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群众集会也不是想喊什么就能喊什么的,你可以“要民主”,“要自由”,也可以“要面包”,“要牛奶”……但是,你不能要真实存在的东西啊。
用卢布买东西?
这是政府能解决的事吗?政府自己都不能用卢布买东西了。
科里亚使了个脸色,就让人把喊话的中年工人给拉下了花坛。
然而,群众已经自发的喊了出来:“我们要卢布,我们要买东西!”
在莫斯科的工人家庭,存款总额四五万卢布的不在少数。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话,这笔钱能用来购买好几辆汽车,吃喝10年不愁。假如银行允许兑换外汇的话,可以换出10多万美元。
然而,现在的五万卢布,也就只够几个月的勉强生活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货币购买力这种词语,但自己的损失,每个人心里都有数。
要用卢布买东西!
这个口号喊出来,立刻颤动了群众的心,大家用数倍的热情,一边喊,一边激动的在周围转圈。
渐渐的,有人开始向外走去。
口号仍然是“我们要买东西!”的口号。
科里亚脸都白了,他大叫着什么,但没人听得到。
人群继续向外,很快走上了马路,堵塞了交通,然后自然而然的向红场的方向去了。
这就是游行了!
游行并不可怕,这时候的莫斯科,每天都在游行。
关键在于指挥游行的是谁,游行的目的是什么。
在科里亚的幻想中,他有一天也会带着几万人的队伍,高呼着“自由和平”冲进红场。然后,自己就能因为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一个公职。
然而,高呼着“我们要买东西”冲进红场,那就是**游行了。
科里亚忍不住伸手去抓前面的人,对方看都不看一眼,胳膊一甩,就脱开了。
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染,加入了游行队伍。
这场游行持续了两天时间,毫无疑问的惊动了俄罗斯上层。
整整两天,电视台和收音机里,都在报道此事。
对于卢布的贬值,俄罗斯人的意见大的很,这也不是第一次游行示威了,但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来自各阶层的小商贩的参与,令这次的游行时间,变长了许多。
莫斯科市政府焦头烂额的处理此事。好在他们处理焦头烂额的事儿多了,尽管忙乱的厉害,总算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但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光有金融改革,没有物资供应,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许多人都有了相同的认识。
1月10日,俄罗斯国家银行终于派人来到了中国大使馆,要求与中国银行团见面。
司空冠等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大使馆参赞则显的紧张忙碌,一早就收拾屋子,打扫院落。
苏城看见了,满腹惊讶的道:“不就是一个俄罗斯银行吗?”
“外交无小事。”参赞语重心长的道:“一会儿俄罗斯人来了,你也要认真对待,出国的时候,部里有没有对你们做培训?”
同来的几个银行人,全都点头。
苏城左看看,右看看,只有古洪军没有动作,不由笑道:“看来就咱们两个难兄难弟了。”
古洪军一愣:“也问我了?我学过。”
“学过什么?”
“外交礼仪,怎么吃饭了,怎么握手了,怎么说话了,怎么了?”古洪军见苏城眼睛都要鼓起来了。
参赞并不意外的道:“这么说,就苏董一个人不懂外交礼仪了。行,苏董晚上就到我房间里来吧,咱们学习一下。”
苏城敢肯定,要是20年后,参赞敢说这个话,一顶性骚扰的帽子先给你扣下来。
邀请别人到你的房间里学习学习?一般的猥琐大叔,都不好意思这么直白。
邀请男人那就更过分了!
当然,身在1992年,苏城知道,晚上到房间里学习,是真的学习。就像是两个男同学,手拉着手到小房间里做手工,那是真的做手工。
在参赞殷勤的目光下,苏城只好问:“白天能行吗?”
“白天我要工作。这样吧。晚饭后休息三十分钟,然后你过来,就这么说定了。”参赞拍拍苏城的肩膀,道:“咱们时间不多,就从今天开始,别忘了。”
苏城泪流满面,只觉得参赞大人的手,好绵软好绵软……
俄罗斯国家银行派来了一个三人小组,都是苏联时代的老银行,行动起来温吞吞的,官僚作风却是一点改革都没有。见面以后,就要银行团的资质文件。
司空冠想都没想,就把一叠文件抱到了桌上,笑道:“我们早就准备好了,你们看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再讨论。”
先前的时候,他们担心己方的资质不够,会让俄罗斯国家银行拒绝。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开始有利于中方银行团了,他也就少了一分担忧。
这却出乎苏城的预料,他马上压了一只手在文件上,让司空冠无法将文件交出去,使了个眼色,道:“我们的资质文件是一回事,俄罗斯国家银行的资质文件呢?我记得昨天参赞就说,外交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等。是不是?权力对等,义务对等,文件也要对等吧。”
他活学活用的这么一说,确实能算得一个托辞。还没有谈呢,就把己方的信息全部泄漏给对方可不行。
司空冠有些为难,但看苏城的态度坚决,只得顺着他的话道:“对,要对等。”
领头的柯基列夫不高兴的道:“按照规矩,我们要先检查你们的资质,然后才决定是否合作。”
“规矩总是可以打破的。”苏城站在苏联的地盘,说这样的话,自然引得一阵白眼。
参赞无奈的想:怎么我昨天晚上说了那么多,你就记住一句对等了?
互相僵持了一会,柯基列夫作势要走。
司空冠这次沉住气,看向苏城。
苏城同样沉着的看着对方,没有出言挽留的意思。
……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国的援助
柯基列夫盯着苏城的眼睛,要是苏联时代,他扭头就走。但如今的俄罗斯不一样了。
叶利钦时代比斯大林时代唯一进步的地方,就是替换官员不用**消灭了,给一个“旧思想”或者“旧官僚”的帽子,立刻就要被拉下马,去做无依无靠只能游行示威的普通民众。此时的俄罗斯,有几个人中高层官员不是“旧官僚”?就连叶利钦自己都是。柯基列夫一觉醒来,便从苏联官员变成了俄罗斯官员。
不用说,再发生什么自然而然的转换也不稀罕。谁都知道,叶利钦的下一步是替换守旧官员,那些前共青团的红皮萝卜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刚刚转换了门庭的官员,哪能像以前那样硬气。
中国银行团的事,往大里说会牵扯到外交关系和地缘政治,往小里说,也有莫斯科目前局势的影响。武断的拒绝中国是有些难以交代的。
柯基列夫抑制住自己的脾气,用了很长时间,才缓缓的道:“外交对等,不适用于银行之间的关系,你们向俄罗斯国家银行申请贷款,我们就要看到你们的资质文件。”
他愿意谈,就是示弱了。
熟悉苏联的官员都在暗暗诧异,但也没有说话。
苏城接口道:“相对应的,俄罗斯国家银行也需要中国银行的人民币援助,我们也要看到你们的资质文件。”
“俄罗斯国家银行尚在整顿当中,文件没有整理清楚以前。是不会给任何人看的。”
“俄罗斯国家银行既然处于混乱当中,那还有什么资格审查我们的资质文件?我们的银行,很担心你们泄漏机密给银行以外的人。”
“那不可能。”
“最不可能的事都已经发生了,没什么不可能的。”苏城第二次借着苏联解体说话了。
柯基列夫非常不高兴的道:“这么说,你们是拿不出资质文件了?”
“资质文件就在这里,但我们需要先签署一份备忘录,保证资质文件的使用范围。你们才可以看到。同样的,你们应当在适当的时间,将俄罗斯国家银行的资质文件交给我们。”话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苏城看似向后让了一步。
柯基列夫马上回头,低声商量起来。
司空冠也不解的问:“你要他们的资质文件有什么用?”
“以确定卢布贬值的速度,从而衡量利率。”苏城轻声道:“俄罗斯国家银行是卢布的控制者。看了他们的资质文件,我们就能判断卢布的受控制性了。而且,等咱们谈到一定的程度,再给他们资质文件,也有一个解释的余地。否则,一开始就给资质文件,这家伙说咱们资质不合适,贷款不就黄了?”
其实只用苏城说一半,司空冠就明白了过来。要论专业素养,他能甩出苏城十条街去。只是对一个国家崩溃这种事,现在人还没有什么概念罢了。哪里像是后世的金融学家,历经苏联崩溃,东欧崩溃,南美崩溃。东亚崩溃,然后是欧元区崩溃……对崩溃后的社会分析,更像是一种经验和直觉,因为一切都是超过普通人感觉的,像是货币贬值1万倍这种事情,又有什么道理可讲。教授们都是马后炮,预判也只不过是撞大运。
“我配合你。”司空冠给出肯定的答案。
“嗯,你拖延一会,我给他施加一点压力。”苏城点点头。
司空冠讶然道:“你今天就想谈定?”
“他们本来就是受压而来的,越早越容易谈。”
“也好。”
一会儿,俄罗斯人也开完了小会。柯基列夫转过头来,作势道:“我们可以签署备忘录,保证不会在其他场合引用你们的资质文件。但是,俄罗斯国家银行是俄罗斯的中央银行,我们的资质勿庸置疑……”
“苏联银行也曾经是苏联的国家银行。”这一次,不客气的就变成了司空冠。他用一连串的名词袭击柯基列夫,一下子让谈判变成了专业水准的。
俄方亦不示弱,噼里啪啦的说个不停。
中国方面的参赞不时帮衬两下,同时瞪着苏城。苏董事长此刻换到了谈判桌的最右端,靠在了椅子上,休闲的打着电话。那动作模样,绝对是不符合外交礼仪的。只是俄国人尚在,他不好立刻纠正。
柯基列夫虽然在谈,但非常强硬。一会儿就看向苏城,问:“你们如果不退让的话,我们也无可奈何了。今天只能先到这里。”
“嗯,那也是没有办法的。”苏城起身与柯基列夫握手,好像不在意他的离开。
司空冠不明白的看看苏城,配合的站了起来。
“我们送一下柯基列夫先生。”苏城拉着司空冠等人,一起向外。
参赞微微颔首。这才是合乎礼仪的外交嘛,不管谈判桌上闹的有多不愉快,离开了谈判桌,大家仍然应当是朋友。
于是,他也破例陪在苏城身边,准备一起将柯基列夫送上车。
几个人说着闲话走出了使馆的楼门,快要到使馆大门的时候,突听围墙外面传来阵阵俄语的呼声。
“这是怎么回事?”几个人都驻足不前,仔细听了起来。
参赞轻声翻译道:“是俄罗斯人在游行示威,向西方国家的使馆,谴责他们只索取,不付出。莫斯科的物资供应已经很成问题了。”
后一句,大概是他本人的评论。
柯基列夫的脸色很不好,扭头解释道:“我们本来是禁止他们到使馆区来游行的。不过,你们也看到了,总有一些人不守规矩。”
他的心里话,如果是苏联的话,这些人都要倒霉。
现在就不同了,几乎没有人因为不合适的游行而遭到实际上的惩戒。游行的规模和程度也就与日俱增了。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发泄渠道。
另一名苏联官员解释道:“他们是在抗议一些国家没有履行他们的承诺。”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柯基列夫都有些愤愤然。
苏联解体前,西方国家是有过许多种承诺的,或明或暗的表示,一旦苏联扭转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就会帮助他们改革国家经济,帮助人民富裕,同时给予大量的援助。
如果苏联只是扭转了意识形态,而未曾解体的话,这些援助也许会有成履行。
可苏联一旦解体,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加盟共和国,价值就大大衰减了。不仅是无偿援助未曾实现,就是有偿的援助,很多也消失了。大家都在观望,看俄罗斯能不能复活过来。
而他们观望的时间,又是俄罗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食品都紧张的时间里,愤怒的情绪很容易就积累起来了。
苏城此时道:“中国和俄罗斯联邦一衣带水,只要铁路畅通,还是能够运输相当多的物资的。”
“感谢中国的帮助,但俄罗斯需要的物资太多了。”柯基列夫部分是因为中国商品的压力而来的,但他并没有把中国商品看在眼里。解体前后的苏联确实没有那么封闭了,但眼光都放在欧美国家去了。就像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眼瞅的都是日美英,想的是赶超英美,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个时候自己连泰国都比不上。
苏城笑看了柯基列夫一眼,道:“我们本月可以提供1万吨的物资,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本月?现在已经是10号了。”
“嗯。从明天算起,20天提供1万吨的物资,每天仅仅是500吨而已。”这个数量,供应莫斯科都不足够,但却是少有的援助了。
柯基列夫惊讶的道:“你们能做到?”
苏城点头,道:“非常简单。”
“一次500吨的物资好调配,一个月1万吨就难了……”柯基列夫倒是了解。
苏城摊开手,笑道:“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曾经的苏联一样,我们仍然保持着举国体制的力量,如果有必要的话,几万吨物资根本不算什么。”
“举国体制”这个词在俄语中是专有词汇的。听到它,柯基列夫登时兴奋的鼻翼翕动,有种回到自己最美妙年华的感觉。
这一代的俄罗斯人,他们的一生都是奉献给苏联的。从读书到工作,俄罗斯人享受了苏联最好的待遇,莫斯科人又享受了俄罗斯最好的待遇,理所当然的,他们的回忆中也多是美好的东西。
不过,人总是想要更好的。背叛了俄罗斯的不是受歧视的中亚国家,正是俄罗斯人和莫斯科人。
一晃眼,柯基列夫轻声问道:“中国政府愿意提供援助吗?”
“我们只代表各自的银行。我只代表大华实业。”苏城避而不谈国家问题,在苏联人眼中,却好像是秘而不宣的国家援助了。
一名苏联人激动问:“每个月10万吨的物资,是免费援助吗?”
这一次,苏城和柯基列夫都用看傻瓜的眼神看了过来。
“我们签订备忘录吧。”柯基列夫听着墙外的游行示威声,收起了先前的傲慢。
他的傲慢和1万吨物资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
司空冠落后了两步,低声问苏城道:“咱们能拿出1万吨的物资吗?”
“10万吨都能拿出来。”苏城笑了,道:“你太小看中国的生产力了。”
在中国工厂的生产能力爆发以前,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难相信它的产能。苏城本人却是一清二楚的。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五十二章 信用贷款
莫斯科东侧的百货大楼下,一家〖中〗国深发展银行无声无息的开张了。
早收到消息的莫斯科小贩,提前一天一夜就排好了队。
他们和百货大楼的队伍,形成两个并行的长队,引的排队购物的莫斯科人不停的问:“你们这里是买什么?”
大家都在排队,又都排的无聊,于是正在排队的俄罗斯大妈热尼娅解释道:“这家银行能贷款〖中〗国的钱,人民币。”
“〖中〗国的钱有什么用?”排队购物的莫斯科人很不理解。
热尼娅大妈轻轻一笑,问:“你们排队买什么东西?”
“买牙膏。”
“雪huā牙膏是吧?”
“对对,你也听说了?很难得啊,我印象里,百货公司有两个月不卖牙膏了……”
“听说了,而且我还知道,雪huā牙膏是〖中〗国产的。”
“〖中〗国产的?怪不得都是奇怪的字。”莫斯科人的日用品一天比一天贫乏,早在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就大量进口〖中〗国商品。当年的倒爷贩运进入苏联的小商品,大抵是给俄罗斯的商业部门拿走了,他们可没有个体户的说法。
热尼娅大妈得意的一笑,道:“〖中〗国产的商品,如果用〖中〗国的钱来买的话,肯定比卢布便宜。而且,〖中〗国的钱值钱,今天什么价,明天还是什么价。”
莫斯科人被他说的非常心动,顾不得队伍的整齐。又凑过来一点问:“〖中〗国钱怎么卖?”
“你可想好了,〖中〗国钱只能买〖中〗国商品,美国人和欧洲人是不认的。”
“〖中〗国商品多吗?”
“比百货大楼的多。”热尼娅与有荣焉的道:“他们不光贷款,而且也汇兑,就是用卢布换人民币。怎么决定,就看你自己了。”
“你呢?你是来贷款还是汇兑?”
“贷款。”
“贷款以后怎么还?”此时的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差不多,虽然不讲究无债一身轻。但也是倾向于储蓄而非借贷的。恰恰是苏联解体所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才将俄罗斯人的储蓄观念打的粉碎。
热尼娅大妈笑而不语。他们这些火车工人的主业,早都变成小商贩了。贷款来的人民币,用来购买〖中〗国人的商品,再交给家人出售出去。自然形成一个循环,还贷压力小的可怜。
对面的莫斯科人好奇的看着热尼娅大妈,但再怎么问,都问不出结果了。
两条队伍缓慢的向前移动,快到百货大厦的时候,才明显的分开了。
热尼娅大妈紧紧抱着前面人的腰,担心在最后时间被挤出了队伍。后面的人同样抓着热尼娅大妈的肩膀,这样自然没有抱住腰来的结实,但也没办法,热尼娅大妈的腰肢太粗壮了。不是想抱就能抱住的。
一名又一名的俄罗斯人,用准备好的贷款文件,换走了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人民币。司空冠又是高兴又是担心的道:“希望俄罗斯不要再发生大的变化了。否则,咱们血本无归的回去,受处分不要紧。给国家造成损失就不好了。”
和他一起的银行团成员也是表情严峻的点头。他们都没有出国贷款的经历,对于是否能够收回贷款,本身充满了疑虑。
苏城简单的道:“有俄罗斯国家银行背书,你们怕什么。”
“怕俄罗斯国家银行倒闭了。”司空冠很实在的道。
苏城摇摇头,对此无法解释。
银行门前的人流,是越聚越多。拿到贷款的俄罗斯人,兴冲冲的直奔雅罗斯拉夫火车站而去,没有拿到贷款的,只能怅然离开。
深发展的贷款标准是向俄罗斯国家银行看齐的,除了抵押物之外,良好的信用记录也有用。苏联虽然崩溃了,俄罗斯总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曾经禁锢社会的关系网络,如今就变成了信用网络。另一方面,深发展以信用为单位放出的贷款数额很小,平均每人仅数百元,就单体而言,并没有什么危机。
尽管如此,深发展也引起了俄罗斯方面的注意。
在今天的俄罗斯,外国银行林立,但敢于向俄罗斯人释放信用贷款的绝无仅有。因为没有哪个外国银行家能够确定,这个新生的俄罗斯是能够活下来的。假如战乱频发,或者干脆天上一个核弹砸下来,这些贷款就收不回来了。
这种系统风险是外国银行竭力避免的。因此,即使俄罗斯政府曾经邀请外国银行释放信用贷款,对方也说的天huā乱坠,到头来,仍旧是一毛钱都没见到。
在国外银行眼中,缺乏信用体系的国家,根本就缺乏释放信用贷款的条件。
只有像是苏城这样的,既确定俄罗斯政府的未来,又相信非信用体系国家的人,才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放出信用贷款。
比起大额信贷,这种方式放出的资金总量一点都不小,对社会的帮助则更大。
柯基列夫很快又来到了〖中〗国大使馆。这一次,他用一张充满了笑容的脸孔面对苏城,请求〖中〗国银行团多开辟几个窗口,因为百货大厦附近的人流,已经拥挤到影响交通了。
苏城自不会拒绝。
就连司空冠等人,也没有强烈的反对。
银行团每天放出去的人民币是有数的,就最近三天来看,几乎是每放出1000万元,就有950万元回到了他们的手中。
因为贷款的俄罗斯人,都会尽可能的将人民币huā出去。在俄罗斯的环境下,人民币只有购买〖中〗国商品才有意义。
对苏城来说,这笔钱只要huā出去了,它一半的价值就已经产生了。由于〖中〗国商品的成本往往只有售价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笔钱经过一轮回收以后,剩下的只能说是利息。
要是有什么生意还能称得上稳赚不赔的话,这种贷款生意就一定是了。
和〖中〗国银行团的贷款相对应的,是俄罗斯国家银行给予〖中〗国银行团的贷款。苏城原本计划将他们贷给俄罗斯人,以赚取差价,但在银行团的名气还没有打响之前,他干脆用这笔钱购买俄罗斯商品,然后用空载的火车运回国。
而他购买最多的,却是俄罗斯的废旧钢铁。
这个善于制造傻大黑粗的装备的国家,占地面积巨大的工厂和大吨位的机械随处可见,成吨的废弃原料更是数不胜数。
如今,工厂停工了,机器和原料也就没了用处。不用苏城四处寻找,自然会有人送上门来,要求用废旧钢铁换取日用轻工品。
交换的单位,也从外汇美元单位,迅速的过度到了“吨”。
1...143144145146147...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