人轮流守着火堆,一个上半夜,一个下半夜。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张老头心里也越来越着急,一张老脸满是愁容。
他年纪大了,守夜是不需要他来的,但是他睡不着,就让张志仁睡去。
父亲没睡,做儿子的哪里敢睡,如此张志仁也陪着。
暮色重重,四周一片寂静,只偶尔有山风吹过,飒飒做响,张老头长长的叹息着,说:“如果冬天之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安身之地,这个冬天就难过了。”
这语气中含着沉重的担忧,可以预见,他们缺衣少食,又没有屋子遮风挡雨的情况下,大人尚且熬不过去,小孩子更加没活路了。
张志仁一时间没敢接话,对于未来,他何尝不是迷茫?
“从青石镇出来,我们就一直顺着南边走,这几日一直在山里,也不知道现在到什么地方了。”张志仁说。
张老头对于这个话题倒是显得随和了,说:“听说南边气温比北边高一些,湖广两地更是出产很多粮食,咱们往这边走,总不会太出错。”
“说是这么说,这年月不好啊,听说南边也总是有些小灾小难,上回我在衙门看到公文,就说南边去年闹蝗灾,还有四川那边,听说地龙翻身了呢。”之前的张志仁是秀才,每个月还可以到衙门领取一定的廪米,顺带会去看一下最新的邸报。
想了想,他又说:“听说沿海的地方还闹着倭寇呢,如今逃难的人多,救济的人少,难啊!”
“唉!”张老头又重重的叹息一声,如今的年月,大家都不好过啊,一想到整个徐州城都被洪水淹没,张老头的心情越发沉重起来,今年这洪水太邪乎了!往常听老人说也不过淹没些村庄,好歹还可以进入徐州城,等着被救济。
父子两个谈了一些话,最后张志仁劝张老头睡下,自己则守夜,不多时就到下半夜了,黄大安就醒过来接岗了。
又翻了几座山,大家渴了就喝溪水,饿了就捉鱼,找各种猎物果腹,而在这段时日,他们一伙子的人越发少了,很多人熬不住纷纷离世了。
看的人无限唏嘘,张沁儿不让福儿他们去看死人,这回不是怕疫病,而是不想让他们看到粗暴的人性。
有些汉子往往会等大家都走过去,然后悄悄的折回来,然后将死人身上的衣服扒下来,据为己有。
上次晚上挖洞穴,设陷阱还是有一定的用处的,早上醒过来时,往往能够发现一些猎物,运气好会发现兔子山鸡,运气不好也会有几只鼠类。所以每次选地方过夜时,周光勇都会去四周观察地形,然后挖出这么一两个陷阱来。
今天的太阳有些暖和,耀眼的阳光洒落下来,映照在每个人死气沉沉的脸上,若不是山里实在不适合居住,张沁儿简直忍不住就想在群山中僻一处地方停脚歇息了。
这么一直走着,毫无目的地、毫无希望的走着,说实话,她一个内里二十多岁的成年灵魂都快要忍受不了,更不要说永安和福儿这些真正的孩子。
张沁儿的爷爷是信佛的,讲究因果轮回,所以她这些时日不断的回想着前世到底做了些什么坏事,才让她得到这么个果来。
思来想去,最大的罪孽也不过是那次偷窃对方公司机密文件了,但是一报抵一报,她临终前可也是救了一命的。
想不通,所以她停止想了。在爷爷的影响下,她也信因果轮回,所以做人从来不做绝,凡事给人留一些余地,但是如果扯上什么上辈子,她以前是不信的,只是如今身在明朝中后期时,她却不得不信了。
莫非她真是上辈子做了孽?
“驾驾!”一阵‘踢踏踢踏’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伴随着汉子有力的喝声和响亮的皮鞭声引起大家的注意,一张张木讷的脸孔朝着声音源地望去。
不多时三人三马从另一边的林子里穿梭而出,似乎看到这些衣衫褴褛的流民们,那马背上的三个不由得侧目以视。
但他们并没有停下来,策马而去,只留下尘土飞扬。
张沁儿的眼睛微眯,盯着前面马背上的人,那汉子看样子应该是差役,前面一个人穿着青衫,后面两个倒是很普通的捕快服,捕快是负责地方上治安的,所以他们此时应该离县城不远了。
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够被接纳收留,哪怕发点粥也好啊。
她在心里默念着,却听到三叔张志礼的声音说:“大家看!那两个人是捕快,也就是说,我们离县城很近了,大家赶紧走,在天黑之前赶到县城,也许还能够找到吃的。”
大家闻言,倒是精神一震,之前有气无力的踱步,此时也加快了不少,年轻的人扶着老人,小孩子们则跟在后面。
福儿消瘦的越发厉害了,虽然这些时日他们的日子过的比其他的人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依旧是吃不饱的,维持着不饿死而已,很多人因为老幼的缘故,饿死了不少。。
张志仁背着福儿,一家子紧赶慢赶的朝前面走去。
在路上耽搁了一个时辰左右,果然看到山脚下的前面有一个城门口,张沁儿眼力好,已经看清楚城门口上挂着一个匾额,上面写着‘临川’二字。
临川?她在脑海中搜索着这个名字,只是一时间倒是没有想出来。
全国的地名太多了,有些地方现在和前世的又是不一样,她只知道自己老家邵阳此时应该是叫宝庆的。
到了城门口之后,他们照旧被阻挡在城门之外,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看着县城里的人,当发现城门口有人摆茶水摊子,还煮着茶叶蛋时,那眼睛几乎绿了起来。
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人围坐在城门口,自然引发不小的****,大家纷纷好奇的看着这些难民们,而差役则不断的呵斥着那些看上去有些不安分的人。
“你们是谁?怎么到这里来了?”有人询问着。
“好心的人呐,给我一口吃的吧!”有人哀戚着。
而保持着理性的人则说:“我们都是徐州一带的,大水淹了整个徐州城啊!我们一路逃亡来到了这里。”
“是啊!我们都是良民,不是土匪强盗,求求你们给我们一口吃的吧!我饿的住,孩子饿不住了啊,我三个孩子,就饿死了两个,这是我最后一个孩子了啊!”有妇女凄惨的哀嚎着,她一下子跪在差役的身前,被差役驱赶了之后,又跪在那卖茶叶蛋的摊主面前,不断的磕头哀求着。
那摊主哪里见过这般凄惨状,他心里动容,想给的,但是又怕别的人发生暴乱,于是说:“我这也是小本生意,我家的房子还是茅草的呢,每天赚的钱才刚刚能够糊口,我看你这娃可怜,就给他一个蛋吃,但是你们可别抢我,抢了我,我也和你们一样活不成了。”
那妇人听了,顿时磕头起来,连连保证:“您是大好人,我会记着您的大恩大德的、。”
得了那个茶叶蛋,妇人忙剥了皮,小口的喂给她的孩子吃,孩子真是饿惨了,皮包骨头的,一双大眼睛显得特别突出,比起福儿还要消瘦。
张沁儿别过脸,禁不住吞咽了几下口水。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16.第16章 :被接纳?
县衙中,知县施长方施知县坐在首位,他的下首坐着一个身穿青衫的汉子,另外两个捕快站在一边。
“伯景啊,事情办的怎么样了?”施知县手中捧着一个茶杯,喝了一口茶询问着。
他口中称之为‘伯景’的正是那青衫汉子,他身材高大,国字脸,浓眉大眼,相貌不错,肚子微微的凸着,有中年发福的迹象。
这人正是六房司吏中的刑房司吏郑伯景,也是施知县的得力助手,若没有这郑伯景,此时的施知县还不知道能否自主理政呢。
郑伯景恭声说:“大人放心,已经办好了。”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将心中的某个想法说了出来:“施知县,听说徐州一带黄河决堤,水淹徐州,经日不退,如今到处都是难民。”
闻言,施知县长长的叹息,痛心的说:“近几年来,各地灾难不断,就今年我们还险些遭了蝗灾,大家的粮食都减少了不少,而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郑伯景又说:“我回来时就在路上遇到一群难民,估摸百余个,此时若无意外,他们应该也到城门口了。”
施知县惊愕住了,忙说:“你说什么?他们已经到城门口了?那可如何是好?”
施知县顿时急了,听说有难民,他自然悲天悯人,但是如果百余个难民要进入他管辖的县城,他可没有那个悲天悯人的心思了。
“伯景,你得给我想个法子,临川可容纳不了这么多难民,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郑伯景迟疑了一下,然后说:“我倒是有个想法,说出来大人您参考一下。”
说罢,他就将自己一路上就打的腹稿说了出来,他的打算和施知县完全不一样,因为他想接纳这些难民!
当然,并非是搭棚子施粥来养着这些难民,而是利用这些难民做一番事业来。
当即,他把他的想法说出之后,施知县听的眼睛瞪的老大,不安的说:“这样行吗?”
郑伯景却一本正经的说:“大人,再过两年您就要考核政绩的,如果没有任何政绩,这官……恐怕就到此为此了。”
施知县心里打了一个突,他是五年前的进士,一路官途很是不顺,这回到了临川,若非得到郑伯景的帮助,这把县太爷的椅子他是否能够坐稳还是问题。
迟疑犹豫了很久,他才紧张的看着郑伯景,小心的询问:“你有多大的把握?”
郑伯景迟疑了一下,然后才说:“五成!这只是我一个想法,最终能不能够成功还是一个问题,我不敢把话说死了。”
此话将施知县刚下的决定又迟疑了,他合上茶杯,眼睛望着虚无的地方,整个人陷入沉思中。
良久,他猛地将茶杯放在桌子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伴随这一句:“好!伯景,我们就赌一把!要是赢了,我以后官途亨顺,也定然不会忘记你的!”
郑伯景等的就是这句话,当即脸上露出一副即将大大出手的表情,心中油生出一股豪迈之气。
但是施知县接下来又说:“但是伯景啊……这事事关重大,要是不成功,这么些难民你可得想法子安置好。”
这郑伯景倒是可以答应的,说:“大人您放心,哪怕不能成功,我也是有法子安置这些难民的,那处地方我之前就和您说过,只是我们县中人少,就算鼓励开荒,也顾及不到那边去。”
提起那个地方,施知县倒是点了点头,心里觉得郑伯景的法子也还算不错。
若是成功,那么他的功绩可不小,就算不成功,那也在民间博了一个好名声,对他今后的官途有莫大的好处。
兵荒马乱之处,水旱蝗灾造成的荒年,对百姓生活影响最大,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流民盗贼四起,伤了国家元气,故而荒政水平如何,是检验地方官能力的重要标尺。
荒政的核心,是对灾民的救济,第一、得食,第二、有居,第三得归,其中得归是救灾后期的事情,也不需要接纳流民的县里考虑,各县只需要做好前期两项就可以,但是这些流民们都是徐州一带,此地离徐州相隔数千里,又且徐州大水经日不退,这水何时退,又何时重建,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县里接纳这些流民,一可以博个好名声,二可以增加人数,三可以增加税收,四……若是可以造出官田,那么于他是大大的有利了。
再者朝廷对官员的考察,是以人口和田亩为两大重点的,接纳这些流民,开辟官田的话,那么人口和田亩可都达到了。
一个当官的,他最希望的是什么?政绩!没有什么比增加官田还突出的政绩了!
决定之后,施知县就整顿一番,穿上知县官服,带着一众衙役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朝城门口而去。
这是郑伯景的主意,要趁热打铁,第一时间救助,可以让人心怀感恩。
不多时大家已经来到城门口了,当知县那身官府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时,每个人都用渴望的眼神看着他。
张沁儿也有一些诧异,这个知县居然是从大门走出来,而不是站在城门墙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他们。
随即她的视线捕捉到一个稍微熟悉的汉子身上,那是之前骑马的青衫汉子,此时他正站在知县的身后。
施知县的师爷不是他自己带过来的,而是郑伯景举荐的,是一个举人,多年考试不中,如今年纪渐大,又是本地人,对此处熟悉,就做起了师爷来。
这师爷是复姓,叫欧阳忠德,祖上曾经做过风水相士,讲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如今家中还遗留着一个罗盘。
“大家静一静,这位是我们临川的知县施知县,施知县听说了大家的事情,感到十分难过,为此他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出来见大家了。”欧阳师爷操着一口官话说着:“我们施知县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大人,他说既然你们千里迢迢来到了临川,就是和临川有缘,他不能让你们继续这般流亡下去,眼下已经是深秋,快要入冬了,到了冬天,那可什么都不好说了。”
欧阳师爷的一番话,倒是令流民们瞠目结舌,又在心底希翼着,不知道这位‘勤政爱民’的施知县到底想做些什么?
发米吗?发粥吗?还是有钱?
咕噜,心里想着能吃的东西,大家肚子里就此起彼伏的唱起空城计来。
“大人可怜可怜我们吧,给我们一口吃的吧!真的饿的受不了了!”有人跪在地上,不断的哀求的,这些哀求的声音把欧阳师爷的话打断了,他面色有些尴尬,想说些什么,却被郑伯景拉了一把。
郑伯景把嘴凑到施知县的耳边,小声说:“大人,粥估摸着已经好了,您发话施粥吧。”
施知县点了点头,这种积攒功德的事情,自然要由他这个大人来说。
于是他上前虚扶了跪在地上的灾民一把,嘴里悲天悯人般的说着:“快快起来,本知县既然愿意接纳你们,自然不会短缺了大家的吃食,粥已经熬好了,现在大家先稍安勿躁,排成两队,我还有些话要和大家说。”
哭闹哀求的人顿时屏住呼吸,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施知县,等着他的下文。
“如你们所听见的那般,本知县决定接纳你们,但是并非把你们安排在低矮的棚子中,每日发放一口稀粥而已,我是要给你们一处真正的容身之地,是要给你们一个有未来的明天!”施知县的话异常的充满张力,让张沁儿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莫非他们真是走了狗屎运,遇到一个好官了?随即她又想,那么这个施知县到底想将他们安置在哪里呢?
城镇估计是不可能的,这个临川看起来不太繁华,估计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那么农村?农村排外的情绪很重,如果将他们这些人,叉开安置在农村,前期肯定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再者没有土地,他们怎么生活?
思来想去,张沁儿一个现代人的思想,都无法猜破这施知县到底想做什么。
但是无妨,此时每个人都在兴奋着,都在等着施知县承诺的那一碗粥。
果然,不多时就有家丁打扮的人抬着两大桶的粥出来,粥还冒着热气,是刚熬出来不久的。
大家神色激动,领着热腾腾的粥,迫不及待的喝了起来。
张老头和连氏也被这些日子熬的不成人形了,只有几个男人还稍微好一些,这回喝了粥,大家才有一种重新缓过来的感觉,席地而坐着,他们在等着接下来的安排。
接下来无需施知县出面了,郑伯景带着一干书吏和差役就可以搞定。
郑伯景大声的说着:“现在大家排成四队,在书吏那里留下姓名和籍贯,也户籍的也拿出户籍来,没有户籍的也要说明一下。”
四个书吏搬了桌椅来,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然后挨过的询问排队的流民,将他们的姓名、年龄、人口、健康状况等一一记录下来。
排队之前,张老头再次将全家人聚在一起,沉声说:“我们姓张,户籍被洪水冲走了,你们记住了吗?”
“记住了!”大家应着,这么些日子,大家都习惯张姓,因为张老头每天都会用张姓来叫他们的名字,谁要是反应的慢,是要被责罚的。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只有张沁儿反应最迅捷,因为张姓原本就是她前世的姓氏,倒是惹来张老头的夸赞,觉得她脑子灵活的很。
轮到他们排队时,也按照商议好的,本本分分的说出。
这个时候的户籍管理的并非向前世那般先进和电子信息化,徐州和临川两地相隔数千里,徐州又发生那么大的洪水,一时间肯定无法核对户籍的,而最有可能的是收留他们的临川给他们补办户籍,如此一来,马家人就真正的脱离了逃犯的身份,从此可以以张姓自居了。
1...56789...2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