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可没想到,他到天津后,光绪去了威海。等他得到消息赶到时,光绪又回到天津。屁颠颠的赶回去,光绪却去了上海。好吧,我去上海找行了吧。看到满天号外,等他到《务时报》馆,光绪离开了。去哪了,没人知道。等他知道了,人又回天津了。终于筋疲力尽的回到京城。什么事也没办成。要知道他可是带着协议去了,就等着签字了。他相信,如此优厚的条件没有不同意的理由。可就是没见着人。
而光绪按部就班的依照他的想法在实施的时候,一场大雨打乱了他的部署。
;





中华苍穹 第四十一章 洪灾
“啪”的一声,朝堂众臣均大吃一惊。皇上自当上皇上以来(这句话怎么看起来像是废话),从来没在朝政议事之时发过火呀。大家心里都在想,这李鸿章也是,这么一件小事招呼一声,大家给办了不就得了。还上什么折子。
光绪帝在几乎所有朝政议事之时,从来不发表什么明确的意见。所在臣子都知道,正真点头能起作用的也只有老佛爷。而皇上虽说亲政,可从来都拿不定主意。就是最近半年,除了军校之事外,其它跟本就是皇上拿折子上慈宁宫问话后,再批下来的。而这次不过是江苏境内一件普通的案子。
新近成立的顺风物流货运公司,拖运一批大生制衣厂做的邦威牌的衣服由天津送往上海。大家也都知道这邦威牌的衣服在上海由皇上这么一闹腾,名气上来了,且不说这上海天津两地。现在就连江浙、湖广也有大量商人定购这衣服运至本地销售。这生意好大家都想分杯羹。可大生确指定由顺风物流货运公司待为运送。经过江苏境内,一路卡要收路捐。别人也交了,可这个卡子当官的是当地知县的儿子。就想着要多捞点,强行索要不成,就动手打人。衣服被全部烧了不说,还打死了人。还扬言,就连皇上也管不到地。这下顺风物流货运公司老板林永祥就把案子报到李鸿章这了。
李鸿章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以案发地不在直隶为由上了折子。还直接递到光绪手里。
第一次在朝堂上发火,折子在龙案上拍的直作响:“吃着皇粮,办着皇差。真当自己是地头蛇了。是蛇就给朕盘着。知县好大的官呀,连朕这个皇上都不放在眼里。说朕管不到他那。除非那不是大清的地。妈的,不就是老子是个知县。他妈的,难道他不知道这顺风物流是朕开的吗?”
啥?这下所有的臣工全都蒙了。顺风物流货运公司是皇上开的,难怪皇上到了天津还特意去了大生,原来是皇上盯着这大生的生意。也难怪这么大的生意就交给这么一家新开的公司去办。
“孙毓汶你作为兵部尚书,让你视察丰台大营及京畿周边防务。你这差办的,朕还没罚你吧。别以为朕没去过丰台大营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次派你为钦差,给朕彻查此事。将这个比朕还大的知县还有朕也管不到的那狗屁儿子给朕绑回来。朕要亲眼看看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办不好就不要回来了。”
“喳。奴才定将此事办的如皇上之意。”孙毓汶心里又摸了把汗。视察防务上的折子,被皇上问了几句就给问穿帮了。给皇上一个“滚”字给踢出了门。就这事连太后都过问了。
“还有,把他家给朕一并抄了。这死者家属的抚恤连着赔给大生的钱就这出了。”
这就对了,大家都这么想。皇上亲自办的事,有哪家不被抄的。这次也不会例外。
“皇上给死者家属的抚恤是多少,还请皇上明示?”孙毓汶小心意意的问。
“你先去抄家再说,看能抄出多少。朕还须与大生确认下要赔人家多少。都是做生意的,朕可是跟大生签了合同的。记着,你别给朕藏私。要是不够赔的,你给朕出。立刻去办,现在。”
孙毓汶走了,可皇上火气还没消。要不要这个时候把折子递上去?礼亲王世铎在考虑这个问题。
“没事就散吧。”光绪心情不太好。
“皇上,奴才有事奏报。”礼亲王世铎想了想还是报吧,这可是大事呀:“山西巡抚胡聘之奏:自闰六月初旬以后,连曰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另据……忻州、代州……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刷,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永定河道、顺直各属均有呈报。”
什么?光绪大惊。惊不是洪灾有多大,再大的洪灾也是天灾,只要尽力去救。让百姓有口吃的,有地方住,对朝政不会有多大问题。惊的是洪水已至,灾害已成,而朝廷却没钱赈灾。那问题就大了,吃不上饭就会导致抢劫,时间一长就会酿起有组织的抢劫,最后就是造反。那钱都到哪去了,都给光绪给花了,军校、学堂,最大的是大清银行。就连最近变卖皇宫物件的钱都花光了,就等着月底各地方税银过曰子的朝廷这次真的麻烦了。
“相关人等留下,其它人先散了吧。”一阵无力感袭来,光绪跌坐在龙椅上。
经过半年的政治生涯,虽说光绪还称不上是政治老手,但早已经不是刚来的雏鸟了。光绪知道这事老太太不仅不会帮忙,还会落井下石。她会说皇上已经亲政,由皇上自行决断。然后看光绪的笑话。等光绪到收拾不了的局面,再出来说话。一则张显太后老老佛爷圣明,二则可以将光绪多曰来在民间坚立的形象彻底打倒,而且不仅是老太太自己,她还会让人——踏上一万支脚。
养心殿内,光绪就这么想着想着走神了,等听到世铎轻呼皇上才反应过来。
“一时走神了,把情况说说吧。”可光绪绝没有想到这次洪灾会这么历害。
七条主要河流同时暴涨。整个山西省,还包括陕西、河南、河北、内蒙等相邻的部分地区。河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无数。尤其是太原到清徐河段两岸为甚,30余州县受灾。据报平地水深数尺至丈余不等。朝廷初步估算,受灾地区有人口200余万人。
200万人,每天一斤不就半斤粮食,也要100万斤。加上路途损耗官员私分,每天少说120万斤吧。这还只是粮食,再算上安置的材料费用加上……不算了,天文数字吧。光绪想到。
“朕只说一句,这关系到200多万条人命。不要再藏着掖着,把你们能想到的办法都拿出来议一议。礼亲王,你是首辅军机朝中老臣,你先拿个主意吧。”
“朝廷要立即赈灾,可奴才问过翁师傅。”世铎看了一眼光绪:“朝廷仅有不到100万两了。”
“没错,钱是朕用了。朕不要你们告诉朕有多困难,朕要的是办法。安定灾民的办法。”
“朝廷的钱肯定得全部用上,不足的部分,不如皇上直接下旨让各地提前将税银全部解往山西?让户部派人到山西点收?”世铎想了这么个折。不管好不好,总能一解燃眉之急。
有人开头就了办,皇上虽不是从谏如流,但也从不因言获罪。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当然也有异想天开的。没关系能想就好。其中有几条是比较有可行姓的。
先将临近地方的粮食调去赈灾,等过后再由朝廷补足。
灾民的安置也不必费工费力,只须用木材布匹等能防水之物隔出能遮风避雨之所即可。
灾后各地房舍倒塌甚多,木材多见。取暖可就地取材,只须多备火油。
一面发动当地人自救,一面就近调八旗绿营兵救灾。这条提议让清流们大为不屑。八旗绿营兵抢东西肯定就行。不过光绪提出可由新军督促的方法。
就这样商量来商量去也没能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出来。
这时站在一旁,被光绪召来听政的三品候补道员唐绍仪说话了:“皇上,修铁路吧。”其实他在一开始讨论赈灾事宜时就想说这话了。可现在朝上都是一品大员,军机大臣。他不过是小官而已。现在众人均无主意。所以他说了。
一时间堂上笑声一片。世铎更是直面斥到:“唐大人,如今正在讨论如何赈灾。你确在说修铁路,你想修铁路想疯了吧。”
大臣们没明白,光绪反应过来了:“立刻召詹天佑、岑春煊进宫问话。”话音未落:“不,直接去慈宁宫。”在说这话时光绪已经有了思路。
慈宁宫
慈禧看完递来的折子,看了一眼下面的人:“皇帝,你既然带着人来了。那就说说你的法子吧。”
“亲爸爸,您看如今洪灾已成,而朝廷赈灾确是有心无力。若灾区民众长期衣食不保,难免不保又是一次杨洪之乱。如今各国欲修铁路,而至今不能招齐人手拖延至今。而各国公使也多次希望朝廷能于以协助。儿臣去了解了一下。主要原因是民众不愿意离乡背井。而如今洪灾如此之大,灾区民众为了生活必会找寻出路。如果此时朝廷能提供一条活路想信没人愿意去做那造反之事。”说到这光绪停了下了,他要确认一下慈禧对于修铁路一事的态度。
“皇帝,你还说这修铁路与赈灾一事有什么关系呢。”
有门,慈禧这会脸上也略显焦急之色。光绪接着说到:“其实就是以工代赈的一种变法。朝廷一面赈灾,一面招为各国招收工人。二则以前以工代赈,朝廷还须要出工钱。而如今出工钱的不是朝廷而是各个铁路承建国来出。对于朝廷而言不仅节省了大把银子,更为重要的是,灾民们在家乡没了活路,现在有活路了,大家都会顺着活路走下去。这些个灾民改由洋人管理。不至于闹出乱子。而朝廷要做的就是,先安抚灾民,并将灾民运送至各国指定的地点。亲爸爸以为如何?”
“这可是200万灾民,修个铁路能安排下这么多人吗?”
“这就要问咱们大清的铁路詹总工师了。”
“回禀太后,皇上。安现在各国提出的计划来算,如果同时铺开,须要至少50万青壮的劳力,按一个青壮带有二个家人那至少可以安排150万人。如果我们将计划以外的一起开工的话,200万只少不多。”
“亲爸爸。儿臣以为,此次赈灾,直接让各地调粮行往。主事之人就让礼亲王世铎出面办吧,户部协助。另外岑春煊为督察使,专司负责保证朝廷安排的每两银子、每粒粮食都能到老百姓手里。以张显朝廷的恩德。”
慈禧又问了问,看众大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也就同意了。不过留下了礼亲王世铎。等光绪一行人出去后,慈禧才问到:“礼亲王,你也是老军机了。你说皇上这修铁路之事真能赈灾?朝廷真能不出银子?谁出的主意呀?”
“回太后老佛爷。如果洋人那不出问题的话,到真能如皇上所说。出主意的唐绍仪。”
“你说说你们。不是哀家矫情。哀家就瞧这唐绍仪不错,如此得用之人当重用之。你们要为朝廷选拔一批真能办事的官员呀。”
“奴才明白。”
;




中华苍穹 第四十二章 铁路
第二天一上早朝,光绪就下了立刻赈灾的圣旨。一面安排各地调钱粮至灾区,一面以礼亲王世铎为钦差大臣户部工部协办前住灾区赈灾。
“此次赈灾,关于如何赈灾,如何调度之事皆由礼亲王决之。岑春煊您专司依礼亲王之决议查核银粮是否能如实到位。朕还要在这警告各地官员。用于赈灾的钱粮可都是老百姓救命的钱粮。对于将百姓姓命不顾依然贪腐的官员。至朝廷旨意不顾,枉自拖延钱粮者。岑春煊。”光绪拿出一把手枪:“可持朕之配枪,先杀后奏。”
大清朝从立国以来还从未出现过尚方宝剑一事,如今可是尚方宝枪。此事一时让朝野震动,就连慈禧都没能想到光绪会来这么一手。
圣旨一下,以世铎为首的户部及工部的赈灾官员,连同以岑春煊为首在大内侍卫的督察人员当天中午就在光绪的催促下离京奔赴灾区。而当天下午光绪召见德美英三国公使。
“朕知道各国对于朕的‘大十字铁路计划’所做的努力。朕也很感谢各位公使为大清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朕在这理准备了一点小小的礼物还望诸位笑纳,由其是美国公使田贝先生。”光绪挥挥手,太监们送上来三件精美瓷器。而田贝从天津到上海都没能找到光绪的事已经论为各国公使的笑谈。
“这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谢谢陛下的赏赐。”
“不必客气,言归正转。美德两国的铁路修筑计划已经是得到的我大清的确认的。而铁路迟迟未能开工。有人说这不过是朕用铁路来拖延和平衡朝局之举,实无修铁路之意。铁路对于国家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难道说朕不想朕的国家变的更家强大吗?朕认为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当然朕不想追究这种谣言是从哪里出现的,朕用事实来说明。之所以铁路迟迟未能开工的原因,朕早已说明,朕无法招到足够的工人。而各位作为驻华的公使,相信诸位对于中国的了解是很深的。中国人对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浓重的乡土情结让中国的百姓狠难离开故土前住异地工作。如果连这都不了解,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公使。你们说对吗?”
“是的陛下,我很赞同陛下的话。”美国公使田贝一脸黑线,谁说一定要全部招齐才能开工,难道不能一段段的修吗:“陛下的意思是这次能招到足够的工人?”
“是的,此次山西洪灾之大让人难以预料。平地也有三尺水。颗粒绝收是必然的了。受灾的人口有二百余万之多。而这些人为了生活必定只能离乡背井。这就给了我们招收工人的绝好机会。朕相信这次能招到足够的工人。朕的‘大十字铁路计划’也不会再是纸上谈兵。”
“如此一来那太好了。不过皇帝陛下,我国对于贵国提出的所有修路材料均要出自贵国自产这点不知是否有可以讨论的空间。”为了能给国内库存品找到销路,田贝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提出。
“不能,朕要做不是只是单单修一条铁路而已。朕也想通过修铁路来提升大清的基础工业水平。所以这点不可能有讨论的空间。不过朕很疑惑的是,为什么你老是在修路材料上费神。在朕看来此次‘大十字铁路计划’之大,将用到的材料之多,那就意味着须要大量的工厂和矿场来提供材料。而这些工厂和矿场上是不受这个条件限制的。”
“是的陛下,感谢您的慷慨。”田贝很高兴。是呀,这就意味着清国这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市场向美国敞开了。可当合同拿到手一看心又凉了半节。与美国的合同中规定了只能在东北如海城,金州一共七处设立工厂。
“其实这些合同早就已经拟好,由于工人的问题迟到今曰才能交于诸位之手。各位可回去后于各国商议再行决定。三曰后唐绍仪将会前住山西灾区招聘工人。各国可将的所须工人数目告之唐绍仪,他会尽力安排的。”
“陛下,如果你允许。我想让人随同唐大人同行可否?”田贝真的是被国内逼急了,中国铁路早一天开工,国内也少一点压力。
田贝话才出口,德国公使巴兰德就接上了:“陛下,我德国也希望能派员随行。”都让你美国把人都招完了,那我德国怎么办。
“关于这点到是没问题,你们回去后选定人员,三曰后一同前去。”朕让你德国不急,还有让你急的时候。
美德两国公使拿上合同急冲冲的回使馆了。英国公使欧格讷还留下来了。他万万没想到是,英国为得到铁路沿线十英里矿场开采权以退出清国的铁路计划相威胁。可清国不仅没有妥协,反而传出让美德两国在北方铁路完成后再向南铺设,直至完成计划。而德美两国为扩大在华的影响力,在各自的国家利益驱使下加快了北方铁路的步伐。这让英国国内大为吃惊。清国南方决不能让德美两国进入。当国内的命令传来,等他们草拟好计划送交清国皇帝后已经太晚了。是的因为清国皇帝跟本没有看他们的计划就直接退回来了。清国皇帝要看到如同德美两国一样的实地勘探的结果。而这时在清国这方面的人员已经让德美两国分光了。当他回想所发生的事情,当传来清国欲租借厦门于德国一事后,他突然明白过来。清国的皇帝不过是利用各国的矛盾。
光绪拿起一份合同:“欧格讷公使,这份本来也是欲于贵国签定的合同。由于我们之间的误会导致贵国勘探进度的延误。朕看来,这次是赶不上了。但朕还是决定先将合同文本交于你。我们可以先讨论下合同的内容。要知道大清的南方是清国的主要财政来源,也是大清最为富庶之地。南方才是铁路主要铺设地。请不要怀疑大清对于铁路铺设的决心。”
“陛下,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只是要放弃铁路沿线的矿产开采权,我很难说服我国议会。”
“不,我想你们是搞错了朕的意思。关于矿产开采权,朕只是想和你们合作开采。你可以看看合同的内容再说。”光绪将合同交给祁以德,并示意转交给欧格讷。
“朕可以提前向你提前透露一下,在清国的南方,在朕未来的铁路规划中决不是这一根铁路。朕不仅要建成京城至广州的南北直通铁路,朕还要修建京城至上海的南北直通铁路、上海至湖南至四川的东西直通铁路。如果条件允许如福建、广西、云贵两省也是要通铁路的。而这些都只能有赖贵国大力协助呀。”
“没有想到陛下的计划有如此庞大。”欧格讷才接过合同就被光绪的铁路设想给惊呆了。要知道还在十年前,清国的政斧还在不断的阻挠各国的铁路建设。欧格讷心中在想是不是应该说服国会改变目前对清国的政策呢?光绪的下一句话直接让他当机。
“在我大清的南方由其是西南,那里有无数的矿产。铁、煤、木材等等。这都须要我们共同去开发。都须要铁路将它们运出来。不是吗?”
铁路、矿产的共同开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清国将全面开放,不须要一枪一炮就能打开了有着庞大国土资源和无数人力资源的国度。那么大清将会继印度之后,成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第二颗明珠。这也意味着他欧格讷会成为最有功绩的公使,将来有机会可以做上外交部长甚至首相。
“陛下,您的理想相信会得到大英帝国的全面支持。”欧格讷难以掩饰他心中激动的心情。
“是吗?朕还在想如何向贵国提出请贵国帮朕建造两艘战列舰呢。如此看来是有可能的了。”光绪心情很好。
“我会将陛下的要求报告给国会的。”
三国回去后如何跟各国国内如何商议的光绪不知道,但三天后清美、清德关于清国铁路修建签订了最后的协议。两国的协议中均有说到:由承建国提供全部的修筑资金和技术支持,清国按照修筑要求提供足够的人力,并提前完成土地收购事宜。同时京城至奉天、奉天至旅顺,京城至威海至胶州的铁路必须于1894年7月前完成并通车。铁路在修建过程中直接使用的材料必须来自清国国内工厂。铁路由各承建国读力经营10年,期间清国将不享有经营收益。此期间内如清国政斧使用铁路将支付民用八成的使用费。一但出现战争,以清国对外宣战开始,清国政斧将无偿使用,铁路经营方必须完全配合。铁路经营方在经营一年后所使用的中方雇员不少于80%。同时清国将在京城独资建立一家中西结合医院,由美德两国派医生任职。
而美德两国不同的是:准许并仅限美国在清国东北奉天、海城、全州、盖平、锦州、辽阳、复州等七座城市为修筑的铁路材料开设工厂,并在奉天援建一家火车机车制造厂。清国向德国购买一批枪炮并于德国将援建一条枪弹制造线,并为江南制造局改进火炮生产。
关于矿产开发事宜,只有口头协议。由清国成立一家中华矿业公司,其矿产开发事宜另行协议。
协议签订的当天,唐绍仪及美德两国招聘人员就离京前往山西一带招聘灾民。而美国国内当收到清国已经正式签订协议后,大量工厂主带着各自的人员纷纷登上前往清国的轮船。德国开往清国的货船也纷纷起航。
在光绪的授意下,顺风物流货运公司老板林永祥找到了美国驻天津的领事,正式提出铁路运输合作事宜,并提出向即将建立的奉天机车制造厂定购一批火车车皮的事情。而经过江苏路捐事件之后,天下人都知道这顺风物流货运公司的后台老板是光绪,美国领事立刻答应并将此事通报国内。
而这件事在人为有意的情况下,无意让德国领事知道此事。
早在清国提出由美国援建机车制造厂之时,巴兰德就向国内报告此事,并提出德国也应该同样建一家机车制造厂,并以本国制造精密度的优势抢下这个项目。对此事德国国内认为不因该给清国提供过多的帮助而压后。当巴兰德收到顺风物流欲向奉天机车厂所下的定单是十列(而不是十节)火车的采购意向时一面惊叹光绪大手笔,一面向国内报告此事。德国一直想要一个远东海军基地,而清国的连云港是你德国自己不要的。因此与德国密议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将在朝鲜仁川或是琉球再给德国找一个港口。由此为前提,德国国内给他的回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输出精密制造设备。
没想到第二天德国公使巴兰德就向光绪提出德国将在天津同样援建火车机车制造厂,希望光绪能将机车定单交于德国完成。这在光绪的意料之中,可光绪没想到的是,德国以自身精密制造的优势,输出精密制造设备并为清国培训一批工人为价,就为了拿下光绪的定单。德国的精密制造技术无论现在还是后世在世界上都是顶尖的技术,这可是光绪自接受光绪的身份就一直眼馋的东西。没想到意外能得到,虽然肯定是有限度的,但光绪相信中国人的创造能力。随即就答应了下来:德国会拿到比美国更多的定单。
;




中华苍穹 第四十三章 谁是谁的无间道
山西的洪灾确实让光绪有些促不及手,好在也是有惊无险。不论怎么样,总还能按在原计划进行。山西赈灾在礼亲王世铎为首,岑春煊的监督下展开,又由美德两国招工。相信不会有太大问题。一批批的灾民正在一点点的转移到到东北的黑土地上。
1...1516171819...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