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放肆,竟敢对本王如此说话。你以为你是何人?”世铎怒指王士珍骂道。
王士珍淡淡一笑:“本官掌天下兵马调动,这仗该如何打自然比王爷更清楚,本官决不会让将士无谓牺牲。王爷身为刑部尚书。掌管好刑部便是。这仗如何打,王爷最好少指手划脚。”
“你……你……”世铎气的打起摆子却不知如何说话。转身朝太后跪下就要参王士珍一本。
就在世铎与王士珍争论的时候。慈禧却在观察满臣大的表情。慈禧惊恐的发现,其它六部汉臣如同看笑话一样看着世铎与王士珍在争论。最让慈禧不安的是连自己一向信任的李鸿章也一言不发。慈禧突然平静的向跪在地上世铎说:“世铎,论打仗你确实不如王总长,这打仗的事还是听王总长安排好。王总长。你来说说何时能将李明斩首示众。”
“回太后话,微臣已下令驻守江宁的独立一团全副武装向宁波出发,路上需耗时三日。同时下令武警三团严加防守,务必不让贼人逃脱。最多五日,李明必在我军的包围之中。请太后放心。”
慈禧点点头赞许道:“有王总长这样的兵家,本宫深感安慰。等李明伏法之后,哀家定要重赏王卿家。”
王士珍出班正在谢恩,宫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报――”侍卫冲进宫门行了军礼之后打开文件夹急促的说道:“东北战军司令寿山公然叛乱已举反旗,并向朝廷发出檄文。”说完便将电报呈上。
慈禧心中一惊。她知道不能在朝堂上公开这篇檄文。可还不等她开口说话,一旁站立的李鸿章就开口了:“念。”慈禧来不及阻止,通报的侍卫张口就念:“我华夏自古以来便以服章之美闻名于世。华夏周边列国无不以穿着我华服为荣。自八旗铁骑践踏我中原以来,一个曾经以服章优美而闻名于世的国度被满清治理至衣衫褴褛的程度,实为满清无道。吾皇圣明,理朝一十二载便让倍受洋人欺凌的国家强盛于世,如今正是我族再复我大汉衣冠之时。我袁寿山先祖本是前明抗清名将袁崇焕之后裔,今在满清龙兴之地举我汉旗。向天下发出檄文:迎我汉皇,复我衣冠。汉家儿郎,盛世辉煌。”
侍卫念完便将电文呈于李莲英之手后退了出去,慈禧心如死灰般摊于龙椅之上。有清二百余年里,防汉抑汉就是大清最基本的国策。在满清这二百年里,汉人的反抗重来没有停止。随着满清旗人的衰弱虽不得不起用汉人,但也是死死的将汉人压制在下。不想这李明冒充光绪当朝这十二年里,已经让汉臣崛起到足以左右天下的局势。李明与袁寿山这两篇檄文足以撼动满清的统治。
李鸿章不苟言笑,历声道:“传本相令,各地督抚县尉不得擅离职守,即可安抚百姓监察天下动向,注意各地言论及时报于朝廷知道。王士珍,你立刻招集众将研讨兵事。各部任归本位,一切照常。”
众臣齐声领命。慈禧也从龙椅中站了起来:“我大清天下如今危如累卵,幸得李相与众卿等忠心耿耿之义士。哀家也对天起誓,今生决不相负。”
“太后请放心,老臣这就去办差。”说完李鸿章行礼后急冲冲的走了,除了世铎的刑部外,其它各部官员也纷纷行礼退下。清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在没有宣布退朝的情况下众臣便离开的事件。待大殿上只剩慈禧与世铎后,慈禧哭道:“大清朝完了――”
世铎拱手道:“太后切没灰心。微臣已经组织京城内外满人为军并发放了部分武器。只待我等准备妥当,便可一举将这些居心叵测之徒一网成擒。”
“你不明白,你不明白呀――”
三天后。独立一团抵达宁波。他们抵达杨家村外头就停止了脚步开始构筑防线,只是防御的方向不是向着杨家村而是朝着杨家村外,因为他们出发时得到的命令就是护卫我汉皇安全。原上海武警三团也接到朝廷电令,开始维护周边次序。一时间,整个杨家村变成了一座兵城。
杨家村的村民到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前一次杨家嫁女就这个架式,这几年杨家女儿省亲都是带着兵回来的。而这次杨家的女婿又来了。必竟是朝廷的大将军,出门带些护卫也是正常的。只是这次护卫多了些。检查了更严了些,到是没有其它什么不方便,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说到习惯这样的全军事化管理,没有哪里比得上京城的人家。数百年来无论朝代更迭还是君王交替。每一次变更都会对京城进行军事管制。这次北京城管制的似乎更严格,城门楼上的枪炮已经架起,所有在京军人全部取消休假,无论白天黑夜大街小巷来回穿梭的全是实枪核弹的士兵……
兵部大堂内,欧阳振华正在京城的地图上比划着什么。
“警备三团除留守外城九门外,多余的兵力已经派入内城与警备二团在内城各要地设立阵地和检查点。”
“警备一团已经分布至皇城内各朝臣的家外开始戒备。”
“警备一团中的满人营,已备派至各满臣及王公府邸外围。”
“中央禁卫团已经开始警戒紫禁城和国务院。诸位大人的上下朝沿途也改由中央禁卫团戒严。”
“整个京城内所有满人聚集区已全部派出士兵盯哨,各检查点均拉有电话线路。如有异动,兵部会立刻收到警讯。”
欧阳振华没有想到。中央警备旅的接管居然如顺利。欧阳振华甚至不知道他们竟然有一套京城紧急事态戒严方案,中央警备旅在没有得到通知前就已经对整个内城进行戒严准备,各戒严点已经派出观察人员。只需要上级一声令下,各部队就可以按预定方案开赴各地。
随着各部队抵达预定驻守地点构筑工事并设立检查点后,一些情况也纷纷汇集到兵部。发现满人有组织的进行活动、收查到非法枪支、部分警戒点士兵与满人发生冲突等等,这些情况无一不表明满人开始为满人天下做准备。欧阳振华拿起电话将这一情况立刻报知参谋本部,同时提醒参谋本部注意城外各旗营的动向。
参谋本部内也是一片忙乱。这些年虽然八旗各部已渐凋零,整个京城内外的防卫力量已实际由汉人为主体的现代化军队接管。但原有八旗各部依旧驻守各自的营地,而且还以武警的要求给他们配备了相应的武器。这些人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这么多枪支也是一股力量。丰台大营的主力不能动,一但这些部队开始调动可能会给满人认为汉人要造反的映像,如此恐怕会引起满人的反抗。所以只能抽调西山大营的特种部队对这些地方进行监控,而监控的结果则是有枪支弹药向这些营地流入。不仅如此,城内外各检查点均搜查出有协带枪支的满人,而因为收缴这些非法的枪支举动,已经造成多起枪击冲突事件。现在双方都在克制,可再这么下去,一定会爆发大规模冲突而最终引发局部战争。这对保持政局平稳是不利的。而最让王士珍烦恼的是来自颐和园的报告,颐和园侍卫祁以德接连几日连续报告说,颐和园开始有满人集结,部分满人携带有枪支。
面对如今的局面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李鸿章伤透了脑筋。想让政局平稳的从满清过渡到新朝,这似乎并不可能,满汉冲突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何将这种冲突对朝局的影响降到最低,才是李鸿章正真需要考虑的问题。思考几日后,李鸿章以总理的身份密令兵部与参谋本部,对在京满人进行严格监控,各部队进入战争状态,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并责任两部做好必需在一日彻底平定满人可能叛乱的准备。
日复一日的上朝议事。各地政务也如往常般照旧处理,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朝堂上却看似平静如常,京城内外的气氛越加紧张。这是大战前的宁静。京城内,满人以慈禧太后为首正在努力的集结人手,汉人以李鸿章为首正在不断破坏满人的打算。京城外,以务时报为首的宣传机构正在打口水仗。各大报纸上不断出现证明李明的汉人的文章,也不断有强调满清统治为正宗的言论。不过在某些人的刻意操纵下,满清言论正在节节败退。
各地县府努力的平稳地方态势,凡是有满人聚集的大中型城市。各地都派出衙役对满人居住区进行保护或者可以叫做软禁,这取决于最后是谁登上皇位。他们对到底谁来统治朝廷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新旧交替之时会不会对他们的官职有影响。各地县府都在提心吊胆观望朝局的变化,好让他们在势态明朗之时及时对新皇宣誓效忠。
但让人很奇怪的是,已经举起反旗的东北战区却没任何向关内调兵谴将的迹象,所有部队依照正常操练。朝廷也没有任何向东北出兵平叛的迹象。及时已经关闭的山海关,从东北来往运送物资的火车依然正常的行驶。好像从来没有发任任何事一样,似乎朝廷忘记的东北的叛乱,东北战区司令袁寿山也好像也忘记了他的檄文说要进攻关内迎回汉皇。这个情况让各地官员摸不着头脑,朝廷不出兵平叛,叛乱分子也没有进攻京城,难道说朝廷和袁寿山答成了什么秘密协议不成?可这是叛乱呀,有答成协议的可能吗?
当然没有,没有人能比的过慈禧想更快剿灭叛乱。这种公然迎汉皇废满清的叛乱不能在第一时间派大军进剿。这会让天下有心之人群起而乱之。一个杨洪之乱朝廷经制之兵就无对平叛,如今连洋人军队都能打败的强兵,想要靠已经堕落的八旗子弟平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但是。慈禧也曾公告天下要平定叛乱,严旨更是已经下了七八道了,然而响应的都些满人为主却没有任何能用于作战兵力的地方,任何主力军队哪怕是响应一声的都没有。慈禧不敢在此时责罚兵部与参谋本部,因为京城的局势已经表明满人已全面处于劣势,她害怕这两个掌管军队的部门向她发难。而最让慈禧痛心的是。奉命在宁波抓捕李明的独立一团,已经实际沦为李明的卫队了。
慈禧对此无可奈何。但她也发现包括袁寿山的所有汉军并没有任何异常的举动。所以她认为满清统治这些年还是有大义大手的。所以慈禧退而求其次,她希望能尽快让满人新皇登基确认大统,再以天下大义的名头重新控制蠢蠢欲动的各部汉军。然而自奉天屠杀之后的满清贵胄已经凋零,慈禧在祖庙里翻了几天的祖谱,电话也打了不少。终于找到爱新觉罗一系的皇族中,乾隆帝的十七子庆新王永璘一系还有时在天津的贝子载振一家。慈禧叩谢了祖宗的保佑,然后一个电话打给载振,要他立刻进京登基为帝。
载振不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借着祖上的荫庇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富有,而他也借着皇族之名在天津做生意也是风声水起,这时要是同意登基为帝,那势必要与满朝汉臣起冲突。载振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从而婉据太后的意思。慈禧在电话那头又是痛骂载振不思上进,又是哭求载振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
就在慈禧放下打给载振的电话后,国安局就已经得知这通电话的内容。李鸿章急于众汉臣议事,却不得结果,必竟今上远在宁波已经半个月没有联系他们了。今上的心思无人能猜的到,看来是要派个人去面现今上。可发电报不回,派独立团长亲自面见今上以确认朝局,依然没有任何回应。到是独立团长说今上如今在杨家村的做起了贩鱼的生意。
时间这一拖就拖到了八月初。载振终于经不住两宫太后的轮番劝说,加之生意也日渐艰难,载振还是答应了两宫太后,但出于安全起见,借口收拾家什需要三天时间,以观望朝中动向。
李鸿章反应很快,就在载振答应入京称帝而得不到今上旨意的半小时后,严复的专车已经在开往天津的路上。大清航速达到33节的新式侦察舰驱逐舰望海号已经停在大沽口待命了。
到了第三天中午,见朝局没有任何变化的载振终于从家里出来,在一小队侍卫的护卫下坐着马车向天津火站驶去。而与此同时,望海号抵达宁波港。下了船的严复马不停蹄的往杨家村赶。
杨岐山家中小院中的葡萄架下,原来摆着歇凉的桌椅已经被撤去,平整过后的土地上铺着一张厚厚的毯子。毯子上面对面的摆着两方小案几,案几的后面各铺着一方凉席。
一身汉装的李明跪坐在凉席上,正在于立于一旁的嫡长子李纯低声的说着什么。李明案前的小几上摆着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火炉,炉中淡蓝色的火苗包围着茶壶的底部,让壶中的水发出轻微的滋滋声。等到水开的一刻,同样跪坐于一侧的正妻李杨氏拿起茶壶开始冲泡茶水。
刚刚才走进院门的严复一见此情形,并没有立刻上前见驾,因为这是汉唐时代极正规的奏对格局,此时哪能穿着满清朝服面圣。严复摘去顶戴脱去官服,将辫子打散后随意盘了个发髻,从枝上折下一断细树枝插入发髻作为固定。因为一时找不到汉装,只得穿着里衣上前。双臂抱环,双手叠掌,两根大拇指竖起后弯腰下拜至90度:“臣严复拜见吾皇万岁。”
“严卿免礼,请入席。”李明微笑着说道。
严复再拜,口中言道:“喏。”(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三百七十章 汉国度的传承
严复在席前脱去官靴着袜子走在毯上,在席前再拜之后才跪坐在席子上。 敬请记住我们的网址:匕匕奇xinЫqi.。身前的案几上只有笔墨纸砚。严复入席后,李杨氏拿起茶壶再斟一杯茶后置于盘中。李纯托起茶盘走于严复案侧:“请用茶。”
严复立刻站起来离席言道:“谢过殿下。”
当严复再次跪坐下来之后,李明问道:“严相这可是依古汉礼否?”
“微臣惭愧,这是微臣从书中所读而来,是否正确微臣不敢断言。”
“我中华自古便称礼仪之邦,可是我汉家礼仪中断却逾二百余年。既要复我汉家江山、兴我礼仪之邦,这仪制断不可出错。知会宰相李鸿章、礼部尚书翁同龢,开始着手准备。”
“喏。”严复脸上喜色一片,拱手道:“如今京城已在我军完全控制之下,微臣叩请吾皇尽早进京行登基大典,以定军心民心。”说完严复匍匐在毯上。
“海军各舰建造进度如何?”
严复不明白皇上此刻突然提起造舰所谓何事,但依然如实奏报:“所有驱逐舰已经全部交付海军。重巡和战列舰的建造依然照原计划在进行没有任何停顿,但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受限于加工能力,可能会有一至两个月的延误。”
必竟这是大清第一次大批量生产305毫米舰炮有些问题也是正常的。李明点了点头又问道:“北进事宜准备的如何?”
“皇上离京虽一月有余。朝局此刻也摇摇欲坠,朝臣们也议论纷纷。但此次北进乃是国战,除了刑部尚书世铎还在强调自己的满人天下外。其它朝中各部主官在这个问题上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前线各部队一切照原定计划在行事,包括向东北战区提供补给和储备也没有停止。只是据天气情况报告,今年寒冬可能会过早降临,因此参谋本部正在商议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但进度如何微臣不知。”
“无妨,具体情况朕自会向参谋本部问询。如今国内局势之混乱,正好迷惑俄国以达到我军战术发起的突然性。”
“臣以为并非如此。皇上可知。如今军中各种传言纷乱,中央军团各部以为朝廷要他们东进平定东路军团所谓的叛乱。而东路军团对袁寿山迟迟不向关内发兵而遭基层将士埋怨,即便是西路军团也纷纷传言朝廷要调他们回守京师而对放弃国土不满。华北、华中、江南各地督抚也纷纷观望京师动向而无心理政,甘陕青海一带原董、马一系人员也在蠢蠢欲动。居于安南的法国人也好像闻到了肉香一般企图向我国伸手,两广总兵刘永福不得不将第二山地师全师调至镇南关一带以防不测。印缅的英国人似乎也不安稳。云贵川三省总兵赵尔丰只得将对着**方向的兵力重新调回中缅边境方向,以至于云贵川三省总督赵尔巽不得不暂缓对土司的改土归流政策。皇上这一离京,国朝原本平稳的一切似乎都没了。李相与朝中大臣皆以为,如今天下将乱,急需安定人心。故特派微臣前来迎驾。”说完严复突然匍匐在地,口中言道:“臣严复奏请吾皇:请皇上立刻进京重登大宝,以镇宵小之辈,以定天下人心。”
“只要朝局安定,人心再乱也能很快收拢。但当今的乱局却可以让俄国放松警惕。他们会以为中国暂时无进兵西伯利亚的能力。如此可保持北进计划发起时的战术突然性,不仅可以明显提高我军的计划成功性,也就能大幅减少伤亡。如此。晚几日再行复我汉家江山又有何不可。严复你记住,永远要把人命排在第一位,切不可为所谓一时之名誉欢愉而枉顾他人性命。”
“臣受教了。可军心不稳,一但突然发动北进计划恐怕各部之进军协调会出大问题呀。”
“放心出不了问题。只要等出兵之日一早朕即宣布复我汉家江山,下达收复故土之令。待到午时再行整军出兵,如此一来会有什么问题呢?”军中那些教授军卒读书识字的政委这么多年的工作可不是吃白饭的。李明自信的笑了。双手称着案几就想站起来。却不想跪坐已久双腿早已麻木,两腿一软一屁股坐在毯子上:“哎哟。妈的腿麻了。枣儿快来扶我一把。”
杨枣儿笑嘻嘻的起身扶起李明:“让您平时多练习练习,怎么说您都不听。这下好了出丑了吧。”
“也就这一次了。”光绪蹬着腿见严复也没站起来,就示意李纯上前去扶一把。
不满五岁的李纯装成一个大人的模样向严复拱了手,奶声奶气的说道:“严大人请起。”说完把手伸了出去。李纯想不到他的举动却引来了父母和严大人的哄然大笑,顿时满脸通红的僵在那里,一幅快要哭出来的模样。
“微臣谢过殿下。”严复扶着李纯的肩膀站了起来,而后又拍了拍李纯的肩膀赞许的点了点头。李纯这才止住快要哭出来的哏咽声,但脸上的表情还是很僵硬。
“作为帝国的皇子,就该有心怀天下的心胸,区区笑意又何需介怀。殿下必竟还是少年,不懂再学就是了,无需感到害羞。”严复对李纯说完后对李明一拱手道:“不怕皇上不高兴。在臣下眼中,纯殿下虽然年少,至少的持礼方面对皇上是强的多了。加以时日,不敢说成就一定超过皇上。但也至少是一代英主。”严复在说最后一句话时,没有向往常那样是低着头的,反而直视李明的眼睛。
李明看着严复突然的笑了起来:“这才五岁不到就能看得出未来就一定是英主?朕看你严复还是改名叫严半仙得了。杨广在小的时候也是有聪慧的名头的。”
“大不同。大不同。”严复摆了摆手说道:“隋朝统一之时正值五胡乱华终结时期,当时人心思定。而国内门阀的力量迫使杨广急于显示自己的功绩,而轻易改变隋文帝杨坚的政策。频繁征徭役修大运河、征兵役攻辽东。以至于天下大乱而二世而终。但此时不同于隋朝,中原大一统已有数百年,最大的威胁来自外部,只要国内政策不出现巨烈波动,国家总体就是安定的。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只是中华没有内乱,咱们怕过谁来着?”
“嗯。这话说的提气。纯儿你记住,任何时候这内乱才是最大的祸害。不过朕很好奇的是。这是你严复一人的看法,还是朝中大臣们的看法。”
“自然是朝中绝大多数人的看法。”
李明的脸色变的很沉重,一会儿后李明点点头:“既如此,请代朕转告诸位臣工。今后纯儿的教育就有劳诸臣工多加费心了。朕在此先行谢过。”
才说完。李明拱手向严复鞠了一躬。严复没有让开,反而正身受皇上一礼,而后拱手回了一礼。
君王是不可能向臣子行礼的,但这不是君臣之礼而是拜师礼,是皇上代太子求师的拜师礼。也许是自古以来能读书识字的人太少,所以向人求取学问还要看人家收不收。所以当有学问的人愿收你当弟子之时,那等于给了你全新的一条生存之道,这是一种大恩德。所以拜师要郑重其事,因为父母给了你生命。而先生教会了你生存之道。所以这一拜,就不能再随便改换门庭。欺师灭祖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两条罪行,而且欺师排在灭祖之间。所以就有了一时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先生也有了等同于甚至超过父母的权利。他们有权利打骂弟子,有权利责罚其身,作为父母都没有权利去干涉。当然,权利和义务也是对等的。如果弟子是远离父母求学,作为生先不仅要传道解惑,还要主动承担起弟子的日常吃穿用度。在这一点也其父母无异。正因为如此,拜师之礼就显的格外重要。可以说在中国民间拜师礼是远远大于拜见君王。必竟师父是一辈子的事。而君王也许几辈子都见不着。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严复才敢公然受皇帝行礼。
李纯从出身开始就生长在皇宫之中,迎来送往的大臣的一言一行也从来不避讳他。也常常跟着姐姐到其家些让他不明白的话,但听多了看多了,这见识还是比普通民家的同龄人要多的。还不满五周岁的李纯虽然还听不太明白长辈们说的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肯定跟自己有关。他的脸依然还是红的,只是不是因为被笑的尴尬红,而是惭愧的红色。父亲是一国的皇帝,自己就是一国的皇子、是殿下,还怕被人笑几句不成。正如刚刚严大人说的那样,作为帝国的皇子,就该有心怀天下的心胸。
就在李纯胡思乱想之时,父亲严历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纯儿,还不向先生行礼。”
“是。”李纯这才回过神来,向严复拱手鞠躬:“纯儿拜见先生。”
严复回礼:“纯殿下不必多礼。今日你拜老夫为师,为师就教你人生第一个戒条。现在伸出左手。”
本来站于一旁的李明立刻拉着杨枣儿回屋内,做师傅的传授学问与弟子,外人是不合适在一旁听的。就在进门的那一刻,不放心儿子的杨枣儿回头看了眼就急了。严复折了根树枝,而李纯已经将左手伸了出来。
李明将枣儿拉进屋内:“做师傅的如何教育弟子是师傅的事,咱们做父母的还是不要管的好。”
“纯儿长这么大,还没人动过他一根手指头。我一个当娘的都没舍得打一回,严复到好,今天才拜严复为师就要挨打。不行,我去说说严复。”
1...202203204205206...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