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世铎没有权利发免检通行证,参谋本部、兵部甚至是总理令都不能真正的免检,只能不由武警检查改为驻守的皇家宪兵检查,真正彻底免检的权利只有皇帝才有。于是复兴门的冲突开始了,中央警卫旅士兵在强行进行检查时遭到了枪击,一名士兵当场身亡。然而军人过硬的军事素养让突遭袭击的士兵们很快进行了反击。城门内外、城墙上下密集的火力很快将叛乱份子一举消灭,快到让正在等候进城的百姓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结束了。然后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开严实的车辆,一支支还包着油纸的枪支暴露的阳光之下。
当复兴门的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复兴门内一座院子里等待接收军火的善耆第一感觉就是出事了。当他大骂这群自以为是的蠢货之后急冲冲赶到复兴门时,复兴门已经恢复了正常通行。复兴门不归他管,所以实情并不会上报给他,在情况不明之下。善耆决定回刚才的小院开始秘密招集人手做好必要的准备。
复兴门骚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海,身在刑部大堂的世铎却在深深的思考。当今局势下满汉必然会有一次激烈的冲突,眼下只是因为李明在江南还没有明确的消息传出来,所以满汉双方都在克制,而突发的复兴门骚乱则彻底打破了这局面。然而此时的满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于是世铎陷入如同生死的抉择当中,发动还是不发动?
以李鸿章为首的汉人集团没有是否准备好一说,在经过乙末宫变之后的李明就在着手彻底掌握京城内外的力量。十几年的安排,让京城早已准备了足够的力量。汉人集团在得知复兴门骚乱后在简单短的几句话里,国家总理、参谋总长、兵部尚书同时在清剿令上签字。
刑部大堂的世铎犹豫良久,好不容易下了决心要提前行动,可他还没来的及拿起桌上的电话,如狼似虎的卫兵冲了进来将他给控制起来,同时被控制的还有其它满臣。中央警卫旅开始行动了,他们向早已查清的楚叛乱者的往所和集结地进行了有计划的突袭,世铎精心准备了数月已久的复清力量在一个下午被彻底消亡。除了善耆所在的那个小院。
善耆是满族中少有的开明精英人员,在就任公安部长之初就显露了他的精明强干,这些也是一样。他是满人中唯一一个首先开始集结力量的人,只是满人的力量太虚弱,为了避免提前暴露满人的实力,所以这些复清的力量平时都是分散的。现在要突然集结,短时间里能集结起来的人手实在太少。但善耆也是最果断和最有准备的,小小的院子里已经准备了足够的枪械。在中央警卫旅出现的第一时间里,善耆就下令反击。但善耆的手下并不是军人。无论枪法还是战术都不能与正式的军人相比。负责抓捕善耆的连长没有强冲小院,他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是抓捕善耆而不是击毙,在遭到反击后的第一战术选择是包围。于是才准备出逃善耆发现自己已经被牢牢的包围起来,任他左右强突都只能无功而返。
如果善耆不是返回他在第一批人员集结后立刻出城,这时还身为公安部长的他还是有权利出城的。但他犹豫了一下,他只是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却没有思想的的准备。他以为汉人不会来的这么快。世铎也同样没有思想上的准备,所以在事发的第一时间里并没有下令发动。从而给了中央警卫旅打击满人最后力量的时间。
如果世铎能果断的发动起来,满汉之间的冲突就不可能这么快的平定下来。那么那些还在观望局势的人也许会以为满人还有可为,从而加入满清一方。如果善耆再成功的逃了出去,那么凭借善耆在公安部内巨大的影响力和亲王的身份,至少可以拉起一支能敢于李明相抗衡的力量。这么一来,李明就必需分出一部分力量用于对国内的警戒,那样李明就无法平稳的接管国家,也许后续的各项行动或者延缓或者暂停。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就有可能改变历史。但这也只是可能而已。就如同汉人集团做出的清剿决定一样,也只是一念头,震惊于满人竟然敢光天化日运送军火的念头。这是满人自大还是自信?有详细情报的参谋部长王士珍认为是自大,了解满人的李鸿章认为自以为事,唯有兵部尚书欧阳振华却在一旁幽幽的说道:“狮子搏兔,亦当全力以赴。”其实这也只是一个相对单纯军队对军事行动的评论,正如事后欧阳振华解释的那样:我只是想提两位主官不动则已动则雷霆。只是他们好像想的有点多。
于是,在汉人的果断的映衬下,满人最后的犹豫葬送了满清最后的保卫力量。虽然对于汉人庞大的军政力量来说是小的可怜的力量。
京城中的骚乱仅仅维持了一个下午,到了入夜时分该吃饭的吃饭,该逛街的逛街,此时就已经全在恢复到正常状态。除了复兴门内那间还在封锁的实在的,京城的的百姓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早以习以为常。
但远在西北方向的颐和园却因为封锁还不知道京城发生了什么,自从祁以德清理了宫中的侍卫后,园子里的两宫太后很难主动的再获得什么消息了。
以至于表面虽然安稳的慈禧内心已经慌乱,以往雷打不动每天请安的、大清最后的忠臣礼亲王世铎已经三天没露面了,肃亲王善耆也没了消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慈惠推门而入,神色慌张的说道:“姐姐。李鸿章来了。”
“慌什么,大清的天一时半会儿的还塌不了。安稳坐下了。”说完,慈禧淡淡的说了个宣字。神色表情俨然一幅大权在握的太后之像。可当李鸿章才踏过门槛,慈禧顿时惶恐的站了起来,指着李鸿章却说不出话来。
“臣李鸿章拜见两位太后,太后吉祥。”李鸿章不管不顾的自己行礼。
慈禧跌坐在椅中,两宫太后久久没有说话,因为李鸿章穿着汉服向太后行的是汉礼,他还把辫子打散盘在头上,戴着汉人曾经特有的头冠。这一切已经说的很明白,大清王朝完了。
“大清还有多少时日。”良久,慈禧终于说话了。
“9月12日。”
慈禧突然大笑了起来:“乙未年哀家就该狠下心来杀了他,不然我大清朝也至此呀。哀家总想着是自个儿的亲侄子,自己唯一的亲侄子了,能留他一条命就留他一条命。没想到,他才是这个世上最大的骗子呀。骗了哀家,骗走了整个大清的江山社稷呀――哈哈哈哈――”
“启禀太后,满人自康乾之后已后仅能维持天下,洋人用尖船利炮打开国门之时大清天下就已经岌岌可危。甲午年若不是皇上血战田庄台,满清朝廷就只能割地赔款。一但如此,天下人对朝廷必然心怀不满,大清朝也不会再有多少时日。有太后在位,太后权威自然得保满清朝廷延续,一但太后过世,满清灭亡是必然之事。这是大势,非人力所能左右。说到底,还是满人不争气丢了自己的江山,却也怪不得别人。”
哗啦――慈禧愤怒的将桌上的茶碗扫在地上:“哀家用不着你来可怜。本以为你是我大清的忠臣,哀家才重用于你,却没想哀家也是瞎了眼。罢了,哀家就问一句,世铎和善耆可还活着?”
“善耆意图谋反已被识破,如今带着最后二百人被我中央警卫旅困于复兴门内一座院子里。皇上有旨暂留他一条性命,故围而不攻。其余二千八百余人尽皆降,其中包括礼亲王世铎,如今投入狱中待皇上回京后处置。太后事以至此,还请太后明鉴。”
“完了,大清朝再也没机会了。”说完慈禧痛哭起来。
“李鸿章。”慈惠慢慢的站了起来:“我想再看看孩子们,行吗?”
“回太后话。皇上旨意让两宫太后安心于颐和园懿养天年。”
“滚出去。滚――”慈禧突然歇斯底里的叫了起来。
李鸿章见此只得退下,不过走之前悄悄从袖笼里拿出一个信封放在一旁的桌子上。
李鸿章走了,门也关上了。阴暗的大殿就是大清王朝最后的地方了,两宫太后成了大清王朝最后的坚守着。早就为光绪之死提心吊胆熬干了心血是两位太后在得知结果后,再也忍不住抱头痛哭。只是,她们哭的不是大清王朝的覆没,慈惠哭是这么多年在膝前进孝的儿孙们终于撇下最后的伪装,而慈禧哭的是大清到了最后只有一位忠臣。
良久之后,慈禧打开李鸿章留下的信封,一个念头在脑中一闪,然后慈惠就惊恐的看着慈禧猛吐一口血后摊倒在地上,从慈禧嘴里流出的鲜血早已染红了她身前的衣袍。慈惠吓的大叫御医,却没有注意到李鸿章走时留下的信封已经被打开,一张地图垂在慈禧的手边……(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中华苍穹 第三百七十七章 9月12日
满清最后的势力被清剿这事瞒不住人,朝中大臣们已经开始为新朝建立做准备了。所有朝臣们都认为,只要皇上回京,以汉人为主体的新朝代替满清重新掌握天下就是顺利成章的事。朝臣们已经把自己视为新朝大臣,不管你是不是真心愿意,但大势就是如此,还是顺势而为吧。
这时,慈禧突然吐血昏迷?!此事在朝中引起巨大的震动,慈禧虽是太后但也是前朝的太后,没病之前人只住在颐和园内,只在大家不去园子也就用不着见。可现在慈禧病了,按礼大臣们是要去请安的,那么现在他们这些新朝大臣要不要去呢?去了又应该用什么样的礼仪对待这位前朝太后呢?要知道,礼吏两部已经在制定新朝的礼仪,是从故纸堆里找出来的前汉礼为样板进行适当的修改。慈禧是满太后,这就算去了,是以满礼见礼还是以汉礼见礼呢?以满礼见吧,会让人误以为你还心向前朝就麻烦了。但要以汉礼见礼吧,这又不合太后是满人这个习俗。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好复杂的样子。
这都是人心贪婪的结果。一面想向皇上表示忠心的态度,以期望得到皇上赏识而在新朝初建时能有爵位的封赏。一面又想表现自己的恭顺的心态,必竟皇上在得知慈禧重病时发回要求全力救治的电文中还是称太后的。于是想两头沾好处的大臣们心里就纠结了。
但很快,总理第一个亲自在颐和园向两宫太后请安,行满礼。七部尚书也纷纷前往请安,行满礼。
“哪来这么多想法。”李鸿章怒斥这些还在观望的朝臣:“自有我中华以来,便讲究仁孝。各朝各代皆以孝立国,新朝亦当是如此。皇上称一声太后。那是就是孝道。我等身为臣子难道不应该去探望重病中的长辈吗?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有了李相的话,有了这些大头顶在前面,越来越多够资格请安的朝臣们纷纷前往颐和园。各地督抚也纷纷了来请安的电文。
“太后乃气急攻心。只要心头能舒缓下来,此病并无大碍。但此为心病。下官等人也只能开药调理身体,这心病还需心药医。”这是太医院对慈禧病情的诊断。
“身体各项体征指标在持续下降,病情很严重。目前已经打过急救针稳定病情,但长远看病情不容刻观。”这是京师大医院的病情诊断。
看着两份结论截然不同的病情诊断书,李鸿章有些哭笑不得,也许这就是中西医治病理念的不同吧。中医更看中的是人本身,强调自我调整同时不否定精神力量对身体产生的影响,药物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所以中医仅仅认为只要心里上能放的开。这并不什么大病。而西医重视的是人体本身,强调各项可见的指标,以指标数据来判定一个是生是死的情况。药物则是一切的关键。孰不知,一个人真心要死,身体各项指标就会在人的意思控制下自己杀死自己,再厉害的西医能救的也只有这个身体,而不是人这个主体。
“一张诊断书就可见中西医这境界差距呀”李鸿章长叹一声,将两张诊断书交给电报员:“原文呈报皇上,请皇上决断吧。”
至于慈禧太后……李鸿章起身轻轻的咳嗽起来,这是他的一个私心。慈禧虽然已经放弃最高权利十年了。但她在满清中依然有着巨大声望。原来皇上是满人身份自然可以取代慈禧,但皇上身份的转变为汉人之后,慈禧在满清中的影响却更突显出来。而这种影响力的存在。必然导致满清势力的反复,这对新朝平稳接过国家政权是不利的。而在这内忧外患之局中的中国,再想要快速发展来追赶欧洲列强无疑是很艰难的。所以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
本来作为帝王应当有这样的觉悟和决心,可自己的这位皇帝……李鸿章一时还真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皇上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眼光,也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引领这个已经落后的国度快速强盛起来,这一切无一不在表明皇上是一位圣主明君。而一位圣主明君就应该有一个博大的心胸和果敢的决断,他应该毫不迟疑的斩断一切枷锁和沿途的一切障碍。因为一位圣主明君的唯一目标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了这个目标可以扫清一切阻挡国家前进的所有障碍。没错,这个目标是皇上的目标。所括李鸿章在内的所有皇上起家的臣子在内都看的很清楚,这也是这些人能够团结在皇上身边的原因。
可要细细分析皇上所做的每一件事你又能发现。皇上是一个小肚鸡肠而且有着妇人之仁的人。皇上亲自出面办企业,在十二年前是可行的,因为皇室企业不仅仅可以利用皇室是名义避开保守派的围攻,真正为洋务运动打开一条通道,也可以向世人表明国家鼓励工商发展的决心。但十二年过去,国家的局势发生了跟本变化。在以皇上为首的汉人集团的打压下,太后的保守派势力消退到已无法再限制工商发展的地步。到这个时候,作为皇帝理当将皇室企业出售给民间公司,让这些公司正真进入市场运作。但皇上没有,反而象一个奸商一样小心的维护着皇室企业的利益。是的,皇室企业没有偷税漏税为所有中国企业做出了榜样,在一个连皇室企业都不敢偷税漏税的情况下,普通商人还真没人敢偷税漏税。应为这样做会让皇上认为你比皇帝的权利还要大,从而被安上一个“大不敬”的罪名任打任罚。如果说皇上要用自己为天下做出表率,那维持一个小型企业就可以了。可皇上却借着皇室在民间巨大的影响力快速扩展自己的企业,也因为皇上的权威也让无数民间公司不敢于皇室企业争利,这不是一个经济市场中的企业该有的表现。虽然皇上将皇室企业的收益全部用于教育和科研,还不时要补贴国库,可李鸿章实在不想将来中国要实施反托拉斯法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皇室企业。
还有慈禧。慈禧不是慈惠。多年在波诡云抉的政局的厮杀过来的慈禧早就成了满清势力的一个象征,只要慈禧活着一天,满清复辟势力就一天不会死心。只有当没有慈禧这个人。这些满清复辟势力才会因为失去最后一个领导者而变成一盘散沙,从而对新朝产生不了影响。李鸿章相信以皇上的眼光不可能看不出慈禧的存在会对新朝内政产生巨大的危险。这偏偏皇上在给朝廷的电文中再三强调依然要以太后礼对待慈禧。田庄台上的坚毅呢?远征日本的果断呢?冲撞英国军舰的勇敢呢?在袁寿山屠杀奉天满人后重重一“哼”那压制满人呐喊的杀气呢?为什么到了慈禧这里就无踪影了?有心担心满清势力的反复吗,慈禧死了不还有慈惠在吗?慈惠会重新成为满人的心理寄托,而更重情意的慈惠必然会一手压下企图复辟的满清势力。新朝就可以继续以往的政策前进下去,不必担心国内哪里窜出一个草头王来影响局势。
对于皇上强保慈禧的旨意,无数大臣们已经抱怨很多次了。在他们看来皇上这是为新朝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炸弹,一个可能炸死新朝的炸弹,但皇上的旨意却不能不顾。
跟着一位眼光长远、大志于胸的皇帝去,他们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有机会向“房谋杜断”一样千古留名。跟着一位小肚鸡肠妇人之仁的皇帝,又会让大臣们敢到有力难施,使自己的才华泯灭于天地间。跟着李明这么一个皇帝,实在让大臣们操碎了心。皇上重情意是好事,这样大臣们在年老退下后不至于身死族灭,可皇上重情意偏偏又是国家前进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所以李鸿章用一张地图把慈禧气的吐血。这张地位上标示的不是世铎那三千兵马的位置,李鸿章也相信慈禧不再乎这个,慈禧也没打算靠这三千兵马来挽救大清王朝,她只是想借着这三千兵马为自己真正的目的做掩护。让慈禧吐血的是,地图上还标示着她前些日着借着逛街的名义联络的所有满清义士。这些才是慈禧用于刺杀李明、复兴大清的终极力量。慈禧相信,只要李明一死,能重整国家只有自己。也许慈禧心里已经有了一套重接掌政权后稳定国家的办法。如今她最后的打算全部暴露在李明汉人集团的眼下。这就意味着她的谋划再也无法实施,也就意味着满清再无恢复的机会,这对慈禧来说才是最大的打击。看着失去最后手段,绝望才是慈禧吐血的真正原因。
绝望的慈禧吐血了,于是慈禧身体各项体征指标在持续下降。李鸿章叹了口气,有些皇上不好做的决定就需要臣子们来处理。
至于今后,李鸿章无所谓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自己这辈子都在为汉人崛起而努力,能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内为汉人重掌江山做一翻贡献也知道足了。皇上是个重情意的皇上。至少李家会在皇上的照抚下平安百年。至于百年之后,李鸿章不认为那是自己的责任。
李鸿章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咳嗽声惊动了门外的侍从。侍从打开药瓶倒出一片药给李鸿章,然后递了一杯清水上去。李鸿章服完药后。很快平静了下来。在中医看来,咳嗽是人体对刺激的一种正常反应,人体通过咳嗽将不好的东西给排出体外。这种服药止咳其实破坏了人体正常反应,会导致外邪潴留人体从而引发更重的病症。虽然李鸿章也认为中医说的是对的,但这就是西医在急救上的优点。一个小药片或者一针管药水,就可以立刻将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然后再慢慢医治,这种本事中医可不多见。而且这些年李鸿章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畏寒怕湿的毛病越来越明显。中药吃了不少好像有点起色,可碰到天气突变时还是特别明显。这时来上一片西药或打上一针,症状立马减轻。虽然也就只是这一时有效而已,但李鸿章并不拒绝西医,因为咳嗽实在太难受了。
终于轻快下来的李鸿章示意侍从去请诸臣工过来,9月12日之事万不得出一点纰漏呀。
要想一点纰漏不出是不可能的。虽然朝局整体没有变化,国内外局势也不会明显的变化。但必竟在朝代交替之时还要同时对外战争,这就不得不让大家谨慎起来。
户部表示没有问题。新朝的建立只不过如同将大清银行更名为新朝名的银行而已,因为不涉及到现有经济制度的变更。所有只要国民重新熟悉新名字就好了。
兵部与参谋本部也表示没问题,对外战争不影响到国内现有的安排,无非是取消军中所有休假全军进入临战待命状态,多耗些钱粮罢了。
工部更没有问题,他们管的生产。只要国朝政策不变,他们就不变,自然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是外交部,他们的问题是:北进计划到是用大清名义宣战。还是用新朝的名义宣战。这看似只是一个说法的问题,但却牵连了战争发起方也就是中国的名义问题。如果以大清的名义发起战争,那发起战争用的是废除清俄条约收复故土的名义,就意味着战后的中国只能收回清国割让出去的领土,俄国还是会压在中国的头上形成威胁。如果用新朝的名义发起战争,到是可以借口收回历朝历代故土的名义(清国不能用这个名义,因为要顾及到当前国际对领土的基本认知),只是这么一来,那各列强在中国的租界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从第一次提出来,经过无数次辩论。大臣们依然没有达成共识。
如果说外交部的问题是意识层面的话,那吏部与礼部的问题就是具体操作上的。汉礼已经二百年没有用过了,天子仪仗需要重新定制。各勋贵也需要重新配备仪仗。汉服讲究柔美,这在衣裳的制做上就需要很多时间。全国有百万名文职官员,每个官员都需要配制不同仪制的官服、官靴、官帽及其相应的饰品。从查询古籍定制仪制,到试样修改,两部到现在还只是确认基本式样,要想在9月12日前完成全部仪制确认工作都有些困难,别说将这些官服生产出来并发放到每个官员手里。更何况军队就要出发作战了,总不能边作战边换装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仪已经二百余年没有用过了。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这重新教都需要极长的时间。
远在宁波的李明其实也很头痛这个问题。如今民间一片疾呼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叩请皇上早日回京登基以定大统,报纸、电报。甚至宁波周边地方官员连同百姓也曾多次在杨府门前请愿,搞的李明烦不盛烦。但仪制一日无法完成,这基就一日无法登上去。这不是军阀混战期间,你可以借着统一国家的脚步慢慢的完成制仪变更。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国家,有一个完整的政府机构。就好像聂士成说的那样,穿着满清的军服来打新朝的仗,这实在是太滑稽了。
百般无奈之下在9月11日,李明在宁波向全国通电:重兴汉邦势在必行,朕将于明日北行,先行前往西安祭拜先祖黄帝,上表告之我汉邦再兴之后再行回京登基。其实就是想着一面为朝廷尽快制定仪制留出更多的时间,一面也为了不影响即将发起的北进计划。
李明是早上向全国通电,当天下午李鸿章代表留守朝廷向远在宁波的皇上表示忠心,留守朝廷全体官员将坚守自己的职责坚守到皇上回京登基。同时参谋本部与兵出发出调令,各边军、各野战军主力全部向京城方向移动,进驻指定地点。其实就是表明军队对国内的监控。与此同时,外交部向各国公使发出邀请函。邀请各国公使于明日早10点于紫禁城太和殿,介时留守朝廷总理李鸿章将向各国公使通报满清退位及新朝的基本国策。
京城这些日子的一举一动,各国公使都看在眼里。除了李明刚刚离京的那段时间里,这些公使真心紧张了一段时间,因为皇帝的变更必然会导致政策的改变。但自从知道清国朝廷还是以李明为尊之后,这些公使就放下心来。在他们看来,皇帝还是同一个人,大臣们也还是同一群大臣,那么政策是不会变的。尤其是前几日京城中突如其来的骚乱仅持续了一个下午,这也是李明集团获得最后胜利的表示。于是各国公使在收到留守朝廷的邀请函后,纷纷表示会准时到场。
1...207208209210211...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