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铁血中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飘寞
“谢谢方大人提醒,殿下对这次谈判寄予厚望,成功与否涉及到了后续的一系列计划的实施,我是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职,耽误了世子的大事。不过依照我们的实力和处境,确实不需要太过担心了。没想到我也落入了俗套,瞎担心起来了。明天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况且法国也没多少可用之兵了,晾他萨科齐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作为外交大臣,丁生的阅历比方策还要丰富,所以一经提醒,顿时也明白过来,连说话都开始带着俏皮了。
听到丁生没有谈及程宇华的后续计划是什么,虽然好奇,但是方策也不想多问,十多年的师爷生涯,让他明白不该知道的就不应该知道。既然丁生不想细说,那么肯定事关重大,需要保密,所以方策直接略过,转换话题道:“丁大人,这洋人就是不一样,建房子都用钢筋洋灰,而且一建就是好几层,虽然这房子看起来很结实,但是我认为还是我们的老式房子住得舒坦。”
原本还怕自己说漏嘴,一旦方策追问起来不好回答,现在见到对方主动换了话题,这让他对方策的为人更是欣赏了。
听到方策感叹起了洋灰楼房,丁生也是同感。于是附和道:“方大人,其实这样的房子在广西和云南已经有很多了,因为这样的房子不易燃,坚固,所以那边的很多工厂大多采用。世子殿下曾经也说过和你差不多的话。”
方策曾经和程宇华一起呆过半个月,按照他的了解,程宇华说话处事都很开明新颖,在广州的时候多次提到要禁止民间的诸多陋习。原本以为他不会保守,如今听到丁生的话,让他很是疑惑,所以不禁问道:“世子也有我这种想法?他不是一直提倡新生活,禁止陋习吗?”
“嗯,殿下确实提倡新生活,禁止妇女缠足、世俗族长风俗等陋习,鼓励女性进学校接受教育等等,但是殿下同样鼓励保护文物,保护祖宗留下来的古籍,发扬武术、中医等技艺。他和越王殿下也喜欢住我们的老式房子,王府就是仿照江南园林建造的。”丁生简单的介绍了下程宇华对民俗的一些观点,概括起来就是对文明民俗要发扬,对陋习民俗要禁止,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程宇华曾经甚至要求教育部收集各类武术秘籍。
两人聊着聊着居然谈起了对古文化的保护问题,气氛随之轻松起来,全然没有了之前的紧张忧虑。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此时在南宁的程宇华还真是在考虑中医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是单单提出口号和要求了,而是在和中医泰斗华新老院长一起探讨。
1881铁血中华 第五十一章保护中医
华新虽然还在担任院长一职,但是作为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现在已经基本处在半退休的状态,平常只是偶尔去学校授课,大多数时间都呆在越王府,一边总结他之前的行医经验,一边充当王府的首席御医。
尽管不再管教学的具体事务,但是他还是很关心中医的发展的,经常会到学校去听取其他教师对中医现况的介绍,因此他对中医现状还是很清楚的。
在程传民主动引进西医之前,南宁境内除了极少数牧师提供西医服务之外,百姓生病基本都是看中医,排斥西医。但是随着西医的发展,百姓逐渐接受了西医,因为西医见效快,药物服用方便,这样就挤占了中医的生存空间。要不是中医费用便宜,还有几千年来对百姓观念的重大影响,华新都要认为中医还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了。
最近几年来,作为南宁境内中医界的泰斗,华新一直在思考关于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比较了中西医的优缺点,试图学习西医成功的一些经验,也确实找到了很多可操作的方法。只是最后让他失望的是,中医在最基本的传承问题上,也就是教学上遇到了跨不过去的难题。
西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功的形成了他们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教学。但是中医却不行,在西南中医学院建立之前,每个中医都是单独教学,一般只带几个学生,而且各有各的一套理论,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这就导致了对某些病情的诊断,不同的中医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样一来,无疑会给中医的交流产生障碍,而没有了交流就很难有进步。
程传民当初建立西南中医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中医不同流派可以聚在一起交流,但是中医长久以来形成的流派隔阂,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各派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就是学校虽然开办了好几年,但是鲜有建树,毕业的学生也不多,唯一的贡献就是激活了中医界的辩论。
对于中医现在的困境,华新想起了程宇华曾多次公开表示保护中医的言论,所以最后只好求助程宇华,意图说服程宇华利用政府行政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程宇华之所以表示要保护中医,支持中医,其实是由后世中医的残酷处境而有感而发的。由于国家的内战、抗日战争等原因,导致了大量中医古代理论书籍的丢失,甚至是人才的断层,到了他前世的时候,中医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百姓不相信中医,加上国外西药制造商的不断恶意宣传,最后中医基本沦为了一种保健方式,而不是治病的医术了。
中医在国内处境尴尬,反倒是在国外得到了大势发展,改名换姓变成了韩国的韩医、日本的汉医。
正因为知道这些,所以程宇华就想趁着现在古籍大部都还存在,将之集中起来,合各流派之长,尽快完成中医理论的编写,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医得到大发展,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而由于中医理论的混杂导致了学习不易,民间中医师严重缺乏,而西医看病费用又太高,这样一来,百姓就是生病了,也得不到很好的医治。只有中医得到大发展,开花结果,百姓才能得到实惠。
因此,他对于华新的很多观点都是很赞同的,更何况,当初他晕过去还是对方救过来的呢,父亲称传民现在的疗养也是华新负责,可以说,他的整个家族都是中医的受益者。
在听了华新关于中医现状的介绍后,程宇华问道:“华老,你认为现在中医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殿下,现在最急需的就是号召各流派将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共享,总结各自的优劣,然后编写中医的教学大纲,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像西医学校那样成批的培养中医人才,只有中医师多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来丰富中医理论,促进相关学术的繁荣。”这个问题其实在华新的脑子里想了很长的时间了,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而且语气都带着急切。
看到面前这个老人心急的样子,程宇华也知道他确实是忧心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技艺。自己不管是为了成全老人的一个心愿也好,还是为了民族精粹的发展也好,都要好好思考一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中医的发展问题。
只是对于专业的问题,程宇华向来都是先听专业人员的意见,自己虽然关注中医,但是毕竟不是专业人员,不了解其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这样就很难提出切合实际的办法。而只有常年沉浸在自己专业里面的人,才会有足够的认识来提出看法和意见。
因此,程宇华在说出自己的意见前向华新问道:“华老,依你的意见,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很好的帮助你们中医界解决问题?”
听到程宇华说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华新立即兴奋起来,连满是皱纹的脸上似乎都红润了起来。他来的目的就是这个,因为单靠他一个人实在是没有很好的办法,而且他也想不出什么具体的办法来。
“殿下,其实现在很多人也知道中医的现状,也想解决问题,只是囿于流派之见,很多他们珍藏的流派经典都被视为珍宝,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更是被视为秘密,轻易不示人,害怕流传出去影响他们的生存。而政府只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相信他们还是很乐意为了中医发展而出心出力的。不会像现在这样忧心的人多,而真正愿意来解决问题的人少。至于政府如何让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老朽还真不知道。”
程宇华没想到华新只是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笼统的办法,那就是让各流派将各自珍藏的中医古籍和经验拿出来共享,而把怎样让他们愿意拿出来的办法丢给了他。
最后程宇华也想明白了,老人一辈子都在研究中医,研究怎样治病,没有从政经历,缺少从行政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要他说出具体的办法,还真是有点为难他了。还不如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他从一个中医从业人员的角度来思考可不可行来的管用。
“华老,这样吧,对于中医我也有一些看法,我说出来,你帮我看一下可不可行。”
“殿下,老朽洗耳恭听。”华新也知道他今天来得有点贸然,可是他确实是心里着急。现在听到程宇华有想法,这让他的心里松了一口气。
“对于那些各流派珍藏的古医籍,政府可以动员他们先拿出来印刷,完后原封不动的还给他们,绝对不会占为己有。对于他们自己总结的行医经验,政府可以帮助他们拿出来著书立说。对于那些对中医发展做出大贡献的人,政府可以给他们授予一个名号。另外,由政府组织相关人员一起编撰中医理论系列书籍,并且明确指明这些书籍将会作为官方教材使用。我暂时就想到这些,华老你看怎么样?”程宇华一口气将自己的办法全部说完,他相信一旦这些措施一公布出去,必然会受到哪些老中医的响应。
“妙啊,殿下,这几条已经足够让那些敝帚自珍的家伙疯狂的了,政府帮助他们著书立说,授予名号,如果让他们知道还有这等好事,他们绝对会心甘情愿的将所有东西拿出来的。”华新听到程宇华的办法,确实是激动的不行,这几条哪一条都能让别人欣喜若狂的了,因为这时候印刷不易,成本太高,而且由政府出面帮他们著书立说,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这足以让他们名留青史了。
“华老,那就这样,你先将我刚才的那几条公布出去,然后再和其他人一起商量个章程给我,我会通知教育部和文化部协助你的。”这时候程宇华意识到这何尝不是对古籍的一种保护,自己完全可以将范围扩大到所有古籍,每本古籍不需要翻印太多,政府不用付出太多钱,就可以讲那些古籍全部翻印一遍保存起来了。
华新心满意足的走了,程宇华也叫来刘玉林,将自己刚才的想法写下来,要他派人将之送到文化部去。
等刘玉林再次回来的时候,寇诚也跟着他一起进来了。看到寇诚,程宇华心中顿时一紧,立时想到了在香港即将开始的谈判,难道是法国在场外使暗招了?
等寇诚报告完,程宇华才明白,不是谈判出了问题,而是两千公里外的荷兰人出现异动。
自上次南宁政府帮助兰芳赶走汉奸刘阿生父子,并且经过一年时间打败荷兰人后,兰芳地域扩充很快,攻占了荷兰人的据点坤甸,将荷兰人赶到了苏卡达纳以南。之后兰芳统一周边的所有华人势力,兼并土著王国,将首府东万律改名为坤甸,仿照南宁建立现代共和国政府体系。
由于清廷管辖的百姓不断的越境迁移到南宁境内,导致南宁的人口大涨,土地紧张,最后程传民转换政策,将越境过来的百姓转移至兰芳。
经过几年的努力,兰芳人口从当初的几万人增加到现在的四十万人,建立了从农业到工业的经济体系,国力大涨。但是荷兰人一直不甘心,试图再次北上,只是害怕南宁插手,所以只好等待机会。
自南宁和法国的战争开始后,荷兰人欣喜若狂,认为他们反攻的机会到了。他们一边筹集物资,向苏卡达纳增兵,一边观察越南战场上的局势变化。让荷兰人没有想到的是,还没等他们做好战争准备,就传来了法国海陆军大败的消息。
做了这么多准备,结果又是一场空欢喜,荷兰人一气之下,利用一批物资鼓动东部与兰芳接壤的土著王国,调集一万多人于昨天进攻兰芳。
程宇华接到消息的时候,双方正在兰芳西部边境的新兰大战呢。
1881铁血中华 第五十二章兰芳异动
对于兰芳共和国,作为愤青的程宇华在后世就一直感觉是一个遗憾,如果当初清廷没有放弃兰芳,而是一直给予支持;如果它的第十一任大总长刘阿生不做汉奸出卖华人的利益,不与荷兰人里通外合消灭华人的抵抗力量,那么兰芳当年也不会灭亡,至少不会那么容易就灭亡。其实当时荷兰很害怕清廷的干涉,1884年就吞并了兰芳,直到清廷倒台,荷兰才敢正式向外宣布事实。
当然历史已经发生,在后世不会再有那么多如果,程宇华也只能接受南洋华人一次次受辱的事实,他也没有能力改变,但是这一世程宇华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力量,绝对不会再让悲剧发生。
越王程传民也和程宇华一样,要不然当初南宁才刚刚站稳脚跟,实力还很弱小的时候,程传民就想法设法的帮助兰芳抵御荷兰的入侵,赶走走狗刘阿生了。之后为了补充兰芳因为战乱损失的人口,也是为了迅速提高兰芳的国力,程传民更是一直都在向兰芳转运从清廷越境过来的难民。
程宇华在接过父亲的权力之后,也在延续父亲对兰芳执行的政策,甚至比他还要激进。他以上位就加快了向兰芳转运人口的速度,结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运去了将近十万人,占兰芳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程宇华很清楚,反正那里有大片可耕地,粮食一年三熟,根本不会缺粮食。就是运再多的人过去,只要有地方安置,就不愁消化不了。
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力,兰芳自己也在尽量增加势力,除了拼命从大陆那里接受人口外,也在转变经济结构。之前兰芳一直依靠的就只有采金业,空有那么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由于人口少,加上一直经受当地土著和荷兰的侵扰,所以农业极其落后。自上次击败了荷兰的入侵之后,利用人口的激增,开垦了大量的良田,粮食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外,还大量出口到了南宁。
严格意义上来说,之前兰芳一直采用的是联邦制的政体,是由几十个采金公司联合起来成立的类似总工会的组织。就是一起在那里采金的华人,也不仅仅只有兰芳一家,单是上规模的就至少还有两家,因此华人内部很难统一意见,就连上次的抗荷战争都有一部分人反对,直接导致了汉奸刘阿生的阴谋得逞。
囿于这一情况,战后大总长刘青山在南宁的支持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合所有狠人势力,基本上完全照搬了南宁的各项制度,建立现代政府结构。聘用南宁的军官为教官,利用南宁支援的武器建立三个团九千人的正规军。因此实力迅速得到恢复和扩张。
随后采用南宁的建议,一边将荷兰人挡在苏卡达纳以南,一边不断向西扩张,吞并当地土人王国,到这次荷兰人煽动土人发动战争的时候,兰芳已经将势力延伸到了加里曼丹岛的中部。
当然,扩张也就意味着和当地土人的矛盾激化,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土著人这么容易被荷兰人鼓动的原因。
听了寇诚关于兰芳的最新消息,程宇华问道:“这其中有没有法国人的影子?荷兰人想趁着我们和法国打仗的机会捞好处很正常,但是如今我们战胜了法国,势力正旺,而且已经在香港和法国展开了谈判,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好时机,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动手,但是内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清楚,他们就不怕我们支持兰芳大打特打?这事很不寻常啊!”
听到程宇华的分析,寇诚也附和道:“殿下,我们军情局的结论也是如此,不过荷兰人除了在萨卡达纳集结了五千军队之外,再没有其他异动了,此时荷兰人不管怎么做都很难得到好处,因此我们分析很可能背后是法国人在推动,借此让我们分散注意力,好让他们随后平定南圻。所以兰芳这次不会有太大的变数,也许单单只是土人受到了蛊惑。”
尽管对自己的分析很有信心,但是程宇华不喜欢像现在这样的被动应对,总感觉很别扭。从他参与政事以来,不管是对清廷的广东战争,还是这次和法国的越南战争,他都是谋定而后动,虽然也知道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会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但是程宇华是一个完美主义这者,能做到最好的既尽量做到最好,至少要让自己满意。这次事情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总给人一种不太好的感觉。
最后程宇华打定注意,不管怎么样,还是要提醒兰芳小心应付,如今南洋的取得现在的局面很不容易,绝对不能让法国和荷兰坏了好事,因此他转身对寇诚嘱咐道:“你通知兰芳,小心荷兰趁着他们和土著人大战的时候,突然从南方发动突袭,虽然我们认为荷兰现在错过了最好时机,但是荷兰人自己会怎么想,我们谁也猜不到。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觉得有需要,我们可以派兵增援,他们自己也可以适量扩军,五十万的青壮年人口,再增加两三千军队不会有太大问题。”
由于移民的特殊性,因此现在兰芳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百姓没有太大负担,因此军民比例就是达到四比一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看到程宇华如此谨慎,寇诚也没有感觉对方是在小题大做,历次事实证明,洋人对殖民的决心绝不是一般人既能理解的,很多时候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在飞蛾扑火,以小博大,但他们自己也许认为是在单手拿田螺,十拿九稳。
“殿下,那要不要把这些情况向丁大人和方大人通报一下?”寇诚这时候提醒道。
“嗯,还是通知一下吧,让他们心里有个准备,小心法国人使诈,这些欧洲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啊!”程宇华也觉得很有必要通报一下,要是这次是法国和荷兰达成了协议,采取联合行动,那么他们后续可能还会有其他动作,如果丁生在谈判中不了解情况,是会容易着了法国人的道的。
寇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既然和程宇华商量好了对策,那么以防万一,就必须尽快通知各方做好准备。
1881铁血中华 第五十三章港督来访
等六百公里外的丁生接到关于兰芳局势变化的通报时,他正在接待来访的英国香港总督轩尼诗爵士。
轩尼诗爵士于1877年4月2日就任第八任港督,上任后,他意识到华人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当时在港的华人却被分为次等公民,有见及此,轩尼诗废除了禁止华人在中环购买土地、建造楼宇及经营业务的法令,使得中环地区开始急剧发展。此外,轩尼诗准许香港华人归化英籍,成为英国公民,并于1880年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首位华人议员,打破了自1842年以来华人不准参政的局面。因此,他在香港华人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对于轩尼诗的这些具体情况,丁生早就从军情局得到了情报,因此他一改之前对其他洋人殖民地官员的厌恶,使得来访的轩尼诗受到了热烈欢迎。
轩尼诗这次前来主要是为了通报明天谈判的流程和准备情况。作为地主的港督,他对于南宁政府还是很有好感的,因为作为远东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南宁从站稳脚跟开始就改变了清廷排斥和洋人贸易的政策,大势发展和英法诸国的贸易,使得英法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收益。而作为远东最重要中转站的香港,在其中更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南宁取得广东、海南,双方直接接壤后,双方的贸易规模更是突飞猛进,连之前对轩尼诗善待华人政策不满的英国商人,都陆续改变了对他的反对态度,转而向伦敦盛赞轩尼诗的才能。就在一个月前,轩尼诗收到了在伦敦任职的朋友的消息,他很可能在最近就会调回伦敦,升任殖民地大臣的助手。
可以说,轩尼诗完全是因为双方的活跃贸易而受到伦敦提拔的,对此他自己也很清楚,因此轩尼诗和李约翰一样,都对南宁报以很友好的态度。
对于南宁选择在香港和法国谈判的决定,轩尼诗也很是感激,对于他而言,这是离任前向伦敦表现的机会,要是这次他能确保谈判顺利完成,那么无疑会给他增加一个极大的资历和功劳,这样他会更受伦敦的重视。
双方落座,等服务人员布好茶离开后,丁生首先开口道:“恭喜爵士,这几年香港在您治下取得了快速发展,这次我过来后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城区至少扩大了五分之一,秩序井然,经济繁荣。相信您不久就会高升了,以后还希望爵士不要忘了我们这些朋友。”
听到丁生的道贺,虽然早已接到了即将高升的消息,但轩尼诗还是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呵呵,谢谢,这还要感谢南宁政府的正确外交贸易政策,要不然香港也不会取的这么大的成绩。”在香港呆了几年,又和伍廷芳等很多华人是很好的朋友,所以轩尼诗现在说话都明显带有华人的谦逊。
“爵士,我们对于朋友向来不会亏待,双方互惠互利。但是对于那些想要从我们这里夺走不合理利益的敌人,我们也不会手软。就像这次,红河地区已经是我们的领土,在和越南换约后,我们就立即通知了各方,但是法国还是妄想从我们手里夺走。既然他们把自己当做了财狼,那么我们也不会吝啬猎枪的子弹。”丁生在寒暄过后,立即将话题转到这次越南战争上来,同时也是对轩尼诗表明南宁政府的外交政策。
有了这次大胜作底,作为外交大臣的丁生就要将它最大利益化,别看英国这几年似乎对南宁采取了绥靖政策,但是在丁生看来,英法绝对是一路货色。只是英国的策略更高明,更隐蔽罢了,其实他们从南宁得到的利益一点都没有减少,虽然没有了之前那样的暴利,但是利益更持久。
听了丁生隐射般的外交宣传,轩尼诗也不以为意,虽然他很赞同伦敦现在采取的策略,但是作为老牌的殖民地官员,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伦敦哪天执行和法国现在一样的政策了,那么他也只能贯彻执行。私人可以做朋友,但是国家只有利益。
“丁先生,对于你们和法国的冲突,我不便参与评价,今天过来拜访一是为了向你通报明天谈判的安排,二是为了对贵方给予我们支持拜师感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