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终南道
糜芳不知太史慈如此一问的用意,但他是受兄长糜竺所托来作陪的,曾被糜竺再三叮嘱要以上宾的规格善待太史慈,所以不敢马虎,如实回答道:“此处海中岛屿归东海郡管辖,因其距离陆地较远,所以只有少许渔民在上面安家落户,并非哪家的私产。”
“哦,如今东海郡守是何人?”太史慈又问。
“原为彭城人张袭,近日听闻张袭已经赴下邳国任相,新的郡守尚未到任。不过从家族中探知的消息,新任郡守可能是将军的旧识。”糜芳回答。
太史慈听糜芳说新任东海太守可能是自己的旧识,不由得心中一动,接着问道:“吾在徐州所识之人不过尔尔,竟然能凑巧遇到一位郡守,真是令人惊讶,还请子方兄明示!”
糜芳有些神秘地回答说:“此人前些时日与将军同舟共渡,乃下邳名士陈元龙!”
太史慈听说新任东海太守竟然是从晋国返乡的陈登,心中忽然多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但脸上仍然平静如初,微笑着说道:“如此甚善,在吾北返之前,倒是要向陈元龙讨上一杯喜酒来贺!”
随后,太史慈下山,返回朐县的糜家,与家主糜竺闭门商议了一些事情,似乎跟做生意有关。不过太史慈这次想做的生意就连糜竺听起来都觉得十分大胆,他竟然打算从东海郡太守手中将朐县东面海中的郁洲山给卖下来!
作为首任水师提督,赵兴赋予了太史慈临机专断的权力,在一些来不及请示的情况下,只要是有利于晋国和水师发展的事情,太史慈都可以先斩后奏。而在筹建水师的经费上,赵兴更是大方的很,一开口便是调给太史慈两百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
要知道护国军如今接近二十万人马,一年下来的军费开支也不过是六百万两白银,晋国水师如今不过是成立之初,各类人员加起来连一万人都不到,赵兴一抬手竟然就给拨了两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实际上,赵兴心里很清楚,两百万两银子不是多给了,而是勉强能够应付局面罢了。从来水师的建设和发展都是最为烧钱的兵种,不仅建造大型的战船耗费惊人,就是海上航行和训练的开销也是要比在陆地上成倍的增加。
太史慈此次带队航行的最终目的地是泉州造船厂,所以随行便在船上携带着这一笔数目巨大的财富,正可谓是手中有钱底气足,因此生出买下郁洲山的念头也属正常。
太史大老板并非心血来潮便产生出买岛的念头,其实他是想将郁洲山岛作为今后晋国水师南下的前进基地,在这里修建一座大型的港口和岸上补给设施,委托给糜家帮忙打理,一旦来日太傅大人挥戈南下时,这座岛屿便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毫无疑问,经受了卧虎讲武堂系统培训的太史慈,已经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开始站在赵兴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而购买郁洲山的想法,无疑是非常可取和值得赞赏的行为。
七月初,太史慈在东海朐县已经逗留了近二十天。在这个期间,太史慈对朐县附近的海岸线进行了仔细的考察并且做了详细的记录,在糜家的帮助之下,他在东海郡境内又招募到了一千名水手,现在已经登上了明轮船,与另外两千名水手一起接受简单的军事培训和管理。
太史慈之所在慢慢悠悠地呆在朐县不急于北上泉州,其实他是在等候陈登来东海上任。他想在北上之前,将购买郁洲山岛的事情给拿下。
七月八日,糜竺告知太史慈,陈登已经赴任,并且正带着幕僚向朐县而来,似乎是要来拜访糜家。于是太史慈不再四处转悠,就在糜府之中静候老熟人陈登的到来。
说太史慈跟陈登是老熟人,一点也不为过,实际上陈登跟糜竺也是熟人。他们的交情源自于当年一起北上,在青徐军中时便结下了友谊。几人都是出生于东部靠海的郡县,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加之孔融与陶谦两位州牧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和睦,作为各自手下的他们相处时自然更加容易。
七月十日,怀着交好糜家进而靠拢晋国愿望的陈登,终于迈进了糜家的府门,当他看到前来欢迎的人群最中间站的竟然是太史慈而非家主糜竺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待陈登仔细盘问下,才知道太史慈当时将他们送至高唐之后,并没有率队逆流而上返回晋国,反倒是顺流而下,从东面的大海之上航行到了朐县。陈登在心中暗暗对自己父亲犀利的判断而感到敬佩,还真被他老子给言重了:赵兴组建水师的愿望不是一般的大,竟然是要雄霸大海,将大汉沿海之地尽皆收归囊中。
陈登与糜竺和太史慈三人相互十分熟悉,所以经过一番寒暄之后,便当着太史慈的面,告诉糜竺自己意欲进一步加固陈糜二家关系的愿望。
糜竺不笨,太史慈更不傻,一听陈登这话顿时便明白了陈家的想法,于是三人一拍即合,不再废话,直接以郁洲山岛为引子,切入到了暗中合作的正题之上。
既然陈家主动向晋国靠拢,那就得有点具体的行动和表示,所以郁洲山岛便成了陈登向晋国贡献的见面礼,太史慈当初够岛的计划不仅顺利实现,而且只是象征性地缴纳了非常低廉的五千两银子,便成为郁洲山岛的“岛主”。
当然了,新任太守陈登绝对不会老实地向朝廷报告说自己将一座方圆几十里的大岛屿,以贱到萝卜白菜一般的价格卖给了晋国赵兴。陈登只会说,朐县以东有小岛,方圆百丈,可勉强住二三十户渔民,今以五千两白银的高价卖于当地渔民史泰,所得银钱用来救急灾民……
这就是官子两张口,咋说都有理。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第四九八章 一路向北建港口
七月十八日,正是沿海地区一年之中东南风盛行的季节,朐县临海糜家的码头上,白帆张列、樯影绰绰,数十条新式明轮运输船整装待发。
糜竺和陈登等人亲临码头,向晋国水师提督太史慈将军辞行。
太史慈抱拳向糜竺和陈登行礼,然后托付道:“子仲兄、元龙兄且请留步,慈今日一别,便将修建郁州山军港和岸上基地的重任托付给两位,还望大家努力同心,为实现主公雄霸四海、威震天下的宏图伟业而奋斗!”
糜竺抱拳回礼,说道:“子义兄放心,有我和元龙在东海照应,晋国水师今后在徐州境内的活动便可无虞。糜家会将修建郁州山军港和岸上设施作为今后家族的第一要务,以最快的速度为晋国水师提供一座可以躲避风暴,进行全天候补给的前进基地。”
陈登亦抱拳说道:“还请子义兄放心,下邳陈家既已决定投效晋国,便不会再生二心、首鼠两端。晋国方面和水师方面但凡有用得着陈家的地方,还请不吝开口。”
太史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着陈登说道:“吾与元龙兄相交多年,早知君乃恢弘高洁之人,如今得以公事一主,实乃幸事。下邳陈家的友善之举以及君上陈老太公关于尽早控制青徐二州的建议,我会以最快的速度传往晋国,相信不久之后太傅大人就会派出人马暗中前来支持陈家。”
三人交谈结束之后,太史慈阔步走上帅船的跳板,意气风发地去迎接属于新生的晋国水师和他本人的辉煌。
太史慈带领船队走后的第二日,糜家便派出糜芳带人亲自乘坐渔船抵达海中的郁州山,开始按照太史慈走前留下的草图,在郁州山岛一处与朐县隔着海峡相望,背风平缓的地方兴建军港和码头。
太史慈选择的这处地方,正是他登临玉女峰以及多日在朐县附近海岸线实地勘察之后做出的决定。
沿海可以修建军港码头的地方,有几个重要的条件,比如要能够抵挡多个方向的大风,尤其是东南一带的台风;要有足够的水深,能够停泊大型的战船;要有干净无碍的航道,水下不能有暗礁和险滩,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出港口码头;要有干净的淡水水源以及完善的岸上补给仓库,还要有可供水手们上岸休整的营盘、酒肆、勾栏,以及医疗救护场所。
太史慈经过反复评估,在三处适宜修建军港的地方上最终选择了这处向内凹入,水流平缓,背靠山峰的位置,并且将此处基地命名为东海郁州港。
按照事先的约定,太史慈并没有给糜家留下修建码头的资金,全凭糜家进行修建,今后港口修建完毕之后,糜家的船队可以租用部分码头,而晋国水师专门用来承担海上长途运输的船只,则优先为糜家的海上商贸提供服务,并且今后还会有战船护航。
糜家与晋国水师的这笔交易,一开始或许难以获利。但从糜竺的眼光和角度考虑问题,承担郁州山军港的修建任务,其实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好事。
毋庸置疑的是,随着郁州军港的建成,岛上一定会有大量的百姓定居,今后专门为军港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这就会带来大量的商机。除了水师,糜家无疑对这座岛屿最有控制权,今后水师官兵在此处补给和休整时,他们的兵饷就会大部分花销到这里,这将是一笔十分长期而且可观的收入。
另外,修建郁州码头,就像是为糜家和远在千里之外的晋国搭起了一座海上专用桥梁,今后一旦天下动荡有事,糜家在东海面临危险时,便可以携带大量的家眷仆人和财富,举家乘坐晋国水师的大型船只离开是非之地,经由北方的泉州码头登陆,最终取道晋国,安然脱险。
史书中记载,当年糜家投奔刘备时,曾经有上万的门客和下人一起投往刘备,可想糜家的势力多么庞大。如果这样一个家族不是通过海上运输这种低成本、高承载量的方式进行转移,实在难以想象他们如何能够突破曹操和袁绍等势力的围堵,安全抵达路途遥远的晋国。
辞别了糜竺和陈登,太史慈率领船队向北而行,海上一支持续的东南风为这支船队提供了助力,使得船队航行的速度明显提高,不几日他们便抵达了东莱郡不其县与黔陬县之间的一处很大的海湾(今胶州湾青岛地区)。
太史慈命令船队转向进入海湾之中,拣就近渔家停靠渔船的码头靠泊,带着一干手下上了岸。根据船上出身东莱一带的水手介绍,此处海湾水深流缓,水底干净无暗礁,比起郁州山岛来,更加适宜修建大型的水军基地,所以太史慈特意登岸勘察,准备与当地官府协商购买一段岸滩,作为今后晋国水师向南扩张的重要港口。
本就出身东莱郡的太史慈,与当地官府不其县令打交道时十分顺利。一位王姓的县令听说太史慈这位同乡乃是晋国水师提督,身份比起他这位县令而言尊贵许多,加之又是威名赫赫的赵兴手下将军,所以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前去拜访的太史慈。
前些时日,从晋国返乡的青州兵中,有不少老家就在不其县内,他们满载而归时曾经轰动一时,就连王县令都得悉此事,所以也就知道如今青州和晋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得知太史慈想要向官府购买一段海滩作为今后水师的停靠之处,这位王县令十分爽快的便答应了下来。整个胶州湾岸线长达上百里,又不是什么风水珍贵的宝地,私下里卖给晋国一截,想必就算州牧孔融知道了,也不会当成什么大事。
顺利买下了一段海岸线之后,太史慈索性留给这位王县令十万两银子,作为修建港口的启动资金,要求他帮着招募百姓,先修建一处可供船舶停靠的大型码头。太史慈特别强调,如果事情办得好,将来推荐王县令到晋国去做官,不仅收入丰厚,而且家人都会得到妥善安置,比起他在这兔子不拉屎的不其县内要好很多。
既得了银子又得了许诺的王县令,也不是鼠目寸光的无能之辈,等太史将军率船队一离开之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忙碌起来。他实在没有想到天下掉馅饼的好事竟然真能让自己遇见,今后搭上了晋国这条线,自己说不定干了十多年的县令还能往上升几职。
有了希望,便有了进取的动力。因为共同的利益,使得下邳陈家与晋国暗通曲款,使得东海糜家死心塌地为水师建港口,如今又搭上了这位王县令。不得不说,共同的理想有些远,但共同的利益愿望却很实际,比起恐吓威逼来,不知高明多少。
太史慈继续率领船队向北航行,绕过成山头之后在东莱郡的东牟县又停了下来,采取相同的办法,又把东牟县令忽悠到旗下,由其负责在东牟境内修建一处港口(威海刘公岛附近)。
之后,船队便进入到了冀州袁绍所控制的陆地海岸线对应海区,于是太史慈不再停留,命令水手们张满帆,脚下使足劲地踩,一口气用了四天时间斜穿渤海湾,顺利抵达了泉州造船厂。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第四九九章 没肉吃咱捞虾蟹
早在太史慈六月份率船队离开上党时,赵兴便派人向幽州兵马大都督赵云送去密信,要求赵云帮助太史慈做好渔阳郡泉州水军城的建设工作。
虽然赵云统管幽州兵马,不仅直接统领人数高达四万的定远军,而且对徐庶率领的熊罴军和李进武率领的雄武军也有临时指挥调动的权力,但水师提督衙门归于护国军直接统辖,也就是说太史慈是直接听命于赵兴本人。
为了避免驻军在泉州的水师随着今后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幽州境内陆上部队发生摩擦,赵兴特意要求幽州牧公孙瓒将泉州县周围五十里范围的地方划归水师提督衙门管辖,在需要水陆协同作战的时候,比如今后渡海抄近道攻打辽东公孙度的老巢襄平,或者渡海直接登陆位于朝鲜半岛之上的乐lang郡,则由赵云统一指挥,水师负责完成相应的作战任务。
顺利抵达泉州的太史慈,受到了先期抵达渔阳的船匠四百船匠欢迎。远在渔阳城内的赵云得知太史慈抵达泉州的消息之后,特意带着人马赶赴泉州与其会面,并且将前段时日由定远军代管的三千多名当年袁术抛弃的丹阳兵进行了交接。
昔日袁术不顾手下谋士反对,非要带着四万丹阳精兵跋山涉水前往并州参加围攻赵兴的会战,结果成为赵兴重点关照的对象,硬是从他身上撕下了好几块肉,在战场之上俘虏了五千多的丹阳兵。圆桌会议结束之后,有一千多丹阳兵要求返回扬州,而剩余的三千名老卒则因为不满主公袁术的无情无义,羡慕晋国士兵的优渥待遇,自愿留在晋国。
丹阳位于长江下游,此地百姓精通水性,从这里招募来的士兵自然也是熟悉水战,不惧风lang,正是水师士兵的上等人选。赵兴老早以前便定下了发展水师的规划,也定下了这群士兵的出路。太史慈前脚动身前往朐县,赵兴后脚便命令高顺亲自带着三千丹阳兵从北方交通枢纽平城进入幽州,直奔渔阳城而来。
赵兴让高顺亲自带队,不仅仅是因为对这三千丹阳兵的重视,也是让高顺前往幽州指导卧虎训练团在幽州分部的创立事宜。随着晋国势力的急剧扩张,卧虎训练团已经难以满足三州同时进行新兵训练的要求,组建分部也是必然的选择。
高顺同时还要与太史慈会面,商议今后水军的训练工作如何组织实施。高顺走时专门带着赵兴关于水师建设的一系列思考和建议,这些来自于后世海军发展建设的经验,尽管不全出自于赵兴这位陆战精英的头脑,但对于太史慈而言,同样具有如同指路明灯般的作用。
赵云、太史慈、高顺三人会面之后,共同学习了赵兴关于晋国水师发展建设的一些指导性意见,然后就当前修建泉州水军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交换了意见。
大家说来说去,最后总结归纳起来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就是“三缺”。一缺经验;二缺人才;三缺资金。水师初建,经验欠缺自然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只有依靠今后的不断摸索和积累才能够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一些东西。人才欠缺和经验欠缺是一个道理,无论是晋国,还是幽州、凉国,都地处黄河以北,实在难以找出许多精于水战的将领和士兵,今后只能通过实战磨练和平时苦练加以解决。
而资金欠缺这个问题,却是考验大家智慧与能力的问题。如果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开源节流,赵兴拨给水师的两百万两银子,还是能够花销一阵子的。
研制和建造大型战船的经费不能克扣,这关系到水师的生死存亡;船匠们和丹阳兵、三千新招募来的水手,他们的兵饷不能克扣,这关系到军心士气;唯一能够节流的方面,看来只剩下维持水师运转以及战士们吃到嘴里、穿在身上的费用。
别的州郡招兵就像摊派出苦力,穷苦百姓家的子弟想尽办法进行躲避。晋国招兵时却是从表现优异的预备役中挑选,而如今想进入预备役部队的竞争都十分激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护国军的待遇好密不可分。
按照赵兴亲自为护国军制订的食谱,要保证每名士卒每天能够吃到一只水煮鸡蛋,每天都有一份肉食,隔两天还要喝一次牛奶。这种伙食标准,对于前些年恨不得人吃人的穷苦百姓家孩子而言,诱惑无疑是很大的。但支撑起这样令人垂涎的伙食的前提是日益富裕强大的晋国。
赵兴的统兵“五字诀”便是要养兵,将所有士兵“喂养”的结结实实、健健康康之后,接下来才会进行大强度的训练,这是符合人体机能和练兵原则的。试想一下,一支饿得两眼发晕,瘦得皮包苦头的部队,如何能够在大草原上跟凶残如狼的鲜卑人进行正面决死冲锋?
一句话,光是给护国军的士兵们天天吃肉,这就是一笔惊人的开支。
太史慈在卧虎讲武堂学习了整整半年,自然熟知赵兴的“统兵五字诀”,他没有克扣士兵伙食经费的打算,但他更想利用赵兴已经拨给的两百万两银子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动不动就张口问赵兴要钱,这不是太史慈为人做事的态度。
一面是经费限制,一面是不能降低士兵待遇,如何才能节流呢?太史慈想到了一个听来的主意。
临走之时,赵兴曾与太史慈进行了一番长时间的对话,其中就提醒过太史慈,大海之中蕴藏着世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和粮食,不仅有大量的鱼类可供食用,一些海藻和海草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养分,丝毫不比农人们精心栽种的蔬菜差,不比卧虎肉制品厂出产的牛羊肉养分少,甚至有一些是赵兴提起来都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
赵兴提到什么海产时会流口水呢?那就是海中产的大螃蟹和筷子一般长的对虾,新鲜的黄鱼和海鳗!上一世的赵兴,经常要带着一个营的兄弟前往海中荒岛之上进行求生训练,他最喜欢的就是组织战士们下海捣腾海鲜。那肥硕多膏腴的螃蟹,肉满汁鲜的对虾,简直就是上天赐给的美味,不仅可以补充大量的蛋白质,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春末之时北方的一场大雪灾,使得晋国今年的肉食产量大大缩水,随之而来的便是肉类制品特别是牛羊肉的价格飞涨。既然连太傅大人都对海中所产的活物垂涎三尺,那么足以证明海中的鱼贝虾蟹都是好吃的东西。所以太史慈打算减少对水师士兵的肉食供应量,组织大家下海捕捞鱼贝虾蟹,不仅满足本军的饮食需要,还要想办法向幽州百姓出售,赚取一笔额外的收入!
水师初建,不好好地组织训练,竟然下海捞鱼,这不是典型的不务正业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支水师连下海捞鱼的本事都没有,将来又如何征服大海大洋甚至与黄头发绿眼睛的罗刹鬼们决战海上?
先让水师熟悉海洋,做个合格的渔民,然后他们才有机会个个成为“lang里白条”,对海洋不再恐惧与陌生,最终成为符合赵兴要求的新式水军!
由此看来,首任水师提督带头下海抓虾捕蟹的举动,无疑是深得赵兴治军思想之精髓的。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 第五零零章 万里大海做浴盆
“千年古树当衣架,万里大海做浴盆。”这句话用来形容如今的晋国水师,再恰当不过。
晋国水师泉州造船厂近日里下水了一艘体型庞大的战船,比起远在江南地区的东吴水军、荆州水军所乘坐的楼船,还要大上好几圈。这是工匠们按照赵兴的思路,刚刚建造出的一艘融合了后世郑和宝船,装置了明轮动力系统,还可以充分利用风帆助动的新式战船。
赵兴为这艘新式战船命名为“海龙”号,意味海上蛟龙的意思。庞大威武的“海龙”号,长达二十多丈,宽达五丈,可以装载大型的远射武器床弩二十台,船首安装有钢铁制成的锋利撞角,船尾则装置有转向灵活的门板式舵页,上层平台还安装着威力更加惊人的轰天雷投石车。
如果不是考虑到战船的排水量尚且难以支撑安装铁甲,赵兴真有制作木质铁甲船的冲动。
制造如此巨大的风帆明轮,需要使用的龙骨便是千年古树。龙骨作为全船结构最为关键的部分,犹如人之脊梁,在钢铁没有被用作造船的古代,只能使用整棵质地紧密结实的巨树树干。所以说晋国水师的士兵们生活在“海龙号”战船之上,或许他们挂晒衣物的某处地方,便是由千年古树的枝干打造销磨而成。
海龙号额定载员量为四百八十人,相当于护国军各军正规编制的一个营的编制。其中设有管带一名,副管带两名,部门头领数名,副职数名,由军官担任。
按照职能划分,这些部门包括航海通讯部门、动力维持及操控部门、战斗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
航海通讯部门主要负责观察瞭望,海上航线的确定,海图的绘制和修正,战船之间的相互通讯,全船内部的命令传达等任务,相当于一艘战船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
动力维持及操控部门主要负责为战船提供自生动力,控制风帆和船舵借用水流和风力提供动力,负责战船的离靠码头、抛锚等部署。在船只遇到危险时,负责堵漏排险。在平时则负责对船体进行检修和维护,防止甲板腐朽破损,缆绳断裂以及锚链生锈。这个大部门相当于一艘战船的心脏和双腿。
战斗部门主要包括远程攻击和近身靠帮之后的肉搏两类,也是战船区别于民船的最大不同。能够熟练使用大型远程攻击武器,并且适应海上生活的士兵将会成为远程攻击士兵;而近身肉搏仍然考验的是战士们的单兵战斗力,但前提是要不晕船,在海上时不至于因为风lang的缘故而变成“软脚虾”,毕竟敌人不会因为海况不好就跟你高挂免战牌。这个部门相当于一艘战船的牙齿和拳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