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十国千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西风紧
郭绍听罢立刻说道:“就依昝使君所请。”
他立刻提起毛笔在纸上算了一下,按照龙啸炮以前的重量六百斤,可能改用青铜后稍微重一点(铜的散热更好,会加厚加长炮管),一百门炮需铜六万斤。
郭绍首先想到的是铜料,是因为他知道中国缺铜矿,特别是古代更缺,因为只能开采露天矿。六万斤算是怎么个数量级,会不会造成困难?
此时的铜钱重一钱到二钱之间,六万斤铜相当于六百万枚铜钱,才六千贯钱。虽然此时缺铜,但朝廷铸钱以百万贯的数量级,铜炮消耗的铜并不是大头。
郭绍这么一算,当下便不提铜料的事了,官员们肯定能想到办法解决。
昝居润又拿出一支木头做的东西,进献上来:“这是北苑工匠照陛下旨意制作之物。”
郭绍从宦官手里接过那木头玩意,是一个火绳枪的机关。当时他就是对昝居润大概描述了一下拿火绳点火的意图,不料他们这么快就做出模型了,果然皇帝亲自过问的东西,官吏们办起来都会十分积极。
有些东西没有掌权者的意志或需求推动,技术进步会非常缓慢。几千年的技术都没有多大的本质进展。
郭绍把模型拿在手里,很快找到类似扳机的地方,用手指扣动了一下,上面夹着绳子的木条立刻向下一压,触及了木杆上部;而且扳机很有弹性,一放又恢复了原位。
“咦!”郭绍立刻惊喜地发出一个声音。
昝居润听罢更是一脸惬意。
郭绍拿在手里琢磨了一下,这机关主要有两个连接点和两根曲折的木条。下面的木条尾部是扳机,中间可以活动旋转地连接在铆钉上;头部与夹火绳的上面弯曲机关相连,连接部可以旋转活动。上下两根木条之间固定铆接。
他又慢慢扣了一下扳机,发现下木条通过尾部铆接、推动上木条。上木条是弯曲的,被一推,就像鸡啄米一样向下按动;以触及“火门”位置,达到点火的目的。
下木条压在一根簧片上,所以扣动起来很有弹性,一放手就能恢复原位……簧片不是弹簧,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类似“v”字型的锻铁金属片,轻微的压力不会让金属变形,能恢复原位。
郭绍观摩了一番,觉得古代工匠做这种机关还是很有能耐的。他们不懂“机械原理”,但是仅凭经验和手艺,秦始皇的陵寝里也有大量的机关能做出来。
“就照这个模型锻制机关,实装火铳试试。”郭绍当下就说道。
昝居润拜道:“臣遵旨。”
反正北苑作坊区就是试验火器的,少量制作不断尝试,不会消耗太多资源……这机关乍看还像那么回事,但郭绍猜测实际制作火绳枪还会有问题,只能逐渐摸索。因为这几年来他尝试制造新的甲胄兵器,按照经验已经出现了无数的问题,哪怕是最落后的器械,从无到有也有太多具体的困难;实际操作和想象总是有差距。
郭绍留下了模型,抬头说道:“军器监一有什么进展,便上奏禀报。”
昝居润听罢拜道:“臣领旨,拜退。”
等昝居润一走,宦官曹泰又提醒按照安排要召见王朴等人,提醒郭绍是商议“兵曹司”派遣细作卧底到辽国的部署。
去年起兵曹司就以商人的身份向辽国派遣了不少奸细;今年北汉之役后又有新的进展。原本混入北汉国的奸细,因为北汉国战败一些官吏向辽国逃跑,北汉大量细作也跟着向辽国转移。
郭绍等着王朴上呈新的具体方案。他拿起模型又把玩了一阵,又埋头看昝居润刚才奏报的呼啸炮设想。
相比之下,郭绍对炮战寄予更大的希望。
火|枪在近期用处不大,记得印象里有一个英国长弓和火|枪的争论,在那时火|枪技术和战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仍旧没有达到完全胜出弓|弩的地步,否则也不会与争论。可见火铳不会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有根本的提高。
但火炮不同,攻打晋阳的过程中,呼啸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郭绍不仅重视铸炮的技术,也在总结实战中摸索的炮战战术……按照进攻幽云十六州的设想,迅速攻下幽州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郭绍提早就在审视即将到来的大战可行性。
……
没过几天,端午节就到了。汴水上有赛龙舟的场面,东京内外百姓甚多,人山人海,郭绍带皇后嫔妃及文武群臣去观看,仪仗护卫浩浩荡荡,在佳节与民同乐。
及至返回皇城,郭绍又在宣德门上观看御街上的灯舞。
“哐哐……”的锣鼓声,人们的欢呼喧嚣声,哪怕在高高的城楼上都清晰可闻,气氛弥漫在城内每一个角落。此情此景,东京颇有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了。
十年以来,天下战争仍频,百姓负担仍然极度沉重;但自太祖郭威到柴荣、郭绍,大周都是一直从中原进攻四方,战火几乎没有波及中原,人口有所增长。
郭绍一面观看着眼前的场面,一面想:人口才是此时各国繁荣的基础。
除了战争的影响,气候也是因素。
城内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庆祝佳节,郭绍却坐在黄伞底下,十分安静。
他突发奇想,隐约感觉到一种迹象,毫无依据的猜测:便是十世纪中叶后世界可能气候进入一个气候良好的时期……两宋的经济繁荣,没有农业的风调雨顺是难以实现的;甚至从东方到西方草原上的部落也轮番崛起,也是人口积累增长的阶段,甚至蒙古人席卷了世界。
任何一个游牧民族的帝国,没有足够的人口是无法强大的。而草原经济又十分脆弱,任何一次自然灾害都可能导致牧民大批减少,甚至整个部落覆灭。
郭绍的目光从人声鼎沸的御街上微微望向北方,在看不见的地方,首先崛起强大的辽国就那边威胁这里的一切;更不妙的,晋朝先丢了国门,现在河北一马平川,敞着胸膛面对北方铁骑。
不能就此收手!错过了此时的机遇,必将造成更大的后患。世间生灵、繁华世面,在战争的车轮下,比蝼蚁都不如。
此时此刻,郭绍不仅感受到压力,心里还隐隐有种兴奋。暴|力和力量的拥有确实能让人痴迷,他这些年一直征战,对战争本身已经投入了太多的热情。i1292





十国千娇 第五百九十四章 宣仁功德阁
左攸从金祥殿的台基上走向台阶,不禁微微驻足望向西边。天上有乌云,不过西垂的那一片云里光线最亮,阳就藏在里面。此时除了听城楼上的钟鼓,最直观判断时辰的法就是看阳的高。
他徒步从宣德门的旁门甬道走出了皇城,正要上自家等候在御街上的马车,却看到了王朴的仪仗,便驻足在边站着。果然王朴也从马车上走了下来。官员们都有自己的排场,所以在街面上很容易看到。
左攸隔着御街,摇摇地向对面作揖。王朴也在马车旁回礼。
礼节之后,左攸才与仆从一起穿过御街,与王朴见面寒暄。
这时左攸看向皇城南面东侧的一处建筑工地,指着说道:“那是内库出钱修建的庙?”
王朴不动声色道:“叫。凡是在本朝为国为民有功的武,死后都有牌位立在里面,还有画像和平生建树记载刻碑,供后人每年祭祀和感怀。”
左攸道:“之前下官看了奏章,好像修建之初是为了给阵亡将士烧纸祭祀的。”
“正是。”王朴道。
俩人谈论了⊕9一番,忽然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默。左攸寻思的是自己的画像会不会挂在里面,在后世会不会成为受人敬重的名臣……估摸着王朴也正那么想。
片刻后,二人面面相觑,王朴道:“时辰不早了,老夫先行一步。”
左攸脱口道:“王使君家也在东面,何不一同乘车走一段?”
王朴听罢笑道:“既然相邀,老夫恭敬不如从命。”
此时大周朝廷的重点没有防备朝臣结党,更严重的武将称兄道弟都没怎么管制,官更不在乎和谁私交。所以他们毫无计较地同乘一车。
左攸上车便低声问:“王使君也主张先对辽国用兵?”
王朴沉吟许久,说道:“汉朝立国初,经景之治休养生息,汉武帝削藩后才与匈奴开战……”
左攸听罢心里琢磨,要是大周经过两代休养,还有咱们什么事?
王朴继续道:“但此时与汉朝又有不同。汉初经战国秦朝暴|政秦末混战后,天下萧条,人口锐减,据说汉高祖想找四匹一样的马都找不到;那时不可能有力气与匈奴大战。
大周的局面比汉初好得多,蜀地长江以南更是数十年修生养息,几无破坏;中原则尚武兵员充足,此时粮秣满仓,禁军兵强马壮,咱们有实力继续征战。
另外,辽国现在内乱,内部比较松散,此时时机佳;但他们的实力未损,只要出现强主就能迅速恢复进攻力。所以老夫几年前就主张,与辽国开战至少不能迟。”
“着实不能迟。”左攸完全赞成。
王朴道:“从先帝到今上,大周内部出现了一阵动摇(说得比较委婉),老夫原本的主张是仍需稳固国家,准备充分后做好与辽国长期作战的打算。
不过让王朴惊讶之余,对此看法又有改变。若能速战速决攻占幽州,先收复河北,形势会大好。”
左攸对兵事不精通;而王朴虽是官,却长期在枢密院任职,对兵事方略十分熟悉。左攸便问道:“假使能攻占幽州,便能收复河北?”
王朴道:“当然可以,至少胜算大。幽州城是重镇大城,雄踞河北,燕山以南再无这样厚实的大城。占据此城,就有了依仗。”
左攸对这种笼统的说法想不通透。
王朴似乎也看出左攸在兵事上不是一点就通的人,当下缓下一口气,沉声道:“境况是这样的。从这些年来多次与辽军交锋来估计……(大周军如今比以前更强),周军在野外对阵也不惧辽军,否则进攻就没有什么好打的了;呆在城里与人作战,还谈何进攻?
不过辽军主力南下后,马兵较多,机动更强;他们不可能与咱们摆开后一战出个胜负。只要辽军主将知兵,肯定会不断尝试寻找机会,就算败十次,只要战胜一次就能击退周军进攻,甚至聚而击溃周军步兵主力;而周军就算赢十次,不能彻底消灭辽军援军,也不敢在辽军大军威胁下围城……除非军力远超辽军,才敢一面围城,一面与辽军援军决战;否则被内外夹击败得更快。
但大周一旦据有幽州城就不同了。
步兵守城,骑兵在城池内外活动。辽军若先强攻城外骑兵,马兵则向城池靠拢,步骑协同与之大战;辽军若敢攻城,步兵背城结阵,骑兵随时威胁辽军侧后。
时机不利,周军则退守城池坐等战机。辽军没有机会拔除幽州城,大量马兵出征,随着时间延长,虚耗比我朝更大。”
左攸沉思良久,又问:“幽州粮草够吗?”
王朴道:“辽国一直经营幽州,内外有大量屯粮,且不说就食于战场,以及前期大军攻城后聚集的粮草;便是临时再送粮,也来得及。辽军实力不足以围城,如何阻止大周从国内运粮?”
左攸道:“马兵袭扰粮道。”
王朴一皱眉头,看了左攸一眼:“若幽州在我朝之手,且有强大的进攻实力,辽军主力必驻北面,不然他们的粮道和后如何办?
河北原野千里,除非辽军可以完全截断幽州南面交通,从外围合围幽州,不然阻止不了我朝补给;袭扰在所难免,战场送粮都会有大量损失,大周军也有骑兵寻机反击,辽军袭扰也同样要冒险。”
左攸听罢长吁一口气,拜道:“下官非有意与王使君争执,不过臣等为君谋划,不敢一知半解。”
王朴淡然道:“老夫了然。”
左攸又故意松了一口气道:“今上善战,或许战阵上的形势比咱们谋划得更好。”
王朴道:“正是,咱们论战,并未权衡两国之主,大周天比辽国主英明……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终究还得看上下之心。”
他沉吟片刻又道:“老夫改变主张,也有过诸多权衡。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算万一北伐失利,以陛下之明,情况也不会糟;辽国此时的光景照样不能把咱们怎样。”
王朴听罢愈发豁然,此时朝廷上下都很皇帝,因为按照经验准备皇帝征战就不会败,上下一心岂有不胜之理?




十国千娇 第五百九十五章 一个人的意志
蓄恩殿书房内简洁古朴。中有一张橙黄色的木榻,那颜色却不是上的漆,而是金丝楠本身的颜色。光滑的木面看起来有些陈旧,仿佛磨损严重,却因此在纹理之中泛着好看的流光。
郭绍径直在那张塌上坐了下来,伸手从柔软细腻的黄色袍服里掏出一根木头模型。便是军器监上呈的火绳枪机关。
他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了一番,大致的构造早已明白了,但他还是沉下心来继续细看。
一个东西,只要耐心下来观察,时间会让人看清楚很多东西。这是郭绍的生活经验。他的手指从机关一头摸上去,脑子里一面捉摸它的传动。
很快郭绍就发现了个问题。扣动扳机,让夹着火绳的一头按下去点燃火药,这个过程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火药要将弹丸推出枪管,就有问题了!
气密性。要让火绳准确点燃孔内的火药,孔的开口是很大的;这个模型挖的孔也很大。这么大的孔没气密性,如何产生膛压?!
不久前还叫昝居润去铸造实物试验,就这么个设计,试验一百次都把弹丸打不出去。
而以前直接用明火点火没有这种问题,因为引线可以做得很细,引线孔比针眼大不了多少,膛压不会消失。
郭绍琢磨了良久,觉得直接用火绳点燃发_射_药无法实现;还得在上面加一个引药锅,利用燃烧的引药来点燃发射弹丸的火药。
不多时他又发现另一个问题:这种点火方式,可能会造成孔道堵塞而哑火。枪管就不好清理了……或许应该把枪管尾部做成容易拆卸清理的部件。
郭绍以前以为火_药_枪是非常简陋落后的兵器,至今才发现问题极多。
从火门枪到火绳枪,部件便突然复杂化;而且火门点火的火铳还没什么用处,要向复杂化的火绳枪进步显然没有动力,按理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郭绍知道火绳枪更先进、无须任何理由,他一个人的意志强行推进了这种发展。
郭绍站了起来,走到桌案旁边,将木头模型放下,提起毛笔开始图文并茂地描述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一些重新改进的设想。
这时门口的光线微微一暗,他感觉有人进来了。
郭绍微微侧目,发现进来的人是董三妹。
郭绍没说话,犹自详细地书写。
“咯咯……”郭绍埋头听到一点细响,抬头看时,茶杯已经放在桌子上,盖子也揭开了,杯子里的水面在左右晃动。他又看了董三妹一眼,见她面带惧意。
“怎么了?”郭绍问道。
董三妹忽然跪倒在地:“我……奴婢听说陛下的大羿转世,我很害怕。”
郭绍当下便放下毛笔,伸手将她扶了起来,好言道:“这等传言,一般人没见过我轻信也就罢了,三妹怎么还信?你仔细看我,哪里是什么神怪?”
董三妹低着头。
郭绍又温言细语地说了几句好话,因为他丝毫没有暴躁的迹象,董三妹便果真抬头仔细打量郭绍……与皇帝对视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不过郭绍在这里显然不管那些规矩。
董三妹看了一会儿,郭绍微笑道:“我是不是和别人一样的?”
董三妹脸一红,说道:“都怪我傻,打搅陛下做大事了。”
“没有。”郭绍比较有耐心地看着她,似乎还在倾听她说话。他是觉得花费一小会儿认真对待身边的人,也许就能产生不同的气氛……特别是董三妹这种年纪不大的姑娘,可能心理抗压能力并不高。
董三妹小声道:“陛下对我真好,幸好遇到了陛下……”
……
次日郭绍大步走进金祥殿东侧的议事厅,留心回顾左右,感觉武将们的神态也与以前不太一样,那种姿态真有点拜菩萨一般的模样。不过郭绍相信能做到大将的人,都是有点见识的,不可能相信那些莫名的流言。
他在上_位的椅子上正身坐下来,说道:“都起来罢,坐下议事。”
这时王朴转头看向上_位,郭绍看了他一眼,开口道:“今日商议军机,除在座诸位外,不得泄露消息。”
众人纷纷应声。
郭绍沉默下来,侧目看向王朴。王朴起身拱手道:“枢密院奉陛下旨意,谋划攻取幽云十六州之事。诸公皆可表态,叙述理由……”
话音未落,史彦超便道:“陛下想什么时候打?”
王朴愣了愣,与旁边的魏仁浦面面相觑。
史彦超道:“我不相信有陛下打不赢的仗,末将请为前锋!”
杨彪拉着一张马脸,冷冷地看着史彦超,一言不发侧头看军职最高的李处耘。
李处耘这才开口道:“殿前司诸部将士士气很高,末将对继续用兵无异议。”
杨彪这才干脆地说道:“陛下说打哪,末将等就去哪儿!”
韩通、高怀德等将纷纷主战,大伙儿也不细说什么理由,却竟无一反对用兵!这场面让郭绍稍微有点诧异,他确定了结果,便是与辽国开战,禁军没有任何不愿意的情绪……大周整体制度依旧延续“五代十国”的局面,军事优先,只要军队拥护,发动战争几乎不会有实质的阻力!
郭绍一向有**思考的习惯,但周围人还是会影响他的权衡判断。因为他相信这些身居高位的文武大臣都不是头脑简单的人物。大将们从战场九死一生、又经历中原剧烈的权力角逐,里面大部分人至少是(后)汉时期就为将的人,没点能耐稳不到现在的地位。
这时魏仁浦起身拜道:“臣有一言。”
郭绍保持着语速较快又镇定的口气:“魏副使有话但说无妨。”
魏仁浦淡然道:“幽云十六州本就是‘中国’之地,迟早要拿回来。
吴越、南汉等虽对大周已无威胁,却始终不愿奉诏归降,天下人仍未真正明白大周的武力,很多地方的事悬而未决。或许此时最强的辽军,咱们还没真正较量过的缘故。
先攻幽云之地,可一举两得。大周震慑天下,传檄而定,可更快地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i640




十国千娇 第五百九十六章 李子
幽州城内,一群举着马仗的髡发汉子骑马从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行进,沿路百姓早早就急忙离开路面,来不及走的人纷纷避让,在路边弯腰对着那群人鞠躬。
前方马队过后,中间的人便是南院大王萧思温,他表情平静,不慌不忙。反倒是周围的几个部下一脸凶相,十分骇人。
左侧一个好像没洗干净脸的汉子便是阿不底,同属萧氏,也是萧思温的心腹部将。但萧思温没有理会他,反而侧首对一个文官说道:“再上书,派时节去上京催援兵。”
阿不底听罢皱眉道:“郭铁匠占了河东,高高兴兴回去了,南边一点动静也没有,大王真确定他们要攻幽州?”
萧思温“哼哼”了一声,并不多言。
没过多久,一行马队进了萧府。萧思温在诸将簇拥下在厅堂中落座,房屋内的几案桌椅都是汉人的物什,不过他们的着装却完全不相称,有人甚至照习惯穿的兽皮。
一个契丹将领说道:“请上京援兵,还不如先把涿州等地的汉将撤了,调契丹人和奚人过去守关。汉儿靠不住,几年前周军北伐,南边几个城没一个汉将放了一箭一矢,拱手让给了周国人。”
萧思温不以为然道:“辽军不能分散兵力,要守只守幽州。”
就在这时,一个奴仆在门口把手放在胸口鞠躬道:“禀大王,汉官范忠义求见。”
“叫进来。”萧思温道。
一个汉人官员走进了大堂,仍然戴幞头穿长袍,只是交领的方向和中原人相反。
契丹人习惯把头顶的头发剃光秃顶,还有人扎小辫,男人也戴耳环,帽子衣服一概不同……不过幽州南院倒是几乎不强行要求汉儿也改变衣冠,以便减少抵抗。于是,哪怕这些在辽国官府做官的汉官,也大致保留了服饰,毕竟汉儿觉得秃顶并不美观。
范忠义从袖袋里掏出一本薄册,拜道:“拜见南院大王。”
萧思温向下面的一个侍卫递了个眼色,那侍卫上前去接东西。
范忠义道:“下官近来结交了一些从晋阳逃来的人,已完全摸清了晋阳被迅速攻陷的过程,皆已记载在册。”
“甚好,甚好。”萧思温一脸赞赏。
范忠义站直身体,侃侃而谈:“周军从两处攻入晋阳。其中一处是火药炸开的豁口,如同大王已有耳闻的寿州之役。另一处是垒土为山,爬上了城墙。”
阿不底道:“就这样也能在半月攻陷晋阳?晋阳的人马是怎么守城的,竟然让人在眼皮底下垒土攻城?”
范忠义道:“此事正是下官要说的关键。周军使用了大量的火药炮,这等军械自古未见,应为周军最近几年才造出的军械。
火药炮投_射百斤重的石弹,大概能打四五百步远。城上只听远处炮响,看到白烟,石弹便落到了城墙上……彼时晋阳被四面合围,汉军困于城中,弩炮石车无法攻到一里地外,拿周军的火炮毫无办法。
周军先用火炮轰击城墙,击毁击退汉军守城人马器械,然后在百步内运土垒山。”
范忠义继续道:“等周军攻上城墙,其甲胄精良、将士勇猛,汉军不能敌,先被击溃,然后丢失城防。”
1...227228229230231...3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