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郁雨竹
钱进应下,“是从我们村不远处的山上流下来的,那河也经过我们村的。”
赵含章便道:“同饮一河水,血脉相连,分什么上角,下角,外村里村呢?”
她严厉的看向里长,沉声道:“别说你们有一江水的情谊,就是没有,他们也是我晋人,我西平连汝南郡之外的人都收留了,难道还容不下就隔了二十多里的亲戚吗?”
上角村的人一听,纷纷跪倒在地,冲马上的赵含章连连磕头,“女郎,救我们一救吧,我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赵含章忙下马将人扶起来,看到他们虚弱的脸色,脸上也满是悲伤,扭头便与里长道:“去让人生火烧水,给他们做些面糊糊,先让兄弟们吃饱肚子。”
里长不情不愿的去了。
赵含章眯着眼睛注视着他的背影消失,一回头就又露出笑容,拉着上角村年纪最大的一个人道:“走,我们先找个背风处坐下说话。”
赵含章出面留下上角村的人,下角村的人立即就包容了他们。
本来嘛,两个村虽然是两个县的,但离得极近,所以有不少人家是亲戚。
里长让他们拦住上角村的人时他们心里也是不怎么甘愿的,但因为里长说了,活给他们干了,他们这边就没有了,加上是里长下令,他们这才挡住。
这会儿误会解除,有亲的几家立即挤过来找亲戚。
魏晋干饭人 第227章 收买
焦大郎跟在里长身后帮忙,里长才被赵含章训斥,脸色有些不好看,对焦大郎这个罪魁祸首更不悦。
他脸色冷澹的道:“还不快烧水搅面?”
面湖湖是最近从县城里传出来的吃法,将磨好的麦粉、麦麸和豆粉和水搅拌,等水烧开以后一勺一勺的放进去煮,加一点盐粒,味道还不错。
比麦粥好吃多了。
可惜这个费工夫,别的不说,光是磨粉就难住了大部分人,谁那么有空去把麦子和豆子磨成粉呢?
也就给县衙干活时才有这些东西吃。
掌管伙食的管事一再确定是县君下的命令后才同意拿出三合粉搅拌。
煮好的面湖湖倒进桶里,焦大郎和村民们一人拎了两只桶过去,食物的香气随着他们的走动飘散过去。
围在赵含章身边说话的人闻到了味道,肚子一阵咕噜咕噜的叫,人开始走神,频频望向田垄上,根本没再听赵含章说什么。
赵含章见状微微一笑,起身道:“面湖好像做好了,大家先吃点东西吧,你们带碗快来了吗?”
“带了,带了。”上角村的村民们立即从他们随身带的包袱里掏出碗快来。
这是出门必要带的东西,一开始赵含章和傅庭涵都还很不习惯,但发现每次出去,他们要是不带上自己的饭碗,那别人就只能先忍着饿把自己的饭碗让给他们。
所以赵含章和傅庭涵也养成了出门随身带碗快的习惯。
本土的村民就更习惯了,他们将碗快掏出来,见焦大郎他们提着冒着热气的木桶过来,立即迎上去。
焦大郎生怕他们抢起来,到时候坏了在赵含章面前的印象,所以隔了老远就喊道:“排队,排队,谁也不准乱。”
钱进勉强理智回笼,顾不得去抢,直接把往前挤的人拉住,让他们排队。
赵含章从不会在这种时候考验人性,因此侧头看了秋武一眼,对他微微点头。
秋武立即带着护卫上前,大声喝道:“排队,排队……”
有人仗着体壮推开人往前挤,就被秋武一把拽出来扔到地上,还踢了一脚,“挤什么挤,让排队没听见吗,到后面去。”
秋武这一下吓坏了村民们,他们这才理智回笼,勉强战胜了饥饿的感觉,一脸惊疑的看向赵含章。
赵含章含笑看着,见他们看过来还点了点头,温和的道:“不急,每个人都有的,大家排好队再开始。”
有人感恩戴德,一脸高兴的应下,但也有人敏感,生生打了一个寒颤,脸色发白的排在队伍中。
他们觉得这位赵女郎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温和,没见她对护卫踢打人的动作眉头都没皱一下吗?
秋武这一下,直接让队伍有序起来,没人再敢往前面生挤
焦大郎悄悄松了一口气,大冬天的,他急出一额头的汗来。
等众人排好队,他便拿着木勺给大家盛面湖湖,这东西上角村的村民是第一次见,但没多犹豫,盛到后立即走到一旁就吃起来。
一入口,他们就呼噜噜的往肚子里倒,等吃完了,他们才回味过来,刚才都没怎么嚼,好似很滑腻,还有面的清香呢。
村民惋惜的将干净的碗又舔了舔,那边焦大郎已经盛完一拨,见吃过的人蹲在地上舔碗,就悄悄的看了赵含章一眼。
赵含章道:“还没吃饱的,继续排队去盛,放心,我们粮食是有的,不过你们饿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能过饱,先每人吃两碗吧。”
村民们一听,立即拥上前去,不过这一次他们不敢挤了,老老实实的一个站在一个身后。
再盛一碗,他们总算吃得慢了一点儿,尝到了面湖的味道。
年纪小的少年眼睛晶亮,“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年长的则是双眼含泪,“从未吃过这样好吃的东西,这叫面湖?是白面做的吗?”
但看着这面湖的颜色也不是那么白啊。
赵含章道:“这是三合粉,除了面粉外,还有一些麦麸和豆粉。”
赵含章问,“你们家里还有豆子吗?”
“有,除了麦粥,偶尔我们也吃些豆粥。”
赵含章点了点头道:“豆粥不好吃,磨成粉可以做成豆饼,也可以和麦粉做成馒头,除了主食,还能做菜,反正用处挺多的,明年打算种多少亩豆子?”
“旱地基本上都种上吧。”
赵含章就问,“家里有几亩地,有几口人?”
听说他们想要在这里干完整个冬季,等明年开春再回去种地,赵含章表达了认可,“还是要种地,不然粮食从哪儿来呢?”
她问道:“你们那边可好浇灌吗?”
“不好啊,和下角村差不多,就一条小河,每年不是涝,就是旱,日子不好过呀。”
“正是啊,所以我才要在下角村修建水渠,疏通河道,为的就是让他们来年雨多时田地不再被淹,雨少时能浇灌,再省些力气。”
上角村的村民们羡慕不已,恨不得也变成下角村人。
他们的县君怎么就不是赵女郎呢?
赵含章摸过底,便叫来里长,“村里有多少空置的房子?”
里长一脸懵,“啊?”
赵含章道:“让他们暂时住在空置的房子里,我会让人送些被褥来,从今天开始,他们和下角村的人一起干活儿。”
里长小声道:“县君,虽然水渠不好挖,但我们村的人再挖上一个月也差不多了。”
赵含章瞥了他一眼后道:“他们去疏通河道,你们速度最好快些,若有人偷懒,我可不轻饶。”
赵含章让里长带着人去安排上角村人住下,然后叫来焦大郎,“你们这一里,除了你们里长,还有谁有威望些?”
焦大郎愣了一下后道:“陈大伯,他厚道,大家都愿意听他的。”
“也姓陈?”赵含章问:“他和里长什么关系?”
“他是里长的堂兄。”
赵含章道:“让他来见我。”
焦大郎心中不解,但还是应了一声,跑去找陈方。
陈方是个中年男子,脸上有些愁苦,赵含章看向他的手,见他的手粗大,手指有些爆裂,裂缝里可见的黑色,脸色便和缓下来,含笑问道:“你叫陈方?”
陈方忐忑的低头应道:“是,小的陈方。”
------题外话------
明天见
魏晋干饭人 第228章 新里正
里正也姓陈,他们是一族的。
赵含章没想换一族选里正,提个小姓里正,那简直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因为村民们一定不会听他的。
所以赵含章决定还是从陈姓里找新里正。
北风呼呼的吹,这会儿完全是谁站得高,谁就更冷。
傅庭涵站在赵含章的侧前方,正好挡去一些风,但这么站着也冷,于是赵含章拉着傅庭涵又蹲回了稍稍挡风的田下,还冲正低头恭敬站着的陈方招手,“过来我们说说话。”
陈方犹豫了一下,还是上前拘谨的蹲在一旁。
赵含章问他,“刚才里正找人回来拦着上角村的人,你们怎么不来?”
陈方道:“这么多人够拦了,都来,地里就没人挖沟渠了。”
“你觉得应该拦着上角村的人吗?”
陈方迟疑了一下后道:“女郎既然已经留下他们,那自然是不该拦的。”
赵含章笑了笑,问道:“所以你心里其实是赞同陈里正拦住上角村人的?”
陈方顿了一下后道:“这世道艰难,县君心善,之前赈济过我们,现在又以工代赈,各家都可以熬过冬天,但谁也不知明年会是怎么样,自然是想多存些钱和粮食,里正此举也是为了村里好。”
赵含章似笑非笑的看着他,并不言语。
陈方心中忐忑,垂下眼眸道:“但以工代赈是衙门的大事,县君在这里,自然该县君做决定。”
赵含章这才满意些,道:“这一次上角村来了八十多个人,看他们的样子,这段时间应该没吃饱过,饿着肚子走了二十多里地,好不容易才到这里,你们却恶言驱赶。你们有没有想过,双方是极易冲突的,一旦冲突,会伤亡多少人?”
陈方悚然一惊。
赵含章道:“作为衙门官吏,一切以百姓安危为主,里正更甚之,做事要稳,为人也要稳。而且,”
她定定的看着对方道:“别忘了你们是谁的里正。”
坐在一旁的傅庭涵扫了陈方一眼,见他一脸憨厚,觉得他领悟不到赵含章的深意,于是接口道:“是下角村村民的里正,也是县君的里正。”
陈方一脸恍然大悟的模样。
傅庭涵:……还真没领悟啊。
他瞥了一眼赵含章。
赵含章:……
算了,矮子里挑高个,他好歹知道要请问她,而不是跟陈里正一样私自带人去拦。
等到傍晚用过晚食,赵含章便召见了下角村和附近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小村庄的各户主,直接宣布换里正。
陈里正一脸懵逼,直到众人散去他都没反应过来,见赵含章领着陈方要到一旁议事,他忙追上去,“县君,不知我做错了什么?”
赵含章见不少人都停下脚步竖起耳朵听,她便问道:“今天若不是我留下的人跑去告诉我上角村村民来投靠的事,你是不是不会禀报于我?”
里正瞪大了眼睛,立即道:“自然不是,我是想处理好了再告诉县君……”
赵含章点头道:“想法不错,但此事不小,你们两村差点儿因此斗殴,一旦动手便是人命关天的事,而我就在左近,如此大事,你既没有能力和平解决,也没有要向上禀报的想法,陈里正,你果然把我当县君看待吗?”
陈里正脸色煞白,“我……”
赵含章见他说不出话来,转身便走,还带走了陈方。
“接下来这边的工程由你接手,”赵含章道:“除了水渠,还要疏通河道,挖出来的河泥可以沤肥,不知明年年景如何,所以我们要把可以做的准备做好。”
其实更好的方法是再挖一个与河道相连的水库,这样储水效果会更好。
但现在人力物力都跟不上,赵含章知道做事要慢慢来,一步到位不仅伤人,也伤己。
陈方恭敬的应下。
“上角村的村民不会抢你们的活干,相反,他们是来帮助你们的,今年冬天若能疏通河道,明年河道的储水能力会高很多,也就不惧水渠无水了。”赵含章道:“若要全部交由你们来做,赚的工钱是多了,但势必会耽误明年的农时。”
“我们做的所有事便是为了方便你们更好的种地,以收获更多的粮食,若只盯着眼前这点利益,岂不是因小失大?”她道:“我还嫌弃现在来的人少了呢,越多越好。”
陈方是憨厚,但并不是傻,他立即道:“我知道了,要安顿好上角村的人,也要安抚好我们村的人,不使两村有更大的矛盾。若还有人来投是最好的,不缺活干。”
赵含章颔首,“正是这个道理,你们同饮一河水,村中又有不少人与上角村是姻亲,本就是同根血脉,更应该互相帮助。”
给陈方指点好工作方向,赵含章这才回去找傅庭涵。
他们今晚还是暂住在下角村,明天再往另一个方向巡视,一直走到铁矿为止。
上角村的人也在村中的空房子里安顿了下来,七八个人一间屋,即便夜深了也忍不住说话。
“看来还是女县令好,心比较软,我们一求就答应留下我们了。”
“你们说我们把家里人也接过来干活怎么样?”
“是啊,是啊,我们是吃饱了,但家里人还饿着肚子呢。”
“别急,先干两天,等处出感情来了,我们再提这事儿。”
结果第二天,赵含章只看他们挖了一会儿泥便起身离开了下角村。
她的西平县是很大的,有很多地方需要巡视,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太长的时间。
而上角村的村民很快也体会到了挖河道的辛苦。
费力气不说,有时候还要踩在水坑里,把河中心的淤泥耙上来,这么费力气又冷的活儿,把家里的妇人和老人叫来简直是送死。
于是他们默默地将事压在了心底,不再想着开口。
新上任的里正陈方似乎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吃饭时就和他们蹲在一起道:“别愁了,这里的工钱十天发一次,等到第十天发了工钱,你们就到集市上去买粮,给你们一天假把粮食送回去。”
魏晋干饭人 第229章 优惠政策
上角村的人一听,精神一振,问道:“你们集市上还有粮食卖?贵吗?”
“不贵,是县君让人摆的摊位,卖的是从外头进的粮食,比粮铺卖的稍稍便宜些,但只卖给以工代赈的人,而且每人每次最多只能买五斗。”
陈方道:“你们要买粮,回头得和我拿木签,拿着木签才能买到粮食,回头你们还得把木签还给我。”
上角村的村民们高兴的应下,还顺道问了集市的地方,得知在另一个大村里,距离这里不是特别远便放下心来。
这是赵含章特意留给工人们的福利。
自冬至后,粮价开始上涨,而且涨幅不小,赵含章发布以工代赈后,粮价略有下降,但依旧缓慢的往上加。
越靠近春季,粮价上涨得越高。
赵含章知道,西平县的情况还算好的,因为自占下西平县后,她一直在以工代赈,家家户户虽然存粮不多,但短期也不会饿到。
外县的情况比西平县还要严重得多。
她不想在粮价这件事上与西平县的士绅冲突,尤其是西平县内相当一部分的粮铺是赵氏族人开设的。
所以赵含章没有放出大量的粮食平抑物价,但她也做了一些措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比如,她让人在下面的村镇集市里开设粮点,面对所有以工代赈的百姓售卖粮食。
在这么寒冷的天里出来以工代赈的,基本家境都不怎么好,而衙门发布的以工代赈的内容,除了部分做被子,做衣服,搓茅草等是妇人可以做的活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壮劳力才能做的修路,挖水渠和水库的活。
他们是吃饱了,但家里还有老人妻儿呢。
所以赵含章才特意设下粮点,就是让他们能够以稍微低的价格买到粮食。
为了不让人钻空子,她给予每个管事发木签的权力,想要到粮点买粮食的工人可以结伴拿着木签去买粮食。
此举一出,西平县的粮价又略有下降,大家都很识趣,没在这件事上给她捣乱。
加上西平县相当一部分的粮铺还是赵氏族人的,有赵铭在,他们更不会在这件上找赵含章的麻烦。
八天后,陈方拿着账簿去县衙里支取了铜钱回来,然后给每个人发下去。
按照惯例,每次发薪都会给他们一天的假期。
上角村的人拿到钱就往集市里跑,拿着才发下来的铜钱买粮食。
十天一百文,现在粮价是小麦二十文一斗,豆子便宜点儿,十二文一斗,稻谷更贵,二十二文一斗。
这还是赵含章的粮点才有这样的价格,在县城粮铺里,各种粮食的价格都要贵两文到五文左右。
这也是赵含章能在冬天招到这么多工人的原因之一,因为有这个实惠,以工代赈的铜钱价值上升了两成到五成。
所以能吃苦,肯吃苦的人家,即便富裕一些也会出来参与到以工代赈之中。
上角村的人有的把全部的钱都买了粮食,还有的则留下一部分钱,只买了一些粮食。
然后就结伴把粮食扛回家。
上角村剩下的人都窝在家里不动弹,家里少了一些能吃的壮劳力,他们每天能吃到的粮食也变多了一点儿,但他们还是不敢放开了吃,就每天多吃一顿能看见底的麦粥。
钱进他们进村时,村里很安静,但青壮们却很兴奋,脸上是压抑不住的笑容,才到村口就大声喊起来,“孩他娘,孩他娘,我们回来了,我带回来好些粮食——”
安静的村子有了些响动,有人扶着墙走出来,看见青壮们或扛着,或挑着粮袋,大喜,脚下彷佛有了力气,稳稳的往前走了几步,急声问道:“是粮食?”
“是粮食,我买了五斗呢。”
有少年已经越过他们往自家走去,一进门就被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围住,他骄傲的道:“我也买了五斗。”
并不是所有人都买了麦子,还有人买了一部分豆子,这样他们既可以买到五斗的粮食,又可以剩下一些钱来。
一家人围着看他们带回来的铜钱,惊叹不已,“竟然真的有钱。”
“十天发一次,我们问过了,最少还得干二十来天,那河道才能疏通,那样我们就能在带回来两次粮食,我估摸家里省着点吃,可以吃到春麦下来。”
“那你们要是挖慢一点儿,不是能干很久?”
“可不敢偷懒,下角村有个混子,挖水渠的时候就偷懒了,被说了两次还是不改,然后就被抓走了,谁也不知道送哪里去了。”
“下角村的人都这样,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外地去的了,听说要是不听话,官爷直接抓了丢到山里挖矿,一辈子都不能出来。”
家人被吓了一跳,连忙叮嘱,“那你们别偷懒,勤快点儿。”
“我们勤快着呢,哼,不像下角村的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只是挖水渠都磨磨蹭蹭,我们可是挖河道的。”
而此时,陈方正在给下角村的村民们训话,“前几天上角村的人在这里,当着他们的面,我给你们面子,所以忍着没说,现在他们不在,我们就来说一说。”
陈方骂道:“你们往常服役干活也这么拖拉?累不死你们,那点沟渠足足比计划的慢了一天完成!”
“天冷,那地都冻上了,上面那一层很难挖开。”
“放屁,再难挖,能比河道清淤还难吗?”陈方叹气道:“你们看看人上角村,他们偶尔还要踩到冰水里呢,不照样做得好?”
“你们别仗着我宽和就偷懒,柱子的结果你们也看到了,下次再不按工期完成,那被抓走的就不止他一个了。”
柱子的家人听见说到柱子,立即哭嚎着问,“里正,他们把柱子抓到哪里去了?莫不是要害了他性命吗?”
“谁要他的命?”陈方道:“他的命有什么用处?放心吧,死不了,他不是偷懒吗,拿了工钱却不干人事,县君罚他去推磨了。”
他道:“为了不让人偷懒和逃跑,所有被罚的人都得换地,现在我们这一片推磨的犯人全是从别处押来的,柱子不跑还好,过一段时间就能回来,他要是跑了,这一辈子都别想进西平县了。”
柱子的家人悚然一惊,本来还想找到柱子后让他跑呢,没想到县君连这个都考虑到了。
魏晋干饭人 第230章 舂刑
柱子和一群人被送到了一个旷野中。
他们被用绳子牵到这里,看着一望无际的野地一脸懵逼。
不远处大家有一堆人正在热火朝天的干活。
看到他们,当即有人上来领他们,看到他们手上绑着的绳子,问道:“是犯事的?”
“对,都是犯事的。”
“犯了什么事?”
“这个,这个,还有这两个,偷懒耍滑,这三个,偷东西,还有那三个,刺儿头,带头打架闹事,都被判了十个月的劳动改造。”这是赵含章新定的县衙法规。
所有犯事的,不涉及人命的,一律由监刑变为劳动改造,按照轻重来判。
重的还需要人看守,轻的则不需要。
柱子的罪刑就属于不用看守的。
领头的人将他们牵下去安置,分了两间茅草屋给他们住,然后做训话,“你们也都看到了,我们这里房子还没建好,所以你们得住茅草屋。”
“因为你们是犯事,所以在这里,你们干活是没有工钱的,”他道:“活有点重,保证让你们吃饱,好好干,还能减刑,早点回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