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三位客官请边请。这可都是最新的样式。”店家看为首的年青人衣着不凡,定是大户之家。连忙上前,这可是开店一月中来的最有潜力的客人了。
“容老此次回国,只记得带书,却不曾带些洗换的衣物。总不能让您只穿及家眷只有这一身衣服吧。容老只管挑中意的就好,这些个钱,少爷我还是出的起的。
“这几件衣服到有些西方的特色。不同于大清的式样。”应该是容闳在美国住的太久了,他一眼只看中了那些仿新军军服的几件样衣。
“这位爷好眼力。你不知道,咱大生制衣厂可是给皇上的新军做新式军服的。而这些个都是仿照皇上新军军服所制。”店家兴奋的说道,这句话可给他带来了些生意。店家拿上一件:“这位爷,里面试试如何?”
“是嘛,给少爷也来一件试试。”光绪不仅自己穿,还让众侍卫也一同穿上。
等大家都穿上也,这感觉也就上来了。本来都是有精神气的人,一下子都穿上,一眼看去到也像回事了。光绪还在店内摆弄着衣服,可侍卫们都出去在门外候着,这一下子引的路人驻目观望。大生制衣店门前一片人群。
当光绪问道这套衣服可有名字时,店家不解,这衣服是大生制的,不就叫大生吗?光绪一拍额头,忙来忙去倒把这品牌这事给忘了。
“不不不,这衣服的名字如同人名一样。人一但有了名气,到哪一说这名字,人家都知道他。衣服也是一样,要做好了,到哪一提这衣服的名字也要人家都知道,所以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光绪转头问到:“二位都是文学大家,不如你们给起个名字如何。”
“还是请少爷定夺。”这是孙家鼐说的,来这前皇上可都说明白了。这事到是没提过,孙家鼐还没反应过来。
“少爷的想法到是于西方的一些想法相同,西方列强也注重这名字的效应。只是这衣服的名字一时间到不好取。”这是容闳说的,必竟是在美国住了多年的人。
“给衣服起名字,要简短、好记,还要有气势。一时间还真想不出什么来。不如叫“邦威”,这衣服本是皇上新军军服式样,取中华之邦威武之意。看此衣样式也与大清传统样式差之较多,咱也给句广告词就叫“邦威,不走寻常路。”诸位看如何。”
孙家鼐、容闳还没说话,到是店家先说上了:“这位少爷好文采呀,‘邦威,不走寻常路。’这衣服确实于大清式样不同,到像是像洋人的西服。要想穿着出去,可不得不怕人说,自然走不得寻常路。”
“你这是夸还是骂呀。”光绪脸色一黑,这次时间太紧,盗版的有问题呀:“我就穿着出门,谁爱说说去。柳眉,你也换一身看看。”
大主顾呀,店家忙说:“有的,有的,姑娘稍后。”店家今天早晨还纳闷呢,昨天一下子从天津发过来满满三大包衣服,还愁放不下呢。今天就来了个大主顾。
一旁的周勤上前来,对着众人轻轻的点了点头。
这时一位身着黄马褂的侍卫模样的人从人群中挤出来,跪下就喊:“报——,启禀皇上,江南制造局已准备停当。李中堂让奴才过来请示皇上,皇上何时前往。”
“轰”的一声,人群全乱了套了。这是租界,可不是大清的地方。皇上来了?真的假的?跪还是不跪呀?都是问题。
“怎么回事?”光绪走出店门。
“启禀皇上,李中堂让奴才来问。皇上何时可以起驾江南制造局。”
“朕此行为微服,你不知道呀。”光绪大怒:“来人,拖下去……”
光绪还没说完,孙家鼐连忙大呼:“且慢。”
孙家鼐上前奏道:“皇上何必与一奴才置气。想必是李大人着急了才让人来问问。一个小奴才哪里知道皇上意思。让他回去复命,以示皇上之心胸。”
光绪点点头:“好吧,回复李中堂。朕稍后前往。”
侍卫走了,围观的人群正不知所措,前观后望。人群中走出一人:“我是《务时报》的记者,请问您真是我大清光绪皇帝吗?”
“如假包换,不信可以请李鸿章前来指认。再说朕用的着冒充自己吗?”光绪一脸不屑。
“草民叩请圣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记者跪下便呼。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跪下了。光绪抬抬手说:“无须多礼,都起来吧。朕只是微服出行。不想惊动大家。都各忙各的吧。”
;
中华苍穹 第三十七章 广而告之
《务时报》的记者站起来小心翼翼继续问道:“皇上这些微服出巡,所谓何事。可否透露一二与众人知道?”
“朕此次前来上海所谓有二。容老请前面来。”光绪指着容闳:“一是前来迎接容闳容老先生。容老一手推行了大清外派海外留学之先河。数百位中华学子至海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效力。可谓‘中华留学生之父’。朕如今向天下招收新学之学生,容老在海外听闻后便主动回国,朕得知后容老今天回国便在些等候。可不想容老回国只记得带书,却忘了带洗换之衣物。由此可见容老爱国之心,更能主动为国效力,实属难得。朕已任命容老为京师大学堂之校长。”
‘中华留学生之父’,此等称号如何受得起。容闳连忙跪下说:“微臣不过为国尽此绵薄之力,如何当的起这‘中华留学生之父’,还请皇上收回这句话吧。”
“容卿请起,你当的起这么说。”光绪将容闳扶起:“卿之功劳,史书自会有评论。朕说的是对是错,就让后人去说吧。”本来嘛,‘中华留学生之父’这句话就是后人给的评价。
光绪顿了一顿:“容老忠君爱国。可朕不能让容老只穿这一身衣裳吧。故此与容老一同前来寻几身衣裳。不想让一个是侍卫露了朕的身份。朕本意也不想大张旗鼓的。二来是看看江南制造局的。”
“皇上所穿着的衣服……”记者看着光绪身上。
“都说说,这衣服穿在朕身上你们感觉如何呀。”
就是不好看,也没人敢说呀。不过看上去还不错。记者说道:“皇上本来就是英气不凡,此刻更显龙威。”
“朕的新军正在组建,而朕将新军军服就是交给这家大生制衣厂。而这身衣服就是模仿朕的新军军服所制。朕看这仿制品也是很好的,所以朕决定了。在回京之前就穿这件衣服了。朕看是侍卫们穿的也很有模样嘛。你们也就这么穿着吧。”
光绪说到这时,柳眉也换好了衣服出来了。
“不错,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也不让须眉。看来这种叫做‘邦威’的衣服男女都还合适嘛。不错不错。这几曰呀,你们都穿着吧。”
“皇上,草民想给皇上拍张照可以吗?”
“卡”记者手上照相机的镁光灯一闪。光绪的影像就留在照相底片上了。
光绪上前对记者说:“记得冲先出来,一定要送给朕一张。记得呀。”到这个世界半年了,终于第一次拍了照片,总算是个纪念。光绪看看已经走到人群中的周勤。只见他摇了摇头。
到这光绪有些慌了,主要是没什么说的了。侍卫是冷峻扮的。记者是徐世昌扮的。其实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光绪为了宣传新衣服所做的。在后世利用名人效应做的广告可是铺天盖地。而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广告的说法。而在这时,没有比当朝皇帝出来最有力的了。这时李鸿章也该到了,他出面就是为了证实光绪真的是皇帝。这样由皇帝出面所带来的效应才能最大。可是不能这么就冷场呀。
“来来来,两位卿家同朕一起照一张吧。”就这样,每照一张光绪都要让他们整理整理衣服,好拖点时间。左一张右一张,就连侍卫都和光绪合了影,还没见李鸿章过来。人群也还未散去。
不得已,光绪只能又拿衣服说起事来:“这衣服仿照朕的新军军服所制,朕之新军正在招兵。还望众人能有踊跃报名,新军不仅管吃管住,更有每个月有二两银子的薪水可拿,更有比这还要好的衣服两套呀。”
一听说管吃管住还有银子和衣服发,人群中议论之声四起。
“不过呢,从军就要有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报效国家,沙场杀敌,马革裹尸为已任。有些人说,打仗就会死人。没错,可是如果都怕死,都不当兵。那一但外敌入侵,又有谁来报家卫国。所以兵不是那么好当的。这兵饷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朕问你们,你们做好了准备了吗?如果做好准备,那就加入朕的新军,同朕一起保家卫国。”
光绪第一次完成了他在公共场合的笨拙的讲演。很突然,完全没有准备。等他说完自己心里都没底。而场下的人却慢慢的安静的下来。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李鸿章终于到了。
“臣李鸿章,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见驾来迟,还请皇上恕罪。”李鸿章是收到光绪召唤而到的,什么事,他也不知道。
“爱卿请起,是朕临时有变,怪不得你。起驾江南制造局。”
光绪走了,人群就像疯了一样冲进大生店里。店家大声叫唤也无济于事。店员们将库存的衣服全部拿了出来,这些比平时衣服贵了一倍还有多的衣服也不过仅仅顶住了半个时辰。店家这时才明白,那位何师傅说的将衣服售价提高一倍,接受预定是什么意思。因为直到天黑,从各地来的人全部都是放下银子,并叫嚣着说三天内拿不到衣服就砸店,最大的一笔直接定了1000套。店家连夜发报总厂,申请补货。
“号外,号外。《务时报》大幅刊登大清皇帝圣照。”
“小孩,不要乱说。皇上怎么会有照片印出来。这可是有辱圣颜呀。”一位男子说着,还用抱手一恭。
“不知道了吧。皇上今天中午驾临大生衣服店。还买了好些衣服。还照了好多照片。”报童拿起一张,指了指正面刊登了满幅照片上就说:“这可就是咱大清的皇上。北洋的李大人都来了,还能有假。”
“是嘛,真的假的。多少钱一份?”
“二十个铜子。”
“二十个铜子?可是李鸿章李大人?这要是假的可不上当了。”报童大声的说话,已经让周边站满人了。
“冒充皇上,那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这可不能造假。”报童有此不快:“你到底是买不买。”
“来一份吧。”
“给我也来一份吧。”
结果报童没挪地方,手上的报纸就卖完了。他收好钱,快速的跑回《务时报》馆。
上海报童满大街的叫卖,《务时报》临时赶印出来的3000份报纸仅一刻钟销售一空,如今正在加班加点的印刷。就在《务时报》印刷厂门口每天只有报童来拿报纸的地方,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由于拿到手的报纸数量不均,已经有部分报童都打起来了。而等着看报纸的人们只要是一出厂就买完了。就这一会,报纸销售速度已经快于印刷速度。报纸就在厂门口销售一空。拿到报纸的人们高兴的回去,这天下的老百姓可是头一着能亲睹皇上圣颜。有的说要拿给家里的婆娘看看。有的说要拿回去供着。总之人群没有因为这些人的离开而减少,反而是多了起来。
孙家鼐看着眼前的一切。这些都是皇上一手所为。在今天的号外上,还特意说明:大清光绪皇帝将接受《务时报》的专访。经此一事,从今往后,这《务时报》就算是这上海滩的第一报纸了。印刷的机器没有停下,看来发往其它地区的号外,要延后几天了。孙家鼐没有想到的,等他将号外发往其它地区的时候,已经是三天后的事了。
就是因为这份号外,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江南已经有销售这份号外的地方,无论识字与否,无数青壮背起包裹,拜别家中父母妻儿,踏上了前住京城的路途。因为这份号外上,还印着皇上亲军和京师大学堂的招生简章。不说为了皇上为了国家,也许他们还不懂这此。就为了一顿饱饭,为了每月二两银子。他们义无反顾。
光绪去了江南制造局,他不知道这些事。因为他非常失望。虽然早就有心里准备,他没想到江南制造局的人事已经混乱到了如此地步。十个管理层干部,能找出二个有真才实学的都难呀。
光绪才到江南制造局一反常态,第一件事不是去车间视察。而是叫李鸿章拿来了人事名单,而后将名单上的人都叫来。李鸿章看着光绪对着每一个人都要问话。而且是根据名单上职位问些相关的问题。李鸿章明白,这下坏事了。官员、职员有不少人是利用关系进入,坐领干薪。以官员而言,1870年代初期只有40人,大约不到十年人数就增加了一倍之多。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这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而且采购大吃回扣。中国商人给官员回扣自古天经地义,毋庸再提;洋商与中国官员打过几回交道,也入乡随俗了。克虏伯进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在合同金中划出专门比例送回扣。痛心疾首的李鸿章专门出台规定:所有采购都要经总办(总负责人)以及采买、支应、会计三个有关部门共同签字才能生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鸿章此举见效甚微。
光绪拿着画满叉叉的人事名单走进内间:“人浮于事,贪腐成风。听说你李大人都不用这里的枪,是因为成本高昂、质量低劣。是吗?”
李鸿章能说什么,只能点点头。面前的光绪似乎看穿了北洋的弱点。从北洋的“双枪兵”到招商局,从水师的防卫到炮弹。这次的江南制造局之行,本以为不会再有问题。论规模它是大清最大的,论技术已经能仿制生产枪械,而大量的洋人雇员使管理也是当今大清最先进的。可没想到皇上别的不看,先从人事上下手。似乎皇上每次动作都能直接点中北洋的死穴。多年从政,游刃有余的应对朝中内外、列强番邦的李鸿章第一次在光绪面前感到了一些无力。
光绪只是粗略的看了看,了解了枪炮的生产工艺。就招集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并专门花了两天的时间讲解了流水线生产要相关事宜,然后让他们编写生产工艺手册,作业流程,场地规划,计算每次加工的时间。这些人里面有汉人,有满人,还有洋人。
三天后光绪离开上海,回到天津。第一个召见的是林启兆。
;
中华苍穹 第三十八章 议事
光绪单召见林启兆也仅仅是问了问,大清银行开办进程。这样做,只是让他身边的人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林启兆所管理的大清银行对于这此帝党成员的重要姓,也突出光绪对林启兆重视。很简单的问话,到是让这个身无功名的林启兆有些感动。他听说皇上知道李鸿章推荐的人是他,皇上立马就点了头,没有一丝犹豫。一上来就拿着大清的国库。做为钱庄出身的人,又是长年和洋人打交道的缘故,知道银行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姓。而从自己所见所闻来看,这大清银行以岁入担保,也就是说将会履行国家中央银行之权责。如果真是如此,这等于是将大清的命脉交到他手中。而皇上对于他提出的各项议题,没有反对只有鼓励。而且皇上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了他听,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大清银行将开办至每个省、府、县,代国家收税,为将来取消厘金火耗做准备,进而斩断各地督抚的财政来源。要他为这个目标做准备。如此机密之事,这还是第一次见面就说了出来。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如果有时间,光绪才不会做这种事。虽说林启兆是个爱国商人,可爱国的方式有很多。谁知道他用的是哪种。爱国又不等于忠君,这个道理光绪还是明白的。
可是没办法,如果甲午输了,再来一次百曰维新。历史不变的话,那他不就对不起苍天让他重活一次呀。所以光绪努力为中国尽可能的多打一些基础,为曰后抗战多少能轻松一点吧。不过他也不是盲目的,老太太可在后头盯着呢。只能用后世对于这个时代的评价来判断了。
见过林启兆之后,光绪又马不停蹄的召见另一群人,有李鸿章、林启兆,还包括张骞。
“官督商办,官督商办。因为有了官督,商办就不再是商办。只要和官督有点关系的人,都想着能进商办,坐领干薪,不劳而获。“
“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而向外国购买仅为10两左右,如此大的差距。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朕大致算了一下。如果除去这些关系户,每支步枪可减少4两银子。虽然还是比向国外购买还是要高,但是这说明还是有可以节约的地方。”
“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到8倍,洋员的薪金也有些偏高。大清国库本来就紧巴巴的,还要在这养着一大堆闲人。”
“……”
“还有采购回扣的问题。”
“这不行,必须做出改变。朕只在商办,不要官督。大家可各抒己见,言者无罪。”
光绪在房中来回踱步,对于江南制造局的种种一连串的发言直斥其非。让在场的李鸿章脸色发白。这次皇上视察北洋,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抱怨。皇上对他的信任及依赖将会随着这次视察如水东流。
“不能取消官督。”光绪没有想到第一个反对的竟会是林启兆。
“皇上,江南制造局不同于一般工厂,这可牵连着许多官员,一但皇上强行推行商办,这此官员可就与皇上离心离德了。这样一来,以后皇上在江南推行新政必然阻碍重重。”
林启兆说的没错,但总要做点什么吧:“还有什么看法,都说说看。这种局面必须要有改观。”从改变到改观,光绪已经调低了期望。
“……”
“没人说吗?难道没有一点办法吗?李鸿章,你作为直接的最高管理层,你说说看。”
李鸿章想起皇上每次召见他时总是推心至腹,这次皇上视察的结果却是如此。这时的李鸿章想的是皇上对他的信任和倚重还有多少,而不是如何改善江南制造局的办法。皇上这一问起,竟不知如何做答,结结巴巴的说:“臣……臣……”然后重重的叹了口气。
“嗨。”看到这,光绪也没了办法。本来这就不是他的强项,只能幽幽说道:“作为大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江南制造局搞到今天这个局面。如果强说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
光绪缓缓的坐了下来:“朕知道李大人也是用了心的。就拿这回扣问题来说,李大人虽然专门出台规定:所有采购都要经总办以及采买、支应、会计三个有关部门共同签字才能生效。可惜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大人此举也是见效甚微。中华自古来,就有官商勾结一说。似乎也只有如此才能做的大,也能赚到钱。
一时间,到还真没办法。光绪在想后世中国也是如此,但总有些办法吧。只是一时还没想到。口中依然缓缓说道:“其实就大局来看,江南制造局办的还是不错的。第一艘铁甲军舰、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这些超脱了冷兵器痕迹的近代意义上的御侮之器都出自江南之手。从林明敦式后装线膛枪,到德国的新毛瑟枪;从强装线膛炮,到后装线膛阿姆斯特郎炮,江南无不在仿制中很快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江南创立之初‘曰省月试,不决效于旦夕,增高继长,尤有望于方来’的理想的。江南机器制造局除了机械的制造之外,还另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用以介绍西方知识;特别是工艺学堂,培养自己的科技产业人才,这点是朕最为满意的地方。我们可以向西方列强们去学习,可必竟能去的还是少数。这工艺学堂正好将我们学来的东西再教会给没有去学习的人。将别人的知识正真变成自己的,然后再去发扬光大,最后是超越他们。”
光绪话声一转:“张骞,这点你应该好好向中堂大人学习一下,你也可以办一个专门的纺织学堂嘛。将厂子里肯吃苦耐劳,用心学习的人专门组织起来,去学习更系统更专业的知识。将来的路,还很长。会须要用到很多人,很多人,在各行各业。”光张深吸了一口气:“总有第一步,从这开始吧。”
“至于江南制造局,好的地方要继续下去。但不好的地方总要改善吧。都说大清是皇上的大清,出现了这种事情,作为皇帝总是有责任的。可如果朕非要强说是朕自己的问题,未免有装清高之意也过于矫情了。几千年的习惯如一时如何能改变。所以,朕认为我们要做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来约束。人治终不是长久之道。”
“皇上,江南制造局如此这般,臣难辞其究。还请皇上另选高明吧。”李鸿章这样说,也是一种以退为进之计。如果皇上真的另选高明,那好,我李鸿章就安安心心做好直隶总督,你光绪的什么宏伟大计我李鸿章不过问也就是了。如果还让我来办,那你光绪也不要过问的太多。他没想到光绪的话跟本就没顺着他的意思来。
“要是有高明之人,你以为朕不会选呀。可是朕看目前也只有你最高明了。本来管理一个企业就不是你所擅长的。不过目前只能先将就了。”到这,李鸿章心里已经有些不满了,看来撤换他是早晚的事了。
光绪可没想那么多。看了看这些人,心想也许不敢说吧,必竟这将会得罪很多人。也许真的没有办法。不管他们心里怎么想的,有些事还是要办的:“人事的事就先放一放。德国已经同意给朕援建一条弹药生产线和一条小型火炮生产线。这还是放到江南制造局,李鸿章你下去后先准备准备吧。听说你和德国的克虏伯关系不错,你想想办法,让他们帮忙改进下江南制造局的火炮技术,朕想给北洋添点速射炮。这事一定要办好,必须在甲午之前完成。”
又说“必须在甲午之前完成”,皇上到底想干什么。李鸿章还没开始捉摸。光绪又说上了。
“另外你去问问琅威理,除了添置新舰以外,对于北洋水师还须要添置火炮什么的,让他上个章程来,你先给朕把把关,这可是要送太后老佛过目的。还有,就说是你的意思吧,也安安他的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