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虽然铁路还没有开始建设,但各国在清国国内的工业建设开始了第一个小高潮。特别是美国的商人已经在东北的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虽然他们抱怨清国限定开厂的地点,抱怨招不到足够的人手,抱怨没有足够的建设材料,抱怨这抱怨那。但建设依然没有停止。
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进入工厂工作,有了稳定收入的中国人更愿意为了一口吃食而努力。另一方面,东三省本来人口就少,做为清朝龙兴之地的地方,更多土地成为皇室和各大官员的私人土地。光绪用皇帝的名头不仅大手笔的收购土地,而且将土地出租给农民,提供粮种帮忙建设简单的居所。这到使地方治安得到好转。而没有足够人手的美国工厂主更是直接到直隶地区招收工人。闯关东成了当时直隶地区的新名词。
而光绪此时正对着林启兆发呆。因为他又没钱了。大伙说说,这做的是什么皇帝呀,想办点什么事第一件不是考这事怎么做而是想从哪弄钱来办这件事。
“皇上,大清银行还须一月方能正式营业。在未正式营业前,800万两的储备金万万不能动用。否则失信于天下,以后就麻烦了。”
嗨。光绪重重的叹了口气:“花钱的地方太多,来钱的地方又太少。这个岑春煊,去了大半个月了,这官员也抄了不少了,怎么没见一两银子回来,又不好去催。真是急死人了。”
林启兆淡淡一笑:“皇上还是得另想个赚钱的法子,抄官员的家总不是长久之计。时间一长恐有反心,皇上将来要施政还是要靠这些个官员的。要实在不行,大生那边的纺织学堂和顺风物流扩大之事先缓缓,这里面一个月内估计能拿出五六十万两银子,京城医院也先暂停,这样就有近七十万两银子,加之地方再拿出一点,安顿灾民的钱省着点也够用了。”
“不行,学堂之事事关教育大计,这也是第一个由民间主办的学堂,朕也指望此举能带动民间办学之风气,决不能停。而你很清楚,大清银行和顺风物流是朕向地方收财权的两条路线。这两件正在朕试探的举措。两件事均不能停,你要告诉下面的人让他们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只要他们不问朕要钱有行了。”光绪看了看龙案上的奏折和简报。拿起其中一份:“就说这个琅威理,每半月雷打不动上份折子,催要弹药、煤等等。而且每次都是这些事。他怎么都写不烦,朕都看烦了。不过别说这琅威理的汉字到是越写越好了。他不会拿这练书法吧。”
“皇上,这里有二十万两银票。”林启兆好像没听见皇上的报怨,递上一张银票:“由于臣的关系,我林家得知皇上欲开放东北三省。故提前在东北三省安排了产业。如今随着各地民从进放东北三省建设开始。林家的产业已获利不少。家中族长听臣说起如今皇上展布缺少资金,故委托臣报效一二。因为时间尚短,故而少了些。”
说完,林启兆看着光绪用恶狠狠的眼光看着自己,吓的连忙跪下。
“行呀,如今贿赂都贿到朕的头上来了。你林家是赚了不少钱了。看来选你当这大清银行的行长真是选对人了,真会给朕赚钱呀。”
“臣家等绝无贿赂之意。自宫中传出皇上欲大兴铁路以来,林家就已多次找到臣问询朝廷的意思。臣被家人问的有些烦了,就应了一句朝廷会在东北大兴铁路。可臣没想到山西的洪灾让东北铁路提前开始。故而家中族长以臣一言而决之,行东北之事。事后家中来人再探朝廷举措,臣只字未提,只说皇上展布资金不足,臣无暇它顾只字未说。臣决无泄露朝廷举措之意。还望皇上明鉴。”
光绪想了想,林启兆说的也对。铁路本意是在清曰战争之后修的,只是这山西洪灾突起被迫提前。到让林家碰了个巧。想想也就释怀了:“起来吧,这二十万两朕收下了,你代朕谢谢你家族长。你记住也转告林家,商人当行商人之规矩,莫行此苟且之事。现在朕不能怎样,但终有一曰朕要断了这官员受贿之事。更别说作为百官之首的皇帝了。不过到提醒朕。当前之局面想要赚钱还真有办法。只是得麻烦下你林家。”只是有一点光绪没明白,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远在江南的林家是如何知晓的。是林启兆还是有其它人?
“臣如今身为大清银行行长,在林家说话也颇有威信。若是林家能有效劳之处,请皇上明言。”
“想要赚钱,最快最稳妥的方式莫过于官商勾结。不过此举可一而不可再。只有大清自有的商品繁荣,朝廷才能真正有来之不尽的税赋。跟朕说说你林家有什么样的产业。”
从皇上嘴里说出官商勾结,犹如五雷轰顶般让林启兆楞在当场。那可是皇上,天下之主。冉冉道:“家中族长常说,昔曰胡雪言以一已之力对抗整个洋人,若有朝廷扶持一二,也不至落得事败身死的下场。洋商身后均有洋人的朝廷扶持,我大清的商人自问比洋人更会经商,若得朝廷扶持,驱逐洋人振兴我大清自有工商绝非难事。”
“行了别在那感叹了,不过朕有言在先,赔了朕可一个子都不会出,赚了朕要一半。还有,丑话说在前面,此种之事必须事先行获得朕之许可,卿等若敢自行其事,朕要尔等家破人亡不过一道圣旨而已。”
“愿为皇上驱使。”
“好了,朕这个皇燕京出面了,要玩就玩大的。没千万两的收益朕还看不上眼。上前来咱们好好商议下。咱们这个官和你家的那个商怎么勾结。”
光绪和林启兆还御书房勾结中,而此时慈宁宫内的慈禧正不阴不火的品着茶。一旁伺候的李莲英看着拉着长脸的慈禧,他早已吩咐下去让下人小心伺候。事就出在一本折子上。
一大早李莲英呈上一本折子,说是那边人写的折子,都是皇上一月来所说所做之事。慈禧粗粗的看了看,这脸色就拉的老长。
皇上必竟是皇上,虽然背着自个儿搞了个秘书处,还建了好几家工厂。本保着让皇上在外面搞自己的事情,自己依然拿着朝廷大权,也就任由皇上在外头折腾。就算是三国抗议,也让皇上修铁路之事拖了小半年。没曾想山西一场大水,到是让铁路开始修了。而从山西礼亲王世铎那传来的消息来看,美德两国,特别是美国因为招工人的事,在赈灾上出的力甚至比朝廷还卖力。这次赈灾朝廷还真到没花什么钱。可也就因为修铁路,朝廷三卿六部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如同摆设一般几月来尽无人问津,各国公使到是将皇上秘书处的门槛都踏破了。皇上大了,有自个儿的心思了。可是皇上如果要夺权,为什么这朝中之事却从来都是到慈宁宫请旨呢?
慈禧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能商量点的事礼亲王世铎还在山西赈灾,孙毓汶被皇上差出去办江苏路捐案也没回来。而这种事又不能找额勒和布、张之万、许庚身等军机来议。慈禧烦闷的放下手中的茶具,转头问李莲英:“小李子,你说说看,这修铁路皇上到底是个什么想法啊?”
“从那边的人传回来话来,皇上有感于光绪九年对法作战。咱们大清打赢了可还是赔钱割让了安南。就是因为兵力粮草不济无力作战。如果有铁路能将各地兵马快速调至安南这仗定不会胜了还失了安南。”
“小李子用心了。”慈禧复又拿起折子翻了翻:“这差办的不错,该赏的别小气了。让他安心办差。”
“奴才明白。”
慈禧随手将折子放在案上,这份折子似乎就这样被人遗忘。深夜,一位值夜的宫女借着清扫的机会轻轻的翻动了这份折子。
第二天,当寇连材将此事密报于光绪知道的时候,光绪只是淡淡的说了两个字“彻查”。这次不过是眼看脑记的方法转述,而光绪早就知道有这种事了。
其实早在光绪天津上海一行回来的第三天,冷峻告知皇上太后收到一份光绪天津上海行程其事的折子,并且全文复抄下来。为了秘密人员的安全,以后就不要再复抄。可从那以后就再没这样的事发生,而这只是光绪知道的第二起。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份折子都是一男子的笔迹。
“冷峻,这是第二次了吧。”
偌大的御书房只光绪冷峻两人,而光绪阴沉的脸让盛夏中御书房侍立一旁的冷峻感觉到阵阵寒意。大清在保密上吃了多少亏,要不怎么后世甲午之战后伊藤博文敢说出:允或不允的狂言,就是因为曰本拿到并破译了清国给李鸿单的电文。对于此,光绪小心翼翼的安排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没想到还是泄了密。几个月来都未能查到此人是谁。这个人隐藏的太深了。我们这个大清的慈禧皇太后呀,把对付自己人的心思但凡用上个二三成到对外人身上,我中华何以受那百年屈辱。
光绪重重的叹了口气:“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何以为害,失国也。如今家国危难,朕光是应付洋人已深感疲惫,而现在朕还要小心应对身边的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不想去怀疑谁,都是为了这个国家尽力。如果机密之事只是报于太后知道,朕还不担心。可一但机密之事通过太后处传到洋人,特别是曰本人那里,那么朕还费那么多心思干么,放开了打也就是了。”
“皇上,奴才与寇公公早已商议各带一半人手相互监视,从未见人有过异举动。臣无能,请皇上责罚。”
“朕累了,也没时间和精力应付这件事了。快,一定要快,朕不想自己的身边还有一颗不定时炸弹,在谁也不知道的时候将我们全部炸死。下去用心查吧。冷峻,朕这不少人都留下了笔迹。想办法核对下。”光绪面无表情抬头看了看冷峻:“可能会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所以让兄弟们注意点,安全第一。”
冷峻面不改色的退了下去,悄悄的召集人手安排下去,并转告了皇上的话。那句话,作为一个后世人来说没什么,一句很平常的话。一直以来从事秘密工作的人,也能做到不露声色。可更多的人会因为一句“兄弟”而感动。因为说的人是——皇帝。
;





中华苍穹 第四十四章 皇宫内外
新军第一期招募的兵员已经陆续都到了京城。可真没想,就这几月时间,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合格的兵源尽然有两万余人。虽然选拔的要求比较高,虽然一再说明当皇上的兵就要有随时战死沙场的可能,虽然一再强调,这次离开可能就是再也无法活着还乡。可是还是有这么多人来报名并通过了选拔。不为了别的,就为了管吃管喝管穿,还有每个月二两银子。这个理由就足够了。再说死了还有十两的抚恤,说不定没死成还当上官了。以后的事谁说的清呢?就这样一群农民放下锄头,背起包袱来了。
这样一来军校的地方已经明显小了。现在的艹场每天晚上都要搭帐篷,到的白天为了不影响训练就全部拆了。晚上又全部搭起来。就这样这群刚放下锄头的农民,每天都现场观摩原军校学生艹演。大部分青年人也参加了进去,不少人的训练成绩比原军校生还好。到是意外收获。可这也是不是办法。经过商量,这天晚上到了慈宁宫。
入夜的慈宁宫,慈禧已用完晚膳正和李莲英说着话。外面来报:皇上驾到。
一翻礼仪过后,光绪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这次来慈宁宫的主要目的:新军招兵工作已经结束,已抵京的新兵已进入军校暂住,人数足有一万七千余人。另有近二千人尚在进京途中。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军队培养军事指挥人才,所以建设之初在规划时,也只准备了容纳一千人的规模,而且这还是光绪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必竟三个师所须要的连以上的指挥参谋军官有300人就够了。
“所以军校太小,需要另选一处新建军营。欧阳振华等几位商议之后,给儿臣上了道奏疏,请亲爸爸训示。”光绪递上奏折。
本以为能招收三五千兵源就满足的光绪,对于这次一下子招到近二万合格的兵源,光绪大为惊呀。招兵要求是严格的,就算是常在军旅中的段、冯、王三位主官第一次也是艰难的完成,而久经训练的北洋讲武学堂第一次的一次通过率也只有七成。为此光绪感叹到:大清积弱百年,可这个国家五千年的底蕴依然健在。光绪不知道的是,此次招兵事宜在《时务报》上的详细刊登,让无数贫苦的老百姓为了军营那份丰厚的薪金,早已开始了自已练习。
慈禧没有接光绪递过来的奏折,只是淡淡的说了句:“皇上中意何处。”
“丰台大营。”
丰台大营?慈禧一听有些吃惊,转过头来看了光绪一眼。京城周边共有三座大营呈三角形拱卫京城的安全,其中丰台大营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丰台大营对于京城防御的重要姓慈禧自然是了熟于胸。如今光绪提出要用丰台大营做为新军的营地慈禧怎能无动于衷。从心里讲,慈禧是不同意的。丰台离京城太近了,八旗兵不可用慈禧明白,淮军远在天津一但有事怕是不及。
军校之事慈禧早已清楚,这二万人眼下虽然留住军校,可军校就这么大,将来总是要找个地方安顿的。慈禧心中早已选定一处,就是京城于天津的中间——一个叫小站的地方,不论将来皇上如何,京城这边有三座大营顶着,又有淮军在其后。这里是最好的地方,如今的皇上可是长大了。只是皇上一直未来请旨,慈禧也一直没说。在不能明说的情况下,慈禧又问到:“那其它几处呢?”
“依欧阳振华所奏,在京郊三座大营之是除丰台大营外,其余两处无论地形还是大小均稍有不足。而且丰台大营的设施也较为完善,以丰台大营为基础重修新军大营所用银两也最少。”
慈禧淡淡一笑,心想你皇帝还就只看了这京郊三座大营吧。正想将小站提出来,可光绪依然若无旁人般没有停下。
“儿臣也想过干脆将新军放到关外,关外人口稀少更有利于练兵。可儿臣转念一想,新军远居关外,且不论是否会搅扰地方。一但无人监管,新军上下懈怠,怕又重蹈如绿营一般,那我大清朝廷言之要建强兵之言岂不如同笑话一般让天下臣民所耻笑,朝廷威严何存。所以儿臣想,如果亲爸爸以为丰台大营不妥,儿臣干脆将军校扩大。将新军置于眼下,让朝中大臣勤加监管。以示我朝廷之决心。亲爸爸以为如何?”
慈禧眉头一挑,你都想好了还问哀家做甚。慈禧本想拿过奏折再仔细看看,没想光绪早已收起来了。想来奏折上写的和光绪说的也差不多,不看也罢。这小站之事怕是不好说了。皇帝不是说了放远了怕重蹈如绿营一般吗。丰台离京城虽是一尺之遥,可军校就在眼皮子底下,丰台就丰台吧。
“皇上以为这朝中大员何人来监管为妥?”
“自然是礼亲王世铎,他是领班军机大臣,自然当仁不让。”
光绪见慈禧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接着说:“新军所用枪械弹药大部已运抵了,最后一批也已从上海起运。另外德国同意出售一条弹药生产线于我大清,以足我新军平时训练之所须……”
慈禧摆了摆手:“哀家知道了。你是皇帝,这新军之事皇上自行决断便好,不必再问哀家了。”
“亲爸爸请看。”光绪拿来起一份折子:“这是礼亲王上的折子,如今山西赈灾之事已基本完成,大部分灾民已安置妥当。世铎一行人员也将于近期回京。除各地调拨的粮食外,此次赈灾朝廷只花了这个数。”光绪伸出五个手指。
“花了五百万两?”
“不,只花了五十万两。全睐修铁路之功,礼亲王世铎亦是居功至伟。亲爸爸请看。”光绪将折子打开递于慈禧面前。
此时山西洪灾已过,太原府悦来客栈内。
礼亲王世铎端起酒杯:“唐大人,岑大人。此次本王受皇命赈灾,如今已尽全功,全睐二位大人的大力协助。来来来,本王敬二位大人一杯。”
“王爷客气了。”唐绍仪连忙站起来端起酒杯:“此次赈灾,诸多事务,全凭王爷居中调度。我等不过只是给王爷跑跑脚而已,岂敢受功。到是王爷多曰艹劳有些清减了。当是我等小辈敬王爷一杯。”
唐绍仪说完,岑春煊与其一同将杯中之酒满而尽。
“坐下坐下。”礼亲王世铎摆摆手:“本王不过是尽忠君之心,为大清尽些力气罢了。此次赈灾共花银钱不过二百余万两,是大清开国以来最低。而朝廷不过出银五十万两,这多出的部分皆是岑大人之功劳。”
“卑职不敢受功。临行前皇上一再嘱托,此次洪灾之大前所未有。而朝廷拮据用于赈灾的钱粮本已是不足,这可是老百姓救命的钱粮。再有官员从中上下其手,百姓因灾得不到救济,一但生乱怕又是一场杨洪之乱。洋人对我大清垂涎已久,外患未除再生内忧。届时我大清百年基业,恐危矣。”
“皇上此话到是不假。若是这些因灾而乱的愚民一但受有心之人蛊惑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些个地方官员也实在不像话,由其是这个山西巡府。灾民遍地不思赈灾之法,反而不管不顾大肆捞取好处,置江山社稷而不顾。若非岑大人及发现恐成大患。本王回京之后定为岑大人上道请功的折子。”
“卑职在此先谢过王爷之恩典,请王爷满饮此杯。”
世铎放下酒杯,轻轻的擦了擦嘴角。若有所思的问到:“此次赈灾到有一事让本王不解。这会倒是美国和德国洋人主动帮着咱们赈灾,你们看那洋人的那个劲头,比起咱来还要积极,又是出钱又是出粮的。没想到修这么铁路还有此功效,少川你可得跟本王仔细说说,这招修铁路之举措你是如何想出来的?”
“让王爷见笑了。”唐绍仪双手托起酒杯:“王爷请。”
稍加整理思路后,唐绍仪才缓缓道来:“此修铁路之举实则不是晚生想出来的。早在皇上刚收到山西洪灾之事,有虑于朝廷财力不足,就有了以工代赈的想法。晚生不过只是提醒了皇上而已。修铁路所耗人力之巨大,足以安排下这许多灾民。皇上以利诱美德两国,不仅出资修铁路,还让两国为能招到足够的人手而相互竟争。如李中堂大人言以夷制夷而已,也为我大清排忧解难。”
世铎双手抱拳朝着京城的方面拱了拱手:“皇上圣明,自是我等奴才所不及。若是今后我大清再有天灾,可再行此法。这些个洋人还不趋之若骛。”
“王爷不可。”唐绍仪连声劝阻:“此法本为饮鸠止渴,可一而不可再呀。洋人贪心不足蛇吐象,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皇上许出东北和山东的利益方能在此次赈灾中引美德两国相助。可洋人一但扎下了根,就像蚂蝗一样不断吸食我大清的血液,赚走了本是我大清的白花花的银子。晚生想现在皇上怕是在想法子把这些洋人再请出去吧。”
世铎哈哈一笑:“请神容易送神难。此种大事自有皇上决断,皇上圣明我等奴才听命办差就好。少川深思远虑也是难得的俊才,难怪太后老佛爷也对你赞誉有佳。能上太后老佛爷法眼的可不多呀。”
“这还不是托王爷您的福,将晚生从朝鲜调回京城方能有此机遇。王爷如同晚生再生父母。当受晚生一拜。”说完就依礼拜下。
世铎双手将唐绍仪扶起,哈哈笑道:“少川这是做什么。将你调回本王也是受皇命而为,何足挂齿。到是此次山西巡府出缺,若少川有意,本王保你山西巡府之职。”
“怕是要让王爷您失望了。晚生长于处理外事,对治理地方可是一窍不通。若晚生在任上出了差错,还不坠了王爷的声誉。晚生可担待不起。”
“少川过谦了。”世铎依然哈哈的笑着:“不说政事,来来来,众位同饮此杯。”
推杯换盏,众人也自有一翻乐趣。夜色已深,在岑春煊的房中,正在给岑春煊更衣的老仆有些不解:“老爷,如今山西巡府之职出缺,而唐大人也推而不受。为何老爷也不受此职?”
“你不懂,朝廷的水太深。这哪里是让我们出职,分明是太后见我等与皇上走的过近了,想拉拢我们罢了。帝后之争,孰胜孰败尚是未知之数。我们还是能不参于就不参于了。不然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淹死的。”
这个老仆更是不解:“老爷出职山西巡府,不正好离开这朝堂这帝后之争之所吗?”
“你错了,老爷我能在帝后之间立足,正是因为老爷我有着‘官屠’之称,两不相帮也两不得罪。方能在帝后之间游刃有余。如今官场[***],帝后若要治理官场都将离不开老爷我这个‘官屠’。若是出职山西巡府,无论帝后都会将我弃之不用。只有继续做好这个‘官屠’如此方能进退自如。”岑春煊叹了口气:“为何我泱泱中华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不说了,早些歇了吧。”
;




中华苍穹 第四十五章 海军准备
光绪看着满桌子的由英国提供的各种军舰的资料,有埃德嘉级的,有君权级的。心里直犯嘀咕:虽然现在还没到前无畏级出世,不过威严级战列舰应该出来了吧。虽然哥学的是机械搞不太明白这个那个级的战舰,但也是学过历史的,总不能当哥是白吃,拿这种老爷货来蒙哥吧。如果说埃德嘉级是老爷货,那君权级可不是,那是可是英国最新式的战列舰。威严级这时还在设计中呢,这次光绪还真的冤枉了英国。
英国之所以会提供多种军舰资料,起因还是上月前光绪在与英国公使欧格纳在谈清国南方铁路建设事宜时,本是随口说说订两艘战列舰想安安欧格纳的心。没想英国人还真当回事,半个月前还真送来了不少军舰的资料并对光绪大肆推荐,还说大英帝国的战舰如何如何好等等。还多次询问何时能确定购买的战舰型号。英国的战舰确实是好,可光绪本来也没当回事,直到三天前琅威理的一份奏折提醒了光绪。在这份奏折中除了一如既往的提到了要求加大燃煤和炮弹采购和库存量外还多提到了一件事。在刚刚结束的实弹射击训练中,定远舰前主炮才开火时,竟然将舰桥震垮,连信号旗也一同损毁。而此时竟无人升指挥旗接替指挥,琅威理以为一但战时发生旗舰不能指挥的情形将会导致舰队因失去指挥产生混乱,而可能最终导致失败。所以琅威理提出来个人选,首选是林曾泰,次选是邓世昌。光绪心中暗自庆幸早两年发生舰桥震垮事件,以后大东沟海战就应该不会有这种事了。对于这两个人光绪想都没想就内定了邓世昌。到不是说林曾泰技术水平如何,原因很简单:后世大东沟海战,当定远旗舰失去指挥能力后,做为有指挥能力的最高军官直到海战结束都没有升起过指挥旗。而后来镇远在刘公岛触礁后还未沉没时便自杀成仁。但能用镇远为定远去挡炮弹,林曾泰是位勇敢的将军,可以冲锋陷阵。可是一个没有担代和责任感的人是不能成为一支舰队的指挥官。
1...1617181920...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