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红楼之拖油瓶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八爷党
陈珪官职卑微,门第浅薄,此前虽得了太子青眼,有幸入东宫伴驾。可大都是与太子殿下单独相见,所言谈的也都是些风闻趣事没要紧的话。能够以谋士的身份参加这种规格的密议还是头一次,这还是陈珪向太子殿下谏言“复式记账法”和“养廉银子”之后的功劳。
在座的大臣们也都知道陈珪虽在文章学问上不甚精通,于实务上着实有几分天分。眼见太子殿下如此垂问,不约而同地看了过来。
陈珪方才默默的听着众位大臣议论,他原本是个八面玲珑,圆滑周到的人,平日里说话行事,最不肯得罪人的。此时得知黄河决堤的前因后果,心下却生了几分怒气。
圣人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有一句老话儿讲千里做官只为财。
当官儿的不是不能贪,而是要分得清轻重,为了一己私欲害得百万灾民流离失所这种损阴德的事情,陈珪自诩是干不出来的。只因此等举措不但意味着贪,还意味着蠢。
当官儿不怕贪,可是怕蠢。贪官亦有能臣干吏,使治下百姓风调雨顺,夜不闭户。可是蠢官儿就要害人害己了。更荒谬的是如今有那么一等蠢人,自己蠢尚且不知,反而要自作聪明连累旁人……
陈珪抬眼瞧了瞧太子与诸位大臣,拱手说道:“敢问太子殿下,此事已然宣扬的朝野尽知。即便是太子殿下出手,可有把握遮瞒的滴水不漏?”
当然不能,否则太子与列位大臣也不会如此为难。
陈珪见状,因又笑道:“这便是了。即便是太子出手,亦不能将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反而会有泥足深陷触怒龙颜的风险。既如此,太子殿下又何必出手?”
“话是这么说,倘若太子无动于衷,又如何向支持的太子的朝臣交代?只怕三皇子更会因此从中挑拨——”
“只怕太子殿下有动作了,三皇子会更高兴。届时就不是从中挑拨太子与朝臣的关系了。到时候随便找个御史参太子殿下一本,证据都是确凿的。微臣不知道甚么大道理,只知道让对手高兴的事情,微臣绝对不干。”
陈珪笑着打断石荣的话,拱手向太子说道:“微臣再说句冒撞的话,黄河决口泛滥改道糟蹋民生之事,历朝历代皆有,不独我朝,亦不独今年。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更改。也并非是今年有人贪墨银两致使河堤失修决口,抓了这一批人杀了这一批人今后就再也不会发生同样的事。何况此事已然确凿,即便是太子殿下有补漏之心,也该从赈济灾民,恢复民生处着手,而不是做徒劳无用之功。”
“……圣人理社稷江山,知百姓疾苦,此乃圣上宽厚仁善之德。太子殿下既为国之储君,深受圣人教诲,更应该秉持中正。今既有御史弹劾两江官员勾结河道总督贪墨工款,其中多为太子殿下门人,何况河道总督卢焕章亦为太子殿下举荐,为避嫌计,太子正应该三箴其口,任由旁人彻查此事。至于查出来的结果是两江官员确有贪墨然太子并不参涉其中,还是有人妄图以此事牵扯太子殿下,端看圣人如何作想。”
众人听了陈珪这一席话,脑子却是愈发糊涂了。石荣忍不住问道:“你是让太子殿下什么都不做?”
陈珪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太子殿下为避嫌计,倒不好亲涉其中。倒是可以向圣人举荐六皇子殿下为钦差大人彻查此事。六皇子殿下秉性耿直,铁面无私,且身份贵重,又与诸方皆无挂碍。由他出面赈济灾民彻查此事,倒是最恰当的。”
也是最适合背锅集怨的。
众人何尝不知六皇子的秉性,闻听陈珪所言,愈发急了。只怕六皇子这个办起差来六亲不认的榆木疙瘩死脑筋一去,不但要将两江一带折腾个人仰马翻,太子殿下好不容易培养的亲信门下,必定要折损泰半了。
石荣又急又气,也不待陈珪解释,直嚷嚷陈珪是有坏心,必定是得了三皇子的好处,故意来拆太子殿下的台。
陈珪也不急,只向太子殿下说道:“太子殿下以为,倘或由圣裁独断,圣人会选谁为钦差处理此事?”
太子殿下静下心来想了想,不得不承认陈珪的看法很对。即便是他不开口举荐六皇子,只怕父皇几相权衡之下,还会任命老六为钦差大臣,处理此事。既然如此,莫如他抢在父皇之前开口,如此一来,既能彰显他处事公正,光明磊落,又能显出自己的识人之明。只是……
太子殿下皱了皱眉,还是有点儿舍不得两江的那一批人。
陈珪与太子殿下相处几年,自然也知道太子殿下每每要紧之时,便有些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的毛病。只得开口说道:“太子殿下乃国之储君,奉圣人之命监理国事,处置朝政。微臣说句冒撞的话,太子殿下为储君一日,满朝文武皆是太子门下。既如此,太子殿下又何必将一朝之臣划分的如此泾渭分明。反叫群臣以为太子殿下是……”
陈珪说到这里,轻轻看了众人一眼,放低了声量说道:“些许蝇头小利就能拉拢讨好的人。”
此言一出,满室皆惊。太子目光悚然的看着陈珪,仿佛被人当头打了一棒似的。





红楼之拖油瓶 第六十二章
陈珪语出惊人,外书房内不独太子殿下,便是满屋子的朝臣都怔住了。呆愣了许久,方才反应过来。各人的表现也都大相径庭。
以赵寅为首的,赞同太子殿下壮士断腕的这一批朝臣,登时津津有味地打量起陈珪,并在心中暗暗估算起来。若说众人看今日之前的陈珪,不过是个侥幸入了贵人的眼,又有些八面玲珑阿谀奉承的小聪明,能哄得太子高兴,顺带着自己也能得些好处的佞臣而已。
因而众人虽被陈珪奉承的高兴,却打心眼儿里并不在意这个人。原因无他,谁会对一个只懂得讨好献媚又性情温顺的玩意儿另眼相看,更遑论提防尊重?
可是过了今日之后……众人默默打量着面对太子也能侃侃而谈,言辞犀利有条不紊,且又锋芒毕露杀伐决断的陈珪,不觉心下微凛。更有心思灵活的,登时放开了眼下的事儿,开始苦苦回想着自己从前有没有因为态度轻慢或者别的缘故得罪了这个人,顺带着盘算一下今后对陈珪的态度……
毕竟一个玩意儿不可怕,可是凭借三言两语就能隐隐说动太子放弃两江势力的这般心狠手辣的谋臣,能不得罪还是不得罪的好。
在座之人既能被门人汲汲的太子殿下封为座上之宾,其心性手段自然都不一般,心中盘算更是如电光火石般,一息间早已转了好几个弯儿,还叫旁人看不出来。唯有陈珪这等心细如发时时留意之人,才能些微的觉察到赵寅等人冲他微微点了点头,眸中隐露赞许之意。看他的神情也不似先前那般轻慢了。
有人赞誉满意,更有人不以为然。至少石荣回过神后,回想起陈珪先前的不逊之言。登时勃然大怒,指着陈珪面红耳赤的骂道:“陈子璋,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非议太子殿下。你这般出口不逊……你这是以下犯上!你这是大逆不道!你、你……”
石荣气的口不择言,指向陈珪的手都在哆嗦,面色更是铁青一片。然而身为当事人的太子殿下却一反常态的沉默不语。用一种仿佛初见陈珪一般,新奇陌生的目光打量着陈珪。
陈珪见状,先是躬身向太子殿下告了罪,又好整以暇地冲着石荣拱了拱手,这才不急不速的解释道:“太子殿下赎罪。非是微臣出口不逊,实乃局势如此,我等又何必自欺欺人呢。”
陈珪说着,又看了眼端坐在案前若有所思的太子殿下,正色问道:“敢问太子殿下,在您心中,是两江一隅为重,还是帝王圣眷一世清名满朝文武天下百姓为重?”
倘或看明白了这件事,那么此事该如何取舍,也就无需纠结了。
果然,太子殿下在听过了陈珪最后一席话后,原本还有些茫然的眼眸立刻清明起来,面上的神色也不似方才的优柔寡断,他有些莫名地看了陈珪一眼,沉吟半日,方才出口说道:“时不我待,孤这便入宫请安,向父皇举荐六弟为钦差大臣,彻查两江之事。”
一句话落,陈珪心下更定,忙躬身说道:“太子殿下圣明。”
赵寅等诸位大臣亦都起身,皆赞太子殿下决策英明。唯有石荣一脉人还有些担忧太子殿下在局势的逼迫下舍弃了两江官员,回有损于太子在百官心中的声望。只可惜太子主意已定,石荣等人亦无可奈何了。
太子殿下虽遇事优柔,然既下定了决心,行事倒是果决起来。当即打发宫中太监查探勤政殿的动静,只待圣人有暇,即刻入宫觐见。只趁着小太监去瞧动静的空闲,倒是有心打量陈珪一回,思及陈珪今日的言谈举止与从前大相径庭,不觉笑言道:“今日之陈卿,倒是让孤刮目相看。”
陈珪闻言,忙躬身谦辞。
太子殿下因又说道:“从前与你说话儿,也不见你如何果毅刚强,倒叫孤以为你是个八面玲珑,不喜与人争执的性子。今日看来,倒不尽然。”
陈珪见状,拱手向太子殿下笑道:“圣人都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嘛!我这也是为了更好的效忠太子。”
从前巧言令色哄得太子高兴,是为尽忠;如今诤言直谏警醒太子,也是为了尽忠。两者只不过是手段不一样,心思都是一样的。
纵然陈珪未曾明说,众人也都明白了陈珪的未尽之意。登时忍俊不禁,有人敬服陈珪的心思巧妙,有人佩服陈珪的言辞机敏,更有一等人面儿上不说,背地里却佩服陈珪的脸皮之厚。
太子殿下看着面前笑口常开说话讨巧的陈珪,只觉着还是这副面孔的陈珪更让他自在舒心,不觉笑着伸手点了点人,面上皆是赞许之意。
众人见了,也都知道过了今日之后,恐怕陈珪在太子殿下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一时君臣间又说笑了几句,便有至大明宫哨探的小黄门回身来报,只说当今正在勤政殿批阅奏折。太子殿下闻言,也不敢耽搁,即刻正冠带入宫,诸位大臣见了,也都起身告退,鱼贯出了外书房。
直至出了东宫,一直被众人簇拥着走在前面的赵寅才慢慢放下了脚步,笑眯眯地转过身来,竟是在等后头正忙着与人寒暄客套的陈珪。陈珪见状,少不得辞了众人,上前见礼。
赵寅便向陈珪笑道:“先生向来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今日一番言辞,却是见识深远掷地有声。怪不得父亲常在家中同我说起先生,只说先生是个最聪明不过的人。”
赵寅的父亲便是朝廷二品大员锦衣军统领赵弼和了。说来陈珪能顺利搭上太子的门路,还真是托了赵弼和的情儿。之后陈珪能以七品芥豆之官从容升任五品员外郎,赵弼和也是功不可没。因而陈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半个赵府门客了。
如今然听闻赵寅叫他一声先生,陈珪不觉受宠若惊,忙拱手谦辞,乃说道:“岂敢谬承金奖。大人还是称我子璋罢。”
赵寅闻言,愈发满面春风的改了口,因笑道:“子璋兄同家父乃忘年之交。今日赵某托大叫一声子璋兄,咱们便各论各的罢。”
说罢,又笑让陈珪唤他的字益清。陈珪自然承其好意,笑着改口。
两人你来我往又说了几句闲话儿,赵寅便言道今日同陈珪相谈甚欢,眼见天色不早,有意请陈珪一道儿去龙盛楼吃一杯薄酒。陈珪自然知道赵寅的拉拢之意,且他亦有攀附钻营之心,当即满口答应下来。
赵寅见状,面上笑容更盛。正欲同陈珪携手而行,只见方才在东宫外书房还同陈珪斗得乌眼儿鸡似的石荣满面堆笑的走来,向两人拱了拱手强行加塞儿。
赵寅无法,只得带了石荣同去。
及至到了龙盛楼,上了二楼厢房,点了一桌丰盛席面,推杯换盏相互敬了几杯酒,赵寅才笑眯眯地说起正事儿来。只提醒陈珪既说服太子殿下放弃两江门下,如今两江官员便如釜底抽薪,只怕要做困兽之斗。他们且不敢嫉恨太子,只怕要将这一笔账记在陈珪的头上。
赵寅说到此处,因又笑道:“从目下局势看来,两江官场这一回恐怕是要大换血了。然即便如此,两江官员势力交错,人脉棉厚。子璋兄如今既得罪了他们,倒是不可不防。”
石荣亦皱眉说道:“方才在东宫外书房,我也不是有意针对子璋兄。实在是两江官员势力绵厚犬牙交错,着实不可轻忽啊!如今太子听了子璋兄谏言,意欲壮士断腕,看似没了后患,却也失了民心啊!今后再遇上三皇子等人刁难,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轻易化解了。”
石荣这一句话,倒是肺腑之言。显见的是把陈珪当成自己人了。如若不然,也不会当着他的面儿非议三皇子,更剑锋直指争储之事。并且石荣口中的“民心”,指的也并非是天下黎民,却是朝中官宦之心。
陈珪早在向太子殿下谏言之前,便已料到了如今之势。何况他也有了应对之法。只是不好和盘托出。闻听赵、石二人所言,陈珪只得苦笑道:“我又何尝不知。然陈珪人微言轻,既无治世之才,又无镇国之功,却蒙太子殿下看重,得以时常出入东宫。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陈某虽非甚么国士义士,却也知道何为敬忠职守。今日劝谏太子殿下,也是为此罢了。”
赵寅与石荣闻言,不觉点了点头,因又笑道:“好在子璋兄远在京城,又有太子殿下庇护,一时半刻的,他们也奈何不了子璋兄。待到尘埃落定时,想必以子璋兄的大才,也不必惧怕他们了。”
陈珪闻言,少不得又是一阵谦辞。
三人你来我往又吃了几杯酒,石荣略有些醉意,且要出去方便。登时房中只剩下陈珪与赵寅。赵寅便向陈珪笑道:“子璋兄既有长袖善舞之手段,又有运筹帷幄之才情,如今且又深受太子殿下器重,想必来日前程不可限量。赵某在此先敬一杯薄酒,聊表贺意。”
陈珪见状,忙倾身向前,同赵寅碰杯领了此酒。口内笑道:“世人皆言在下性格圆滑手段玲珑,从不肯轻易得罪人。实不知在下虽不愿与人争执,却也并非是骑在墙头观风向之人。太子殿下对下官有提携之恩,赵大人亦对下官有举荐之恩,下官时时不敢忘怀。因此虽官小位卑,人微言轻,却也愿尽绵薄之力。”
赵寅闻言,意味深长的笑道:“子璋兄果然是个明白人。很多人都以为明哲保身乃中庸之道,可保长治久安。却不懂得这一套行事在官场上是行不通的。这一点上,子璋兄倒是极为通透。不枉家父那般看重你。”
陈珪闻言,便是一笑,拱手说道:“不敢当老世翁如此赞誉。说穿了,也不过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尽我所能罢了。”
赵寅听了这话,愈发意味深长的勾了勾嘴角,看着陈珪说道:“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世人做事,又有多少能做到‘尽我所能’。子璋兄能有如此见识,也不枉太子殿下这般提携看重。”
说罢,因又向陈珪不经意的提起,不必担忧两江官场之事。“不是赵某自夸,家父在朝廷官宦中倒是有些威望的。待我今日回家禀明父亲,想必父亲也是愿意替子璋兄运筹一二的。”
陈珪闻言,只笑向赵寅敬了一杯酒,倒是没再说什么“肝脑涂地”的现成话。赵寅见状,倒是愈发满意了。
却说太子入大明宫勤政殿,向陛下谏言推举六皇子为钦差大臣赶赴中原赈济灾民,彻查两江官员勾结河道总督贪墨修河工款之事。为保心腹安稳,太子殿下且隐去了陈珪的谏言。却没想到世上既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能完全摸透的人心。没过几天,陈珪在东宫外书房的言谈举止,便被不同意太子殿下割舍两江官场的有心人传了出去。
一时间朝野沸然,实在想不到陈珪那样一个八面玲珑与人为善,从不肯在人前背后落人褒贬的“老好人儿”,发起狠来竟然如此丧心病狂。那可是两江官场上上下下几百名外官几千口子的人命,陈珪眼皮子都不眨的,三言两语就能说动太子殿下壮士断腕。
其心性冷硬,城府深沉,只从这一件事可见一斑。
消息传开后,别说那些与陈珪并不相熟的同僚朝臣,便是与陈珪朝夕相对的亲朋好友亦不敢置信。徐子川、尤子玉等人更是在下朝之后即刻撵到了陈家,逼问陈珪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可知道,你这一番谏言之后,便是逼迫两江官员对你为敌,还有那些没被太子舍弃的门下官员,指不定抱着兔死狐悲之心,也要看你不顺眼了。你如今刚升了五品员外郎,又因‘养廉银子’一事交好了朝中泰半官员,正是风光得意前程似锦的时候。何苦去躺那个浑水?”
陈府外书房内,尤子玉跌足长叹扼腕叹息,简直有些痛心疾首。
徐子川倒是有些不以为然,义愤填膺的向陈珪道:“合该如此。那些个贪官腐吏,一朝为官不思精忠报国,只顾沆瀣一气,寻常的三节两寿孝敬银子尚且喂不饱他们。如今竟敢沆瀣一气贪墨修河工款,致使黄河决堤糟蹋了多少民生?这些个国贼禄蠹便如跗骨之蛆,吸的都是朝廷的血肉。唯有竭尽铲除,才能使吏治清明海晏河清,百姓才有安生日子可过!子璋兄此举,简直就是大快人心。太子殿下亦为圣德英明之主,不愧是国之储君。”
“没说那些害了百姓性命的贪官儿不该死。只是哪怕他们要死一百次一万次,也用不着你给递刀子罢?你又何苦去得罪那些人!安安生生地不好么?”尤子玉气急败坏地看着陈珪,实在想不通陈珪怎么如此胆大。“难道你如今也想做个济世能臣?”
陈珪闻言,险些笑出声来,好整以暇的摆了摆手,因说道:“我哪有那个心思,去凑那个虚虚热闹。本是个俗中又俗的一个人罢了,并不敢有此妄想。”
“那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尤子玉满是关切的看着陈珪,恨不得上前摸摸他的额头,看看是不是发烧烧糊涂了。
只听陈珪一笑,淡然说道:“无他,不过是为了敲山震虎罢了。”
眼见徐子川与尤子玉面面相觑,不明所以的模样儿。陈珪开门见山的道:“子川兄,子玉兄,不妨想一想,自打我向太子殿下谏言彻查两江官员之后,朝中可还有什么言官御史因着一些不足为道的小事,便写折子弹劾我的?”
徐子川与尤子玉闻言一愣。旋即想了想,果然自陈珪向太子殿下谏言的消息传开后,朝中那些个苍蝇似的只拿着鸡毛蒜皮的过错也要弹劾陈珪一折子的言官御史们都销声匿迹了。原本在人后非议陈珪只靠着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妇人之道才能升官儿的同僚们也都谨言慎行起来。
似乎一夜间,朝中真没了原先诋毁陈珪的那些声音。
“……舅舅此举,不过是为着敲山震虎,杀猴儆鸡罢了。我们自家人是知道的,舅舅之所以能得了太子殿下的青眼,是舅舅有这个本事。可是外人却不知道,只当是舅舅时运好。哪怕舅舅向太子殿下谏言在朝中推行复式记账法和养廉银子,这算是真才实学了罢?亦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更是以为陈珪根基浅薄,出身寒门,便肆意刁难,妄想踩着舅舅以彰自己。如若不然,也不会舅舅向太子讨情给外祖母告假这样寻常的事儿,都有人弹劾说嘴。可见舅舅平日里圆滑太过,让众人以为他没脾气,就可以随意欺压了。如今舅舅略施小计,且叫他们知道知道,舅舅也不光是好性儿,也不是好惹的。”
“……可见人都是贱皮子,一味的圆滑退让与人为善只能叫人看轻欺负。唯有恩威并施,才能真正的收揽人心。震慑那些个心怀不轨的。”
陈府内宅,尤三姐儿一壁吃着井水灞过的西瓜,一壁同众人谈讲。只听得一干内宅女眷们恍然大悟。冯氏忍不住笑道:“怪不得老爷总和我说咱们家三姐儿是投错胎了,倘或托生个小子,将来必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儿。只从今儿一番话出来,我就全明白了。”
婉姐儿则皱眉问道:“为什么说是杀猴儆鸡呢,不应该是杀鸡儆猴么?”
三姐儿便笑道:“以两江官场几百人的性命前程,震慑朝中那些个欺软怕硬的跳梁小丑,可不就是杀猴儆鸡么。这才叫做杀鸡偏用了宰牛刀。我舅舅当真是大材小用了。”
众人闻言,忍不住的又是一阵哄堂而笑。三姐儿眼见众人已经释怀放心了,便掩了底下的话没往外说。
之所以当众谏言太子殿下放弃为两江官员斡旋说情一事,除了私心的杀猴儆鸡之外。陈珪最想做的只怕是向太子殿下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全无私心。让太子殿下明白自己不但能在暇时哄人开心,照吩咐办事,也可于关键时刻诤言直谏分析利弊出谋划策,以此扩大自己在太子心中的影响力。
这么说,舅舅也是下定了主意要向太子殿下效忠了?
尤三姐儿一想到此事,再思及书中的剧情走向,由不得嘴里发苦,心生酸涩。
目今且不说尤三姐儿如何盘算,只说太子殿下举荐六皇子为钦差大臣彻查两江之事的前因后果已被六皇子悉数得知。
六皇子虽秉性耿直,铁面无私,却并非是鲁钝之人。恰恰相反,六皇子之所以能在从不结交外官,亦不借助于兄弟势力的情况下,只凭一己之力便能在弱冠之年被满朝文武“尊称”一声“铁面阎王”,其聪慧心胸,智谋手段必然不缺。
他只是不喜同人结党营私,同流合污,汲汲营营于一些蝇头苟利罢了。此刻见陈珪竟然吃了雄心豹子胆一般的再一再二的算计他,六皇子不觉好气又好笑,还在暗暗反省自己是不是表现的太好性儿了些,所以才纵容的陈珪胆敢如此算计他。
然六皇子经此一事,也隐隐感觉到,陈珪虽然平日里看着八面玲珑逢人便笑跟个面团儿似的,实则头脑清醒,城府深沉,心智果断。他之所以每每算计自己出头揽事,恐怕也是看穿了自己并不在乎拉拢人心,只想肃清吏治。估计是打着即便自己知道了也不会同他认真计较的主意,况且又自诩是太子殿下跟前儿的红人,有太子关照庇护,有恃无恐罢了。
六皇子想明白了这些,面儿上却不动懂声色。只在私下面见圣上的时候,以陈珪出身户部善于理账且性情圆滑长袖善舞谙熟实务,又是最先向太子殿下提议严惩两江官员为由,向陛下谏言,恳请陛下钦点陈珪为钦差副使,随他同去江南,一为赈济灾民,二为彻查御史弹劾之两江官员勾结河道总督贪墨修河工款二百八十万两之事。
1...2728293031...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