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西风紧
柴荣见状十分满意,点头道:“甚好、甚好!朕之肱骨大将,本就该是心胸宽阔能容人的大才!”
皇帝又宽慰了一番二人,下令赏了一些钱财,并派宫人同赵匡胤一道去府上参加丧事。二人千恩万谢,拜别皇帝从大殿上一前一后走了出来。
赵匡胤走前边,郭绍在后面一段距离,二人一路无话。
郭绍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出门见到阳光忍不住暗自微微舒一口气,总算是闯过这一关了……因为他从来不觉得皇帝会为了给自己一个公道、而放弃赵匡胤,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倒是赵匡胤可能比较郁闷,他家死了两个亲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但郭绍也明白为何柴荣要做和事老:皇帝一心要收复幽云,根本不愿意因内斗损失大将。对待郭绍的态度,其中一句“攻城略地、力拔河北诸重镇,再立新功”不经意间就暴露了圣心……柴荣还惦记着郭绍攻城厉害,想让他打河北时帮着攻城。河北那些城更大更稳固,城池非常不好打。
如果郭绍没有价值,今天柴荣还会不会顾及什么公正和真相,那就真难说了。而且一旦打下了幽州,会不会鸟尽弓藏?
郭绍发现自己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下意识拿袖子轻轻一揩。
总之这事暂时是可以告一段落,郭绍觉得自己眼下没多大危险;但长远来看,危险却更大。
眼下皇帝保他,赵匡胤那么识时务的人也不太可能会急着干什么、与皇帝的意思对着干,所以郭绍应该是无忧的……但等以后,究竟会发生什么,那便一点保障都没有;赵匡胤的誓言也不能保证什么,有一百种方法既可以不违誓言又将对方置之死地。
二人在宦官的带引下,出了东华门。赵匡胤很淡定地让奴仆牵马过来,这厮倒完全不怕什么街巷以弓弩伏击,表现得十分坦然,他接过缰绳时,竟然转身向郭绍轻轻抱拳,然后才上马。
郭绍也赶紧拱手回礼,目送上翻上高头大马。然后才走到自己的马车旁边,他心下表示比较怕死得不明不白,还是乘马车比较安生。
十国千娇 第一百七十章 不断靠近的过程
赵匡胤回府时,见门前停满了车和马。养马和搁置车仗的院子已经满了,来客只能把车马靠在街上,叫奴仆看着。
大门前立着一根很高的木柱,木柱上用白纸扎着,纸张在半空被风吹得“噼啪”直响。府邸屋檐下、门口都挂上丧事的白布,此情此景,就算是路人、一看便也知道赵府死了人。
“赵都使。”“赵将军……”院子里许多人向他见礼,大家都在等待进灵堂去祭奠逝者。在奴仆簇拥下的赵匡胤拉着脸,却也一一抱拳回礼,并不多言。
灵堂里,一个老头叫几个人的名字,便有几个人走进去,向上面的灵位和棺材行拜礼。牌位旁边赵家的子女、近亲率领府上的奴仆跪成两排,正对前来悼念的客人磕头感谢。
赵匡胤问了一个奴仆:“我娘在灵堂里?”
奴仆答道:“老夫人伤心过度,到后院去了。”
赵匡胤遂不进灵堂,径直从房屋侧边向里面走去。果然见赵母杜氏坐在椅子上唉声叹气,面露痛苦之色,已是欲哭无泪。身边的奴婢不断摩挲她的后背,正劝着:“老夫人节哀,身体要紧啊。”
“儿回来了。”赵匡胤走进屋里跪拜道。
杜氏便坐直了身子,伸手找旁边拐杖,问道:“官家要怎么处置?”
赵匡胤看向旁边的奴婢,一挥手:“都先下去。”几个奴婢忙屈膝道:“喏。”这时赵匡胤才道:“官家不怎么处置,儿得了些钱,是官家恩赐的丧葬用度。”
杜氏听罢顿时大怒,说道:“多少钱能买你爹和三郎的性命!”
赵匡胤忙道:“请娘亲息怒。”杜氏冷冷道:“外头堂上两人尸骨未寒!你倒是说得轻巧,就容那什么人欺负到咱们赵家头上?那郭绍什么来头?”
赵匡胤垂手想了想,轻声道:“他去年救过皇后的性命。”
杜氏道:“皇后,符家?这大周的天下还轮不到符家的人说了算!三郎啊……老身白发人送黑发人,三郎平素是最孝顺的……”
“是孩儿不孝。”赵匡胤忙又跪地磕头,“还请娘节哀,先将爹和三弟葬了,让他们入土为安,别的事暂且放下罢。官家并不愿意看到孩儿与郭绍内斗,孩儿不敢为了私仇不顾官家的大略。”
杜氏听罢,哭了一阵,倒也不再过分纠缠,只得说“二郎定要好生操办丧事”。
赵匡胤一想到外院那灵堂上摆着的两口棺材,心里也是又愤又悲,气得两眼酸涩。
但他还是不打算在这件事上继续纠缠下去,因为毫无益处。在通向鸿鹄之志的道路上,总会有很多荆棘羁绊着人们前进的步伐,不仅是诱惑,还有愤怒和仇恨……但那些让人走岔方向的仇敌,也许从长远看只不过是一个阶段的敌人,并不值得拿自己的全部与之计较。
相比之下,赵匡胤更在乎的是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中间的道理非常简单:现在不顾大局去与对手死磕,胜败暂且不说,肯定是两败俱伤,郭绍要付出代价,赵匡胤自己也落不得好;但若把目光放在长远,等到某一天大事已成,那对手便可信手毁灭,而不需要自己付出报仇的代价。哪一种选择更明智呢?
能忍不能忍之事的人,方能笑到最后!
……
郭绍回到府上时,但见李处耘等一干部将正在对面的院子门口。他便先去与兄弟们见面。
他提着个袋子,可能有好十来斤重,里面是些金银器,皇宫里赏他的。不知道为啥会赏钱,可能是为了鼓励他们识大体顾大局……反正绝不是为了赏他涉嫌杀赵三杀得好。
……这院子以前的主人是开封府的一个文官,比较喜欢清静。郭绍派左攸与宅子主人商量,对方倒是耿直,价钱公道当即就卖了。现在成了郭府亲兵住的地方,日夜都有五十人以上值守;另外一些家丁也住在这边,整个院子住了百来口人。这地方就好像是屯兵的兵房一般,不过郭绍这样做似乎也情有可原;大部分亲兵当值也没带盔甲,就拿了兵器。
杨彪见郭绍进来,率先问道:“大哥,怎样了?”
众将领都看过来,等待着结果,大家都很关心……主要郭绍身边一群从底层提拔上来的武将,实在是不能让郭绍倒了,倒了大家就得散伙重新打回原形。
郭绍便好言道:“诸位暂时不必担心。官家叫赵都使和我一起起誓,不再计较之前的恩怨、要以国家大事为重。赵匡胤先起誓,我观之,他应该是愿意听从官家劝的人。”
李处耘听罢点头道:“主公所见甚是,赵匡胤不应是在这等事上不计后果的人。如果他这样做,估计在官家那里也讨不得好。当今皇上毕竟是能压得住人的明君。”
郭绍道:“确是如此。官家现在一心要北伐,收复河北;如果我和赵匡胤中有人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影响国家大略,恐怕会让官家十分震怒和失望。”郭绍说到这里轻轻打住,他寻思赵匡胤是想当皇帝的人,怎会遇到一点事就放弃那条大路了?赵匡胤好不容易才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倚重,没必要急着胡干、把以前的努力打了水漂。
罗彦环说道:“不过,这下主公和赵家的怨仇就结大了,比李重进那里还难以了却。”
“正是如此。”郭绍也不忌讳,点头赞同。
李重进那边起初不过是意气之争,后来郭绍在侍卫司清理他的人,也是正常干法,侍卫司其他人还不是也落井下石跟着帮凶;大家争权夺利罢了。但赵匡胤现在家里摆着两具尸体,这仇恐怕根本不能化解……如果郭、赵两人这辈子解决不了,说不定子孙们也要分出个高矮。就好像以前朱温和李克用一样,两人打了一辈子仗,死了之后儿子们总算分出了输赢,李克用的儿子灭了朱温全家和他的王朝。
走到现在这一步,没办法,又多了一个强力仇家。
郭绍道:“现在已无大碍,各位都散了,聚在我府上不好看。”
众人这才纷纷告辞。
郭绍回到家中,玉莲见到他说道:“今天上午高夫人派人来了,说去卫王府提亲比较顺利,接下来要我们家准备聘礼,送到河北大名府去,然后才商量迎亲的日子。高夫人留话,要郎君找时间去一趟高家,商议此事。”
那赵匡胤家正在办丧事,郭绍这里倒说起聘礼来。不过这也没关系,赵匡胤又不是郭绍的亲戚,他家办丧事与郭绍无关,也不能阻止他人计划喜事。
聘礼要花不少钱,郭绍家底积累并不厚,眼下正有点缺钱。他便把手里的十来斤装重金属的袋子交给了玉莲,皇帝赏的钱正好凑到一起操办聘礼。
他和玉莲说完,在后园那飞桥门楼前,又见着了京娘。京娘跟着他进了后园,然后才低声道:“早上我去了趟东市,不料正碰见宦官曹泰,便将那话带给了他。”
“知道了……”郭绍又道,“最近都没有皇后的消息,上回不是说要帮你们重修玉贞观?”
京娘道:“没有,除了今天早上我主动去找曹泰,皇宫没有任何人与我有联系。”
郭绍听罢便不再多言。
……
他现在很需要符后的支持,不仅是现实的帮助,还有心理上的支撑。或许是因郭绍走到现在、符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他逐渐对符氏产生了某种心理依赖感。
以前郭绍依赖符氏才能晋升高层,以后他同样需要她,而且更加依赖。
一时间,郭绍有种错觉,自己从千年后来到这里,做了很多事,其实所有的事总结起来:只是一个不断靠近那个女人的过程。
从一开始遥远到不可能的距离、一千年时间的距离,骤然拉近到一个时代;然后是地位的天壤之别,不断缩小距离……到现在,郭绍觉得越来越近了。等到娶了符二妹之后,便已亲近到亲戚的程度。
“最近要准备聘礼,不能拖延。”郭绍立刻把这事提到了日程,回头对京娘说道,“你派个人去东市,通知一家叫‘沈李陈织造’铺子的老板,让他们派个能决事的人到郭府来,有一笔较大的生意照顾他们。”
京娘道:“我等一下叫白仙姑去。”
郭绍点点头说道:“白仙姑过去商谈了事宜,可能对方会先派个人过来问情况;如果是女的,就让玉莲先接待。等他们把主事者派来办这事儿,再叫我去见他,省得见几次费事。”
他寻思:应该要买一些绸缎之类的东西,而不能光拿钱财。布料绸缎看起来占地方、到时候再弄些别的礼物,便可以将聘礼做成很多口箱子来装,十分风光体面;不然就给金银钱财的话、装那么一点非常不好看……至于和朱门大户联姻的聘礼,各种东西需要多少,郭绍还得找人商量。
……
……
(为了最大地保障质量,西风从今天起、稳定一天2更持续一段时间;晚上11点多的加更这段时间没有了,请大家见谅。对了,现在均订1200多,不到两千。)
十国千娇 第一百七十一章 那把阳光照射的椅子
郭绍回到湖畔的房子,却见董三妹蹲在厅堂里正用劲擦着一张桌子腿儿,旁边放着一只盛水的木盆。她听到有人进来,回头看是郭绍,也不做声,便把手里的抹布丢进水盆里,端起来要出去。
“董三妹。”郭绍叫住了她。
董三妹低着头“嗯”地应了一声。
郭绍想起她爹被杀了、二哥犯死罪在大牢,全家就剩她这么一个,心下觉得很可怜。
却不知她知道这些事没有,很可能已经知情。就算玉莲等人不会多嘴,这后园里还有些干粗活的妇人。董三妹虽然是个丫鬟,但是郭绍亲手把她从河东带回东京的,年纪小又很可怜,而且在府上已两年多;郭绍现在入乡随俗不是把每个人都平等相待,却对董三妹不一样,有点把她当小妹妹一样看待。
郭绍叫住她,却不知道说点什么好,因为平时很少和这小姑娘说话。他便随口问道:“你多大了?”
董三妹怯生生地说道:“今年十三岁。”
郭绍听罢随口道:“比清虚还要小两岁,你少干点活,还有别人干。”
董三妹看起来很胆小,又“嗯”地应了一声。郭绍叹了一口气,打量了一番这丫头,一时间倒觉得这小娘长漂亮了,完全不像刚从河东来时那样一脸菜色瘦骨嶙嶙。现在她肌肤日渐丰腴,因为吃得好脸蛋养得白生生的。
郭绍道:“你不用怕我,我从来没打骂过你,干嘛怕我?”
就在这时董三妹抬起头,看着他忽然说道:“阿郎会赶我走么?”
“我为何赶你走?”郭绍听到这里,顿时猜测她已经知道董瓦匠和董二的事了。他只好又说道,“我不是不想救你二哥,实在是他犯的事太大,一般人救不了。”
听得董三妹小声回应道:“我知道的。”
他略一沉吟,便不再多说,放她走了。
……郭绍这阵子心情大起大落,精神紧绷之后终于能暂时松口气。这时代也实在没什么让他太感兴趣的娱乐,是夜,便叫杨氏侍寝肆意纵情;因为相比玉莲、杨氏要放得开一些。平时和杨氏睡一屋时,郭绍觉得动静太大有点过分,都是拿布让她咬着声音别弄得太大;今晚却没顾得上许多。
刚天黑,后园湖边的房子里,便响起了不堪入耳的声音。杨氏的声音或似长长的叹息、或似痛苦的呼唤,妩媚柔软的声音在微风中飘散,整栋房子都听得见。这房子的门窗开得很大,完全不隔音,根本就藏不住。
卧房里杨氏的脸脖上都是汗,一缕青丝沾在嘴边,看起来楚楚可怜,侧身躺着艰难地喘着气,娇声埋怨着。却感觉到郭绍又从背后抱住了她,杨氏忍不住幽幽说道:“我实在是受不了,撑得比什么还难受呢,哪有这么折腾人的?”
郭绍不以为然,反而想起准老丈人符彦卿悄悄说的话,便洋洋自得道:“我也能夜御十女!”
杨氏听罢软软地转过身来,小声道:“要不叫玉莲过来怎样?”
郭绍听罢犹豫道:“女子会对这种事有抵触?特别是玉莲那样的女子,她很害羞,从来不像你这样叫那么大声,都是忍着。”
杨氏道:“要是像姐妹一样,就没关系。”
郭绍正在兴头上,有点糊涂,便同意了,便道:“你穿上衣服,过去叫她。”
不一会儿,玉莲便穿着中衣披着一件外衫走了过来,她的头发散的,但看起来并没睡着。果然一进来就说:“你们不能小声点么,整个园子的人都听见了!真是羞人。”
郭绍道:“杨月娥吃不消走了,你过来陪我。”
玉莲脸上一红,抿了抿嘴没出声,回头看了一下,便不动声色地走出去把厅堂的门闩上,然后进来。她和郭绍已经很熟悉,便把背上的衣服掀下来,悄悄爬上了床铺。
她上来坐在郭绍的怀里,俩人便悄悄说着话。不料这屋子厅堂的后门没闩,玉莲也没注意,不多时杨氏便走了进来,一脸笑意看着郭绍。
等到杨氏走到身后,从后面一把捂在玉莲的胸上时,玉莲才吓了一跳,脸上唰地红了。杨氏却柔声笑道:“玉莲姐的好大好软。”玉莲顿时无言以对,伸手抓住了杨氏的手掌掰开。
……
第二天郭绍便继续到侍卫司上直。无论发生了什么,正事不能放下,武将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是他赖以生存的屏障。
至于赵匡胤,郭绍寻思他死了爹应该会上书丁忧,不过皇帝多半不准;可能赵匡胤便会顺着台阶,被酌情留用。因为赵匡胤不是会放下军职赋闲的人……不过他要续弦河北王侍中的女儿,恐怕就得等很久了。
郭绍走进侍卫司,从大将到官吏和他打招呼时都神色异样;等到点卯,各军武将关注的不是侍卫司实质上的老大韩通,却很多人都注意郭绍。
他知道什么原因,无非是最近自己陷入争端漩涡,被人议论罢了。郭绍感觉很尴尬,有种脱光了衣服只穿条内裤逛超市被人当猴看的感觉。有时候人真的只能硬着头皮、厚着脸过日子啊,要是怕遭人议论,只能躲在家里没脸见人。
点卯之后,韩通、高怀德等以及各厢大将会在大堂里小议一会儿,不管有事没事都要碰头说几句话……武将们在战阵上形成的习惯,到了官署还是这样。在战阵上、布阵之后开打之前,各部将领总会先聚一块儿听听主将的部署和叮嘱。
大堂上,七个人坐在一起,分两边坐。上面那椅子空着,那是李重进坐的地方,不过李重进远在淮南扬州,没法坐那椅子。韩通主持侍卫司,名义上还是副都指挥使,他也不愿意贸然坐在那把椅子上。
早上的太阳位置比较平,阳光从门窗里照射进来,正好投在那把上位的椅子上。一时间一张普普通通的椅子就像有光辉笼罩似的。
韩通这时开口道:“前两日枢密院的王朴来了一趟,和我说了一件好事。朝廷将会调拨两千匹战马给侍卫司,又要加增军费……”
大伙儿一听也乐了,顿时议论纷纷,龙捷军的一个将领笑道:“咱们大周军缺战马,侍卫司诸军就更缺,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手笔不小,一调拨就是两千匹!”
韩通径直说道:“侍卫马步司下属精兵正好四个厢,等战马下来,一个厢五百匹平分了。”
刚才说话那武将脸色有点尴尬,因为龙捷军的骑兵比较多,所以属“马军司”管,也许他认为战马会大部分调给龙捷军。不料韩通干得是简单粗_暴,直接平分。
两千匹战马若能组建出一支千余众的精骑,也是一股非常有力的力量。不过分下来有五百其实也不可忽视。骑兵不像步军,很难增加;因为养一名骑兵带马的消耗,能养得起一整队步兵,而且战马的马腿容易受伤,损耗比较严重,反正各部都很缺骑兵。不过在这个缺乏其它手段的时代,马兵完全不可取代,无论是传递消息、打探军情的斥候,还是战阵上为了迅速机动抓住战机的战术需要,都要骑兵才能实现……所以中原王朝拿粮食喂马,负担沉重也保持有相当规模的马兵。
这时高怀德开口道:“朝廷调马给咱们,看来官家对侍卫司又逐渐开始重视了。以前咱们可没法和殿前司铁骑军争马,都怪高平之战时侍卫司诸将的表现太差,一触即逃……现在有赖攻蜀之战、淮南之战侍卫司诸军的表现,展示出了战斗力,这才重新在官家和大臣心中树立起了精锐的形象。”
众人一听点头附和,觉得是这么个道理。
高怀德又道:“侍卫司虎捷军攻陷寿、濠,那功劳和对整个淮南战场的作用,并不比殿前司小;可咱们这么多人,军费不到殿前司一半。”他说罢笑道,“看来我们这些人是吃得少出力多,中用又省钱呐!”
大伙儿一阵哄笑,纷纷看向郭绍。最要紧的一战是寿州之战,就是郭绍干的好事;一时间众将注意郭绍的眼色,已不是刚才那八卦异样的神情,便多了一些尊重和敬佩。他们总算想起来,郭绍为稳住侍卫司的地位作了不小贡献。
不过人们都忽视了一件事,那高怀德在攻打濠州之前还是殿前司铁骑军的厢都校,几个月前才被赵匡胤踢到侍卫司而已。
韩通瞪着眼睛、冷着脸道:“别高兴得太早,官家调马增军费,不是要把大伙儿养胖!一旦北伐,我等必不能负官家厚望!”
众人纷纷拜服。
郭绍听到这里,也觉得韩通说得有理。为了北伐,柴荣正在全力准备……上次王朴说最少要等一年大丰收,战争应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压力却早早就到来了。
昨天早上,柴荣在大殿上还有一句话“谁为朕收复幽州时出力最多,朕便更倚重谁,绝不偏颇”,这应该不是在开玩笑。
郭绍不禁想:要是北伐时自己比赵匡胤的表现差得太多,情况似乎会变得很不乐观。
十国千娇 第一百七十二章 很野的千里马
皇城北苑,符氏正坐在一把黄伞底下,观赏远处的景象;身边一众宦官宫女也在看远处。只见那绿色的草地上,一群马正在奔腾。东西班的将士前后簇拥着皇帝,在明媚的阳光下玩得兴致勃勃。
此间伞盖下的柔美、与草地上的战马较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美丽生动的场面就像一幅工笔画儿一般。皇后圆润而秀气的脸最是漂亮,明眸皓齿颜色鲜亮,把周围所有的女的都衬得黯淡无光。
符氏的相貌和体态生得好,却不是最重要,她整个人是因一笑一颦一投足之间的气质韵味而变得精彩。
她今年夏天就要满二十五岁了,但旁边十几岁的小娘都不如她娇美。正站在符氏身后的一个宫女就是个十几岁的小娘,一张瓜子脸生得清纯秀丽,可她在符氏身边就完全没了魅力,整个人都显得单薄,单薄得轻飘飘的好像没有韵味,就只剩下年轻娇嫩的皮囊了……
柴荣正喊着要亲自驯马,符氏便叫宦官去劝。交代宦官时,那声调的婉转、那口气,好像从骨子里天生带来的一种风情。哪怕是最简单的话,从她口中说出来也是深有意思。
不一会儿,宦官回来禀报道:“官家言,皇后且好生坐着,看他如何驯服烈马。”
符氏听罢轻叹一气,慵懒地挺直了脖子,自然的动作好像是伸懒腰一样舒展上身,口气里微微带着埋怨:“不听我的劝,我还得恭维他身强力壮、还得说他英雄不减当年啰?”
大伙儿都侧耳听着她似抱怨、如关切的话,哪怕是女子也很喜欢听她说话。淡淡的一句话里,普普通通的两句形同俳句的话说得如诗如赋,不需要文采单是她那节奏舒缓的声音、就能把话说得情意绵绵;结尾的声调轻轻上扬,顿时便多了几分活泼轻快。也许符氏本来就不是个呆板的人,只不过经历比较坎坷便更稳重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