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工程前奏
作者:云南梁子
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服务局得到绝密情报,德国人即将完成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的建造,意味着造出第一颗原子弹为时不远。戴维上校接受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德国劫持核物理工程学家费西教授。戴维借助英国军情局美女少校玛格丽特和英国特工“礁”联手,功败垂成之际,又与德国高官之妻克伦朵夫人巧遇……在残酷的谍战中,谁给谁设套?在情与仇的抉择中,你握住谁的手?在战争的硝烟中,人性是否泯灭?在天使的羽翼下,又是什么在闪闪发光?
曼哈顿工程前奏 第一章 引子
庞大的轰炸机群绕过雨云的时候,一架重型轰炸机似乎出了点故障,它左右倾斜,摇摇晃晃,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慢慢脱离了机群。但就在它悄然离队后,却突然一头钻进浓黑的云层。低气压迫使飞机直往下坠。机长神情凝重,双手紧握操纵杆,尽力让飞机机头向上,挣扎着保持平衡。云雾涌动,气流翻滚,机翼激烈地抖动着,飞机在空中上下扭动,巨大的机体此时象一只被雨打湿翅膀的蜻蜓。
几分钟后,机群编队长接到报告:“宙斯,宙斯,我是03—1,03—9掉队,情况不明。”
“放弃联络,保持队形。”
编队长果断下达命令。这种鬼天气,飞行途中损失一架两架飞机是常有的事。
机群保持菱形编队,绕过雨云,突然右拐,低空直向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飞去,“卐”形法西斯标记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由于雨云的掩护,盟军发现的时候,德国轰炸机群已飞临西西里岛上空。盟军在西西里岛成功登陆后,西西里岛已经是盟军支撑意大利战线的重要港口。港湾里停泊着众多的舰船,码头的物资更是堆积如山。看到目标已经近在咫尺,菱形编队变换多个小三角编队,开始进行轮番轰炸,炸弹散落在岛上的港口和海岸。到处是大火,爆炸声和地面密集的防空炮火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好在,盟军战斗机群虽然来得迟了一点,但犹未为晚,发现目标后向轰炸机群凶猛地扑了过去。没有战斗机保护的轰炸机如同受惊的大鸟,四散开来,再也顾不上阵型,乱纷纷投完炸弹后,掉头逃命。一些还来不及投弹的飞机只好匆匆忙忙把炸弹投进大海。一些运气不好而被击中的飞机则拖着长长的浓烟栽进大海。
德国轰炸机群损失严重,返航的机群,根本没有人想得起来那架中途掉队的飞机。
在平静的大海上空,机翼闪过,正是那架编号为03——9号的轰炸机。它悄悄脱离机群后钻入云层后飞行了几分钟,在机群左拐时它却突然右拐,钻出云层,在空中画出一个大大的弧线,然后它不再东躲西藏,调整好航线后朝与机群呈九十度角的方向飞去。这时,为了减轻重量,它抛下了所有的炸弹。炸弹纷纷落向大海,在海面上激起一柱柱白珊瑚般美丽的浪花。
现在,飞机上只剩下一枚重达八百公斤的巨型重磅炸弹,它没有在弹仓中,而是静静地躺在机舱中央。突然,从炸弹里传出一阵敲击声,机组人员不由得把注意力转移到它的身上。是的,它似乎和别的炸弹有所不同。
这是一枚经过特殊改装的炸弹,准确地说,它其实是一个酷似炸弹的金属筒子,只是外形做得和一枚炸弹相似。机组人员都知道,在这枚特殊的弹壳里,躺着一个活生生的人——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工程学家费西教授。
正是这位世界最优秀的核物理工程学家,掌握着原子弹制造的核心技术。他后来参加了美国的原子弹制造。这个工程的代号正是我们所熟知的——曼哈顿工程。
轰炸机即将进入英国皇家空军的制空范围,机舱中传来了机长的命令,“希尔曼,打开炸弹,让费西教授出来。”守在这枚炸弹一旁的希尔曼是一个英俊的年轻男人,听到命令后,他取出搬手,一边拧开那些螺丝,一边嘟嚷着,教授先生,这么长时间躺在弹壳里,肯定不好受,我现在就让您出来。他的动作很快,可是,当他卸下炸弹尾翼,取下固定的螺丝,慢慢打开这枚巨大炸弹的弹壳后,希尔曼傻了,一个老太太在弹壳里坐了出来,四下张望。
希尔曼不由得大骂:“该死的戴维,该死的美国人。他是一个骗子。”
“不是一个骗子,他们是两个骗子,还有费西,他们也骗了我。”老太太接上希尔曼的的话:“但是没有人该死。”接着,老太太又哼了一声:“你不打算扶我起来吗,希尔曼?你可是英国人。”口吻不无揶揄。
希尔曼哭笑不得,他把老太太扶出了弹壳,并一直搀扶着她走到机舱中央的坐位上,这是轰炸机投弹手和机枪手休息的地方,让老太太坐了下来。
“这才像个英国人。”老太太脸上有了笑容。
“发现飞机——”机舱的扩音器里传来机长的声音,“做好战斗准备。”
蓝天下,有四个黑点迎面飞来,在即将接近轰炸机时候,左右两两分开,呈现包抄之势。
此时,轰炸机所处的空域还处于交战双方的作战半径内。情急之下,希尔曼看了老太太一眼,又看了看那枚弹壳。老太太明白希尔曼的意思,坚定地说:
“不,希尔曼,即使是海葬,那也不需要棺材的。”
“您这也知道?”希尔曼觉得不可思议,在他印象里,老太太应该是那种从来足不出户的老女人,有着洁癖、唠叨和很多其它你所不知道的怪癖。
“嗯哼,我还知道世界屋脊下的,东方神秘的天葬,那也不需要棺材和墓地,当然也不需要十字架。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异教徒,不过我不这么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果然,老太太开始唠叨。
“东方……神秘的天葬?”希尔曼想了想,然后一个劲摇头,“哦,不不不,那还是海葬的好。我宁可喂鱼,而不是喂那些丑陋的大鸟。”
“我也这样认为。”老太太兴高采烈,表示赞同。
“姑母,那您坐好了。”好像因了这小小的同感,希尔曼笑了笑,他一边说着,一边往枪机舱里钻。
“不,希尔曼,你得叫我姑奶奶。”
“是的,姑奶奶。”
“好孩子,去吧,去打他们,去吧。”
希尔曼跃进枪机舱,双手抄起机枪。透过瞄准镜往外看,两架战斗机分别从左右擦着机翼掠过,轰炸机激烈地颤动起来。希尔曼来不及开枪,但他知道那两架飞机还会转回来,利用自身的灵活和轰炸机尾翼的遮拦作为掩护,从后面发动攻击,他把机枪转动了一百八十度,瞄准机尾方向,同时低头向机舱里大叫:
“姑奶奶,您身后有安全带,您糸好了,可别掉下去。我们还不想为您海葬。”
“做好你该做的。我也不想。”老太太一边大声回应,一边摸索着找安全带,却意外地发现在她的上方挂着一套飞行员的航空帽和飞行眼镜什么的,她取下来一一戴好,然后往枪机舱里爬去。
“孩子,我能做点什么。”
希尔曼一回头,看到老太太的装束后怔了怔,随便大笑起来:
“姑奶奶,你可以帮我送子弹。”说着,他过去把姑奶奶拉了枪机舱。
“孩子,我们打他们。”姑奶奶指着机尾,不远处,两架战斗机一左一右,匆高匆低向轰炸机扑来。
这是一九四三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四个年头。
战争一开始,攻无不克的德国战车驰骋除英伦三岛外的几乎所有西欧国家的版图,困守孤岛的大不列颠虽然取得了对德空战的胜利,但仅此而已,面对强大的第三帝国,毫无还手之力。德国掉转枪口,在东面发动的侵苏战争中,苏联人被打得猝不及防,法西斯的军队攻陷了乌克兰首府基辅,接着攻占了顿巴斯西南地区。德国坦克集团长驱直入,兵临莫斯科城下。
经过两年的艰苦抗战,苏联人顶住了德国战车的疯狂进攻。希特勒孤注一掷,集中所能集中的全部兵力发动了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就在曼施坦因和朱可夫打得难分难解的关键时刻,英美联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从法西斯阵线最柔软的腹部插进了一把尖刀。希特勒万般无奈,从曼施坦因手里调走两个精锐的德国坦克师奔赴意大利。
这一来,虽然墨索里尼得以在意大利北部苟延残喘。但库尔斯克战役却以苏军的胜利而结束。德国人不得不在东线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全面转入防御。
全世界都轻轻的喘了一口气,胜利的天平开始在烽火连天的广袤战场悄悄
地向反法西斯阵线倾斜。
但这还远远不是战争的结束,更不是战争的结果。
曼哈顿工程前奏 第二章 最后一口咖啡
世界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早在他来到美国之前,德国科学家就已经完成了用慢中子轰击铀,实现核反应的试验。这是一个链式核反应,这个试验的完成,预示着德国在利用核能的研究上完成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艰难跨越。而令爱因斯坦更为忧虑的是,德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核物理理论学家,同时还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核物理工程学家。
爱因斯坦确信,这些德国科学家已经掌握并推进了这一技术,制造出一种威力无穷的炸弹为时不远。据他所知,他的好朋友、着名核物理工程学家费西教授正是制造这种可怕炸弹的关键人物。铀核裂变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是常人难以相像的。它不仅能改变人类的进程,甚至能改变物质世界的原有面貌。 在信的末端,爱因斯坦写下了这个着名的质能方程。在这个方程中,e是能量,m是质量,c2是光速的平方。
这封信交到了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萨克斯手里。身为总统的科学顾问,萨克斯当然掂量得出这封信的重要性,他同时也知道,只有说服总统先生,这封信才有意义。作为总统的顾问之一,萨克斯明白,在意志坚定而又雷厉风行的总统面前,他只有一次机会能向总统说明这封信的重要性。萨克斯绞尽脑汁,足足等了两个多月,他仍然毫无信心,直到这一天的晚上。
萨克斯的十七岁儿子告诉萨克斯,他已经被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录取,明天一早他就启程,去位于切萨皮克湾的军校报到。儿子选择军校,这是意料之中的事。随着欧洲战火和中国战事的蔓延,萨克斯和他的儿子都坚信罗斯福总统的预言,美国终究不能置身度外。但儿子选择的是海军军官学校,却令萨克斯非常意外,此前,他一直以为这个急于报效国家的十年级大男孩会选择西点。
“为什么,是切萨皮克?”萨克斯问儿子。切萨皮克和西点,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也最着名的两所军事院校的代名词。它们产生了美国陆海军不计其数的优秀将领。
“因为拿破仑。”儿子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
“拿破仑?不不不,我不以为拿破仑和海军有太大的关系。他的军队曾经是世界最伟大的陆军,而不是他的海军。事实上,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所以,他始终未能踏上英伦,并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萨克斯的儿子笑着听完了父亲的这番话,然后,他给萨克斯讲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是老师讲给萨克斯的。儿子讲完故事后,补充说道:你不是一直告诉我吗,先进就是强大。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一支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才是美国安全的保障。
先进就是强大。这正是作为总统科学顾问的萨克斯一以贯之的理念,而此时,儿子讲述了拿破仑的故事之后再说出这句话,却令萨克斯如醍醐灌顶。
第二天早晨,萨克斯没有去送儿子,他对儿子直言不讳,正是你昨晚的故事,让我不得不一大早去面见总统,而不是为你送行。我要把你昨晚讲的故事讲给总统听。小萨克斯听了这话却很高兴,他大度地拍了拍萨克斯的肩,这没什么,伙计,你去吧。说实在的,我想知道的是,你会告诉总统先生这是我讲给你听的故事吗?也许吧。萨克斯说完这话,匆匆离开了家,早早来到了白宫。
罗斯福看到满面春风的萨克斯,自己也很高兴,第一句话,就和萨克斯开了句玩笑:“看得出来,你又有了什么奇思妙想?”罗斯福说着,自己接了一杯咖啡,同时也给萨克斯接了一杯。
“不,总统先生,我只是有一个故事,想要讲给您听。”
“故事?”罗斯福笑道:“如果只是一个故事,那么,我给你的时间,只能是我们喝完这杯咖啡的时间。”总统说着,喝下第一口咖啡。
萨克斯也喝了一口,开始讲故事: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一天,一个年轻的美国发明家福尔顿来到了这位法国皇帝面前,建议建立一支使用蒸汽轮机的舰队。这支舰队不受风和潮流的影响,它任何时候都能向英国本土进攻,而且它的速度将是英国舰队的两到三倍。拿破仑听完后,认为他完全是痴人说梦,没有船帆的船,无论它如何雄伟,它也只能是漂浮在海面的木头。因此他下令把福尔顿赶出了皇宫。”
罗斯福轻轻晃动着他的杯子,他的杯里只剩下最后一口咖啡。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爵士认为,如果拿破仑有足够的远见卓识,再稍稍动一动脑筋,那么,十九世纪的历史必将被改写。”
萨克斯讲完了,率先喝完他杯里的最后一口咖啡,把咖啡杯放到桌上。
但罗斯福却没有喝。
“萨克,我说的是我们都喝完,你还有时间。”罗斯福说着,偏了偏手里的咖啡杯,让萨克斯看到杯里残存的那口咖啡。
萨克斯拿出那封爱因斯坦的信:
“尊敬的总统先生,这是爱因斯坦博士给您的一封亲笔信。鉴于我是您的科学顾问,我建议您认真地看完这封信。”萨克斯说完,把信交给了罗斯福的手上,随即他用抱歉地口吻说,“请原谅,这封信已经在我的案头整整十个星期,但并不是出于我的疏忽。”
罗斯看了萨克斯一眼,然后开始读那封信,因为这封信并不长,罗斯福很快就看完了,他把信装进信封。
“萨克,我不会做第二个拿破仑。”罗斯福说完,喝掉他杯子里的最后一口咖啡,在分手的时候,他又叫住了萨克斯,说了一句令萨克斯更感欣慰的话:
“老实说,如果你不是整整放了十个星期,我不能肯定,我会怎么看博士的这封信。”
萨克斯说:“总统先生,我还想说的是,刚才的故事,是我儿子昨天晚上讲给我听的。他今天去了切萨皮克。”
“切萨皮克?恭喜你,老伙计。”罗斯福曾经担任过美国海军部长助理,因此他又补充了一句,“他是个有远见的男孩,请你转告他,我个人认为,他的选择是对的。”
“谢谢,总统先生。我会转告他的。”
曼哈顿工程前奏 第三章 自由女神像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罗斯福总统秘密约谈了爱因斯坦。
这是一个晴朗的午后,长空如洗,阳光明媚而热烈。罗斯福总统特意把会面的地点定在纽约最著名的哈曼酒店顶楼,在这里,正好与自由女神像隔海相望。天蓝海蓝,海天一色,白色的海鸟在海面上环迥飞翔。虽然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暴发,战争的阴云已经甚至一度飘到了美国西海岸,美国西海岸的部分城市,夜晚也已经实行了灯火管制。但是,处在东海岸的人们还远远闻不到战争的硝烟,这里风平浪静,一片祥和安宁。
当罗斯福总统看到爱因斯坦博士向他起来的时候,他谢绝了别人的帮助,自己转动着轮椅迎向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也快走了几步,并远远伸出手。握手的时候,他们互相凝视着。在目光碰撞的那一刻,这两位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交换了他们彼此的信任,尽管他们的伟大完全不在一个领域。也许正因为如此,历史才会记下他们的握手,虽然这是一次没有镁光灯,更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握手。
在最初的问候之后,爱因斯坦很快把谈话切入了正题。作为最享有盛誉的科学界巨人,他的论证深深地影响了罗斯福。
话题变得异常沉重。
明媚的阳光没有能够扫去他们心里的阴霾。告别的时候,他们都努力做出了微笑的表情,但这同样不能遮掩笑容之下的忧虑,他们的微笑凝固在脸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深深地知道这番谈话意味着什么。
“总统先生,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很遗憾,不得不由您来做出这个选择。”爱因斯坦字斟字酌,“在被毁灭与奴役,自由与牺牲之间。”
“不,不是这样的,我尊敬的博士,”罗斯福总统沉吟片刻,纠正了爱因斯坦的说法,“如果自由与民主需要牺牲,我相信,人民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这不是我的选择。”罗斯福说着,向对面抬了抬手,“是她。”
爱因斯坦回头,顺着总统的指向,看到的,正是自由女神像。
爱因斯坦点头表示赞同总统的话。久久的握手后,罗斯福目送爱因斯坦的背影直到消失。
会面不久,罗斯福紧接着召开了一个有军方,情报机构和科学家参加的最高级别的秘密联席会议。
正是在这个会议之后,罗斯福根据战时条例授权军方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研制原子弹的秘密机构。这个机构的保密程度,就连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杜鲁门也毫不知情。在罗斯福一切优先的特别授权之下,这个机构高速运转,并很快制定出一个宏大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
曼哈顿工程计划。
曼哈顿工程由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组织实施。美国在田纳西州、华盛顿州、新墨西哥州等地建立起庞大的研究机构和开发没施,研究原子能最著名的芝加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研究实验室也全部投入了曼哈顿工程,两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为这项工程呕心沥血,其中不少是世界各国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曼哈顿工程于1945年研制出了地球人类的第一枚原子弹。
今天,人类为制造出这种威力无比的杀人武器而痛悔不已,但是,如果二次大战期间,战争狂人希特勒拥有了这种可怕的武器。今天的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在那场制造原子弹的竞争中,充斥着惊心动魄的幕后战争。但却是这种鲜为人知的战争,悄悄地改变了、甚至是左右了战争的走向,从而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在曼哈顿工程计划顺利进行的同时,美国人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比过去更为密切地关注着德国人研制原子弹的一举一动,甚至也包括盟国的研究情报。各种情报汇集而来。这些情报的右上角,都标注有“a-b”两个字母。
在战争已经进行的第四个年头,一九四三年初冬的一个早晨,一份用“a-b”字母标注的绝密报告放在美国情报战略服务局(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身oss)局长阿诺万将军的桌上。
(oss)a-b****。
&b(原子弹)的首写字母。而后面的四个“*”,是机密与紧急的最高级别。阿诺万打开只是匆匆看了一遍,就拨响了桌上的电话:
“我是阿诺万,让戴维马上来见我。”
“将军,他现在在英国。”
“我不管他在哪里。”
“将军,”对方迟疑了一下,“他正是奉您的命令,在协助艾森豪威尔将军进行的‘沙虫’计划。”
“别跟我说什么沙虫。我也不管他在做什么?”
阿诺万突然怒气冲冲,说完这句话后就放下了电话。
曼哈顿工程前奏 第四章 沙虫计划
美军驻英国的各级情报机构和军事部门,几乎都同时接到了同一个内容的电话,“找到戴维,让他马上回总部,局长要见他。”
而此时的戴维,却皱着眉头,任由他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响个不停。看得出,这个早晨,他遇到了不小麻烦。他不时的翻看着桌上的一份材料,根本不去理会桌上的电话。
半年前,他向阿诺万局长提交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是这样的:
戴维成功地捕获了一名潜入美军的德国间谍,这个间谍隶属于德国陆军参谋部。他确信这个间谍的落网并不为德国情报机构所知。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想法,策反这名间谍,并让他作为猎取德国陆军情报的来源。因为这名间谍在战争刚一爆发就潜入美军,曾经为德国参谋部提供过不少有效情报。因此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提交报告后,他并不认为这件事有多么重要。这样的设计,在间谍战中屡见不鲜。他的设想,也不过是为了获取一般的德国陆军情报而已。没想到的是,阿诺万得到这一报告后,随即把他召回本部,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这个设想是基于这样的前提。
在欧洲战场处于战略攻守转换的重要时刻,英美联军急需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在这个时候,交战双方都密切注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作为防守一方的轴心国最迫切想要知道的是,盟军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规模发动对欧洲大陆的反击。而阿诺万新提出的计划和戴维的报告刚好相反,不是为了获取德军的情报,而是利用这个被策反的间谍,把盟军一些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传送到德国陆军参谋部。
让自己的情报官员在妓女的床上丢失重要文件;或者做一个飞机失事的假象,让公文包从海岸漂浮到亲德的第三方海难,这些伎俩盟军都曾精心设计过,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但是,越是完美的陷阱,你就越不能再做出第二个。而利用这名间谍,由他把盟军最“重要”的军事情报传达给自己的对手。则是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
虽然这样的做法也并不新鲜,但是,这一次,他们玩得太大了,以往的所作所为与之相比,那根本就不能叫玩,只能算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