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可以说,会战时期的互相帮助原本就是一个必要的要素。假如钻井的只是钻井,搬场的只是搬场,铺设管道的只是铺设管道,维修机械的只是维修机械,那对指挥者的协调能力将是偌大的考验,也是不经济的。
石油会战,就像是一次混乱的战争。优秀的士兵不仅要尽量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还要随时准备着支援其他战友。而中层军官,则要对战场目标有相对清晰的认识,进而确定不同层次的主攻目标。
各扫门前雪的作风,适合成熟的市场,而非百废待兴的新世界。
此时的库瓦克地区,就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新世界。
翌日。
李政夫起的很早,想睡也睡不着了,一晚上的心事,将他折磨的七荤八素。照例在房间内洗漱后,李政夫就坐在桌前整理文件,同时梳理昨天的思路。
这个时候,外面传来汽车启动的轰鸣声。
李政夫立刻放下手上的东西,掀开了简易的窗帘。
入目所见,一辆辆平头大卡整齐的排开。在明亮的灯光的笼罩下微微颤动,似乎正在测试发动机性能。有人穿着亮黄色的工作服,扒着车头做检修,也有人裸着上身躺在木板上,到汽车底下做检查。
空地上,一排几十个大锅咕嘟嘟的烧水,把周围一圈照的又亮又雾。原本就负责用来烧水的锅炉更是浑身冒气,像是看到静香**的野比大雄。
水是用来洗车的,临时营地的条件简陋。高压水枪一类的东西还没有运抵,就只能用人工的方式清理车辆。当然,这种洗车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避免一路而来的淤泥影响到车辆的性能。
这支勘探队将去环境最恶劣的北边,那里最深的地方能把一个人陷进去,只有通过性能极强的大卡车才能深入北部。即使如此,经验丰富的司机也是不可或缺的,中石油内部的勘探局没有那么多的高手,大华又延揽借来了一些人,继而高薪聘请了几个俄罗斯人帮忙,大华的人力事业部自从招聘德国专家以后,国际性也日益增强,更是开始对国内的高级技术人员建立档案。以大华在中国的规模和地位。即使只是人事部门,也比十个猎头公司庞大了,能够做到的工作,更是国企想都想不到的。
李政夫也不看文件了,穿戴停当出了门。就闻到浓郁的牛奶味道。
李政夫挑起眉毛,就见端着大碗喝牛奶,就着鸡蛋吃馒头的大华工人不在少数。
“你们的后勤保障做的还停不错。”李政夫见到了五郎徐立晨,立刻上前去说话。
五郎在人群中显的格外年少,虽然又黑又壮,却反而给人没脑子的感觉。李政夫对这种姻亲关系产生的负责人非常熟悉。早就盯着他,想要从中掏出些什么来。
徐立晨正忙着给卡车装运补给品,用眼角扫了李政夫一下,丁点笑容欠奉的道:“后勤保障难做也好做,用心做的就能做好。”
李政夫心想,真是年轻人。口中笑道:“用心做和不用心做有什么区别?”
“用心做的,设身处地的为需要后勤的人着想。不用心做的,就是一项工作罢了。”
李政夫哈哈一笑,道:“人心最难测了,怎么能让做后勤的人,设身处地的为需要后勤的人着想?难道是教育?”
徐立晨此时正好做到一个节点,于是抬起头来,笑了笑道:“教育也许有用吧,不过,我们采用的方法,更简单一点。”
“哦?是什么?”
“把做后勤的人,也轮流派到前线去。”
李政夫愕然。这个法子简单粗暴,还真是个法子,尤其是对公司来说,派遣人员到勘探前线出差,确实是有必要的。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执行力了。
他暗暗的想,要是把总公司里面,坐办公室的家伙派到西伯利亚来,会不会有人造反……
李政夫很快得出结论:估计所有人都会造反了,尤其是那些中高层的员工,别说派遣到西伯利亚了,派遣到莫斯科都会有人辞职。
大华实业却没有此等隐忧,中国的石油石化产业,要么是国企的,要么就是大华的,剩下的只是些小老板和地方企业。大华的经理在大华能做的非常舒适,离开了大华却很难混的风生水起,至少不能用拒绝出差的理由。
五郎嘿嘿一笑,然后就甩了甩手,一副让李政夫走人的模样。他曾经在山*东的渔场监工许久,海上运输公司也是他一手一脚运作出来的,和李政夫眼中的年轻人根本是两样。
此时,逗弄了几句李政夫,五郎觉得没意思了,才让他离开。
李政夫无奈,想了想,干脆去工人们休息的地方溜达。
对大华的模式,他是既担心又害怕,这种情绪已经很久都没有出现过了,所以才想要更多的了解。
李政夫曾经遇到过很多家公司的采用的先进管理手段,每当那种时候,他都是既担心又兴奋的。因为他有信心,自己能够学习到这样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自己。
然而,大华的模式。却是简单难学。
这不光是人数的问题,还有管理模式的问题。大华实业是基于中国多年来的石油会战的历史,才采取的会战模式。新加坡既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实力,根本是学无可学,偏偏这种模式又厉害的很。
此时,李政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抵抗中国模式的前沿。
集中、高效、明确的目标和集体主义是中国模式不同西方模式的地方,也是西方模式想学也学不到的地方。曾经,苏联的崛起也让西方惊诧莫名。后来,苏联倒掉了,西方国家悄悄的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声:日出西方,唯我正统。
然而,中国和沙俄基础上的苏联,终究是不同的。
自遵义会议召开的那一刻开始,中国就注定不会盲从外国专家。无论是军事专家,技术专家,还是政治专家……
中国自己走出来的中国模式,中国延续自中国传统的中国模式,注定会让更多的国家处在焦虑和煎熬当中。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数千年文明期间,中国领先世界的时间超过1400年。当中国摆脱了蛮夷的统治。开始自我发展的时候,历史的惯性绝不会无动于衷。
就像是后世许许多多的中国公司一样,大华集团的模式对西方公司根本是无解的。
原因很简单,只要官员和皇帝们不胡来,数亿人。十数亿人拧成一股绳,集结十数亿人的力量、智慧和精力,国祚自然强盛。面对只有3亿多人的欧洲,2亿多人的美国,300万人的新加坡,中国模式下的中国公司。只会变的越来越无解,并深入到越来越多的领域。
只有当中国的上升期结束,这种模式的力量才会稍稍消退一些,但以李政夫的年龄来说,他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李政夫看不到未来,也预知不到中国公司的命运。
但是,当他看到中国工人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依然热火朝天的工作,满面笑容的聊天,精力充沛的搬运物件,他就感觉自己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他早就知道,中国工人的平均收入只有新加坡工人的二十分之一,但始终并没有给予重视,他认为,一名新加坡工人的工作效率,至少顶10名中国工人,这样的论点,在金融危机前繁荣的东南亚地区非常流行。
然而,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新加坡的工人们还在被窝中享受难得的暖和的时候,中国工人已经开始工作了。
一名新加坡工人的工作效率,能不能顶一名中国工人?李政夫突然怀疑起来。
他下意识的来到几个工人身后,突然看到一名工人看着某种照片发出笑声,低头一看,竟是张婴儿的照片。
“你的孩子?”李政夫尽量用字正腔圆的中文短句。
“是啊,四个月了,都能吃东西了。我临走前拍了张照片,没事就看看。”
“想家了?”
“怎么不想。”工人这时才回了一下头,见他穿着皮毛大衣,就笑:“你是那个新加坡公司的人吧。”
李政夫知道他不认识自己,摸摸脸,笑问:“你怎么知道?”
“你穿皮大衣啊。新加坡的工人有钱,我还见一个小子穿着皮大衣上工呢,我当时就想,还好你小子不是电焊工,否则非得烫一身的洞洞回去。”
“怎么会,我们的工人都有工作服的。”
“是皮大衣外面穿一件工作服吧。”不管是新加坡还是马拉西亚,都是气候温暖的地方,受不了西伯利亚的天气也正常。不过,落在走南闯北的中国工人眼中,一些新加坡人的装束就太有趣了。
李政夫自己都是浑身不舒服,摇摇头,转移话题道:“听说你们要在西伯利亚呆半年才能回家,儿子见不到怎么办?”
“让婆娘寄照片过来。咱石油人,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家。”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家!
每一次的石油会战都会挂起这样的标语。
对方随口说出来的话,落在李政夫心里,却像是榔头一样,敲碎了他最后一点期望。
有这样的工人,这样的公司,这样的国家,又如何战胜!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六十八章 营建
..天初明。
重卡车队就带着大华人殷切的希望,驶向北部勘探区域。
喧嚣了一个早晨的临时营地,顿时变的冷清下来,昨天值班的大华员工,此时才三三两两的回去休息。
李政夫突然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总是希望见到更多的同类,即使是对手也比那些枯燥的大树有意思。在这种环境下呆的久了,再听原教旨环保主义者说话,往往会有呕吐的心思。
“李总裁,起来了。”不远处的野营房开了门,一股子白气喷了出来,像是洗澡堂似的。
出来的是新马集团的技术副总监邵思汉,一个40多岁的新加坡人,是个很好说话的老好人,除了集团技术副总监的职位外,他还是新马集团职工推选出来的工会代表,和劳资双方的关系都处的很好,也是此行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会代表。
李政夫低头看了看表,笑道:“我今天起的早。准备开工了?”
“嗯,我看看厨房和厕所弄的怎么样了。西伯利亚的天气怪,水管用着用着都能爆开,咱们能用的东西,他们不一定能用。”邵思汉穿的也是一身裘皮,裹的紧紧的走了几步,又停下来,道:“对了,咱们的人,好几个身体都不好,得快点派人送药品来了,另外,休息时间也希望延长一些。”
李政夫脸色很难看的道:“现在是每天工作6个小时,要再延长多久的休息时间?”
“大家希望中间休息1个小时。工作总长不变,还是6个小时。”
“那就是每天工作5小时?”
“是。”
“这样一来,预定计划很难完成了。”
邵思汉笑笑,劝导道:“休息的时间长,咱们的工作效率也会增加的。另外,你要是担心工作无法完成的话,不如再要求增加人手吧。西伯利亚的天气实在太难挨了,长时间的工作真会死人的。”
”
他想了想,道:“我会向总部申请的,不过。在申请下来以前,还要维持现在的工作方式,每天至少工作6个小时,加班给钱。咱们要尽量将临时营地的改造做完,否则,到时候运输来的器械都没有地方放,更别说建设材料了。”
“那我再去说说。”邵思汉憨厚的笑笑。
李政夫只得说“好”。
新马集团的历史长了,又是传统的石化企业,工会的力量比其他企业更大。工作时间内的安排归集团管理,但工作多长时间却归工会管理。
邵思汉笑呵呵的去看厨房和卫生间了。中间经过了设备存放中心,看都没看一眼,像是他们这种有历史的大型企业,虽说是私人企业,实际上却很像是国企了。中低层干部中的姻亲关系非常普遍,亲属一样连成片,遇到工作首先考虑的是舒适和收入,然后才是企业。
中国的国企虽然也有一样的毛病,但国企上面总有一个部门管着它,难以被股东监督的私人企业。自然舒服的多。
李政夫又等了两个小时,才见到第二个走出房门的新马集团工人。与邵思汉这样的中高层领导比起来,集团并不要求工人有多少责任心,按时上工也就行了。以前的时候,李政夫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看过大华实业的工人素质,再看新马集团的工人,李政夫是一阵的不爽。
一会儿,看到伊藤信重也睡饱了出来,李政夫不满的道:“咱们要快点准备了,今天早晨,大华的勘探队已经去北边了。我们在北边还没有勘探队呢。”
“北边的情况比较复杂,公司还在谈。”伊藤信重解释了一句道:“上面的意思,是先用航空物探看看结果,如果有必要派遣勘探队的话,再签订合约,对方的要价比较高。”
“你昨天还说要增加勘探队……”
“这是谈判技巧嘛,不要着急。”伊藤信重笑笑,关切的问:“大华的勘探队,刺激到你了?”
李政夫默默点头,道:“很早就出发了,这样的风雪天,我们的人还在睡大觉呢。”
“也没有其他的事,咱们和大华实业不同。他们要派遣大量的人员,后勤压力很大,不光是这个临时营地,他们据说还要深入冰原做一个补给基地,我们没有这样的必要。营地内清闲一点也没关系。”
“只是这样一来,他们的人力资源就充分发挥起来了,我们的却没有。”李政夫说话间,看到了出门的苏城,失笑道:“不说了,他都出来了。”
苏城也穿着红黄相间的工作服,非常醒目。
李政夫想上前打一个招呼,却见苏城直接到了营门前方,于是停下了脚步。
正疑惑间,一声隐隐的喇叭声从远方传来。
李政夫的脸色陡变:“又有车来了。”
伊藤信重知道他的意思,遂道:“也许只是一辆补给车。”
“嘟!”
一个有些不同的喇叭声,再次传来。
伊藤信重也不说话了。
李政夫悻悻的道:“大华究竟找了多少勘探队。”
“西伯利亚的铁路运量有限,他拉来的人越多,后勤压力就越大。除非……”伊藤信重说着说着,自己的脸色变了。
李政夫忙问:“除非什么?”
“除非大华实业说动俄罗斯联邦的铁路部门,增开列车。”
李政夫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立刻问:“困难吗?”
“苏联时代有点难度。现在的俄罗斯?我想,只要苏城能包下整列的火车。俄罗斯人没理由不赚钱的。”伊藤信重脸色凝重。
“所以说,咱们面对的有可能是一火车一火车的勘探队了?”
“是的,所以大华的勘探队才是一队接着一队来的……”伊藤信重想明白了,马上觉得脑仁生疼,难受的道:“这样一来,真的要看苏城的决心了。”
“决心?”
“西伯利亚铁路本身的运输需求并不大,所以。剩余的运量是很大的,苏城如果将它利用起来,派遣1万人还是两万人。甚至五万人都有可能。”
李政夫终于笑了出来,道:“怎么可能有5万人,那是3个师的规模了。哪一家公司能有5万人的勘探队……”
伊藤信重一点笑意都欠奉。
李政夫看着伊藤信重的表情。也笑不出来了,问:“能有5万人?”
“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他确实是能做到的。当然,我们希望他不会这样做。”
“应该不会,成本太高了。”李政夫这一次,就没有肯定的语气了。
新来的中国勘探队,又将临时营地给塞满了,看的李政夫一阵的郁闷。由伐木场改造的营地并不大,中国勘探队的人数又多,加上各种重装备。差不多是把地方给全占了。
他也没有办法,临时营地是属于阿里克塞的。新马集团的人再不愿意,也只能听着满腔的中国话再次飘扬。
这队人休整到中午时间,就开始扩建营地,同时搭建帐篷和板房。比起阿里克塞准备的野营房。帐篷和板房的舒适程度要低不少,即使配上睡袋也有可能会冷,更缺乏房间内的活动空间。
李政夫等人一看就猜想,后面还会有勘探队。
果然,午后不久,第七支勘探队抵达了临时营地。苏城照例是在营门口接人。
李政夫现在看到苏城出现在临时营地门口。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了。
晚饭照例由俄罗斯人提供,有大量的肉汤和面包,中国人围成一圈自得其乐,李政夫、伊藤信重和苏城,照例和阿里克塞一起用餐。他们的食物和工人们相差无几,也是浓汤和面包,只是餐具更惊喜一些。
三人沉闷的听阿里克塞兴致勃勃的说话,就在李政夫昏昏欲睡的时间里,中国人的圈子,忽然喧闹起来。
“怎么了?他们在吵什么?”伊藤信重低声问懂中文的李政夫。
李政夫听了一会,轻声道:“是因为晚上住哪里的问题。”
伊藤信重理解的道:“想住野营房不奇怪,要暖和不少。”
李政夫听着晃脑袋,道:“他们是抢着住帐篷。”
苏城此时站起身来道:“我过去看看。”
前面,两队勘探队围成了一个密集的圈子,只听其中一名胖大的工人,用北方腔调喊道:“我们这支队伍,养精蓄锐休息充足,而且个顶个的身体强壮。不像你们队,还有老技术员,不行不行,我们睡帐篷,你们睡营房。”
老技术员的面皮都皱在了一起,声音只大不小道:“你这个身板,也能叫身体强壮吗?你睡帐篷,你懂怎么睡帐篷吗?”
“你别说,我还真会。帐篷里面挖个坑,烧煤烧柴烧原油,我们都干活。不过原油不好,烟大,第二天睡起来,脸要被熏黑的。”胖大工人的话,引来一阵笑声。
却听老技术员嘘了一声,道:“你这种,到零下10度就不行了,挖坑是对的,但不能烧东西。这么冷的天,帐篷里面要挖地窨子。知道什么是地窨子吗?在坑上想横些木头,再铺上草,草上培土,一群人挤在里面,要多暖和有多暖和,唯一的缺点就是没窗户。”
“不烧火,能行?”
“怎么不行。”老技术员嘴一撇,道:“我60年参加大庆会战的时候,东*北零下40度,我们就住这样的地窨子,一点事都没有。你还别说,30多个大男人挤进去,除了臭,冷是不怕的。”
“您真住过?”大庆会战,就像是中国石油的一座丰碑似的,眼前的老技术员参加过大庆石油会战,别人的声音立刻低沉了下去。
老技术员得意的伸出手掌,比划了一下,道:“就我说的地窨子,我住了6年。保管好用,行了,快点吃饭,一会儿挖坑,我们勘探组今晚住。”
苏城在后面都听傻了。住6年帐篷下的土坑,这样的生活,以他的经历是很难想象的,他唯一能做的,也就是默默的注目礼。
……
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六十九章 你不懂
..老技术员的兴起,站着用手比划道:“你们咱现在吃的。苏联的萝卜牛肉汤,面包管够,还有罐头装的红烧肉,皮蛋、熏肉、酸菜,要是懒得吃饭了,自己在宿舍里泡方便面也没人管,知道我们当年吃的是什么?”
“。”90年代人,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少,即使是同行业的人,也难知道前人的生活。许多人对石油会战的了解,也局限于宣传部的宣传资料了,很难了解当年的石油人的生活。
老技术员喝了一大口水,用手背一抹,敲着指头笑道:“我当年还在石油学校上学,本来准备读高中的,听从了国家号召,还没毕业去了大庆。了钻井队,给分了一个师父,第一天吃的是苞谷面糊糊,配窝窝头。南方人可能不知道苞谷面是什么,苞谷面是玉米面,喝第一顿的时候,觉得味道还不错。我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在家吃的多,一路上更是饿了。所以,一口气喝了三大碗,还吃了两个窝窝头。其实还想吃一个窝窝头的,师父没有了。”
听他话的勘探队员都笑了出来。
老技术员没笑,摇摇头道:“我后来才知道,每个人每天只有一碗苞谷面糊糊,只有一个窝窝头。我不光吃了自己和师父的苞谷面糊糊,师父还跑去和队长借了一碗,队长有家眷跟着,可以把窝窝头用的面换回家,自己煮成稀饭喝。所以只有两个窝窝头,没有多的了……”
30年前发生的事,对老技术员而言,几乎是历历在目的。周围的勘探队员也都沉默了下来,他们多是60年代生人,年少时都挨过饿,知道吃不饱饭的感觉。让一个饥饿的人将自己一天的食物让出来。给一个陌生人,这种情感,只有在会战的年代里才能体会。
苏城唏嘘的坐在圈子外围。他在读书的时候。也曾听过类似的故事,然而,身处在西伯利亚的环境中。听着当事人讲述真人真事,仍然会感受剧烈的冲击。
在铁人王进喜的时代,几十吨的钻机是由1205队的30多名工人,以人拉肩扛的方式用了三天三夜运现场的,开钻的50吨水是干部、工人和家属用盆和桶端进钻场的。这种经历,经过半个世纪再听起来,几如天方夜谭。
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分摊40名工人身上,相当于每人要分担550公斤的重量。相当于每2个人要抬起一辆日本车……而他们所能利用的工具,只有非现代化的滚杠加撬杠……50吨水分摊200人身上,相当于每人提了250公斤的水,即使每次用桶提25公斤的水,也要往返矿区10次……
这种精神和党派无关。和政治旗帜无关,它的动力来源于人内心的激情。一个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承受了数百年的压迫和苦难,当整个民族有机会翻身的时候,没有人会彷徨犹豫。
每个人都向往优质的生活,但优质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经过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一连串事件。华夏民族积累的历史红利,已经损耗殆尽了。10年,20年或者30年的辛勤工作,远没有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候,只能是默默地庆幸罢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