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在这等条件下,苏城的大华实业许诺进场,不免给了葛市长诸人以极大的信心。
苏城同样高兴,复印了一张浦东地图挂在酒店的会客厅里,并准备了1000万美元的定金,随时准备成为浦东最大的地主。
在市政府的刻意宣传下,大华实验室的搬迁,也被媒体描绘成了大华集团的搬迁,并将定金暗示为一次性付款……
如此一来,济*南市政府的紧张尚在其次,台塑内部的气氛陡然紧张,他们可不希望自己的战略盟友,把现金都换成不动产。
…….rt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二百四十六章 直接开建
王胜以最快的速度,转道香港抵沪。
台塑在本地设了接待中心,派了台车到机场接机。王胜上车就看到座椅前面插着几份报纸。
他随意展开一份《新闻晨报》,就见头版印着浦东的照片,横排用粗体字写着:浦东地产市场启动。
王胜一下子坐了起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看。
台塑对大华实业的关注,早在油田竞标时就开始了,王胜和苏城见面的次数也很多,并有甲醇设备的建造约定。对台塑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口头约定,因为大华实业掌握着世界级的油田,双方若能合作,这就是最好的风险管控。
此外,台塑的70亿美元投资,主要是为了解决台塑自己的生产原料问题,王胜邀请苏城出资,也能降低本身的成本,属于一举两得。只不过,70亿美元的项目实在庞大,大陆的热情抵不过台湾政府的冷眼,投资才始终未能进入实质解决。
王胜仔细阅读报纸,希望从中得到一些隐藏的信息。直到车停稳,他都没有察觉。
“王先生,二十四层到了。”司机轻巧的打开了车门。
王胜抬了一下头,看到“上*海国际饭店”的铭牌,便将报纸揣进怀中,递给司机小费,说了声“谢谢”。
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悠久的饭店,1934年代建成的24层楼,有远东第一高楼的美誉,见证了二战前的最后繁华与衰落。直到80年代,86米高的国际饭店都是上*海最高楼,被老上*海人称作二十四层。在超过百米的大厦就要被叫做摩天大厦的年代里,灰黄厚重的国际饭店总是让人怀疑资本主义的腐朽,怎么能腐朽出这样的大楼呢?
王胜不太喜欢国际饭店,觉得它的装修太老旧了,陈设太复杂,而且容易让人联想到台湾的老饭店。但是,国际饭店就在南*京西路,正对着人民公园,交通非常便利,又有不错的饭厅,作为商务出行是再方便不过了。所以,每次来上*海,他还是会住在这里。
这次来国际饭店,却是苏城的选择。
进到丰泽楼,就见苏城像是乡巴佬进城似的,不安分的观察着很有历史的意大利银器,德国瓷砖,旧式的菜单……
王胜笑了一下,脑中也浮现出他们在凯宾斯基共同参详竞标时的场景。
“苏董。”王胜带着笑容,快步走向苏城。
“王总来了。”苏城推开椅子,迎了上来。
见他没有拿捏“苏董”的身份,王胜心情大畅,笑道:“听说苏董要做地产大亨,让我食不下咽啊。买了吗?”
苏城颔首,道:“总共5平方公里吧。”
5平方公里大约7500亩,是一所较好的重点大学的校区面积。就浦东此时的区位来说,等于划出了一个大学新校区。
王胜却想到了浦东的土地价格,心里一阵阵发紧,问:“付款了吗?”
“付了定金。”
王胜心下一凉,好心情消失的无影无踪,道:“看来,苏董是要放弃台塑的石化基地了?”
苏城奇道:“为什么?”
王胜看着他的表情,哭笑不得道:“5平方公里的土地,要一两亿美元吧。台塑的石化基地即将启动,首期投资超过10亿美元,苏董莫非能找到其它的投资者?”
台塑的70亿美元计划的核心,是建设45万吨或60万吨的大乙烯项目,周边项目或自建,或交给台湾的配套工厂。因为天然气的缘故,苏城选择了同等重要的甲醇项目。但是,如果他拿不出钱来,台塑也不可能为他筹集数以亿计的资金。
王胜显的很遗憾,道:“最近一年,仅仅是购买技术,我们就已经支付了2700万美元。有炼油、轻油裂解、人造纸厂、bp厂以及年产24万吨的低密度聚乙烯厂等项目涉及的核心技术。大华实业如果加入到海沧计划中来,这些技术都可以共享的。但我估计,到计划正式启动,最多只有半年时间。唉……苏董怎么突然要买地产呢?”
“你误会了。”苏城笑了两声,道:“浦东的地产只需支付定金,剩下的5年后再说。我是准备用来做总部和大华实验室驻地的。”
王胜捂着胸口,转忧为喜,忍不住笑道:“苏董,你可吓死我了,这么说,你手上的现金充沛了?”
“等你们正式启动,资金不是问题。”苏城突然有些好笑,心想:也许只有我才会知道,台塑石化基地的启动有多难吧。
王胜不知苏城在想什么,自己已经兴奋起来,一拍大腿道:“那就太好了。苏董,我已被台塑董事会正式委托为甲醇项目的联络人。现在,厦*门海*沧划拨的土地已经开始了平整工作,我私下里听说,还有军方的机械化工程兵部队参与,场面宏大,可见大陆上层的意志是非常坚决的。”
苏城点头,笑道:“人比人气死人,你们王董事长一句话,政府就无偿拨付了1万公顷土地吧,这么算来,可是免费的100平方公里。”
“邓先生有言,如果1万公顷用完了,还可以再从毗邻的漳州再拨5000公顷土地,所以,一共是150平方公里。”王胜为了稳定苏城,高调的说道:“我们有市场,有技术,又有高层支持,何患‘海沧计划’不能施展。”
可惜没有台湾的政界支持。苏城心头转悠了一句,没有说出来。
他有自己想法,无论历史上的“海沧计划”是否成功,推行下去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它不仅意味着丰厚的利润和行业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石化产业也有极强的推动作用,说是加速五年或者加速十年,都可以算做谦虚的说法。若非如此,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不会三番五次的接见台塑代表团,并给出优惠至极的方案,台湾政界也不会撕破脸皮,一定要阻止“海沧计划”。
对于这么大的项目来说,成功或失败,既有其必然性,也免不了偶然性的成分。
即使它在历史上失败了,苏城也想“抢救一下”。
有了这样的想法,苏城配合的道:“甲醇项目的资金、原料自然由我来准备,技术方面,台塑能否帮衬一下?”
“应该的。让我想一下,苏董还是准备采用天然气做原料生产甲醇吗?产量呢?”
“10万吨以上吧。”这个规模,放在1990年是绝对先进了。不过,大工业生产必须有发展的考量1990年开始建设,顺利的话要一两年时间,不顺利的话,五年十年都有可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台塑最终放弃了海沧计划,改在台湾自建“六轻”项目,也等了将近10年。而且,投资数亿乃至数十亿的项目,少说也得用上二三十年,规模太小产率太低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大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非投机性。所以石化企业明明看着乙烯等石化上游原料在涨价,也很少有人去建设。
规模小了没有意义除非有某方面的绝对优势,纯以经济论是纯粹亏本的。规模大了投资就大,风险也就增大了。
台塑集团如果不是有几百亿的资本额根本不敢撬动70亿美元的重型投资计划。事实上,1990年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规模也不算小了,他们都不敢在本国进行如此大型的投资,就能想见其中的风险。
王胜向来佩服苏城的手笔,赞叹的鼓励道:“不愧是苏董事长,这样的规模,和海沧计划简直是绝配。嗯,甲醇设备其实相对简单,10万吨的甲醇,主要技术集中在合成塔,外购如何?”
“也只能外购了,不过,我倾向于同时购买技术,也就是一套10万吨级的甲醇设备,同时转让相关技术,让我们能够自产以降低成本。”这是中国的一贯做法,也是市场换技术中最有用的方案之一。
王胜并不奇怪,道:“我整理一份甲醇设备厂商的资料给您吧。台塑这些年,对业界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有一些资料,还是比较有用的。”
他说的是自家情报体系了,石油石化企业和其他大型财团一样,都注重情报。长时间的积累以后,能有很多的好处,例如哪家企业会愿意转让技术,转让的技术又有多大价值,是必须自己分析才能得到结论的,厂商自己的宣传肯定是不可靠的。
当然,这种情报并非间谍似的情报。而是由公司的外派部门搜集公开资料为主,配合一些私下里的信息交流,以及己方的分析整理,最终形成资料。
确定了合作意向,双方都轻松下来。
苏城拍手叫来了服务员,让王胜点菜,又笑道:“我带了女朋友来,她还在房间里休息呢,我叫她下来。”
“哎呀,那等她来了再点菜吧。”
“不用,分量点的足一点就好了。”苏城示意服务员去打电话。
王胜点了满满一桌的菜式,并要了饮料和红酒。
一会儿,舒兰就蹦蹦跳跳的出了电梯。她穿了及膝短裙,白色的碎花衬衫,不觉的洋气,却有难掩的青春和纯真,周身环绕着轻松的氛围。
“王总好。”舒兰甜甜的叫了一声,又伏在苏城耳边轻轻说:“苏哥哥好。”
苏城半边身子都酥软了。
舒兰这时候坐直了身子,开始研究菜色,同时给大家倒酒倒饮料,乖巧的令人怜惜。
王胜心里惊讶舒兰的年轻,转念一想,苏城不也才是20多岁的人。这种念头让他大摇其头,抬头仔细观察苏城,颇有些看不出他的真实年龄。
太沉稳了,气质也就不同了。
中餐结束的很快,舒兰用惊人的食量和苗条的身材,征服了餐厅和客人们。
苏城吃饱之后,一面闲情逸致的给舒兰倒茶,一面慢悠悠的道:“既然甲醇项目定下来了,我准备尽快投入建设。”
语气是悠然的,语义是突然的。
王胜被清淡的绿茶呛了一口,连连咳嗽,道:“海沧计划主体谈判还没结束,怎么就建设了?”
“谈判归谈判,准备归准备,你们不是也花钱买好了技术?政府不是也派军队平整了土地?我可以购买设备的同时,做好厂房建设,等签字协议后,简单吊装后,就能投入生产了。”苏城是在给“抢救”搭手术台呢。后世的海沧计划并未进行到执行阶段就天折了,不仅台塑彻底退出,国内上层也悄然退缩。大华实业既然参与,并致力于抢救它,那除了要想办法留下台塑,还要想办法留住901工程的优惠。他可不想等海沧计划结束,再来两年的马拉松谈判了。
没死的项目,这样折腾一圈,它也得死透了。
王胜懵了:“海沧计划谈了两三年,进入实质阶段要多久,我也不敢打保票。你要是建了甲醇项目,配套的港口、火电站、水厂还有环保、住宿没来得及跟上,那怎么办?损失会很大的。”
“如果只是等一半年,也没关系。如果最终没有谈成,我就当独立建了一个10万吨的甲醇项目,而且,我可以扩产。10万吨建好了,再上马20万吨的也没问题了吧。”10万吨的甲醇项目,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算是大项目了,只有配套海沧计划,才会显的有点不起眼。
王胜有点明白,又有点不明白的道:“苏董,您的性子……太急了。
”
“时不我待。有时候,物质准备太充分,原本充分的政治准备就会变弱。”苏城眨眨眼,说过就算:“还要请王总联络一下,先确立甲醇项目的位置吧。”
王胜的嘴唇动了两下,最后化作重重一叹:“好吧,我晚上回去,就联络总公司。”
来之前,他还在担心苏城会放弃参与“海沧计划”现在,他又因为苏城过于积极而担心。心情之大起大落,令王胜愁容满面。
苏城拍拍王胜的肩以示安慰。
要抢救“海沧计划”就要改变它的运行惯性。就苏城来看,台塑集团的犹豫不决是影响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海沧计划牵动了海峡两岸最高层的心,在缺乏话语权的情况下,直接开建是苏城所能想到的最稳妥也是最刺激的方案。
任何一方,都不会对价值2亿美元的项目视而不见的。
这也是苏城投下的庄重一票。
也许不是决定性的,但却是有影响力的。
……(未完待续。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二百四十七章 帷幕初开
厦门海沧。
一排接一排的推土机,以相同的速度整齐的向前推进。每当遇到一名戴着红袖章的士兵,它们就冲着红旗指向的地方拐弯。
若是从高空看,数百米宽的推土机队,就像是无数条鞭子似的,将旷野、农田和矮小的灌木犁成平整的空地。接踵而来的混凝土摊平机装着充足的混凝土料,在高频振动棒的摩擦下缓慢移动。
徐徐跟随的卡车里,不停的有电工和水管工上上下下。他们借用小型吊车竖起电杆,并将水泥管道和自来水管沉入路边的渠沟。
一条规划中的公路,笔直的向前延伸,直到某个小山丘处,才忽的一个转弯,消失于雾气朦胧的山峦中。
福*建的山永远泛着深绿色,像是看不到底的海水。雾气仿佛也带着绿色,汇聚成波涛,在山间,在山谷,在山顶翻腾,碾转,折返……
“轰”的一声响,混杂着碎木的土石泥沙直冲高空,将白蒙蒙翻滚地泛着淡绿色波涛的雾气撞开,才会见到下方的山峦真面目。
但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一会儿,山峦再次寂静下来,等待着下一次起爆的发生。就好像绵延的大山,也需要翻个身似的。
王胜和苏城站在一个小山包上,愣愣的看着眼前的场景。他们的脚下就是临时板房组成的指挥部,小小的院子里人来人往。“报告”“是”“明白”一类简短有力的喊声不绝于耳,森然间如同战时一般。
临时板房的正中,竖着长长的天线,天线两边还有两根铁条,有如不协调的三毛,用绳子系着,中间挂了红布,写着“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向国庆献礼!”
看了不知多长时间,王胜裹紧了衣服,震撼的道:“我听说有机械化工程兵,没想到是这样的。”
苏城也默默点头。这里的场景,让他涌起了很多的回忆,流水线似的工程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力量和纪律,还表现出了卓越的竞争力和效率。同样的工程,如果在台湾,或者在美国,恐怕需要好几倍乃至好几十倍的时间吧。
对于追逐利润的企业来说,这些纪律部队,就好像金元在滚动似的。大工业生产,需要技术和管理,也需要服从纪律的工人。
901工程指挥部派了名秘书,陪同王胜和苏城参观海沧“特区”的情况,他身形矫健,一只脚踩在青石上,指着前方的工程道:“我们计划,到十月一日国庆节前,就完成1万公顷的土地平整任务。到时候,主要设备入场就没有问题了。你们现在看到的,是给甲醇工厂规划出来的400亩土地,公路和水电很快就能通上,然后是电话,到时候,特区自己的火电站好了,再把电接过去。”
10万吨的甲醇工厂,200亩的土地绰绰有余。400亩免费的土地,有点像是给苏城的奖赏。
这是一次无声的对话。
作为特区的第一间工厂,也许是唯一一间工厂,大华甲醇工厂的建设,意味着901工程进入了正式建设期,而不再是不停的等待再等待。
历史上,海沧特区等待了近3年时间,最终在希望消弭后被放弃。在此三年中做出贡献和奉献的人们,又默默的回到了自己所属的地区和单位,好像此事再也没有发生过似的。
苏城回顾历史,只觉得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是,当他身处于“历史”之中的时候,却觉得台塑王永庆残酷之至。
因为在台塑提出70亿美元的“海沧计划”的同时,王永庆还试图运作另一个相似的计划:“台湾第六套轻油裂解厂”。俗称“六轻”的石化基地,除了名字不同之外,其核心与海沧计划别无二致,都是年产45万吨以上的大乙烯项目。台塑自然没有本事同时运作两个大工业项目,与其说王永庆在犹豫不觉,不如说他在两边出价。
他既用“海沧计划”威胁台湾批准六轻,又用六轻来敦促大陆来让步。一女二嫁的意思相当明确。只是台塑的嫁妆实在丰厚,国内也只能视若不见,一门心思的想把海沧计划落实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妥协让步是主色调。但最终,台塑集团还是选择了台湾本土的六轻项目,**等人严苛的行政命令,也给了台塑一个绝好的台阶,让海沧计划的落幕尽显无奈。
然而,长达三年的谈判失败,台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六轻”建设权。中方得到的只是一个教训,数以万计为此付出的工作人员,就像是在真空中起舞,连一点响动都未留下,白白奉献了三年的青春。这些人里,就有设计工程机械如流水线一般施工的高端人才。
苏城走下山坡,踏足新鲜的混凝土地,暗暗说道:这一次,不能任你们为所欲为了。
王胜也调整好了心情,亦步亦趋的跟在苏城身后,笑道:“大陆的效率真是出乎意料的快。苏董的决策快,机械化工程兵的建设速度也快。”
“台湾企业主们,有些意外吧。”苏城说的是那些跟随台塑的下游厂商。在整个产品线上,台塑其实处于中游,它的上游是台湾的中国石油,和大陆的中国石油性质相同,以原油业务和石化业务为主,生产汽油柴油,以及乙烯甲醇等化工原材料为主。台塑购买中油的乙烯等原材料,生产pv管材等产品,再交给配套的下游厂商制作产品。
海沧计划比“六轻”投资多的一点,就在于台湾下游厂商的配合迁移。因此,台塑究竟在哪里建厂,什么时候建厂,对他们是有很大影响的。
王胜用不着隐瞒,聊天似的道:“台塑酝酿石化基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大家都知道。不过,海沧计划和大华实业的加入,大家是不久前才知道的,可以说,还没熟悉大华呢,苏董就大张旗鼓的操办起10万吨甲醇厂了,确实是出乎意料。”
“有没有人叫我愣头青?”苏城微笑着道。
王胜同样笑了,道:“我们台湾人不说愣头青。”
“那就是傻瓜什么的了。”
“苏董的自谦太特别了。苏董选择立刻建设甲醇工厂,虽然让人迷惑不解,但站在大华实业的角度上,好像也很正常。大华实业常行非常之事嘛。”
“这是王董事长的评价?”苏城戏谑的看过去。
王胜被炯炯的目光逼迫的发窘,牵强的道:“王董长居美国,对于这边的具体工作不太了解。”
他说的连自己都不太相信。海沧特区是按照王永庆的要求,由邓公亲自批准,用于海沧计划的石化基地的建设,乃是台塑提出的11条中,非常重要的一款。如果没有王永庆的默许,怎么会白白让出400亩给大华实业用呢。
苏城也不揭破他,只道:“大华实业对上游工厂比较有兴趣,甲醇工厂是我们的既定策略。其实,如果不是台塑已经有了海沧计划,我也想做乙烯的。”
“大乙烯项目的成本,可厉害的很。苏董开玩笑了。”
“我签着1800吨液化天然气的合同呢,做梦都想弄点项目消耗掉,以前不是还要在山西做一个石化基地?50万吨的甲醇项目,在计委那里黄掉了。如今的甲醇项目只有10万吨,虽然用的是新设备,但也没有多少资金压力,努努力,说不定能再上一个18万吨的乙烯?”
王胜默默不语。台塑有一个特点,或者说是台塑的掌门人有一个特点,是喜欢做独门生意,掌握独资。这与王永庆最初做生意所遭遇的困境有关。因此,海沧计划可以容纳一个甲醇项目,是不可能容纳另一个乙烯项目的,所以,他根本无法回答苏城的试探。
苏城也只是想要王胜把话传回去的,适可而止的笑道:“其实,我也就是说一下。如今有台塑的海沧计划珠玉在前,国内已经停止审批新的乙烯项目了。我听说,为了台塑的海沧计划,全国11个还是14个小乙烯项目都被中止了,是吧?”
“大陆的诚意很足。”王胜不知道历史,也就摸不清苏城的思路,只能记在心头,默默走路。
同样在默默走路的还有身形矫健的秘书李晓东。他虽然光听不说话,但却听的眉飞色舞,比苏城和王胜的表情加起来还丰富。
等接待任务结束,李晓东迫不及待的回到简陋的移动板房,摊开一张信纸,开始默记苏城和王胜的对话。
凝实的楷书,写的密密麻麻,完成后,李晓东又重新读了一遍,稍作修改,给一些不确定的地方加上括号并做说明。
再三确定无误,李晓东重新誊抄了一份,再加上几句自己的判断,才把薄薄的三张纸塞入信封,认真封口,送到了指挥部里。
王胜回到酒店,也没有立刻休息,而是躺在床上傻想了一会,想到月上中天,才拿起电话,说:“给我订一张到美国纽约的机票,中转的也行,越快越好。”
……(未完待续。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二百四十八章 大华整合
苏城回到公司,没有立刻讨论甲醇工厂或者海沧计划,而是宣布召开董事会,讨论集团迁址的问题。
集团旗下各个公司的负责人一听说,就屁颠屁颠的赶来了。经过3年的发展,大华实业旗下的公司实在众多,还有国外合资企业,办公条件却越来越差。早期的济南动力机厂尚有数十年前的办公楼可做倚靠,后面的公司要么租用,要么就赖在济南动力机厂内,住的都不舒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