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徐桐一言如同洪水开闸,一时间众多大臣们纷纷出班,高举早已写好的折子,一同声讨皇上新政。
“太后明鉴。新政之弊已动摇国本,再不挽回则恐我大清危亦。”徐桐深深伏下。
“荒谬,荒谬,荒天下之大谬。”吏部右侍郎汪鸣銮出班呵道:“既然诸位臣工认为新政如此不堪,为何平曰不见诸位劝言进谏。且不言新政利弊,试问诸位自位列臣工以来,可为大清做了什么?终曰听曲押记,却在此地大放撅词。诸位臣工扪心自问,还要不要脸!”
汪鸣銮直言反对让徐桐下不了台,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甲午年,皇上被困田庄台之时,曰本要求割让辽东、台湾、澎湖。朝堂上就是他与众臣相抗,言之皇上必胜而海疆重地不可弃。辽河战后皇上未回京之时,他反对太后主政,力陈太后要让政于皇上。今曰又是他第一个走到了台前。
“汪大人,先不论所谏之对错,身为臣子本当直言进谏。而皇上也当听听群臣谏言。”徐桐得意的看着四下与他同谏的众多臣工:“汪大人岂能不见。”
“直言进谏?”汪鸣銮冷笑道:“拥兵于侧,『逼』迫皇上于前。这叫直言进谏?我看你们是想谋逆。我大清何以出了尔等不忠不义之臣。”说罢转向太后:“朝堂议政从无陈兵于侧之理,请太后罢殿外之兵,再议朝政。”
“汪大人,你岂不见这周边是皇上侍卫。为何不请皇上也罢去侍卫?”徐桐反击:“臣奏汪鸣銮咆哮朝廷,恳请太后罢免汪鸣銮,以儆效尤。”
“这处为皇家大内,他们是内宫侍卫。内宫侍卫职守皇家大内,敢问徐大人此有何不妥?到是徐大人能否解释明白,这些本当驻守甘陕边疆御敌于外之部队为何会出现在皇宫大内之中?”
“自然是奉调至此。”
“奉何人调派?可是太后否?”
“非也。”徐桐这下也聪明起来,知道不能提到太后:“所奉者,礼亲王爷。”
世铎顿时脸黑一片,这是明着要拉本王下水呀。只听见汪鸣銮在问他,调兵进京可有皇上旨意,可有调兵虎符为证?当然是没有,也不能搬出太后。但解释不清楚,可就是个私调边兵的重罪,这是谋反要灭九族的。黑着脸的世铎只能勉强解释说:“本王乃当朝王爷,又是领班军机大臣。不过调数千兵而已,又岂能没权。”
“大清国哪条律例规定了王爷这领班军机大臣有调兵之权。王爷可知私调边兵乃谋逆之罪。”
下面吵起来。为了世铎有没有调兵权,汪鸣銮一人与众臣雄辩。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怕也没有如此激烈。光绪乐了。本来要陈奏皇帝新政弊端,却被汪鸣銮拐带到世铎私调边兵的罪名上去了。[]中华苍穹194
“闭嘴。”慈禧怒了。说了许久却半分没有说到点子上,满朝大臣却还在不停纠缠。如此臣工能成什么大器。
太后发怒了,徐桐等人也反应了过来。载漪出班:“太后,新政弊端颇多,当以立即停止。以示朝廷法度。”
“臣附议。臣以为,且不论新政之利弊,但新政也是朝廷法度之一,若是不妥自当取缔。”翁同龢站了出来。看看台上的皇上,看看今曰之局势。已经破釜沉舟之境还有何顾虑,无非一死耳:“然,朝廷法度岂容他人藐视,否侧长之以往岂非让世人视朝廷与无论物。臣以为当先振朝纲律法,再行取缔新政。礼亲王私调边兵入京,乃谋逆大罪。故,臣请太后下旨诛世铎九族。”
载漪又说错话了。帝党一派都明白今曰太后为自己训政谋划,所以他们就打定了胡搅蛮缠的策略,让太后不能成功。只要过了今曰,这天下还是皇上的。
只见世铎怒指翁同龢:“翁同龢,本王虽与你政见不同,但也从未在背后下过黑手。你何故要诛本王九族?”
“回王爷,方才众臣工们皆要振朝纲,示法度。下臣也是奈,只是王爷私调边兵,实在于法不容呀。还请王爷至九泉之下,莫怪于我。要怪就怪那些非要振朝纲,示法度之人好了。”
“本王调兵是奉太后旨意。”为了九族之命,世铎也拼了。
“请请王爷出示太后懿旨。若无,只能请王爷见谅了。”
看着哭倒在地求救的世铎,慈禧怒不可耐:“就是哀家给礼亲王的懿旨。你还有何话可说。”
“即是太后有懿旨,那礼亲王爷自然无罪。微臣是按朝廷法度办事,还请王爷见谅。”翁同龢话题一转:“朝廷自有法度。太后辅政期间,可行皇帝事,自然可调天下兵马。可微臣不知当皇上亲政后,太后依然还有调兵之权之法度。所以,为朝廷法度森严所虑,还请太后……”翁同龢跪下不说了。
翁同龢这是在『逼』太后罪已,如此一来就更无训政之可能。慈禧眼中之怒若能变成火,绝对能翁同龢化为灰烬。可又偏偏说不出什么来,只能四下张望,让明白之人来解围。
“翁师傅口口声声朝纲法度,可知皇上最是不顾这朝纲法度。且看这周边三千余人,翁师傅可知他们出国游学是如何得来的吗?是皇上把京城至上海、至广州、至哈尔滨的铁路全部买给了洋人。不仅如此,还换什么黄金,又租出了地。据我所知,此刻的外务部长唐绍仪正与洋人谈要将上海至长沙的铁路买与洋人。唐绍仪,你出来说是也不是。这何此是不顾朝纲法度,这就是买国求荣呀。”
徐桐话才一落,顿时满场惊呼。就连那听政的三千学子也开始议论纷纷,原来他们能出国留学,是皇上如此大的代价还回来的。顿时就有人高呼:“请皇上收回曾命,草民等不去了。”
“皇上你听到了吗?”徐桐接着奏道:“启禀太后,方才诸位臣工已陈新政诸多弊端。臣以为,国势衰微确当求振兴之法。然,皇上年青毫无理政经验,行事却又颇为急躁。此已至国家存亡之关头,微臣斗胆请太后以数十年治国经验为我大清把稳朝纲。”
众人一听纷纷跪谏:“请太后训政,振兴朝纲。”
重请训政,当以三辞三请,以示谦恭。但今曰这局面却大大不同,若是今曰稍一退让就再无机会。所以慈禧也不客气,直接就问:“皇上所行真当豪爽。皇上也听到了众臣们的谏言,这会儿是怎么个说法呀。”
唐绍仪正欲出面说明,不是卖铁路而是合作,大清拥远所有权而洋人仅仅是经营权而已。刚想走出来,就看到皇上望着他摇头,所以他退后了。
“都听到了吧,为了能让你们出国留学,朕和国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卖国求荣呀,好大的罪名呀,朕是背不动了。”光绪望着台下的学子们:“泱泱中华以诚信立国,数千年来言而必行。如今合约已成,却要背信弃义,如此中华立国之本何在?告诉朕,我们能不能背信弃义?”
学子中只有几个回答:“不能。”
“是呀,不能。一撇一捺写人,堂堂正正做人。不仅不能背信弃义,也当知道大清是不敢背信弃义呀。英国的军舰是我大清的数倍,若我大清背信弃义而引来英国的报复,那损失的将会更多。何况还有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代价已经付出了,所以朕恳请你们万不能轻言放弃。朕忍着洋人在大清本已瘦弱的躯体上割肉喝血,就是为了能让你们去学习。所以,请不要浪费学习的机会。大清贫弱,各行各业都须要能够顶天立地的带头人。这是一个曰新月异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每一份努力就会在将来变成沉甸甸的果实。朕要看着你们学成归来,为大清建出一条条比洋人更强大的军舰,看着你们带领着强大的舰队遨游大海。如果你们现在就放弃了,那军舰怎么办?舰队怎么办?难道我们就只能看着在自己的领海内,洋人开着军舰耀武扬威吗?你们说,我们能就这样放弃求学的机会吗?”
“不能。”声音大了许多。
“我们是去求学呀,是求人家教我们呀。不付出点代价人家能答应吗?所以,在未来三年多的时间里,请不要虚度光阴。用心去学,将洋人选先进的技术知识都满满的装进你们的大脑,待你们学成回来能重建中华。那时,你们就去建军舰造大炮,把朕当年丢掉的卖掉的,给十倍、百倍、千倍的抢回来。”光绪猛的站了起来,手指四方大声问道:“你们能做到吗?”
“能。”回答的响彻天空。
“哈哈哈哈――”光绪仰天长笑,一把将龙冠摔在地上:“如此,朕愿足以。”清脆的破裂声让顶戴断为两节。
“皇上――”看着摔掉龙冠的皇上,帝党及学子们全都跪在地上。学子们没有想到,为了能让他们留学海外,皇上不仅对洋人委曲求全,皇位也变能了代价。
“草民等定尽心学习,不负皇上厚望。但求学成回国,再报皇上恩典。”一人说话后就是千人应答。慈禧脸全黑了,皇上输了朝局但却赢了民心。
“好,只要你们用心去学,学成为祖国效力,若有我泱泱中华威震海外之时,朕就是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光绪走了下台阶,也慢慢的解开了龙袍:“只是方才答应你们的我却又做不到了。不是我言而无信呀,实在是力所不及。只望你们学成回国后,能不忘出国求学是祖国不惜代价换来的就好呀。”
“草民等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亦不忘皇上教导之恩。”
光绪走下台阶,走进人群:“去吧,都去吧。带着祖国盈盈嘱托,念着祖国期盼之心。去吧,去踏上你们茫茫的求学之旅。我在这里等你们回来,等你们去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华。”
“草民等恭领皇上圣旨。”三千学子跪了一地。
穿过人群的皇上没有回头,龙袍缓缓飘落于身后。皇上的背影是如此孤独、如此沉重。金水桥上,皇上没有回头,只是独自默默的前行,甘军也不敢阻拦。只听见皇上沉沉的说道:“海外求学辛苦,还望大家能携手团结一致。三千人去,三千人回。我不希望在回来的人中,会少了谁。待你们学成归国,就把你们的双脚扎根在这片大地上。用你们的双手去劳作,用你们的头脑去建设和武装这个国家。然后,你们抬起高贵的头颅,挥舞你们的双拳,再亲口清清楚楚的告诉西方列强们:这个世界需要用心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如此,吾愿足矣。”
“皇上――”唐绍仪第一个冲了几步跪下来:“微臣誓死效忠皇上。皇上――”
“微臣誓死效忠皇上。”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帝党一派全部跪下起誓。
“草民誓死效忠皇上。”三千学子一同跪下起誓。
“哈哈哈哈――”快要步入午门的光绪高举着双手大声说道:“你们要效忠的不仅仅是朕这个皇帝,还效忠这个国家、效忠这片土地,效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呀。记住呀,你们一定要团结呀。”
话才说完,光绪已然走过午门。一曲明快的歌声从午门传了进来。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
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一百九十五章 乙未宫变〔下〕
慈禧呆呆的看着光绪就这样离开了。折断的龙冠早已滚落台下,而台下三千学子和不少的官员全部跪向午门。剩下的除了面面相觑的看着自己,只剩下一脸的茫然。
皇上都把龙冠给摔了,是他自己放弃了皇位。可你们心中只有他这个皇上,你们心中只认他这个皇上。把哀家摆在哪里,你们将可以一言定尔等生死的大清皇太后放在哪里。慈禧气冲冲的走下台阶,拾起龙冠还没来得不及说话就听见国子监的老学究在说:“诸位学子们,皇上已然不能为尔等送行。但皇上早已让本官为尔等学子摆好了送行的酒宴。就请诸位学子们随本官出宫赴宴,让本官代皇上敬尔等一杯水酒,恭候学子们早日学成归国。”
“大人。”人群中一个中年师傅说道:“皇上为草民已然付出太多。可现在草民确不能为皇上分忧。只求能为皇上节省些许开支亦是高兴。还请大人撤去酒宴,准许让草民带一捧黄土离去就心满意足了。”
“是呀,大人。撤去酒宴,让草民捧一捧国土离去吧。”三千学子同请。
国子鉴的老学究高兴的抚『摸』着长须:“好好好,捧一捧家乡土,到了天涯亦是在家。这如何不能准许。这酒宴本来花销就大,还是皇上从内宫中拿出的自个儿用度来请的诸位。如今也如你们所请,这就撤了吧。请学子们随本官前往火车站,这就离乡求学去吧。”说罢带着学子们就往外走去。
“走什么走,哀家准了吗?一个都不准走。”走也不请哀家懿旨,哀家同意让你们离开了吗?你们还把哀家放在眼里了吗?在慈禧六十一年的岁月里,还从来没有如些动怒。今天,皇上不过三言二语就让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泥腿子向他效忠。然后就全然把她这个太后视如空气。从来都是别人捉『摸』着她的心思,从来都是别人顺着她的息怒。她的息怒应当决定了天下的兴衰。如果今天就这么让这些人走了,那朝臣们会怎么看哀家,那天下人又会如何看哀家。如今已不是走与不走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太后的威严,关系到朝廷的脸面。哪能让这些泥腿子就这么一巴掌打在慈禧的脸上。这些人可以走,但要请哀家的懿旨才能走。
只见那老学究回身说道:“皇上乃天子,万人之上。皇上既已准了。那就是准了。”
“他摔了龙冠,脱了龙袍。他就不是皇上了。”
“那只是皇上想换个顶戴换件衣服而已。皇上就是皇上。”[]中华苍穹195
“信不信哀家这就废了他这个皇上。”慈禧怒不可揭。慈禧实在不愿意做废帝再立之事,因为她明白,一但废帝再立,首先皇上心腹的十万重兵就是她没有办法处理的。但是,此刻连一个国子监四品小官都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公然顶撞她这个太后。若不能立威于朝堂,她今后还如何统御天下。再不愿意,也得做此打算了。
可她怎么也想不到回答她的是一把金光闪闪的手枪的上膛声。杨东子拔枪而出推弹上膛,枪口直直的对准几米之外的慈禧:“禀太后老佛爷知道,卑职自辽河一战重创之后就变得格外胆小。稍有惊吓手就发会抖。”才说完。场东子手一抖,砰一声枪口一闪。慈禧头顶旗头上的一根吊饰缓缓落下:“故卑职恳请太后说话小心些,切莫再惊吓卑职。不然卑职手一抖伤着太后,那卑职就万死莫辞了。”
“你……”慈禧指着杨东子的手不住的颤抖,却又一时气结说不出话来。
“黄华明。立刻带领皇家禁卫营护送学子们离开。直到他们全部安全登船离开。大内侍卫护送皇上返回瀛台。如遇阻拦,格杀无论。”
杨东子的话音才落下,满殿的侍卫立刻行动了起来。大内侍卫们转就向午门外开去,皇家禁卫营也在四周环绕着三千学子,开始向午门开去。
“一排留下,其他人前进。”黄华明转头对杨东子说道:“营长,多保重了。”说完带着部队护着学子们就走了。
没有得到命令的数千甘军都让开了通道。看着眼中满是杀意的侍卫们心若寒蝉。看着前眼嚣张的侍卫,董福祥心里那个恨呀。今天如果就这么放皇上离开,将来一但皇上当政那他就只有死无葬身之地了。三千多甘军加上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总兵力是侍卫们的五倍还多。就算战力再不济,这压上去也压死了他们。可他不敢下令,就因为杨东子的枪从来都没有离开慈禧。
侍卫们离开了。学子们也都走了,殿前只有杨东子等不到百人的皇家禁卫营侍卫。突发变故而反应停顿的大臣们终于醒过神来,纷纷对着杨东子叫骂。尤其是贝勒载漪:“姓杨的,还不放下你的枪。敢拿枪指着圣母皇太后,你是不是活腻味了!”
可杨东子却一言不发。只是死死的盯着慈禧。
慈禧的怒气就没消过,被人用枪指着,他还敢朝着自己开枪。虽然只是打断了一根吊饰,那也是对他权威的亵渎。慈禧恶狠狠的盯着杨东子,一步步的走上前去咬牙切齿的说:“立刻给哀家跪下。不然哀家灭你九族。”
“砰”,枪口又是火花一闪。全场安静了下来,就连北风似乎也停了下来。慈禧头顶的旗头被一枪打成了二半,啪的一声跌落在地上。本已盘好的头发顿时散落,千万青丝披满了慈禧的双肩。大臣们惊呆了,杨东子还真敢开枪。慈禧愣住了,几米外枪口闪动的火光彻底震住了慈禧,他真的敢开枪。
“启禀太后,卑职真的胆小呀。卑职的枪法一向精准,今日被太后一吓这么近都给打歪了。不过卑职恳请太后还是不要再吓唬卑职了,卑职也不敢保证什么时候枪法又准了。卑职九族之命悬于太后之手,却是万万不敢伤及太后的。”面对处处怒火,杨东子却是不亢不卑。
就在这时,惇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的第三子爱新觉罗?载澜冲了出来。他相信,杨东子之举跟本就是光绪的意思,他也相信光绪不会真的枪杀太后。不然光绪用不着丢下龙冠脱下龙袍。所以,此时就是他向太后表忠心的最佳机会。“太后,奴才为太后保驾。”他叫着从人群里冲了,打算站了太后的前面。
人呀。有时候还是傻点好。或者说他还不够聪明,眼下的局势是皇上和太后已成水火,太后更是出言要废了光绪,说实在的,就算是光绪干了点什么也在情理之中。你都要废了我这个皇帝,我临死前博上一博也是说的过去的。毕竟,为了皇位自古来就是杀戮不断。
杨东子手又是一抖,枪口火光再次闪动。这一枪很准,正中载澜的眉心。子弹巨大的冲击力将载澜上半身向后仰起,但他的脚却还在惯『性』向前奔跪。就在群臣的眼前。载澜就这样‘飞’了起来,然后重重的砸在地上。子弹在眉心间的一个小孔,在脑后形成了一个碗大的洞。红的、白的不仅溅了一地,溅在周边大臣们的身上,还溅在部分人的脸上。[]中华苍穹195
文官不是不杀人。但他们只是动口不动手。对他们而言,死人不过只是一堆数字而已。看不到人死时的种种惨境,他们所知道的只是菜市口的那一刀。如今就在他们眼前,一个人的头颅就这样被打爆了。“哇”的一声,不少人当场就吐了。
慈禧当年下令屠杀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之时,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话。现在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死在她的面前时,慈禧失态了。她撕心裂肺的叫了起来:“啊――滚。滚,滚。都给哀家滚出去。”千万青丝舞动,此刻的慈禧显的如此狰狞。
杨东子带着那一排的士兵和帝党官员们走了,慈禧必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她很快的恢复过来。而此刻大殿内,慈禧坐在龙椅上看着殿内跪倒的大臣。皇上不是说她永远只能居于幕后吗?今日她就要坐在朝前。虽然不合礼制。没有清流一派的大臣们也不敢在此时激怒太后。
“启禀太后,刚刚回报。”世铎出班陈奏:“皇家禁卫营大部已经在火车站上了车,随同学子们去了天津。皇上及其它侍卫已经全部进了瀛台。请太后示下。”
“董福祥,立刻带兵包围瀛台,不容一人走脱。”慈禧站了起来。冷冷的下令:“荣禄,带领九门衙役将翁同龢、唐绍仪之流全部缉拿归案。待秋后问斩。”
在慈禧心中,老百姓再向着谁都没有,因为他们手上没权。只要将朝中向着皇上的官员全部杀了,这天下她就能稳稳的坐下去。
“太后不可呀。天下初定,当以安抚为先。”当年斩杀顾命八大臣也没有如此大的涉及面,真要如此那天下可就『乱』了套了。所以世铎立刻出班奏道:“唐仪绍之流自然杀之而后快。然,翁同龢乃是帝师又是清流之首。如果杀之恐寒天下士子之心。以奴才愚见,不如罢官革职遣返回乡,永不续用。请太后明鉴。”
冲昏了头脑的慈禧也反应了过来,只是冷冷的看了眼世铎:“准。”
而在宫中,一条条的旨意被写下后颁布出去。
“着,册封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太子),即刻进宫。着,徐桐为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入宫教导大阿哥。着……”即便群臣齐谏,慈禧依然没有下旨废帝。她明白,此刻行废立之事,就是给皇上嫡系军队以开战的借口,她忍了。她要等到亲手支解皇上嫡系军队后再行废立,所以她连重开训政的旨意都没下。只是一大批官员被任命,用于填补帝党一派离开后的空缺。
“启禀太后,皇上从瀛台发来旨意。”寇连材手捧着圣旨来到太和殿前,恭谨的呈上。
旨意上写的是:大清皇家陆军在完成演习后立刻就地解散;废皇后及二妃,驱逐出宫。
慈禧看过旨意后便是全身一震,大臣们也是一片茫然。皇上已经数年未留宿后宫,经此大变而废后妃还可以说是为后妃留下活路,必竟皇上这一进去什么时候能出来就指不定了。此刻废后妃,太后总是要赏赐些的。
可皇上要解散嫡系军队就让人不明白了,这是太后不敢废帝的原因,也是皇上将来要重掌朝权的根本。难道皇上真的就这么认命了?
“启禀太后。”寇连材说话了:“皇上说,与其将来被人赶出去,不同今日自己走出去还有些颜面。”
慈禧才压下的火气又冒了起来:“准。”
是日,公元1897年年初,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羊)年,腊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在甲午年还政不足一年后悍然发动政变,重新临朝训政。因为政变往往会大开杀戒,将政敌一次『性』处理干净。而此次慈禧太后除了将少数几个人杀头外,大部只是罢免革职。故,此次政变史载为:乙未宫变。



1...979899100101...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