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烈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流口水的老鸡
这么做本来完全是出于好心,结果却引发了所有人的不满:叶儿羌觉得自己受了冷落才会被吐蕃使者忘记,其他三个羌族部落则认为绢之国故意偏袒叶儿羌降低了他们的收购价格,会州官方反而落了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本来这件事情大家最多心有怨言也就罢了,等熬过了这个小荒年日子就会恢复平常,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事情,加剧了羌族各部的矛盾。
一小股前去交换物资的唐羌部族的人被人袭击,不但把牛羊马匹以及随行的货物劫掠一空还把人全杀了,案发之后,唐羌的人根据现场痕迹进行追踪,结果发现加害者的踪迹消失在了叶儿羌部的领地之内,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唐羌部的头人自然要找叶儿羌部算账,可叶儿羌部对此事却拒不承认,咬死了这件事情不是叶儿羌人干的。双方的矛盾迅速升级,很快就演变成了两部族之间的全面冲突。
作为统治这一方的绢之国当然不能坐视两个部族就这么干起来,可是绢之国在这里的兵力不足,难以用武力来迫使双方放下武器何谈,因此联合各部族出面和解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法了,有了各部族的公论以后这两个部族也就不好再执拗下去,否则很可能招来各族的共同讨伐。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首先是在各部族联合会议上,绢之国的态度暧昧引发了大家的不满。在这件事情上绢之国一方面觉得叶儿羌人不至于为了这么一点蝇头小利干出这么出格的事情来,一方面却又苦于拿不出叶儿羌人无辜的证据,结果被大家以为是他在偏袒叶儿羌人,这尤其使得麻羌和烧当羌人觉得不满,因为之前他们就觉得绢之国故意偏袒叶儿羌部。
其次是本来处于弱小地位的叶儿羌却出人意表的在与唐羌的冲突中获得了一次大胜,唐羌不但输了仗,还损失了很多牛马物资。这个结果更加加深了各部对绢之国的误会,他们认为绢之国出面调停是在为叶儿羌人争取时间。这么一来绢之国反而变得里外不是人了,为了平息各部的怒气,绢之国只得派出使者前往叶儿羌部,要求叶儿羌把夺来的战利品归还给唐羌部,这叶儿羌人当然不干了,这是他们流血流汗才拿到的战利品,何况他们本来就是被冤枉的,在他们眼里唐羌人才是故意挑起争端的过错一方。
由此为契机,唐羌,烧当羌和麻羌组成了联盟,公然对叶儿羌人和绢之国官府发起了挑战。绢之国事情没摆平还惹来了大麻烦,只得缩在城池之中固守,同时向朝廷求援;而叶儿羌也在三部联合讨伐的包围之中处于守势,最后不得不向当地的吐蕃族求援。
其实这件事的幕后真凶就是吐蕃人。他们早就接到了罗得萨恩的指示尽可能寻找机会扩大羌族与绢之国的矛盾,借此扩大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因此他们瞅准了这个机会制造摩擦。叶儿羌人的求援当然是他们趁机介入的绝好机会,但是吐蕃人也不想卷入这个事件太深。一来卷入太深势必会损耗吐蕃本身的实力,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他们的确愿意扩大在这片的影响力,可是却不想付出太大的代价;二来这么做也会引起绢之国的注意。因此吐蕃人的支援程度并不是明面上的出兵,而是暗地里的。在他们看来把整个河西地区闹乱才是符合利益的,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绢之国在这片地区的威信,也可以把水搅浑,让各部族不得不为了自身安全而战,这样就不容易暴露出吐蕃的意图了。最终吐蕃人将凭借背后整个吐蕃国的力量和影响力在这片地区获得优势。
当然,这只是吐蕃人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作为冲突的实际承担者,叶儿羌人确实相当卖力的在保卫他们的家园,更戏剧性的是他们在面对那三支羌族联军的战斗中连续取得了两次胜利,大大的鼓舞了本族人的战斗意志。这其中涌现出来两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在这两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使得他们一跃成了叶儿羌人心目中的英雄。他们是古尔和巴尔兄弟,其实就是突契大汗阿比契力尔派到绢之国的两名间谍帖蒙和合撒。(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九十三章 七 平乱策
会州地区的骚乱传到京城长安以后,刘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该不该派兵平乱,派兵的话该派多少兵。
会州地区绢之国的驻军数量不足问题由来已久,可是这并不是绢之国不愿意派兵,而是因为养不起那么多兵。会州所处的地区如果不是屯田的话恐怕连目前这些兵也养不起,在这里只有黄河一条水道,可是它的下游地区却在突契的袭扰范围之内,因此不可能用水路来为这里的驻军运送粮食,用陆路运输的话消耗又太大,因此不得已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养这么些兵。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如果要派兵平乱,士兵少了不顶事,士兵多了粮食供给就很成问题,而且在准备对突契大举用兵的时候在河西一带留下隐患对于战略大局也是十分不利的。
依着刘龑的意思就想派王汉新去办这件事,可是想到这家伙还在闭门思过,如果贸然启用他的话难免又惹得朝堂上沸沸扬扬,说自己太偏心,结果他还是得私下里先和伍思成商量。
伍思成的看法和刘龑完全不同,他觉得刘龑不趁着这个机会让王汉新立下战功来抵消他的过错的话,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他安排到麟州一线的战场上去了。
为了保险起见,刘龑派伍思成给王汉新带去一个口谕,给他会州地区的各种情报,让他先写一份针对会州地区骚乱的策论,如果合适的话刘龑再正式召见他加以委任。
两天以后,伍思成送来了王汉新所写的策论,刘龑打开一看,不禁又喜又忧:王汉新在策论里提出绢之国之所以会在会州地区闹出这样的乱子来,关键就在与缺乏了两样东西——恩和威。
因为兵力不足所以底气不足,因此在当地的威望也就不高,为此不得不选择以夷制夷的策略,借助各部之间的矛盾和利益来控制他们,因此也就使得各部落之间都感受不到绢之国对自己有恩。在他们的眼里绢之国只不过是凭借着背后的实力统治这片地区,利用他们的一个政权而已。凡事都是从最坏的方向去考虑绢之国的根本意愿。这也就是这次的骚乱的根本原因,当诸多误会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事情就变了味道了。
针对这一点王汉新也提出了三条解决方案。第一,他认为叶儿羌的作案动机不足,即便这事真是他们干的,他们也犯不着为了这么点东西和三大部族交战。相反他们为了争得清白而不惜一战的可能性更大些。因此查明究竟是谁袭击了唐羌人的货物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这件事情必须尽快查明,以便居中调停交战双方。
第二,平定骚乱该出的兵一定要出。没有强大的军力做后盾,各部都不会真正听命于绢之国。要平定骚乱就先要把之前没有树立起来的威严树立起来,这对今后的统治是十分有利的,也是为施恩做好准备。有恩无威会被认为是软弱可欺,有威无恩会被说成是残暴不仁。
第三,河西走廊对于绢之国是相当的重要,所以用以往的方式是不可能真正在这片地区站稳脚跟的。要想彻底掌握河西走廊的控制权,绢之国必须要有下大本钱的打算。这件事必须立即着手去办,为今后铺路。
王汉新认为在会州地区应该扩大屯田的规模,以便养兵。同时应该动用民夫,在泾水上游挖一条渠与黄河联通,这样就可以避开突契的攻击开通漕运,将长安的粮食运送到会州地区,这样一来河西一带的局就完全活了,不但可以拥有更多的驻军,来回调动军队的速度也将大大提高。这样一来,河西走廊将完全置于绢之国的控制之下,凭借强大的物力人力,任何部族都别想再对抗绢之国。
刘龑看完这份策论,将它交给了薛伯仁和安靖边过目,叹息道:“想不到啊,王汉新这个臭小子办事胡闹,完全没有章法,可是一碰到和战争有关的事情,他脑子清楚得很啊。这份策论写来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薛伯仁看了也是连连点头,就连安靖边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办法有其可行性。
薛伯仁道:“陛下,这份策论的第三条,手笔未免太大了,这要动用的民夫恐怕会超过十万人,工期至少要半年以上才行。以目前府库中帑银的数目来说,似乎??????”
刘龑摆摆手道:“钱不是问题。这件事情是有利于将来的,现在的投入虽然大,可是将来的回报也一定很大!就算让朕把皇宫里的宝物拿去抵押也要办成这件事!将来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控制西域地区,河西走廊越是稳固我们的把握也就越大!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些。”
安靖边道:“以这份策论而言确实可行,但是陛下如果是要委任王汉新为将的话,那么老臣认为并不合适。此人目前尚在禁足期间,不宜随便改变对他的处罚决定让他侥幸逃脱,而且此人行事不定,如果让他领兵出征,很有可能重演高丽战场上的悲剧,那样会极大的影响我们在河西地区的统治。”
“这的确是个问题,微臣也有同感。”薛伯仁难得的站在了安靖边的这边。
刘龑摸着下巴上的胡须喃喃道:“两位爱卿言之有理,这倒是个问题。这小子劣迹斑斑,实在难以捉摸。可是能够完全掌握这份策论的人恐怕也只有这个臭小子了。可惜高定边已经去幽州赴任了,不然他倒是个最佳人选。”
伍思成在一旁提醒道:“陛下可以给他派个监军啊,一来可以提醒他是待罪之身,等他回来照样要继续把他关在家里禁足,此外也可以防止他在前线胡来,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你说的是不错,可是派谁去才能镇得住这个小子呢?”刘龑皱着眉道。在他看来除了高定边以外还真没什么人能镇得住王汉新。
伍思成笑了笑道:“陛下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依微臣看任谁也难以镇住他。倒不如派个和他有仇的人。这样的人选多得是。”
“那难保这小子不会把这监军给杀了吧。”刘龑道。
“那就要看陛下给这位监军大人多大的权限了。”伍思成意味深长的说道。(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九十四章 一 出兵
王汉新担任平乱军总指挥的消息让大家群情激奋,因为这么一来这位还在受处分期内的将军就可以公然摆脱处分建立功勋了。
而当国舅米益国被任命为此次平乱军监军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讶得长大了嘴。米益国和王汉新有仇这点不假,可是让他来做监军显然是胡闹。众所周知米益国患了恐王症,别说看见王汉新了,就是听见他的名字都紧张,让他却监王汉新的军,别说对王汉新没有任何威慑力,怕是吓都要吓死了。
关于这件事就连米益国的姐姐丽嫔都觉得不合适,向刘龑提出了异议。可是刘龑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米益国这种状态很不正常,如果不能根治的话很可能落下大病。心病还要心药来医,刘龑认为米益国之所以那么怕王汉新就是在被王汉新揍的时候被他身上那股杀气给吓到了,在米益国的眼里王汉新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魔王了。虽然说王汉新是杀人魔王倒也确实不算冤枉他,但是在王汉新身上还有其他的优点存在。刘龑认为米益国想要治好恐王病,那就得老老实实的和王汉新呆在一起一段时间,通过观察来了解这个魔王的其他面,只有解开了这个心结才能根治他的这个毛病。此外刘龑也指出米益国文不成武不就的,就算将来自己想提拔他做个一官半职的也只能是闲职而已,倒不如让他出去历练历练,有了些许军功,将来也好堵比人口实,为丽嫔在宫外留个可以依靠的血亲,也好对得起忠良之后的米家。
被刘龑这么说,丽嫔才勉强同意了他的观点。不过为了保护好这个弟弟,她从刘龑那里为米益国讨来了一把尚方宝剑。不过刘龑做的也够绝的,这把剑见剑如见皇上,但是拿这把剑的人什么人都不能管,只能管王汉新一个,而且必须是王汉新要滥杀无辜的时候才能使用。当然,这无辜者当中也包括米益国自己。
对于此次派遣平乱军的规模,刘龑听从了王汉新的意见。因为王汉新历来主张兵贵精不贵多,况且路途艰难粮食转运不便也确实带不多部队。王汉新选中的还是当初和他一起平定卫州之乱的骑兵队,只不过由于这几年连续用兵,有经验的战士很容易被其他部队调走,如今能给他调度的只有不到五千骑兵。
周嗣义,陈氏兄弟都随军一起出征。队伍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这批士兵的士气却十分高昂——因为大家对于被王汉新统帅这件事都十分兴奋。王汉新在朝廷里的名声很糟糕,可是在士兵中的名声却出奇的好。他不但没有当官的架子,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更关键的是他是个常胜将军,没有什么比能够让自己活着回家还能领到赏赐更让士兵们高兴的了。因此这五千骑兵出城的时候旗帜鲜明,铠甲鲜亮,整齐划一,唯一打破这副画面的人就是监军米益国,他躲在尽可能的远离王汉新的地方,在十名护卫的保护下战战兢兢的上了路。
由于大家都是轻车熟路,所以都明白在王汉新手下做事并不轻松。王汉新的行动速度非常快,而且他对情报的收集要求又很高,所以每个人都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只有这个米益国受不了,他身子虚弱哪里经得起这军营里的折腾,才第二天就已经疲惫不堪,难以为继了。可是他又不敢和王汉新提出缓行的要求,只能咬牙忍着。到了第三天实在撑不住,最后是他的护卫跑去向王汉新禀告了这个状况。
出乎米益国的意料,王汉新竟然拨转马头跑到了自己这边仔细检查了一下状况,然后冷冷说道:“说实话这趟差事的确不适合国舅爷你这种人,但是我看你也的确不是生病了,只是这种旅途奔波让你太疲劳了。我告诉你我不可能放慢整支部队的行进速度来迁就你,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你和你的护卫以你认为合适的速度继续前进,但是我不能给你再加派护卫,如果一路上遇到什么危险我也无能为力;二,你咬着牙继续坚持,再过几天你的身体就会适应这种劳累,到时候你就会轻松了。该怎么选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会过问。告辞了。”
王汉新说完便策马而去,留下了米益国和他的十名护卫。
米益国看着王汉新和大军渐渐远去,眼泪止不住的滚落了出来。刚才王汉新和他说话的时候他累得连害怕的力气都没有,可现在他只觉得浑身颤抖。
“国舅爷,不如就这么停下来休息吧,您的身体不能再操劳了。”一个护卫如此建议。
“混账!我是监军!要是被自己的部队扔在后面还监什么军!只能赶上去!”米益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骂道。
当天晚上,当米益国拖着两条腿爬进自己的帐篷时发现他的帐中摆着一瓶药酒,又累又渴的他也顾不得许多一口气全给灌了下去,然后胡乱吃了些东西便睡下了。等到第二天清晨起来的时候身上的酸痛居然减轻了不少,精神也比前一日好了些。
这时候米益国才想起昨天的这壶药酒来,派人去打听究竟是谁给的,结果护卫回报说这是王汉新让陈氏兄弟配制的药酒,服用后可以去除疲劳振奋精神。
这时候米益国呆住了,他喃喃的说道:“想不到这个人还会替我着想。”
“王大人曾托小人带个话给国舅爷,若是国舅爷说王大人是为国舅爷着想这句话,就转告国舅爷说他是不想让您死在半路上,您该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战争。男儿就算是要死也要死在战场上才行。”
米益国听了这话呆了半晌,才道:“好吧,要是这个时候倒下了未免也太让别人看不起了。那就让我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吧。”
米益国双腿一夹马腹,那马便飞也似的跑了起来,直奔向日落的方向。(未完待续。)
天地烈风 第九十四章 二 会州平乱
在王汉新的平乱军赶到会州地区之前,争执双方的态势也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叶儿羌有了吐蕃人的暗中支持,虽然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却有了相对充足的作战物资,在古尔兄弟的指挥下接连取得四场胜利,士气高涨;反观唐羌、烧当羌、麻羌三族联盟势力庞大却连战连败,相互之间的信赖越来越少,虽然名义上还是联盟,却各自占据一处据守,呈品字形与叶儿羌对峙。
王汉新首先采取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奇袭。
概括这个战术很简单,实施起来却有着天壤之别。要达成奇袭的突然性,首先要归功于王汉新部队运动的超高速度。他的速度让整个河西走廊都为之咋舌,各部获悉绢之国出兵的消息以后甚至连基本的应对都来不及做。其次就是王汉新之前做了大量的情报收集工作,他对于争战双方的地理位置,环境,布防状况非常清楚,因此才针对部署最薄弱的烧当羌率先下手,展开夜袭。
王汉新与周嗣义从北方突入烧当羌的驻守地,陈氏兄弟则带领着少数骑兵分为两翼夹攻。由于是夜间行动,烧当羌把在两翼大造声势的陈氏兄弟当做了进攻的主力,结果被中路突破的王汉新打了个正着,惊恐的烧当羌人直到中路被突破时还以为两翼有更多的敌军正压迫过来,顿时四散奔逃。激战半夜的结果,烧当羌的七千多人全部溃散,他们的大小二十几个首领被活捉了一大半。
但是这还不是王汉新奇袭的结束,他扔下了遍地乱窜的烧当羌残部,率领大军急袭了离烧当羌最近的唐羌人营地。这一招大大出乎了唐羌人的预料,甚至在他们刚刚得到烧当羌溃败的消息之后王汉新的部队就杀到了。面对突然到来的绢之国大军,唐羌人同样陷入了慌乱之中。好在唐羌人是三族联盟中最强大的一支,拥有两万多人的羌族武装同样是由骑兵组成,因此与遭遇夜袭的烧当羌不同,他们在短暂的混乱之后还是重整的态势。遗憾的是他们面对的是绢之国最强悍的武将之一王汉新,王汉新立即察觉到对方的行动开始变得有序而改变了作战策略,目标从击溃敌军变成了直扑唐羌军的中心地带,目标成了唐羌族的首领们。这个时候唐羌作为一个部落联盟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各个唐羌族的小部落都服从于首领的领导,可各个小部落的服从度却截然不同,在面对大局和自身部落利益的抉择时,各部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维护首领还是维持阵列防止敌军突破的不同反应给了王汉新宝贵的时机,他将原本整齐的唐羌军阵列那些许的破绽加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很快瓦解了唐羌军队即将成型的阵列,最终逼迫唐羌族的首领率先退却,从而导致了唐羌族的最终败北。
连续两天之内击破了三族联盟中最强和最弱的两支军队,王汉新的威名一夜之间响彻了整个会州地区。仅仅一战就完全打破了羌族争斗双方的平衡,三族联盟瞬间被打散。如果这个时候叶儿羌配合绢之国举兵进攻的话,那么仅剩一支的麻羌恐怕独木难支了。
在这个当口,王汉新并没有继续出兵攻击麻羌,留下自己的五千人马原地休整,自己则带着被俘的烧当羌大小首领们造访了麻羌的营地。
这下把麻羌人给弄蒙了。此时的麻羌族正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一方面后悔不该趟这趟浑水,一点好处没捞到反而面临着叶儿羌的攻击和绢之国的讨伐,另一方面则忧虑该如何行动才能确保自己的部族全身而退。这个时候王汉新的到访让他们觉得完全摸不到头脑,原本他们认为王汉新会乘胜追击立即发动对自己的进攻的,又惊又怕之下只得将王汉新一行人迎入了自己的营地。
王汉新在这次与烧当羌和麻羌首领的会晤之中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绢之国实在无意让羌族各部陷入战乱之中。自己之所以先拿烧当羌和唐羌下手,不过为了对他们首先挑起战端加以惩戒,所以在作战时才没有像以往那样赶尽杀绝,而是仅仅以击溃为目标。为了这么小小的一件袭击事件,羌族这样互相攻伐谁都不可能从中获益,反而让吐蕃族借机染指了羌族的内部争斗,借机扩大了势力。绢之国作为统治这一片地区的国度,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如果袭击事件真是叶儿羌人所为,那么绢之国一定会让叶儿羌族做出道歉和补偿。可是问题在于事件的主谋是否真是叶儿羌人?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整个事件中获利者只有吐蕃人而已,这一点是十分可疑的,因此建议双方暂时放下争执,给自己时间来查明事件的真相,避免羌族因为这种无意义的争斗白白牺牲更多人命。
在王汉新软硬兼施的说辞下,成功说服了麻羌和烧当羌的首领们,之后在王汉新的主持下三方一同将逃亡的唐羌首领找了回来加以劝说,最后三族联盟同意暂时罢兵休战,但是前提是叶儿羌族也必须放弃继续用武力解决问题,一同等待绢之国对整个事件加以调查。于是摆在王汉新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已经与吐蕃人联手的叶儿羌族了。
事实上王汉新的这些举动早就惊动了叶儿羌族和吐蕃人。他们同样被王汉新的快速行动所震慑,一时之间也难以判明绢之国的态度究竟是什么。一开始他们以为绢之国是帮助叶儿羌族讨伐三族联盟,借机打压羌族势力并且拉拢叶儿羌族,可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显然绢之国在狠狠教训了三族联盟之后反而与其结成了同盟关系,那么他们接下来要对付的显然就是叶儿羌族了。
“真是个奇妙的家伙啊。”化名为古尔的帖蒙看着手中的地图朝着兄弟合撒笑道:“想不到这个王汉新竟然会选择先打击三族联盟,然后再与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看来我真是小看了这个人了呢。”
“那后面的仗打起来会更加艰难了。”化名为巴尔的合撒答道。
“那倒也不见得。如果我是王汉新的话就不会这么做。之前他能成功无非是因为奇袭的关系。现在他的兵力多少大家已经很明了了,想再来一次奇袭也不可能。反倒是他趁着把那三族打怕了以后迅速说服三族与他合作的政治攻势更让人担心。”
“那咱们要不要用点手段分化瓦解这三个族与绢之国的关系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