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裸奔在天堂
听到护国学堂的学生回国,袁世凯连忙问道:“他们怎么样?”
“这次这帮孩子基本上学的都是船舶制造和操控,因此他们都能适应我们的需要,比那些国内的工匠们好用得多。不过有三个在国外被洋人打死,还有两个不愿意回来的……”
袁世凯道:“怎么?他们现在只是工匠?”
文增瑞道:“是啊,他们在国外都是只作工匠啊?有什么不妥吗?”
他哪里知道袁世凯对这些学子们的期望,袁世凯要的可不是什么工匠,他要的是真正能够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听了文增瑞的话,袁世凯有些沮丧,看来他要好好的跟马格里谈谈这些孩子留学的事情了:“马格里先生可好?”
文增瑞答道:“虽然被革职,但马格里先生现在在船务公司干得很开心,他多次提起你。最近听说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了‘滇案’(作品相关中有介绍)有请他重新出山的打算,并且已经派人与马格里先生联系了。”
虽然袁世凯这一年多生活在京城,不过李鸿章的名字是如今京城官场里出现最为频繁的。几年来李鸿章先是平捻有功,后又解了天津教案,从两广总督一下升为直隶总督,后又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加授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一手创办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组成的淮系集团,成为当下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所以说李鸿章是如今朝中第一重臣一点也不为过。
袁世凯听到李鸿章要请马格里出山便问道:“那老师是怎么想的?”
文增瑞答道:“老师还在考虑中,现在朝廷还没有正式下达命令。我相信过两天马格里先生就会给你写信谈及此事了。”
袁世凯道:“也罢,老师虽是美国人,但是常常以大清之臣自居。我想他会有所决定的,只要他开心就好。”
文增瑞顿了顿用试探的口吻问道:“世凯,你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你……你就不关心马丽小姐的近况?”
听到马丽的名字,袁世凯明显不那么自然。这段日子,他每天被管得死死的,与马丽的通信变得非常少。虽然马丽的来信依然深情款款,但是毕竟两人有三年没有见面了。袁世凯道:“她近况如何?”
文增瑞道:“马丽小姐去年已经去了美国,听马格里先生说她在那边学习什么通商之术,想来是为了将来给你作帮手而做准备,而且她给船务公司的两艘船起名‘凯丽一号’和‘凯丽二号’看来她对世凯还是念念不忘……”
袁世凯苦笑摇摇头,然后问道:“武兄,你的护国演武堂办得怎么样了?”
袁世凯知道自己的班底除了这些技术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武恺曾经跟随袁甲三参加过战斗,具有不少的战场经验,因此袁世凯才着武猛父子在家乡项城开办了护国演武堂,专门培养一些今后能够领兵打仗的人才。项城在清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寨,全县东西宽70里,南北长110里,地势低洼,有颖水穿县而过,雨季常常泛滥成灾,使得项城县向有“泽国”之称。连年的洪水泛滥使得这个河南小县贫困不堪,当地贫困农民常常为求生存而结伙抢粮“吃大户”,大户们为求自保,纷纷练团护院,与农民常年械斗不休,养成了项城百姓的“犷悍之习”与“斗狙之风”。大概是受到了乡风的影响,这里的孩子自小性格强悍,尚武轻文,所以在这里成立演武堂最合适不过。
武猛答道:“少爷放心,自去年起父亲与我就开始筹办这演武堂。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孤儿进入演武堂,相信不出五年,他们都可以成才。”
“好啊,过些日子等科考结束,我们一同到项城去看看,我也好久没有见到武叔叔了,他还好吗?”
武猛道:“多谢少爷挂念,我父亲身体好得很,现在每顿饭前还要喝半斤白酒。”
“哈哈……那就好,等我考取了功名我们一同大展宏图!”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二章 科考
在清朝,对于所有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科举之路是他们唯一的途径,然而这条路又是那么狭窄、拥挤和艰难。科举考试如同现在的买彩票,买的人不计其数,中奖的幸运儿只有少数几个,所以后人提起科举有评语道:“屡试不第,是士子之常情;榜上有名,那才是意外。”这还是说的乡试,而考进士是皇帝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的方式,每四年才一次,荣登红榜的仅有百余人,用今天的参照系数比较,远不亚于考取一个博士后的难度。
科考之难,袁世凯早已知道,因此他回家给长辈们见完礼后,便与文增瑞便投入了紧张的“考前复习”之中。按道理来说,文增瑞早已经到了参加乡试的年龄,但是他感激袁世凯对他的恩德,因此决定等到袁世凯成年后与之一同参加乡试,不料又逢袁保庆过世,这参试的日期就一拖再拖。(清朝规定父亲去世,士子守孝三年不得参加考试,当官的则“丁忧”三年,相当于请假三年回家守孝。)袁世凯对这次考试应该说是自信满满的,他相信凭着自己这些年的努力以及前世记忆考个举人不成问题。
经历了紧张的考前复习,以及数天鏖战后,袁世凯带着舒心的笑容从牢笼般的考棚里走出来,他自我感觉还不错。等到发榜,果不其然,文增瑞名列第一,而袁世凯考了个第四。就在袁世凯回到家中,准备与家人庆祝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袁世凯却落榜了。不要说袁世凯,就连在陈州府名列前矛的文增瑞也没有考中,这也就意味着整个陈州府无一士子考上!
看着这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结果袁世凯问道:“文兄,这、这怎么可能?为何我陈州士子无一人中举?”
文增瑞道:“世凯,我也弄不明白,历年来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况。陈州这些年虽然学风大不如前,可每年的乡试前十名都是在中举之列啊,为何单单今年如此怪异?莫非其中有什么曲折?”
袁世凯思量一番道:“今年的河南学政是哪位大人?”
文增瑞道:“是瞿鸿,世凯是怀疑此人没有收到我们的孝敬所以……”
袁世凯道:“知府吴重憙大人那里你去打点了吗?”
文增瑞道:“我去了,不仅给他送了银子,而且还向他提了给学政大人银子的事情。”
“那他怎么说?”
“吴大人说学政大人不好金银,让我们莫要好心变了坏事!所以我才没有去送啊。”
袁世凯道:“那这是怎么回事?若不是学政大人在其中搞鬼,我陈州近千士子怎会无一中举?这瞿鸿是个什么人?”
“此人我略有耳闻,他乃官宦富家子弟,靠本事考取功名进入官场。此人虽然传闻气量狭小,但是却从未有什么传闻说他贪财啊。”
“那有没有人说他不贪财呢?”
“这……”
袁世凯道:“文兄,你好糊涂啊。这学政一职基本是个临时官衔,哪一任学政来了不要喝饱士子们的血?吴重憙这么说,肯定是他与学政大人不和,所以才会阻挡我们去见瞿鸿。”
文增瑞此刻醒悟过来,悔道:“哎呀,我真是该死,这下误了大事了。世凯,要不我们再去找找学政大人?”
“没有用的,此刻榜文已发,朝廷那里已经备案。就算有座金山给他,结果也没办法改变了。”
看着后悔的文增瑞,袁世凯也唏嘘不已:难道无法走科考这条道路真的是袁世凯的宿命吗?
这个年代官宦富家子弟以考取功名为正途,自然要格外巴结主考官,因此“一任学政官,十年花不完”就成了各地学政的真实写照。其实袁世凯猜得不错,瞿鸿是湖南长沙人,是今年新任命的河南学政。瞿鸿曾在山东督考期间,充分享受到了宾至如归的待遇,地方官像供奉祖宗似的招待。可到了陈州,偏偏遇到了个知府吴重憙。吴重憙出身望族,又在官场上混了多年,压根没把这个六品编修的瞿学政放在眼里。他向手下交待,降低瞿学政的接待规格,不仅如此,还发文件通知属下各县一律按小棚规格接待。瞿鸿无端受到这种侮辱,心头的忌恨不言而喻,以至于迁怒到吴重憙管辖下陈州的考生身上——凡陈州生员一律不取。所以尽管袁世凯与文增瑞成绩优良,但瞿、吴二人在官场上玩的那一把火,还是殃及了这两条“鱼”。
袁世凯道:“算了,不行过几年再考。不过这个事情我们要搞清楚,切不可吃个哑巴亏。文兄,你去找找吴大人,或者找些知情人打探一下。不过这些士子落榜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
文增瑞道:“世凯,你要他们何用?”
袁世凯道:“文兄,护国学堂如今虽然正常运转,但是我们花钱送去国外的学子只能回来做工匠,这不得不叫人反思啊。我要的可不是整天在厂房里摆弄机器的工人,我要的是技术人才,能够创新的人才。因此这些学子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让他们有些学习的悟性。所以这护国学堂的老师还要加强,何况如今你事情多了,不可能总让你去操心这些孩子的事情吧。”
文增瑞道:“那世凯有何打算?”
袁世凯道:“既然吴大人误我大事,嘿嘿,那我也得在他身上找回一些好处。你这样,再给他送些银子,就说为了安慰众士子,我想以他的名义在陈州府出资开办两个文社,一名丽泽山房,一名勿欺山房,这两个文社主要给今年落榜的士子交流诗文,增进感情之用。我们则暗中观察,看看有没有合适我们的人才。”
文增瑞一听后道:“世凯,你这脑子一天想的是什么?我想要是你把心思都放在学业之上,估计这陈州第一肯定是你的。”
袁世凯笑道:“呵呵,别说了,赶快去办吧!”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三章 文社
接到袁世凯的邀请(主要是银子的作用),吴重憙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担任丽泽山房文社的名誉“社长”。在他的邀请之下,文社第一天集会,不少还逗留在陈州府的士子都赶来凑热闹。
袁世凯看穿着官服走进文社的中年男人,立刻笑脸相迎:“学生拜见府台大人,愿大人事事顺心!”
吴重憙是个典型的广东人,厚嘴唇、高颧骨,他看到这个“孝敬”了几次的学生连忙用广东腔道:“慰亭(袁世凯的字)多礼了,今日丽泽山房集会,我们只谈文论诗,我也是好文者,莫要叫大人。”
袁世凯道:“大人客气了,您是这陈州父母官,又是我等的受知师(科举考试中对自己主考官的尊称),就算不论官位,也是我们的老师嘛,这一拜您无论如何要受的。”
听到袁世凯的话,吴重憙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是自己跟瞿鸿斗气才耽误了袁世凯的考试,而袁世凯不仅没有怪他,反而还送银子,这让他有些尴尬。吴大人久于官场,找个像样的理由还是很拿手的:“慰亭啊,那瞿鸿名声一向非常的好,还常常自比清官,所以我一直以为他不好财物,没料到是个口是心非之徒!咳~是我耽误了你们啊。”
袁世凯看吴重憙如此“真诚”的表达歉意,他当然不能不给知府大人一个台阶:“老师,过去的事情就算了,您看,要不是如此,我们今天能有缘聚在此处吗?”
吴知府道:“呵呵,那也是。慰亭,今后有什么事情我能帮上忙的你就不要客气。”
袁世凯正等着这句话呢,他立刻答道:“老师,这眼下还真有这么一件事。世凯想在陈州办个学校,专门收些孤儿。这些孩子太可怜,我想让他们有个出路,您看……”
吴重憙道:“这是好事啊,慰亭心系百姓,而且善心一片我焉能有不同意的道理。这事情包在我身上,今后你开办学校的时候知会一声便是,我一定给你方便。”
袁世凯道:“那我先谢谢老师了,只是这学校的老师我想在我们这些士子中选,一来可以给一些家境贫寒的士子一个谋生的饭碗,二来也可以让他们学有所用。”
吴重憙道:“没问题,没问题,你看上谁你就跟他们说便是。”
清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特别是中了举人的士子可不是什么人随便就能请到的,要想让请他们教书那还要官府同意。一看吴重憙答应,袁世凯立刻道:“谢谢老师,多谢了。来,里屋备好了水酒,我们边饮边谈。”
袁世凯的建议在士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困的考生,他们如今还未有功名在身,想要去教书都未必有人请,而回家务农,这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读书人能干什么?袁世凯开办的学校无疑是个好去处啊!
虽然是文社开办,但是中国人那种所有事情都在酒桌上解决的陋习片刻就暴露了出来。不一会,四方前来相聚的士子便三五成群的开始喝起酒来。袁世凯向文增瑞一使眼色,文增瑞马上领会,他开始在这些前来的士子中穿梭,物色着符合袁世凯要求的人。
就在袁世凯与吴重憙大谈风雅之时,一个人举杯走到袁世凯身边道:“慰亭兄,在下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乃一穷塾师。今日慰亭兄不嫌我等穷酸反而真诚相邀,在下敬你一杯!”
徐世昌!那个号称袁世凯一生最重要谋士的徐世昌!听了来人的介绍袁世凯激动不已,他连忙端起酒杯道:“卜五兄客气了,我们以文会友、以酒相交,来,共饮此杯!”
徐世昌本以为袁世凯不过是客气话,他来敬酒也只是来客套一番而已。没想到喝完一杯后,袁世凯竟然在身旁加了一把椅子,愣是把徐世昌留在身边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喝酒,这一下让徐世昌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尊重。徐世昌出生于河南辉县,祖父、曾祖父都是天津盐商,家境宽余,到他父亲这一代开始败落。徐世昌七岁那年,父亲病故,寡母隐忍持家,对儿子管教甚严。徐世昌也懂事早熟,不到20岁就出外谋生,在洛阳、安阳、扶沟、淮宁等县衙充任文案,后为陈州官宦人家李觐候看中,聘为家庭塾师。
袁世凯与徐世昌越聊也越感觉到徐世昌的才华出众,而且徐世昌还有一种这个时代很多士子没有的思想——对洋务运动充满热情!就在袁世凯与徐世昌越来越投机的时候,一旁感到自己被冷落了的吴重憙道:“慰亭啊,这文社、文社,无文何以成社?不如你来赋诗一首,以祝贺我们这丽泽山房成立如何?”
袁世凯这才想起,自己为了个穷教师冷落了知府大人,他连忙道:“老师,世凯才疏学浅,可别要我献丑了。不如这样,我们请老师出题,大家各抒己见如何?”
果然,袁世凯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只见重新得到了“尊重”的吴重憙立刻喜笑颜开的道:“好吧,在座的都是我陈州学子,可以说是我陈州甚至大清未来的栋梁。不如我们就以志向为题如何!”
众人纷纷应允,作为文社的发起人和出资人,袁世凯自然成了第一个作诗的人。他站起身来轻踱几步后道:“小弟我才疏学浅,在金陵之时曾登雨花台有感,做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现下念来与众位同勉: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等袁世凯念完,众人纷纷叫好,吴重憙道:“慰亭果然志向远大,心怀社稷百姓,来我们共饮此杯!”
就在大家一饮而尽的时候,徐世昌不自然的对袁世凯道:“此句气势磅礴,真乃难得一见的佳做。”
别看徐世昌大了袁世凯四岁,要说拍马屁、演戏,袁世凯可以当他老师。看着徐世昌的表情,袁世凯道:“徐兄,世凯明白自己的斤两。我对徐兄一见如故,徐兄有什么话不妨直说,小弟尽力而为。”
听了袁世凯的话,徐世昌脸上的表情更为尴尬,他不好意思的道:“方才慰亭说的那个孤儿学堂准备什么时候开办?要是可以,在下也想在学堂里找份兼差……”
听了徐世昌的话,袁世凯笑道:“徐兄,世凯求之不得啊,不过以你的才学作个塾师不是太浪费了吗?”
徐世昌道:“在下除了教书之外再无半点长处,所以……”
袁世凯用脚轻轻的踢了徐世昌一下后,压低声音道:“今晚徐兄到我府上来,小弟有事与徐兄商议。”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四章 招揽(修改)
(听了读者的意见,裸奔将第四章进行了修改。裸奔写书非常在意质量,所以希望大家继续提出宝贵意见,谢谢了!)
在项城和陈州,袁世凯可是远近闻名的人物,不说别的,单从他有一支数十人组成的“短枪队”就可见一斑,这年头洋枪可是不便宜。而且他持枪大闹袁家,将自己的姐姐许配一个下人也让他恶名远播。徐世昌自然不知道这个远近闻名的袁家子弟邀请自己晚上过府谈些什么,难道他有断袖之好?那也不是不可能,虽然袁世凯有很多出格的举动,但是从未传出他有什么逛青楼、抢民女的嗜好。
当徐世昌胡思乱想的来到袁世凯的书房时,袁世凯那满脸堆笑的表情让他更是觉得有些“毛骨悚然”,徐世昌一施礼道:“慰亭兄,不知找愚兄夜晚过府有何见教?”
袁世凯还礼道:“世凯不才,因十分仰慕仰慕徐兄才学,所以今天请徐兄过府,希望能够与徐兄触膝夜谈。”
夜谈,还触膝?鸡皮疙瘩立刻起了一身的徐世昌连忙答道:“徐某一个穷书匠而已,怎堪慰亭如此抬爱,若是慰亭的孤儿学堂不方便安排徐某,那徐某就告辞了。”
听到徐世昌要走,袁世凯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哪里得罪了他:“徐兄,难道小弟有得罪之处?为何徐兄刚来就要离去?”
徐世昌答道:“不、不,慰亭切勿误会,只是徐某突然想起家中还有些事情……”
“哈哈……徐兄,你用这等托词不免太看不起小弟了。慰亭本以为徐兄是个志向远大,胸有浩海的人物,所以想与兄台结交,谈谈学堂将来的教学方法。没想到徐兄嫌弃在下,那我就不强人所难了!”
“这……慰亭,你今日真的只是找我谈这些?”
“当然谈这些,难道我还能跟你谈风花雪月?”
不是风花雪月就好啊……解除了误会的徐世昌一下觉得有些尴尬:“慰亭,我……”
袁世凯请徐世昌坐下后道:“徐兄,今日文社相聚,我对你的才学与思想相当钦佩。特别是你对洋务的一些想法与小弟不谋而和,因此我才有了请你过府相叙的想法。”
徐世昌问道:“慰亭,难道你对洋务也有兴趣?”
袁世凯道:“徐兄,我问你,你觉得我们大清与那些藩邦比差在哪里?为何我堂堂子民数万万的泱泱大国,不敌那些有如弹丸之地的藩邦呢?”
徐世昌思索片刻后道:“洋人夷术发达,他们的铁甲船、连珠炮我们大清都没有,在武备上我们就输了一筹,所以当今的北洋大臣李大人才会大兴洋务。”
袁世凯道:“不错,要论国力,我大清在当今世界并不算弱,可你觉得那些洋务办起来我大清就能打过洋人吗?”
“难道不是吗?”
袁世凯答道:“徐兄,你想得太简单了!洋人先进而尖端的技术怎会轻易送与他人?不瞒徐兄,我从几年前已经开始收养一些孤儿,并且教他们识文断字,然后送到国外向洋人学习他们的技术。今年已经有五十名学生从海外归来,可他们如今在干什么?在船厂里做工匠!所以洋务办的再好也是洋人落后的技术,要想超过洋人,我们就要有一批真正能够创新的人才,这就是我想成立孤儿学堂的原因?”
徐世昌被袁世凯的一番话彻底惊呆了,袁世凯今年不过十七岁,要是真的如他所说,那在他十岁左右就已经有兴办洋务的计划了?一个十岁的孩子自己掏钱送人去留洋?徐世昌平复自己激动的心情道:“世凯,难道你想让学堂里的孩子学习洋学?”
袁氏轻轻笑道:“没错,今后两所孤儿学堂的学生中资质上佳者,我都会资助他们出国学习技术。所以从小就要开始对他们进行培养,包括简单的洋文教学。而徐兄我想安排你替我管理这两所学堂,选拔教师与学生,督促他们成才,不知徐兄可有兴趣?”
思索片刻,徐世昌答道:“慰亭,徐某愿意帮忙,只是徐某自知不通洋文,也没有什么其他才干,不知如何帮你?”
袁世凯道:“徐兄,谁天生就什么都会?而且当今大清又有几个会洋文的?徐兄放心,我会请几个洋文老师来教这些孩子们,到时候你跟着学就是。徐兄你要做的事情是帮我管理好这些孤儿,并且在民间给我选择最好的老师与资质上佳的学生如何?”
徐世昌本来对洋务、洋学就有着不一般的热情,而且对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是从心底里支持,如今袁世凯的学堂无异于给他一个提前接触洋务的机会,因此他毫不犹豫的答道:“多谢世凯,那徐兄就尽力而为!”
袁世凯将归国学生的资料交给徐世昌后道:“很好,很好,有徐兄帮我,相信今后我们的学堂能够为我大清培养更多的洋务人才。这里是一些归国学生的资料,他们中应该有洋文出众者,到时候我考察一下便让他们来这里教导洋文。”
看看手里那些回国的人员名单后,徐世昌问道:“世凯,这些回国的人为何都安排到了这‘上海船务公司’工作,难道我们跟这个美国船厂有关系吗?”
袁世凯答道:“恩,上海船务公司的总经理是我的洋文老师马格里,而且我在这家公司有些股份。所以这里既是我们这些学生的出国通道,也是实习基地。”
徐世昌喃喃的道:“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机构,有良好的基础培训,有方便的出国通道,现在连实习基地都有了,相信这些孩子只要不是白痴将来都会学有所成的。这下徐某心中有底了,慰亭,为兄先谢谢你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