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天地烈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口水的老鸡
长期的病痛将这位已经七十二岁的老人折磨得让人心痛,朴安在与崔健江印象中的已经大相径庭,往日那个红光满面的白胡子老爷爷已经变成了一个形容枯槁,面色蜡黄的老者,行动只能靠仆人抬着藤椅,还得有人不断擦掉他不经意流下的口水。
崔健江亲自将这位老人扶到了自己的殿中坐下,倒是朴安在先开了口,虽然他那不甚灵活的舌头让他的声音有些难以辨认:“陛下,草民这次来拜见陛下不为别的,是想向陛下引荐一个人。”
朴安在省去了一切寒暄之词,是因为如果那样做的话会浪费他更多的精力,对此崔健江也不想计较。既然是朴安在引荐的,那么他当然要重用了。
“不知宰相大人您想给朕引荐谁?”
“一个叫明义的和尚,”朴安在答道:“他在出家前名叫盖杰布,是盖祖大人的小儿子。”
崔健江听了大吃一惊,在高丽要是提起盖祖那是没有人不知道的,因为这是传奇武将李成会的老长官,就是这位盖祖大人发现并提拔了李成会。如果说李成会是传奇武将。那么盖祖就可以称得上传奇中的传奇了,他和李成会不同的地方是李成会是以武勇著称,他的谋略都是由这位盖祖大人传授的。而盖祖本人则是文武全才。即使是比武艺他也不会比李成会差,而指挥才能更是在李成会之上。唯一的遗憾就是他的年纪太大。在与倭国作战的后期他就因病去世了。
这个盖杰布是盖祖大人的儿子,这也是崔健江第一次听说,因为他所知道的是盖祖是个不幸的武将,他的六个儿子全部在他之前为国捐躯,老将军是带着满心的遗憾闭上了眼睛的,那这个盖杰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看到崔健江的眼神,朴安在便道出了盖杰布的生世:“当年盖祖大人六子俱亡,晚年才得了这个儿子。自此子一出生便将他送入了空门,为的就是避免让他再上战场。知道此事的只有数人而已,草民与已故的李成会大人有幸是其中之一。如今国家有难,草民这才前去与盖杰布大人商议,经他本人同意之后才来向陛下引荐的。”
“原来如此。只是这位盖杰布大人自幼便在空门,他对军旅之事······”
“陛下不必担忧,所谓将门虎子,盖杰布大人自幼便力大无穷,身轻体健,年纪轻轻就习得一身好武艺。成年后更是博览群书,深谙用兵之道,以草民看。此人纵然比不上盖祖,李成会两位大人,也可与卢炫大人相若。”
“真有如此将才,那真是高丽之幸了。敢问丞相大人此人现在何处?”崔健江喜形于色,如果这个盖杰布真如朴安在所说的话,那他便不用再依仗成云了。
“正在宫门外候旨。”
“立即宣入殿来。”崔健江道。
侍从们答应一声便传下话去,过不多时只听殿外有人朗声说道:“贫僧明义参见我主陛下。”
紧接着殿门口走进一名僧侣,崔健江见此人三十来岁的年纪,身高八尺开外。体健貌端,尤其是两条剑眉又粗又浓。让人过目难忘,站在殿中不怒自威。英武非常,心下很是欢喜。
“明义大师,寡人有礼了。”崔健江站起身来行了一个礼。
明义忙稽首道:“小僧何德何能,难当陛下如此盛情。”
崔健江笑道:“当得,当得。如今国难当头,凡是能为国效力的人都当得寡人的这一拜。明义大师请坐。”
“多谢陛下。”明义深施一礼,坐了下来。
崔健江道:“大师将门之后,气宇非凡,只是令尊盖祖大人一门忠烈,为我朝鞠躬尽瘁,只有大师一脉,如今寡人违背令尊遗愿又要请大师出山,心中甚是不安。”
“陛下多虑了,”明义站起身来稽首道:“小僧早已遁入空门,俗家的事情早已忘却。小僧此番前来并非为盖家世代忠烈之名,而是为了身为一名高丽子民的责任。望陛下恩准小僧为国效力。”
崔健江听了大喜,便道:“大师深明大义,真不负法名明义啊。大师可否一现身手让寡人开开眼界?”
明义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当即命人取过了他的兵器熟铜棍。这条棍比寻常的棍子长了两尺,粗了一圈,看上去便有近百斤的份量。
明义当下来到殿外的空地上舞了一套棍法。这一套棍法急如流星,虎虎生风,甚至连站在殿门口的侍卫的衣襟都被棍子吹了起来。崔健江虽然不是武学大家,但是他从小到大也见识过了无数高手的手段,深知其中的厉害。只见明义一套棍使完,将铜棍往地上一插,那棍子顿时砸碎了殿外的石块地面,插入了地下一尺有余!
“大师真乃神力!寡人今日真是开了眼界了。”崔健江不禁鼓掌叫好。
明义脸不红气不喘,俯首道:“陛下过誉了,小僧的这些微末技艺不足为道,武艺再高也不过为百人之敌,要打赢绢之国的强敌,需要的是能够指挥大军的人才。小僧不过一介武夫,不敢妄受陛下赞誉。”
崔健江摇头道:“大师何必过谦?朴宰相引荐的人绝不会错。即日起寡人任命大师为护国国师,领庆尚道总兵,与成云将军一起训练我军士兵。”
“小僧多谢陛下隆恩。”明义说着便跪倒在地。
至此,绢之国又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只是这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一个绢之国的人知道这一点。(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七十九章 三 求援
在崔健江稳定局面招揽人才的同时,杨莲也在向皇帝刘龑上表,请求援军。…,
原本作为安东都护,杨莲完全可以自己募集士兵,可是他所处的治所全部是属于原来高丽的领土,这片土地不但满目疮痍,根本无可征之兵,而且就算有兵可征杨莲也不能相信这些士兵会真的全力与高丽作战。如今与高丽作战已经出现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现象,后方维持治安的军队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缺失,长此以往控制局面尚且有危险,就别说针对高丽的战争了。因此杨莲在奏章里明确表示,既然朝廷决心与高丽决战到底,那么就必须********的兵力才行。
收到杨莲奏章的刘龑陷入了两难。攻击高丽的确是他下达的旨意,可是这也并非是他的本意。如果不是高丽首先破坏和平采取行动的话(其实是高定边诱导所致),刘龑原本是打算维持现状好腾出手来对付突契的。现在绢之国全部的国力都被用来筹备对突契的战争,现在处于财政吃紧的状态,要在这个当口在扩大对高丽的战争的话,确实力有不逮。
刘龑最希望出现的情况就是在安东都护府大力的打击之下,崔健江再次提出和议的要求,借此绢之国可以处于在谈判中更为有利的位置。可是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尽管杨莲攻陷了高丽的新都开城,却没有打垮崔健江的抵抗意志,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还激发了高丽人同仇敌忾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情绪,如此看来与高丽的战争非但没有划上句号的迹象。反而要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这显然与绢之国的利益不符。
为此他召集了兵部的官员一同商量此事。王汉新作为曾参与对高丽作战的一线武将,也出席了这次御前会议。
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该不该继续对高丽进行战争?如果会对整体国家战略造成影响的话,那么哪怕主动向对方提出和议也是必须接受的事情。
众人的意见分为两种,一方以兵部尚书安靖边为首,他们认为绢之国已经无力在两个方向上发动战争,既然要全力对付突契,那么就应该及时从高丽抽身才对。如果以将开城一线的城池还给高丽作为停战条件的话,那么高丽应该会欣然接受和议的。
持反对意见的另一方(如果能称之为一方的话)只有兵部侍郎薛伯仁和安远将军王汉新两人。这两位参与过对高丽战争的将军都认为不能就此半途而废,高丽与绢之国结怨已深,只要他们恢复力量一定会在绢之国背后插上一刀的。与其等到那个时候不得不回过头对付高丽。还不如趁着现在与突契的战争还没有全面升级之前先彻底解决高丽这边比较好。
安靖边与薛伯仁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他们在同列朝堂以后几乎就没有意见一致的时候,这一次也不例外。安靖边捋着胡须对薛伯仁和王汉新道:“在下很理解两位的心情,作为曾在那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人,一定有许多同僚好友战死在那里,当然希望能够彻底消灭掉高丽了。可是请容在下提醒两位,我们在讨论的是我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大计,是不容个人情绪来影响判断的。”
安靖边咄咄逼人的言辞刺激了薛伯仁,他正打算反唇相讥的时候。王汉新却抢先了一步:“尚书大人说得不错。对于高丽我的确是有极其强烈的个人情绪,就我个人而言不把它灭亡就觉得有什么没有做完一样。不过请尚书大人不要误会,在下并不会因为这种个人情绪就忽视我国的根本利益,只不过要做出的正确选择正好与我个人的目的相吻合而已。高丽是心腹大患。我们绝对不能养虎为患,只有现将他彻底打垮才能放心的对付突契。”
“可是我们现在需要对突契作战,没有余力对付高丽!这一点请王安远考虑清楚!”安靖边毫不退让。
王汉新摇头道:“如果把眼光放长远点来看就会明白了。眼下我们分出力量来对付高丽,正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战胜突契!与国力尚且完备的突契比较起来高丽已经是一个垂危的病人。此时不将他置于死地,等到他养好了病再要对付他就麻烦了。同时面对两个强敌才是真正的于国不利!眼下我们正寻求与帕斯帝国联合进攻突契的可能,那么就是说在采取全面进攻之前还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利用这一时间来彻底解决高丽问题难道不是天赐良机吗?难道尚书大人要坐等高丽恢复元气吗?早日结束这两场战争不是更符合我国的利益吗?”
安靖边怒道:“王安远说得好不轻松,利用这一时间的空档解决高丽?想那高丽尚有半壁江山,哪里就能一击而溃?只怕到时候我军要面临的问题是深陷高丽的泥潭,无力全力对突契发动进攻吧。”
王汉新立即回击道:“那就要看我朝能拨出多少兵力了。如果决心坚定,大举进攻的话,那么要消灭风雨飘摇的高丽并非难事,可要是犹犹豫豫的只派出一支偏师,那战争就会连绵不绝无法及时结束了,可要是坐视不管,任由高丽恢复元气的话,则必定成为我朝军事战略上的最大败笔!”
“你!你!”安靖边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手指着王汉新连连颤抖,却说不出话来。
眼看这一老一少闹得不像话,刘龑赶忙出言阻止:“好了好了,众位爱卿不必争吵,各位都是忠君爱国之人,不要为了意见相左反目,那就是本朝的损失了。诸位的意见朕已经明了,今日先议到这里,容朕细细思虑以后再做定夺。”
众人退去以后刘龑揉着太阳穴叹了口气,伍思成不在就少了一个给自己出谋划策的智囊,看来这件事情还得与皇后去商量才行。
其实刘龑心里明白即使找皇后也未必有用,因为这的确是个两难的选择,事情如果能像王汉新说的那么顺利那么他早就对高丽动手了。由于一旦动手就必须打到底,可是目前绢之国的确不适合再深陷于高丽战争的泥潭,如果战争会漫漫无期的话,那么他宁可接受和议,坐视高丽恢复元气。毕竟高丽已经伤筋动骨,想要恢复绝非短时间内能办到的,而且即使他们真的办到了,也只剩下了一半的国土,威胁也比原先小得多。
真正帮助刘龑下定决心与高丽死战到底的,是这次御前会议之后半个月传来的消息——安东都护府长史华猛将军战死!(未完待续。)u




天地烈风 第七十九章 四 江原道之战
华猛的死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因为绢之国的手段被高丽所看破的结果。由于兵力不足而不得不停下进攻步伐的绢之国军队想要改变这种境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攻江原道北部,因为那里还在高丽的控制之下,虽然在战略上已经被绢之国包围,可是这些士兵却拒绝投降,坚决采取了死守的态势。解决掉这一支顽抗的敌军,那么绢之国就能把包围它的部队解放出来投放到前线去。为了完成这一步,华猛主动请缨担任了此次任务的指挥。
遗憾的是绢之国的这一步早已被高丽方获悉。与其说这是高丽情报系统得力,倒不如说这是双方都公认的最佳选择。然而将这一推断加以运用的,则是刚刚出任庆尚道总兵的明义和尚。
明义借机向崔健江说明了自己的计划,然后顺利的从崔健江那里拿到了全权委任他为江原道全军总指挥的诏书,然后便只身一人驾起一叶扁舟来到了江原道北部,顺利的接过了那里的指挥权。
根据当地的态势,明义分析绢之国可能会采取的行动:既然绢之国的主力都在南边,那么从那里出击是势在必行的。可是出击的路线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从福喜里走高山集,从那里可以将这里的高丽军防御一切为二,然后各个击破;第二种则是从金化沿海路袭击通川,然后顺着海路一路打下元山城,这样做的好处是这里的防守相对薄弱,而且一旦攻下通川和元山,也就彻底切断了高丽军的退路。
明义最终断定绢之国会选择的路线一定是高山集,因为走通川显然是可以将高丽军活活困死的万全之举,可是绢之国目前的状况并不能接受长期战争的考验。而且无论是盖言晓还是华猛都是属于猛将的类型,直线条的进攻方式更加符合他们的个性。因此他毅然在本已十分薄弱的防守力量里抽出了全部的一千五百名弓箭手和八百名步兵开往高山集。这几乎已经是当地兵力的一半数字了。
相对的,绢之国这里能够动用的部队数量也非常有限。华猛千辛万苦抽调了三千名士兵偷偷开赴福喜里。从那里倍道兼行直扑高山集。
在他的计划里,夜袭高山集后立即包围南侧的高丽军。每多攻下一块地方那么绢之国的压力也就越小一分,让战争的天平向自己这一侧倾斜。
趁着夜色接近高山集的边缘地带,华猛正在欣喜自己的计划快要成功的当口,忽然听见前队响起了惨叫声。原来是高丽军在高山集周围设置了许多陷坑,黑夜之中不明就里的绢之国士兵就这么踩了上去。随即高山集里鼓声大振,士兵们的喊杀声震天动地。
华猛一见敌军反应如此迅速,显然是戒备森严。如果是其他武将,恐怕就会就此退兵。那样到了天亮他就能发现其实高山集里面的守军高达将近千人,甚至可能由此得知整个江原道南部防线都变得十分薄弱,事情的结果可能完全相反。可惜华猛是个勇猛果敢的武将,他见事情败露,第一反应就是改偷袭为强攻,因为他知道高山集的敌军数量不过二百多。
当打头阵的士兵们觉得对方的实力不寻常的时候,黑夜中突然飞出了一支火箭,那支火箭掠过漆黑的夜空,不偏不倚的射在了绢之国军队的中央位置!
随着这支箭的落地,四周突然射来如雨的箭矢。原来明义把一千五百名弓箭手布置在了高山集的两侧。并且给每个士兵分发了两壶箭,他对士兵的要求就是朝着火箭指出的方位猛射,一定要尽最快速度把手里的六十支箭全部射出去。然后就立即投入白刃战。
整整九万支箭在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内向绢之国军队倾泻而来,绢之国军队被射得完全蒙了,黑夜之中甚至不知道对方的位置,尽管竖起了盾牌,可箭矢还是从前后左右上下不断飞来。在这一炷香之中,有超过一千八百名士兵非死既伤,就连华猛本人也中了四箭,好在他身披重甲,这些没有准头的箭没能贯穿铠甲的保护。
看起来敌军的数量应该和自己的部队相差不多。华猛从对方箭矢的密度中判明了这一点。自己完全被算计了,敌军完全依靠弓箭猛射。那么在箭雨停止以后一定会进行白刃战。因此在密集的箭雨之中华猛还是努力组好了自己的队形,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后退就会完全崩溃。只有坚持到天亮才能想办法摆脱敌军。
高丽军的猛攻如期而至,但是他们遭遇到了强烈的抵抗。已经打定主意坚守的华猛将阵型尽可能的布置得密集——已经没有箭的高丽军已经无法对密集阵型造成伤害了。于是那些扔下弓箭转入白刃战的弓箭手就像撞在一堵墙上一样被弹了回来,连续四次攻击都没能奏效。
就在这个时候,明义率领八百步兵朝着华猛的阵型中央发起了突击。明义顶盔贯甲手持铜棍在前面开路,他那条近百斤的大棍凭借着强大的势能掀起了一股风,凡是被卷在这风中的士兵轻者骨断筋折,重者脑浆迸裂,立即在绢之国的阵型中凿出一个洞来。
华猛知道他遇到了劲敌,从对方的行动中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力大无穷的怪物,可是华猛必须迎上前去,身为武将此时是不能让士兵们无谓牺牲的。短暂的交手之后华猛双手虎口全被震裂,双方的力量差距太大了。一向以猛将著称的华猛在辽东军中也是有名的大将,可在明义的面前却如同一个孱弱的少年一样不堪一击!华猛明知不敌,可他还是不肯退后,既然自己不可能打赢眼前这个对手,那么至少也要与对方同归于尽才行!否则自己的部下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眼看着明义的棍子朝着自己直劈下来,华猛却只是略微歪头躲过了头顶的致命一击,同时他的大刀也砍向明义的身躯!这是鱼死网破的打法,华猛已经有了必死的觉悟。明义的棍子切切实实的砸中了华猛的左肩,这一击砸断了华猛的锁骨和左侧的所有肋骨,可是华猛的刀也砍到了明义身上。遗憾的是明义这一击太过刚猛,华猛的左臂也被棍势带动,他的大刀准头因此歪向了一边,大刀虽然砍开了明义的铠甲,却只是划破了他的皮肤而已,并没有受到致命伤。
华猛的战死宣告了此战的胜负,战到天明时分,绢之国的三千大军全军覆没,生还着不到两百人。这是与高丽再次开战以来绢之国遭到的第一次惨败,更有都护府长史华猛为国捐躯。这一战改变了高丽与绢之国的前线态势,而明义也因为这一战而名声大噪,俨然成了高丽的民族英雄。(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七十九章 五 援军
华猛的战死对于安东都护府乃至于整个绢之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年人才济济的辽东军随着常邈的离去似乎也开始凋零,如今只剩下幽州防御使朱天顺和安东都护府司马盖言晓是辽东军的元老尚且健在,其他如苏成栋,薛伯仁,高定边,王汉新都不是辽东军初建时的原班人马了。
由于华猛的殉国,安东都护府的兵力空缺更加明显,以至于刘龑不得不下决心调集援军驰援当地,同时指挥人员的空缺也造就了高定边的抬头,他由此出任都护府长史一职,成为了盖言晓的副将。
高定边成为长史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领虎卫营迅速出击,趁着高丽军还没从胜利的喜悦中走出来的当口夺取了兵力空虚的通川和元山两处要点,从战略上完成了对江原道高丽军的彻底包围态势。高定边这么做的理由很明确——既然目前已经无力对江原道的残敌进行肃清,那么有效的制止他们逃回南部增强高丽军队实力就是上策,尤其是当这支部队已经经历了一场胜利的刺激和实战经验的累积以后,更需要阻止他们与南部的敌人汇合。虽然这样做的代价势必造成安东都护府兵力的更加薄弱,但是处于守势毕竟可以节省一部分兵力,长期的封锁敌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何况只要朝廷的援军一到,他大可以用这支生力军来解决掉这股敌军的。高定边深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止高丽军积累战胜绢之国的信心,这样才能在精神上打垮这个国家。
高定边的军事行动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由于他抽调虎卫营的兵力展开突袭,使得安东都护府的机动兵力空缺,明义在缓过劲儿来以后悍然向福喜里发动了进攻,结果由于作为机动援护兵力的虎卫营不在,使得福喜里再次落入了高丽人手中。尽管福喜里的失守对于绢之国与高丽作战的整体战略格局上并没有什么损失,可是明义本人却积累了声望,他用少数高丽军接连取得胜利树立了高丽军民抵抗到底的信心,这一点的影响远比福喜里的得失更重要。
日子在双方的僵持之中一天天的过去了。两个月之后的一天。高定边突然接到了都护杨莲的密信,让他立即回到平壤商议下一步计划,高定边将手头的事务移交给副手以后立即从元山一路赶回了平壤城。
一回到都护府,就见到了盖言晓满面春风的迎接了出来。高定边对于这位世叔一向敬爱有加,他知道盖言晓是个有什么都摆在脸上的人,他这么高兴肯定不是见到自己这么简单,这背后一定有什么好消息。
“大人。是有什么好消息吗?”高定边施礼问道。
盖言晓也不还礼,而是凑上来轻声道:“朝廷派的援军就快到了。领军的将领也在三天前提前赶到了,你赶紧随我一起去见杨都护。”
“太好了,这次皇上派来多少援军?由谁领军?”
“你见了都护自然都会知道,快随我来。”盖言晓一把扯过他的手臂就往里面拉。
高定边听得一头雾水,他奇怪的是盖言晓平时可不是这么遮遮掩掩的人,今天这是怎么了。进入都护府大堂,杨莲已经居中而坐,右手边站立着一个人,身材不高。长得眉清目秀,一身银白色的铠甲,背后披着一张白虎皮斗篷,那虎皮的内衬已经被血染成一片鲜红色,只是时间久远了血色早已发暗。光看这件斗篷高定边就知道了来人的身份,那正是他的结拜兄弟,安远将军王汉新!
高定边紧走几步上前一把将王汉新抱在了怀中。兄弟两人久别重逢竟然都说不出一句话来,杨莲和盖言晓看着这两个年轻的武将颔首微笑。
不知过了多久,高定边才放开了手,捶了王汉新一拳道:“陛下怎么找你带兵来支援啊?”
王汉新揉揉被他打的地方笑道:“要说对高丽作战,满朝的文武由谁比我更合适的?我们一起打下了半个高丽,剩下那一半交给你一个人我也不放心啊。再说这次是我来救你,让你欠我一个人情不是让人很痛快的一件事吗?我当然要向陛下请命了。”
1...155156157158159...2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