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李好
胡氏道:“钱这个事儿,还不是什么大事儿,我和你爹在彭泽这几年,也攒了一些。”
杜大郎从来不问自己爹娘钱财的事儿,所以不知道爹娘还投资了一些,赚了不少钱。
杜榆想着,那所谓的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自家爹可是做了六年的县太爷了,人家是十万,他一万应该能有吧,她爹可是一点儿也不贪的。
杜榆主要是觉得有跨院很不错的,因为跨院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院子,到时候大哥和二哥两口子,可以单独分在跨院里,也很不错的。
在外面当差,果然是比在京城的油水多了去了。
只不过,在京城更能刷好感度,能让更多的人记住你,到时候升官也快。
想着明年大表哥就要散官了,这以后就要分派差事了,不知道会分到哪里去。
如果是分到御史台,那不就成了靠嘴皮子吃饭的官?
得了,先想这个干什么?还是先把娘家的房子确定了再说了。
胡姥娘和季氏都知道杜家在忙着找房子,所以让杜榆放心,元元他们会照顾好的,她就先去帮着杜家把房子好好了。
因为胡鑫鱼差事呢,他们几个对京城也不熟悉,所以就让杜榆全权代表了。
杜榆也不推迟,这本来就是自己爹娘和哥哥的大事儿。也请着二嫂田氏帮着在家里看着,她就和娘,还有大哥二哥,去看那些房子去了。
这一天下来,四个房子都看好了,不过最中意的还是城东的那个带花园子的宅子,又大气又好看,院子套着院子,这话是胡氏说的,其实就是说的跨院,在正房的左右。
花园不大不小,也有假山和亭台。
虽然是在房子最后面,但是要是闲了,去看看风景也不错的。
另外三处,真的就和中人说的一样,就是三进的房子,没有什么特色。
看来看去,大家都相中了这个城东的房子,因为这附近也都是当官的人家,环境是想当的不错。
而且这宅子是因为原主人想换更大的宅子,所以才卖的,
从这一点说起来,这宅子也是旺主的。
“娘,你觉得呢?”杜榆问道。
胡氏说道:“当然是带花园子的这个宅子好啊,我就是怕,要是我们买了这样的宅子,会不会有人说你爹他贪污啊。”胡氏怕的是这一点儿。
不能影响自己丈夫的前程才是。
杜榆笑着说道:“娘,这个不妨事的,大家都知道我爹是外任了六年呢,身上没点银子,那就是太奇怪了,何况,六年五千两,这要是谁敢说咱爹贪污,那就太可笑了。而且咱爹又没有得罪过谁,您也看到了,这周围的人,都是当官的,还不是个个都是三进的宅子?怎么就单单对咱们一家子这样了?”
娘是胆子小了些,中人敢给他们推荐这样的房子,肯定就是考虑到他们的能力了,不然也不会随便推荐了。
当初她和表哥初到京城,弄个千把两的房子,那才正常,爹是外任了六年了,在这些牙行和中人眼里,那绝对是有钱的人。五千两根本不是问题。
当官了,谁不想为自己划拉点银子?而且,就单算杨柳村的产业,这五六年也能出产好几千两的银子。
不像大表哥,这三年都是在当‘实习生’,就是孝敬,也轮不到他的份儿啊。
杜二郎笑道:“榆儿在京城,这几年也没有白呆。”
杜榆说道:“二哥,你不能总以为我就天天吃了喝喝了吃吧,人家都说了,要想捞油水,那么就去外任,要想升得快,就留在京城,既然这话都有人说,可见就是那么个道理了。”
胡氏听了说道:“我得先给你爹一封信,他要是同意了,那么咱们就把这宅子给买下来了。”买宅子,是大事儿,总要丈夫知道。
“那爷爷和奶奶那边也要说一说,毕竟都是在一起的,也没有分家。”
倒是不担心三叔他们要一起争这个房子,就爷爷和奶奶的脾气,就是分家,这京城的房子也是分给大房的。
只是到底没有分家,爷爷和奶奶就是大家长。就得跟他们商量。
当然,钱是肯定不会让老宅那边出的。毕竟不是个小数。
这样商议定了,又和牙行的人说了,这边就去了信过去。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28章 记名
杜有忠那边还说,他完全同意这边的,买房子就买个大一点好一点的,如果不是怕太惹眼了,他宁可买个四进的,四进的好歹地方大一些。
现在三进的也不错,像他这样外任的,一回到京里,能买房子的多的是,这是心照不宣的事儿。
何况他每年的考核都是优,也不怕别人说他什么。
因为如果他真的贪赃枉法了,逼得普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这个优也轮不到他头上去。
况且,他这赚的不是本国的钱,而是海外的人的钱,所以他拿的心安理得。
至于杨柳村齐氏和杜老爷子,看着这买了一个宅子就需要五千两,这真是比割肉还要疼那。
齐氏算了算自己手里的钱,也就是只有几千两的样子,难道真的要一次就拿出来,买了房子不可了?
她心疼那,舍不得。
杜老爷子却说道:“老大他们在京城买宅子,就当成是他们大房自己买的吧,咱们也不要掺合了。既然能说买的话,肯定也能拿出钱来。也没有说让我们这边出钱,我们就不出了。到时候,把宅子就算是大房的吧。”
杜老爷子可是明白的很,这钱不是一文两文的,是那么多,可要分明白了,不然到时候兄弟几个为了钱财而争吵起来,那就是个大笑话了。
本身老大这几年,从来不问这边的产业的事儿,一点儿钱也没有要,都是给了他们老两口和其他的兄弟们,包括大郎两口子的吃穿用度,也没有让他们操心,所以这在京城买房子的事儿,其他的有忠他兄弟几个,就不要掺合了。不能也成为这共同的家产了,那样很不好。
齐氏也想明白了这个事儿,这些年,如果不是老大,家里绝对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老大在外面,每年都会送来好多东西,也还每年给他们老两口一人二百两的银子,让他们当私房。就是他兄弟几个,也都能得到老大送过来的各种东西。
做人不能太得寸进尺。
现在老大乐意照顾兄弟们,但是他们也得知道事儿,不能什么都想着分一杯羹。那样会非常影响兄弟感情的。
所以齐氏说道:“那就给京里写信吧,让那宅子记到老大媳妇的名下。”
这是老两口第一次把这个事儿给分开了,毕竟杜有忠做的够有情有义的,就是以前得的铺面,也都是还是大家共同有的,分的的钱,也都是大家都有份儿,这次是他们老两口做的决定,也不能一直让老大两口子吃亏。
他们两口子已经都有三个孙子辈的人了,是该有些自己的产业了。
这边的差爷也够其他的兄弟们过活,而且还能过的很好。
他们以后还是要跟着老大的,再说这分家本来就是当老大的分的多,所以齐氏的决定也没有什么错的,再说这买房子的钱,也是人家老大两口子赚的,出的,别人要是真有意见,那就给她滚蛋!
她最见不得这样的人了的。
“老头子,你就赶紧写信回去吧,这事儿就这么办了,我这边也不拿出钱来了,免得到时候说不清了。”
这样做,也是为了她其他的儿子着想,不然真的为了点钱,就感情不合起来,以后真的老大不管这些兄弟了,他们也过不上现在的好日子了。
胡氏接到公公写来的信,心里还感激了一番,虽然婆婆厉害了一些,但是却还是很明白事理的,她倒不是真的不乐意分享这些钱,只是到底主动和被动,感觉上不一样。
买了宅子,把兄弟和妯娌们都接过来住,哪怕住一辈子,她都没有意见的。
难得的是公公婆婆能为他们这一房考虑,也不浪费了他们为大家打算的心。
杜有忠也不是只有兄弟没有妻子儿女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攒私房钱了。这些年大头都在他们手里拽着。
能用自己这一房赚的钱,给儿孙们留点东西,她和丈夫都是很乐意的。
要说这买宅子,记在公公的名下也没有关系,如果公公不写这封信,他们也是这样打算的。毕竟,也知道,就是最后,这房子也会是他们这一房的,但是公公婆婆能主动提出来,把房子写到胡氏的名下,这就让人感动了。
觉得他们这些年的贡献没有白费呢。
杜榆倒是觉得自己的爷爷和奶奶是很聪明的人,这样一来,爹娘对三叔他们的照顾更是会精心了,也不会断了。毕竟当爹娘的能稍微向着他们,他们的努力就有了回报了。
好吧,她几个叔叔也是很不错的人。但是并不是说,把京里买的宅子记在自己娘名下,就是对几个叔叔家里不好了,大家以后可以继续看实际行动。
因为都商议定了,所以他们就再次找到了中人,这次胡鑫也在家里,他休沐,在牙行和中人办完了各种手续,最要紧的是还去官府办了红契,这房子就成了胡氏的私产了。
杜榆也高兴的很,女人,有个这样大的宅子,到时候遇到什么情况也不怕啊,说起来,爷爷和奶奶真是好啊。
让把房子记到自家娘的名下,以后就算是有那不要脸的倒贴自己的爹,自家娘也不怕了,真要惹急了娘,直接让人走人,毕竟这可是她的宅子!
不过,想着爹和娘一把年纪了,应该没有这回事儿了。
“娘,这房子到手了,还要找人给收拾收拾,有些地方你喜欢什么样的,也给改改,总得要过年后再搬进去,你说咋样?”杜榆问道。
新房子要有新气象,杜榆也不乐意娘现在就搬过去,毕竟她还想和娘多呆一段时间呢。
胡氏说道:“嗯,那就年后再搬过去,是该好好修一修了。”
这宅子胡氏投入的大,自然是希望更好,也希望住的舒服。
所以给改一改,修一修是很必要的。
另外,就是快过年了,真要急匆匆的搬过去,什么都缺,过年都过不安生,所以还是先在这边住着吧,大郎也要安心读书呢。
至于新房子的装修问题,杜二郎可是接过去了,这些事儿看着简单,但是也锻炼人。
杜有忠终于赶在腊月初的时候,到了京城,彭泽县那边他已经交代完毕,而且,从上头也知道了,彭泽县令已经被别人接替了,他是不可能继续在彭泽县当县太爷下去了。
就是朱家和海家乐意,可是也知道人家在这边当了六年的县太爷,要不是因为彭泽县这边的人,人家早在三年前就调走了,所以知足吧,总不能让人家一辈子都只当个七品芝麻官吧,这样是很不道德的。
因为杜有忠是一个人,王师爷带着王太太也先回家去了,他们也是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所以就分道扬镳。
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过杜有忠和王师爷说好了,要是他还是外任,就继续用王师爷。
到那时如果他留在京城了,这边根本就不需要师爷了,杜有忠也会帮王师爷推荐到别处去。
几年的感情也不是白处的,这点儿事情,杜有忠也能办的到,如果在京城有好的差事,他也会给王师爷介绍的。
只是王太太和胡鑫的关系,以后还是少见面为好,毕竟这边胡姥娘可是在的,万一这王天台露出水面痕迹来,那就糟糕了。
杜有忠看着这么多人在门口接他,都是自己的亲人,闺女也抱着自己的外孙女等着呢,就说道:“外面冷呢,都进去吧,别把孩子给冻坏了。”
胡大舅见到自己的妹夫,那是话就多了起来,好几年不见的,以前也说得到一块儿去,自然是聊的欢实。
胡姥娘呢,见到女婿也是心情很不错,女婿这么有出息,还一心一意的对自己的女儿。这样的女婿谁不喜欢那,所以让厨房做的都是女婿爱吃的菜。
文清见到祖父,也要祖父抱,不过看祖父抱了一个比自己还小的孩子,就要哭起来,看来,以前在彭泽的时候,没有少抱文清。
田氏忙哄着,生怕儿子在这个场合掉链子了。
而胡氏呢,就一把把孙子给抱到了怀里,笑着说道:“咱们文清还吃表妹的醋了,这可不好啊,你可是当哥哥的,那是你表妹!”
田氏笑道:“这孩子就是亲爹他,一见到爹就要让爹抱。我们这么哄他,全都忘了。”
胡氏听了笑道:“就是,咱们这些人都是白哄了,晚上你就跟着你爷爷去睡吧,我们都不管你了!”
这就是开玩笑了,不过大家的心情都很不错。
接风宴也是只弄了一桌,大家都坐下来,胡大舅和杜有忠两个人是喝了好几杯,如今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又在京城里胜利会师,这真是值得庆祝的事儿。
杜榆提前准备了醒酒汤,就是知道这个场合大家都会喝酒。
胡大舅说道:“以前咱们哪里能想到,咱们能跑到京城里来?现在不仅我们在京城了,还有了自己的房子了!”
季氏知道丈夫高兴,也没有劝着他少喝一些,反正是在家里,喝醉了,有这么多人呢。
作者有话要说:四更君一起发,霸王们更多啦!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29章 任命
杜有忠到京城,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差事,所以这以后几天,就吏部去了好几趟,当然,也找了有关系的人,上下去打点,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只不过到了最后,这任命就下来了,原来是京城这边有意把杜有忠给调回来的,调回来的原因,是他在教书育人上面很有一套,(主要是彭泽县那边出了好几个秀才)所以就把他给弄到了国子监去了。
国子监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杜有忠成了太学博士,正六品,升了品级,当然胡氏的诰命也跟着升了。
太学博士有六人,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也就是说,太学的学生是五品官以上和郡公县公的子孙,另外是从三品官员的曾孙,都是属于权贵之家的子孙。
而国子学的学生出身就更高了,是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这些人。
当然,也肯定是有走后门的,但是也是朝廷上有人,比如这什么国公府旁支什么的,要是走了关系,也是可以进来的。
杜有忠所在的太学属于国子监中第二重要的。
直接把他从彭泽县的一个县令弄到了全国最高学府当了博士了。
这还真是,上头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不过,对杜榆他们来说,是她家爹要留在京城了,这比什么都好啊。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杜榆的爹也是升官了,虽然不是什么热门的部门。
只是当人先生,也是受人尊敬的。
要是杜榆的爹继续在外面外任,熬个十几二十年,说不定能当一方大员,只是那样也太辛苦了,要十几二十年的不和家里人团聚,杜榆估计,自家爹内心里还是渴望安定下来的。
在京城住下来也不错。
所以一得到任命,杜有忠就给老家去了信,让老家能来的人都过来,杜有忠这几十年,年轻的时候,是为了生计,和父母家人相处的很少,后来又忙着赶考,还是和家人相处的少,又外任了六年,更是聚少离多,父母那边尽孝的时间也少,所以一旦是在京城安定下来了,就立马要把父母接到身边。
如果几个弟弟也乐意跟过来,他也求之不得。
只是杜榆对几个叔叔能过来,不报什么希望,因为他们好像就离不开土地一样,如果是爷爷和奶奶还过来的话,他们肯定是丢不下手头上的一摊子事儿。
杜榆猜的还真没有错,杜有贤他们真是舍不得丢下手里的活儿,然后去京城,再说京城里,他们能干啥啊,还是给大哥他们找麻烦的。所以接到信了,大家开家庭会议的时候,三个都是不去的。
“老五,你去过京城,这也比我们熟悉,你把爹娘和大郎媳妇都送到京城去,咱们就在老家守着,好歹也是咱们的根本。“杜有贤说道。
现在大哥不在家,他要当家作主了。
杜老爷子说道:“你们不去,但是孩子们呢,到了京城,读书也比这边要好一些,你们好好想一想。”
京城的读书条件是比这边好一些,但是他们都不想自己的子女离开自己身边,而且这读书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的,如今四郎五郎他们读书,也就是让他们认字,到时候看东西也不会是睁眼瞎,这喜人都跟过去,那不是给大哥他们添麻烦吗?
而且,他们如今手头上也有钱,凭着达根的哦身份,在云阳县还真没有人敢欺负他们。
所以还是都带在杨柳村要好一些。
杜老爷子听了大家的决定,叹了一口气,也没有说啥了,都已经决定了,他还能说啥?
不去京城就不去京城吧,各人有各人的命,留在这乡下也好,守着这一块儿地方,以后也有个退路。
杜老爷子对三个儿子说道:“既然你们决定了,那就这样吧,只是你们三个留在这里,要团结,别天天为了一点儿事,就鸡飞狗跳的,那样也惹人笑话。”
杜有贤,杜有德和杜有全都点头应是。
齐氏说道:“我们这一走,你们那个好二哥要是赶找上门来,你们可别给我丢脸!”
现在有自己在这边压阵呢,杜有良不敢咋样,万一自己去了京城,这老二仗着自己是哥哥,就跑过来各种瞎折腾,她可是不依的。
“这边还有族里的人,只要他敢闹腾,你们就别给我客气,我可不想你们几个吃闷亏!谁要是听了那没良心的话,你们就不是我儿子!”齐氏直接说道。
杜有贤忙道:“娘,你放心,我们肯定会弄好事情的。”他二哥绝对不会在这边占什么便宜的,这都分家过去这么多年了,他们也不是以前的什么都不懂的人了。
就是杜有全,以前都敢跟他二哥呛声,更不用说现在了,杜有良真敢找上门来,这边还有这么多的下人和长工呢,保证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时候,已经进入腊月了,当然不可能这个时候进京去,至少得过了这个年再说。
而且等天气暖和了,进京,这一路上更舒服一些。
杜老爷子和齐氏年纪都大了,更是不能冻着了。所以这边写了信,告诉杜有忠他们都有谁过来,也好让那边准备房间和各种摆设。
另外下人什么的,也得准备好。
齐氏想着,以后到了京城,估计大部分时间就是跟重孙子们玩了,这也算的上是福气了,老头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说不定到了京城,还能和一些人说些读书上的事儿呢。
另外,也许他还会继续想着教小辈的孩子呢,也算是一个乐趣吧。
这样一想,京城里倒不是那么没有趣了。
京里这边,因为这一年人又多又齐全,杜榆和胡鑫还有了一个女儿元元,所以这除夕夜和过年都过的不错,很热闹。
想着当初就杜榆和大表哥两个人在京城里过年,那个孤独的劲儿,和现在这中人员满堂的热闹劲儿,真是没法比啊。
直接就分了男女两边,当然,小孩子除外,从开始到子夜,都没有孤独寂寞过。
他们还学起了这边的人打起来马吊,杜榆是在旁边指导。二嫂和娘都有些不会,反而是姥娘和舅母的运气超好,一会儿的功夫就赢了一堆铜钱,胡氏说道:“你这丫头,当真是嫁了人就忘了娘啊,怎么你一教 ,我这输的更厉害呢?”
杜榆觉得很冤枉,赢不赢钱的,和运气有关好不好?
“明明是姥娘和舅母的运气更好一些,怎么能怨我呢?”杜榆说道。
季氏也笑道:“她姑啊,你怎么还吃起我们的醋来了?你说说,榆儿一直在教你和二郎媳妇,我都还没有说啥呢。”
这姑嫂两个相互调侃,杜榆也就不多说了,从奶娘怀里把元元给抱了过来,看着这满屋的人,杜榆觉得,以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的。
过年这几天,杜有忠带着两个儿子,还有女婿,四处去拜访,他在彭泽这几年,认识的人也不少,还有家在京城的,都让他带信回去了的,过年的时候,也相互送了年礼,带着女婿,也是让女婿的交际面更广一些,况且,今年胡鑫就要从翰林院散馆了,就面临着分配的问题,分的好不好,这可关系到以后的前程。
多认识人,绝对是好事儿。
而同样的,杜榆也是和胡氏去各处拜访,胡氏因为当了六年的县太爷夫人,交际能力是直线上升,一点儿也不怯场。
当然,有时候也是有季氏陪伴着,胡姥娘辈分大,年纪也大,出门拜访的事儿,就用不着她了,可以说,她是最轻松的。
都是别人到了他们这里,给胡姥娘拜年的。
胡姥娘可以选择性的见或者不见,因为来拜访他们的,都是身份差不多的人家,又是小辈,胡姥娘完全有这个自主决定的权利。
就这样闹哄哄的,一直玩到了正月十五,他们还全家出动去看了正月十五的灯会和烟花,在酒楼里包了一个包厢,一直玩到晚上半夜才回去。
而之后,就一切进入正轨,该去上差的上差,该在家里的在家里。
胡鑫是还有几个月就要从翰林院散馆,就跟要毕业一样,有的人有希望继续留在翰林院当编修之类的,有些人就要派到六部去当小官了,有些人还有可能是去京城别的像大理寺啊,太常寺之类的,等等,主要看上面怎么分配这一匹庶吉士。
而杜有忠正式去国子监报道,教这些有身份背景的人去了,相当于大学的教授之类的了。
1...9192939495...1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