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马踏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路人家
但张温可不会忍耐太久,在几次或是出击,或是故意卖破绽让羌人来攻而给董卓军以机会,可董卓军依然无动于衷之后,他终于忍不住谴人来质问董卓何以迁延不动了。
六月十七ri,第三名前来问责的使者到了,来的乃是张温的一个族中兄弟张节。此人因为借了张温的势,行事向来骄狂,即便是和董卓这样手握重兵的一方军阀面对面,依然不改其本se。
在被引进大帐之后,他便傲然面对董卓,将头高高抬起:“董将军,我奉张大帅之命前来问你,为何几次机会出现在眼前,你军却一直不曾有任何出兵的动作?难道你就不怕大帅奏请朝廷,定你个贻误军机的大罪么?还是说你早与羌贼有勾结,此时想暗助他们?”
董卓见这么个小人物也敢在自己面前放肆,心头便有怒火升起。但碍于对方代表的是张温,自己又不想与张温真个撕破了脸皮,只有暂且忍耐,但这话也并不客气:“本将军行事,还容不得你这么个无能之辈来指手画脚,妄加指责!至于你所说的我不出兵一事,本将却无法接受,若本将真个想助羌贼,现在大可以将人马留在临洮,何必来此呢?至于现在为何按兵不动,却是为了战斗的胜败考虑。你道羌人已经露出了破绽,但谁敢保证那不是羌人有意摆出引我们入彀的陷阱?为了不使麾下将士徒添损伤,本将自不会随意对敌开战!你们这些文人书生,懂得什么叫用兵之道了!”最后那句话却是将张温也连带着骂进去了。
“你……你就不怕朝廷怪罪么?”张节还想再说什么,却被董卓的气势所慑,一时不敢发作说什么重话了,只得拿出了朝廷这面大旗来撑腰。
对此,董卓只是一声哂笑:“本将只为了取胜才来的这里,即便朝廷真有令旨到了,我也可说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遑论其他!我还有几句话要你转告张大帅,西凉不比他处,与敌开战更不是在洛阳吟诗作画,这可是关系到千万将士生死的大事,万事当先求稳,然后才能求胜。若人人都如他般急于求成,我西凉早入羌胡之手了!”
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打发了张节离开之后,董卓军不但没有依言向前,反而向后退去,反距离敌我双方的主战场更远了一些。这摆明了就是在威胁那边的张温了——若是你敢真个以势力压人,或者是向朝廷告状的话,我就敢撤军而去,到时由你单独一军与敌周旋去。
之前的董卓或许还会考虑到隐藏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敢把事情做绝了。但现在已经手握三四万jing锐,有了一定势力的他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之前要受于张温节制的状态,而要与张大帅平起平坐了。
看到这一切的马越,心下不由得叹道:“董卓终究是董卓,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那一心为国的忠心臣子,即便是如今这样还面对强敌的时候也不会有改变。这是他人生真正起步的开始,他必将由此而走上那条权势的不归路!”
??????????
“他当真是这么说的?”张温在听完张节的回禀之后,有些难以相信地追问了一句。
“这个董仲颖,他完全是没有将大帅你放在眼里哪,甚至连朝廷,他都不在乎了。他还让我给大帅带话了,说你根本不懂兵事,窃据帅位委实是沐猴而冠,贻笑大方!”张节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在董卓那受了气,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挑唆的机会了。
“岂有此理,这个董仲颖还真是放肆哪!”这下,饶是张温涵养不错,也要愤怒不已了。一个人,往往是当别人直指你的缺陷时,才会最感到羞愤交加,而张温的缺陷正在用兵一道上,这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但却又最不愿意别人指出此点。现在对他最是熟悉的张节借此挑唆,自然很容易就让他怒火中烧了。
“前番我军被困陇县,他董卓手中有兵就不知及时来救,直到如今我们的局面稍稍改善了些,他才赶来分功。对此,本帅已经忍了下来。却没想到,如今他居然变本加厉起来,这分明就是不听号令了,本帅这就要向朝廷请奏,夺了他的兵权!”张温勃然怒道。
“正是,大帅早就应该给朝廷写奏报了,让朝廷拿下这个不听号令,别有用心之徒!”张节也在旁煽风点火地说道。
“大帅,此事绝不可行,不然西凉局面将会彻底失去控制!”这时,一个急切的声音从屋外传了进来,随着声音之后出现的,正是一身甲胄的皇甫嵩了。他因为有要事需要禀报张温,所以刚好来到了屋外,正好就听到了他放的狠话。
“怎么,皇甫将军要替董仲颖说话?你和他之间难道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交情不成?”张节很有些不快地道。原来他并不把皇甫嵩放在眼里,但这次的陇县之胜都是在他的指挥下打成的,现在此人在军中声望颇高,这才让张节有所收敛。但今天皇甫嵩的反对话语,却还是让他感到了不满,忍不住出言不逊。
“我与董仲颖不过数面之缘,说不上什么交情。末将之所以如此说话,完全是为了大帅和我们汉军上下考虑的。”皇甫嵩正se说道:“就在刚才,末将就收到了消息,说是位于羌军身后的董卓军突然向后撤出了三十里地,现在与敌我双方间的距离更远了一些。”原来他来见张温是为了禀报此事的,本是想问问这是否张温之意,现在听了他们两人的对话后,皇甫嵩就猜到董卓这么做的用意了。
“你说什么?董卓竟在此时突然退兵了?”张温先是愤怒,然后就变得有些担忧了,一旦董卓真的撒手退兵,只靠自己单方面与羌人作战就很是吃力了。
“正是!这明显就是董仲颖在威胁大帅了,若无他从后牵制,只怕羌人反会占了上风,这对我们可很是不利哪!”皇甫嵩苦笑道。
“他真是好大的胆子,我一定不会轻饶了他!”张温拍案喝道。奈何此时他也只能这么发发脾气了,其实对董卓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谁让董卓手下的那支军队都是他自己的呢,张温根本没有可能调动那数万jing兵。
而就是这么一场似乎看不见的内斗,却使这场战事又一次发生了转变,一场本来可以在此就决定胜负的战斗就此有了新的变数,这却是董卓和张温没有想到的……
三国之马踏天下 第83章 羌人退兵
羌人乱军这一段的ri子很是难过,陇县之败对他们的打击那是相当沉重的。先是两万最jing锐的羌军铁骑被伏杀,就大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要知道那ri中计入城的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羌骑,他们本来是想夺得入城首功的,以及想要在入城之后进行杀戮和掳掠的,结果却成了赶进城去送死,两万jing锐只有五千多人跑了出来。
而兵力的折损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剩下人马士气因此一落千丈。本来以为可毕其功于一役了,而且自开战以来他们都没有吃过什么败仗,羌人乱军的士气已经到了,却不料一战便输出去了大半,使军心士气瞬间落到了谷底。但是这也不是最让羌人首领们感到不安的,真正让他们感到威胁的是军中势力的突然转变。
本来,这支乱军自然是以羌人为主了,无论是兵力还是战力,后来加入的他族兵马以及韩约为首的汉人军队都只是个陪衬。可是两万jing锐羌军被杀陇县,羌人在这支人马中的势力便即大跌,原来一直不敢做主的韩约已经开始显露锋芒,有时候已敢于在北宫伯玉等羌军主将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想法了。虽然这一切都只是藏在水面之下,寻常兵卒都不知晓,可如北宫伯玉和李文侯这样的主将却是能够清楚知道的。
对此他们虽然很是不安和愤怒,可随着势力的转变,他们想要压制住韩约也已经变得不如以前顺手了。这也使得羌人的内部开始变得不稳,再难如之前般上下一心了。事实上,这支依然被人称为羌人乱军的军队在经此一败之后,已经名不副实了,真正占主导地位的变作了与敌军一样的汉人!
不过即便如此,羌人在失利之后依然不肯就此罢手,还想再尝试着夺取陇县。因为他们知道陇县对整个西凉地区来说的要紧作用,只要真个夺下了西凉,位于西域各地的其他羌族之人就会来归,他们的势力便能重新再次庞大起来,从而再次控制一切。另外,夺下西凉,也意味着他们的兵锋就可直指中原腹地,到那时,入主中原也未必是梦了。正因为怀有这样更高一层的想法,羌军上下才会继续逡巡在陇县附近,韩约也没有在这个节骨眼上做出什么更过分的事情。
但随着张温率军出城与羌人连战数场而不落下风之后,羌人的这个妄想才轰然崩塌。原来已经重振士气的汉军根本不象他们所想的那般无能,以如今自身的实力已经不可能在这路汉军的手中夺下城池了。
羌人意识到此点,便想要撤军了。但最让他们害怕的事情随之发生了,董卓就在这个时候突然率军赶到,堵住了他们的退路。前有张温的四万多人马,后有董卓的三万多人马,羌人顿时就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
当然,要是羌人乱军硬是要走,全力突围攻打董卓军的阵线的话,也是能冲出去的。毕竟论兵力他们还在董卓军之上,可不同于之前汉军被围时的场景。但是这样一来,伤亡势必大增,无论是北宫伯玉还是韩约都不想冒这个险,所以羌人便僵在了这里。
但时间过得越久,对羌人就越是不利,这点眼光他们还是有的,所以在经过几次试探之后,他们还是决定拼一把。不想,当他们还在思考着该如何于尽可能地保存兵力的情况下突围出去时,一个让他们颇感意外的消息传了过来:“董卓军突然后退三十里,让出了向西的道路!”
“这会不会是汉人故意卖出的破绽,为的就是让我们堕入他们的陷阱?”这是听到消息后,羌军上下人等的第一反应。没有办法,已经吃过大亏的他们现在都成了惊弓之鸟,对汉人的jian狡用兵已经深怀戒心了。
“我以为这应该不是什么yin谋,而是汉军之间出现了问题。”韩约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许你们不在西凉官场,所以对这个董卓并不熟悉。事实上,此人向来是有野心的,而现在张温的到来已经明显威胁到了他的地位,所以他才会如此行事,为的就是扯张温的后腿!”随着在军中势力的增强,他不再象以往般沉默,以表面自己的立场。
“都到了如此时候了,你们汉人之间还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和矛盾?”李文侯颇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
“是的,这便是汉人的特点所在了。”韩约苦笑了一声:“不然是无法解释他为何退兵的理由,这分明就不利于对我们的围困。至于说这可能是个陷阱,董卓军这么多人马在此地根本藏匿不起来,汉军也没有了其他军队,根本不可能设下什么伏兵了。所以,以我之见,我们该趁这个机会立刻退兵!”
他的提议还是很有几个人支持的,大家都清楚继续留在此地已经不可能改变战局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确实是到了退兵的时候。但有人依然还有着顾虑:“但是,你全无根据就判断汉军内部有了矛盾是不是太武断了?要是这就是汉人引我们退兵,然后趁我后退时突然两面夹攻的yin谋,我们却该如何是好?”
“对此我虽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但有一点却可以作为佐证!那就是这几ri里我们与汉军交锋时两路人马之间形同陌路的表现。我们几次与城中汉军交锋,但身后的董卓军却总是按兵不动,要是他们真有心联手击败我们,根本就不用设什么陷阱,只要两路人马前后一夹,我们就败定了。所以从此看来,汉军也不可能一心。何况,如今我们军中粮草将尽,再继续留在此地也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不趁此机会退兵呢?”韩约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主张。
“这个……”一些羌人将领顿时也没了话说,他们自然最清楚眼下军中的困境了,的确若不走的话,只怕全军都要折在这里。
“那就退兵吧!”最终,北宫伯玉这个现在还是羌军首领的人下达了命令。他已经从韩约说话的语气里听出其已经下定决心要走了。要是自己继续坚持,只怕会引起这支队伍的分裂,现在的韩约绝对有这样的底气这么做。而且,他还知道西边的边章手里尚有几千残兵,只要把这几千人马重新整合,或许军中势力不会被汉人所夺,这才是他这么决定的关键。
羌人的行动效率的确是要高于汉人的,在作出决定的当天夜里,几万羌人就趁着夜se的掩护突然后撤,从两路汉军的眼皮底下逃之夭夭了。而当次ri天明,城中汉军登城看下去时,只看到了那原来有羌人驻军的地方是一片的空旷。
??????????
“什么?羌军居然突然撤军了?”直到中午时分,董卓这里才得到了这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消息,董卓更是深深地皱起了眉头来。自己这一下可有些托大了,居然让羌人有了这么个可趁的机会。
而马越身为董卓的心腹谋士也是心里苦笑不止,他早在主公下此命令时就有过这样的担心,只是因为此事涉及到某些争斗,他才没有出言劝止。但现在最坏的后果出现了,他身为谋士的却还是有些责任的:“是在下一时疏忽了,才让羌贼有了如此可趁之机。不过,现在我们最该上心的还不是如何追击退却的羌人,因为这已经没有必要,而是如何应付对面的人!”
“不错,张温身为此次平乱的主帅势必要对此负起责任,但他也会把罪责都推到了主公头上,我们必须尽快想到应付之法。”李儒也不无忧心地道。
“这一点,却是谈何容易哪。”许令好不容易才抓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张温无论是地位、权势,还是在朝中的靠山,都比主公要强得多,要是他真个向朝廷进了言,只怕……”
董卓听着手下谋士们担忧的话语,脸se也变得很是难看。本来只是一个要挟和表态,却想不到闯了这么大祸,要是张温向朝廷告他个有意纵敌的状,他可就真吃不了兜着走了!这张温可是朝中当权的宦官们推举出来的人物,只要这些阉人向皇帝一进言,自己这个刚到手还没捂热的官职就又要被罢免掉了。
“如之奈何?”在思来想去依然没有解决之道后,董卓再次将目光落到了李儒和马越的身上,这两个他最是亲近的谋士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自己帮助,现在也可以么?
但这次马越也没了话说,他确实想不到有什么法子能帮到董卓解眼下之危,反倒是李儒在沉思了良久之后,终于谈起了头来:“如今,或许只有一个法子可行了!”
“却是什么?”董卓连忙问道。
“在朝中找一个可以替主公说上话的靠山。”李儒当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主公以往因为怕身陷朝廷纷争之中无法自拔,所以一直不曾真个投靠某人。但现在,我们必须要找个坚实的靠山了,而且此人还必须有能力与那些宦官一争的大人物。就我所知,现在朝廷之中还真就有这么个人物,只要主公能投到他的麾下,来自张温和宦官们的压力便会轻上许多。”
“你是指让我彻底投向大将军何进?”董卓当然不可能对朝廷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了,尤其是如今在朝中与宦官们斗得正烈的皇后之兄,当年国舅,大将军何进之事他更是清楚。如今看来,投靠到何进麾下,与投靠在宦官手下的张温一斗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正是。”李儒的回答也很是干脆,却让听得这话的马越心里一紧。
三国之马踏天下 第84章 身不由己的董卓
通过这翁婿二人很有默契的对话,马越已经能够判断出他们应该早就与何进有所交集和沟通了。不然平时不烧香的董卓凭的什么临时去抱何进的佛脚呢?这何进在朝中势力也自不小,不可能是个人投靠过去就会点头的,从这里就能看出董卓对自己的信任还不足够哪,至少有些事情上依然对自己有所保留。
同时让马越感到心惊的还有何进这个名字。纵然他对这段历史只限于小说影视剧,何进此人他还是知道的。正是因为何进与宦官之间的权力之争,才最终使得原来就摇摇yu坠的大汉朝廷威望彻底崩溃。也正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招董卓入京,这才导致了后面的纷争和群雄并起。只可惜这一切,也只能在他的脑子里过一遍而已,如今的他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包括董卓与何进之间的往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去年想获得平羌人之乱而不成,最终为张温摘取此位之后,董卓就对眼下自己在朝中没有坚强靠山一事起了心思,以往他以为身为外官,在朝中没人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手里有权有兵便可,但这次的变故却给了他一个教训。
所以在吃了亏后,董卓就改变了方针,由李儒这个亲信谋士和女婿来进行运作。李儒也没有让他失望,经过一段时ri的cao作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是何进了。
其实真要论起来的话,这个最近才冒起的大将军何进实力还远不如朝中官员,更不如那些得天子信任的宦官之流,但正因为如此,董卓他们才更坚定选择他。其他势力虽然实力更强,但附庸其上者也更多,董卓这点实力根本不放在他们眼中,只有这个希望在朝中攫取更大势力的人,才会接受董卓这个边地将领的投诚。
而且,何进是被封为大将军的人,有了武职的身份,自然也与同样是武人的董卓之间更亲近着一些。正因为这两方面的缘故,所以董卓得以投身到了何进麾下,只是因为双方距离太远,所以双方的主从关系也只是暗地里和口头上的,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只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董卓他们的预料。就在今年短短的时间里,随着当今天子刘宏的身体再次出现问题,宦官势力更加的庞大,为了能与之对抗,一向被官员集团排挤在外的外戚势力便被他们给捧了出来。而何进,便以此发展出了庞大的势力,足以与宦官集团一争高下。
董卓自然是知道自己有这么个靠山的,但依然有些疑惑地道:“我与何进之间虽然有了主从关系,但他真就肯为我出力么?那张温可是宦官们选出来的,现在我与他起了冲突,宦官在朝中必会生事,何大将军真的肯为我与他们反目?”
“若是去年,或许在下也不敢保证此事可成,但今年却不同了。”李儒很有把握地道:“最近朝中也是纷争不断,以十常侍为首的一众宦官正与何大将军争得不可开交,而其根本就在皇位继承一事上。何大将军自然是想保由皇后所出的太子的,而十常侍则想劝陛下立陈留王为嗣,为此,双方已经在朝堂之上几次争吵了。”
“还有这事?”董卓听了这话,心下便了然了。他其实对朝堂上那些人的争斗是不怎么放在心上的,这些事情都交由李儒去处理,所以直到现在才得知竟有此事。但这并不代表他董卓就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来,皇位之争向来最是残酷,现在想来何进与十常侍之间已势成水火了。
事情若是如此,那他想何进的势与张温在朝中争上一争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因为张温算是宦官推举出来的,董卓与他在这里斗,就是朝堂之争的延续。而且,西凉之地也算紧要,又有十万jing锐长期驻守,那便是对朝堂来说极好的外援了。何进要是真与宦官势同水火,一定不会忽略此地的重要xing,必然会出手相助的。有了这些推断,董卓原来还存着的几分担忧就一扫而空了:“好!有何大将军在朝中为我说话,又何惧他张温?”
“话虽然如此说,但以在下之见,主公这几ri还是小心些为好,如果那张温借故请你进城商议什么事情,主公还是莫要答应为好。”马越也想明白了其中关窍,当即建言道:“毕竟现在的张温还是三军主帅,若是主公在军中,以他现在的兵力还不能把你怎么样,可一旦主公进了城,情况便自不同了。”
“唔,仲凌此言甚合吾心。”董卓点头道:“既然羌人退去,我们也就不用在此守侯了。传我之令,三军开拔,回临洮!”
董卓的这一手确实大出了张温所料,在得知羌人因董卓的突然后退而撤军之后,张温是大发雷霆的,他更是下定了决心要把董卓法办。不过,正如马越所说,以他如今掌握的兵力,实在不敢真个派人去军中拿人,要知道董卓手下人马都是他一手拉起来的(张温并不知道尚有两万是从世家豪门处借来),要是自己强行去军中拿人,势必引来大争端。
所以,张温要对付董卓就只有两个办法了。一就是上书奏禀朝廷,借朝廷的大势来定董卓的罪,对此他还是有把握的,毕竟他有身份和靠山在朝。二就是想法子把董卓赚进陇县城中,然后命人捉拿。那样,一旦朝廷有所批复,他就能名正言顺地除掉这个不听号令的骄兵悍将了。
奈何,董卓却比他更快了一步,在他还没有派人去军中传信招他进城之前,就借口担心羌人退兵后会对临洮不利,而率军离开了,只是派了一名文书传递了一封信到他手中。
看着这封先斩后奏的书信,张温的脸都气白了:“好你个董仲颖,当真是好算计!不过你也别高兴得太早,只要你仍是我大汉的臣子,这次的事情就不会这么容易了结!很快地,朝廷发落你的诏书便会来到,到时看你还怎么办!”
可事情的发展再次让张温失望了。就在半月之后,朝廷传来了旨意,却并非他所想的那样要锁拿董卓问罪,而是将他二人各打了五十大板,直言他们两人作战不利,不过念在他们都微有功劳,便让功过相抵,并且强令他们在今年之内彻底平息此次之乱!
拿着这份诏书,张温大感疑惑,而在询问了传旨中官之后,他才知道了朝中发生了什么。原来竟是最近锋头渐起的大将军何进当廷与十常侍起了冲突,最终导致了对董卓的问责不了了之!
何进的选择很是在理,你张温是宦官举荐的,既然你们想要攻讦董卓,从而控制西凉之地,那我就把你们的如意算盘打破,阻止你们成事,同时栽培自己势力在西凉。这样既是对你们的打击,也能收买人心,何乐而不为呢?
面对着朝廷如此态度,张温只得无奈接受了。现在他只有想法子抢在董卓之前立下大功劳,一举把羌人击溃扫平,才能在此事上占居主动了。而这一点,也正是朝中那些宦官让人传来的意思,他们在朝中要和何进斗,在地方,自然也不能落后于人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