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曹冲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庄不周
只可惜全国十三个州,他的蜀汉只占了一个益州,地方还没占全。这样,含金量就是3四舍五也舍约等于7%
更何况,最关键的合法程序还没走――前任领导根本就没把国家交给他刘备!
我来把前任领导汉献帝刘协同志在政权交接仪式上的讲话大概复述一下:
我有幸生在龙旗下,长在帝王家,可惜我德行浅薄,致使国家大乱。幸亏上天派来了英明神武的曹操同志,帮我把扰乱国家的恐怖分子反革命分子特务工贼阴谋家之流统统消灭。
万物生长靠太阳,大海航行靠舵手,国家治理靠能人。现在我羡慕五帝时代的民主制度,准备推举现任魏王、相国,已故老一代政治家、革命家、家曹操同志的嫡长子、著名文艺理论家曹丕同志来做我的接班人!
曹丕照例还要说些诸如自己还年轻,以前主抓退休老干部工作和文体工作,现在组织上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怕辜负了组织的信任之类的话,几番推辞下来,还是表示愿意和各位同志一起努力,为把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
当然,国家已经不叫大汉了,改名叫大魏。
整段讲话里压根就没提“大汉皇叔”刘备同志一个字!
这叫刘备好个郁闷!
政权已经平稳过渡了,国家也有新领导人了,怎么办?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是难不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
你曹丕不是走合法程序搞平稳过渡么?我就说你非法,爱咋咋地!
于是,刘备集团言人诸葛孔明先生一脸悲痛:大家知道么?皇帝大人其实已经被曹丕那狗贼害死了,那个什么政权交接根本就是假的!
为了让真的看起来假些,把假的搞成真的,刘备还煞有其事的率文武百官在成都为刘协同志举办了隆重葬礼,弄了个木头人搞遗体告别,最后还给他安了个谥号――“汉孝愍皇帝”。
我不知道当了新王朝客卿山阳公的刘协同志会怎么想,不过肯定相当不爽:
“我说叔父大人,我还没死那!”
折腾完后,问题又出现了,既然前任领导被害死,又没留下什么话来,那国家的新领导怎么办呢?
于是在事先安排好的某人不经意的提示下,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悲痛欲绝的刘皇叔身上。
于是一切如我前面所述,刘皇叔如愿当上了汉朝流亡政府的领导人。
当然,历史是公正的。后世有良知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个人采用刘备给刘协的谥号孝愍皇帝,而全部采用刘协寿终正寝后,魏朝廷给他的谥号――“汉孝献皇帝”。
真的永远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这是永恒的真理。
通过以上两千多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名非正也!
我写了这么多,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样,是传说中的扬曹抑刘。相反,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刘备的成功,完全不是靠他的名分。
靠的是实力。
当然,现在他不仅没有实力,连购买力都不足,上学的钱都是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赞助的。多亏这位有远见的父亲,正因为他资助了同宗的刘备,他和他儿子的名字才得以传诸后世,在我电脑桌面的电子版中出现。
说了很多废话,现在开始正式写刘备。
其实不必我写,三国志上写的明白着那: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66个字,就将一个人的形象鲜明地勾画出来,实在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文字功力,在看看现今某些同志动辄数万字的文章讲话稿,听完却不知所云为何,不禁为我辈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退步感到汗颜。
这段话我想就不必翻译了,很简单。只是他的形象很让我困惑:
“垂手下膝”还好理解,nba的巨星们本来条件就好,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想要垂手过膝还是有可能的。
当然,有某些有先天优势的,可以不必后天锻炼。
比如菲尔普斯,比如大猩猩。
“顾自见其耳”可就有些困难,不信您可以试试揪揪自己一侧的耳朵,以不揪掉为底线,顺便把眼球努力朝异侧移动,看看有没有可能瞄到一点耳朵的边际。
如果你做了,恭喜你,你做了无用功。
这个命题绝对比诸如“人永远舔不到自己的胳膊肘”之类来的更真理。
可是刘备做到了。
而且人家不是瞄到耳朵的,是顾一顾就见到的。很随意,很潇洒,就那么挥一挥耳朵,不带走一只苍蝇。
用后世人的话说:刘先主的耳朵像弥勒佛,好有福啊!
但是我想起了某种北京常见的狗狗,平时耳朵耷拉着,一跑起来就扑拉扑拉呼扇的那种。
于是刘备的形象基本勾勒出来了。
长着猩猩的身材和哈巴狗耳朵的基本形象。
当然,对于一代枭雄我们不能这么形容。
就好像对长得丑的明星不能说丑,得说有气质,丑的有碍观瞻的,得说有实力,实在丑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得说有韵味……
因为人家是明星。
于是基因突变到动物身上的刘备变成了天赋异禀的天之骄子。
用我们现代话说,叫做“拥有nba巨星般强壮矫健的身姿,拥有弥勒佛般温润肥厚的耳朵,激烈的运动与静谧的禅意,在动与静之间恰如其分地找到了平衡,东西方美学与智慧的最完美结合……”
其实,按照科学的理解,刘备应该是肢端肥大症兼有返祖现象的传奇病人。
所以说,话是人说出来的。
难道时代的宠儿、泪腺失禁症患、三国时代最大的服装消费这么快就要登场了?!!看官别急,在这一章里,他只是客串一下,就像《武林外传》里面的众食客一样,类似于路人甲、电线竿子乙之类的存在。至少要到《桃园三结义》这部小制作dv电影里才当得上主角。
我们朴实的东北汉子一见到这位拥有弥勒佛般温润肥厚的耳朵和nba巨星“狼王”加奈特般修长毛茸手臂的河北小青年,就一下子被他征服了。两人一见如故,如胶似漆,立时成为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亲密战友,开始了一段伟大的革命友谊。
有诗为证:
三国奇人真是多,涿郡刘备数一个。
耳大好似弥勒佛,臂长尤超加奈特。
生平寡言不好动,动辄泪眼变婆娑。
自命皇室贵胄后,见到阿瓒喊大哥。
西元一七五年,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
..





曹冲 第一章 后记
说句实话,写三国的东西一直是我的梦想,大概也是中国老少爷们们的梦想。但写出来是这个样子却是我始料未及的,也许在后面,我会尝试着改变一下风格,让它至少看起来更加的正式和严肃。
我不是所谓的专业人士,连真正的爱好都算不上,也没有动辄几十部的大部头史上淘来的陈寅恪、陶元珍、田余庆、缪钺、周振鹤等几位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仅此而已。
第一章名为风云,实在是想以公孙瓒为线索,写出风云际会群雄出道的感觉,可惜功力不够,作为线索的公孙瓒基本没有露脸的机会,是在很对不住他,正在写的第二章争取让他多出场几次。
其实,这篇文章的内容不像它的表面那样荒诞不经,在史实方面,还是基本符合历史或在合理的范围内想象的。
比如曹操抱过周瑜这一段,曹操在公元174-177年担任洛阳北部尉,周瑜生于公元175年,其父周异曾经担任过洛阳县令。他英年早逝,所以担任洛阳令的时间不会太晚于此年,也不会太早。综合以上信息分析,他们两人的时间还是有交叉点的。曹操身为下属,到上级领导家串串门也是正常的。退一步说,庐江周氏为当地豪门,多人在京为官,周瑜小朋友即便不是在都出生,小时候到洛阳一次还是比公孙瓒同学机会多很多的。当然,为了配合一下孙策、杨修两位小朋友,和曹操、公孙瓒、袁绍、孙坚、刘备等一干人马,我们就勉为其难的让周异同志在175年当上洛阳县令吧。
再比如袁绍那一段,他的战略构想实际是在带领一干关东小弟高喊董卓董胖子下课的时候提出的,但我不相信他在守丧六年时间里什么都不想一直在悲痛欲绝。史书记载,袁家兄弟回老家汝南郡汝阴县守丧时,有宾客万人前去迎接,这场面放到现在绝对是。想干什么不言而喻。另外不仅我不相信,连当时的大宦官赵忠也不相信,他对袁绍的叔叔袁隗说,本初这小子守完了丧不听朝廷的命令当官,天天在家见些不三不四的人,他到底想干嘛?!所以,我大胆揣测,袁绍不是个老实家伙,早就想着搞点动静,而守丧的六年对他来说正是一个绝佳的战略雌伏期,战略构想在此时形成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此种种,不再赘述。不管怎么说,最难的第一步总算迈了出去,希望自己能够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中挤出时间,慢慢的写,争取不当太监文烂尾楼。这是目前我最大的心愿。
..




曹冲 第二章 雌伏 (一)
书接上章,按下公孙瓒和刘备甜蜜蜜腻歪歪的幸福同学生活不说,直接从公孙同学学成归来,准备回到一线工作岗位上说起。
当然,公孙同学不是超级赛亚人孙悟空不会瞬间移动也没有机器猫的任意门,回家的路还是要靠走的。
就在他走到钜鹿郡,快要到家时,被围观的人群挡住了去路。
他也好奇地走上前去,看见一帮身佩黄绶带的礼仪小姐正在传单。
哦,大概是哪家粮店当铺什么的搞促销活动吧,也可能是当地官府搞什么“钜鹿国际服装节”罢。
本着国人的聚众心理和近前仔细观察mm的,他也上去拿了一张传单:
“众星亿亿,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
哦,上面的东西还是弘扬主旋律的,这不是把伟大领袖汉灵帝比作我们心中的红太阳,说我大汉社会和谐、经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不错不错。再往下看,公孙同学的头可就有点大了:
“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
“天,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
“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昌,失其治乱;得其治神且明,失其治道不可行”……
自己好歹也跟卢校长学过书,怎么就看不懂这些东东呢?虽然光顾着跟我家玄德弟弟花差花差了……
难道……面前这些衣衫褴褛一脸白痴相的围观群众……都是通古博今学贯中西的世外高人?
他一脸虔诚地冲着一位抱着一把竹片冲出人群的大叔作了一揖:
“敢问前辈,这上面写的都是什么意思啊?”
“俺不懂,你问别人吧!”
“那您这是……”
“哦,回家烧火可好了,一点就着!”
“…………”
直接被雷倒的公孙瓒好不容易才打听明白,原来是不知什么新南方新北方新西方学校的一位张老师在这里讲课,的传单都是宣讲材料。
公孙同学也想去凑凑热闹,却现入场听课要收费的。
门票价格:五斗米。
摸了摸自己干瘪的口袋,公孙同学挠了挠头,还是算了。
其实公孙同学还应该再仔细看看的,五斗米不仅是一场宣讲会的入场费。
五斗米是成为教众的生死契约。
交了五斗米,就正式成为太平道的一员。按照张老师的宣讲,干得好了,就是老表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
当然,他没说干得不好,也不能讲。
因为,干得不好就是抄家问斩全体死翘翘。
写到这里,估计大家也明白张老师是干什么的了吧。
n年以后,公孙同学也跟曹处长、跟我们大家一样,后悔得恨不能抓块日本豆腐撞死。
他错过了一个找名人签名……不,是抓反贼的机会。
这位张老师的名字叫张宝。
如果你不认识的话也不要紧,因为这个名字太普通。不过,他还有两个有名的兄弟。
他有一个弟弟,叫张梁,还有一个哥哥,叫张角。
如果你还不认识的话,那我只能擦擦头上的汗,告诉你,
他们三个,便是汉末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东汉末年知名度最高的张氏三兄弟!
黄巾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革命战争,给了腐朽的东汉王朝沉重的一击,客观上也促使了东汉未年军阀势力的壮大,它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民革命遗产。
以上是官方历史课本中对于黄巾大起义的评价,对此鄙人不敢完全苟同。我想至少以后农民想起义不会先找本《太平清领书》来研究研究,这本书的变态程度,丝毫不比同样成书于东汉的《周易参同契》来的差。反正对现在流传下来的残本,我自己是看的五迷三道,更别说讲给别人明白了。所以这个遗产实在有点达芬奇密码的意味。
对于黄巾大起义,现在不想聊得太多,毕竟人家现在干的还是地下工作,还是留点悬念吧,准备那么长时间也实在不太容易。
另外,折腾了公孙瓒这么久,还是让他早点回家歇歇吧。
..




曹冲 第一章 风云(一)(二)
(本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年龄,如无特别说明,则依照中国历史习惯,按照虚岁计算)
一、序章
中国历史很长,相当长,按照某些爱国人士的意淫,有纪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西元前4577年的三皇时代,这样,我们就有7000年文明史(四舍五入)。这还不算太古时代那五十二位某某氏(以盘古氏为首,无怀氏结束,名字都很怪),至于这个日子怎么算出来的,鬼才知道。
当然,我们是唯物论者,是不信鬼不信神的,也是尊重历史的。根据现在我党我国官方民间的统一口径,中国是5000年文明古国(还是四舍五入),这是从五帝时期算起的,就是从伟大的中华始祖公孙轩辕同志(黄帝)击败万恶的无耻的龌龊的猥亵的恐怖分子蚩尤,再次(注意这两个字)统一中华大地,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年算起的,也就是西元前2697年。
五帝时代总共持续了627年(约西元前2697年——前2070年),抛去其中一位不幸的兄弟(帝挚)只干了9年就被弟弟唐尧废掉,其他的五位猛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平均下来一人干了120多年。
这是一个很生猛的数字,证明在我国上古时代,工作效率是多么的高,社会是多么的和谐,人的价值是多么完美的体现:许多老同志干到60依然努力工作,发挥余热。看来老同志们都是类似焦煤的存在,烧过之后更耐烧,退休后的工作时间比退休前还要长。当然,这个前提是老同志们身体很好,如果从16岁出道当老大算起,起码要活到120加16岁,想想看,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时代,起码都是百岁老人啊!!
以上废了很多话,不是为了骗字骗钱,只是为了证明一下,按照现代的逻辑,历史是多么的不合逻辑!
那么,让我们回到正题,来到不合逻辑的中国历史上最不合逻辑的那个年代——三国时代。
狭义的三国时代从西元220年(曹魏黄初元年、东汉延康元年)曹丕代汉称帝开始算起,到西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曹魏灭亡蜀汉结束,只有短短的43年。
这不是我想写的三国,也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三国。
按照这个年份来写,董卓曹操袁绍周瑜关羽孙策吕布刘表一干牛人早已入土为安,刘备也只多蹦跶了两年多,只剩下孙权同志还在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几个子女(小和小霸小奋小亮大虎小虎,别打了……)无限的斗争中去。
狭义的三国时代,已经黯淡了刀光剑影,也逝去了鼓金争鸣……
我要写的,是广义的三国时代,比最广义的三国时代还要广义。
从三国英豪们还在光屁股写起,到他们曾经光屁股的后代人模人样地站在帝国最高的台阶上结束。
以某一个人开始,以某一年开始。
下面正式开始。
二、公孙瓒是个好同志
东汉时期伟大的理论家(说空话)、批评家(见谁骂谁)孔融同志小的时候曾经被人如此评价: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成材。他以不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革命大无畏精神,用五十几年的人生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而由这句话反推得出的另一句话:小时侯不咋地,长大却能成材在汉末三国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不合逻辑的时代却是找到了好多的知音:地方黑恶势力孙坚、文盲半文盲吕蒙、自产自销一条龙的小商贩刘备、车匪(应该叫“船匪”)路霸甘宁、少年杀人犯夏侯惇……
但是我不想以他们开始。
两个原因:
第一,我是东北人,想找个老乡开始写。第二,为了纪念我们的老祖宗轩辕黄帝,准备找他的直系后代(起码同姓)来写写。
就是你,对,说你呢,别躲了!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当然,其实他是唐山人,谁叫当时辽西地盘那么大……)
这个一直被认为是一介武夫的辽西小伙其实是文官出身(郡门下书佐),人长得很精神,嗓门也够大(有姿仪,大音声),这在没有麦克风大喇叭的汉代是个很占俏的先天优势。
想想看,当个地方领导,去跟乡亲老表喊话,声音不够洪亮中央政策传达不到位怎么行?战场上嗓门小了更不成,被人围攻连兄弟都喊不过来垫背自己岂不是要玩完?就是在现代,也可以靠帮人喊喊“安红,我爱你”之类的赚点生活费。
公孙同志记性特好,还很热情,每次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常常把其他部门的也捎带上了(这样的人放在现在政府部门里估计早就被同事们背后的口水淹死了),因此得到领导的赏识,成了领导眼中的好同志、好下属。最后,太守大人爱才爱的有一点动心,还招他做了女婿(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请大家记住,这个性格特征也将决定一代枭雄的命运。
本着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方针,不久,成了侯家乘龙快婿的公孙瓒被老丈人送到中央党校缑氏山分校学习,成了卢植校长的弟子。
要说这位卢校长,那可不是一般战士,此公乃一代大儒马融的学生,和郑玄是师兄弟,是河北地区赫赫有名的政治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法学家、礼学家、教育家。所谓涿郡卢子干(卢植)、北海郑康成(郑玄)、南阳宋仲子(宋忠),放在现代,这些都是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牛人,说话引经据典、一套一套的。
涿郡卢家(后来叫范阳卢家)在后来更是代代高升,到南北朝时已经成为关东汉族四大世家之一(太原王家、范阳卢家、清河—博陵崔家、荥阳郑家)。到了大唐帝国,卢家有8人做到宰相的高位。甚至到了公元20世纪,还有东方撮尔小国——“大”韩民国的总统(卢泰愚)特地回来拜祭祖先(据说卢武铉同志也是卢氏后裔,但未经他本人证实)!当然现在,子干先生肯定还不知道,自己的后代中,有人会成为中华帝国的中坚官僚、有人会成为世家华族永远的噩梦和耻辱;不知道自己的家族将会在帝国历史上占据显赫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的学生中会有数人注定在帝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即将要面临的坎坷命运……刚刚从九江太守位子上卸任的他,只是一心努力,做着百年树人的伟大工作。;


1...2362372382392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