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在苏城看来,这些文件根本就是一张张私掠证。出于维护利益以及某种难以名状的心态,他向鲁司长建议,每份特定贷款文件都应该有编号,并确定一个最终数量,且允许银行间互相转让。
最终数量是由允诺的银行数量所决定的,如果有5家银行决定前往苏联做这门贷款生意,那私掠证的数量就是5,以后再有银行想要进入,就要花钱从别的银行购买或租用。
鲁司长一天到晚的拜托银行,也拜托的没了脾气,名知道苏城是设了一道门槛,对苏城的建议还是听之任之。
如此一来,认为此行收益大于风险的银行自然更加欢喜,认为风险大于收益的银行也漠然处之。
只有苏城知道,流淌的金河,会让私掠证的价值大增。
12月2日。
谢薇薇斗志昂扬的坐上了大华实业的包机,然后一个人站住三个位置,舒服的躺下来笑道:“真好,我就一直想要一个飞机上的卧铺。[.”
王绍和何涛站在边上很是无奈。一会儿。等机舱门都关闭了,何涛才小声道:“小谢,我们的座位和你是在一起的。”
“哦。”
“你睡的是我们的座位。”何涛无力的抗争。
谢薇薇眯了一只眼,淡定的道:“坐别地儿去。”
犹豫再三,何涛和王绍真的到别的位置上坐去了。他们两个早就习惯了谢薇薇的“霸气”。部委归根结底还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要么炼就一声绕指柔的功夫。要么就要像谢薇薇这样泼辣强悍,否则断没有生存空间。
霍昌等人在后面看到了暗暗咋舌。
舒兰倚着苏城,小声笑道:“部委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
“那两个男的。也是部委的。”
“所以说不一样啊。”舒兰咯咯的笑了两声,撕开一袋薯片给苏城,让他抱着。自己从里面捡着薯片,同时道:“谢薇薇平时肯定没少收拾他们。”
苏城看何涛和王绍的样子,确实有这种可能。
好在大华只有二十几个人,包机则有40多个座位,倒也称得上宽敞。
谢薇薇长腿轻轻一翘,坐好在位置上,系上了安全带,同时用满足的语气道:“一会上天了,我要好好打个瞌睡,谁都不许打扰我。”
过了阵子。安全带的灯灭,谢薇薇毫不犹豫的收起座椅的扶手,舒服的躺在三个座位上。
看她那笑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躺在金银财宝上的老地主。
来自苏联的小飞机中途停了一次,抵达海沧时已是晚上。
睡累了的谢薇薇马不停蹄的要求查看外籍人士的档案。并且越俎代庖的给何涛和王绍分配任务。
何涛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也累的够呛,勉强道:“明天再开始吧,今天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
“明天到哪里去找苏城?要不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保证把苏城董事长的条子弄来。”谢薇薇呲着牙,她等苏城一同返回等了10多天。就是为了充分借用苏城的董事长权威。
何涛在计委工作了这么长时间,可知道找人的难处,立刻不说话了。
王绍哼哧哼哧的一声不吭,乖乖的查看档案去了。
三人忙了一个晚上,才将档案整理出来。第二天,谢薇薇又跑到当地的计委去借调人员,然后开始坐大纲理思路。
等到大纲看完了,谢薇薇再找到苏城,请他介绍外籍工程师给自己认识。
整个过程,谢薇薇操作的颇为熟练,也不会引的他人不快。
她首先在借来的办公室里,和外籍工程师们聊天,做了足够多的记录以后,又去差了国内的现行资料。
完成了所有这些工作,谢薇薇方才申请前往大华石化公司参观。
杨明已得到了吩咐,给她准备好了门禁卡,又确定好了时间,早早的等在酒店外面,接他们去海沧基地。
到了门口,王绍趁着检查门禁卡的功夫,跳下车,跺跺脚笑道:“坐车就变成走马观花了。我们走着进去看吧。”
杨明笑的很怪异,道:“王科长是文科生吧。”
部委的职级很高,几乎每个科员做够时间,都能升做主任科员,到了外面,也就理所当然的被称呼做科长了。
王绍察觉到他语气中的戏谑,不爽快的道:“我是学英语的,算是文科生吧,这和走路有什么关系?”
“大华石化公司下属的海沧石化基地,是国家批准的石油化工基地,一期占地五千公顷,二期占地1万公顷。您要是走进去的话,怕是一个小时都走到地方,再绕圈儿看的话,没车是转不完的。”
五千公顷就是50平方公里,可以是一块10公里长,5公里宽的地块,也可以是七公里长七公里宽……无论何种选择,要在这样的石化基地里闲逛,没有车是行不通的。
大华实业集团的总部所在地浦东,它在开发初期的面积也不过350平方公里,已经囊括了后世所有的繁华地块。在海沧石化基地里用脚闲逛,就相当于在世界级都市范围内闲逛一样。
王绍确实不懂这些,求助的看向谢薇薇。
谢薇薇忍着笑点头。
无奈下,王绍只好回到车里,跟着杨明“走马观花”。
一路停停问问,很快到了正在施工的地方。
杨明停下车,转身介绍道:“这是我们正在安装炼油设备的地方,你们看到的这个大罐子,就是由外国工程师负责安装的。”
谢薇薇来前就有读过相关的研究和报告,知道大乙烯和大炼油设备都很庞大,不是短时间能轻易安好的,遂问:“大华在同时安装乙烯和炼油设备?”
“乙烯快要安装好了,炼油设备刚刚开始。”杨明并没有仔细解释。实际上,苏城原本是不想做炼油厂的,但海沧计划完整的拿到手了,再将炼油厂还给中石化也有些不实际,苏城于是继续了海沧石化基地的思路,准备再搞一个大炼油设备出来。
反正台塑也是出钱购买,苏城接了台塑的单子,自有大量的外国公司前来接洽。
王绍和何涛还称得上年轻,眼望着宏伟的炼油设备,一种民族和国家的情愫油然而起,心情霎时间开朗。
谢薇薇却看着前面的人群,问道:“这个项目很难吗?怎么有这么多的人?”
现场安装主要是机械化的,但也不免要人的辅助,以及工程师坐监理。不过,现场除了正在工作的工人以外,还有好几十人戴着崭新的安全帽,盯着设备在看。
杨明轻声解释:“他们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人,来海沧考察。”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三十四章 德语
石化产业是个资金密集型,技木密集型,政治密集型的产业。政治是石化产业的基础,资金是石化产业的根基,技术就是石化产业盈利的根本了。
政治资金和技术在现代能源产业中是密不可分的,最好的例子就是苏联。他们的石化公司是国企,又有银行的大幅度贷款,政治和资金都不缺,但苏联石油的劳动生产率始终上不去,即使在他们最重视的巴库地区和高加索地区,石油和石化产品的产量依然不高。自60年代以来,苏联的经济日渐困难,每位苏共总书记都对石油产业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但减产的事情仍然时有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和石化行业的高成本性质,对速度和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对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到了九十年代,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公司,如果不能达到规模产量和规模效率,根本是活不下去的。就像是苏城在阿联酋的瑟坦油田,如今年产400万吨并逼近500万吨,这种高产量得到的就是超额利润,但若是产量降低到100万吨或者50万吨的时候,盈利就没那么可观了。若是算上给阿联酋的税费和竞标油田的花销,亏本也说不定。
人们都看到了石油的垄断利润,却没有看到石油企业背后的技术投入。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伊拉克。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是欧佩克中数一数二的,在全世界也是如此,而且几乎全部是他们自己的石油公司采掘出来的。
战争结束以后,伊拉克的石油公司遭到了灭顶打击,以至于不能自己生产石油。曾经的伊拉克经常被欧佩克批评超产石油,但在战争结束以后的伊拉克,石油产量想要达到比例也做不到,最终只能求助于外国石油公司。
即使如此,要恢复油田的产量,最少也需要两三年的功夫。至于伊拉克自己的石油公司,想达到战前的水平也许需要10年时间。当然,10年以后他们又遭遇了新一轮的打击,于是恢复时间遥遥无期。石化产业的技术要求卜原油产业只高不低。中国的乙烯产量始终是个问题,成品油其实也不够用。中国很早就有出售原油采购成品油的问题出现,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自己炼油?
其实就是炼油厂不够,炼油个吨位不够罢了。如果国家一天需要100万桶柴油和汽油,而国内的成品油产量只有60万桶,那就毫无疑问的需要进口40万桶成品油。无论石油产量是多少,大家使用的最终产品仍然是石化产品。
而要生产更亨的成品油,并不光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还要不断的提高技术和劳动生产率。
以国际通行的原则,生产一桶六油,赚取1美元的工厂已经是很少的了,这其实只是百分之二三的利润,换言之。如果技术不达标,生产成本比国际平均成本高了3个百分点,炼油就是白做工。炼油厂的成本也收不回来了。
如果炼油成本增加引百分点,造不如买就是正确的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大华投入数千万购买的炼油技术,对中石化等大型石油企业的吸引力就是非常实在的了。双方的战略冲突是一回事,来大华石化基地参观考察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到大华石化进行考察,已经成了各个公司的常例。一些分公司甚至出台了轮换学习的章程。他们看重的不光是大华已经购买的设备技术,还包括了大华请来的国外技术员,以及负责培训1大华实业员工的巴斯夫公司的技师。
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往往掌握着一线最实在的技术,自然是提高水平的最直接手段,但国企雇佣外国工人的手续是非常复杂的,往往是要国家先出台一系列的学习政策,然后才能进行这样的培训1。要是没有碰上有政策的时节,国企领导宁可等着也不会给自己挖陷阱。
大多数时间,国企要培训1员工,就把员工派往国外。
可想而知这样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诸如中石化、中海油这样的企业,不可避免的需要派遣员工出国学习。否则技术跟不上是一方面,因为技术匮乏而丢失订单的麻烦更大。
苏城自然没有国企的各种限制和不安全感。大华石化公司兼收并蓄,不仅有自己的培训1体系也接受巴斯夫公司的培训……”同时又挖角国外的技术工人……
经过一年多两年的时间,大华工人的水平上了一层之外,他们的培训1体系也显露出了威力。谢薇薇见到的就是一群正在学习的工人。90年代的工人,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的工人,对于学习的认识都是正面的。人们嘴上说着走后门,但有机会的时候,都会拼命的去学习。谢薇薇就见到一个工人脖子仰的高高的,手上却抓着笔记本,另一只手在眼睛不看的情况下拼命的做记录。
她轻轻的走过去,只见笔记本上写着一堆奇怪的词语:攒普林偶单格“这都是什么?”谢薇薇弯着腰,鼻腔里全是机油和润滑油的味道,看了两分钟,脑袋就看晕了。
“嘘。”工人低头瞅了她一眼,似乎有点被谢薇薇的美色所吸引。不过,台上的外国工程师又在说话了,工人迟疑片刻,还是抬起头来,眼睛盯着他的动作看。
与此同时,更多莫名其妙的词语出现在他的笔记本上:“派普兰弟可送拉客送哥拉门”
然后,他还翻页了,颇为认江的继续写了下去。
谢薇薇等了好半天,兰于台上的工程师说完话了,她忙问:“你是在记笔记?记他说的话。”
“可不是。”这工人大概帴岁六后的样子。他不好意思与谢薇薇对视,于是小心的低下头,一点都看不出刚才“嘘”的样子。
“你写的这些是什么意思?攒兰林是什么?”
“嗯。”
“我是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工人很腼腆,尤其是广旁边有人围观的情况下。
谢薇薇落落大方,此讶异的道:“你不知道什么意思,记下来做什么?”
“嗯。
“嗯什么?”
“嗯。”
“你只会说嗯吗?”谢薇薇再有胆气,也该没胆气了。
工人轻轻的说:“嗯。”
谢薇薇翻着白眼,有种要昏厥的意思,心想:幸亏外国工人不是这样的,否则任务都不知道怎么完成口这时候,跟前围观的工人,有大胆的吆喝道:“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记下来,晚上找翻译看看就明白了。老胡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人,你和他说不是对牛弹琴嘛。”
谢薇薇一阵无奈,道:“你们是听不懂他们的话,然后用语音记笔记的?”
“是啊。”
“那为什么不让听的懂的人,比如翻译整理一个笔记?”谢薇薇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你们不是听不懂德语吗?找听的懂的整理一份,大家一抄不就行了。
老胡此时却悄悄的说了一句:“那怎么自己学德语?”
谢薇薇登时愣住,问:“你在学德语?”
“嗯。”
“学会了吗?”
“嗯。”
“学了多少?”
“嗯。”
对话再次进入死循环,谢薇薇求助的看向别人。
适才的工人高声代答:“我们都学德语,德国工人都说德语,公司的设备也是德国的,不学德语学什么。”
“那你们学会了吗?”
“咱们对话一个?我们好几个人,都能和德国工人聊天了。”高声的工人很自豪。
谢薇薇有些惊讶的微微张嘴口阄年代的外语是相当吃香的,小语种尤其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大华的工人竟然能和德国人日常交流,那水平就很不差了。
她想了一下,抢过老胡的笔记本,翻到前面看过的一页,问:“刚才问的,攒普林是什么?”
“取样。”
“派普兰。”
“油管。”
“这个”谢薇薇很艰难的念了下去:“弟可送拉客送哥拉门。”
念完才发现,还挺顺的。
老胡这时候低声道:“分裂蒸馏塔。”
“什么?”
“分裂蒸馏塔。”
谢薇薇看向其他人,见有人点头,才扭头道:“这么长的你知道,那么短的你就不知道了?知道的话,你记什么。”
“我昨天刚背的,记得不清楚。”工人说的很实在。
谢薇薇心里一动,举起笔记本,对着光线看了一下。
原本巴掌厚的笔记本,已经膨胀到了拳头厚,里面的页面全是松泡泡的,边缘也黑了。翻到前面,就能见到不同颜色笔的注释,全是中文语音的德语单词,有的还有大段的说明。说明主人没少进行翻阅背诵。
老胡突然有些扭捏,抢似的将笔记本给抓了回来,小声道:“我脑子笨,记得慢,好多也听不懂。”
“听不懂的话,看他们讲解,有用吗?”
“把外国人的动作记下来,网上回去再对着做一遍,效果可好了。”工人说到技术,就放松了。
旁边也有人说:“晚上回去,背两个小时的单词,学两个小时的动作,掌握成没问题。”
“听不懂问人,看不懂也问人,羞啥。”这位一口地道的东北腔,语气中带着豪爽。
谢薇薇忽然有些感慨,作为计委干部,她见过无数坐办公室的人,却从未体会过这种浓烈而炙热的学习情绪。围绕在身边的机油味,也很容易被忽略了。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同公司
出于职业习惯,谢薇薇又挨个询问:“你是哪个公司的?”
结果答案各有不同。
老胡说:“我是大华石化的。”
声音很大的工人扶一扶崭新的安全帽,骄傲的昂首说:“中石油!”
地道东北腔的男人也带着一顶崭新的安全帽,笑说:“我中海油的。第二次来了。”
和他们装束类似的尚有几十人之多,既有中石化的,也有中海油中石油的,还有几个地方石化机械的员工也混迹其中,嘻嘻哈哈的打屁报名,胆大的乘着人多还敢调侃谢薇薇几句,互相之间明显已经混熟了。
谢薇薇实在是太惊讶了。在她的印象里,三桶油不说是水火不相容,那也绝对是水油不相溶的。她在计委的大楼里,不止一次听到他们争吵的声音。
现在,看到工人们融洽的相处着,而且在闲暇时间讨论技术,谢薇薇不知该怎么形容眼前的景象。
她扭头问杨明:“你们和中石化不是因为海沧基地的关系,闹的很厉害吗?”
杨明做了十几年的国企人,又做了四年的大华人,分外能够理解谢薇薇的心情。他笑了笑说道:“公司是公司,工人是工人。谢科家里没有当工人的吧?对咱来说,只要是真心实意干活的,努力认真学习的,那都是兄弟姐妹,不会因为公司不同有什么不同的。”
“说的对。”声音很大的工人翘起拇指,笑呵呵的道:“别看咱是中石油的。学到了技术,不照样是给中国人炼油。”
“技术学到了,大华再通过专利赚钱?我记得,大华是个很注重专利的公司吧。”王绍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就关注过专利问题,那个时候中国的专利水平还很低,大华是少数依靠专利赚到钱的人,甚至可以说,大华存在的基础就是有大量的专利。经过四年的沉淀,大华和苏城对专利的使用和保护,已经登上了国内商学院的案例。
杨明依旧笑容满面,道:“我们授权其他公司使用我们获取的专利。”
“多少钱?”
“免费。”杨明呵呵一笑。道:“苏董说了,中国的石化市场太大了,中国又太需要石化产品,因此。将我们重金购买的石化技术转让出来,不会影响到大华的生意。”
何涛有点书生气的连连点头,道:“说的好,别说一个海沧石化基地了,就是再有三个五个。中国也难做到石化产品的自给化。咱们宝贵的外汇,还得用来购买国外的石化原料和石化产品……”
谢薇薇觉得没这么简单,但他也说不出来问题所在。
“咻”。
尖锐的哨子声响起,霎时间。聊天的人就像是被唤醒了似的,纷纷的挤到设备跟前。
德国工程师一口汉堡的土话。再次开始介绍维修要点。
老胡翻出了自己的本子,再次写下半文不白的记录。
谢薇薇这次注意到。虽然大部分人都和老胡类似,但有些人写的多,有些人写的少。
她想到一个可能,但又觉得不可能。于是低声问杨明:“我看有的人不怎么记笔记,是怎么回事。”
“他们能听的懂德语,少数几个人还能写。他们回头看翻译整理出来的记录就行了,不用拿着笔记本,一边学技术一边学德语基础。”
谢薇薇难以置信的道:“工人?会德语?”
“当然。”杨明给出肯定的答案。
谢薇薇的表情仍然怪异,说:“你们的技术培训还没有一年吧,这就能听懂德国人的话了?”
“大华有1万工人,机灵聪明有语言天才的可不少。”杨明瞥了他一眼,笑道:“你以为工人们为什么拼命的学德语,就因为有语言天才,你看到左边的那个高个儿了吗?叫盖天宇,以前就是一个普通的二级工,一个月六七百的工资,也没有什么灵性的感觉。结果,德国人来了,这家伙买了本字典,天天晚上背,又缠着德国人说话,三个月不到,说的那叫一个溜。现在,人家是3级的维修师,一个月5000的薪水……”
谢薇薇本来的意思,是能做德语翻译的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工人,听到人家的薪水,这个话就说不出来了。
不过,她换了一个口气,道:“大华给这么高的薪水,能赚回来吗?”
王绍嘿嘿一笑,自以为配合的道:“别是赔本赚吆喝了。”
杨明摇摇头,道:“这个维修师是很重要的。其实,国外的机械设备,正常情况下,人家都是要教我们所有的使用方法和维修方法的。只有我们的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找巴斯夫公司。但你知道巴斯夫想公司派人的成本有多高吗?往返飞机,汽车接送,工作一天3000美元起,这个人工费,够我们养几百个工人了。他们才解决一个问题。像是这么大的乙烯设备,我们采用油液监控,每个月也要换百十次的零件,常规维修几百次,你说有自己的维修师重要不重要。”
“这样?”
“以前没听过?不稀奇,人家德国人其实也懒得教,你们要是不学,人家打个幌子就走了,等有了问题,你方便,他赚钱。只有我们大华,那是认真派人学习,而且学习以后,也能把人留下。”
“别家留不下?”
“像盖天宇这样的?中石油中石化能给他开多少工资?1000块到头了,说不定只能四五百,私人企业就算不要维修专业设备,也愿意挖这样的人,2000块钱不够,3000总够了吧……”
“你们大华还能开到5000。”何涛听出来了,不满的道:“这种金钱挂帅,会搞坏企业的。”
“员工ziyou流动,是他们的权力。”杨明见他上纲上线,自己也戴上了帽子,皮笑肉不笑的道:“再者说,你要是不把薪水开高,人家会外语,又有本事,也不到你工厂受累了,说不定找个研究院呆着去了,对了,你看前面那几个,就是技工做的研究员。”
1...136137138139140...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