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正是老技术员这样的人,奉献自己,为国家换了难得的积累。
是老技术员这样的人,用奉献,用奋斗,用人生,将中国从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拉扯了出来。
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的石油工人,如果要住好房子,要机械化生产,要充足的食物和额外的加班工资,那2020年的中国和2020年的黑非洲,也不会有多大的区别。
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依然只能每年用石油换外汇,用外汇买粮食,然后尽量养活贫民窟里呼喊着公平的国人……
李政夫的经历注定他无法理解这样的社会和这样的人民,他给伊藤信重翻译了一遍,同时评论道:“把自己唯一的食物给别人,自己又怎么有力气干活?这样的做法太不符合经济调配了,这样的国家和公司,怎么发展?他在讲故事吧。”
伊藤信重却有些失神。
他是50年代生人,四十岁刚过。当他有记忆的时候,日本同样穷的底掉,许多地位很高的人也买不起袜子,以至于他的父亲每年冬天都要光着脚穿木屐上班。伊藤信重至今还记得父亲拼命工作的场景,那种辛苦深夜,也不肯浪费一分钟时间的模样,给予了他极大的刺激。
听了李政夫的翻译,又听了他的评论,伊藤信重换上了凝重和尊敬的表情,眼睛着老技术员,口中道:“你是无法理解那种迫切的想要民族复兴的心情的。为了日本的复兴,我们可以不吃不喝只工作。哪怕累死在工厂里也没有关系,只要日本能够强大起来,能够成为骄傲的国家强大起来……”
李政夫有点不自在了。和日本比起来,新加坡连国寡民都算不上,总共300万的人口,甚至不够一次大型战争消耗的。
因此,他确实是无法理解民族复兴这个词,新加坡甚至都不算是一个民族。但他还是不喜欢伊藤信重这样,于是,李政夫打断了伊藤信重的呢喃,道:“这个人的是中国。”
“那明中国是走在复兴之路上。”伊藤信重顿了一下,再轻声道:“我们挡在了他们的路上。”
“何至于。”
伊藤信重笑的很古怪,道:“苏城的疯狂知道了,铁路运输是源源不断的。现在是7支勘探队抵达了,那在路上的也许还有七八支勘探队,在中国,他不知还组织了多少人准备运输……”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开始试钻的时候。”李政夫微微皱眉,道:“勘探期间,咱们还能用装备弥补一些,钻井对人力的要求有些高了,咱们算按照勘探队的数量来算,也是四五个钻井队,要是第一批的钻井没有出油,很危险了。大华肯定会装备10个以上的钻井队。”
伊藤信重低头想了会,道:“我们不可能在人数和钻井队的数量上超过大华实业的,如今的办法,是准确判断钻井的位置,争取第一次试井能有重大发现,两轮以内找油层。”
在石油勘探中,使用地震仪、重力磁力等手段,都是为了判断地底的情况,这种时候,准确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找错了地方,钻井队钻的再深,钻的再快也是没用。
不过,第一次钻井的时候,因为信息不足,往往都是钻不油的,所以才叫试井。大多数时候,第一次钻井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地下信息,并不一定会选择有可能出油的井位,而是选择能够了解地层的位置。通过钻取岩心等方式,了解地质状况后,再安排接下来的钻井位置。
正常的勘探,钻口干井是非常普遍的。要想两轮内找油层,除了技术以外,还需要一些运气。
李政夫也没有好办法,只能点头道:“我尽量准备充分一些,但钻井队的数量,也确实要增加一些……”
他还想什么,声音被中国人的笑声给盖住了,凝神去听,那老技术员已经开始讲笑话了。
老技术员手舞足蹈,比划着道:“我当时从那老鼠窝里,足足掏出了3斤半的黄豆,回去以后,把我师父给乐的,连忙给煮了,全队都喝黄豆汤,有好几个腿肿起来的,立马好了……”
缺乏蛋白质。李政夫心里想着,却见苏城不知怎的向外走去。
他的动作,李政夫一阵脑仁疼。
莫非又来了勘探队?都这么晚了,他们没有休息的吗?
他盯着苏城一路走伐木场的外圈,然后一拐,顿时松了一口气,暗想:不是去门前接人的。
然后,听轰隆隆的发动机声。
“不是吧,真的又来人了?”李政夫转念一想,又乐了:“他们两支勘探队都住不下,这下子,我他们住哪里。”
伊藤信重在旁着他又喜又忧,不由碰了碰他,道:“你怎么了?”
“嗯?我想大华实业又有勘探队来……”
“是挖掘机。”伊藤信重给他指了一下。
发动机的轰鸣,果然是几台挖掘机发出的。
吃饱喝足的勘探队员们也跑了出来,重新拆卸安装帐篷。
西伯利亚的冻土极结实,要是用铁锨和镐头的话,一天一夜也挖不出一个地窨子,大会战时期,30多人要挖一两天,才能有个勉强栖身的地方。用挖掘机的效率高多了,功率足的情况下,十多分钟能完成一个地窨子的初步工作。自然有熟悉的勘探队员,跳下去进行修缮。
见中国人挖地窖,新马集团和伊藤集团的人都好奇的跑了出来,阿里克塞也是满脸抱歉的向苏城解释住宿不足的情况。
只有伊藤信重,满腹的心事。临时营地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苏城增加勘探人数了。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七十章 勘探地
..库瓦克的临时营地,被中国后勤工作人员称作铁打的营盘,因为勘探队来到这里,最多休息两天时间,就会开赴油区。一队又一队的人马来了又走,应了那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铁营”的说法很快也被外国人所接受了。不管是苏联人、日本人还是新马公司邀请来的挪威人和巴西人,都用铁营来称呼他们的总后勤基地。
不过,他们并不是因为那句中国谚语,而是因为来自中国的物资。
大量的井架、绞车、天车、钻机,成吨的钻杆、套管、钢丝绳、加重杆,成箱的钻头、水龙头、振动筛、齿轮、皮带……
堆积在铁营的物资越来越多,铁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废弃的伐木场就变成了一座堆砌着钢铁的小镇。中国人来来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的地方,并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食品和生活物资。
这些原本是提供给莫斯科的小商品,有几个中国小老板,敏感的发现了商机,顺路供应到库瓦克,不仅满足了中国人的需求,还能够高价卖给外国人,赚的竟比去莫斯科还多,此后就专做此类生意了。
新马集团和伊藤商社当作没有看见似的,任由中国人向他们提供高价商品……与之相比,中俄之间的铁路显然更方便一些,运输来的产品种类也更多,而日新两国由于只能使用空运措施,成本只会更高。假如没有中国商人的来往。迫不得已,他们自己也要去俄罗斯境内采购了。
总的来说,库瓦克的临时营地的生活渐渐的舒服了。中国人用前所未见的速度做出了锅炉房,弄好了洗澡堂,还给日益增多的野营房通上了暖气。可供百多人同时吃饭的食堂也建了出来,旁边甚至有一个中国小老板开的饭店,里面单独经营炒菜。并供应酒水,很快成了营地内消遣的主要场所……
随着道路的改善,紧张的物资供应局面宣告结束。大部分人都轻松过来,李政夫却是个例外。
他只要看到苏城,心里就会有抽抽的感觉。
经过库瓦克营地的中国勘探队实在太多了。当第20支勘探队经过的时候,李政夫就放弃了技术碾压的念头。大华实业聘请的勘探队数量已经完全抵消了他们的技术优势,两家公司即使各出一半的钱,外包勘探队的成本也是董事会不愿承受的。
李政夫急的牙周炎都犯了,满嘴的溃疡痛不欲生,待他看到大量的钻井设备进驻,就更着急了,一面催促己方的勘探队,一面对伊藤信重抱怨:“一个月就用掉了700多万美元,竟然还落后于中国人的速度。我现在都不敢回国了。董事会要是问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伊藤信重浑身包裹着毛皮,声音从围巾后面传过来,闷闷的道:“他们既然还没有把钻井队派出去,那就是不确定勘探位置。理论上,我们双方的进度是一样。你要是担心的话,也可以开始准备钻井物资了。”
李政夫撇撇嘴角,疼的眼睛都眯起来了:“我们只聘请5支钻井队,哪里需要像他们这样准备物资。不过,我也有点怀疑。他们有必要现在就准备钻井物资吗……”
“除非他们的钻井队数量很多。”伊藤信重很不情愿的道:“虽然不想承认,但确实有可能。不过……”
伊藤信重迅速调整好了心情,鼓劲道:“我们聘请的钻井队是世界级的,而且有寒冷地区的施工经验,速度一定比大华实业快。”
他指了一下桌面上有点成形的勘探图,又道:“就算是有点落后,也不至于落后太多。我们初勘也快完成了。”
“希望如此。”李政夫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了勘探分析和钻井等后续步骤了。
私下里,李政夫甚至有点期待好运气。
勘探确实是讲运气的。再密集的勘探工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查”,而只是相对密集的选择勘探点。
百万分之一的重力、磁力普查,点距可以是三四公里,线距则有可能是六七十公里。五十万分之一的重磁力普查或者10万分之一的重磁力普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最终得到的勘探图谱,依然是一串点线汇合起来的几何图形。
但是,如果某一个重要的点没有测量到,例如在一个闭合圈内,有一个两公里宽的断点正好漏网,那就有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李政夫只希望自己的勘探队,能比大华实业的勘探队,得到更正确的结果。
同一时间,苏城也在观察桌面上的勘探图谱。
每两天,勘探队就会用无线电将最新消息送到指挥部来。若是有重大发现,往往还会派人送来原始数据。
库瓦克的勘探地图,也慢慢的变的丰富起来,但还没到能够确定钻井位置的程度。
来自大华实验室采油院的工程师,自两天前就陷入了激烈的辩论。
“北部三号的电法隆起应当优先打一口参数井,应该派遣一支勘探队,确定电法隆起的井位。这对整个油田的开发,最有利。”年忠学是出身本土的勘探专家,曾在石油总公司工作了10多年,参加了数次大型的石油勘探工作。他是在大华集团人力资源事业部的统一公关下,年前跳槽的。和年忠学差不多时间跳槽的还有十几人,苏城也顺势将三次采油所升格为大华实验室采油院,旗下分设钻井采油所和三次采油所。三次采油所仍然是大华的优势项目,经年投入以来,具有世界级的实力。而钻井采油所刚刚成立,声名不彰,作为副所长的年忠学因此有着极强的表现**,态度相对强硬。
同为钻井采油所副所长的冉子安文文弱弱,轻轻一推金丝边眼镜框,道:“我觉得首先要考虑的是南部2号的重力高,你们看这圈重力高异常值构成的闭圈,周围地层的质量剩余非常大,而且有三个地质队得到了交叉结论。我将三个地质队的重力异常曲线叠合到了一张图上,大家请看,三种异常位置基本一致,都是南东北西向的,而且,三种重力异常的长轴,基本处于同一个轴线,即由近东西向,变为南东-北西向,从东向西,实线165毫伽,虚线165毫伽,然后是170和175毫伽……”
油田的勘探,并非是一支勘探队各管一块,而是在有分片的情况下,相互交错,进而给分析师提供相互印证的资料。
冉子安是大华实业从国外聘请回来的专家,和海洋石油研究所的顾海健是同学。比起本土的年忠学等人,他的纯学术能力更强,但实战经验不足。
尽管如此,冉子安所做的重力异常曲线的叠合图,还是非常具有说服力。苏城向杨明点点头,后者就在一块白板上,将代表着南部2号的吸铁向上推了一位。
白板上有一排写着钻井位置名称的吸铁,排成两列,意味着优先顺序。哪种理论被认为更具价值,哪种理论就会排在前列,更早的得到勘探验证和钻探。
不同于勘探队主要是成本和设备租赁成本,钻井队的成本是非常高的。1991年,国内每米探井的成本就要超过1600元,3000米就要480万元,要是6000米以上的深井,成本要翻倍再翻倍。至于国外的钻井队,要价往往是百万美元起,以尺计价。在这种情况下,少钻一个井位,至少能省下数百万元。
正常的勘探,是在一个或数个高点上钻浅井,进一步分析,再钻较深的参数井、基准井,再次分析以后,进一步确认分析,然后反复论证、修改、补充,继而开钻。
即使是开钻了,也不是立刻就能采到石油,还需要取心研究地质状况,再进行连续取心和研究,继而才有试油的机会。
繁复的步骤虽然浪费时间,却是相对省时省力尤其省钱的法子,很少有公司在一个油田同时开钻几口井的,因为探井是纯粹的投入,钻一口井和十口井,对最终的油田产量没有区别。投资者因此总是希望一次成功,至少是一次比一次成功,然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井上。而不是赌博似的孤注一掷。
然而,大华实业参与的是竞速勘探。正常的法子是不能用了。苏城准备用2000万元,先钻四口井,然后再分析结果。
4口井和2000万听起来不少,但对一个油田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无论是电法隆起,还是重力高,在初步勘探的地图上都是一个范围,但钻井的时候,只能是点不能是面,落实到地图上,位置比针尖还小。
要确定准确井位,还需要勘探队进行细致的地震工作,才能知道高点。而高点往往有数个,或许会出油,或许不会……这种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结果,总会让人觉得疯狂。
世界上最疯狂的赌博不是拉斯维加斯的扑克赛,也不是俄罗斯轮盘,而是石油开发。
每个石油公司每年沉没于勘探的成本,都足以在拉斯维加斯建立一个新的赌场了。这种庞大的支出,在为石油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权力的同时,也制造了巨大的压力。
简陋线条组成的勘探图像是幼儿园学生的涂鸦作,但来自国内的12名专家,没有一个人敢轻视之。
对本小力弱的中国石油公司来说,确定井位是再严肃不过的事了。放在80年代以前,这是需要石油部批准的大事。




超级能源强国 向着美丽的花儿冲刺
..鸟豚更新的章节并不多,但鸟豚付出的努力是不少的。
自从开始写这本书以来,海豚在学习,要起来,比当年写毕业论文还认真。
最近的章节,还需要酝酿一下情绪。
您知道的,情绪这个东西,它不是想来来的。
多少名妓每天只接一个客人,是她矫情吗?
不是的,是因为情绪酝酿不好,不能滋润自己,伺候不好客人。
鸟豚最近常常晚上码字白天睡觉,过一段时间觉得身体不好,又赶紧倒过来,不久后,又会倒了回去。
确实是晚上的状态更好,没有办法。
遇抢月票的时候,更尴尬了。
一直以来,读者大大们都很体谅鸟豚。新书期一章2500字,大家投了推荐票,一章1600字,大家也投了推荐票。十多万字上架,读者大大们又是投月票,又是打赏,硬生生把本书推成了新书第一。
只希望,鸟豚的书能始终令读者大大们有阅读的**。只希望,鸟豚能继续享受读者大大们的支持。
2013年3月的最后一天,也是本书更新的第七个月。
鸟豚拜求月票!
求月票!
求支持!
求进步!
……
……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七十一章 前往井站
..舒兰穿的毛茸茸的,像是一只漂亮可爱的小熊似的,端着茶壶给每个人的杯子里续上水。
她的存在,也确实给荒凉的西伯利亚,添上了一抹靓色。
两名工程师腼腆的向董事长小对象说:“谢谢。”
自从两周前舒兰抵达库瓦克地区,营地内的后勤安排就由舒兰做主了,她以特殊的身份和女性的细心,将一应事项安排的井井有条,得到了营地内百多名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也因此收获了众人的认可。
舒兰抿嘴一笑,,然后轻手轻脚的打开换气扇。
伴随着嗡嗡的风扇声,房间内缭绕的烟雾为之一清,也露出了下方十几个心无旁骛的“神仙中人”。
所有人都盯着盯着面前的勘探图和墙上的白板看。
到了最后决定的时刻了,专家们反而难以抉择。
一口井就意味着花费四五百万元人民币,选错了,这笔钱就是打水漂。
尽管四口井并不是真正的同时开钻,但要研究透彻一口井所带来的地质资料,最少得两三月的时间。
竞速勘探的情况下,以往慢吞吞的省钱手段就不能用了,只能先钻一口井,做了大致分析的情况下,立刻开钻下一口,同时继续研究第一口井,并根据新的资料,决定第三口井的位置。
因此,第一口井的位置就显的尤其重要。
“说说吧,还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苏城的眼神凝聚。缓缓的注视着面前的12名专家。
他虽然是出资人,但在准备做出决定的时候,反而更决断一些,隐隐有催促的意思。
冉子安抬起头来。白板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他所倡导的重力高的高点。经过勘探队的踏勘,在南部2号地区的封闭重力高圈上,总共找到了有3个高点。冉子安经过比较,选择了1号高点。
在阐述理由的时候,冉子安侃侃而谈。信心十足。
然而,真的要钻井的时候,他又不免紧张起来。
如果是一口没有价值的干井。他的责任就大了。
想到此处,冉子安懦懦道:“苏董,能不能先钻一口浅井,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钻下去。”
浅井的成本能控制在百万人民币以内,就心理而言,能让人觉得安心一些。在正规勘探中,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苏城想也不想就否决道:“浅井没有必要,在钻探过程中,你们就和地质研究队一起做分析。1500米左右。决定第二口井的位置。无论第一口井的分析结果如何,还是要继续钻下去,以进一步取得大深度的地质资料,这是最省时间的做法。”
“也是最花钱的法子。”年忠学嘟囔了一句。他倡导的电法隆起被排在了第二顺位,也就是要根据重力高的结论。再决定电法隆起上的钻井是否有必要钻下去。他有担心的理由,如果重力高上的钻井结论很好的话,第二口井的位置很有可能确定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重力高位置上。
假如最终钻出油来,功劳全是冉子安的。即使电法隆起的下面确实有油,到时候也无法确认了,而且。也不会有人关心。
若是先钻一口基准井,重力高的高点有没有油,用分析的手段就能约略的猜到,明显会给年忠学更大的机会。所以,他对苏城钻四口井是有想法的。
苏城却不管这些,专家们的学术论点可做赞画,用来做决定就太傻了。
因此,他环视一圈,见没人提出确实的意见,就决定道:“既然如此,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钻井作业。杨明,吩咐下去吧。”
“是。”杨明拿出正式文本,请苏城签字后,迅速送到外面去传达。
苏城接着看看外面,问道:“新马集团和伊藤商社有什么变化吗?”
“他们用航空勘探,普查速度和我们差不多,踏勘就差的远了。加上他们从俄罗斯请来的临时勘探队,新马集团一共只有7队人,现在能完成勘探图就不错了。”冉子安消除了紧张,道:“我估计,咱们能提前新马集团一个星期以上。”
苏城轻轻点头。他直接用于勘探的人数已超过两万人,还有近万人用于后勤补给和钻探分析等工作。
数倍于新马集团的人数,若是还比他们的勘探速度慢,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不过,只要石油没有勘探出来,前期的优势都没有实际意义。
苏城站起身,道:“开始工作吧。争取用两天时间,将钻机搬迁到位。”
不确定井位的时候,四支大型钻井队也只能等待命令。全部的钻机设备重达数十吨,加上生活设备,轻松突破百吨大关。在西伯利亚这种地方,重卡也不敢超载,只能十吨二十吨的上车,慢慢运过去以后,还要再安装许久,两天时间是很紧凑的。
专家们也纷纷去做准备了,秦世维拦住苏城,轻声道:“我有个想法,交流一下。”
粗的像是拖把头似的胳膊,横在苏城面前,他不想交流也得交流。
秦世维一无所觉的用研究者的语气,道:“我想了几个法子,也许能缩短时间。”
“嗯?什么法子。”缩短时间正是苏城最需要的。
“1000米以内不取心,1000米以上,连续取心。第二,除了电测之外,做好泥浆循环的录井资料,只要确定有油气反应,就毫不犹豫的完井试油,咱们开的勘探井多,要充分利用起来。”秦世维已经适应了自己的角色,提出的建议切中要害。
这种法子,提高速度的同时,又能及时得到结论,对后续钻井非常有利。
苏城马上说“好”,并道:“我亲自去第一口井位,你在营地主持大局,另外,我授权你可以确定接下来的井位。”
大华只有秦世维的资历,能主持这样的钻井活动。他不奇怪苏城的任命,却惊讶的道:“你要去南2号?”
1...151152153154155...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