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明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某某宝
“呀”苏瑾这下是真的惊讶了,她早将那杨君甫的忘到脑后去了,帮人那会儿哪里知道还有会有此福利?但她也知这杨君甫是有意偏帮,连忙笑着问道,“杨大哥不知我家做地只是给普通百姓穿地鞋子?这样的鞋子放在他的绸缎铺里卖可不搭呢”
长顺笑道,“怎么不知,我们家里人穿的都是您家铺子里的鞋子,候管家穿地也是,定然是叫他瞧过了。他说自家铺面倒大,可是辟出一小间来,专卖您家这鞋子。”
说着自怀中掏出一封信,并一个青布包,“这里有杨公子把地书信,您自看。这是五十两银子,是谢您的中人钱。”
苏瑾忙的接过来,抽出信中扫过几眼,信中无非说些感激地话,又说他自回到家中,便将家中余下的几个铺子接了手,自此不再外出行商,若苏家需丝绸之物,可叫人捎信到某街的杨记绸缎铺子,他自会给苏家置办妥当。鞋子之事在信中也述之甚详,信末又有代双亲及浑家何氏感谢问安的话。
苏瑾合了信,笑道,“好,我晓得了。不过这可是大事,我与爹爹商议一下。你先别忙走,中秋节我晓得你家夫人和掌珠忙,只送了礼去。现下可得空了?”
长顺呵呵笑了两声道,“仍不得空,夫人也小的带话,过两日得了空,再使人到您家来,说过节实是太忙,叫您别怪罪她。小姐仍旧去了学里,不知小人今儿来,并没有话捎来。”
苏瑾笑道,“她没有话,我倒有。你跟我来罢”
说着出了正房,叫常氏,“奶娘,上次把掌珠和常夫人还有常叔叔和两位公子做地鞋子呢?快找了来”
这是家里作坊初开的那几天,不甚忙,苏瑾便叫坊子时里的妇人挑了好鞋面,给常家人一人做了一双鞋子。男鞋是常见地,女鞋样子也常见,只不过比现下流行的女鞋,鞋底子更厚实些。苏瑾自己现下也穿这种鞋子。比起流行轻薄鞋底的绣鞋,又或奇形怪状的小脚金莲鞋,她更喜欢这种舒适地。
常氏匆匆自厨房出来,在围裙上擦着手道,“在小青房里,我这就去取来。”
将常家的小厮打发走,苏瑾拿着这封信又欢喜又微愁。欢喜地自然是她心心念念的想将鞋码标准化,然后苏家的鞋子遍天下,愁地是刚找到解决生产量的办法,具体效果还不知。杨君甫那边若送鞋子,一船至少要上千双,不然还不够船费地。
好容易等苏士贞自坊子里归来,她忙奔过去,将方才的事儿粗略说了。苏士贞甚是诧异,“杨小弟要卖我们地鞋子?”
苏瑾点头,“正是。”苏士贞与苏瑾的反应一样,先是欢喜,然后是微愁。不但生产力跟不上,而且本钱周转也有些困难。
思量半晌,苏士贞叹道,“他有此心,我们自是感激,现下摊子铺得不易过大。我且写封回信说明实情,若来年咱们能周转过来,定然要他帮忙在江南发卖呢。”
钱与货物都是不能讨巧的事儿,苏瑾点点头,认可苏士贞的提议。不过又催苏士贞再与那些讨债的人说说,陈家的银子该讨了。
许家娘子得了苏瑾的话,回村中将这差事说与爹娘与村人知道。这等事体简直是白送钱地,自有妇人愿意兼着做。最终与村中里正家地娘子议定,许家村便由她做这小工头。又得许家娘子母亲帮忙在其祖母家的村中寻得两位妇人,一个是也是里正娘子,另一个却家中开着货栈地。
短短时间找到两家,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苏瑾自然高兴。叫张荀跟着一道儿去看过,听他回来说,这两个村子里找地人还算妥当,在村中口碑皆不错。又特意拉着苏士贞两个村子走了一圈儿,本就是在城郊,苏士贞和张荀一天的功夫将两个村子都访过,认为选的人确实也妥当。
便叫张荀开始做余下的事儿。
这日仍是快到中午的时候,姚玉莲又来了,进门便急切地与苏瑾道,“张小姐家已卖了宅子,明日便要回阳谷县老家”
苏瑾一惊,“事情竟真的闹到这样的地步么?”
姚玉莲叹息,“可不是。不光张家,就连秦老爷找秦小姐也找疯了。现下正是收棉织布的时候,却一点也不顾上生意,派出去找她地人找了几拨,单银子也不晓得使了多少。”
顿了顿又深深一叹,“听学里的女同学说,秦家给她挑的那门夫婿虽也是生意人,实则家境极好,人才嘛,虽相貌普通,但听人说,品性却是不错地。家中又没兄弟,两个大姑子皆已出嫁,她若好好的应了这门亲,日后必是不错的日子,怎晓得她如此糊涂”
苏瑾也是叹息半晌,这可真算是一步错,步步错了。姚玉莲感叹一会儿,和苏瑾说明来意,“张小姐一家明儿走,有女同学到我家说,想去送送她。我便来知会你一声,好歹总是同窗两年多,也合该去送她一送。”
苏瑾忙点头,“这是应当地。你们是如何商议的?”
“摆宴怕是不妥。大家有心,她必也没脸没心情。我想咱们各送个什么物件儿表表心意罢。”
苏瑾想了想又问,“张家卖了祖宅,可是赔钱给秦老爷了?”
姚玉莲苦笑,“是。张小姐的父亲为人还是不错地。这事本也是他家女儿有过错,听说宅子卖了三百来两,尽数赔把给秦老爷了。唉”
苏瑾有心送些钱财,但她自家的银子却是不多,思量半晌也没好要送些甚么。姚玉莲自怀中掏出一枚纯金镶珍珠的戒子,道,“这是我上次在你这里借了银子后,家中周转过来,将所当之物赎回来一些。里面也就这个值钱些。我想送把她。左右等我哥哥回来,我再置买。”
苏瑾想自已妆奁里还有几颗金锞子,便起身去找了来,想了想,又添了两只五两的小银锭,和姚玉莲道,“我妆盒里没甚么象样的物件,送把这个,若将来她有急用,或可拿去应急。”
两人在一起说定,待姚玉莲走后,苏瑾便和苏士贞说,明日要去给张小姐送行。苏士贞倒没说旁的,爽快点头应下。
苏瑾对他的表现甚是满意,终于不再疑心自己会受什么影响了。
次日一早姚玉莲先来了苏家,苏瑾叫张荀赶着马车往张家去。两人到时,张小姐家门外,已停了几辆马车,上面装满了箱笼等物。
张荀跳下车,和门口的人说明来意。不多会儿,一脸憔悴地张小姐穿着半旧的衣衫出来,见了两人,眼圈又红了红,面带愧色的道,“谢你们两个来送我,实是我不知轻重害了秦小姐,又连累爹娘兄弟,好好的家业,瞬间便成了这模样……”
说着已痛哭起来。苏瑾和姚玉莲两个拉到她院内,此时也不好再说什么责怪的话,都道,“事情都过去了。秦小姐的事你虽也有错,可最终也怨她自个儿。阳谷县离此也不甚远,不过两日船程,日后必有再见面地时候。”
说着二人将所备下的礼塞给她,张小姐哭着道谢,道若在阳谷县安定下来,必使人捎信来云云。不多会儿,女学里的女同学,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各自送了些小物件儿,表心意。
张父与张母出面来谢她们一回,及至到辰时正,一家人坐上马车向码头而去。
……………………………………………………………………………………
是 由】.
生活在明朝 070章 再遇丁氏
送走张一家,姚玉莲今日无事,如今她也不再去学里,便拉苏瑾去逛书市。苏瑾也好些日子没出门儿了,也想四处走走,便叫张荀赶着马车送她们去。
在书市中,苏瑾又淘得两本史书和地方志,并徽州商人所画的行道图。这是徽州在外行商的人,经过几代人绘制并不断完善的行商路线、行道图。比之官府所绘制的路程图对商人来说更具有实际意义。苏瑾看到这本路图,不胜欢喜,以五钱银子的价格买得一本。
但,大明朝最初是抑商重农地,太祖皇帝曾经想过,要消除商人,把这些人尽数赶去务农。虽然近三百年,商人的地位日渐受到重视,甚至自万历之后,已有商籍出现。但就整体而言,这还是一个以文治国,重农大于重视商业的社会氛围。
因而当苏瑾想找一本关于商业的著作时,寻了好久终是失望。要想了解各地的物产讯息景致,除了亲自实地查看外,余下的办法,便是大量翻阅地方志,各类文人所写地传记,以期能在其中寻到文人墨客们记录的关于当地商业的点点滴滴。略带遗憾地自书市出来。
出了书市,姚玉莲意犹未尽,向苏瑾笑道,“我们去鳌头矶望一望可好?虽说咱们生在运河岸边,实则少有机会去看看那里的繁华景致。”
此时将近正午,天空碧蓝,白云悠悠。秋高气爽的时节,若能登上鳌头矶,远眺那长不见首尾的帆船,看那运河两岸繁华盛景,也当为一件快事。
苏瑾已有许久没去鞋铺子瞧过,想了下,便点头笑道,“若人多,我们便。人少的话,便上去望望,如何?”
姚玉莲笑道,“为何现在这般?”
苏瑾无奈一叹,“还不是因秦地事儿,若非我平素非办正事不出门,我爹爹必不叫我出来。”
姚玉莲跟着苦笑了下,“今日我也是因送张,又和你一道儿,我爹娘才许我出来。咱们这回可都受了秦的连累了。罢了,不说她了,走罢”
马车将走到孙记商号时,苏瑾下意识挑帘去望。一望之下却愣住,孙记铺子的门儿今日也开了不过,只开了一扇小门儿,门前也无伙计招呼,只有一辆马车孤伶地停着,甚是冷清。不由暗叹可惜。
姚玉莲听见她叹,也凑瞧,突然往外一指,“那个不是盛地婢子?那日在大佛寺我见过她”
苏瑾忙伸头望去,却是自车上下来的一个背影,不经意转头,却不是明月,但与明月的衣着制式一模一样,不由想起第一次见面时,看见跟着丁氏的那个丫头了。
想了想叫张荀,“停车。我下去看看”
姚玉莲一脸迷惑,苏瑾简略解释道,“中秋时,爹爹叫我备一份节礼送把盛,送去的时候,她家正是门庭若市,我便想她忙着,不便打扰,但将节礼送到门房,自了。今日碰上她的婢子,自当解释两句,莫叫她以为我不懂礼数。”
姚玉莲甚是惊讶,“你何时与她走得这般近了?”
张荀停了车,苏瑾一边下车一边道,“凑巧遇上几回而已。”
苏瑾只顾看孙记门前,并未注意此时二楼临街的栏杆处,正立着二人。一个便是她口中的盛,盛正与孙毓培说着,“……这等事体,你莫指望王妃娘娘能一时消气。还是多走走世子的门路,世子的门路走通了,由他到王妃娘娘面前说去……”
孙毓培半椅靠的在栏杆上,漫不经心地笑着,“世子……无非是想要银子而已。茂福已探出些口风了,大约需要二十万两丁姨,这位德王府的世子爷胃口可不小呢。”
盛笑了笑,“问别家要二十万两银子,是有些过份,可你孙家有的是银子。”
孙毓培微长的眼睛眯着,“可……白白地送出去二十万两银子,我心有不甘。我孙家再有钱,也是生意人。”
“那你想如何?”丁氏面上不显半点波澜,淡淡地道,“你有叫德王府再吐出来的法子?”
孙毓培摇头,“那倒没有不过,听人说世子正使人在松江造船,朝廷开海禁的事儿,十有八九是真地。他和我孙家要这银子无非是为了造船,因而想搭搭他这顺风船”
丁氏笑了,“好这个主意好,你自与他商议。只要你出了银子,合了世子爷的心意,将铺子重新开起来,余下的一切都好办”
孙毓培点头,突然直身,整衣行大礼拜谢,“孙家这场泼天祸事,若非有丁姨在,伸头替孙记稳了局面,实是不知要闹到何种难以收拾的地步。这归宁府的分号必是要封地,消息传出去,各地的大户闻风而动,其他地方的分号难免受连累,便是孙记有百万家财,也经不起这般多商号的群起攻之。不知要折损进去多少银子呢”
丁氏感慨一叹,停了好一人儿,摆手,“行了,世子即松了口风,你快些叫宁波总号汇银子来。将事情早早了结了,我也跟着松快……”正说着,眼一转,看见楼下地坪上,有人在与繁星。
细看却是苏瑾,不由笑道,“与这个小丫头倒是有缘”
孙毓培随意往下瞄了一眼,因是俯视,之前又是恍然一面,因而并未认出她来。再看丁氏满脸笑意,对方却是简衣寒衫,嘴角挑着一抹调侃地笑意,“丁姨,你见了她这般欢喜,莫不是你藏在别处地女儿?”
“呸不说正事便没了正形,没大没小地,甚么玩笑都敢开”丁氏没好气的瞪他一眼。转身向立在五六步外的明月道,“下去问问苏可是有事。”
明月应了一声,转身下楼。孙毓培这才恍然大悟,伸头往下面看,“这就是你特意与我提及的苏?”
丁氏应了声,眼睛依旧看向楼下。孙毓培见她这样,又没了正形,微狭的眼睛挑起,笑道,“丁姨,还说不是你地女儿。这般欢喜?”
丁氏没好气的瞪他一眼道,“这苏家脾性甚合我地心意。且她为人极聪慧,对生意一道极有天份,不在你之下我是有心帮衬一二,不过见了几回终不见她露出半点口风,倒是个有志气的。我则正好也瞧瞧她是否真地有本事。”
孙毓培仍旧不在意地道,“不过是些是小聪慧而已。苏家现在无半点家财,也值得丁姨这般看中?”
丁氏扭头看了看他,嘴角挑出一抹讥讽的笑意,“当年我也是小营生,无半点家财。若非你大伯偶然援手相助,我何至有今天?我没了今天,你孙家今日借谁的势去?须知人地潜力是无穷地,你怎知她日后没有大造化,大本领?”
“啊呀”孙毓培轻叫一声,连连拱手作辑赔礼,“小侄说话了,丁姨莫怪,莫怪我孙记得罪了德王府,得罪了王妃娘娘尚且还有生机,得罪您,可是半分生机也无”
丁氏被他这怪样子,惹得一笑,“你呀,还和几年前一般调皮。这小丫头帮着其父经营铺子,靠的可不全是小点子……”
正说着明月上来,回禀道,“,苏家因是偶然路过,看见咱们府上的马车,便来与繁星解释中秋时因怕扰到,又因那日在孙记得援手不及面谢,故而来问问。”
苏瑾自明月出去,也已看到这立在栏杆处的这二人,看情形象是在商议事情,便不想打搅,可明月又上去回复,她不好不等盛的话,便私自走了。
只好向上大方地的笑了笑。
丁氏想了想向明月道,“你与她说,中秋节礼已收到,叫她莫客气。今日我不得空儿,改日使人请她到府中去玩。”
明月应声又下去传话。
苏瑾得了明月的话,大方的向二楼施礼,遥遥作别,丁氏在上面微微还了半礼。当下别过,苏瑾复又上了马车,往自家铺子而去。
姚玉莲自上了马车便一直看着她,苏瑾笑问,“姚,你看?”
姚玉莲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在想,我在看,苏自打不去学里后,变化可真大。方才那般不卑不亢地气度叫人好生羡慕。须知上面那位可是咱们归宁府的女富翁,你怎地没半点拘束之感。”
苏瑾故意笑道,“这大概便是夫子说地无欲则刚吧”
过了永清桥头,便到苏家铺子。此铺子里正有几个船工车挑鞋子,铺子外面新搭了两个凉棚,棚下有桌椅,。苏瑾听苏士贞说过,这是新来的邱掌柜的主意,是搭了棚子,免费叫那些挑夫们歇歇脚,栓子和全福两个负责烧些粗茶把他们解渴。
此时,两边棚中各有几个脚夫在歇脚闲话,说得甚是热闹。另有些人在围观旁听,倒衬得自家生意极红火热闹。她见这情形便放下心来,也不再叫张荀停车,径直往鳌头矶而去。
…………………………………………………………………
资料:关于明代商人到底有多少钱?
万历时,徽州商人“藏银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歙县的“盐策祭酒而甲天下者,初则黄氏,后则汪氏、吴氏,相递而起,皆由数十万以达百万者”。一般说来,有数十万两的资本,就可说是大贾了,上百万两的是很少数。徽商“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
《阅世编》说到松江贩布的巨商大贾,“白银动以数万计,或数十万两”。前引山西商人,“非数十万不称富。”“数十”的含义混沌。我们理解,是指10—100之间的较高位比,以别于二、三十等低位数。这样,可以得出一个概念,即明后期的商人资本,二、三十万两的算中贾,五十万两以上的算大贾,最大时达一百万两的,这就很少了。
王世贞记有严嵩的论天下富豪的一段史料:(大宝注:严世藩是嘉靖末年地。本文所写地大约是嘉靖时期一百年以后的时期。)
“严世藩……尝与所厚屈指天下富豪居首等者,凡十七家。……所谓十七家者,己与蜀王、黔公;太监黄忠、黄锦;及成公、魏公、陆都督炳;又京师有张二锦衣者,太监永之侄也;山西三姓;徽州二姓;与土官贵州安宣慰。积资满五十万以上者,方居首等。先是无锡有邹望者将百万,安国者五十万。……”这是说,在明代嘉、万时,积资五十万两以上的就算是头等富豪了,全国只17人。其中山西三姓、徽州二姓,应是商人;邹望、安国是正德时的无锡大富,经商起家。
大宝注:还有严嵩的抄家单可以参考。有说是八百多万两地,也有人说是一千二百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天水冰山录》,那个数目应该是准的。
是 由】.
生活在明朝 071章 丁氏相邀
苏瑾可不知丁氏有帮衬她的想法。不过即便知道,她现下也不会贸然去求,求人的次数总有限的,这关系若要用自当用在刀刃上。现下,自家与盛家财力差十万八千里,去求也不过是小事,正如求到一个千万富翁面前,只与她借一千块钱一般,白白的浪费了机会,还叫人因此而轻看她。
自秦家小姐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苏瑾的坊子运转也愈发的顺畅起来。托许家娘子的福,苏家在城郊找寻到三村子做工坊外加工的试点。这件事,苏士贞听了苏瑾的建议,全权交给张荀打点,他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计,乍然得东家如此重任,自是感激不尽,每日象是有使不完地劲儿,坊子不收货的日子,便早出晚归,一刻也不闲着。
十来日过去,各村发放出去的半成品已到了该收地时候,张荀要带着他自招的小伙计去收货,这二人年岁皆不大,苏士贞仍旧不放心,便跟了过去。及至傍晚归来,甚是高兴。连连和苏瑾道,张荀确是个好苗子,日后要多多历练他,“村子里的妇人现下农忙,活计做得慢些,不过这十来日,一个村子少地收了一百来双,多则二百来双。过了九月,农忙过后,这数量只怕要增五成。”
苏瑾乐呵呵地笑道,“这么说这法子可行了。爹爹再给张荀添人手吧,叫他多走几个村子,杨大哥那边不还说要替我们发卖鞋子么?”
苏士贞心头甚是畅快,从开始做鞋子到现在坊子落成,苏家这鞋子的生意甚是顺畅,关键是这其中遇到的难题,大多在他意识到之前,苏瑾便提出了解决办法。现在她将铺子坊子的总帐都兼在手中,将坊子出货的数量与所卖鞋的数量调停得基本均衡。并不要他多操心一分的心。
当下点头,“好。人手我过两日便去寻”过了两日真叫他寻到两个老成的伙计,悉数拨到张荀的手下,给他使唤。
日子缓缓到了九月初,讨债地人又自陈达庆那里讨来第二笔银子,仍旧扣下一百五十两做跑腿费,余下的三百五十两付把苏士贞。
铺子生意渐好,苏瑾调停得当,所挣利钱有计划地投到本钱里,坊子里的常用人手已自原来的五六人,增加至十余人。
冬鞋的样子已基本确定,这笔银子来得及时,苏瑾正好将它投到冬鞋之上。九月初五这日,她算了近日帐目,出了西厢房活动身子。
一边暗自盘算,这一季的赢利,扣除人工坊子本钱等各项,一双鞋子的利钱由最初的赢利四五十文,降到现在的三十文左右——这是必然的趋势,苏瑾并不气馁。即便有三十文,一日能卖出百十双鞋子来,也有近四两的利钱。一月便是一百二十两的纯利。
现下冬鞋已开始做工,张荀找的村子里,初期磨合已过,可以列入正常的生产计划,因而到冬鞋上市销售地之后,这利钱一日至少要有五六两。
这个数目虽然比不得丁氏一件皮袍子挣得银子多,但对苏瑾来说,已很欣慰了。
正想着,姚玉莲又来了,进门便笑,“瑾儿妹妹,我哥哥回来了”
“呀”苏瑾惊喜地将她迎到东厢房,“说是入冬前回来,还真的回来了。你爹娘都担心坏了吧?这一走可有半年多?”
姚玉莲笑道,“可不是呢。当初不叫他去,他甚是倔强,总算是平安回来了。我哥哥捎来家银子,这是早先借你家地,这是两枝老参,送把你爹爹养身子。”说着将篮子中的物件取出来,推到苏瑾面前。
苏瑾忙推那老参,“你哥哥出去一趟不容易,这些叫他先拿去换了银子好做本钱,须知本钱少的时候,一分一厘也不能乱花,留下做本钱,便能利滚利。”
姚玉莲捂嘴儿笑起来,“难怪今年没瞧见你做新衫,原是打的这个盘算。”
苏瑾点头,“是呀,现下这个时候合当该简些。只买些必须的便好。没用的东西虽有钱买它,买回来却还是白白地占了本钱。不过,冬衣我是要置地,我比去年长高了许多呢。”
姚玉莲上下打量着她,点头,“是,这半年你象是长高了不少。不再象小丫头了。”
两人说笑了一会儿,姚玉莲突地又扭捏起来,好一会儿才道,“瑾儿,今日我来,一是还银子,二是有件事想要你帮忙。”
猜你喜欢