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日不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白面黑厮

    对于驻屯军团的士兵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艰苦的工作,因为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坚决服从来自白明修的命令的。所以白明修命令他们向关外进发,他们都是毅然决然。

    此时已经隆冬腊月,关外大部分都已经冰冻。这支垦殖部队也并不是要向更远的地方进展,而是先进入沈阳,协助清理满清在关外的残余势力,在开春后再向更北的地方前进。

    东北方面驻屯军团的军团长鲁世安裹着厚厚的棉衣,裹着大貂皮,呼出的白气似乎都要结成了冰凌。

    他的政委谢青也是差不多的打扮,两人一照面,赶紧钻进了临时搭设的军帐之中,军帐里生着一团火,给人些许温暖。

    谢青手里拿着一张折叠了两次的纸,冻僵的手指有些笨拙地展开,放在了鲁世安的面前:“司令,这是黑龙江那边传过来的消息,老毛子在黑龙江流域的活动已经越来越值得警惕了,他们修建起了一座座的城堡,并且对当地的部族进行袭扰。”

    鲁世安从帐篷里的一个行军包中取出了半拉冻梨,咔哧咔哧地吃了起来,说道:“对于关外的部族们,大概我们跟老毛子也没有什么两样。”

    谢青笑了笑,不置可否。他又道:“从沈阳、辽阳等地逃出去的满洲人,这个冬天冻死了不少,咱们的侦察队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死在路边的满洲逃人。有些人甚至是被鄂伦春等部族给截杀的,抢走了财物和女人,将他们扔在了野外。比较有组织的逃人,看路线应该是准备往蒙古去了,不过这一路也并不好走。”

    鲁世安笑道:“让这一群已经享受到文明生活的鞑子,再回到林子里,可是不容易的事情。不着急对他们动手,等春天来了,暖和了之后,慢慢再弄。”

    鲁世安稍严肃了一些,说道:“我们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陛下要求我们关外垦殖,并且要尽可能地驱逐沙俄人。像是雅克萨之类的俄国人的城堡,我们一个不剩都要拿下来的。对




339 报告皇帝
    1664年转眼就到来了,由于大明正式采用了公历为公务历,所以元旦一过,大明的各公文开始正式采用光复年号进行纪年。不过没有人将元旦叫做过年,甚至在这一天,都不是大明的公众假期。

    辛劳的新任皇帝陛下,仍在太平宫批着各种公文,参加着各种会议。统一南明的办公效率相比较前代,提升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从国子监中培养出来的合格公务员们,也慢慢习惯了这种做事方式。

    一切都有着严苛的记录,所有公务员头上都压着任务,上面关心的是你的kpi,搞得跟后世的企业一样。不过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在中国社会中,当官的地位还是不一样,最起码是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官员们有着稳定的收入,有着完善的福利,更关键的是手上有权。

    比起前明、满清,南明都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存在,一个已经脱胎换骨的现代国家,治理上是完全数目字的,虽然灵活处理的空间存在,但是灰色的东西已经缩减了很多了。

    经发会的小科长王勉武抱着一沓文件跟在自己部门的大佬身后,对于进入太平宫还是十分忐忑的。王勉武是最近才从江南省提拔上来进入经发会的,在之前王勉武担任安庆府的一名府同知,相当于副市长。在他这三十才出头的年纪,已经算是相当飞黄腾达了。

    王勉武出身一般,是耕读传家的普通读书人,算不上穷困,也算不上富裕。家里只有爷爷辈有人中过举,到他这一辈,家中几个兄弟都考了童生,尚没有人中举。满清乱华之时,王勉武没有继续考功名,就在家读书耕田。后来江南光复,王勉武便取考了应天府国子监,名次不错,毕业后先是在应天府实习,后来调去了安庆府任府同知,因为考评全优,写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报告,被拔擢进入了理政院中央,进入了权力重大的经发会。

    王勉武在一开始当官的时候也未免有些飘飘然,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当南明的官儿有多么的不易。由于大明公署分工是极其细致的,他这种分管经济的官员,甚至是接触不到财税这一块。税务都是由专门的国税局在管着,他们拿到的预算只有国税局按照比例截留分下来的。

    以往的那些地方官,有着很大的权力贪墨一些火耗之类的钱,这些都是正常的操作。那么大个衙门,官员们还要养着自己的家族和幕僚行政班子,都是需要钱的。可是大明的行政改革之后,地方官的薪资上涨了不少,但是绝对没有可能去截留税务了。

    去年就发生了一个广东地方公署强制截留国税局地方分局的钱款的事情,结果地方公署相关的官员全部被法办。

    这就是从制度上杜绝官员伸手的可能,公署管不了国税系统,只能巴巴地等着财政拿来钱。

    就算是靠着下面的人送礼也是行不通的了,公职人员是有纪律的,收受超过一定金额的礼品是犯法的,一旦被检举,那么仕途基本上就完蛋了。王勉武已经亲眼见到几个不把规则当回事的有前途的官员落马的事情了。大明公署对于官员的管理严格,这个都是老百姓们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公务员团队现在有一条格言,要想发财不要当官,可以说是很现实了。



340 棉花供应危机
    白明修第一次听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按照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会出现原料暴涨,也是非常正常,可是像是棉花这样不正常地狂涨,也是足够值得警惕了。

    “纺织业的利润有这么好的吗”白明修觉得自己有一点跟不上形势了。

    王勉武点头,严肃地说道:“是的,其实长期以来,我国中下层百姓在纺织品需求上都处于一个低值,甚至是灾年衣不蔽体。我们前年、去年都经历了寒冬,由于农村地区实行的全面的农业合作化,并分田分产,统购统销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使得农民们获得了货币,农民一方面受到统购统销政策限制,没办法进行私人大规模储粮,但是棉布一类的纺织品对于农民来说,是同样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储备物资。不论是江南、广东还是两湖的农民,他们发现自己家犄角旮旯田头种的一些土豆、地瓜,足以让他们在饥年活下去,那么统购统销收取他们的剩余粮食也自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拿到货币之后,农民们很自然地投向了供销社……”

    王勉武稍微咽了咽口水,继续说道:“由地方公署、各国企乃至私企一起撑起来的庞大供销社体系,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是因为直接勾连农合,所以很快满足了农民们很难保障的商品交换的需求。我们经发会走访各地进行调查,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供销社基本上有什么商品,农民们就会买走什么商品。农民对于我们现在发行的纸币,仍旧存在一些不太信任的感情,能够换成可以用的东西,他们就去换,于是我们发觉农民们到供销社买棉布、买盐、买糖、买酒,能买的他们都在买,各地的供销社都时不时出现缺货的情况。销售端的火爆,自然引动了供应端。这个情况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能看得到。以前没有人想过会存在供销社这种销售力强大的东西,只要把货扔给供销社,钱就回来了,这种好事不做白不做。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大量的资金涌入到了纺织业,雇佣技术工人,购买机器,建造厂房,好歹供销社的采购还是有把关的,不然一大堆质量有问题的产品都会流入市场。”

    白明修听懂了一些,点头道:“所以,现在的这个需求暴增,其实是一种报复性消费”

    王勉武道:“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城市里的纺织品消费也在增长,大家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会消费更多的纺织品。只能说,我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众多、存在很强消费力的大市场国家,以往是生产力不足,难以供应广大劳动人民的纺织品消费,现在因为我们纺织业工业化了,刺激出这个需求来了,就产生了现在这个局面。”

    蔡佰这个时候也插了句嘴:“其实,最差的情况就是,市场根本是不理性的,原本棉花供应减少,价格上升,很多纺织厂已经提前把价格反应到了产品上,供销社的棉布类纺织品价格已经提升了,可是价格越高,农民就越买。我们当时还担心可能是存在炒作的可能,不过走访之后,发现只不过是农民单纯地在储备纺织品,仍旧没有超过他们自然消费的量。”

    王勉武补充道:“已经



341 共和院
    元旦刚过不久,一则消息又一次引爆了大明的舆论。

    虽然现在老百姓们已经越发习惯,报纸上几乎过一段时间就会弄出一个什么大新闻,改变人们对于一些事情的认知,或者发生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不过这一个消息的发出,震撼性甚至不亚于新皇登基。

    《光复皇帝陛下诏:各地推举或自荐代表,参与年后共和院大议》!

    顺天府的大明社科理论研究院,已经钻研新学数年的王夫之拿到这份报纸之后,也不禁欣然,拊掌道:“终于来了!”

    跟许多明季出名的士子文人不同,王夫之没有选择从政,而是专心于理论的研究,不断地通过研究各类学说,尤其是马恩导师的学说理论,自己著述立论。王夫之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俨然成为了有一尊学术大神,受到学界的敬仰。虽然对于政治体制,王夫之并没有像是黄宗羲、顾炎武一样提出特别具体的新政体的模式,但是他仍旧关心着大明的改革。

    共和院大议这种东西,其实在白明修出现之前,就有人在讨论了。黄宗羲那个时候讲“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更多的是一种东林士子以限制君权,追求自己统治阶级利益的现象。不过,随着马恩新学的大行其道,人们更多地来议论民本一类的思想时,自然会落到实地,讨论如何最真实地征求民意,为民谋福。

    当时一些人就讨论了欧洲的议会制度,不过大部分都是在批判,即便开眼看世界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长项就是嘲笑蛮夷哪哪儿不好。

    随着广泛讨论,共和院的雏形就慢慢出现了。报纸上今天也写了《什么是共和院》这样的文章,共和一词是出自周公共和这个典故的。首先开宗明义,共和院并不是欧洲国家的那种代议制机构,也不具备什么立法权。大明共和院是由皇帝下诏召开,每年一次,由各地推举或者自荐代表,再有皇帝和理政院进行审核勾选,确定的总数约五百人的一个大型民意机构。共和院大议设在每年的正月末,理政院负责向共和院介绍去年工作的情况,并且提取来自各地、各界别的代表们表达的民意,对于理政院的一些工作进行修正和建议。

    而有意思的是,皇帝陛下本人是共和院的第一代表,也要参与到这个议政的过程中的。本质上,共和院不是一个权力机构,而是一个议政和协商机构。白明修很理想化,但是手段上向来务实。他所做的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大明能够完善健全而健康地发展。

    可以说,大明的政治始终也只能以君主和理政院的行政为主,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脱离实际和腐化的现象,白明修设计了都察院和共和院作为补充。

    坐在王夫之面前,正在潜心读书的人,正是现今在知识分子的心中有着极高地位的马恩。马恩被皇帝陛下称为“导师”,他虽然不任一官半职,但是对于大明的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广大的知识分子们也第一次认识到,远庙堂而不计天下,仅仅身为布衣,靠着研究思想和理论,居然也可能堪比圣贤。

    &nb



342 大建设
    光复元年的一二月份,整个理政院最忙碌的单位莫过于经发会,这个重要性仅次于兵部和礼部的部会,现在已经越发被为界所认知,认为是大明政治领域最有影响力、也是权力最大的部会。

    白明修所参与的会议里,几乎有四成都是在跟经发会开的,有的时候也会加上其他的相关单位。经发会制定各种大明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计划,会直接决定庞大的大明国家财政预算的流向。

    自然,经发会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计划,而真正拍板定案的还是理政院内阁。

    白明修这段日子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五年计划”。这个分明是来自后世的一个用语,现在已经在大明落地生根,并且快速地走向实际。大明的这个五年计划不仅仅是包含经济建设的,实际上还包括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民生各项种种包罗万象的东西。只不过经济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在经济建设之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十大钢铁龙头企业、十大化工龙头企业、十大煤矿龙头企业、十大运输龙头企业、十大机械龙头企业、十大军工龙头企业,”白明修揉着太阳穴,提醒道:“我希望你们不是单纯地要凑一个数字啊,还是要讲求实事求是,有什么就是什么,凑数没有任何意义。”

    主管经发会的协理大臣,同时也是经发会的尚书姚翰隆稍微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眉毛,说道:“几个十大,确实是凑数凑出来的,是为了宣传上好听,不过投资和建设方面我们还是很实事求是的,呃,比如第十大煤矿不如第一大煤矿公司的投资额的一个零头。”

    白明修听了姚翰隆如此直白的坦诚也是笑了,他随后转头问央行行长周子良道:“这一系列的大型重工企业的投资,耗费资金巨大,现在我们这个国家,到处都在用钱,经发会的意思是要举债,央行和财政部有没有一个详细的发债计划了呢”

    周子良欣然一笑,说道:“早在广东行在时期,我们就在做这方面的准备了,国债计划是很完备的,基本上分三年期、五年期和七年期三种国债,为了增强流通性,我们匹配债市交易所,已经在上海和广州相继落成了。为了让国债销售顺利,我们已经首先联系了各地的商会,各商会的认购兴趣都很大。”

    在南明统治以前,实际上一些商会商帮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在南明统治以后,白明修的授意之下,一系列的地方性或者行业性的商会逐渐成立。这些商会有可能形成资本利益集团,但是大明毕竟是一个公权力强大的集权国家,不可能让一群商人骑到头上。商会存在的主要意义,主要还是增强大明公署对于国家私有资本的一些控制力。

    本身徽商总会、浙商总会、粤商总会、客家商旅同乡会和茶商联合会、江南纺织协会等一类的商会组织,增加了商业情报的交流和合伙投资的机会,而且商会能够同公署进行比较平等的沟通,所以商人们也都认为商会组织是非常好的存在。

    之前就已经有白明修带动这些商会组织的资本投入一些他希望投入的行业中,现在不少当初投资的商人,都已经从投资中获益不菲,而且逐



343 微服下乡
    白明修手里有着大把的真金白银,在预算这方面,他其实并不是特别担心的。但毕竟大明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什么地方都要花钱,而且如果钱花出去了,但是社会生产没有提上来,仍旧是一个供应不足的情况,就同样会导致物价上涨。所以白明修的挥霍,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拘谨的。

    比起大量投入,白明修还是更在意实际的产出有多少的增加。这也是为什么,重工业虽然是大明现阶段发展的核心领域,但白明修却将农业发展和轻工业发展的深度广度提到现在这个位置。

    在共和院大议即将来临之前,白明修也会推开繁杂的会议,换上普通的行装,跟着公职人员们走到基层去看一看。这某种程度也算是微服私访了,他并不表达自己的身份,而是亲眼去看看各公署是怎么办事的。甚至很多情况下,下到基层的办事人员只知道是上面派出来进行督查的御史,虽然非常谨慎小心,但却压根不会考虑来的人居然是皇帝陛下本人。

    今天白明修来到天津府,随同的是下乡进行铁路招工的工作组。

    “……调研员您可能也听说了,北方这几个省的情况呢,相较于南方省份,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自耕农的比例相对高,加上农合化之后我们还分田分地,所以大量的农民拥有了大量田亩,一时之间很难萌生出转换职业,成为工人的想法。说起来,这其实也是河北省公署的工作失误,直接套用了南方的经验。像是顺天府周围的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满清以前的皇庄,或者就是八旗圈的地,老百姓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咱们一打过来之后,八旗圈地和满清皇庄全部收归国有了,之后分配给了被奴役的老百姓们,大家都是很高兴,可是这一高兴不要紧,大家都想好好种地,过安生日子,叫他们进城里当工人,大家都还是不乐意的。虽然我们取消了匠籍,并宣传四民平等,但在老百姓心里,做工的还是比种地的要低一个层次的。”

    天津府民政局的一名副处长对“白御史”这样解释,显然他们并不太常接待都察院的人,所以还是非常谨慎的,生怕对方不了解情况,胡乱给他们一个点评。但实际过程中,都察院的御史们水平是非常高的。他们中很多人都是有着真正的行政经验,并且深谙事务,才能被安排为御史,进行巡视和调研。跟古代官场上那种单纯的言官是非常不同的,大明都察院的御史讲究实际考察和实证。

    白明修点点头,说道“你的意思是,当初压根就不要分田给那么多人就好了,直接让一部分没有田地的老百姓拿着工资和安置费做工人。”

    这名副处长说道“说是这样说,但其实可能还有其他的问题。唉,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都必须走下去了。现在基本上每个新成立的国企都得联系我们民政局、劳动保障局,然后安排工作组下乡去招工。我们民政部门主要是跟各村的合作社对接,不过工作效果有好有坏。”
1...6869707172...2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