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看在买路钱的份上,纳扎尔巴耶夫才与苏城见面。不过,真的谈到了管道,他就没有通融的意思了。所谓恰当的场合,那就是外交场合,在中石油内部未曾统一口径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是很难发生的。而且,也偏离了苏城的计划。
苏城的手放在了提包上,并没有立刻推出去,却道:“阁下的要求合情合理,不过,我们国内在石油管道的问题上,更倾向于中俄石油管道。”
“那找我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俄罗斯的要求太多,不够真诚。而且,一条石油管道,每年的通过能力不过2000万吨到5000万吨,即使俄罗斯外卖的石油更多,超过了我们需求的,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不如首先建立一条到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满足目前的需求。”苏城有意点出2000万吨,这比安大线的初始目标高了1倍,对纳扎尔巴耶夫的诱惑是明显的。
他没有再做逐客的事,但也没有要点头的意思,而是缓缓的道:“每年2000万吨的石油需求,能保证吗?”
“绝对可以。大华实业曾经和阿联酋政府签订了天然气包销的协议,总额超过30亿美元,5年前的国际天然气市场,比现在更难卖,大华实业一度亏本,但仍然坚持了下去,完成了目标。总统阁下若有要求,我们完全可以签订2000万吨石油的包销合同。”苏城将阿联酋的天然气包销协议拿出来,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纳扎尔巴耶夫大概也看过类似的情报,再听苏城强调,于是道:“假设,假设我们签订了协议,你们不能将石油销售到中国以外的地区。”
石油比天然气好卖多了,因此,哈萨克斯坦需要的是消费国,而不是中间商。
苏城立刻允诺,并道:“大华实业可以答应您的条件。这样的话,是否能请哈萨克斯坦方面,首先释放善意呢?实不相瞒,在中国国内,支持建设中俄石油管道的企业,比支持建造中哈石油管道的我们,政治势力更强,哈萨克斯坦方面,若是能提出支持中哈石油管道,能减轻我们的压力,更快的推进此事。”
“但是,却有可能令哈萨克斯坦在谈判中处于劣势。”纳扎尔巴耶夫声音微沉,一口道清了症结。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五十九章 中哈线
..苏城放在手提包上的手动都没动一下。
他不确定此时拿出100万美元的债券,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到了纳扎尔巴耶夫的地位,如果让他损失政治威望以获得经济利益,那100万美元是否足够就不好说了。尤其是管道项目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
不过,苏城来见纳扎尔巴耶夫,自然是准备了杀手锏的。
眼见他的态度坚定,再没有犹豫,直接问道:““纳扎尔巴耶夫先生,贵方是不是有迁都的打算?”
苏城的声音不大,却像是惊雷似的,炸响在纳扎尔巴耶夫耳边。
不管在哪个国家,迁都都是极大的事,是必然要得罪人的。纳扎尔巴耶夫尽管早就在考虑此事,却还没有宣布的意思。
被一个外国人叫了出来,纳扎尔巴耶夫的惊讶可想而知。
他深深的看了苏城一眼,然后一言不发的打开书房的门,命令道:“看看周围是否有人,检查电子设备。”
等在那里的侍卫双腿一并,就唤了几个人,搜查起来。
一刻钟后,得到回报的纳扎尔巴耶夫,才挥手让人离开,重新回到沙发上来,问:“你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苏城坐的稳若泰山,微笑道:“看来是确有其事了?”
纳扎尔巴耶夫当然不会给他确认的机会,笑道:“你们有意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用以交换的是什么?”
“除了每年2000万吨的原油购买协议,我们还可以组织一团的建筑工程公司给你们。”苏城打开提包,从另一个侧面,拿出一份文件,放在茶几上。推给纳扎尔巴耶夫,道:“中国的建筑公司是非常优秀的,纳扎尔巴耶夫先生若是要迁都,我们可以先开始做建设,如果资金充沛的话,重建一个都市也能做到。贵国的北方地区比较寒冷,没有适宜的房屋居住,公务员们的反对声也会增加吧。另外,如果新城建的繁华一些的话。赞同的人大概也会多一点。至不济,反对的声浪也会弱一点吧。”
纳扎尔巴耶夫摇头:“建筑公司只要肯给钱,总是会有的,而且,世界上最优秀的设计师和施工队。应当是法国和德国公司吧。……”
“你如果把工作交给德国人,10年以内,是别想见到结果了。也许20年,他们都建不好它。德国人的速度慢是出了名的。”
“但质量也好。”
“你们现在需要的是速度,而不是质量吧。他们的建筑,就算能用200年,但假如要用20年才能建成。200年又有什么意义?当然,您也许可以请他们建几座奢华的建筑,但普通的住宅、商店、道路,如果由中国的建筑工程队来完成的话。最多只要三四年而已。”
纳扎尔巴耶夫只考虑了一下子,就绷着脸,道:“仅仅这样的话,你还是请回吧。”
“4年时间。我们就能建好哈萨克斯坦的新都城,一个新的城市。能容纳50万人。无论它在哪里!”苏城竖起指头。
“无论哪里?”纳扎尔巴耶夫稍稍动容。
“没错,即使是西伯利亚,我们也有准备,4年时间。”苏城知道,纳扎尔巴耶夫选定的新都城,就是靠近西伯利亚的小城市,最低气温有零下40度,这也算是有关石油的趣事了,从温暖如春的阿拉木图到西伯利亚,公务员们得多蛋疼,据说哈萨克斯坦的公务员们的离婚率,在迁都以后达到哈萨克斯坦历史上的最高。
纳扎尔巴耶夫虽然还没有宣布迁都的消息,但只要用脑子想一想,也能分析到那些逆反的因素。就好像中国的首都,如果从北*京迁到延*安,那得有多少公务员妻离子散,多少干爹干女儿忍痛分手……相比之下,如果是从北*京迁到西*安,悲惨之事大约会少一些吧。
“假如你敢签订这样一个协议,并且保密的话,我可以主动邀请北*京,来做中哈石油管道。”纳扎尔巴耶夫终于松口了。
苏城暗暗握拳。
安大线也是俄罗斯方面主动邀请的,当然,大庆和中石油方面,为此付出了多少,他是不知道的。但作为一家私企,能说动纳扎尔巴耶夫,着实不易。
苏城笑着将手提包里的一个文件夹拿了出来,同样放在茶几上,推给纳扎尔巴耶夫,笑道:“太感谢您了,一点新意,请别见怪。”
纳扎尔巴耶夫抬了抬下巴,打开文件夹。里面正是100万美元的不记名债券,每张10万元,共10张,画的花里胡哨,很有美钞的味道。
“合作愉快。”作出了让步的纳扎尔巴耶夫心情大好,主动与苏城握手,问:“你们石油管道计划,是什么样的?”
这时候,他的态度就没那么官方化了。
苏城笑着开始讲解。从石油管道公司的构成,到中方投资集团的构成,再到石油管道采用的技术,以及石油管道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乃至于石油的最终用途……
这些东西,日后每一样都需讨价还价的。
纳扎尔巴耶夫光听着,也算是了解了大华实业的目标。
苏城不指望纳扎尔巴耶夫能有什么回应,一口气介绍了20分钟,笑道:“不管怎么说,总是会让双方赚到钱的,那么,我可以开始准备中哈石油管道的正式代表团了?”
正式的代表团,自然需要纳扎尔巴耶夫先提出正式的请求。
后者也不犹豫了,颔首道:“签了协议,我会安排时间的。”
“没问题。”苏城语气轻松。
纳扎尔巴耶夫有些好奇的道:“重建一个城市,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无非是多几个工程队罢了。如果允许我们从哈萨克斯坦招募工人的话,也许会更快。”
“可以。”纳扎尔巴耶夫在这方面倒是挺爽快的。
苏城吁了一口气,道:“那就没有问题了,您只要一声令下,我们就能开始做建设。”
只要资金到位,中国的施工队何止是重建一个城市,他们每隔五年十年的,就想把城市拆了再造一遍。如今的中国建筑公司,虽然没有达到后世的水平,但只要基因相同,也无非是时间和资金的问题了。国内的工程队要是经过20年的训练,苏城又何须许诺4年的时间,估计一年多时间,就能平地起一座新城。
纳扎尔巴耶夫半信不信的点了点头。哈萨克斯坦继承了苏联的许多遗产,继承了他们优秀的重工业,同样继承了稀少的人口特性。他们不仅缺少建筑工人,而且缺少建筑产业,地广人稀的特性,使得高大密集的建筑缺乏必要性,也缺少迅速建筑的必要。
以哈萨克斯坦工人的通行做法,重建一座城市的工作,10年都难以完成。
这也是迁都的一个大麻烦,苏城若是能够解决此问题,纳扎尔巴耶夫自然不介意给中哈石油管道一个机会。他真正付出,也就是主动提出石油管道,减弱了一些谈判力度罢了。
不过,有俄罗斯专美于前,中东的石油价格又低,哈萨克斯坦要想获得一条稳定收入的石油管道,主动提出建设石油管道,也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若是没有苏城和大华实业的插足,中哈石油管道要再过五六七八年才能有实质性的开端。纳扎尔巴耶夫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现在的中东石油还没有真正紧张起来,里海石油并没有战略性的优势。建设石油管道,追求哈萨克油田的公司虽然不少,但都是立足于长远,前往土耳其港口的石油管道主要面向美国,前往欧洲的石油管道尚未开建,最后一个方向就是前往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石油管道,也是目前对中哈石油管道最缺乏兴趣的地方了。
各种文件的签订,在接下来几天陆续完成。
苏城给出的条件确实优厚,每年2000万吨的包销,使得石油管道不会有空转的损失。建设公司虽然没有确定时间和地点,但苏城也按照许诺给纳扎尔巴耶夫的条件,签下了名字。只要石油管道确定建设,大华实业就承揽相当于一个城市的工程量。
与此同时,苏城也联络了国内的关联企业。如今,光是牵在大华的供应链上的企业,就超过了3000家,寻找一两个大型的承包商,根本算不得什么。
只要给的出钱,中国人甚至能在混乱的黑非洲生存发芽,何况只是一个中亚国家。
一系列的动作之后,纳扎尔巴耶夫果然没有食言。
在月末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他就公开建言:希望亚洲国家,特别是友邻国家,也能参与到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的建设和开发利用中来。
早就准备好的中国记者,立刻上去仔细询问,从纳扎尔巴耶夫口中,毫无疑问的得到了“中国”这个词语。
此后,被公关过的中国外交部官员,也向哈萨克方面,讨要了具体的函件。
别说大庆的触角伸不了这么远,就是伸的过来,这一切程序,也是合理合法的。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六十章 卖好
..纳扎尔巴耶夫主动卖好的消息传到中国国内,并没有立刻引来什么反响,只有寥寥几家媒体用豆腐块大小的篇幅做了介绍。基本都是纯粹的介绍,别说评论没有,连个编者按都没有。
在外界看来,中国官方好像愣住了似的,或者完全不关心此事。
然而,事实的真相往往是与表面现象相反的。
媒体不是不报导,而是不被允许报导。这样的外交事件,读者其实是不怎么喜欢看的,国家看的又比较紧,媒体自然是能不惹事就不惹事。
于是,国内的表现就是一副不在意的沉静。
可在私底下,外交部和更高层基本属于忙疯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
哈萨克斯坦怎么突然就开始卖好了?
问题和似是而非的答案,首先在外交部里乱传。有的年轻人,脑中浮现的全是“仁者无敌”的字符。
要不是“仁者无敌”这种事情,人家好好的中亚第一大国,最近欧美诸国眼里的香饽饽,怎么突然邀请起中国开发石油管道了?
这根本是天上掉馅饼啊。
尤其是主管中亚地区的处长,本来跟着司长去法国使馆混饭吃,总部一个电话打过来问:“你们最近在中亚,是否和哈萨克斯坦高层做过联系?”
啥都不知道的处长就懵了,说:“我一个处级干部,有什么资格和哈萨克斯坦高层联系啊?”
那边人一个“知道了”,就挂掉了电话,然后用圆珠笔划掉名单上的一个名字,继续打下一个电话。
没办法,部长要消息要的急,下面的官员就更着急了。
在如此紧要关头,就没有任何一个人问一下此事的第一目击者。派遣到吉伦坡参加亚洲石油峰会的外交部官员。
要说外交部内,有谁知道一点情况的话,也就是这位被大华公关过的官员了。
虽然知道的不多,但如果部里能想起来问他的话。自然会知道,此事与大华实业有关。
然而,总部官员看不起外派官员是常态,询问中亚的事情。打电话给身在中亚的外派官员已经够麻烦了,谁会想到询问身在马拉西亚参加会议的年轻干部。
一来二去,消息的传递就被耽搁了。
直到当天晚上,外交部才从其他渠道。得到了消息:有可能是大华实业公关了哈萨克斯坦。
他们兴冲冲的带了消息,去院里交差,领导的一句话。又把人给问傻了:怎么公关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是啊。怎么公关的!结果是什么!
同样是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可是地区重点。他们不光有石油和天然气,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也是很不弱的。
苏联红军给他们留下了20万的正规军,五分之一的核武器,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除此以外,遗留自苏联的轻工业虽然是一样的弱小。重工业确实不俗。在中亚五国里面,哈萨克斯坦是明显的领头人,纳扎尔巴耶夫也是出了名的老谋深算。
别说中国在中亚注入的力量不足,就是力量充足,外交部也弄不来石油管道……横跨两国上千公里的石油管道,不光需要中石油的合作,还要发改委等强权部委的配合,除了中石油自己,外交部是绝不会沾染这种麻烦的。但是,他们不沾染是一回事,私人企业怎么完成的,又是一回事。
要是中石油做中哈石油管道,那来往的官员就算是想保密,也逃不脱,行政机关的保密能力就像是筛子一样。但私企就不同了,那么多倒爷来中亚发财,大使馆能拦了谁不行?大华实业在哈萨克斯坦做什么,外交部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太关心。
问题在于,领导想知道情况的时候,他们也是一问三不知了。
但领导的话,总得回吧。
要了解大华实业的消息,莫过于询问苏城。
偏偏苏城和他的一票高管全在哈萨克斯坦,再问那边的使馆人员,一时半会也联系不到。
最后,还是部委新任的欧洲司副司长焦国平,主动请缨,说能联络到苏城。
外交部的长官没二话,急不可耐的就把他送上了飞机。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再飞阿拉木图,90年代的小飞机,颠簸噪音不用说,光是时间就让人受不了,这可是全程的硬座呐!
等到了阿拉木图,焦国平一分钟都不耽搁,直奔大华实业的临时驻地而去,上门就说:“我是你们苏董的老友,现在想见他。”
焦国平搓着手,眼巴巴的望着门卫。和苏城的关系不能说是融洽,但也算是熟人,这次颠颠的跑过来,当然不是为了解决总部领导的困难,而是为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焦国平是相当熟悉中亚的中国外交官,因此明白的知道,哈萨克斯坦是毫无疑问的中亚核心。无论是国际地位还是地缘政治,要想在中亚立足,就脱不开哈萨克斯坦。因此,一名外交部官员,要是有硬扎的哈萨克斯坦关系,就能决定亚洲司的很多事情。焦国平是欧洲司的副司长,但这并不影响他用亚洲司的无能做自己的垫脚石,寻一个“中亚人”的美誉。
石油管道这种漫长而麻烦的事,对别人是一个负担,对焦国平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不是亚洲司的人,不用理会麻烦的事,他只要利用好机会,做几个大动作就行,所以再积极不过。
他积极了,大华请来的门卫就不怎么积极了。这个体育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懒洋洋的放下手上的哈萨克语字典,道:“你的证件,介绍信。”
“还要介绍信?”焦国平浓眉大眼的皱到一起,像稻草似的。
“平时是不要的,遇到奇怪的才要。”门卫张口就是两句哈萨克语。别看他是个小小的门卫,只要学会了哈萨克语,就能争取得到高评定。进而转到其他部门也说不定。按照大华内部的升迁路线,这是低学历的员工晋升最快的方式,比当工人还要快。因此,哪怕是上班时间。门卫也争取读书,反正,他的工作也就是个上传下达,保安什么的另有专业些的人来做。
焦国平无奈的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和工作证。道:“我是外交部的,来的太急了,没有介绍信,能不能通融一下。”
“我去问问吧。你找谁?”
“苏董,苏城董事长?”
“最大的董事长?”门卫小小的惊讶了一下。
“是。”焦国平满怀希翼。
门卫“哦”的一声,重新拿起字典坐了下来。道:“走了。”
“什么?”
“苏董今早回国了。”
“回国了!”焦国平眼睛瞪的溜圆。
“看时间。都快到了吧。”门卫说着又是一串哈萨克语,明显是进入学习状态了。
焦国平无言以对,愣了一会,咬牙对随行的大使馆司机道:“送我回机场,再帮我订机票,我要回国。”
石油管道的妙处,外交部的那起子文科生估计还没有悟出来。能悟出来的估计没有外交部的人。焦国平也是因为了解苏城的缘故,早年就了解过石油管道,这才第一时间的毛遂自荐。
但是,耽搁的时间久了,难保哪个人回过味来,天底下多的是聪明人,部委就更不用说了。外交部的那些文科生也许不明白啥叫石油管道,可就是盯着他焦国平,也说不好能发现什么。
焦国平是不愿损失这次机会的,大使馆的司机又不在乎了,哼哼唧唧的道:“送您到机场可以,订机票的话,您得找大使馆。”
“先到机场。”现在可没有方便的移动电话用,到了机场,他又打电话联络使馆。
刚来就走,而且平白无故的多花两张机票钱,大使馆也不愿意。焦国平又打电话回国内,说好报销程序,再转回大使馆……忙了几个小时,焦国平才坐上了阿拉木图到重*庆的飞机,多亏了倒爷横行,这才多了一班飞机,否则就得等明天的飞机了。
即使如此,焦国平回到国内,天都黑透了,再回到外交部,苏城已经和他联络上了。
焦国平又急又燥,抓住一个面熟的就问:“苏城说什么?”
“就在说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石油管道呢,还有些当地的事情。”面熟的看在他那副司长的职衔上,简略的解释了两句。
“部里的意见呢?”
“这才几个小时,能有什么意见。”
焦国平大喜过望,说了句谢谢,就往会议室奔了去。
到了门口,听见里面似乎有苏城的声音,焦国平想也没想,就冲了进来,大声喊:“苏董,我支持大华实业开拓中亚石油气!建设中哈石油管道,不仅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而且能够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令中国的石油供应更安全。此外,中哈石油管道,还能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的联系,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连日来的辛劳,好像也随着这口气,给吐了出来。
背对着他的,坐在一排领导面前的正是苏城,狐疑的转头看了一眼,发现是焦国平,才诧异的重复道:“你支持?”
“支持!我坚决支持苏董的中哈线路。”焦国平发现对面有几个外交部的领导,也不在乎的道:“我熟悉中亚的局势,我认为,现在建设中哈线恰逢其时,纳扎尔巴耶夫同志刚刚坐稳了位置,正是做决定的时候,哈萨克斯坦也很缺乏资金……”
对面的领导重重的咳嗽一声:“老焦,我介绍一下,这位是石油总公司的张局长,还有石油总公司的林局长……”
焦国平这才闭上嘴。他不是莽撞的性子,只是以前太顺了,最近两年又没那么顺,才隐隐变的焦躁了。
一听石油总公司的名号,他醒悟过来:大华实业是个私企,国内主管石油的是石油总公司。
按照国内的体系,大华能不能建石油管道,理论上都是由石油总公司来决定的。他的支持,似乎是有点早了。
果然,来自大庆的张局长,开口就很不满意的道:“这位同志很懂石油管道吗?一个连图纸都没有的管道,就有这么多的好处?”
要是知道会议室里有别的单位,特别是石油总公司的人,焦国平也许会先观望一下,不过,既然已经激动的喊出了“支持”的旗号,再服软就太怂了。
焦国平看了下领导们的脸色,似乎没人提醒什么,再考虑到对方的身份是“局长”,再没了顾及,“哈哈”笑了一声,就笑道:“我的专业不是石油,但我也了解过一些石油管道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我在中亚呆过好几年的时间。苏联解体的时候,我是第一批前往独联体国家建立谈判程序的外交官员,我可以非常明确的说,中哈石油管线不光有意义,而且是战略性的意义……”
焦国平是靠嘴皮子吃饭的官员,一口气就理顺了名义。
张长亭半辈子做技术,半辈子做官,练嘴皮子的时间和焦国平差不多,但年纪大了,脑子就没那么灵活了,明显想了想,才说:“他一个私人企业,没有资格做石油管道,这是国与国之间的事,石油总公司内部尚无结论,那他就更不应该私自行动。”
1...191192193194195...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