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舒兰默默一算,道:“这样的话,你一个月的薪水有1韝d元人民币了。”
“而且是每周工作五天,法定节假日。”德国汉子自豪的道。
苏城听到这里,轻声道:“费恩。你要是把你的团队都拉来,我给你们双倍的薪水。”
“6000美元?”
“6000美元,你的团队的薪水你来开。”苏城的意思,自然是少于双倍薪水的。
德国人毫不怀疑苏北的实力,能买的起数十亿美元设备的老板,开7万多美元的年薪,自然是再简单不过了。但他犹豫了一下,问道:“我听说中国的薪水很低,你给我开这么高的薪水,有必要吗?”
苏城看出他的心思,道:“你要是想的话,可以签长期合同,不用担心我事后解雇你。至于有没有必要,我每年付给巴斯夫公司的培训1费要5000多万美元,你如果能帮我省下这笔钱,那就没问题了。”
“我只是一个工程师,不懂那么多的技术。熟悉的也许只有作图和电焊了……”
“你能找来那此熟悉技术的人吗?”
“这个也不是那么容易……”
“你找来一个有用的,一旦我们六佣,就给你10%的抽成。不是巴斯夫公司的也没关系,只要他符合我们的要求。”要说技术增涨最快的方式,无疑是并购和挖角。培养一个人要用好几年时间,也许要好几十年时间,挖走他却只要几个月时间,而且省下了培训1费用,可以用来做人工工资。
中国的民营企业,向来是挖角的先锋队。早在年代,他们就风风火火的挖角国营大厂,只是因为国企的铁饭碗身份,才没有把国企挖的七零八落。但从90年代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企用数倍薪水挖角国企得逞了。苏城挖角国外公司,其实只是早了10年而已。
费恩本来是随便说说的,算是配合雇主,但被苏城这样一说,怦然心动。他迟疑的问了一句:“你是说真的?”
“当然,你找到一个合适的技术员,我的意思是,技术水平要能赶得上培训1我们员工的技术员,我就给你1侃的薪水,6000美元。”
“年薪的10%啊。”费恩这下抑制不住贪欲了。德国工人的薪水很高,花销也很大,而且薪金增涨的幅度很小。在这一点上,他们很像是国企工人,生活优涯但活钱很少,有赚外快的机会,倒是颇为振奋。
而且,像是费恩这样的年龄,本身是很好找工作的。到中国淘金几年,然后回国再找一份工作,顺便解决了买车买房的问题,是很多德国人追求财务自由的一条路。战前的雇佣军和战后的输出劳工,全是一样的。
费恩在中国也呆了一些天了,知道这里的消费水平很低。即使是住在酒店里,一年下来也能剩很多钱,缴税过后,估计都比自己原本的薪水高。
想了一下,他轻声道:“我得和家里人商量商量。”
苏城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他在外国人面前,多半是以老板的姿态出现,说话是很少的。
舒兰则做出一个加油的姿态,笑道:“你可以继续读书的,德国有继续教育吧。以后就不用常年在工地呆了。
费恩一脸的苦笑,心想:我这个专业,学到博士,还不是要到工地上来。
苏城则把目光放的更远。
大华的工人陆续安装了5座旹万吨的甲醇设备,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这次的乙烯设备,除了自己的培训1之外,又有中石化被迫派来的扬子乙烯团队帮忙,进度非常之快。
不过,要想达到证明自己,并招商弓资的程度,现在的基地还不够明显。
苏城想了想,叫来杨明,道:“你们讨论一下,我们设置一个完成奖,以现在的时间为基础,每提前一天完成进度,就给一笔奖金,具体数额多少,你们算好了拿给我看。”
此时完成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有一些工程项目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尽快完成工程将显著的提高甲方的收益,对于乙方来说,多赚钱总是没坏处的。可以算作是金钱上的双赢。
不过,对于包含了新兴集团这样的军队企业,中石化这样的央企,巴斯夫集团这样的外企,以及无数大中小型的普通中国工程队来说,要设定一个恰当的完成奖金,确实要费一番思量。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二十六章 完工奖
“一期工程提前一天,多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20万美元。我们将工程分成了4个部分,分别对应巴斯夫公司,新兴集团,中石化的项目队以及我们自己请的各家施工队。按照3:3:2:2的比例分配……”站在会议室前端,张超一边展示图例,一边说道:“这里面,巴斯夫公司能得到每天30万元的奖励,如果提前10天,就有60万美元。想来能增加他们的积极性。”
“那你们有没有算过,他们要提高速度的话,每天要多花多少钱?”钟志根坐在主座上。他是战略事业部的负责人,凡是事业部递交给苏城的文件,都要在他这里过目。
张超对钟志根是相当佩服的,并行工程不是随便拉出来一个人,想做就能做出来的。它需要真正的天才,经过一二十年的系统训练,而且有天赋和适宜的机会的情况下,才能锻炼出这种本领。它可以看作是一名计划经济的设计师。
所不同的是,并行工程设计的是一个大型集团公司,而不是一个国家。当然,某些跨国公司的规模并不逊色于国家,以至于好的设计师和不好的设计师之间的水平差距,可能造成上百亿美元的成本差。
能够给公司降低上百亿美元成本的男人,自然令张超尊敬。他稍翻了一下文件,道:“巴斯夫公司的人力成本比较高,如果加班的话。每天6万美元估计所剩不多,但我们考虑,他们只要增加工作效率,也能节省出10天时间吧……这就等于是白得的钱,应该愿意的。”
“但苏董的意见,可不是节省10天时间。”
张超语气一滞,然后小声道:“如果再要缩减时间。就必须增加奖金了。这个数字,我们觉得有点悬……”
“多少?”
“我们认为,巴斯夫公司要比计划提前完工30天。他们每天多付的直接成本,要超过10万美元,隐性成本可能超过20万美元。考虑到劳工组织和保险公司的因素,我们认为,每天的完工奖励超过30万美元,巴斯夫公司才会有兴趣。”
30万美元是150万元人民币,加上其他公司也不能厚此薄彼,结果是每天要准备5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100万美元的完工奖。这个数字在国外也许并不稀罕,但在国内,绝对会引起轩然大波。
钟志根理解张超的想法,轻声道:“我昨天想了一个晚上。其实也想到你说的问题了。不过。你觉得100万美元,对咱们这个几十亿的项目来说,多吗?”
“当然不多,咱们的安装成本,每天也超过100万美元了。要是提前一天开工。咱们回笼的资金可不止100万美元。”
“是这个道理。一期的乙烯工程造价10亿美元,给100万的完工奖,才是千分之一的设备价格。这个数字,还比不上一天的资金利息,你说是不是?”
“但咱们要是把奖金数额公布出来,恐怕第一时间就要成了全国典型了。”
“这个典型。我看没什么不好的。”钟志根轻敲了一下桌子,道:“就按照100万美元的完工奖做出来,给苏董决定吧。”
“明白。”张超合上了策划书,然后笑了,说道:“咱们又给李琳出难题了,这小娘子可不是饶人的主。”
“咱们要是不给她出难题,她不是该失业了?”钟志根说着眨眨眼,笑道:“就说是我说的。”
“我可真的原话复述了。”
“说吧,我一个糟老头子,难道怕她不成。”
“您还不到40吧。”张超怀疑的道。
“是30刚过。”钟志根对年龄还是很在乎的。大华集团内部员工的年龄都不大,除了霍昌等少数国企派以外,大龄青年总是有点不太方便。
张超哈哈一笑,就溜去找苏城了。
董事长办公室里。
苏城看到张超的计划,只扫了一遍数字,就拍板道:“可行,现在的关键是要说服巴斯夫公司。只要他们配合,其他几家估计没有问题。”
张超惊讶坏了,道:“您这就同意了?”
“有什么问题?”
“每天100万美元的完工奖,您知道铁道部之前开出的完工奖是多少?100万人民币,还被人放在报纸上痛批。”
“媒体的事找李琳,每年上千万的预算,我们要是被骂了,那就是公关部的责任。”苏城对100万美元其实没什么概念的。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百万富翁的时代里度过的。在他想来,一个大型公司拿出百万美元,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普通中国人就不是了。即使是张超有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也不过是堪堪万元户罢了。他出国留学的时候,也把10美元当做巨款。现在说到100万美元,自然是心有戚戚然。
不过,苏城的肯定还是给了张超以信心,他换了一口气,转而笑道:“我去和巴斯夫公司的人谈。新兴集团等公司,就交给其他人了。他们估计是求之不得。”
苏城微微点头,想了一下,拦住他道:“钱给的太容易也不行。你要派人和其他公司说清楚。巴斯夫公司是外企,又承担着主要的设备安装工作,技术性强。因此,我们的要求是,只允许他们等巴斯夫公司,不能因为他们的速度慢,拖累了巴斯夫公司。”
“我明白,就是让他们的速度要略快于巴斯夫公司。”
“嗯,而且要功夫做在事前。”
“这个简单。”张超说着,急忙要走。
“等等。”苏城又拦住他,道:“包括新兴公司在内,付款方式是什么样的?”
“三期付款。”
“人民币?”
“人民币。”
“既然这样,完工奖给巴斯夫公司美元,其他公司必须是人民币。”
张超一个犹豫,道:“这样的话,他们估计不乐意吧。”
“如果不乐意,就单独给他们一个完工奖,设为100万人民币,你问问他们干不干。”苏城眯着眼,道:“现在才是工程初期,要是给他们大华人傻钱多的印象,以后的工作就难了。”
张超恍然,带着注定会引起争议的完工奖政策,分别去找人了。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二十七章 外籍工人
新兴集团和中石化都是大型国企,向来是政绩重于利润。
张超提出人民币给付完工奖,两家公司当然都不同意,但完工奖是大华额外支付的奖金,并不是合同中规定的劳务报酬,自然是大华想怎么定就怎么定,他们只能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
说来说去,新兴集团选择了自降金额,用1比10的比例,兑换美元收入,以现在的外汇价格来算,等于降了一倍。让张超又是无奈又是好笑。
说给苏城,他却是一点都不觉得新鲜。国企对外汇的渴求,早就到变态的地步了。80年代的中石油为什么富的流油,就是因为国家施行大包干制度以后,他们能用多出来的石油换外汇,然后自己支配。这条制度一出,整个石油系统才变成以油论功绩。
改革开放10年了,虽然国家已经摆脱了外汇匮乏的困境,但也不过就是刚刚达到外汇温饱,不至于入不敷出而已。国家领导人就像是刚刚脱离了饥荒的农民,怎么敢说“粮食够了,以后会更多”的话。谁都不知道艰难的时刻什么时候来临。苏联人不可依靠,美帝国主义更是野心狼,面貌忠厚的日本鬼子也不是国际慈善家。
国家依然尽其所能的收纳外汇,以保证国际支付的顺畅,维护国内的经济秩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直到2000年以后,国家的外汇管制才有所放松,允许普通人和公司大量的兑换外汇。虽然此时的中国已经美元多到要借给美国的程度。
在1991年,美元仍然可以比人民币购买到更多的东西和服务,也是国企和民企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个年月,哪个私企老板要是有本事,能从银行或某部门弄到一批外汇几乎铁定能赚到大钱。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部分,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滞后的制度的落后之处。国企可以打报告申请外汇,从而赚到打钱,民企不能打报告,就找了能代替报告的人……
1比10的比例,对新兴集团来说,稍稍高于了黑市价。但这笔钱是白得的。从国企官方的角度来看,30万美元和300万人民币都很多,虽然300万人民币具有60万美元的官方牌价但写进报告里的时候,300万人民币是一句表扬,30万美元则是全系统内的赞赏。
张建军尽管是军队出身的转业干部可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他是没有洁癖的。国内的建筑公司赚美元是相当艰难的,此时出国做工程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多在东欧国家干活,赚到的那些外汇,却是不能和硬通货相比的。
张超用了几天时间和各公司补签协议,众人皆大欢喜。继而,各公司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就是那些小的承包商拿着足额的人民币,也够舒服的了。原本就倒班工作的建筑工地,干脆是全天无休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断的派人催促巴斯夫公司。毕竟他们都是些辅助公司,只有巴斯夫公司安装好设备,一期工程才算是完成。
海沧石化基地做的如火如荼外面的评论也是一日三变。
福*建地区的报刊自不必说,全是连篇的好话,哪个媒体要是登了不符合大局的内容,用不着大华告状,自有宣传部门找他们的麻烦。
但其他省市和中央的媒体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100万美元的奖金,究竟应该还是不应该,要不要这样做,几乎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讨论。
如果是20年以后,这样的讨论简直无聊。人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用得着媒体代言吗?
但在1991年情况是不同的。媒体记者一方面号称无冕之王,用仿照普林策奖的方式做新闻,针砭时事,建言立策的念头强烈。另一方面,学习西方肆无忌惮的媒体风格的同时中国媒体是没有管束的。尤其是面对非官方的问题,宣传部懒得管文化部管不到,媒体之间的监督也形同于无。
别说讨论别人的钱怎么花的问题了,试图规范中国人行为的媒体记者满大街都是。
只是讨论应该和不应该,已经是李琳努力奋斗的结果了。
苏城只得安心受之,料想评论很快就会消失了。
诸如葛洲坝一类的事情全国轰动,总有一样能让媒体发泄过剩的精力吧。
11月很快来临。
葛洲坝工程的新闻确实铺天盖地,然而,新闻的角落里,总免不了有讨论奖励和奖金的文章,不时的,记者们还会联系到深交所股市,去判断苏城目前的资金数额。
深交所的股票已经涨到了18元左右,迫近历史高点。苏城购买的3亿元股份,等于凭空上涨了1.5亿。这部分资金是要公开的,也让刚刚接触到资本市场的人咋舌不已。
再加上海沧基地和台塑的关系,大华的热点持续了半个多月,苏城也不知道该哭该笑了。
会议期间,李琳也是万分无奈,说:“现在人对钱太敏感了。听说一天的完工奖就有100万美元,眼都红了,有熟悉的编辑告诉我,他们最近投稿的数量都增加了一倍,增加的全是说大华的奖励制度的,要是一篇都不发,也说不过去,所以偶尔要发表一篇……”
“这家发一篇,那家发一篇,数量就多了。”杨明接着说了一句,他每天负责整理媒体资料的,现在也痛苦非常。
“媒体评论是媒体评论,现在就怕官方介入。我们和几家公司都是签约了的。新兴集团且不说,巴斯夫公司可不好伺候。上头要是让我们修改完工奖,巴斯夫公司第一个不乐意。”钟志根补充了一句。
“实在不行,就和巴斯夫公司谈一下,换个名字吧,不要叫完工奖了,叫提前节省什么的用百分比付款。”有人提出建议。
钟志根马上摇头,道:“那不行,他们肯定会狮子大开口的。用百分比付款,最容易造成意外……”
正商量着,董事长办公室的文员,敲门拿了文件进来,并道:“有计委的同志,约苏董事长见面,周一早晨10点。”
此时,部委的约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但请喝茶一类的见面,已经常常出现了。
张超听到计委的名字,就脸色大变。
李琳也不安的道:“是我的工作没做到位不行,我现在就回去重做安排。”
“没事,只是谈话见面而已,没什么威慑力的。”
“他们要是不拿捏着咱们,是不会谈话的。”张超满腹的危险信号。
部委约谈对企业来说,好像很紧张,确实如此,也应该紧张。但对部委本身来说同样很紧张。
中国的部委本身是没有执行权的,它可以制定政策,也可以协调部门,督促地方但归根结底,它本身的执法权很有限。
因此,如果手上没有点真货部委往往也不好进行见面谈话,以免威严扫地。
事实上,自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以后,部委约谈的名声就广而告之的烂掉了。
在此时,部委当然不会任由自己的名声受损,尤其是实力极强的计委。
苏城脑中拼命运转,开始思考应对策略。
取消完工奖?这自然不行。
完工奖决定了海沧石化基地的建设进度,而建设精度又决定了台湾工厂的进驻数量,进而又决定了海沧基地的价值……
在这样一个循环中,若非万不得已苏城是绝不会后退的。
“准备好文件,暂时不要做大的变动,等谈话后再说。”苏城对国家部委已经不再畏怯了。对现在的中国来说,一个国外油田也许只是好听,但一个石化基地就非常重要了。国企横行无忌的时候不是因为它的级别,而是因为它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苏城离开会议厅以后,还是打电话给主管工业的常务副省长,将此事告知。
年约50岁的副省长常国立正踩在人生最重要的节点上,当然不容自己省内最重要的项目受到影响。他在电话里,气宇轩昂的道:“苏董不用担心,大的方向绝对不会有变化。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你们建厂能有多快就有多快,我们省里绝对支持,关于完工奖的问题,我陪你去扯皮。”
这比苏城预想的还要舒服。
有了常务副省长的陪同,大华集团内的担心也少了许多。高官向来是政治敏锐的角色,常国立愿意陪同,就说明问题不会严重。
到了地方,负责约谈的却是一位司长。
他没有谈完工奖励的问题,开口却说道:“我听说大华有雇佣外国工人的情况?你们是用人民币支付薪酬,还是用外币支付薪酬?”
“当然是外币。”
“有向有关部门申请吗?”
“大华有存留外币的资格……”
“这是雇工问题,不是外汇问题。”计委司长抬起头来,道:“咱们国家还没有长期雇佣大量工人的情况,尤其是私人对私人,大华不是首例,规模和影响却是最大的。我们找你来,也是要谈这个问题。”
苏城这才醒悟,现在的中国企业,还没有进入到能雇佣外籍工人的程度。国内的人工要多便宜有多便宜,高技术人才也是公对公的引进,以国外的访问学者等类型居多。
让中国穷嗖嗖的研究所支付外国人薪水,估计没有几个肯做的。
苏城刚刚挖角了一批外籍工人,习惯了人员流动的巴斯夫公司还没有太大的反应,国内首先控制不住了。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二十八章 终南捷径
司长的谈话只是个开始,他详细了解了情况,语气转为轻松道:“对于这种新鲜事物,我们计委是持着欢迎态度的。但是,如何规范外籍人士在华工作,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最好是现场观察,当面询问以后,我们再制订相应的政策,否则不是要变成拍脑袋的决策了。”
他自觉有趣,哈哈的笑了两声,然后道:“苏董,我想派一个工作组到大华实业去,专门考察此事,你看如何?”
苏城哪能说不行啊,说起来,人家已经够客气了,不光是当面说明,而且是闻讯的语气。要是计委一个电话打过来,同时派遣工作组考察情况,大华实业也不可能拒绝的。
所谓礼多人不怪,苏城只得苦笑道:“计委考察自然是好的。不知道具体的考察时间和人数?我好让人安排。其实,要了解我们的雇工情况,我可以让公司送文件到委里来。”
“苏董不用担心,这是先期了解。
现在已经11月了,咱们争取到明年能出一个暂行条例。咱们国家还没有系统的外籍人士的雇佣政策,大华又走在了前头。”司长笑笑,拿起电话,按键前说道:“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组,只有三个人,都是计委年轻有为的知识干部。”
接着,他就在电话里叫人进来。不用说,人家已经是准备好全套了。
苏城即使不在乎部委,也不能完全无视人家,只好等着。
副省长常国立在旁好奇的问道:“大华雇佣了很多外国工人?”
苏城坐直说:“我们上个月有报告,挖角了巴斯夫的十几个技术员,然后又从德国、捷克和匈牙利招募了一些技工,总计60多人,既做技术维护也做培训。司长说的就是这些人。”
常国立拍拍脑门:“哦,我记得了。不过,你们挖角了巴斯夫公司的人,会不会影响你们的设备安装?人家万一生气了,闹起来就不好了。”
“各是各的,巴斯夫公司也大的很,而且,他们是康采恩,就是控股的财团。我们只是挖了巴斯夫几百个分公司中的几个公司里的人,他们的乙烯设备公司和总公司说不定都不知道。再者说几十亿美元的设备,都不附送维修工,这个是他们的错吧。太黑了。”
1...133134135136137...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